华裔美国文学

合集下载

“越界”式成长——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管窥

“越界”式成长——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管窥

点出发 ,对华裔美 国文学 的教 学与研究
作 出探讨 ,并提 出有 意义 的几点建议 。
引起 的文化交叉重合地 带。越界是指跨 越族 裔 、国籍 、疆域 、文化的界 限,是
华裔 美 国文学 的主要特 点之一 。作家 的 生存 现实和族裔经 验决 定了文学视野 中 的诸种越界 。因为错 位 ,所 以越界 ,然
的把握 和处理 ,以更高 的眼界驾驭 、驰 骋于华裔美 国文学 的疆 域之 中。
见 闻,因此也 使旅行者 跨越了心理思维 这个抽象 的界域 ,而使 过去 固守 的思想 有 了游移改变 的可能 l 。华裔 美 国文学 中的越界 并非只是地理 上的指涉 ,空 间
上 的移动 在文学作 品中 ,更有指涉心理 空间 的意味 。 在一个 号称 全球化的时代 ,
的华人 文学相异 的成 长空间与独特 的美
学 内涵 。因此 ,应注重 解读华裔美 国文 学作品 中的美学 “ 界”。 越
的越界 ,研究 目的 的越界 。学 者们尝试 把华裔美 国文学纳入不 同的学科研究之 内 ,扩宽 了研 究的视野 。与海 外华文文 学一样 ,华裔 美国文学用饶 苋子教授 的
越界涵盖 了研究方法 的越 界 ,研究视角
华裔 美国作家在 内的海外 华人作家更 多 地 出入 于不 同民族 、国家的文化空 间 , 做 多种可 能 的越界 正是 他们拥有 多种 资 源 的文化生存 状态 的产 物 ] 。这决定 了 华裔美 国文学 的可读性 是非常强 的 ,其
美 学 呈 现 出 一 种 动 态 的 、开 放 的 状 态 ,
人文社会科字
RE NW E HEH KE NS UI XUE
‘ 界 ’ 成 长 ‘ 越 ’式
— —
华裔 美 国文学 的教学 与研究管窥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些早期华裔移民开
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和游记。

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旅程、困境和切身的
体验,成为了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的华裔美国作家开始涉足其他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

20世纪后期,华裔美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重要的
作家如蔡美儿、胡天、杨显惠等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

这些作家深入探索了个人与文化、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创造出
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视角和文学风格的作品。

此外,他们的作品也探讨了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社会议题,使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圈中成为了一
个重要的存在。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崔抢先生的《我的故乡是故乡》、蔡
美儿的《喧嚣城市之光》、巫毓华的《红楼贵公子》等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华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又揭示了种族
和社会问题。

同时,这些作品也以精湛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全球读
者的关注。

综上所述,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在20世纪初得到起步,并逐渐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领域,华裔美国文学深入
探索了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们在美国社
会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窗口。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深入理解这
一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基础。

我们期待着华裔美国文学继续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1. 引言1.1 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华裔女孩在美国长大的故事。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探讨了身份认同、文化融合、家庭关系等主题。

任碧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西方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刻画了典型的美国人生活场景,引发了读者对于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通过该作品,任碧莲展现了她对于华裔美国人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为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表达树立了典范。

精致的笔法和深刻的主题使得该作品备受读者好评,成为了华裔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1.2 背景信息任碧莲,生于美国纽约市,是一位华裔美国作家。

她的父母是移民自中国的华裔,在美国长大的任碧莲深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她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的问题。

任碧莲曾获得过多个文学奖项,其作品被认为是探讨美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中,她描绘了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故事,并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探讨了身为移民后代的华裔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部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任碧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她对于跨文化和身份认同议题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通过分析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华裔美国作家在文学中所表达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问题。

2. 正文2.1 《典型的美国人》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任碧莲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华裔美国人的成长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杰瑞的生活展开,描绘了他在美国的种种遭遇和挑战。

在这部小说中,任碧莲通过杰瑞这个角色,深刻地探讨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

杰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他生长在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接受着美国式的教育和价值观。

他的家庭却是一个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这让他在两种文化之间感到困惑和矛盾。

他努力地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又不想放弃自己的华裔身份,这让他感到徘徊和迷茫。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

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引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

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

”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

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一)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

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

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

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况

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况

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况*外交学院·范守义国弱真难讲。

华侨到异邦。

阻留候审困山房。

供一不符案死绑。

总唔放。

同胞呼冤枉。

志在严禁拨返港。

可怜梓里泪汪汪。

(歌九)1华人文学之滥觞或许可以追溯到旧金山湾区天使岛上的木屋里,那里是自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以后,拘禁抵美华人,进行审讯的地方;这种拘留可长达数周,乃至一年之久。

这里生活条件极差,毫无隐私可言,被拘禁在这里的华人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走上不归之路。

一些有文化的华人在木屋中的墙壁上留下一首首诗歌,以抗议美国政府执行如此非人道的排华政策。

这些诗歌被后人保留下来,得以流传至今。

华人文学可以根据语言载体而划分为华文文学和英语文学两大支流。

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在美华人使用英语写作的自传、传记、小说、报告文学、剧本和一些应属于社会学的专著等。

基本上我们是按照作品的出版时间顺序对这些华裔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介绍的。

我们选择的原则是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或来自不同的群体,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这些作品多数是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的创作的源泉。

我们希望通过华裔美国人或旅美华人的特定视角,考察美国社会的诸多侧面,去认识那块曾经吸引过许多淘金者,且今天仍吸引着“淘金者”的土地。

一百多年前,有一群留着辫子的中国少年留学生来到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

有一个孩子叫李恩富(Yan Phou Lee,1861-1938?),字少弼,广东香山人,是容闳组织的第二批(1873年)留美学习的幼童之一,时年十三岁。

1881年他与其他留学生全部被清廷召回,数年后李恩富自己返美,继续其学业,1897年毕业于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

他用英语写作的《我在中国的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发表于1887年,比他的老师容闳的作品早了22年。

这部单薄的小书当是最早用英语写出的华人传记作品,并在美国的波士顿出版。

当然这部作品的影响不大而主要内容都讲的是在中国发生的事情。

“美国华裔文学”的概念界定

“美国华裔文学”的概念界定

一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

回顾2010年以前国内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国学者们(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区)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翻译,可归纳为六种:‘华裔美国人文学、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裔文?’,“’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美国华人文学”’和华美文学”’。

这些译名之争的焦点多集中在讨论中英文词语之间涵义的准确对应,以及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语序等问题上。

“华裔美国人文学”这种译法存在的争议是,当‘'chinese american"与“literature"组合在一起进行翻译时,是将"chineseamerican"仍然看做一个词组来修饰literature,还是拆分后重新确定词性及修饰关系?“华裔美国文学”和‘美国华裔文?’的译法存在的争议是,是考虑汉语语序的原则将‘失国”提到前面。

还是遵照英语原文的语序直译?“美国华裔文学”、“美国华裔英语文?’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有必要为了区分‘哗文文学”而特别在中文译名中突出该研究对象的写作语言为英语?‘?国华裔文学”和‘裳国华人文学”之间的问题在于。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中的chinese在英语中指代的内容,与中文的‘华裔”、‘华人’是何种对应关系?至于‘案国华人文学”和’哗美文学”分别是吴冰教授和张子清教授为了化解前三种译法产生的分歧而提出的不同建议。

早在2001年王理行教授和郭英剑教授,就曾对前三种译法做过讨沦。

他们指出,‘在chineseameri―earl literature这一专有名词中,chinese~american已经不是用来指涉‘华裔美国人’,而是分别修饰l卜erature 这个中心词的两个相对独立的修饰词”;而从英语语义所强调的信息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考虑,两位学者将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视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认为它的中文译名‘痖该将‘美国’放在前,译为‘美国华裔文学’最为恰当”。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社会性别身份建构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社会性别身份建构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社会性别身份建构一、概述美国华裔文学,作为跨文化和跨族裔的文学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身份认同使得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在描绘社会性别身份时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貌。

社会性别身份不仅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的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也是个体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塑造。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社会性别身份的建构往往与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的历史遭遇、文化冲突、种族歧视以及性别歧视等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华裔文学中社会性别身份的建构过程,分析华裔作家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塑造和传达自身和族裔的性别身份认同,揭示华裔文学在跨文化语境下对社会性别身份的多元解读和重塑。

通过深入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社会性别身份建构,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华裔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价值,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和性别问题,为多元文化和性别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美国华裔文学概述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19世纪末,它的发展历程与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变迁紧密相连。

初期,美国华裔文学多以传记形式出现,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冲突和种族歧视的议题上,特别是华裔在美国的奋斗历程和成功故事。

为了帮助美国读者理解华人文化,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生硬地插入大量关于中国文化的常识性介绍。

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对待移民的主流态度是促成其美国化。

在这一背景下,华裔美国文学大力歌颂美国梦,强调成功的、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的美国华裔形象。

代表性的作家如刘裔昌和黄玉雪,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对美国梦的颂扬。

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反正统文化运动,包括女权主义运动和民权运动。

华裔文学在这一阶段开始展现文化认同的美国化,反对正统文化,提倡少数族裔的权利和女权主义。

作家如赵健秀、汤亭亭和谭恩美等人,尽管他们表面上有所不同甚至相互批评,但都属于反正统文化的不同分支。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篇1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故国想象流变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故国想象作为一个文化镜像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故国想象的流变史不仅折射了美国华裔作家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集体意识的尝试,也折射了美国华裔群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身份认同焦虑和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置身于全球化和历时性语境中,从具象写实、诗性想象、抵抗叙事和反省叙事几个方面分析了华裔作品中故国想象在叙述视角上经历的流变。

与此同时,美国华裔作品中的故国想象的文化动因也由最初的精神慰藉和集体记忆,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反省和身份的叙事构建。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故国想象;流变史;叙述视角;文化动因美国华裔文学源于19世纪中早期,是指华裔作家以美国华裔人的独特视角书写的叙事结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在众多族裔文学中脱颖而出,其研究也日渐成为显学,呈现出多维的理论形态。

不少学者对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探索,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语用文体学,语义学等角度,分析了文化语境,叙述方式,文化认同等侧面。

国内学者李贵苍指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经历了“生民视角”、“民族视角”和“离散视角”的变化。

①而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则更多地将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和历时性时空,来思索华裔文学中的中国移民话语以及中国文化在华裔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故国想象的源起:夹缝中挣扎的具象写实1.《英汉习语全书》的恳请和宽容:“如果将唐人街看作美国华裔人生根繁衍的原点,那么华裔文学的起点应该是最早一批金山客留下的英文文字。

”④陈耀光等人编撰的华裔和日裔文学《大唉咦》把美国华裔文学的源头定为王山(wangam)编写的《英汉习语全书》。

该书收录了华人常用的中英对照语,给初到美国的华工提供语言交流的帮助。

《英汉习语全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但作为最原始文本,书中大量的自我防卫和保护的信息,凸显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折射了语言学习者与生存环境的恶劣关系,使其极具文学的特质与功能。

后殖民理论与美国华裔文学

后殖民理论与美国华裔文学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华裔美国文学Homi K. Bhabha’s Post-colonialist Theory and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代表人物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1949年出生在印度孟买,现任(2008年)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教授。

巴巴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与萨义德(Edward Said)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一起被誉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

其主要批评著作有《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以及他主编的《民族与叙事》等。

霍米·巴巴是一位重要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善于从拉康式的精神分析角度,对外在的强迫的权力如何通过心理因素扭曲人性加以描述。

他在《后殖民与后现代》一文中指出,殖民批评旨在揭露以下三种“社会病理”:一是在争夺现代世界的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的斗争中,文化表象之间不平等和不均衡的力量对比关系;二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话语是如何为不同的国家、种族和民族设定一个霸权主义规范的;三是揭露现代性的“理性化”过程是如何掩盖和压抑其内在矛盾与冲突的。

在他看来,在后殖民和后现代语境中,真正的学者必须永远质疑的是: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阶级民族立场,甚至性别为何?自己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言说方式来展示自己声音的?因为差异性是很难抹平的,任何想通过语言达到完全彻底的思想“对译”的想法都是幼稚的,在通过各种话语的交流中,恰好是看似无意义的、抹平差异的说法,隐藏了一种话语暴力、意义误读和更大的文化危机与文化矛盾。

只有承认这种危机和矛盾,才能真正促使双方达到真诚的理解和对话的可能,否则,对话仅仅是掩盖了差异的文化霸权的一种文化策略而已。

霍米·巴巴的“文化定位”,既不是定位在后殖民宗主国的文化的普遍性意义上,也不是完全定位在抹平差异的所谓多元话语的问题上,而是定位在“处于中心之外”的非主流的文化疆界上。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七个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七个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七个关键词自1960年代末至今,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历经半个世纪的学科积累,多有大学已开设亚美研究所,英文系也设置相应的研究专业,尤其在美国西海岸,亚美研究蔚为风潮。

此领域成就卓著者,以亚裔学者为中坚,每有新概念提出,多能拓展研究局面,引领学科动向。

限于种种客观条件,中国大陆对亚裔及华裔文学的研究明显滞后。

本文大致按照该学科的发展年代,从中提取七个关键词,略加评述,期能对我们的研究有所参照。

一.亚裔美国感性赵建秀等人在《哎呀》中提出的“亚裔美国感性”(Asian American Sensibility)这个概念有其时代背景。

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亚裔美国人”这一称呼于此时诞生,意在促进亚裔的政治团结和文化民族主义,同时也强调生于斯长于斯的亚裔之美国本土性。

为进一步确定亚裔在美国的地位,赵建秀提出“亚裔美国感性” ——既非亚洲人又非美国白人,消除亚裔的属性困惑,谴责“双重人格”、亚裔刻板形象、模范弱势族裔、种族主义的爱与恨与某些亚裔作家的自传写作。

在赵及其同仁看来,确定亚裔美国感性是建构亚裔美国文学史的关键——只有清楚什么是亚裔美国感性,才能懂得什么是亚裔美国文学;弄清亚裔美国感性的前提是先勾勒亚裔美国历史;要呈现真实的亚裔美国历史,只有先纠正亚裔的刻板形象。

亚裔美国感性为抵制主流偏见、增强亚裔能见度多有帮助,突显了赵建秀、徐宗雄等人作品中的批判性,的确有别于黄玉雪、谈恩美等畅销于主流读者的写作。

但随着美国移民政策的调整,亚裔人口在美国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对“亚裔美国感性”的排他性和同构型提出质疑,转而提倡一种异质的、离散的亚裔属性。

反对意见之一来自林英敏在《两个世界之间——华裔女作家》指出的华裔文学内在的双文化张力。

林对亚裔的描述是“他们的面部特征显示他们属于亚洲族裔,但在教育、选择和出生上,他们是美国式的” ,世界之间即意味两岸之间的悬置的状态,也意味两岸均有据点,华裔作家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摘要: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定位的基础上,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阐述了发展现状,分析揭示了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研究文学和历史历来都是密切相关的,华裔美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密切。

毫不夸张地说,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与美国历史间彼此的影响较其他国家的文学和历史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能够深刻感受到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与中美发展密切相关。

1.华裔美国文学的定位事实上,华裔美国文学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旅美华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中华文化传统及其身份和美国文学深入理解与认同,当然这也包括他们对自身独特身份的认定。

华裔美国文学在100多年的历史中,从被忽略到后期的被关注,从边缘到主流的复杂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美国西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华人所做出的贡献,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交织、碰撞的产物,其有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美国华裔作家大部分都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及视野,他们能够感知本身所具有的美国华人和华裔的双重文化和民族性地位;他们能够以自身个体的存在为契机,以独有的生命体验以及敏锐的视角去关注整个华裔群体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是如何生存的,以及他们如何选择人生,如何把握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描述华人创业的艰辛,也真实描述了华人族裔的生存状态及其思想成长、成熟的过程,真实地反映华人所经历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以及交流,表达了对中美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和无限憧憬。

2.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分期大致说来,美国华裔文学一般可以概括以下3个阶段:初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

2.1起步与初创阶段美国华人的移民历史促成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

1840年代末期,美国兼并了墨西哥大片领土。

当时美国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这儿建设现代工业,修建通过美洲大陆的铁路,以此发展对外贸易。

华裔美国文学一些思考

华裔美国文学一些思考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凡是华裔美国人以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写的华裔美国人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其中最典型、目前数量最多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所写的在美经历或有关美国的作品。

至于使用语言,不能只限于英语,因为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所以,华裔美国文学既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也包括“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依此定义,像哈金《等待》一类的作品就不能算是华裔美国文学,因这类作品更像是作者把自己有关中国的作品译成英文发表。

当今有一批这样的作家,即使他们已经取得美国国籍,他们有关中国的作品如果不反映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就不能算是华裔美国文学或“典型”的华裔美国文学。

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作品没有价值、不值得研究;我们不应该因归类而排斥任何有价值的作品,阅读、介绍、评论作品本身的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

本文所以增加了华裔美国人的视角,是因为华裔美国作家有时复述中国历史、神话故事或经典,但由于视角不同,他们笔下的故事已经不是中国人熟悉的,而是华裔美国人的再创作。

如汤亭亭、赵健秀的作品中都不乏这样的例子。

华裔美国人即具有美国国籍和华人血统的人。

这既包括生长在美国本土的华人后裔,也包括取得了美国国籍的华人。

把后者排除在外,否认新移民和用华文写作的华裔作家是没有道理的。

遗憾的是,有一些评论家和华裔作家仍持有这种观点:赵健秀把许多美国生美国长的作家都视为“假冒伪劣”;而徐忠雄、汤亭亭等作品中对新移民的描写则带有几分嘲笑与讽刺。

例如,徐忠雄在《美国膝》中描写刚到美国不久的中国男人的“通常的标志”是:“廉价理发馆的发式,油腻腻的发帘垂过眉毛;方形金边眼镜,歪戴在脸上,因为鼻梁太低,撑不起来;聚酯化纤的裤子,裤裆松松垮垮;衬衫塞得太紧;脖子上挂着一条粗粗的24开金的项链,上面挂着块玉石”。

这些描写可能多少反映出一些真实情况,但单独把新移民的着装拿出来,而且用讥讽口吻描写,恰恰暴露了他们以“美国人”自居、高高在上的傲慢立场。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边缘人形象分析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边缘人形象分析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边缘人形象分析一、简述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展现了华裔女性的独特经历,还反映了华裔社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

在这些作品中,华裔女性往往被塑造成为边缘人的形象。

这种边缘性不仅源于她们在种族和文化身份上的差异,还涉及到她们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社会职业等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华裔女性文学作品,探讨这些作品中所呈现的边缘人形象,并分析这些形象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本文还将讨论如何在文学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边缘人形象,以及这一形象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1. 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边缘化问题。

在文学领域中,女性角色的刻画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尤其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女性地位及其边缘化问题成为了众多作品探讨的核心主题之一。

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华裔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描绘成边缘人形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华裔女性在许多作品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她们在家庭、社会和职场方面都遭受着不平等待遇,这使得她们更容易陷入边缘化的境地。

以任璧莲(GishJen Wei)的小说《典型华裔美国女孩成长之路》这部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梅锦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美籍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种种压力以及边缘化问题的严重性。

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华裔女性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

由于历史原因,华裔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融合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华裔女性往往难以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进而容易陷入迷茫和边缘化的状态。

以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该书通过讲述中美两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两代人的故事,展示了华裔女性在寻求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边缘化问题。

2.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及其独特性。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摘要:美国族裔文学指由非白种少数族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以小说和诗歌为主的文学形式。

美国族裔文学是文化之间交融的产物,是美国整体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激励了社会个体朝着构建更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其中,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但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双重文化身份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与学术界围绕着族裔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心问题就是族裔文学到底应该在美国文学经典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这一讨论,不仅对美国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重写美国文学史,重编美国文学选集,重建美国文学教学大纲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美国之外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在美国文学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带来相当深刻的启发。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粗略的说,美国华裔文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段。

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华裔文学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实为移民文学,形式多为口头文学,如歌谣、故事等。

但由于这一时期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太少,因此,第一本重要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应当是李延富于1887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

今天的批评家大多认为,真正在美国华裔文学开创初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是一对中英混血儿姐妹艾迪丝•伊顿和温妮弗•莱德•伊顿的作品。

姐姐以“水仙花”为笔名,妹妹以日本名Onoto Watanna为笔名。

尤其是姐姐艾迪丝•伊顿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

她于1912年发表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也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最早被置于美国亚裔文学这一大脉络中。

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裔文学的研究

华裔文学的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胡勇内容提要华裔文学研究是对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积极反应。

美国的华裔文学已经获得了诸多成果 .一、华裔文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华裔文学研究是对美国华裔文学获得的发展的积极反映。

美国华裔文学虽然可以追溯到出生于1865年、欧亚混血的女作家水仙花(1865-1914),但真正形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则迟到二战以后。

水仙花的写作,有其特殊的背景,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她只有一半华人血统,出生在美国,受过良好的教育。

她的处境与普通华人是大不相同的。

水仙花写的是华人身上发生的短小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收入在1912年出版的《春郁太太》里。

在水仙花以后,直至30年代,才偶尔出现了华人的英语写作。

1935年,林语堂在美国出版了他用英语写的《吾国吾民》。

这是一本文化论著,以介绍中国人的生活观及生活方式为己任。

它的出版,在美国引起了一定的注意。

林语堂也因此被誉为“一个中国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对生活加以评述、对古代智慧加以阐释的哲学家。

”[1]在30年代,《吾国吾民》与赛珍珠的《大地》被视为了解中国的新教科书。

林语堂代表了那些从祖国大陆迁移美国的华裔文学作家,如在50年代在美写作的张爱玲、黎锦扬、刘裔昌、黄玉雪、包柏漪等人。

与这一批成年后迁移美国的作家不同的是一批在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的新一代华裔作家。

后一批作家在人数上要超过前一批。

他们大都在70年代后出名,其中包括赵健秀、汤亭亭和以后的谭恩美、任碧莲、黄哲伦等人。

这一批作家的涌现才使得华裔文学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现象。

七十年代是华裔文学开始崭露头角的时期,汤亭亭出版了《女勇士》(1976)和《中国男人》(1980),前者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赵健秀出版了戏剧《鸡笼中国佬》(1972)和《龙年》(1974),黄哲伦创作并上演了戏剧《刚下船的新客》(1979)、《铁路的舞蹈》(1981)和《家庭奉献》(1981),包柏漪出版了《春月》(1981),这些作品都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

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

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全球化过程中,华裔美国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是一个展现着华裔美国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过程中,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文化维度上的象征,更是作品中的重要构建要素。

下面将从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主题选择和文学技巧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元素在其中的体现进行探讨。

首先,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在19世纪中期,第一批华人移民开始涌入美国,他们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形成了最早的华裔美国文学。

作为少数族裔,他们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依旧是中式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示出中国文化元素的突出地位,如对家庭的重视、孝道观念的传承和中文的运用。

经过时代的变迁,华裔美国作家越来越多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但仍然不可否认中国文化元素在他们作品中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选择也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提供了契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华裔美国文学呈现了多种多样的主题,其中一些主题与中国文化和华人移民的经历息息相关。

例如,对家庭、亲情和身份认同的探讨是华裔美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而这些主题往往与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和爱国情感等密切相关。

同时,一些作家也通过描述自己对中国传统的思考和追忆,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如侯文华的《红楼美梦》等。

此外,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学技巧也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表达平台。

作为一个跨文化文学,华裔美国文学融汇了中西方文学的特色和技巧,作家在创作中常常运用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意象,与西方文学的叙事手法相结合。

例如,李敬泽在《迁移的纪念碑》中通过描绘海洋的渡船、夜晚的月亮等意象,凸显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中的孤独和追求。

这种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写作技巧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形式,同时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与身份。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首先,在故事情节方面,有些华裔美国作家选择以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为背景,将故事设定在中国。

比如,大卫·亨利·华兹的小说《《京华烟云》》讲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背景下一个波澜壮阔的家族传奇故事,通过描写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动荡和家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华裔家族的命运。

此外,还有一些作家选择以华裔美国人的生活经历为主题,展现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历练和困惑。

这些故事常常涉及到移民、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傅丽萍的小说《中国早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说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故事,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华裔移民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文化冲突。

其次,在人物描写方面,许多华裔美国作家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展示他们的中国血统和文化传统。

有些主人公是新移民,他们身上常常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例如语言口音、饮食习惯等。

也有的主人公是第二代华裔美国人,他们在外貌和行为上更加融入美国社会,但内心深处却仍然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依恋和认同。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既是华裔作家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与探索,也是对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身份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许多其他细节处体现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比如文学语言的使用、思维方式的转变等。

这些元素的存在丰富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多样性,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窥探华裔美国人生活和文化的窗口。

这些作品既展示了华裔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也反映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历程和心路历程。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华裔美国人的文学创作以及他们在异国他乡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美国华裔文学

美国华裔文学


一般认为,汤亭亭1976年发表自传体小说 《女勇士》标志着华裔作家创作进入美 国文学主流的开始。
第二节 汤亭亭和《女勇士》

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
Biography and Writing

She was born on October 27, 1940 in Stockton, California . She was the first of six American-born children; her parents, Tom and Ying Lan Hong, had had two children in China before they came to America.
2、“白虎山学道”(White Tiger): Fa Mu Lan现代花木兰故事 3、“乡村医生”(Shaman):母亲勇兰 4、“西宫门外”(At the Western Palace):姨妈月兰 5、“羌笛野曲”(A Song for a Barbarian Reed Pipe):蔡文姬

Kingston's first language was Say Yup, a dialect of Cantonese(粤语). She grew up surrounded by other immigrants from her father's village, and the storytelling she heard as a child influenced her later writing. By the age of nine, her progress in English enabled her to write poems in her new language, and though she was a gifted storyteller like her mother, she preferred the solitary task of writing.

透视华裔美国女性文学

透视华裔美国女性文学

透视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张利山东财经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本文拟探讨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从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滥觞 , 至二十世纪中后期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有外向内从整体上综合分析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动因和写作特点。

关键词:创作动因;时代;种族;环境[ 中图分类号 ] :I10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2139(2014)-09-041-02美国主流文学从殖民地时期已经走过近四个世纪, 华裔美国文学只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然而其中的华裔美国女性文学虽然起步较晚, 却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多变的写作手法, 在美国主流文学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回溯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亚裔作家伊迪丝. 伊顿独角书写到二十世纪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独有特性,这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原始印记。

[3] 美国自称“大熔炉”,指的是单向的“异族同化”。

而自称“Chinaman”的华裔具有中华民族异乎寻常的勤奋、勇敢、吃苦耐劳和温和、善良、恭敬、忍让的优秀品质。

正是内在的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中国劳工在美挖矿井和修铁路中任劳任怨,却被白人工人认为威胁到他们的生存而遭受仇恨和排斥。

排华媒体或甚是美国作家,对华人的形象已经完全的程式化。

如反华的旧金山报界,把男子定性为“苦力”,把华裔妇女诬蔑为“妓女”。

[4]3、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环境—边缘化、夹缝生存对于在美的中国移民女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期,她们多是劳工、农夫、厨师的妻子和经营洗衣店、中餐[6]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多层面,多声道的撰写;首先,唐人馆的妻子。

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管理家务。

由于当街女作家黄玉雪作品在二战末期闪亮登场,随后七十年代唐亭亭作品,八十年代的谭恩美,九十年代的任璧莲、伍惠明。

使人情不自禁要回望历史,从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淘金时代华人移民大潮到二十世纪初期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滥觞,这期间为何难寻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踪影?华裔美国女性文学有着独特的女性特点,那么,什么因素是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发展的推动力?一、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动因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H.A.Taine)在他《艺术哲学》中提出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1] 即文学创作决定于时代、种族和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oetry:
Tsiang His Tseng 蒋希曾 Poem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9 《中国 革命诗歌》 Mei-Mei Berssenbrugge 美美· 伯森布拉格 Fish Souls, 1971《鱼魂》 Shirley Geok-lin Lim 林玉玲 Crossing the Peninsula and Other Poems, 1980 《穿过半岛和其他诗歌》 Russell C. Leong 梁志英 A Country of Dreams and Dust, 1993 《梦尘之 国》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华裔美国文学
Discrimination 1882-1943
In this soap advertisement from the late 1800s Uncle Sam kicks a Chinese immigrant. The bottom of the poster says “The Chinese Must Go,” referring to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 and the anti-Chinese prejudice of the time.
Hawaiian novelist Kirby Wright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
III. Late 1980s Amy Tan谭恩美 (1 Nhomakorabea52-)
The Joy Luck Club, 1989 《喜福会》(National Book Award) The Kitchen God’s Wife, 1991 《灶神之妻》
Virginia Lee李金兰 The House that Tai Ming Built, 1963《泰明建 造的房屋》 Betty Lee Sung 宋李瑞芳 Mountain of Gold, 1967 《金山》 Diana Chang 张粲芳 Frontiers of Love, 1956 《 爱 的 疆 界 》First Novel by ABC Louis Chu 朱路易 Eat a Bowl of Tea, 1961 《吃碗茶》(about Chinatown life, single-man society)
Chickencoop Chinaman, 1971《鸡窝舍的中国佬》
(exploration for historical roots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Year of Dragon, 1974《龙年》 (breakup of a Chinese family)
Drama:
David Henry Hwang 黄哲伦 M. Butterfly, 1988《蝴蝶君》(Tony Award) Family Devotions, 《家庭忠诚》 The Dance and the Railroad《舞蹈 与铁路》 FOB《刚下船的人》
Frank Chin 赵健秀
Gish Jen任碧莲
Typical American, 1991 《典型美国人》 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 1996 《希望之乡 的莫娜》 Who’s Irish, 1999 《谁是爱尔兰人?》 Love Wife, 2005
Frank Chin 赵健秀 (1940-) Chinaman Pacific and Frisco R. R. Co., 1989《华人太平洋与旧金山铁 路公司》(National Book Award 短 篇小说集) Donald Duk, 1991《唐老鸭》
II.1970s-1980s
Frank Chin 赵健秀 (1940-)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Writers, 1974 《唉咦!:亚裔美国作家选集》 Maxine Hong Kingston 汤亭亭 Woman Warrior, 1976《女勇士》 China Men, 1980《中国佬》National Book Award Tripmaster Monkey: His Fake Book, 1989 《孙行者》 Shawn Hsu Wong 徐忠雄 Homebase, 1979《家乡》(autobiographical novel)
Style: autobiographical; biographical
Pardee Lowe 刘裔昌 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 1943 《虎父 虎子》 First Autobiography in English Jade Snow Wong黄玉雪 The Fifth Chinese Daughter, 1950《华女阿五》 Lin Yutang 林语堂 Chinatown Family, 1948《唐人街一家》 Chin Yang Lee 黎锦扬 Flower Drum Song, 1957 《花鼓歌》
Themes
Chinese Tradition and Myth Postcolonialism, Identity, the Other Marginal Culture, Banana man Dislocation, melting pot, Generation gap Viewpoints of Chinese, American or ChineseAmerican Chinatown life and communication Change the old images of Chinese in America: Detective Charles Chan(陈查利); Dr. Fu Manchu(傅满洲) and other stereotypes, feminine figures
The Magic Washer
I. 1880s-1960s
Three Periods
Yan Phon Lee 李延福 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 1887 《我在中 国的童年》 Yung Wing 容闳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1909《西学 东渐记》 Edith Maude Eaton 伊迪丝· M· 伊顿(又名 Sui Sin Far 水仙花,英中混血儿) Mrs. Spring Fragrance, 1912 《春香夫人》
Collection of Poems: an account of the author's journey to the Chinese homeland
Anthologies
Roots: An Asian American Reader, 1971 Asian-American Authors, 1972 Frank Chin, et al. ed,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 1974 Asian-American Heritage: An Anthology of Prose and Poetry, 19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