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
二 、集约经营
1、集约经营(intensive management): 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 2、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 集约度最高的限度。 3、粗放经营(extensive management): 大面积土地投入变量低比率的经营。
二、集约经营
4、粗放边际(extensive margin):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资终止阶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4)农用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
A、当效益限定为纯收益时,适度经营规模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最大纯收益的规模。 评价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B、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 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指标体系评价。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
a.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
指标; b.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 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c.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 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 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土地规模效益比较表
1、从土地利用的全过程来看,土地报酬是随着单
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递增然后
递减,如果出现科技与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
土地集约利用
• ③社会生产力水平。农业技术进步,需要增加 投资,提高集约度。工业技术进步,以增加农 业对自然界的控制、适应和改造能力,并在肥 料、病虫害防治、饲料等方面提供新产品,不 但大量节约劳力,还将大量增产。又如从保护 地栽培到设施园艺,置农业生产环境于人工控 制之下,不但充分利用土地的培养力,还与工 业一样,充分利用土地的支持力和空间,达到 高度的集约和较高的产量。农业生物技术的发 展,由于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 复利用,其经济效益更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⑧土地利用与经营者的个人条件。资金充 足、经验丰富的经营者会搞集约化生产, 提高土地经营集约度;经营管理者对集约 经营的态度也严重影响着土地经营集约度。
反映集约经营程度或水平的指标有
• :①单项指标。包括单位面积耕地或农业用地 摊得的农具和机器的台数(或机械马力数)、 电费(或耗电量)、肥料费(或施用量)、种 子费(或种子量)、农药费(或农药量)、牲 畜头数和人工费(或劳动量)等。 • ②综合指标。包括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摊得 的占用资金额、固定资产额、生产成本费、生 产资料费等。反映集约经营经济效果的指标有: 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上所获得的产量、产值、 增加值和纯收入,以及单位投资所获得的产量、 产值、增加值或纯收入等。
小组成员
• • • • 史梦辰201020912162 李雅丽201020912222 马晓溪201020912262 李 娜201020912212 201020912212
•谢谢
思路
• 土地不集约 集约 集约度 条件 指标 • 不集约状况 案例 目标
土地不集约状况
• • • • • 土地利用散乱,用地结构混杂 土地利用重在平面扩张,忽视立体利用 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布局不合理 土地利用重新去建设,轻老区改造 地产开发市场不规范,土地资源损失严重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 术集约型等。 术集约型等。
(三)土地集约利用度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资本和劳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西尼尔(N.W.Senior) 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 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 素的生产率。 素的生产率。 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 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报酬递减 规律” 规律”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配弟, 17世纪中叶。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 配弟,在17世纪中叶。一定面积的土地生产 配弟 世纪中叶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对此内涵进行表述。 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对此内涵进行表述。但没有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 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 ),在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在《资 本与土地》 1815年 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 本与土地》(1815年)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土地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
《⼟地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外的陆地及其在河、湖泊、⽔库和池塘等陆地⽔⾯。
2.⼟地的特性(⼀)⾃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2)⾯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经济特性⾃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3.供给稀缺性——⼟地投机,地价猛涨利⽤⽅式相对分散性——区位选择与综合效益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投资适度,改进技术提⾼效率利⽤⽅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效益评价利⽤后果的社会性——管理,监督和调控4.⼯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地主要作为地基、操作场所与空间——⼟地的数量、质量,⼟地的位置——决定了⼯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平5.采矿业、⽔⼒发电、地热利⽤、航运业:⼟地主要作为资源和⽣产⼯具——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的效果有绝对的影响旅游业:特殊的⼟地资源——优美、奇特、险峻,便利的交通——对利⽤的效果有绝对的影响5.新的⼟地现状分类标准,农⽤地、建设⽤地、未利⽤地6.⼟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地资源利⽤、⼟地财产制度、⼟地资产流转。
7.⼟地经济学的对象⼟地利⽤中⼈与⼟地的关系(⽣产⼒)和⼟地利⽤中形成的⼈与⼈(⽣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8.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地经济学开始成为⼀门独⽴的学科。
第⼆章⼟地利⽤概论1.⼟地利⽤的内涵技术问题。
经济问题。
动态的。
2.⼟地利⽤的基本内容(⼀)⼟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地利⽤现状分析(选择--⼟地利⽤程度分析)指标: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利⽤率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地利⽤系数(三)⼟地利⽤规划(四)⼟地开发(五)⼟地保护3.⼟地利⽤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统筹安排⽤地结构⼆、集约利⽤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积相结合三、专业化利⽤与综合利⽤相结合四、经济效益与⽣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五、开发利⽤与合理保护相结合4.⼟地利⽤的经济效益评价(⼀)静态分析法:指标:(1)投资产品增长率(2)投资收⼊增长率(3)投资收益增长率(4)投资回收期(⼆)动态分析法:指标:为了使投资与收⼊具有可⽐性,就需要引进“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这两个指标。
土地集约利用名词解释
土地集约利用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成为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理念是在保障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具体而言,土地集约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布局,通过集约使用土地,实现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化、有序化;二是高效利用,通过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协调发展;三是保护环境,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和推进土地整治,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乱占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
其次,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可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同时,土地集约利用也有助于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最后,土地集约利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土地集约利用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式。
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信息:文章的结构是为了清晰地呈现和组织论点和信息。
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 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是历史的必然 土地集约利用
•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有一定的地域性
是指在单位土 地面积上合理 增加物质和劳 动投入,以提 高土地收益的 经营方式。
(焦耳/公顷) (公斤/公顷)
发展中国家
2.2*109
1223
发达国家
24.8*109
3100
中国低产区
40.1*109
2016
中国高产区
124.4*109
10142
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综合情况
在能量投入100*109焦耳 /公顷以内,
随着能量投入的增加,能效率递增;超过
这个界限,能效率才出现递减.
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 酬 = —————————————————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1. 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
•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 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 。 • 产量上升呈 S 形。
2. 报酬变化阶段的数学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 = f ( X1, X2, X3,’’’ Xn )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Y = Ф ( Xi ) 平均产量 ( APP ) = Y / X
边际产量 ( MPP ) = ᅀY / ᅀX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保障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土地利用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短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土地集约利用中,需要依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资源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这包括推广精准农业、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
在实践中,土地集约利用需要政府、市场和公众三者的共同参与。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的实施;市场需要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集约利用;公众需要提高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积极参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
土地集约利用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第3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为转变村民的旧观念,村支书黄连昌邀集了4户人家,在农户自愿的基 础上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与27户农民签订了租用100亩地的协议。 并且明确规定一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二不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土地的主人优先 享有每个工13元的用工权。并一次付清了农户的土地承包费。
(四)对马克思主义土地报酬的评价
⑴ 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技术,使土地的收获量和土地 肥力无限提高的理论及其对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⑵ 揭露了庸俗经济学家和修正主义者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奉为永恒的 普遍规律,并以此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辩护的谬论;
⑶ 否定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指出它抛开了技术水 平和社会制度这些最重要的因素,完全不适用技术正在进步和生产方式 正在变革的情况,因而说不上是普遍规律,甚至不是一种“规律”;
resources),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 纳为土地(land)、劳动(labor)、资本(capital)及管理(management)四 类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二)生产函数概念
任何一种产业的产品即产出物品(output),都是由生产过程中施 用种种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源的投入物(inputs)转化而成的,有投入才有 产出,投入决定产出。投入物(含数量、质量和结构)与产出品的关系 ,简称投入产出关系(input-product relationship),或资源与产品关系 (factor-product relationship),这是一种数量关系。
《土地集约利用》课件2
土地优化配置
土地优化配置
是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 规划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土地优化配置的措施
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土地流转等,旨在促进区域经 济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土地优化配置的意义
通过土地优化配置,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促 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不足
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科技创新不足,缺乏先进的技术手 段和设备支持,如何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 平是关键。
未来发展方向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通过加强土地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等 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 利用效率。
加强科技创新
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土地集约利用 技术,推广应用智能化、信息化等手 段,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加大投入力度
02
加大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方
面,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监督检查
03
加强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05
结论
研究总结
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
02
土地集约利用的策略与措施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
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土 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的
过程。
土地整理的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 道路建设、土壤改良等,旨在改 善土地的耕作条件和生产能力。
土地整理的意义
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 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3-4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
1、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必然性及其途径 2、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模式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规模经济
1、规模经济 2、规模效益
指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同时按相同比例增加时产量的增加变化情况。
指扩大生产规模经济效益的关系。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P
T
N
TPP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I‘
M D MPP APP R
0
I
Q
X
土地报酬三阶段曲线图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1、第一阶段 从原点O至平均产量最高点对应的Q点
总产量(曲线):I’点为拐点,OI’曲线下凸,生产弹性,由1增至最大, 总产量增长较快, 为报酬递增阶段;I’N曲线上凸,生产弹性由 最大减至1,总产量增长趋缓,为报酬递减阶段; 边际产量(曲线):边际产量递增达到最高点M,此后递减至D点; 平均产量(曲线):由O点递增至最高点D;
3、外在经济
指经济规模、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成本下降,而使企业增加了收益。
4、内在经济
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从自身内部分工、产业和产品结构、技术政策和科技含量、集约 经营和企业管理等因素的改善所引起的经济收益的增加。
5、外在不经济
指经营规模的扩大也可能会引起招工困难、动力不足、交通运输紧张、地价猛涨、 环境污染等,从而导致企业经营收益的减少。
3、第三阶段 R点以后
总产量(曲线):由最高点T递减,生产弹性为负数; 边际产量(曲线):由0变为负数; 平均产量(曲线):继续下降.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地域性。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三、土地利用集约形式: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为资本集约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为劳动集约型,即有投入要素的比较成本孰低来决定。
四、土地肥力: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通常人们所讲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六、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历程1、西尼尔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最基本条件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的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为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规律七、对报酬递减规律进行分析得到的启示1、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指的是土地的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后者指的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的数量不同,而导致总产出量和变数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投入量提供的理论依据5、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以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八、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熟悉page53九、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土地集约利用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合理进行土地集约利用,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佳集约度提供了重要的六年依据与现实途径1、正确认识投入。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1.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
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根本出路在于实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1.正确认识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通常所说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即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2.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就把报酬只定义为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报酬的三种形态用公式表示为: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把报酬递减规律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完善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包括:(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这一条件可以说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条件。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性
•
• • •
2005年的第十五个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1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
由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等古典政治经 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 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 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按照 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 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三、土地集约利用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手段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人既是“ 黄金发展时期” 又是以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为 最主要特征“ 矛盾凸显时期” 的关键阶段, 而土地资源集约经营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节 约利用成为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 瓶颈” 的希望所在。
6
历年土地日宣传主题
2
•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 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 收益的经营方式。
3
•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打上时代的 烙印。在工业化初期,人类将注意力放在土地利 用的经济效益上,很少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城镇土地利用方面一味地追求土地的建筑密度 和容积率。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地利用的目标不 再是经济效益至上,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也不再是 人们追求的惟一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 用形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 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 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 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 集约型。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
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 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克思具有独 到的见解。 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结构, 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化学结构是 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的基础。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
报酬
产出的实物量
(实物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价值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
(或货币额)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物形态的报酬含义是: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 是由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 一方面,它们与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有关;另 一方面,还与公式中未反映出来的,但是生产中 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有关。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 把“报酬”定义为“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 动要素的生产率”,这样便于对问题进行研究。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物质形态(即使用 价值)的报酬就可以了,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除了要研究物质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 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 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 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 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 力了。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 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 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 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 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 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 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 济肥力。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除了与农业化 学和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种植什 么作物,即用途有关。因为,不同作物对土壤 养分的需求(即吸收能力)也不相同。
人工肥力与人的劳动能力也不同。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农业可以立 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和土地的化 学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一样,是土地的所谓自 然肥力的要素” 。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
的发展和完善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 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 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 一般生产领域。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 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 而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规律”。
三、“土地报酬递减律”思 想
的发展和完善
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 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 要条件。
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 报酬递减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美国经济学 家克拉克(J.B.Clark)在其1900年出版的《财 富的分配》一书中把生产中的要素分为不变类 和可变类,而可变类只是一种(这样便于分析 问题)。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
的发展和完善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 产单位。最先从农业生产单位来研究土地报酬 递减规律的是配第和杜尔阁,后来的斯密、马 尔萨斯都是从部门生产的角度来研究报酬或肥 力递减规律的。到19世纪末,坎南(E.Cannan) 挖掘出杜尔阁的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克拉克和 马歇尔(A.Marshall)引进生产函数后,才又 把生产单位视作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第四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 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 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 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 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的发展和完善
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 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 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 思想。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
的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对“报酬递减规律” 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 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 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19世纪初叶以 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面认 识这一规律提供了实验、数学、经济学方面的 条件。及至上世纪中叶,一些科学家、数学家 和经济学家已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价格形态的报酬也比较容易理解,即在 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因生产要素和产出 物的单价都是一定的,故价格形态的报 酬也遵循“报酬递减规律”。从人类生 产历史来看,粮食越来越紧张,故其价 格上涨;而生产资料的价格会因工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价格形 态的报酬也是递增的。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
从一定的生产过程来看,实物形态的报酬符合 “报酬递减规律”。但从人类的生产历史来看, 则符合“报酬递增规律”,即生产率是不断提高 的。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报酬的价值形态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把劳动力作为变动要 素,一般来讲,其报酬是递增的,而其他(如肥 料)不变资本类的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则是不变 的。从人类生产历史来看,如果工业部门的生产 率比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得快,则农业中变动 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增加的;反之,则是下降的。 至于价值形态的报酬,我们在抽象地分析问题时, 可以采用,但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采用此法,只 有通过价格形态的报酬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