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和基本任务
2012年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1、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与管理
2、城市规划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实现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
3、
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1)、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2)、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3)、加强立法工作;(4)、严格依法行政;(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
二、城市规划体系
1、法规体系——(基本法和行政法)
技术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编制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次) 3、行政体系
三、城市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发展小城镇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统一规划为前提开发和建设。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要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是管理。
城市规划的四大方面作用
城市规划的四大方面作用城市规划的四大方面作用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
那么城市规划都有哪些作用呢?会给社会公共利益及人居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呢?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同时也需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
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一、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展开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运作,但纯粹的市场机制运作会出现“市场失效”的现象,这已有大量的经济学研究予以了论证。
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手段是多样的,既有财政方面的(如货币投放、税收、财政采购等),也有行政方面的`(如行政命令、政府投资等),而城市规划则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配置的调控,来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所以需要干预,关键在于各项建设活动和土地使用活动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在各项建设中,私人开发往往将外部经济性利用到极致,而将自身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推给了社会,从而使周边地区受到不利影响。
通常情况下,外部不经济性是由经济活动本身所产生,并且对活动本身并不构成危害,甚至是其活动效率提高所直接产生的,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情况下,活动者为了自身的收益而不断提高活动的效率,从而产生更多的外部不经济性,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利益关系是市场本身所无法进行调整的。
城市规划的作用及基本任务
城市规划的作用及基本任务
作用:
①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③重要的政府职能;
④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实施管理手段,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项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整体和公共利益。
基本任务: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按章含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按章含答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第2(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雅典宪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1)城市活动可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
(2)在思想上已经有所认识,在城市建设中要考虑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改善居住区的环境,是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3)“功能”分区的理论,即让四个主要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按各自功能要求找到合适的位置。
2.1939年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即:(1)规模;(2)边界;(3)开放空间;(4)机构用地;(5)地方商业;(6)内部通路系统。
3.“小区规划”的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主要思想是把小区作为居住区构成的细胞,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
也不仅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控制,而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它天然干道、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河流等)为界。
在这个范围内,把居住建筑、把公共建筑、绿地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道路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区别,公共建筑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不仅是日常必需品的供应,而且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4.城市景象包括的五个要素有: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
第10(三)章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编制程序1、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什么?答: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根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2.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具体任务是什么?答:(1)确定发展目标。
一般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来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2)合理利用土地。
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种类、使用性质、功能分区、开发强度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和节约城市用地。
(3)组合空间布局。
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
(4)安排建设部署。
要制定中、长期发行咱目标,近期建设目标相和当前建设项目的安排。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城市规划考试试卷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雅典宪章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城市人口城市绿地城市用地区划城市用地热岛效应城市空间系统三类用地城市景观规划对外交通用地居住用地城市公共中心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分质给水系统居住小区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干道网密度城市用地选择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二.问答: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5.城市用地的属性。
6.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7.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 8.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9.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0.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要求。
12.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15.山区城市布局的形式及其特点。
16.水源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17.城市管线工程的分类。
1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9.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20.合理、选择住宅类型应考虑的因素。
21.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22.城市广场的类型和广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23.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内容。
24.城市设计的内容和类型。
三.填空:交易场所1.从汉字字义看,城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易场所。
2.城市化可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4.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休息和交通。
5.1978年12月秘鲁的利马集会后发表的马丘比丘宣言,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了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的问题。
6.城市规划学科传统上包括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三部分内容。
浅谈城市规划的作用以及相关措施
浅谈城市规划的作用以及相关措施摘要: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关键词:城市规划作用前言:城市作为复杂综合体,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各个领域,为了使各方面协调发展,就必须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是建设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综合发挥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手段。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把城市规划好,在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目标。
尤其是我国改革开发以来,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设速度迅猛异常,如不及时进行城市规划,就很难使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1、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简单来讲,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由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能有效地防止城市盲目无序的建设和发展,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到科学合理,各得其所,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安全、高效的大系统。
使城市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最佳综合效益;城市规划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为规划能为工业、农业、商贸、科技文化各行各业合理布局,选择规划良好的地域,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规划贯彻“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使城市的每块土地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城市规划统筹考虑城市的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域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要作用;城市规划可促进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提要:规划,关系,其他,体系,任务,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任务和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1、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落实国家宏观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城市各项建设合理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及国家经济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
城市规划的目的-既是为了保障城市社会的安全、卫生、公平和效率,也是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即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和城市化时代的来临,城市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城市规划作用既承担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一部分,也承担促进并引导中国城市化巨变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的法律严肃性要通过编制合法性、决策合法性及实施过程的合法性来体现。
2、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正确处理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针对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结构与用地结构、城市建设与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对策。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城市规划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求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正确与否,高层次、高水平的编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的基础条件。
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的含义、作用和任务第二节城市规划概述一、城市规划的含义、作用和任务(一)城市规划的含义(掌握)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城市规划的作用(了解)城市规划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政府行为,是政府通过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以及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配置,来引导和控制未来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下列三个层次:1.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城市规划是国家控制、维持和发展城市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体现在:①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②在“市场失灵”情况下规范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公平;③保证土地在社会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利用和开发;④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利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2.城市规划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从本质上讲,城市规划是一种政策表述,表明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未来时段所要采取的行动,具有对社会团体与公众开发建设导向的功能。
城市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传输,帮助城市各部门在面对未来发展决策时,克服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损害,提高决策的质量。
城市规划可以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规划决策相互协调并统一到与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的方向上来。
3.城市规划形成了城市未来的空间架构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形态化的和作为这种表象载体的城市土地利用系统。
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为核心,建立起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与社会功能
城市规划与社会功能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城市不仅是人口和经济聚集的场所,更是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社会功能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提升。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规划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促进社会功能的提升。
首先,城市规划应该根据不同地域和社会需求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城市的社会功能是多元化的,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合理的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保证城市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不同社会功能的需求。
例如,城市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使得人们能够更便捷地到达工作、学校和医院等重要场所,提高城市的工作和医疗社会功能。
其次,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空间,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然而,城市规划不应该只关注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合理的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例如,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划分建设用地和绿地,确保城市中有足够的绿地空间,以吸收废气、调节气温、净化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城市的生态社会功能。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人类聚居区域,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良好的城市规划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文化,使其成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丰富资源。
例如,城市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建设博物馆和文化中心等,让居民和游客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城市的文化社会功能。
最后,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众意见的反馈。
城市规划不应该是专家和政府的独奏曲,而应该是一个广泛参与的过程。
社会的不同群体和利益关系复杂多样,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宝贵的参考和修正。
例如,城市规划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规划讨论和决策,倾听他们对于城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规划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城市的社会功能。
城市规划的对象、任务与层面
7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对象、任务、层面
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U1)供应设施:供水(U11)、供电(U12)、供燃气
(U13)、供热(U14)、 (U2)交通设施用地(公共、货运交通等用地); (U3)邮电设施用地 (U4)环境卫生用地(污水处理场、垃圾转运、处理用
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划,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
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
作
10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对象、任务、层面
三、城市规划的层面
两个规划阶段,五个规划层次: (一)总体规划阶段:战略性发展规划大纲、城市总体
规划、 分区规划; (二)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
(6)确定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江、 沿海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的措施;
(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 目标和总体布局;
(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 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新的重建,而这一切几乎人所共知,所有的困惑均在于
如何去做!
26
4、规划的重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情形,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绝无仅
有。大发展可能促使城市形态大变化。 本战略规划,在区域分析和产业研究之后,最终把
着力点放到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面,力图通过对城市
重要空间结构的把握,擒合肥未来发展的“马首”,避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处理城市及其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学科。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城市规划管理(1)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职能。
1980年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
城市规划及其规划管理是城政府意志的体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行政职能的管理部门,因此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职能,它是代表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2)城市规划管理是一种手段。
城市规划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城市规划目标、设想与当前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使其落实到地面上,成为显示和具体化。
由此可见,它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得再合理、再科学、再切合实际,也不会顺利地实现。
(3)城市规划管理是管理活动。
城市规划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的,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总图审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项目的申请、方案审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放线验线、竣工验收,还有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的查处等,要经过多层次的把关,办理一系列手续,因此说,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实践的管理活动。
(4)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科学。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城市规划管理同样是一门科学,而且是既包含软科学,又包含硬科学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这一工作,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胜任的。
总体规划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熟悉城市规划体系;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内容和要求;掌握城市规划分级审批的主体;熟悉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二、学习的内容
1、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1)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规划的任务
2、城市规划体系
(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3)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3、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原则
(2)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3)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和内容
(4)城市规划编制的要求
(5)城市规划的分级审批
(6)城市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4、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2)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4)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三、学习的建议
1、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内容和要求;城市规划的分级审批。
2、本章学习的建议
着重理解并记忆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内容以及审批主体。
四、参考书目
1、同济大学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陈友华赵民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五、思考题
1、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和主要内容。
2、城市规划编制成果的审批主体。
3、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任务、作用、体系以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相关几个概念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 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 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 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3.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 区域。 4.城镇体系规划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 确定不同人口搞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1、城市领导人的责任
三、城市规划的任务
1980年10月,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中,第一次提出 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制,改变只有人治,没有法制的局 面。
• 第一次提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和 管理好。 • 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是一个 过程 • 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管理是政府行为,是一种准立法行
由于各项规定事先就已经明确通则式开发控制具有确定性和客观性的优点但是在灵活性上和适应性十一城市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即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城市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二者关系十分密切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对特定区域内的各项建设进行的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1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重要依据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
五、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 2、论证、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及技术经济指标 3、合理选择用地、确定功能布局 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拟定新区开发、旧区改造的原则、步骤及方法 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设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要求 8、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 9、提出需要及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满足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要求,又要针对 各种城市不同性质、特点和问题,确定规划主要内容和处理方法。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1.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 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4. 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5.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1.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2.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3.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4.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5.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主要是指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构成方式。
按其构成特点可分为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两大类。
(1)纵向体系。
城市规划法规文件的纵向体系,是由各级人大和政府按其立法职权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四个层次的法规文件构成。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的层面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纵向法规体系相应地也由国家人大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同级政府制定的规章,一般市、县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所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和基本任务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2 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三个主要文件和影响3 城市人口构成和城市人口规模意义确定城市规模是城市总体规划重要内容之一,是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用地构成,而城市规模决定城市的用地和布局形态。
城市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由于用地规模随着人口规模而变,所以城市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来表示,即城市人口的总数。
人口规模确定得合理与否,对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因此,人口规模的确定既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又是空间布局和制定一系列具体技术标准的依据。
这项工作的质量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很大影响。
一、城市人口及构成(参见教材第176~181页)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是指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城市服务的对象。
各国依据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把通过行政确认的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
城镇划分标准一般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和政治、经济等因素。
城市按照人口密度、经济联系、管理条件等因素,一般可划分为市区、近郊区、市辖县(远郊区)。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人口。
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除个别直属该市的工业区(镇)以外,一般不计入,而应将它们分别计入各市辖县镇。
城市人口的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可以通过对一定时期城市人口的各种现象,如年龄、寿命、性别、家庭、婚姻、劳动、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构成情况加以分析,反映其特征。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研究的主要有年龄、性别、家庭、劳动、职业等构成情况。
1、年龄构成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一般将年龄分成六组:托儿组(0~3岁)、幼儿组(4~6岁)、小学组(7~11岁或7~12岁)、中学组(12~16岁或13~18岁)、成年组(男:17或19~60岁,女:17或19~55岁)和老年组(男:61岁以上,女:56岁以上)。
为了便于研究,常根据年龄统计作出百岁图和年龄构成图。
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在于:比较成年年组人口与就业人数(职工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和被抚养人口比例,对于估算人口发展规模有重要作用;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字和趋向是制定托、幼及中小学等规划指标的依据;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的年龄数量是推算人口自然增长的重要依据。
2、性别构成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必须考虑男女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
3、家庭构成家庭构成反映城市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和辈份组合等情况。
它对于城市住宅类型的选择,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区的组织等有密切关系。
我国城市家庭存在由传统的复合大家庭向简单的小家庭发展的趋向。
4、劳动构成按居民参加工作与否,城市人口分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其中劳动人口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
所以,城市人口可分为以下三类:基本人口: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它不是由城市的规模决定的,相反,它却对城市的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服务人口:指在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工作的人员。
它的多少是随城市规模而变动的。
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它是随职工人数而变动的。
劳动构成亦称城市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
劳动构成分析,主要用于“劳动平衡法”的人口规模计算中。
调查和分析现状劳动构成是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三类人口的划分口径与我国现状城市人口统计分类不一致,因此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只有参考价值。
5、职业构成职业构成指城市人口中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即职业类型)划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
按国家统计局现行统计职业的类型包括3大产业和13类行业。
4 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分析内容有哪些?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关系。
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包括下列部分:(1)城市勘察资料(指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关的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面土层物理状况,城市规划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基承载力以及滑坡、崩塌等基础资料;地震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断裂带的分布及活动情况,城市规划区内地震烈度区划等基础资料;水文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等基础资料。
(2)城市测量资料:主要包括城市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管网等专业测量图以及编制城市规划必备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等。
(3)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基础资料。
(4)水文资料:主要包括江河湖海水位、流量、流速、水量、洪水淹没界线等。
大河两岸城市应收集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现有防洪设施。
山区城市应收集山洪、泥石流等基础资料。
(5)城市历史资料:主要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以及城市规划历史等基础资料。
(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主要包括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等有关资料。
(7)城市人口资料:主要包括现状及历年城乡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口的年龄构成、劳动力构成、自然增长、机械增长、职工带眷系数等。
(8)市域自然资源资料: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燃料动力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的分布、数量、开采利用价值等。
(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主要包括现状及历年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城市用地增长状况、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等。
(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主要包括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产品产量、产值、职工人数、用水量、用电量、运输量及污染情况等。
(11)交通运输资料:主要包括对外交通运输和市内交通的现状和发展预测(用地、职工人数、客货运量、流向、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
(12)各类仓储资料:主要包括用地、货物状况及使用要求的现状和发展预测。
(13)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用地面积和职工人数等。
(14)建筑物现状资料:主要包括现有主要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现有居住区的情况以及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密度、建筑质量等。
(15)工程设施资料(指市政工程、公用设施的现状资料):主要包括场站及其设施的位置与规模,管网系统及其容量,防洪工程等。
(16)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
(17)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18)城市环境资料: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成果,各厂矿、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及危害情况,城市垃圾的数量及分布,其他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有害因素的分布状况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自然环境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对城市布局的形成和职能的发挥起到很大影响。
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几个方面。
1、工程地质条件(1)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对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布置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都十分重要。
(2)地形条件城市规划的布局、道路走向和线型、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群体的布置、城市的形态与形象等,都会受城市地形条件的影响。
结合地形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各项用地和布置各项工程建设,能够节约土地、减少平整土石方工程投资,有利于城市管理。
城市各项工程设施的建设对用地的坡度都有具体的要求。
如:平地常要求不小于0.3%的坡度,有利于地面水的汇集和排除,但是地形过陡,这样坡度就太大了,将会出现水土冲刷问题。
地形坡度的大小对道路的选线、纵坡的确定及土石方工程量的影响尤为显着。
(3)冲沟冲沟:由间断流水在底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
不利:使切割用地支离破碎,对土地的使用不利;,尤其在冲沟的发育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增加路线长度和增设跨沟工程,给工程带来困难。
规划前应弄清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状况,以及冲沟的发育条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如:对地表水进行导流,或通过绿化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4)滑坡与崩塌物理工程地质现象。
滑坡成因:由于斜坡上大量坡体(土体或岩体),在风化、地下水以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而造成的,常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
不稳定的坡体本身,或处于滑坡体下滑方向的地段,都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崩塌成因:由山坡岩层或土层的层面相对滑动,造成山体失去稳定而塌落。
裂隙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崩塌方向极易发生崩落,尤其是因过分人工开挖,都会导致崩塌。
(5)岩溶岩溶:地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盐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硫酸盐、氯等化学成分地下水的溶解与侵蚀下,岩石内部形成空洞(地下溶洞)。
(也称喀斯特现象)。
城市规划时要查清溶洞的分布、深度以及构造特点,而后确定城市布局和地面工程建设。
(6)地震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大多由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的。
在有活动断裂带的地区,最易发生地震,在断裂带的弯曲突出处和断裂带的交叉的地方往往是震中所在。
注意:强震区不宜建设城市;在震区建设城市时,要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并且考虑震后疏散救灾等问题。
建筑不宜连成片。
地震断裂带上一般可以绿化,不进行建设,同时也不能布置主要的交通干道,城市上游不能修建水库,以免地震损害水库,洪水下泄危机城市。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条件首先: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体,不但可以作为城市的水源,而且在水路运输、改善气候、稀释污水及美化环境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