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对中国历史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影响
专业:工科试验班(工学)
学号:3100103054
姓名:梁恺祺
论文摘要:
辛亥革命将清政府推翻之后,民族资产阶级并未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而是由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建立了一个中国历史特有的,以“中华民国”为招牌的,“北洋军阀”政府。

究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目录:
1.北洋军阀形成原因及其统治特点;
2.北洋军阀统治造成的消极影响;
3.北洋军阀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1.北洋军阀形成原因及其统治特点;
北洋军阀最早要追溯到1895年的袁世凯“小站练兵”。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国民一片痛骂声中于宣布取消帝制。

随后的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忧愤之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

皖系的段祺瑞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还有山西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定武军,西南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

部分军阀还处在外国列强操纵下,中国从此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据统计,从1916年袁世凯死后到1926年北伐战争,全国共发生过有记录战斗大小600余起,可见这段时间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

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私人武装”,最早要从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在满清八旗兵极度衰弱的情况下支持发展的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
地主武装。

这些武装中,因为地域的关系实现了严格的“兵为将有”的
制度,加强了其对于农民起义的战斗力。

这些私人武装的存在,使得在
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且深被各代封建统治者所恶的“藩镇割据”
形势再度出现,而清政府又不得不依赖其维护自身统治。

究其根本,造
成军阀割据是因为封建自然经济还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这些“土皇帝”才能在封闭的一块区域里称王称霸。

2.北洋军阀统治造成的消极影响;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各个派系军阀为巩固自身统治,采用各种残酷手段压榨民脂民膏,甚至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同外国侵略者互相勾结。

据统计,自1912—1926年,北京政府共发行了28种公债,发行总额达876,792,228元,实发行额也达612,062,708元(注: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版,第366—360页)这些当然都是有借无还的官债。

另外,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至数十种,而且年年增加,从1924年四川的盐税附加税竟有26种之多。

1914年以后河北省创行了烟酒牌照税和印花税等(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81、586页)张作霖在东三省、直隶等省滥发奉票,吴佩孚在湖北加印官票、金库券、军需兑换券(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92页。

);在河南发行400万有奖库券,分配各县,强民购买,(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88页。

)其恶果通货贬值,票券形同废纸,物价腾涌,人民生活困苦。

其他如田赋预征,兵差折价,临时征发,岁时犒劳等等,无不出自民脂民膏。

人民陷于朝不保夕,叫苦不迭,辗转呻吟的绝境。

由此可见,军阀割据不仅极大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造成了民不聊生的严重局面。

国力在不断的压榨和内战中越来越弱,为之后日本侵华埋下隐患。

3.北洋军阀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北洋军阀集团无疑义是一个反动的政治军事集团。

它在辛亥革命前后各16年的历史进程中主要是扮演了历史舞台上为人唾骂的丑角;但是,在这32年中,它也并不是百无是处。

在军阀首领中,也并不是没有怀着爱国心之人。

1919年10月,北洋政府乘俄国十月革命之机派大将徐树铮出兵收复外蒙古,收复了自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就一直被沙俄控制的外蒙古地区。

徐树铮是段祺瑞政府名将,曾暗杀过冯玉祥将军恩师陆建章,而徐最终也被冯复仇杀死。

但陆建章因大肆屠杀革命党人,鱼肉百姓,热烈支持袁世凯复辟,甚至投靠“辫帅”张勋而臭名昭著。

另外在北洋军阀中还有宁死不肯叛国的吴佩孚,曹锟等人,甚至爱国将领宋哲元,民主战士冯玉祥将军也都出身北洋。

历史的烟尘早已将“北洋”二字淹没,那个畸形的时代已经过去。

我们今日再度回眸历史,只是为了从过去借鉴兴亡得失之理。

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这就是历史告诉我们亘古不变的治国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