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综合征发病机制和治疗

合集下载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妊娠合并抗心磷脂综合征
概念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是指由 抗磷脂抗体(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主要 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在同一患者 可仅有上述一种表现,也可同时有多种表现。
由于抗心磷脂抗体(ACL抗体)的特异性更强,与上述临床 表现关系更密切,因而也称为抗心磷脂综合征(anticardiolipin syndrome, ACS)。
实验室标准
1 狼疮抗凝物
2 抗心磷脂抗体
3 抗 β2 糖蛋白 I 抗体
以上三项抗磷脂抗体至少每项发现2次阳性, 2 次间隔至少12 周
发病原因及机制
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变异可增加患抗心 磷脂抗体综合征的风险
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抗心磷脂抗体产生,进而引 起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
环境因素
感染、某些药物、理化因素等可 诱发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血栓形成 血小板减少
3次或3次以上不明原因<10周的胚胎 丢失
20周后胎儿在子宫内死亡
羊水少、FGR、脐动脉血流舒张期断流、 胎心监护异常
20周以后,血压高班尿蛋白阳性,或无 蛋白尿,但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受损、 肺水肿
下肢静脉血栓
轻度50×109/L-150×109/L 重度<50×109/L
治疗原则
发病机制
抗心磷脂抗体与内皮细胞、血小板等结合,导致血管 壁炎症、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
发病机制
绒毛外滋养 细胞未能重 建螺旋动脉
胎盘缺血、 缺氧、损伤
子痫前期 FGR 死胎
母体流入胎 盘的血流减 少、中断
影响胎儿营 养输送
凝血是抗磷脂综合征的重要机制
抗磷脂 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血液中异常高水平的抗磷脂抗体,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和胎儿死亡。

APS患者在血管内膜中发生血栓形成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5倍以上,其中包括心脏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APS临床表现多样化,可能表现为血栓性事件、胎儿死亡、皮肤病变等,但心脏事件是其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APS的诊断及治疗在临床上仍存在挑战,特别是对于伴有心血管事件的患者。

本文将会通过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描述,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病因分析,旨在深入了解APS导致心脏事件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本病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或许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APS诊断和治疗的启示,从而提高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67岁女性,无基础疾病史,突然出现胸痛、胸闷不适、气短等症状,持续时间约1小时后就医。

入院时患者自述疼痛感强烈,向左肩放射,伴有恶心、呕吐。

体检发现患者神志清楚,呼吸浅快,心率110次/分,血压140/90 mmHg。

心音低钝,心音减弱,心音有杂音,心率不规则。

ECG显示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

血液生化检查发现心肌标志物高度升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携带抗磷脂抗体,确诊为抗磷脂综合征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

对该病例进行详细询问发现患者曾有多次不明原因的流产史,并出现多部位静脉血栓形成。

综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接受了紧急血栓溶解治疗,及时恢复心肌供血,病情得到控制。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稳定病情,最终症状得到缓解,出院后定期复查,目前病情稳定。

2.2 临床表现患者为一名50岁的女性,平时身体健康,无明显疾病史。

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和恶心呕吐等症状,就医时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抗磷脂综合征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抗磷脂综合征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
抗磷脂抗体检测
是诊断抗磷脂综合征的重要指标,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抗 β2-糖蛋白I抗体等。
凝血功能检查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时间延长、D二聚体升高等。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有助于发现血栓形成、器官受累 等情况。
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 检查等常规检查,以及免疫学检查、遗传学检查等特殊检 查。
家属参与和支持
1 2
家属教育
对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 情和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 者度过难关。
3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如协 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提供心理安慰等。
研究与展望
06
当前研究热点和成果
遗传因素研究
抗磷脂综合征的病因与 临床表现
contents
目录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分型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
某些特定基因(如HLA基因)的突变 可能增加抗磷脂综合征的易感性。
家族聚集性
抗磷脂综合征在家族中有一定的聚集 现象,表明遗传因素在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生中起 一定作用。
通过对大量患者的基因分析,发现某些特定基因变异与抗 磷脂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免疫学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抗磷脂抗体如何干扰凝血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以及导致血栓形成和妊娠并发症的详细机制。
临床试验和治疗进展
针对抗磷脂综合征的新型治疗策略,如抗凝药物、免疫抑 制剂等的临床试验取得一定成果,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 择。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治疗策略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治疗策略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治疗策略一、概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血栓形成和/或自发性流产。

该病可影响任何年龄的女性,尤其是孕妇。

治疗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目标是减少血栓和流产的风险,同时管理其他并发症。

本手册旨在为医生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二、治疗原则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旨在降低血栓风险。

常用抗凝药物包括:- 华法林(Warfarin):调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至2-3。

-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如达比加群(Dipyridamole)、肝素(Heparin)等。

- 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如阿哌沙班(Apixab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等。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轻型患者或合并心、脑、肾等器官病变的患者。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 阿司匹林(Aspirin):每日剂量75-325mg。

- 氯吡格雷(Clopidogrel):每日剂量75mg。

3. 糖皮质激素对于难治性或复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Prednisone)等。

4. 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等。

5. 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对于严重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可采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治疗,以清除体内抗体。

6. 高剂量维生素D和钙剂补充高剂量维生素D和钙剂有助于降低流产风险。

三、特殊人群治疗策略1. 孕妇孕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目标主要是降低流产和早产风险。

治疗措施包括:- 抗凝治疗: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

抗磷脂综合征诊治策略

抗磷脂综合征诊治策略

康复指导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抗凝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定期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复查,以便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 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6
抗磷脂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治疗效果评估
治疗后患者血栓形成症状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逐 渐恢复正常。
案例三:康复经验分享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28岁,女性,已婚未育。因自然流产 1次就诊。
01
实验室检查
ACL阳性,β2-GP阳性。
03
治疗经验分享
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个体化的药物治 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
凝血异常
抗磷脂抗体干扰凝血因子 功能,导致凝血异常,易 形成血栓。
炎症反应
抗磷脂抗体可引起炎症反 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 伤和血栓形成。
03
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抗磷脂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抗体、抗狼疮抗凝物等抗磷脂抗体,有 助于诊断抗磷脂综合征。这些抗体在患者体内长期存在,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APS可 分为原发性(家族性)和继发性(获 得性)两类。
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血栓形成
APS患者容易出现动脉和静脉 血栓形成,包括脑梗塞、心肌
梗塞、肺栓塞等。
流产
APS患者常出现反复流产或胎 儿死亡,可能与胎盘血管血栓
形成有关。

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可能性大
抗磷脂综合征
临床
反复动静脉 血栓
实验 室
中高滴度的 抗磷脂抗体
习惯性流产
临床综合征 本病可血小以板累减少及多个系统、器官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漏诊或误诊
APS传统划分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PAPS) 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Second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SAPS)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上述症状)
新诊断的SLE
次要危险因素
网状青斑
雷诺现象
不明原因持续血小板减少 反复早期流产
BMJ 2010;340:c2541
抗磷脂抗体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 aPL) 是一族针对
带负电荷磷脂或带负电荷磷脂与蛋白复合物的异质性抗体。
*狼疮抗凝物 (Lupus anticoagulants,LA) *抗心磷脂抗体 (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AcL) *抗 2-糖蛋白I 抗体 (Anti-2-glycoprotein-I antibodies,
APS:IgG和/或IgM β2-GP1抗体的阳性率为30-60% 在一些无症状的人群中也可出现该抗体(低滴度,一过性) 可独立存在; 常伴随AcL一起出现,与AcL滴度正相关
APS特异性指标!
APS血清诊断指标总结
• 心磷脂抗体 APS敏感性高,特异性较低(中高滴度,以IgG型为主, 持续阳性)。 在部分感染性疾病和健康人群中可出现阳性(低滴度, 以IgM型为主,一过性阳性)。 诊断APS,必须在3-6周后再复查检测一次。
• 尿常规、便常规、电解质均正常; • 生化20:TG:1.86mmol/l,DBIL 1.3umol/l,HDL

抗磷脂综合症

抗磷脂综合症

(3)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常用的抗凝治疗为肝素加口服抗凝剂(华法令)


多用在溶栓治疗之后
常用的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 肝素是未分层的混合物,相对分子量为3000-57000 低分子肝素是指用化学和酶学方法将肝素裂解并提 纯的一组相对分子量在4000-6000的葡糖胺
(3)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5)补体在致病中的作用

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产生的C5b-9膜攻击复合
物(MAC)或C5a等同样可产生类似的级联效应。aPL通过经
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Fc-及C4依赖),产生的C3a、C5a作 用于多种效应细胞表面受体,释放的效应因子,包括组
织因子(TF)、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引起炎症细胞募
1、功能性检测:狼疮样抗凝物质(LA)
2、免疫学检测:
抗心磷脂抗体(ACL) 抗b2糖蛋白I抗体(Anti-b2GPI)
二、抗磷脂抗体的基本特征
抗磷脂抗体既能影响促凝途径也能影响抗凝途径,详见下表
三、抗磷脂综合症的分类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临床上原因不明的血栓与习惯
性流产伴抗磷脂抗体(APL)持续阳性者。
当累及大血管如大动脉和静脉时,表现为血栓形成或栓塞; 当累及小血管如毛细血管、小动静脉时,则可表现为血栓性
微血管病。
全身多个脏器包括肾脏均可受累。
二、抗磷脂抗体的基本特征
抗磷脂抗体(APL)是一组识别并与磷脂或磷脂结合蛋
白结合的自身抗体,具有多种不同类型靶抗原。
根据检测方法不同,抗磷脂抗体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APL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激活和促进血小板凝集,通过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时被破坏增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

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

治疗
一.抗凝治疗:阿司匹林、华法林、肝素等。 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
谢谢

抗磷脂综合征
基本介绍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反复发生动脉、静脉血栓,习惯性 流产 和抗磷脂抗体(APL)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继发于SLE或者其他自身 免疫病(继发性APS),但也可单独出现(原发性APS)。儿童较少见,男女 之比约为2 : 3 ,发病年龄为8 个月~ 16岁,平均年龄10岁31。
二.流产:典型的APS患者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的10周以后。 三.非特异性表现:如血小板减少、网状青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心脏瓣膜病(瓣膜赘生物或增厚)、弥漫肺泡出血、肺动脉高压、舞蹈 症或其他脊髓病等。
实验室检查
血清中可检测到抗心磷 脂抗体(ACL)、狼疮抗 凝物质(LAC )或抗抗体
诊断
一.临床标准 ① 血管栓塞:任何组织或器官的动、静脉和小血管发生血栓次。 ② 异常妊娠:①>1次发生于妊娠10周或10周以上无法解释的形态学正常的 胎儿死亡;②N1次发生于妊娠34周之前因严重的先兆子痫、子痫或者明确 的胎盘功能不全所致的形态学正常的新生儿早产;③N3次发生于妊娠10周 之前的无法解释的自发性流产,必须排除母体解剖或激素异常以及双亲 染色体异常。
病因
抗磷脂抗体是指狼疮抗凝物质、抗心磷脂抗体或针对其他磷脂或 磷 脂复合物的一组自身抗体。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遗传因素 相关。APS最基本的特点是血栓形成抗磷脂抗体可直接作用于一种或多 种与磷脂结合的血浆蛋白或这些蛋白与磷脂结合的复合物,其中最重要 的是阳糖蛋白和凝血酶原。
临床表现
一.血管栓塞:可出现任何组织或器官的动、静脉和小血管血栓,反复发 作。较小发病的儿童APS多为原发性APS,易发生动脉血栓,其中又以脑 动脉血栓较常见;较大发病的儿童APS多为继发性APS,多易发生静脉血 栓,以及血小板减少、贫血和皮疹,儿童发生肺栓塞较少见。

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1、什么是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以抗磷脂抗体( antiphospholipid antibo dy,aPL) 持续存在、血栓事件(又称血栓性APS)和不良妊娠发生(又称产科APS)为主要特征。

APS患者中女性占82%左右,近50%的APS患者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2、抗磷脂综合征的危害(1)AP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和不良妊娠:①血栓形成包括动静脉、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中风等;②不良妊娠包括反复自然流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子痫前期及子痫、胎盘功能不全等,约占APS的15%。

(2)APS的不典型临床表现还包括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A PS相关的肾脏血管病变、心脏瓣膜病变、网状青斑、皮肤溃疡以及A PS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

(3)灾难性APS是抗磷脂综合征的一种少见类型,可因妊娠诱发而出现,以多发血栓形成、多脏器衰竭为主要表现,病死率高。

3、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磷脂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之中,是构成体内细胞膜主要的脂质。

抗磷脂抗体(aPL)是一组可与磷脂特异性结合的自身抗体,如抗心磷脂抗体(aCL)、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aPS)、抗磷脂酰乙醇胺抗体(aPE)、抗β2GPI抗体和狼疮抗凝物(LA)等。

目前认为抗磷脂抗体的主要靶点是β2-糖蛋白I (β2GPI),两者结合可将封闭的、非免疫原性的β2GPI转化为开放的、具有免疫原性的β2GPI。

(1)抗原抗体反应使血管内皮细胞、补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活化,导致血栓形成;(2)作用于滋养细胞使补体系统过度激活、HCG合成减少、滋养细胞凋亡,从而导致妊娠过程被破坏,不良妊娠发生;(3)因胚胎的合胞体滋养层和绒毛间质中大量表达β2GPI,所以当患者体内含有低剂量的抗β2GPI抗体时,免疫破坏过程就被激活。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疾病详解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疾病详解

疾病名: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英文名: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缩写:APS别名:疾病代码:ICD :M32.8概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是指由抗磷脂抗体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APL 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

APL 抗体 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免疫反应的抗体,主要有狼疮抗凝 物(lupus anti-coagulant ,LA)、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d antibody , ACL 抗体)、抗磷脂酸抗体和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等。

与 APL 抗体有关的临床表 现,主要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精神症状等。

APS 是 SLE 病人中常见的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发病率尚不清楚。

大约 30%~40%的抗磷 脂抗体阳性者可出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有 10%~15%的系统性红斑 狼疮患者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儿童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以女性更为常见(男女 之比约为 2∶3)。

发病年龄为 8 个月至 16 岁(平均为 10 岁)。

病因:抗磷脂抗体是指狼疮抗凝物质(lupus anti-coagulant ,LA)、抗心磷脂抗 体(anti-cardiolipid antibody ,ACL)或针对其他磷脂或磷脂复合物的一组自身 抗体。

抗磷脂抗体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

用细菌免疫动物可诱发抗磷脂抗体的产 生,说明感染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

另外, 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研究报道 HLA-DR7 及 DR4 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中出现的频率增高。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 者 HLA-DR53 出现的频率较高。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最基本的病理特点是血栓形成,所有的临床表现均与之有 关。

以往认为抗磷脂抗体只针对带阴电荷的磷脂, 现在发现抗磷脂抗体可能更直 接作用于一种或多种与磷脂结合的血浆蛋白质或这些蛋白质与磷脂结合的复合 物,其中最重要的是β2 糖蛋白Ⅰ(β2-glycoprotein Ⅰ,β2-GP Ⅰ)和凝血酶原。

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

二 、发展历史
三 、 APS分类
• 根据病因分类:(1)原发性抗磷脂综合 征;(2)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原因有 SLE和其他本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生性 疾病,肿瘤、感染(细菌、病毒、原虫 ),炎症、药物等。
三、APS分类
• 根据抗体分类:(1)狼疮抗凝因子血栓 综合征:伴LA连续阳性,往往引起静脉 血栓(2)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伴ACA 连续阳性,主要引起动脉血栓;(3)混 合性抗磷脂综合征:指LA、ACA同步阳 性。虽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体现、 试验室检验、诊疗和治疗不同,但两种 综合征均伴有血栓、流产和血小板降低 。
抗磷脂抗体(APL)旳认识过程
• 1923年Wassermann建立梅毒诊疗措施
• 1950年Moore等 SLE 梅毒血清反应生物

学假阳
• 1957年Conley和Hertman BFP-STS 旳SLE中

有一种特异旳抗凝物

Feinstein 和 Rapaport命名LA
• 1983年Harus发觉心磷脂抗体
鉴别诊疗
• 静脉血栓需与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 Ⅲ缺陷症、血栓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 纤溶异常、肾病综合征、阵发性夜间血 红蛋白尿、白塞病及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旳血栓等疾病相鉴别。动脉血栓需与高 脂血症、糖尿病血管病变、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血管炎、高血压等疾病相鉴别 。
鉴别诊疗
• 需要注意旳是APL旳出现并不一定发生血栓, 约12%旳正常人中能够出现IgG或IgM类ACA 抗体阳性。梅毒和AIDS、Lyme病、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等疾病分别有93%、39% 、20%、20%旳抗磷脂抗体阳性率。某些药物 如酚噻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肼苯达嗪 、苯妥英钠、奎宁, 普奈洛尔和口服避孕药也 能够诱导出APL;另外,有某些恶性肿瘤如黑 色素瘤、肾母细胞瘤、肺癌、淋巴瘤和白血病 等亦可出现ACA或抗2-GPⅠ抗体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Engl J Med 2013;368:1033-44.
临床表现
APS的血栓临床表现
累及血管 静脉
肢体 脑 肝脏
大静脉 小静脉 肾脏 肾上腺
肺 大静脉 皮肤 眼
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 中枢静脉窦血栓
Budd-Chaiari's综合证 肝肿大;酶升高 肾静脉血栓 中央静脉血栓;出血;梗死 Addison's病;肾上腺机能减退 肺血管栓塞;毛细血管炎;肺出血;肺高压 上/下腔静脉综合征 网状青紫;皮下结节 视网膜静脉血栓
可能的发病机制
aPL对EC的影响 aPL促进凝血
抗磷脂抗体的主要抗原并非磷脂,而是血浆中一种磷脂结合蛋白——β2GPI (即载脂蛋白H)。β2GPI在人体循环中的正常浓度为200mg/ml, 属于补体 调控蛋白家族成员,有5个重复功能区和不同等位基因。第5功能区的八肽结 构和各功能区的半胱氨酸键为结合磷脂以及产生抗原性所必需的结构;第1功 能区具有激活血小板的功能位点。在体内β2GPI 与活化或者凋亡细胞(包括 滋养层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磷脂酰丝氨酸结合,从而可能 在清除凋亡细胞以及生理抗凝中发挥作用。
1952年发现梅毒血清学试验 假阳性(BFP-STS)
1986年一度被称为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1987年正式命名APS
1990年发现2-GPⅠ
1955年Leabharlann 现 狼疮抗凝物(LA)带负电、两性、中性等 多种磷脂
目前发现多种与磷脂 结合的血浆蛋白
抗磷脂抗体概念的演变
1952年发现梅毒血清学试验假阳性 1955年发现狼疮抗凝物(LA) 心磷脂 (1983 Harris ) 1990年B2糖蛋白-1 凝血酶原 / 凝血酶 蛋白 C, 蛋白 S 和Thrombomodulin 其他血浆凝血因子
抗磷脂抗体还针对一些相对特异性不高的抗原,(凝血酶原、膜联蛋白V、 蛋白C、蛋白S、高和低分子量激肽原、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凝血因 子VII、凝血因子XI、 凝血因子XII、补体成分C4和补体因子H)。
通过分子模拟,感染因素可诱导易感人群形成致病性自身免疫性抗磷脂抗 体。而梅毒、非梅毒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钩端 螺旋体及寄生虫等感染诱导形成的抗磷脂抗体通常能与磷脂直接结合,为 β2GPI非依赖性抗体。药物(如氯丙嗪、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苯妥英)和 恶性肿瘤(如淋巴增生性疾病)诱导产生的抗磷脂抗体也为β2GPI非依赖性。 相反,自身免疫性抗磷脂抗体(如抗心磷脂抗体),通过结合β2GPI或其他磷 脂结合蛋白而与带负电荷的磷脂结合,为β2GPI依赖性抗磷脂抗体。
主动脉弓综合征 跛行 指端坏疽;慢性下肢溃疡;类血管炎样斑 视网膜动脉和小动脉血栓
研究内容
C4d的肾脏沉积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微血栓
研究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在光镜下观察阳性部位显示棕褐色。
图2 补体片段C4d肾小球沉积的光镜下表现 ×400 A:肾小球无C4d沉积;B:轻度到中度肾小球C4d沉积;C:重度肾小球C4d 沉积
抗磷脂抗体很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血栓形成的发生,当血小 板、内皮细胞、滋养层细胞活化或凋亡时,带负电荷的磷脂酰 丝氨酸从细胞膜内侧移行到原本电中性的细胞膜外侧。之后, 循环中的β2GPI与磷脂酰丝氨酸结合,然后抗磷脂抗体与β2GPI 二聚体结合。
抗磷脂抗体与β2GPI二聚体结合后,能激活胞外补体系统; C5a和抗磷脂抗体可能通过结合膜表面C5a和β2GPI受体,促发 胞内信号转导;进而招募和活化炎症效应细胞,包括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以及血小板,导致释放促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 因子(TNF)、氧化剂、蛋白酶等,诱导出现血栓前状态。能 与β2GPI结合蛋白偶联,并将偶联信号从细胞膜传导至细胞核 的受体仍未明确,而且不同细胞中介导信号转导的受体也可能 存在差异。目前认为可能的信号转导膜受体包括载脂蛋白ER2′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超家族成员)、膜联蛋白A2和Toll样受体 。核因子κB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可能参与细胞内信号级 联放大反应。
流行病学
在正常志愿者中,10%可出现一过性低滴度的抗心磷脂 抗体,少于1%存在中到高滴度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 凝物试验阳性。随着年龄增长,aPL阳性率有所增加。 10%~40%的SLE患者以及将近20%的RA患者抗磷脂抗 体试验阳性。
有研究结果显示:在aPL阳性而无症状(无既往血栓事 件或异常妊娠)的患者血栓年发生率为0~4%;其中合 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时,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 率较高。抗磷脂抗体滴度越高,发生血栓的危险性也越 大,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易发因素的患者形成血栓 的风险也更大。10%的初次血栓患者存在抗磷脂抗体阳 性,尤其是年轻患者,阳性率可达29%,有过3次或3次 以上流产史的女性患者20%为抗磷脂抗体阳性。14%反 复静脉血栓的患者存在抗磷脂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发 病机制和治疗
已完成的研究
抗磷脂综合征(APS ):
反复动脉、静脉血栓 习惯性流产 血小板减少 抗磷脂抗体 (aPL)
a. 抗心磷脂抗体 (aCL) b. 狼疮抗凝物 (LAC)
历史回顾
1906年发现心磷脂
Hughes等(1983)报道BFP-STS、LA与APS 临床表现相关,建立了ELISA方法检测aPL
23
LN患者肾小球C4d沉积与血清IgG型抗β2GPI抗体
研究内容
Shen Y, Yang CD, et al.
Lupus,2010
24
实验室诊断
aCL LA Anti-b2GP1 Ab to Thrombin/PT, Plasmin, t-PA,
Protein C .
动脉
肢体 脑 大血管 小血管
心脏 大血管 小血管 急性 慢性
肾脏 大血管 小血管
肝脏 主动脉 主动脉弓 腹主动脉
皮肤 眼
缺血;坏疽
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Sneddon's 综合征 急性缺血性脑病;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
心肌梗塞;静脉搭桥术后再梗塞
循环衰竭;心脏停搏 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动过缓
肾动脉血栓;肾梗塞 肾血栓性微血管病 肝梗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