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笔记(北大版)第十一章
环境行为学笔记
![环境行为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b87200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d.png)
环境行为学笔记绪论一、研究内容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人类的行为:①经验②行为二、研究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奉献:偏重于知觉理论2、构造论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受中去3、皮亚杰学派观点:人的心理进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进展原则:组织、平衡、习惯1、组织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一致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一致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一致的“模式”。
③不一致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一致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2、平衡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与行为。
表达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习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汲取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㈠建筑家与规划家的研究设计方法方面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类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类模型,设计设想表达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1、感知理论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要紧的。
(实践学习)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
(动机作用)③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是有区别的。
2、认知理论3、Narberg:环境图式构成要素①中心与地点:有中心的图式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②方向与途径③地区与领域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⑤地点精神四大文明古都:长安、罗马、雅典、开罗4、基本构图在不一致空间层次的表达5、在头脑中形成模式(大脑反应过程的模式化)㈢环境心理学的奉献存在的问题:1、确信了科学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研究缺乏,仍是新兴学科。
北大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串讲笔记(完整精华版)
![北大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串讲笔记(完整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fdde1e6bd97f192279e9ff.png)
环境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更多的强调物理环境,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3、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这种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指向的。
③环境心理是一门交叉学科。
④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4、透镜模型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5、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6、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
7、环境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种情境和多样人群,特别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串讲笔记(11)-2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串讲笔记(11)-2](https://img.taocdn.com/s3/m/c1ec6bda87c24028905fc34f.png)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串讲笔记(11)-2☆☆☆☆☆J私密性的形式及其功能。
☆M-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本身。
这个定义受到大多数环境心理学家的认同。
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本身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所以,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彼此沟通的一种方式。
威斯汀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们别离会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出现。
独处是指个体把本身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不雅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肯受到干扰,如和亲人、伴侣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本身的一些事,不肯意其他人了解。
保留经常通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
私密性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四种: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
自治可以使个体自由支配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从而获得个人感;情感释放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示本身的真实情感;自我评价是使个人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空间;限制信息沟通是让个体与他人保持距离,隔离来自外界的干扰。
(影响私密性要求的因素:个体的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第十章拥挤M-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不雅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
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
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
(M-可知觉密度:)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
M-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
M-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
是户外的密度。
5.拥挤和密度的区别是什么?M-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不雅心理反应。
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二)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二)](https://img.taocdn.com/s3/m/8c7929d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8.png)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二)"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第九章领地与个人空间☆§9.1领地与领地行为1.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
2.奥尔特曼认为,领地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
3.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
当空间有明确的界线,标明所属者时,犯罪率和故意破坏行为要比没有标记的地方低。
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
总之,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以上提到的各个因素,使建筑能更适合人居住和活动,并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4.人类领地性与动物领地性有何异同?☆动物领地性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
动物领地性的功能:⑴繁殖功能: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⑵保护功能: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⑶减少冲突的功能:领地性有利于动物避免因这种斗争而导致的伤害。
有一种现象叫做“优先居住效应”,指的是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人类领地性应该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主要领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
⑴主要领地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
⑵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
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⑶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
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
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b16a8325727a5e9856a6162.png)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建筑学101 宋宇丹214100107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第一章是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
个人读完后认为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环境知觉是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
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
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然后是环境行为。
个人认为一个有机体,它的环境是被定义为那些周围的可变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既影响着这个机体,也被这个机体的行为所改变。
环境一行为现象的信息,包括人体测量、工效学研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环境知觉、环境认识、环境应激、环境评价、环境态度、空间行为、象征和意义。
等这方面的研究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心理学,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学、工效学和文化人类学。
继续研读下去我发现噪声、拥挤。
空气污染对人的影响较大。
就如最近的空气污染而言,大家都不轻易出门。
一般而言,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时间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而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15-18度是最佳的温度,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阳光明媚的天气总能够给人带来好心情。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阳光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比如,如果让自闭症患者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活,其自闭行为就会减少很多,并且还会有积极参与互动的行为,而长期生活在阴暗的角落,则会使人变得孤僻,忧郁,且伴随着头痛、反胃等身体不适反应。
第六章描写了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个体之间如果距离太近,感到拥挤,在心理上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为,拥挤破坏了一个主体对领域和空间的需要,从而扰乱了正常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03f67ced630b1c58eeb53f.png)
环境心理学课程框架笔记概述➢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
⏹区别于其他心理学领域:观察方法不同(大多非实验室);问题和情境的种类不同(如何适应环境设置)➢恢复性环境(人类更偏好大自然)恢复是重新获得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被损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好的研究自变量少,因变量多,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个问题。
”➢环境心理学的使命1.关注环境对人的行为、情绪的影响和决定作用2.研究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3.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理论上为心理学提供新的视角;实践上也意义重大。
)➢环境心理学的特点1.环境—行为关系是一个整体2.环境—行为真实地相互作用3.理论和应用并重,以问题为中心4.跨民族跨学科5.折中主义的方法论:维持环境的整体性;时间跨度不至于太短;非干扰性测量➢展望1.人类环境的全球变化来源2.行为背景的结果性变化3.环境变化对心理的影响自然与人类本性➢关于自然的价值观1.资源主义2.保护主义3.生态中心主义➢新环境范式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不是脱离自然的;强调普遍的环境关怀而非具体的环境价值➢深层生态学(我们的文化被机械论的世界观所统治,滥用科学并为资本主义的统治服务)建立在对现代技术、科学和政治结构进行批判基础上的生态主义➢环境公平运动(寻求自然和生态的平衡而不仅仅是考虑人类的利益)➢第三节环境品质评估1.环境品质指数(EQI):评估环境可直接测量的方面这些测量可以组合成客观的指数(污染、噪声等)2.环境知觉品质指数(PEQI):人类观察者估计的可知觉的环境品质对环境品质进行主观的评估3.环境情绪反应指数(EERI):评估环境带来的烦恼或愉快等情绪➢对环境的情绪唤醒适应水平对环境评估有调节作用:1.个体在每个维度都有最适应水平,对这个水平的偏离(唤醒减少或感觉寻求)需要相应的测量;2.暴露于一种情绪唤醒会造成对下一个环境的评估向反方向偏转➢环境景观:景观美学与偏好1景观评估的描述性方法:景观的经验性判断[视觉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艺术判断[专家与普通人不同] 2景观评估的物理知觉方法:强调环境物质特性,特性与判断偏好有统计学上的联系,运用实验,更符合行为科学的传统3环境评估的心理变量:找被试主观评判某景观的复杂性、独特性、品质和美丽度等。
大一环境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大一环境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c8406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35.png)
第1篇一、引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讨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心理活动影响环境。
本笔记将摘抄大一环境心理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环境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心理学定义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反过来影响环境。
2. 环境心理学的目标环境心理学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实验法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控制条件下对人类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研究者可以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人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观察,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大量样本的资料,对环境因素与人类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4. 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
四、环境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建筑环境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人们在不同建筑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空间。
2. 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广泛。
通过对城市环境因素的研究,城市规划者可以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3. 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如何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4. 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作环境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旨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员工身心健康。
五、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心理生态学理论心理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2021年北大《环境心理学》笔记(四)
![2021年北大《环境心理学》笔记(四)](https://img.taocdn.com/s3/m/adfcd3b4af1ffc4fff47aca1.png)
2021年北大《环境心理学》笔记(四)★★★L-什么是拥挤,拥挤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P182M-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不雅心理反应。
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
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⑴对生理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手心出汗等症状。
⑵对情感的影响: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消极的情感状态,在高密度空间,男性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比女性更强。
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需要更在的个人空间,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会产生威胁感。
高密度对个人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对女性的影响。
⑶拥挤与疾病: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生活在高密度下的学生健康和情绪状态都很差。
总结各种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作以下的假设结论:第一,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更多的消极情感(特别对于男性),更高的生理唤醒;第二,高密度还会引发某些疾病。
★★★试举例说明拥挤和人类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人们对密度的主不雅感觉是受情境因素影响的。
⑴拥挤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人际吸引降低。
在一个能住两人的宿舍,如果人数变为三倍,那么和住两人比拟,同宿舍间彼此的满意度和人际吸引降低,合作性也差。
高社会密度,男性的反应比女性强烈。
男性被试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被试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⑵拥挤对退缩行为的影响: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办法,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
⑶拥挤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
环境心理学房慧聪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房慧聪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3998f1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d.png)
环境心理学房慧聪读书笔记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房慧聪教授的《环境心理学》是一本系统介绍环境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经典教材。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第一章环境心理学概述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涉及空间、色彩、声音、气味、温度、湿度等方面。
第二章空间的心理学空间是环境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
空间的感知和认知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
空间的心理学研究包括空间认知、空间行为和空间情感等方面。
空间的布局和设计对人的行为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颜色的心理学颜色是环境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颜色对人的情感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颜色的心理学研究包括颜色的感知和认知、颜色的情感和行为效应等方面。
色彩搭配和使用对环境的美学价值和功能价值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章声音的心理学声音是环境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声音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声音的心理学研究包括声音的感知和认知、声音的情感和行为效应等方面。
声音的设计和使用对环境的舒适性和功能性有很大的影响。
第五章温度、湿度和照明的心理学温度、湿度和照明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
它们对人的行为和情感有着很大的影响。
温度、湿度和照明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感知和认知、情感和行为效应等方面。
这些环境因素的设计和使用对人的舒适性和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六章社会心理学与环境社会心理学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情感有着很大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与环境的研究包括社会影响、文化影响和人类行为等方面。
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设计和使用对人的行为和情感有着很大的影响。
总结《环境心理学》是一本系统介绍环境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经典教材。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情感有着很大的影响,环境设计和使用对人的舒适性和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环境的设计和使用。
环境心理学笔记(北大版)第十一章
![环境心理学笔记(北大版)第十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c13b47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a.png)
第⼗⼀章环境设计 TX:现代环境设计必须⾯对的⼀个重要问题是,⼀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简答-关于建筑与⾏为的关系有哪⼏种理论? 1、名词-建筑决定论: 建筑与⾏为的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建筑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的⾏为完全受建筑和环境的影响。
建筑决定论的极端观点认为,物理环境是的,或者说是主要的⾏为影响因素。
对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弗兰克认为有⼀些不⾜: 1、建筑决定论过分夸⼤了物理环境的作⽤,⽽低估了⼈类的社会和⽂化因素。
2、建筑决定论忽视了环境的间接作⽤和⼀些环境变量间的交互作⽤。
3、这种观点没有考虑⼈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2、名词-建筑可能论: 建筑可能论认为环境给予⼈类机会,但同时也对⼈类的⾏为有所限制,建筑环境不可能引发特定的⾏为或者消除某些决策;⼈类可以⾃⼰决定⾏为实现的程度和跨越环境中的障碍。
建筑可能论只是把环境看作引发⾏为的背景线索。
不同于建筑决定论的是,建筑可能论认为,⼈有选择和控制建筑环境的能⼒,不完全受建筑环境的⽀配。
3、名词-建筑概率论: 这种理论认为,虽然⼈类可以⾃由选择所处环境,但是⾏为和具体的环境设计之间仍然有联系。
按照建筑概率论,如果知道个体的某些特征和他所处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在该情境下,他的某些⾏为发⽣的机率⽐在其他情境中更⼤。
★★★简答-环境设计包括哪些要素/环境⼼理学家应该关注环境设计中的哪些⽅⾯?★★★ 名词-环境设计是指,运⽤⾏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
对于环境设计,建筑师关⼼的是技术的,机械的,结构的和经济⽅⾯的问题。
⽽⼼理学家关⼼⼈们的需要和⾏为模式。
从环境⼼理学的⾓度来说,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点: 1私我:建筑内部设计⼀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私密性的保护。
私我包含了两个⽅⾯的内涵:1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我保护状态;2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的空间装饰得个⼈化,传达给其他⼈⼀些必要的信息。
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
2014三级环境心理学.doc
![2014三级环境心理学.doc](https://img.taocdn.com/s3/m/c75bd3f2910ef12d2af9e7e3.png)
2014三级心理咨询师《环境心理学》要点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生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稳定。
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4.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7.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
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31a8dd949649b6648d747ad.png)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摘要: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也就是说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本篇读书笔记就是对书中的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的读后感。
关键词:环境、行为、应用正文:环境心理学,就是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
而我们探索的则是人与周围建筑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所以说,它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心理学的交集。
当前社会,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已日益意识到行为因素对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
但是,关于建筑环境如何影响行为,迄今仍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环境心理学第十一章的第一节首先介绍了人们关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及其的优缺点。
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环境或然论等等。
其中还介绍了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
第二节则是对环境-行为信息的概述,介绍了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使用者群体、环境-行为现象。
第三节说的是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
从一二三节的内容可知,本章主要内容是与环境一行为研究有关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及当前关于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其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而这些成果则有:1、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环境心理学家提出过许多改进的建筑设计过程,其中蔡塞尔归纳出的“设计循环模型”可为代表。
它特别强调三点:(1)初步设计阶段,着重收集包括环境一行为信息在内的设计质料,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2)进行使用后的评估,在工程竣工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评估所完成的项目,了解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初步设计计划阶段所制定的、基于行为的设计标准,并将所得到的“诊断质料”反馈应用于下一个设计项目的计划阶段;(3)形成循环模式,持续实施“假设一实施一验证~反馈”这一循环模式,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系统的基于行为的设计质料。
北大自考环境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北大自考环境心理学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71a2f476eeaeaad1f330b6.png)
环境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更多的强调物理环境,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3、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这种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指向的。
③环境心理是一门交叉学科。
④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4、透镜模型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5、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6、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
7、环境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种情境和多样人群,特别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十一章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十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215c406d4d8d15abe234e98.png)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十一章第十一章环境设计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11.1环境设计要素一、关于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种理论?1. 建筑决定论。
(1)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建筑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建筑和环境的影响。
(2)建筑决定论的极端观点认为,物理环境是的,或者说是主要的行为影响因素。
2. 建筑可能论。
(1)建筑可能论认为环境给予人类机会,但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有所限制,建筑环境不可能引发特定的行为或者消除某些决策;(2)人类可以自己决定行为实现的程度和跨越环境中的障碍。
(3)建筑可能论只是把环境看作引发行为的背景线索。
3. 建筑概率论。
(1)这种理论认为,虽然人类可以自由选择所处环境,但是行为和具体的环境设计之间仍然有联系。
(2)按照建筑概率论,如果知道个体的某些特征和他所处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在该情境下,他的某些行为发生的机率比在其他情境中更大。
二、环境设计包括哪些要素?☆☆环境设计指,运用行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
对于环境设计,心理学家关心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模式。
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几点:1. 私我:是私密性的保护。
(1)奥尔特曼把私密性定义为是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
(2)私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①一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②二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
(3)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
(4)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
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和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
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
2.材料和颜色: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
(1)若不考虑,会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
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aa53ec358f5f61fb7366651.png)
Sept.8th, 2011 - 第一章概述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
⏹区别于其他心理学领域:观察方法不同(大多非实验室);问题和情境的种类不同(如何适应环境设置) 恢复性环境(人类更偏好大自然)恢复是重新获得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被损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注意恢复:清新头脑、补充注意、宁心静气、反思☐心理进化:环境偏好是进化的结果;对环境的压力反应首先是情绪,而非认知“好的研究自变量少,因变量多,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个问题。
”环境心理学的使命1.关注环境对人的行为、情绪的影响和决定作用2.研究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3.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理论上为心理学提供新的视角;实践上也意义重大。
) 环境心理学的特点1.环境—行为关系是一个整体2.环境—行为真实地相互作用3.理论和应用并重,以问题为中心4.跨民族跨学科5.折中主义的方法论:维持环境的整体性;时间跨度不至于太短;非干扰性测量(被试觉察不到)展望1.人类环境的全球变化来源网络虚拟世界;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社会经济、宗教、种族、文化差异扩大造成的不稳定;上述混合2.行为背景的结果性变化多官能环境;家庭、工作场所和休闲场所彼此混淆;现实和虚拟的混合“永远不在现场”3.环境变化对心理的影响本体环境与世界环境融合;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过渡;扩展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忍耐度和反应时间Sept.15th, 2011 - 第二章自然与人类本性关于自然的价值观1.资源主义在美国占支配性(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的有用性,是原料的储藏库,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2.保护主义强调整体自然观(生态系统大于部分之和),任何部分的变化都可能给其他部分带来灾难后果3.生态中心主义自然生态因自己的权利而有价值,与其对人类的价值无关;人类没有特殊性,其行为应有益于其他物种 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NEP)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不是脱离自然的;强调普遍的环境关怀而非具体的环境价值是一种环境价值测量→用的最广的环境价值量表深层生态学(我们的文化被机械论的世界观所统治,滥用科学并为资本主义的统治服务)建立在对现代技术、科学和政治结构进行批判基础上的生态主义环境公平运动(寻求自然和生态的平衡而不仅仅是考虑人类的利益)第三节环境品质评估1.环境品质指数(EQI):评估环境可直接测量的方面这些测量可以组合成客观的指数(污染、噪声等)2.环境知觉品质指数(PEQI):人类观察者估计的可知觉的环境品质对环境品质进行主观的评估3.环境情绪反应指数(EERI):评估环境带来的烦恼或愉快等情绪对环境的情绪唤醒(2 dimensions)唤醒——非唤醒;愉快——不愉快适应水平对环境评估有调节作用:1.个体在每个维度都有最适应水平,对这个水平的偏离(唤醒减少或感觉寻求)需要相应的测量;2.暴露于一种情绪唤醒会造成对下一个环境的评估向反方向偏转环境景观:景观美学与偏好1景观评估的描述性方法:景观的经验性判断[视觉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艺术判断[专家与普通人不同] 2景观评估的物理知觉方法:强调环境物质特性,特性与判断偏好有统计学上的联系,运用实验,更符合行为科学的传统3环境评估的心理变量:找被试主观评判某景观的复杂性、独特性、品质和美丽度等。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串讲笔记(11)-1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串讲笔记(11)-1](https://img.taocdn.com/s3/m/572462f8964bcf84b8d57b4c.png)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串讲笔记(11)-1⑵彼此吸引与人际距离。
A、当异性在一起时,人际距离也随彼此吸引的增加而缩短;B、当都是女性时,人际距离也随彼此吸引的增加而缩短;C、但如果同为男性,彼此吸引并不会使人际距离减小。
⑶彼此作用的类型与人际距离。
A、当彼此作用表示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时,个体间的人际距离较大;B、当表示为喜欢等积极情绪时,人际距离较小。
C、处于合作状态,人均距离较近,D、处于谈判竞争状态,人际距离较远。
2、个体差异:⑴文化和种族。
霍尔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
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属于接触文化,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而北欧和高加索属于非接触文化,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示出更大的人际距离。
⑵性别。
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
然而,并不是一切情境下都如此,当受到同性威胁时,女性会要求更大的空间。
异性间交往的空间距离要看交往双方的关系,关系亲密的异性,其空间距离比亲密的同性小。
⑶年龄。
儿童在45-63个月时表示出信人空间行为。
个人空间随年龄增大而扩大。
埃罗和海达克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首先,他们发现在5岁以前,儿童的个人空间模式与成人的不一样;6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要求不变地增加;到青春期以后,形成了大小与成人相似的个人空间。
⑷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空间距行为。
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
有暴利倾向的个人空间要求更大。
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大。
(最适空间)—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师生间的互动。
研究者提出,如果按霍尔划分的人际距离,师生如果处于亲密距离或个人距离,教学效果最好;教室的座位会影响师生间的互动。
(最适空间)—小群体中的最适距离: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可分为两种:促进社会交往,阻碍社会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笔记(北大版)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环境设计
TX: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简答-关于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种理论?
1、名词-建筑决定论:
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建筑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建筑和环境的影响。
建筑决定论的极端观点认为,物理环境是的,或者说是主要的行为影响因素。
对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弗兰克认为有一些不足:
1、建筑决定论过分夸大了物理环境的作用,而低估了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2、建筑决定论忽视了环境的间接作用和一些环境变量间的交互作用。
3、这种观点没有考虑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2、名词-建筑可能论:
建筑可能论认为环境给予人类机会,但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有所限制,建筑环境不可能引发特定的行为或者消除某些决策;人类可以自己决定行为实现的程度和跨越环境中的障碍。
建筑可能论只是把环境看作引发行为的背景线索。
不同于建筑决定论的是,建筑可能论认为,人有选择和控制建筑环境的能力,不完全受建筑环境的支配。
3、名词-建筑概率论:
这种理论认为,虽然人类可以自由选择所处环境,但是行为和具体的环境设计之间仍然有联系。
按照建筑概率论,如果知道个体的某些特征和他所处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在该情境下,他的某些行为发生的机率比在其他情境中更大。
★★★简答-环境设计包括哪些要素/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关注环境设计中的哪些方面?★★★
名词-环境设计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
对于环境设计,建筑师关心的是技术的,机械的,结构的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而心理学家关心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模式。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1私我:建筑内部设计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私密性的保护。
私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1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2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
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
利用环境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私密性感受的一个方法是,减少或增加被别人看到的可能性,即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
其他研究发现,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
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忽略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
2材料和颜色:(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
在设计中若不加考虑,会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
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
)
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
红色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
同样大小的房间,浅绿色的显然要比深绿色的感觉更大,更宽敞。
不同用途的房间可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的建筑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也不同,通过室内装修使用的材料可以看出该房间用优质的社会地位、性格特点和创造性。
3照明: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低照明条件下,亲密水平增加,说话声减小。
自己是否可以调节和控制光线的明暗,视影响对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场合,照明强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室、图书馆、超市等就需要
明亮的光线,餐厅、酒吧等地方,灯光除了起到照明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调节气氛。
4窗户:不同用途的房间需要不同类型的窗户,大窗户适合用在住宅、宿舍和图书馆,因为在这些环境中,更需要窗户带来的自然光线。
如浴室的房间,就不能用大窗户,玻璃要用不透明的,私密性的保护十分重要。
5家具:(家具及其陈设也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教室座位的摆放,直接影响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知识的获取。
例如,把座位的排列由原来传统的秧田式改为马蹄形或环形,都右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师生交流。
另外,传统秧田式的摆放,不同的位置对学生也有不同的影响)。
家具陈设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原有建筑设计已不能改变的情况之下。
6建筑美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建筑美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美学,它包括建筑的形状、比例、复杂性、新颖性和照明等维度;另一种称为象征性美学,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的意图不同。
纳萨认为,常规美学包含的维度可以细分为建筑的封闭性(开放性,空间广度,密度,隐藏性),建筑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的统一性。
认为象征性美学应该强调建筑的自然、可维修、实用性和风格独特等特点。
环境设计除了要讲究实用以外,还应考虑配合和协调性,让建筑带给人美的享受。
简答-环境设计包括哪几个步骤/流程:
1、计划。
在计划阶段,设计者不仅要明确用户的具体需要,还要预测是否能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
对于用户通常忽略的空气质量、噪音等因素,设计者在计划阶段也要考虑到。
2、选择设计方案。
是把计划阶段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设计出几个方案,最后在几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既符合用户经济水平、满足实际需要,又有利于用户身心健康的设计方案。
A、设计流程
设计周期流程分为五个阶段:计划、设计、建造、使用和调整、后期评估。
计划阶段也叫分析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设计的目标、限制和标准。
设计阶段又叫综合阶段,主要是综合整理各种意见,确定设计思想。
建造也是设计实现阶段,将设想的计划做成模型或草图,并进行修改。
使用阶段是指建筑投入使用。
最后的检验评估起到总结的作用,即根据最初的目标和使用意图拟订的标准和设计方案,以及用户使用后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吸取经验,了解不足,为将来的设计作补充。
B、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强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
一般来说,作为设计者更偏重于关心建筑的风格、外形、质量,甚至历史价值;而用户则主要从自身的偏爱和建筑的风格来评价一个设计。
解决设计者和用户间冲突的方法有:让用户参与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或者训练专家对人的需要和关注更加敏感。
模型和草图是沟通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因为它可以直接明了地说明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也利于用户理解和提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