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出现产业贸易的原因
![出现产业贸易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74d09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8.png)
出现产业贸易的原因产业贸易(Industrial Trade)是指跨国或跨地区间进行的以产业产品或技术为基础的贸易活动。
产业贸易的出现是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样也是促进产业贸易发展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各国企业通过合作、创新等方式,不断满足市场需求,进而促进了产业贸易的发展。
第三,资源禀赋的差异也是产业贸易的原因之一、不同国家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各国在特定产业领域上拥有相对优势。
通过产业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第四,国际竞争的加剧也推动了产业贸易的发展。
在全球市场中,各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为了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企业需要通过产业贸易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五,政府政策的调整也会对产业贸易产生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来推动产业贸易的发展。
例如,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等方式来促进贸易自由化,或者通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政策对产业贸易的促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科技进步也是产业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贸易方式。
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跨国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促进了产业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化进程、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禀赋的差异、国际竞争的加剧、政府政策的调整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促使产业贸易的出现和发展。
通过产业贸易,各国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与升级,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产业贸易的发展为各国带来了广阔的商机和合作机会,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12621c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0.png)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进行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例如,一个国家内的农业部门向制造业部门提供农产品,制造业部门则向农业部门购买农机设备。
而产业间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例如,一个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向另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购买农产品,同时向该国的服务业部门购买物流和金融服务。
区别:
1. 范围不同:产业内贸易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而产业间贸易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2. 影响因素不同:产业内贸易主要受到国内的经济政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产业间贸易受到国际贸易政策、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3. 相互依存程度不同:产业内贸易具有较高的相互依存程度,不同产业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实现产业链的顺畅运转;而产业间贸易虽然也存在相互依存,但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产业部门相对独立。
联系:
1. 互为补充: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是相互补充的,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国际产业间贸易提供了基础,而国际产业间贸易的拓展则促进了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 互为推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相互推动,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提升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其
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而国际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各国或地区的产业内贸易发展。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5168655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c.png)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也被称为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涉及的产品可以是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可以满足同一消费需求。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差别。
1. 产品差别是指产品在品质、设计、商标和特性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或优势,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在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可以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出口竞争力。
3. 消费者偏好差别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产品在某些市场上更受欢迎,而在其他市场上则可能不太受欢迎。
此外,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产业内贸易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38d3590603d8ce2f0066235b.png)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及主要的理论模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世界总的贸易量的2/3左右,其中制成品的贸易的增长又大于初级产品贸易的增长。
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H-0 模型,贸易应该更多的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较大和技术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行业上,应该发生在资本密集度差距较大的行业间,例如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而不是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传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探讨新的贸易理论成为必然。
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早是由学者沃顿(Verdoorm,P.J.,1960)在考察荷比卢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的。
他以可比的国际贸易分类为基础,计算了12种种样本产品的双边贸易比率,发现由于经济联盟,双边贸易的比率的相对值下降,但是比率的中位数值却提高了。
Verdoorm由此认为,与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中,而不是在异类贸易类型间。
但是Verdoorm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一般认为,1975年由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出版的{ 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 一书作为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较为正式的提出的著作。
他们二人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早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拓者。
在该书中,他们认为,“新要素比例理论”是可以部分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的,但是要对产业内贸易做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则是不够的,必须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入手。
他们的研究对之后的一些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bc2a6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4.png)
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美两国的汽车产业一直有着密切的贸
易往来。
然而,由于近年来中美贸易关系的紧张,受到的影响也逐渐体
现在了汽车产业内贸易上。
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和经济制裁等一系列举措,已经对中美汽车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中美两国汽车产业带来
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行中美对汽车产品的贸易政策,探讨影响中美
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为未来更好地促进双方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
1. 中美汽车产业概况及目前汽车贸易状况分析;
2. 中美汽车贸易政策及其对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分析;
3. 中美汽车贸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的研
究文献进行梳理和综合分析,通过实证分析中美汽车贸易数据和政策对
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
五、预期成果
通过对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探究,本研究将能
够给出对双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评估,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
实践依据,帮助进一步促进中美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问题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问题影响因素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d94dd16f1aff00bed51ed0.png)
A G P = A G P t P D j)2 P D t ( P D e+A G Pt /
作为亚洲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 ,中国对 日贸易关系始于 2 0
世纪 7 0年代初。根据海关部 门的统计 ,9 2 中 日双边贸易额 17 年
A G P t A G Pt P D c 和 P D j分别代表 中国和 日本的第 t 的人均 年
国际贸易理论 的最新前沿 。 产业 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在利益来源和分配 中的差异决定 了一 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强化产业 内分工与贸易 ,对其贸易 发展 的可持续 性及其效率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 , 在 尽管 受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 , 贸易层次仍然 比较低下 , 但是长期 以来的国内经 济持续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 贸 易产品结 构的逐步完善 等 ,对中 国制成品产业 内贸易也起到了
模型 , 进行 经验 回归分析 , 以探讨 中国和 日本 产业 内贸易的影 响 因素及其程度 。 模型构建如下 :
G po lA G P+p2 F I 。 L= +p1 P D t n D n 1 +
定的积极作用 。 结合人均 国民收入进行 国际比较 , 中国制造业
二 、 标 因素 的 选 择 与 数 据 处 理 指
仅有 1 . 美元 的规模 ,0 1年上升到 8 72亿美元 ,0年 中 0 4亿 20 7. 3
增长达 8 .倍 , 33 年均增 长幅度 1.%。 65 随着 中 日两国开放 程度 不 断加深 , 贸易往来 日益频繁 , 流领域不断拓 展 , 两 国的经 济 交 对 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0 6年 , 日贸易总额为 2 7 . 20 中 03 6亿美元 , 较 上年同期 增长了 1.%。 25 这是两 国全年 贸易额首次超过 2 0 0 0亿 美元 , 日本 已经成为 中国第 三大贸易伙伴 。 中, 其 机械类产 品成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_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_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72918e79b89680203d825b5.png)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周茂荣吕婕摘要: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和测度了中美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人均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是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均收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呈负相关,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水平均有促进作用。
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面板数据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迅速发展,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对美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及矿物原材料,自美进口产品中农产品、与化学相关的各种产品等原料性产品占很大比重。
到90年代后期,我国对美出口产品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高速增长,从美进口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高达60%以上。
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版,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指的是与化学相关的各类产品(SITC5)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两大类。
2007年中美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均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出口增长规模远高于进口增长规模。
2004年以来,第7类商品(SITC7)已成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最大商品群。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5类商品(SITC5)一向是美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商品,但2006年美国在该类商品的贸易中却首次由顺差逆转为逆差。
中美间这两类商品的进出口同时高增长和不平衡增长表明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
二、文献综述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贸易理论开始形成并获得较大发展,Verdoorm(1960)在分析“比荷卢同盟”的形成对三国的影响时,发现这三国的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产品中间,即三国之间的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巴拉萨(1963)对欧共体制成品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
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37690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f.png)
《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23-10-26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方法及其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与意义1 2 3中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双方在产业内贸易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对于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通过研究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以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结果将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中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02文献综述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定义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现象。
分类根据产品是否具有相似性,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类。
G-L指数用于衡量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计算公式为(1-|X-M|/X+M)×100%,其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巴拉萨指数通过比较某一特定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各自总产值的比例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程度。
区位熵指数用于衡量某一特定产业在国家之间的集聚程度,计算公式为(某产业的出口额/该产业的总出口额)/(某产业的进口额/该产业的总进口额)。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得国家之间更倾向于通过产业内贸易来实现互利共赢。
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其消费需求越多样化,更倾向于从其他国家进口不同类型的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表现为关税和贸易壁垒等措施会阻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自由贸易政策则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
![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2f0361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6a.png)
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1 2 3
深化合作
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和两国经济的增长,中日汽 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有望进一步深化合作。
技术创新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来提 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强与日本企业的竞争 能力。
多元化发展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通过多元化发展来降低对 日本市场的依赖,开拓其他国际市场。
04
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 易的效益与挑战
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增长
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两国经济都有积极影响,有 助于提高两国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创造就业机会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生产和供 应链领域。
提升技术水平
通过与日本汽车企业的合作和技术交流,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可以 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05
提高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 内贸易水平的政策建议
提高产品质量与品牌认知度
要点一
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质量是提升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水平 的关键。这包括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耐用性 和安全性。
要点二
品牌认知度
通过加强品牌推广,提高中日两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 的认知度,进而促进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
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潜在风险与挑战
01 02
贸易不平衡
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存在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日本在技术、品牌 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中国主要作为生产制造基地,可能导致利润分配不 均。
技术壁垒
日本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可能设置技术壁垒,限制 中国企业的进入。
03
文化差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80cec5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3.png)
需求偏好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详细描述: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这主要因为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通常对相同类型的产品有更高 的需求,从而刺激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VS
详细描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一个 国家能够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同时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 增加了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此外, 技术进步还可能导致产品差异化程 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产业内贸易 。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
03
,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 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 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 内贸易的需求。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 响
中美产业内贸易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 进了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 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 业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 播,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分析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 概述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 织,其内部产业内贸易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欧盟 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壁垒逐渐消除,产业内贸易也逐渐 成为欧盟内部贸易的重要部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总结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产品在不同阶段会在不同国家生产和消费。 • 详细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在不同
浅述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浅述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a5a0f71559eef8c75fbfb3c8.png)
浅
口
疑 { I }
李
玮
上不显著 。 it S H g e 在用计量经 点 启示 : 一 , Kr y ・ uh s s 第 产业 内贸易通常 是在经 济模 型研究 8 O年代美 、 德 、 、 、 济发展水平相似 、 日、 法 英 要素禀赋差别不大和 意六 国产业 内贸易 的决 定 因素 时 , 用 地 理 上 接 近 的 国 家 之 间 发 展 较 快 。 因 R &D支 出与增加值 比 ,专业技术人员 此 , 加强与东南亚等 国的贸易合作是十
TrdeAm eia on i cR e e ,9 0, a . rc n Ec om viw 1 8
入表示需求 将其 引入 计量模 型进行 检 越小 , 厂商数 目越多 , 产品越具多样化 , (0:5 —9 9 7) 0 5. 9 【】 3张建红. 业内贸易的影响 因素 产 据解释每一组 国家的双边 贸易流量 , 按 规模经 济理论在解 释工业 国家之 间战 分析 卟 云 南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 照需求相似理论 , 用两国间人均收入的 后 国 际 贸 易 不 断 增 长 的 现 象 时 所 起 的 1 9 2 (5 ) 0 4 . 9 9,5,1 4: — 4 4
Cou re. ntisAm e c n i r a Ec no i R e iw , o m c ve
关键词 :产 业 内贸易 影响 因素 成。 大规模 生产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
启 示
一
、
需 求 偏 好 与 产 业 内 贸 易
在 L n br、o u d egT h和 S a hr ma的 研 究 中 ,
业 内贸 易发 展 并从 中得 到 启 示 。
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19a5b6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5.png)
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成为了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的背景下,服务业的产业链愈发复杂,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是全球两大经济体,服务业在两国GDP中所占比例均超过70%。
服务业内贸易是双方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其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中美服务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入了解中美服务贸易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中美服务贸易合作提供参考。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中美服务业总体发展概况,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规模、结构特点等方面情况的梳理和总结。
2.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面临的问题、困难及其原因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基于数据分析,探究政策、技术、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对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分析其未来趋势。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法和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按照以下步骤来实施:1.搜集相关文献和资料,分析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问题、因素等。
2.选取典型案例,并通过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案。
3.运用数据分析法,从政策、技术、需求等方面分析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四、预期结果及其意义本研究预期结果包括:1.在梳理和总结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规模、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出其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2.通过案例研究法,找出典型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出可供中美服务业内贸易发展的启示。
3.从政策、技术、需求等方面分析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进一步发展中美服务业内贸易提供决策支持。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美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意义,对于中美关系和两国服务贸易保持良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e8f5d218fc4ffe473368aba3.png)
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1.规模经济克鲁格曼认为,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市场是垄断性竞争市场。
一方面,各种产品类似并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相互竞争;另一方面,产品又不完全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各种产品在其市场范围内又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长期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企业的市场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扩大。
在参加国际贸易以前,企业面临的是国内的需求,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收到限制,使得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加入国际贸易后,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企业能够实现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规模经济的利益驱动下,一国会扩大优势产业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来获得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考虑的资源的稀缺性,该国不得不进口该产业的其他产品,以此满足国内需求。
这样便导致了产业内贸易。
所以在同一产业存在大量产别产品系列并面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情形下,规模收益递增必然会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产品差异性因为差异产品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偏好,所以产品的差异性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
对于目前的中国市场而言,市场中某一产业的垄断性越弱,即竞争性越强,该产业内的企业就越多,生产的差异产品也越多,产业内贸易必然越大,反之,垄断性越强,该产业内的企鹅也数就越少,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就越少,产业内贸易必然随之减少。
3.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式影响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由于信息充分、技术条件一定、产品相同以及所有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等原因,市场上产品价格的差异只取决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与产业内贸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认为市场中某一产业的垄断性越强,该产业的企业数越少,能产出的产品种类就越少,在产品差异性一定的情况下,该产业的进出口产品就越多,产业内贸易就随之增加。
反之,如果市场是竞争性强,则产业内企业数量多,产生差异的产品也越多,产业内贸易也就小了。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14e34b1b0717fd5360cdcc4.png)
技 术 进 步 是 影 响 产 业 内贸 易 发 展 的 一大 因素 。我 国研 发 经
S I T C 0 — 4属 于初 级产 品类 , S I T C 5 — 8属 于 工业 制 成 品类 。
S I T C 5和 S I T C 7属 于资 本 和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品 。S I T C 6和 S I T C 8被
1 我 国产 业 内 贸易 发 展 的 现 状
客 户 的不 同需 求 .产 品差 异 被 认 为是 影 响产 业 内 贸 易 发 展 的 主 要 因素 。 我 国 的 产 品差 异 化 程 度 低 , 具体 表 现 在 产 品没 有 特 色 且 技术含量不高 。 由 于 我 国 企业 应 用 的技 术 不 够 先 进 , 所 以生 产 的 水 平 差 异 产 品 和纵 向差 异产 品 在 国 际 上 都 没 有 竞 争 力 。我 国产 品 的差 异 性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方 面 , 一是颜色 , 款 式 的 差 异 。 中 国 中 低 档 服 装 的差 异 主 要 表 现 在 颜色 款式 上 。 二 是 质 量 上 的 差 异 如 中 国 的 国产 手 机 联 想 有 8 0 0元 的 中端 手 机 . 也有 3 0 0 0元 的 高端 手 机 。三 星 手 机 有 同样 价 位 的产 品 , 但无论是外观还是质 量 , i 星手 机 都 处 于 优 势 地 位 。 因 为 三星 手 机 有 名 牌 效 应 , 另 外 三 星手 机技术成熟而且样式新颖漂亮。
2 0 1 4 N0 . 0 8
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FDI的影响机理
![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FDI的影响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f7d1be63a45177232e60a200.png)
一
、
产 业 内贸 易 的 概 念
口同类 产 品 的程 度 ,即 产 业 内 贸 易 程 度 ,其 公
式 :G I =1一I Li 一 J Βιβλιοθήκη i Mi / X+ ) () 1
第 4期 ( 总第 6 9期 )
21 00年 l 2月
J u n lo 职 n 大 o a 学 e st o黎 Li i业 c t 学 Un v 报 y r a 明f m g Vo a in l i r i
N4 O .
De . O1 C2 O
论 产 业 内贸 易 的 影 响 因素 及 F I 影 响 机 理 D 的
C L指数 的取 值 范 围介 于 0—1之 间 ,当 它取 值 .
为 0时 ,该类 产 品的全部 贸 易都表 现为 产业 间贸
强调 同 类 商 品 的 双 向流 动 ,也 被 称 为 “ 向贸 双 易”或 “ 交叉 贸易 ” 。对 于 “ 业 ” 的界 定 ,通 产
易 ;当它取值为 1 , 时 该类产 品的全部贸易都表
业 内贸易 为 主的转 变 。尤 其是 近年 来 ,经济全 球
化和一体化浪潮席卷而来 ,对各国经济贸易发展
产生 了极其 深远 的影 响 。在这 一趋 势 的推 动 下 ,
生产要 素 的流动 非 常活跃 ,国际资本 流动 的规模
似 性产 品 ,通常表 现 为产 品的价格 差异 ,这 种差
异是 由技 术发 展水 平不 同引起 的。 产业 内贸易 的测度 主要有 这几 种指 数 : 弗道
叶 丽 心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87989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7.png)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5f9f2f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d.png)
参考文献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作者:王晓芳,出版年份:2021年,期刊名称:国际贸易。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加大政策支持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加强行业协会作用
06
CHAPTER
结论与展望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和贸易份额持续扩大,但贸易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附加值较低,且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而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规模逐渐扩大。
然而,在贸易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贸易摩擦、技术壁垒等,这些问题影响了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本研究将探讨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内容
采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深入探讨。
关税
非关税壁垒
05
CHAPTER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提升技术水平
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优秀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注重研发设计
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设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参加国际会展
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会展,了解国际市场动态和同行业发展趋势,展示企业产品和技术实力。
CHAPTER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c4fb6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4.png)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国家规模和发展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方式、市场结构、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策略。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问题对策一、我国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
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
所以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差异产品没有特色且技术含量低所谓差异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我国产品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
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
由于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所以无论是对水平差异的产品还是对纵向差异的产品的生产都不能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差异性产品。
2.产业结构水平低,缺少竞争力由于本国的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具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技术密集度产品,而我国却处于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也只有汽车、机床等,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也很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作者:赵伟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03期【摘要】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部分并且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研究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认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产业特征因素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研经费的投入、资本密集度和市场结构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面板数据;影响因素一、引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倾向就是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增长。
Verdoorn(1960)对在考察“比荷卢经济同盟”集团产业内贸易贸易格局变化的研究中,第一次注意到了这种贸易的存在,他发现经济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分类目录下。
为了研究国际贸易中商品集中度和价格弹性之间的系,Michaely(1962)计算了商品出口和进口差异性的系数,他把商品分为5类,通过对36个国家数据的计算,他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组成有较高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相似性较小。
Balassa(1966)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
他把这种现象,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的贸易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一Industry Trade)。
[1]二、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
这些经济学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但在总体上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即国家特征与产业特征。
[2]在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产业特征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分析。
如徐娅玮(2001)通过时间序列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回归,发现规模经济对中国整体产业内贸易影响较小。
马剑飞等(2002)的结果显示,规模经济的影响不大,但明显受到产品差异化的正面影响。
陈讯等(2004)的研究发现产品异质、规模经济、市场结构有正向作用,而FDI的影响为负[3]。
在国家特征研究方面,徐康宁、王剑(2006)以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国际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国际分工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共同决定了新型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但两者的影响力发生了交替变化。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这一新的分工模式中,地理因素的影响力在上升,要素禀赋对分工格局的影响力却有所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局限于区域内部的分工体系中。
[4]三、测度指标和数据(一)产业内贸易测度指标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其中1975年由Grubel和Lloyd提出的Grubel-Lloyd指数是迄今为止度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为权威的、采用最为广泛的指数。
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Xi、Mi表示某国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i表示某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Gi在0~100之间变动,该指数越接近100,其产业内贸易程度就越高,当Gi为100的时候,说明i产业的商品交换完全属于产业内贸易;而Gi越接近0,说明i产业的商品交换属于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越低,等于0时,说明i产业的商品交换完全属于产业间贸易。
(二)变量说明根据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和之前学者的实证研究,我们将从产业特征角度考察一下因素对工业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我们研究中所考虑到的解释变量包括:研究与开发经费(RDI),使用各行业大中型企业科研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来表示;规模经济SE,采用的数据是工业各行业生产总值与厂商数目比重表示;市场结构MS1,采用某个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数并进行标准化之后的数据来表示;资本密集度KLW,采用每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与职工人数之比来衡量;外国直接投资FDIP,采用外资企业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产品差异化DIFF1,采用盛斌(2002)所提出我国工业各行业进出口中进行征税的产品数目进行标准化处理。
本文利用中国25个工业细分行业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①各工业行业的经济特征指标如各行业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和外资企业数目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各行业的科研经费支出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各行业的进出口量则是通过将SITC三位数统计体系下的进出口商品数据依据SITC与ISIC转换标准转换得到的,转换过程采用了盛斌(2002)所整理的SITC与ISIC的对应表。
[5]关于采用的计量方法,由于混合数据模型并不能反映经济现实中一些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其他因素,降低了模型的现实解释力。
因此我们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就可以将一些确定性影响因素归并到混合数据,以反映产业内贸易中切实存在但不可观测的影响因素。
我们使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四、计量模型的建立和分析2003-2007年的我国工业细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25个工业细分行业中,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的有11个细分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的有9个细分行业。
其中,在2007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8,即产业内贸易显著的细分产业包括:煤炭采选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首先将产业内贸易指标GL与各影响因素分别做线性回归估计。
运用2005-0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从回归估计结果中可以得知,在单独检验中,市场结构MS1和外国直接投资FDIP检验结果系数不显著,不能拒绝系数为零的假设。
其他所有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都是显著的,且系数都为正,与预期相符。
下面将综合所有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所采用的模型如下所示:采用2005-2007年面板数据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解释变量中科研经费支出、市场结构和资本密集度T检验值符合要求,可以认为其系数值不为零,且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
而规模经济、外国直接投资和产品差异化回归结果不显著。
总体上F检验值符合要求。
RDI科研经费投入的检验结果显著,且其系数为11.6151,说明科研经费的投入对于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国而言,虽然近年来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是整体上我国工业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结构整体上层次较低。
[6]MS市场结构的回归估计结果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但其系数较小,为0.0652。
市场结构系数为正说明,市场内企业数目越多,越有助于产业内贸易的展开。
一般认为,市场内企业数目越多,越能够促进产品的差异化和科技研发。
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多样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其数量的增加会促进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KL资本密集度的T检验值显著,系数为0.0116,说明资本密集度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虽然为正,但其影响程度较小。
此外,产品差异化对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有正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拒绝为零的假设。
去除这一变量后也未能明显影响其他变量系数。
规模经济对水平产业内贸易形成没有显著的影响。
说明其对我国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大。
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体系,尤其是存在着大量的、垄断的、没有完全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阻碍了国内规范产业组织体系的形成。
FDI对产业内贸易形成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其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这表明我国产业内贸易行业中,虽然外资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进出口额的增加,但外资的进入更多的是为了是基于产品差异、消费者偏好和规模经济来考虑的,是为了进入中国的市场。
[7]五、结论和相关建议通过利用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从分析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国产业层次和水平,也有助于提升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科技水平,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工业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
对此,一方面,我国应当继续从国外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另一方面,我国应不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调整研究与开发模式,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回报率,加大应用型技术开发的力度,帮助企业提高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2.积极进行产业升级,重视发展高新技术,把发展高新技术与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两个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竞争优势不在技术水平而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上。
一贯以来我国的传统贸易模式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即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实行分工,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从长期来看,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性技术优势却是势在必行。
只有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展,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8]3.从结果中可知,资本密集度对产业内贸易也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我国要进入未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创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
为此,应加大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改善劳动力队伍的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本国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快技术吸收和创新,而且可以为发展产业内贸易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注释:①25个工业行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纸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业。
参考文献:[1]王鹏.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7(4).[2]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3]耿伟,左昊华.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因素[J].国际商务研究,2008(3).[4]徐康宁,王剑.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J].中国社会科学,2006(6).[5]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2.[6]唐磊.基于实证的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关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6(4).[7]杜运苏,彭恒文.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J].经济经纬,2008(9).[8]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成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研究,2001(12).作者简介:赵伟(1989-),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