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共经济学视角看单独二胎政策开放
用公共经济学视角看单独二胎政策开放
![用公共经济学视角看单独二胎政策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153713dc7375a417866f8ff6.png)
用公共经济学视角看单独二胎政策开放摘要:在千呼万唤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方案生育政策进展调整,开放“单独二胎〞政策。
中国的人口政策三十年没有变化,现在终于松口实施“单独二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实施后又会有什么好的影响,又会给哪些领域带来什么样的压力。
本文通过人口变化趋势、方案生育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又以教育方面为例,分析了“单独〞政策开放后政府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单独二胎政府人口政策方案生育公共经济学人口政策是国家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关系到家庭和谐和生活幸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可以说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开展的最核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开场实施的方案生育政策控制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至今已执行了三十年。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中国实施已久的方案生育政策进展了调整。
?决定?指出,在坚持方案生育这个根本国策的前提下,“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这就标志着社会议论多年的“单独二胎〞政策即将正式实施。
那早在几年前就有多方人士提出开放生二胎限制,停顿独生子女政策,那么现在国家对方案生育政策做出调整,对“单独二胎〞率先松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界对二胎政策的研究并不多,对新出台的“单独二胎〞政策也处于观察研究状态,还没有出现太多学术性论文。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解析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影响,希望能对“单独二胎〞政策甚至是未来全面放开方案生育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建议和参考。
在最初实行严格的方案生育政策时,方案生育政策有其积极意义并成功可控制了人口。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人口构造的的变化,人口政策却还在长期实行并不进展任何调整,实际上方案生育已经开场对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以下出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保障方面压力增大,养老保险基金空帐运行加剧。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仍在开展期和实践期,养老保险基金过去缺乏累计,再加上因方案生育,我国老龄化社会以前到来,养老保险制度负荷十分沉重。
二胎政策对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影响探讨
![二胎政策对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影响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f07bbe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f.png)
二胎政策对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影响探讨二胎政策对中国经济与人口的影响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项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一胎政策,为中国家庭提供了更多的生育选择。
下面,我们将对二胎政策对中国经济和人口的影响进行探讨。
二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将增加,这将会刺激内需,带动消费市场的扩大。
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正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而二胎政策的实施将增加家庭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多子女家庭的增加也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婴儿用品、教育服务等。
这些都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胎政策还对中国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将会有更多的新生儿加入到人口中来,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胎政策的实施还将增加劳动力资源,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
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值得注意的是,二胎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胎政策的实施需要解决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
如何保证二胎家庭的育儿支持和教育资源。
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提供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确保二胎家庭的权益得到保障。
由于一胎政策的长期实施,一些年轻夫妇已经习惯了只生育一个孩子。
他们需要重新调整思想观念和养育能力,以适应二胎的到来。
这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教育。
二胎政策的实施还需要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如城市规划、交通压力等。
二胎政策对中国经济与人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经济角度来看,二胎政策将刺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从人口角度来看,二胎政策将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劳动力资源。
二胎政策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和保障问题。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二胎政策的实施将为中国的经济和人口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开放二胎”政策的经济学视角-精选文档
![“开放二胎”政策的经济学视角-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199a272336c1eb91b375d1f.png)
“开放二胎”政策的经济学视角一、研究背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在过去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都实行“一孩”政策,现如今国家从提高出生率的方面着手,致力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
在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6.8%,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具体地说,“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根据表1可以看出,2006-2011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保持了稳步增长,而在2012年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从2006至2012年,60及60岁以上人口则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
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7亿,占总人口的10%,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已接近2400万,占整个老龄人口的11%。
老龄化问题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开放二胎”政策的必要性(一)基本知识由Franco Brumberg 和 Richard Brumberg、 Albert Ando 建立的生命周期模型,在储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具体时期的消费取决于人们对于一生收入的预期,而不取决于当前时期的收入。
也就是说,在年少时收入很低,会通过举债进行消费,此时的储蓄为负;从事工作后,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渐增加储蓄,并在中年时达到高峰,将偿还年少时的负债,同时为退休生活的消费进行储蓄;退休后,工作收入下降,消费却不会减少,相反面临自身养老、医疗的开支,此时,就开始消费曾经的储蓄。
二胎政策对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影响探讨
![二胎政策对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影响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6167ec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3.png)
二胎政策对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影响探讨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16年底我国正式实施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允许夫妻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和人口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和人口两个方面探讨二胎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1. 生育成本增加实施二胎政策后,家庭的生育成本增加了。
从孩子的教育、医疗、营养等各个方面来看,二胎政策的实施将导致家庭的支出增加。
根据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一个孩子的成长到18岁,至少需要花费30万元以上,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二胎政策的实施将对家庭的经济负担造成影响。
2. 儿童教育资源分配压力加大随着二孩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各地的托育和教育资源分配压力也在加大。
从教育到社会福利,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资源分配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将对全国教育体系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新的考验。
3. 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的变化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妇女将更多地参与劳动力市场。
这将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活跃,同时也会增加家庭的经济来源。
更多的家庭成员加入到劳动力市场,也将对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4. 儿童用品市场的扩大二胎政策的实施将带动我国儿童用品市场的快速扩大,如婴儿奶粉、尿片、童装、玩具等儿童用品的需求将大幅增加。
这将进一步拉动儿童用品市场的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5. 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二胎政策的实施将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庭生育子女的需求将直接带动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大城市的学区房需求将更加旺盛。
这将对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结构、价格走势产生直接的影响。
6. 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活跃,企业用工需求也将相应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家庭儿童成长,对儿童教育、儿童用品等相关产业的人力需求将增加;家庭生育的需求也将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应结构。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经济学思考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经济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0dfa040c1c708a1294a4454.png)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经济学思考目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意味着实行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结束,再也不受“双独二孩” 或“单独二孩”政策的限制。
文章从经济学的视点出发,分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原理和意义,探讨全面放开“二孩”应注意的问题,并对“二孩”政策给予相应建议。
从1979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算起,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37年。
与当时担忧“人口爆炸”相比,目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生育率低下、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红利消失、性别比失调等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这种形势下,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我国“二孩”政策的历史回顾对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学术界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人口政策。
1888年,英国经济学家 E.坎南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提出达到产业最大效益时的人口为适度人口。
他从产业收益出发,指出人口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只有人口适度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与之相对应的是适度的人口控制论,当时我国政府为了控制人口规模,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提到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已经尽人皆知,家喻户晓,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从此独生子女政策成为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生子女政策对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人口老龄化、未来劳动力不足、男女比例失调等一系列弊端。
因应现实,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先后进行了一些调整。
1982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农村群众确实有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有计划地生育二胎。
1984年,中央在“七号文件”中指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开大口子,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审批,可以生二胎。
2002年,湖北、内蒙古、甘肃等省份开始实施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孩的“双独二孩”政策。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分析“全面二孩”政策中政府的职能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分析“全面二孩”政策中政府的职能](https://img.taocdn.com/s3/m/76b4d65b763231126edb11c8.png)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分析“全面二孩”政策中政府的职能作者:丁一卓来源:《市场观察》2019年第03期摘要: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放弃上个世纪后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全面二孩”政策逐渐成为百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事。
开放“全面二孩”政策,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政府的职能也要随之改变才能适应各方的变化。
本文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出发,整合公共资源,完善生育政策的配套,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公共经济学;政府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上世纪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我国现阶段人口红利消失,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我国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养老形势严峻。
因此,国家正式推出“全面二孩政策”,以缓和我国目前出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问题。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如何整合公共资源、如何设计公共政策,政府职能在这之中的功能就大大体现出来。
1.“全面二孩”政策分析1.1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背景1.1.1老龄化加速依据当前我国社会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总量占人口总比重将近15%,且每年以500万以上的数量增加,65岁以上老人的人口数量增长到现在的11%。
按照这样的趋势,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比重将高达30%。
1.1.2人口生育率低于更替率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对于60年代期间人口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也为我国长期人口结构问题埋下了隐患。
据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女性生育率明显低于人口更替率,仅为1.5。
对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的情况而言,放到长周期上来看,对于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以及拉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产生消极影响。
1.2“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现状据有关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实施全面二孩人口政策以来,愿意生育二孩的城镇家庭超过50%,由于生育意愿对于实际的生育行为具有引导作用,但是不能代表实际生育状态,从当前状况来看,实际生育二孩的行为可能低于50%的水平。
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是否要生二胎
![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是否要生二胎](https://img.taocdn.com/s3/m/46880e4ef121dd36a22d829b.png)
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是否要生二胎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是否要生二胎摘要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不少符合条件的父母萌生了生二孩儿的想法。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视角,通过边际理论分析第二个孩子给家庭所带来的成本与效用,得出怎样的家庭适合生第二个孩子以及第二个孩子给家庭经济,乃至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字:二胎,边际成本,边际效用,偏好二胎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否打算要第二个孩子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有人说“终于不用再担心我们老了,孩子孤苦无依了”,也有人说“一个娃养起来都费劲,再生一个那是自己找罪受”。
要不要生二胎?其实生,与不生,这取决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但既然父母们面临权衡取舍,而作为一种选择的依据,经济学理论也可以阐释一定的道理。
一般意义上来讲,是否生育孩子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养育孩子的成本,二是养育孩子的效用.提到养育孩子的成本,直接能想到的就是在经济上的支出.网络上有个不完全的统计(如表1),在物价不涨得离谱,不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按照最低标准,从怀孕到孩子大学毕业,一个家庭在经济上至少要支出31万元左右,这是一笔数额不小又必须承担的开销。
而且仅仅计算财务支出还远远不够,还得把自己放弃的收入算进去.生孩子会中断女性的事业,而在孩子年幼时,妈妈们也不太可能全情、全职地投入工作。
这不但降低了他们的短期收入,更消耗了她们的劳动市场经验.从而造成为了养育一个新孩子而降低或断送了父母(特别是母亲),受更好的教育及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可见多要一个孩子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孩子这样东西,在假设不产生任何额外支出的情况下仍然增加了成本。
表1 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所需的费用如果把孩子看做是一种消费品,不同的家庭对这种消费品所产生效用的期待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情感上的满足、劳动力补给和养儿防老是最普遍的三大效用。
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曾提出一个有关享乐的法则: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
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1ab3b5b43323968011c92cd.png)
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公共政策的功能视角分析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单独二胎”内容简介单独二胎即单独二孩。
单独二孩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也就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所提到的单独二胎政策。
三、从公共政策的功能分析单独二胎制定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现其职能的基本手段,而公共权力机关在使用这一手段时也就对它的功能做了设定,这种设定有可能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实现预期,也有可能有违预期。
(一)管制功能政策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来达成政策目标。
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就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
2014年3月27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此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该条例对人们的生育行为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它明文规定了哪些人群可以申请二胎,哪些人群不能申请二胎。
此外,为了防止过多的人口出生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国家对违反了该条例而生育了二胎的人给予一定的惩罚。
也就是说,超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缴纳社会抚养费,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按各地区具体情况制定。
有了这些法律规定,对政策对象形成一种规范约束,才能更好地达成政策目标。
(二)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也就是说,政策给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为确定了方向,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的、漫无目的的行为,能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既定目标有序前进。
引导功能是政策的积极功能。
单独二胎政策是为解决我国现阶段人口低生育率和老龄化严重的问题而制定的,其只是一个过渡、引导政策,也预示着未来可能会实行全面放开二胎。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 “单独二孩”政策下政府公共政策的抉择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 “单独二孩”政策下政府公共政策的抉择](https://img.taocdn.com/s3/m/699a487f561252d380eb6e8c.png)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研究生论坛2014-2015学年第2期(总第44期)投稿板块:社会与法论文题目: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单独二孩”政策下政府公共政策的抉择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会二〇一五年四月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单独二孩”政策下政府公共政策的抉择【内容摘要】开放“单独二孩”政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事,中国的人口政策在稳定多年后终于破冰,这势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破冰的原因也包含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一些新的情况。
本文基于鼓励育龄群体提高生育率的目的,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以教育方面为例,分析“单独二孩”政策开放后政府的应对抉择。
认为政府需要不断提供和整合公共资源,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角度出发,实现政策目标从政治一元向政治、经济、社会三元的转变,去完善生育政策的配套,通过宏观调控和法律规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来做决策,又要通过资源的整合调整来规避市场的缺陷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单独二孩公共政策[Abstract]open " selective two-child policy is the eighteenth event focused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after many years stable finally ice-breaking, it is bound to affect all aspects of the social economy, the cause of the ice also conta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some new conditions. Based on encourage child-bearing age groups to improve the purpose of fert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economics, education aspect,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two children" separately after the opening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choice. Think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constantly provide and integrate the public resources, perfect the policy of form a complete set, through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way of legal regulation, government purchase of public services, should not only conform to the market economic law to make decisions, and it should be adjust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o avoid the defects of market, to better ser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parate two children" policy. [Keywords] public economics selective two-child policy public policy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中国实施已久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标志着社会议论多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即将正式实施。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7d091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3.png)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称,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有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经过小组讨论和仔细分析,我总结出了一些该项公共政策获得支持的原因。
一、开放“单独二胎”政策是顺应民意的政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实施这一政策前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严重,未来20年、甚至更早就可能出现的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家庭规模持续缩减,人们出于对情感需求的考虑,对这项政策是支持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执行起来困难必然会降低不少。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注重宣传,改变民众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现有的思想。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
这一政策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年轻人,当今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少生或不生,加强宣传,使大部分民众接受这项新政策。
三、政策制定过程中遵循了智囊原则,体现了群众路线原则。
政府通过进行民意调查,发现大部分市民都同意这一新的公共政策。
这样就坚定了政府执行这一新政策的信心,各省份已经陆续开始实施。
四、加强了政策的整合。
开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相关政策在执行并确定了政策执行的对象:1、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2、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农业人口,下同),已生育一个女孩的,但一方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职工或一方从事工商业一年以上的以及双方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一年以上的除外;3、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4、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女方父母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女儿,男到女家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只适用于姐妹中一人);5、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已生育一个子女的;6、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是少数民族并具有本省两代以上户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7、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8、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9、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丧偶并已生育两个子女的;10、已生育一个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病残儿童鉴定机构确诊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11、一方连续从事矿井井下作业五年以上,已生育一个女孩,并继续从事井下作业的。
公共经济学概论 浙江大学
![公共经济学概论 浙江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1b319aad1a37f111f1855b74.png)
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概论学生姓名:专业:学号: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普遍二孩政策推出原因摘要:普遍二孩为什么会推出,学生从社会保障、未老先富、人口红利、失独家庭四个方面进行浅层次的分析,并对普遍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做一番猜想。
关键词:普遍二孩社会保障失独人口红利正文: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全文中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基于与时代共进的理念,学生选择了普遍二孩政策为什么推出这一课题作为公共经济学概论的结课论文。
在一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依据我国国情提出的,并有积极意义的控制了人口的爆炸增长。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结构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计划生育政策没有随之调整,在实际上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大概有四个方面:一:社会保障压力巨大。
由于计划生育,我国老龄化社会在提前到来,而养老制度任处在发展期与实践期,大致大多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这一现实问题可以说给大部分公民都带来了困扰。
从历年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这一点。
二、未富先老的社会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建设都还处于发展期,但是老龄化已经提前到来,这一问题在一些大城市尤为严重。
比如上海,平均每一年就会增加20万老年人口数量,而在今年年底,老龄化程度也预计将达到百分之三十,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数字了。
三、人口红利快速削减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早在201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就已经到达顶峰,随后逐年下降,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核心资本正在消失。
四、失独家庭增多。
目前中国十五岁到三十岁的独生子女数量越有两亿多人,这年龄段年死亡率约万分之四,每年约有八万失独家庭。
这些家庭老人如何安度晚年也是一个社会难题。
因此在这种社会压力之下,普遍二孩政策也就呼之欲出。
虽然现在养儿成本高但是也阻挡不足一波婴幼儿的出生高潮,婴幼儿行业必是一番欣欣向荣,而紧接着的教育市场也必是一场重头戏,两大市场的进一步扩张也势将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开放二胎背后的经济学
![开放二胎背后的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3a137340e518964bcf847cfb.png)
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不少朋友要生第二胎了,以响应党放开“单独二胎”的号召。
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意味着什么?中国是否走上了全面废除计划生育的道路?这样一来计生委的同志们怕是要失业了。
笔者并非事后诸葛,一直倡导取消计划生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笔者一年前的文章【老龄化北京模式无法承受之重】。
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最近这几年,中国制造业一直被“用工荒”和“工资成本快速涨幅”所苦恼,这一切都源于“三十年执行计划生育使得中国人口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衰老得更快,劳动力人口增长越来越慢,人口红利不断消散”。
放开“单独二胎”的动机其实是本“经济账”。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底中国15-59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比2011年同期减少345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人口第一次减少。
相比之下,日本比中国早14年到达这个转择点,不同的是那个时候的日本已经是富甲天下,坐拥3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而且养老制度非常完备,反观养老重压之下的中国该何去何从?由于计划生育,中国至少提前了25年遭遇刘易斯拐点,正所谓“未富先老”。
最值得担忧的是,中国制造的主力劳动人口在20-39岁之间,这部分人口的增长率早在2010年便萎缩至零了,而且直至2035年这部分人口的萎缩速度将明显快于整个劳动力人口。
这意味着主力劳动力人口身上的抚养赡养负担会越来越重。
中国人口中纯负担人口(小于14岁或大于64岁)的比重在2010年见底,之后逐渐上升,到2035年将升至近50%。
抚养赡养压力如此巨大,社会财富可能不堪重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巨大的贸易逆差国。
此言所指绝非危言耸听,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GDP占比便已从10%的高点降到了2.5%,趋势已经很明显。
根据IMF的最新的一份中国人口研究报告,如果政府不对这样一个趋势做出积极反应,中国目前高达1亿5千万的劳动力储备(失业或者半就业者)人口到2020年将减少到3千万,而中国也将在2020-2025年间穿越刘易斯拐点,到了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缺口将高达1亿4千万。
全面二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全面二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c97c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8.png)
全面二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2016年开始实施的全面二胎政策是中国政府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此举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来说,全面二胎政策带来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
本文将从经济角度对全面二胎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的供应增加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使得更多的家庭可以选择再生育一个孩子,这就意味着未来劳动力资源的供应将会增加。
从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劳动力的供应增加,可以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更多的劳动力也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力,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二、消费市场的扩大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二孩家庭数量的增加将会带来消费市场的扩大。
从孩子出生开始,家庭对教育、医疗、儿童用品等消费需求将大幅增加。
这将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大,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社会保障压力的增加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进一步加剧。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将给国家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
政府需要及时调整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做好准备。
四、生育政策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全面二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将受到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的影响。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对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影响。
政府需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五、女性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不少女性将面临再次怀孕、生育和照顾孩子的问题。
这将对女性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婴儿抚养期间,女性可能需要暂时放弃工作,或者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
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女性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以经济学角度观“二胎政策”
![以经济学角度观“二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a208467025c52cc58bd6be8a.png)
以经济学角度观“二胎政策”作者:德庆贡布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5期【摘要】2015年出台的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掀起全民舆论的热潮,这次二胎政策的实行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的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被我国社会高度关注,本文将结合实施“二胎政策”的背景以及历史渊源,着重分析我国政府实施“二胎政策”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以及影响,并且了解二胎政策的意义以及它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基于此,希望利于二胎政策的推行,从该点出发深刻讨论“二胎政策”发展的根源,从而达到推进产生的目的。
【关键词】二胎政策;经济学;影响一、“二胎政策”产生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战争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极度动荡不安,中国的各个行业都遭受到大规模的冲击,停滞不前。
经济发展极其的缓慢,而在人口方面,由于战争的不可控力、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等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得到改善,使我国人口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压力,当时的人口发展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趋势,即“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不难发现,此时的中国人口急需得到进一步增长,以弥补社会劳动力的不足。
因此,为了解决当时“人口凋零”的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多生多育”的方针,出现了“人多力量大”等口号。
与此同时,由于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也已逐渐平息,经济正在逐步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在此基础上,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数量自然呈现上升趋势。
此时的人口出现新的趋势,为“高出生率、较低的死亡率”,转向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人口高增长阶段,导致人口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相当于中国的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也在慢慢的回升。
经过长期的积累,不少人发现中国这个大家庭容器似乎快要被“挤爆”了,由于人口的不断上升,社会资源不足、人均分配不公和医疗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都成为目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此时经济的发展也因为人口问题而受到一定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制定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政策,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标志着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正式出台并全面实施。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对开放二胎政策的分析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对开放二胎政策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dabb295022aaea988f0f5a.png)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对开放二胎政策的分析作者:汪淼来源:《中国市场·营销研究方向》 2014年第15期汪淼(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222)[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决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一方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这是我国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是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该政策的影响,对未来中国人口增长及其结构作出预测并给予相应建议。
[关键词]开放二胎;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2-0219-02[作者简介]汪淼(1992—),男,汉族,天津人,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经济学专业。
1开放二胎政策的人口理论依据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成为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之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曾发生过多次调整。
从1949—195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6‰增长到23‰,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为此节制生育的政策在许多时期都有所体现。
以马尔萨斯主义为代表的人口危机理论认为,人口数量的发展超过生活资料的发展速度时必然造成人口过剩与贫穷。
[1]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人多好办事”的观点,以马寅初为代表的关于控制人口的节育主张被当作马尔萨斯主义批判。
从1957—1963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3.23‰增长到33.33‰,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正式确立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增长逐步得到控制,预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
根据预测,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在2013年左右会停止下降,出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单独二胎案例——公共政策视角
![单独二胎案例——公共政策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584c5d66a98271fe910ef950.png)
案例:计生政策,生还是不生?——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单独二胎”政策2013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10年11月进行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主要数据,也被外界认为是有利于。
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内地总人口为13.40亿人;年均增长率0.57%(2000-2010年);60岁及以上老人比例为13.2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6(女为100)。
出生率方面,2000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0.57%,较之上一个十年--1990年-2000年的1.07%年均增长率,下降接近一半。
截至2013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比例达到13.26%,已属于“轻度老龄化”。
过去这几年针对“放开二胎”的呼吁和争论,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却多次强调,“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
这一次虽然有关部门称“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仍须长期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但是,关于“完善生育政策”,官方称“正在组织调查研究”。
显然,官方表述已经有变化了。
必须指出的是,完善生育政策不会立竿见影,必须未雨绸缪,需要从未来经济、养老、国防等角度和高度来研究制订中长期的生育政策。
另外,研究生育政策必须要综合考虑公共服务水平,或者说,公共服务政策要与生育政策配套,甚至要走在生育政策调整之前,因为人口变化会对公共服务带来新的要求和考验。
国务院组织开展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认为:中国人口总量峰值应控制在15亿人左右,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国现时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5至1.6之间。
目前,中国生育水平稳中有降,人口增长惯性趋弱,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减少,人口老化速度加快。
生育政策适应形势变化作出调整,是科学的决策。
探析二胎政策放开与消费经济发展的关系
![探析二胎政策放开与消费经济发展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784ed6302d276a201292e9c.png)
探析二胎政策放开与消费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人口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如今我国人口男女比例失调严重,从而给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如劳动力资源不足,经济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针对单独二胎政策的提出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与探索,论述二胎政策的开放给国家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契机以及为消费经济发展的协调做好充沛的准备工作。
标签:单独二胎;消费经济;经济发展1.前言根据诸多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劳动人口的数量在下降,导致延期退休的话题在社会中引起广泛讨论。
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稳速前进的时期,社会整体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而劳动力资源供给是否平衡同人口数量的增长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放开二胎政策的提出是针对现如今的社会问题的一针强心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
2、我国人口生育现状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了因人口的庞大而造成的社会承载力过重的趋势,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人口生育率的逐渐降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慢,也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朝着劳动力不足的方向转变,引起了学者们对人口的变化对经济影响状况产生研究兴趣。
通过对其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意识到需加快改变老龄化及低生育率的现状。
2.1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根据2014年人口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达到总体人口数量的百分之十三,即已有两亿之多,以此发展下去预计不到2033年,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量就会达到一千万人,占据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1]。
由此可见我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将会带来一系列养老问题,并需要加大对老人的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多个方面。
2.2劳动力人口比重明显降低由于传统社会重男轻女观念的根生蒂固,虽然随着教育的普及及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这种现象已有所改观,但现阶段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单独二胎政策的开放,对人们系统化的消除性别歧视起着引导性的作用,使得人们能够及时拓宽生育的选择权,从而能够使我国新生人口的比例逐渐回归正常。
“单独二孩”的经济学意义
![“单独二孩”的经济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561f619c8d376eeafaa313d.png)
“单独二孩”的经济学意义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4年第2期
近年来中国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4%至1.5%的水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也在绝对减少。
当劳动力出现短缺之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降低,超过8%的高增长时代将不复存在。
数据来源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网、新华网、《人民日网易亲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腾讯财经等编辑 | 王新玲孙天骏(实习)绘图 | 田叮叮
一、放慢中国变“老”速度
从现在的人口结构看,到205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老”的国家。
“单独二孩”政策被寄希望于在远景中放缓这一进程。
二、城市不同,花销大不同
三、中国十大城市养育成本排行榜
从怀孕到生娃、再到把娃养到大学毕业,父母要花多少钱?年中网上出现的“中国十大城市养育成本排行榜”显示,北京、上海等城市要花费200 多万元,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20 年以上。
虽其精确度还有待考证,但是孩子的养育成本日益高企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四、提振生育率
国务院组织开展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认为,中国人口总量峰值应控制在15 亿人左右,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 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满足生育愿望
从1980 年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到1988 年农村一孩半政策,再到单独两孩,计划生育政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完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公共经济学视角看单独二胎政策开放摘要:在千呼万唤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开放“单独二胎”政策。
中国的人口政策三十年没有变化,现在终于松口实施“单独二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实施后又会有什么好的影响,又会给哪些领域带来什么样的压力。
本文通过人口变化趋势、计划生育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又以教育方面为例,分析了“单独”政策开放后政府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单独二胎政府人口政策计划生育公共经济学人口政策是国家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关系到家庭和谐和生活幸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可以说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至今已执行了三十年。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中国实施已久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
《决定》指出,在坚持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这就标志着社会议论多年的“单独二胎”政策即将正式实施。
那早在几年前就有多方人士提出开放生二胎限制,停止独生子女政策,那么现在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对“单独二胎”率先松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界对二胎政策的研究并不多,对新出台的“单独二胎”政策也处于观察研究状态,还没有出现太多学术性论文。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解析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影响,希望能对“单独二胎”政策甚至是未来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建议和参考。
在最初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时,计划生育政策有其积极意义并成功可控制了人口。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人口结构的的变化,人口政策却还在长期实行并不进行任何调整,实际上计划生育已经开始对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下列出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保障方面压力增大,养老保险基金空帐运行加剧。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仍在发展期和实践期,养老保险基金过去缺乏累计,再加上因计划生育,我国老龄化社会以前到来,养老保险制度负荷十分沉重。
当前各方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状况如是否存在着缺口、缺口多大都有不一样的认知,但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帐运行却是不争的事实。
养老保险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但是因为一些现实问题却还给公民带来很多烦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就披露,早在二零一一年年底,我国个人账户空账的规模已达到了2.21万亿元,而当年全国还有14个省份养老资金收不抵支,出现了支付困难。
二是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我国已经出现了“未富先老”的局面。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建设成处于发展期,但是老龄化却提前到来,又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而显得规模大、速度快。
发达国家比如英国,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转变用了八十年,而同期人均GDP的变化为为5000美元到10000美元;但中国只用了而是年左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已完成这种转变,而在当时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差距可见一斑。
而如今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在上海,二零一一年六十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数量为348万人,占24.5%;由于上海全市平均每年会新增加约20万老年人口,预计到2015年老龄化程度将达30%——这是一个比较可怕的数字。
三是人口红利快速消退且经济增长动力削减。
在我国的原先人口结构中,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我国劳动力丰富也是比较优势突出的核心“资本”。
但近年来,由于实施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增加,我国劳动力的增速迅速下降,人口红利正在濒临消失。
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已达到峰值(9.4亿人),随后这一数字呈现出绝对的减少趋势。
而在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出现下降,当年比上一年微降0.1个百分点。
在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幅度扩大到0.6个百分点,人数比上年净减少345万人。
四是失独家庭增多,家庭风险增大。
据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5岁到30岁的独生子女的总人数约有1.9亿人,而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约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会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
若按此推算,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那么在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且覆盖人群比例并不高的情况下,失独家庭不但要遭受精神上的巨大折磨,他们居家养老的希望也破灭,安度晚年却成为该群体害怕提及的话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走到了必须变革的历史关口。
早在2002年,我国一些省市就开始了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尝试。
其中湖北、甘肃、内蒙古等地开始实行“双独二胎”的政策,这对突破只生一胎政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此后,“双独二胎”政策迅速在其他地方推广实行。
而河南省在2011年推行了该政策,使得“双独二胎”最终成为全国普遍实行的一项计划生育改良政策。
即便是从严格一胎政策到“双独二胎”政策的放宽,也未能改变我国人口出生率日渐下滑的趋势。
数据表明,2001年,我国的人口为出生率为13.38‰,自然增长率6.95‰。
在实行“双独二胎”政策之后的十年后,人口出生率仍下降到12.10‰,自然增长率更是下滑到4.95‰。
而国际上普遍认为,要达到人口正常的更替水平,出生率至少要保持在20‰左右,而中国的情况显然与此相差甚远,这也对一直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一个严峻挑战。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不断变化。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当年11月,计划生育写进《宪法》。
1985年以后,山西、甘肃、辽宁、山东、广东等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二孩”试点。
据“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在这些“二孩”政策试点执行20年后,当地生育水平不仅没有大幅反弹,一些地方还有所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末,全国总人口13.54亿人,全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自然增长率4.95%0,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然而,中国15至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
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见上图和上表)。
而中国现在也提早面对刘易斯拐点。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
此模型认为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的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使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转移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使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
以后,工业部门被动提高工资,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直至工业、农业部门具有相同的边际生产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
这样,二元结构转化为一元,发展中国家朝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全部吸收的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而现在,提早面对刘易斯拐点就意味着将提早迎来劳动力短期。
这是政府政策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可以推测,在这些年来多方呼吁开放二胎生育后,政府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最终松口,先开放“单独二胎”探路。
尽管当下养儿成本不断刷新,但仍阻挡不了单独二胎政策开放后将迎来一拨生育高峰。
现在4—2—1的家庭模式已经开始比较普遍,对许多青壮年劳动力而言,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精力上,他们都已经开始觉得赡养两方的老人并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为了规避压力,他们会选择生第二胎以保障自己的养老。
这也促进了婴幼儿相关行业的再次崛起。
对于疲软的国内市场而言,这是一个利好的信号。
放开“单独二胎”还有益于改善就业结构。
单独二胎对婴幼儿以及成长中所经历的一切事物的生产企业都有促进的作用。
除了婴幼儿系列产品之外,教育又将成为重头戏。
首先,教育行业将对教师有更大的需求量,针对未成年人的各种辅导班甚至是看护所将受到这些养二胎的父母的青睐——考虑到孩子的看护问题,高素质保姆也将成为较大的缺口。
那么真的实施单独二胎后能否缓解这些压力呢,实施单独二胎会带来什么压力呢?实际上就业、老人赡养、医疗保险和教育也成了未来即将面临挑战的几个方面。
放开“单独二胎”实际上给这些领域增加了负担。
公共支出也将增加。
从就业方面来说,众所周知,女性在就业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劣势:用人单位会因为担心女大学生进来不久就会结婚、生育,不仅无法对其委以重任,而且还要承担其产假薪金等额外成本,故不太愿意录用女生。
国家为此设立了生育保险金,弥补了用人单位的部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消饵了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
如果放开“单独二胎”,真正因此生育二胎的女性也许不会增加很多;然而此政策传递给用人单位的信号很可能就是:录用女性员工的风险更大了。
从社会方面来说,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非常深远的。
可以认为,我国男女平等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是由计划生育政策所支撑的,两者相辅相成:工作赋予女性经济地位与开阔视野,从而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家庭地位,进而令大多数的城市家庭认可只生一个女儿是能够接受的,计划生育政策获得基本认同;反之,如果政策导致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进一步扩大,更多女性将不得不依附于男性生活,家庭地位难免下降,长此以往,城市父母会同农村父母一样,认为没有儿子是不可接受的,计划生育政策也许将会遭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的抵触,届时恐怕仅放开“单独二胎”会被认为是远远不够的。
下面以教育行业为例,谈谈在单独二胎开放并实施后,政府该怎样调控并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之一,就它的本质而言,它是社会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从而促进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的和永恒的范畴”,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人类是由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演进而需要教育的,教育本身就具有能满足这些需要的特殊功能。
而在当今社会,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当开放单独二胎后的那一批“二胎儿童”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时,对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又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且从微观角度看,每一个家庭又将多一笔数额很大的额外支出。
特别是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入托难和入学难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那到时候政府应该怎样调节以促进教育公平、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获得应有的教育并协调教育的发展呢?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教育作为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公共物品(如上图),从公共利益出发而协调教育与经济的运行,是其重要的职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