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轻松备课精品资源(统编版选必上册)

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 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辐
毂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 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 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 于车毂的"无"。 当:在(某处,某时)。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埴,黏土。 以为:把...做成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 、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力量衰微,诸侯国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
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
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
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
历史观: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
老子语录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论中国传统文化两个内核儒骨与道心

论中国传统文化两个内核:儒骨与道心吕泓霄1 导言雅思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他认为在轴心时代中,全人类实现了一种精神突破,这种突破表现为单纯的的物质生活转变成一种自由超越的活动,而各大区域文明也在这一时间段上奠定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基调。
在此期间作为东方文明代表之一的中国文明,也同样的迎来了其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跃进。
在中国的历史上通常将这一时期的思想论辩统称为百家争鸣。
在这一时期里,最具有影响力的儒,法,道三家从思想上为后世中国文明打造了根基,同时也成为后世文人乃至平民安身立世的思想源泉。
在这三家中法家凭借秦帝国的统一,率先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官方思想,但由于它本身的政治色彩过为强烈,尽管在建立一个强大帝国的过程中可以快速的实现财富增长和对君主权威的集中和维持,但是这种理论却会带来一个反作用,当王权的继任者无法如同他的先代那样驾驭这份权利,或者不具有威震天下的威严时,这个帝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推翻。
这是由于法家理论所建立的国家,实质上是一种以君主的权威来作为维持国家存在的根基的政治模式,也就是说整个帝国实际上为君主一人的帝国,也仅仅只为具有权威的君主一人存在,当君主的权威不足以维持这个帝国时,帝国会随之崩塌。
秦帝国的灭亡也印证了这一道理,而随着秦帝国灭亡,法家的名誉也随之扫地,因此自秦帝国以后法家思想再也无法明面登上统治者的官方舞台,尽管这一思想始终为历朝历代君主所秉承。
在西汉时期儒法逐渐合流,法家所推崇的官僚体系和法术势结合的理论在最终借以儒学的外衣维持自身的存在,支撑每一个王朝。
随着法家学派的名誉扫地,在秦帝国时期被打压的儒学终于在中国的官方思想中站稳了脚跟。
儒家学说在秦帝国时期因“儒以文乱法”之名惨遭屠戮,而在随后的汉王朝成为了官方显学。
随着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刘彻采纳,儒学成为了近代以前的官学。
知识分子若想入仕,必须深愔儒学,而儒学的修身之道,也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品行标尺和立身之道,也因此,凡是读书人都会被称为儒生,。
30 c 《道学概论》教学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大纲课程名称:《道学通论》(或称《道学概论》)英文名称:(General Daoism)课时:40课学分:2学分课程性质:历史系本科生选修课一、课程目的、任务:儒学与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
由于对道学的误解和其他原因,长期以来,道学的研究落后于儒学,而高校课程中的道学内容更是鲜见。
对道学的忽视和偏见,会妨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
本课程拟对道学作比较系统的、合理的说明,将道学中合乎科学、理性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揭示出来,使道学思想的精华和智慧为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改革和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尤其是通过对道教经典的解读,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兼融百家的思维素质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两大版块:一是以通贯的方式讲述道学的渊和流;一是对道学经典《老子》作系统释读。
对《老子》的释读将对照帛书本、竹简本以及河上公注解本。
三、教学要求、方法要求:本课程重视形上思维,故应安排为高年级选修课。
本课程重视逻辑的演化,故学生听讲要保持连续性。
本课程要求诵读,故学生要不惮记诵方法:理论部分由教师演说;《老子释读》部分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多媒体的制作内容是:《老子》原文(通行本)、帛书本《老子》、竹简本《老子》、河上公注本。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本课程的教材为主讲教师讲义,以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出版)为参考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释及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增订本。
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高明《帛书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为纸质闭卷。
器胜于道——先秦儒家理想与现实的断层

器胜于道——先秦儒家理想与现实的断层作者:石真龙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05期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尊卑失序使原先由血缘亲族系缚阶层等级的礼制发生动荡,士人阶层有所演变,士由原先末流贵族转变成为高级庶民,四民之首。
深感时代动乱,以先秦儒家为代表的士人提倡以道为任,试图通过弘道来恢复周朝礼乐制度的轨约性,实现“三代”的期望。
但是由于士人流品产生等级分化的变异,使许多士人以“道”作“器”用,以君子作义理阐述却行“小人”之为,因此衍生出与先秦儒家志道理想背离的现实走向。
关键词:士道;流品分化;背离雅思贝尔斯笔下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集体爆发的黄金时代,当时哲学家们身遭困境仍反思时代境遇,审视生命尊严,关照存在价值。
西方将此称作为“哲学的突破”“超越的突破”,此时古希腊贤哲将认识世界的视角从外界自然物质世界转换到人类自身的个体维度,反观当时的中国,则是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先秦儒家则为典型代表,其倡导成贤入圣的为己之学和居仁由义的道义关怀为当世所推崇。
先秦儒家提倡守死善道、精诚专一,他们将“士志于道”的价值理念融入士人的理想中,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士人阶层有所发展,但是士人阶层的界定越来越模糊,很多阶层都可跨越到士人阶层,之后士人又分化出上中下的等级,使很多士人为追求“器”而趋之若鹜,他们言儒家之义理,行小人之所为,使“道”与“器”之间产生背反,这也为之后士人重“器”轻“道”的本质提供了一种儒家保护色彩。
一、先秦儒家士人阶层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垂衣裳,周礼废而未泯,尊卑等级坏而未崩。
在礼制崩坏、天下失序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以血缘亲族系缚阶层等级的周朝分封制传统被打破,无论是周郑互质还是取温之麦,更是將天下有道推向了天下无道。
礼乐制度的崩塌首先带来的是社会阶层以及社会性格的变化,主要变现为上级贵族阶层等级的下降和下级庶民阶层等级的上升。
阳明心学与道教内丹道的性命之学

非ꎬ天则自见ꎮ[5]33
以示人? 如老子、 彭篯之徒ꎬ 及其禀赋有若此
文中提到的“ 彼家所谓见性抱一之旨” ꎬ实际上
者ꎬ非可以学而至ꎮ 后世如白玉蟾、 丘长春之
王阳明不但于内丹修炼有深度的心理体验( 对
过五六十ꎬ则所谓长生之说ꎬ当必有所指矣ꎮ 原
此王畿名之为静中真境象ꎬ现代儒学研究者又称之
静气弱多病ꎬ但遗弃声名ꎬ清心寡欲ꎬ一意圣贤ꎬ
在« 悟真篇» 中天才地以性命学来统括儒释道三教
触动王畿思想琴弦的论题ꎮ 不过ꎬ由于作者还没有
的核心宗旨:
清醒意识到内丹学的思想论域是指向性命之学ꎬ这
就难免在探讨王畿与道教的关联时ꎬ只停留在将内
生死ꎮ 释氏以空寂为宗ꎬ若顿悟圆通ꎬ则直超彼
丹学视为一种养生术的形而下层次ꎮ 事实上ꎬ这是
弘治十七年(1504) 之前ꎬ王阳明在精神深处对道教
描绘的蓬莱神仙境界是很向往的ꎬ其弘治十七年所
相比之下只有内丹道教的性命双修双融的性命之学
作« 化城寺六首» 吟道:
才是生命的终极归依ꎮ 而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也是立
云里轩窗半上钩ꎬ望中千里见江流ꎮ 高林
基于性命之学ꎬ全真教之所以能后来居上ꎬ一跃成为
为病狂丧心之人不难矣ꎮ 昔人谓“ 三折肱为良
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ꎮ 先生曰:“ 只是
医” ꎬ区区非良医ꎬ盖尝“ 三折肱” 者ꎮ[4]226-227
一件ꎮ 流行为气ꎬ凝聚为精ꎬ妙用为神ꎮ” [4]25
文中虽然称引张伯端« 悟真篇后序» 之语ꎬ并提
代哲学家、思想家关注的重点ꎬ然而这些问题在其他
时的之上绝对的启示和绝对的纯粹理性在其间
文明中却并未突显出来ꎮ 就心性论而言ꎬ宋以后道
回答一切可能的问题ꎮ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相当于上
二程的哲学思想

▪ 3、礼乐本体
▪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此固有礼乐,不在玉帛钟 鼓。先儒解者,多引‘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此固是礼乐之大用也, 然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 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二 程集》
▪ 3、理无增损
▪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 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生说得存亡加减。是 佗元无少欠,百理俱备。” 《二程集》
▪ 4、理一分殊
▪ 就是探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关系问题。
▪ “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 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 之以一,则无能违也。”《二程集》
▪ 2、就性的禀受和本原而言,二程又有“生之 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的区分。
▪ 程颢:“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 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 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 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 可不谓之性也。 ”
▪ 程颐:
▪ 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 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 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 “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 也,常履之道也。下顺乎上,阴承乎阳,天 下之正理也。”
三、心性理论
▪ (一)性即理也
▪ 程颢:“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 便不是。”
▪ 程颐:“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 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到于涂人, 一也。”
轴心时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总体特征和差异

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总体特征和差异一、引言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这个时代被命名为“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来的,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在地球上的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的区间内,如今日所知,各个地域的精神文明中都出现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几位哲学大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老子等。
由于历史现实条件所限,当时的中西方并不相通音讯,中西方的哲人们在追寻文明和哲思的路途中自然就会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去年十月份,代表《山东大学报》采访范曾先生的学术报告会,听到范曾先生对这段时间的西方思想是这样解读的,西方是遵循逻辑的体系,一步步走向结论,由谬误达致真理。
的确,西方的哲学有数学逻辑的帮助,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论理,据我们所知,很多哲学家其实都是科学家,科学与哲学同在。
轴心时代的东方哲学思想,自然与西方不同,比如,老子大方无隅的哲思却是独立不倚、纵横自由、无所羁绊。
我个人认为,轴心时代的中西方哲学思想,当是一个感悟与经验相佐的感性主义文化,另一个则是逻辑与科学相携的理性主义文化。
根据系统论和结构主义原则,认识的意义并不在于描述对象本身,而在于揭示对象与其所在系统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妨把这同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中西方哲学思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解读它们的总体特征与差异。
二、轴心时代感性主义的东方哲学思想雅斯贝尔斯所指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百家争鸣”,即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这段时期不同学派开始涌现,各流派之间互相争鸣论理,精神文明异彩纷呈,流派思想也因人而异,虬曲不一,仪态万千。
我们以最为著名的儒道学派为例进行研究。
从人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命名及其意义”之二

从⼈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命名及其意义”之⼆⼆,从⼈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由今天回望过去,⼈类的思想经历了五个⼤的阶段,形成了五⼤基本类型。
第⼀阶段,原始时代的图腾-玛那型灵体思想。
从200多万年前⽯器制造开始的⼈类观念的萌⽣,到旧⽯器时代后期原始仪式的出现,以及围绕着原始仪式⽽产⽣的岩画、雕塑、⼈体⽂⾝,特别是新⽯器时代的陶器、⽊器、⽟器制造,⼈类的观念以⼀基本内容,即⼈将⼈之外的动物、植物、⼭岳、河海、⽓象,看成⽐⼈更伟⼤的灵体(spirit-mana-靈),⽽且看成⼈类的⾎缘祖先(totem-图腾),形成原始类型。
各地的原始⽂化⽤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为⼀⼈与万物⼀体的思想类型,不妨把美洲原始⽂化中的totem(图腾)和美拉尼西亚原始⽂化中的mana(玛那),构成原始思想的基本结构。
把图腾与玛那两词⼀体但突出的重点不同,图腾重在外在形象,这种形象以是⾮⼈形象为主(如动物之鹰和植物之树),以突出⼈通过与⼈之外的⼜⾼于⼈的灵体结成⾎缘⼀体。
玛那强调内在灵体,由此⽽⼈与宇宙中各种⾮⼈因素有了互换互渗的根据。
图腾与玛那互为表⾥,原始时代的观念体系以之为核⼼建⽴起来。
图腾突出了形象的怪异性以及各⽂化中不同怪异形象的共有原则,玛那彰显原始灵体的虚灵性和变易性,且是原始宇宙的统⼀性的最⾼灵体。
由此可⽤图腾-玛那为原始思想类型的普遍性名称。
图腾-玛那思想,以万物⼀体(主要由“图腾”⼀词体现出来)和变易不居(主要由“玛那”⼀词透露出来)的灵体为主要特⾊,这⼀阶段的思想可以命名为灵学思想(spirit-ology)。
虽然以后⼈类思想不断升级,但凡还停留在灵学思想阶段的族群,都属此⼀思想类型。
第⼆阶段,早期⽂明以神庙为中⼼的神灵型思想。
⾃6000年前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印度的哈拉帕,中国的夏商周,美洲的奥尔梅特,以及后来⾮洲的约鲁巴,出现了早期⽂明。
城市-神庙-青铜-⽂字,为早期⽂明的基本因⼦。
老子之“道”的本体论解释

老子之“道”的本体论解释作者:苗桂先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22期老子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学者对道论的争论焦点之一在于道家之道在哲学结构中,是否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老子》是先秦道家重要经典。
西学东渐以来,尤其是从日本输入西方哲学以来,以“西哲”格义中国传统思想的潮流逐渐兴起,并形成一种至今仍在运用西方哲学概念比附中国哲学论题的学术倾向。
尽管这种倾向已经纳入到“比较哲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体系之下,但其主要问题仍然是围绕着以西方哲学范畴为主要参照标准的比较研究之中。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中西方哲学关于“本体论”问题。
这一问题对于《老子》思想中所述之“道”是否属于本体论,在比较哲学理论中是歧义性最大的。
在东西不同的哲学理论框架中,本体论都蕴涵着不同的理论内容和历史的规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添了更多的歧义乃至混乱而令人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对“本体论”的构词来源及译法争论进行梳理澄清。
西方哲学文献记载中本体论虽然产生于古代,但最先构成“ontology”一词的是德国哲学家郭克兰纽斯(Goclenius,1547—1628)在1613年用拉丁文编写的《哲学辞典》,把它作为“存在之哲学”的同义词使用。
真正使“ontology”一词成为重要哲学术语的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沃尔夫(Wolf,f 1679—1754)及其学派。
按照沃尔夫的观点,逻辑学是哲学的入门,而哲学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哲学,包括本体论、宇宙学、心理学和神学;二是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
由此可见,本体论是作为理论哲学的基础部分,并非可有可无的一种缀饰。
在我国对英语“ontology”一词多译为“本体论”,从“ontology”的构词及词源来看,英语的“ontology”一词,最早均出自于拉丁语的“ontologia'’一词。
近来“ontology”的译名新提法认为应译为“是论”,这一译名的优点是能说明本体论在逻辑上的起源,也就是说,研究“是”的问题仍是研究本体论的、绕不过去的进路。
老子:“轴心时代”的东方哲人

老子:“轴心时代”的东方哲人作者:李占斌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4期内容摘要: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涌现出了自己的精神导师。
而老子就是古老中国的一大哲人。
老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百科全书。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概念,与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提并论。
老子提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正与当今社会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相适应。
关键词:老子轴心时代道顺应自然可持续发展自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论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轴心时代”后,这个概念便受到史学者们的亲睐。
这个理论指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六百年间产生的文明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轴心。
这个“轴心”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这里,各个文明都涌现出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墨子……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人类的生活。
这一时代所产生的这些思想巨人,尽管由于天各一方而“老死不相往来”,但他们同时用他们的智慧共同撑起了人类文明的蓝天,让这个时代文明的天空群星灿烂,光芒万丈。
关于“轴心时代”,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课题,有待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进一步研究,我们这里不作探讨。
笔者只想就此提出,在古老的东方,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奠定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坚实基础的。
在“轴心时代”,东西方的文明都繁荣起来了。
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当苏格拉底们在西方文明的天空中开始熠熠发光的时候,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们用他们的光辉早已闪亮了整个东方文明的天际。
而在古老中国的这些思想骄子里面,笔者最欣赏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的老子。
在中国民间,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最高神(还有说法认为道教最高神是玉皇大帝或元始天尊)。
轴心时代的中国和希腊体育

轴⼼时代的中国和希腊体育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年间,是⼈类⽂明的“轴⼼时代”.“轴⼼时代”发⽣的地区⼤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类⽂明精神的重⼤突破时期。
在轴⼼时代⾥,各个⽂明都出现了伟⼤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多德,以⾊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化传统,也⼀直影响着⼈类的⽣活。
轴⼼时代”或“轴⼼期"概念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标》⼀书中明确提出的⼀个跨⽂化研究的概念,⽤以指称公元前500年前后即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和印度等地区的⽂化突破现象。
、曲⾩师范⼤学硕⼠学位论⽂轴⼼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较研究姓名:陈祥奎申请学位级别:硕⼠专业:体育⼈⽂社会学指导教师:杨弢20090401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与西⽅体育差异显著,促成中西⽅体育巨⼤差异的原因多样,但从历史⾓度考察,源头的差异⾸当其冲。
西⽅体育的源头在古希腊,⽽中国传统体育初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从⽂明史的⾓度看,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同处在“轴⼼时代”。
此时,分处于欧亚⼤陆东西两端的中国和古希腊都创造出辉煌灿烂⽽⼜风格迥异的⽂化。
在体育⽂化⽅⾯,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致使中国与古希腊体育在价值观念、运动形态和运⾏模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差异,在很⼤程度上致使后来中国与西⽅体育⾛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本课题选取轴⼼时代这⼀特殊历史时段下的中国与希腊体育作为研究对象,进⾏⽐较研究,不仅有助于为⼈们廓清对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体育异同点的认识,⽽且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中西⽅体育的巨⼤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轴⼼时代的中国与希腊在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思想⽂化等⽅⾯存在着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异同点在体育⽅⾯也是可见⼀斑的。
轴心时代与先秦诸子语录

轴心时代与先秦诸子语录
轴心时代是指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即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前 300 年之间,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出现,他们的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明的开端。
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爆发,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些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轴心时代和先秦诸子语录的一些例子:
轴心时代: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好书是人类的宝藏,读书是人类的好习惯。
”
2.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让我们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不曾真正生活。
”
3.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4.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真正的哲学家不仅要有思想,而且要在心中充满思想。
”
先秦诸子:
1.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他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2.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他说:“兼爱,非攻,节用。
”
3.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 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这些语录反映了轴心时代和先秦诸子对人性、社会、自然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轴心时代”中西方教育的异同

论“轴心时代”中西方教育的异同“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一个很著名的命题。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将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
以下我们就以孔子和古希腊“三杰”为例,阐述“轴心时代”中西方教育理念的相似之处。
一、中国儒家的“大学之道”在中国历史上,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4000多年的夏朝,就出现了最早的学校教育。
《汉书·儒林传》说:“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处提到的“庠、序、校”就是早期的教育场所。
这些教育场所扮演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化人心。
相传由周公一手开拓的礼乐文化,在中国教育史上可谓具有楷模意义。
这种礼乐文化到了孔子那里,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致形成了影响中国教育数千年的儒家教育体系。
周代的教育是以“六艺”作为教学内容的,教育的目的则是让受教育者成为“允文允武”、素质精良的管理国家人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
“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学校的类型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设置的,按照学习的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类。
小学是启蒙教育阶段,主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技能。
大学则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对于如何才能实行好大学的种种教育活动,《学记》有过专门论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大学的教学方式,是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复习结合起来。
课外对各种技能的操演,正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只有做到劳逸结合,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就算离开师长,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
“轴心时代”浅谈

“轴心时代”浅谈作者:许光洪来源:《当代党员》2011年第06期仰望星空,那无穷的真理,让人苦苦地求索、追随。
可戴着传统世俗观枷锁的我们,在利益驱动的现实面前,仰对寥廓和深邃的星空,如此无奈和苍白。
雅斯贝斯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多少给了我们些安慰,因为老子、孔子等老祖宗构建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体系的三极中,与古希腊哲学、三大宗教一起,绵延且深刻影响至今。
但绝不能忽略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西方学者均提出并认同,将“文艺复兴”以来称之为“新轴心时代”,不胜枚举的近现代哲人和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各种学说,恰如星座一般闪耀在人类文明的苍穹。
而东方哲学思想,在过去的600年,唯有王阳明等少许哲人发出散淡的星光。
且更为吊诡的是,抱着现世的先民们,上至統治阶级,下至黎民百姓,把老祖宗的儒道,要么改制成枷锁,要么变异为鬼神……这种糅杂在当下仍有影子,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泼皮方式吸引眼球、获得青睐。
“新轴心时代”能推演到东方吗?回答这一问题,得先看新旧“轴心时代”的特质差别。
汤一介先生曾指出,两千多年前的空间阻隔使“轴心时代”各大哲学思想是内部的、孤立的,而“新轴心时代”是碰撞的、跨文化的,更是继承和发展的。
进一步,正因为东西方哲学思想在“轴心时代”的探究起点、追随境界差异,导致了“新轴心时代”一衰一荣。
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基本工作。
恩格斯在《论费尔巴哈》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同一命题,东西方哲人的探究起点明显不同,一个强调人及人性、人伦,一个则探究人与物。
由人及人性、人伦,演绎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多激起朴素唯物、感知的浪花,德成为至高无上且现实;由人到物,演绎出纷繁复杂的唯心、唯物、可知、存在等灿烂花朵,并从人延至人类、社会。
无疑,马克思主义是“新轴心时代”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以德治家治国的训诫,至多算小规律;而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微观到物的运动或静止探究,无论形而上还是形而下,实乃大规律。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古代哲学差异及其原因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古代哲学差异及其原因1.差异(1)哲学研究对象古希腊哲学重自然,而古代中国哲学重人。
哲学是把自然、社会和人类作为其研究对象。
不管是古代中国哲人,还是西方爱智者,都将这三者作为其研究对象。
但是古代中国哲学多以人为中心,古希腊哲学常以自然为中心。
为此,一般人把古希腊哲学家称作智者,而把中国哲学家称为贤人。
(2)哲学思维古代中国哲学家更注重直觉思维,而古希腊的哲学家更注重理性推理。
古代中西哲学思维各自的主要特点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法大体有修行、体道、析物、体物或究理尽心和辩法。
但古希腊的思维方式就不同了,他们更注重理性推理。
阿那克萨戈拉就认为,逻辑是获得真正知识的方法和工具,只有掌握这种方法和工具,才能进行科学和哲学的研究。
2.原因(1)自然条件不同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
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地理环境,陆地狭窄又多山,耕地面积很有限,难以形成完全自主的农业经济,但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港口众多,海上贸易优势大。
但同时海洋环境的恶劣,人们涌现出征服自然的野心,同时随之而来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对未知事物产生更多思考,也倾向于向此方向发展。
然而,形成这样独立、果断的探险精神和行事方式,也就使人们之间的矛盾加深,整个民族对地域的拓展和暴力的行使也就愈加严重,由此形成人们不可磨灭的征服特性。
人们的社会活动在商业扩展中得到了很大进步,并由此使古希腊人思维方式向着谨慎和演绎推理思维的方向不断发展。
先秦时期的中国是中国哲学文化的滥觞。
中国是一个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家,认同感,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同一个地方长期发展,而这就使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从那时开始就与西方有着根本的差别。
农耕文明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把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出发点立足于人际关系,在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坚忍的特性和广阔的胸怀。
依赖土地而生的中国人都较为稳定地在同一个地方生存发展着,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样每一代之间就有了无可替代的血亲关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情感,渐渐地氏族制度便开始形成。
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的比较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也是老子哲学的 理论基础。“道”字在《老子》一书中出现了 73 次, 由 此可见, “道”是道家以至整个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那么, “道”字在老子这里又作何解释呢?
收稿日期: 2007- 09- 04 作者简介: 许亮(1983—),男,中国古代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E- mail: xuliang1314521@sina.com
- 81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第 6 期
无穷的一种实存体和总规律。
还是阴气、阳气与和气? 第三, 如何理解‘生’字? 是出
与 “道”字在老子哲学中所处的地位一样, “理 生之生? 还是产生之生? 还是出现之义? ”[2]由于有这
念”也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 所以柏拉图的哲学又被 么多的歧义, 所以历来学术界就存在着关于这一句
人们称为“理念论”。
话的各种不同的解释。
何谓“理念”? 在希腊文中, “理念”是指 idea 或涵和外延是极其广泛的: 它首先是一 种形而上的实存者, 亦即一种先于任何具体存在物 的先天存在, 这种先天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本 体; 其次, 它还是一种规律, 亦即万物以之为生、万物 恃之以存的总规律; 最后, 从道用层面而言, 它不仅 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法则或权术, 亦是人类生存发 展所依循的准则。简言之, “道”是一种先于万物而存 在 、产 生 万 物 而 施 泽 、哺 育 万 物 而 不 恃 、作 用 万 物 而
第 9 卷第 6 期 2007 年 12 月
仁的思想与轴心时代中国的政教典范

了帝、王之道的德要素与礼要素,这一新典范的确 立使得曾经裹杂在一起浑沦未分的作为集体品质 (部族之习惯法与传统)的客观之“德”与个人品
质的主观之“德”得以分化,客观化形态的“礼” (礼仪、礼器、礼的活动的总体)与主观化意义上 体现了精神品质的礼(礼义)得以分化,从而德与
仁教的两个层次:神教与文教
仁道是“相人偶”之道,即人与人相与成人之
・本文得到了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编号:lIJD720002)、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编号:IIPJC042)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116
万方数据
睾海2012.2
所扩展,但其依然被限定在贵族的层面。“刑不
上大夫,礼不下于庶人”⑥,构成三代政教生活的
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
纪,义者圣之学。……《谷梁传》日:仁者以治亲, 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②这意味 着,六经是中国在后帝、王时代所立之新轨则,仁 义则是此典范的精神统摄。
作为帝道、王道之隐秘憧憬的“仁” 六经作为既往帝王(即通常所谓的五帝、三
王时代)政教遗产的总结,其真正确立的地基却 是新时代的意识。六经的成立既是一个终结帝、
人们多将“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论述简单
一个限制,即德与礼作为政教生活的主旋律,依然 没有面向一般个人。在帝王的时代,德与礼乃至 整个政教本身,都不是作为个人精神及其成就,而 是作为部族的集团生命的集体品质而得以展现 的,或者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个体跟群体的分 隔还未出现”,④因而,无论是德,还是礼,都不是 心性之成就。政教生活在德、礼典范中的这一限 制,虽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相合,因而具有历 史的有效性,但同时它也预设了一般个人并没有 成为政教主体的可能性,政教主体依然受限于世 袭贵族的现成身份,而缺乏开放性。这种既定的 封闭性与德、礼自身所要求的开放性,构成了内在 的张力。与此相应,在这一语境下的“天下”,依
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范文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人物: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孙武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封建领主制正在向封建地主制过渡,新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阶级阶层之间,斗争激烈且复杂。
在这个的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这些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自已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不同看法和主张,出现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百家争鸣”的局面。
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提到了战国主要的思想学派,称为“十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著名学者刘歆汇集的《七略·诸子略》,将《汉志》中提到的“十家”改为了“九流”,去除了小说家这一学派。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创始人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儒家以孔子为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法,崇尚“仁义”和“礼乐”,主张“德治”和“仁政”,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孔子的理论核心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准则是“礼”。
在教学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特别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关爱他人,并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著《春秋》。
关于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于语录体文集《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之后,儒家的继承人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反对战争和暴君污吏,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
内容提要:站在春秋战国——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实证”的立场考察老子的道论,可以看出,老子提出“道”,是为了超越西周天命论中的上帝主宰论,克服春秋时期天道自然观的局限;老子用“无”来形容“道”,是为了突显“道”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性特征(相对于上帝的人格性特征而言),和超感觉、超形象、无始无终的普遍性特征(相对于天道自然观的局限性而言);而其道论的究竟目的,则在于“因大道以明人事”,整合春秋时期出现裂痕的天人关系,以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现实社会的存在样式及存在的合理性等找到一个可靠的根据。
关键词:道、老子、哲学突破、无。
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郭店竹简《老子》的面世,老子是谁,《老子》是如何成书的,老子道论的形上特征和辩证思维特征是什么等,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但还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如老子为什么提出“道”?老子为什么用“无”来形容“道”?老子论“道”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等等,仍需要我们结合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从实证的层面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老子为什么提出“道”
老子为什么提出“道”?要回答这一问题,《老子》书中有两句话最值得注意:一句是“象帝之先”;一句是“可以为天地母”。
前者出自《老子》第四章,后者出自第二十五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十五章)
这两章,前者是说,道体虚空,但其作用却永不穷竭;深远绵长,好像是万物的祖宗。
没有形象,又似乎存在。
不知它从何而生,似乎比上帝更在前。
后者是说,道体混沌,在天地之先。
无声音,无形象,无对待,无改变,循环往复,可以为天地的母亲。
两章的内容,意在描述“道”的本源性特征。
老子于此特别拈出“象帝之先”和“可以为天地母”两大命题,显然是有所指的,前者所指乃是传统天命论中的上帝主宰论;后者所指乃是春秋时期的天道自然观。
如所周知,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社会思想的大变革时代,变革的特点,表现为“中国思想经历的一个不断的‘去神秘化’的理性化过程”。
[1](P74)“去神秘化”,是相对于西周天命论等传统宗教信仰而
言的。
孔子曰:“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西周天命论,系因袭损益殷商宗教观念而成。
殷人的信仰,有一个特点:至上神不享祭祀,[2](P361)即时王与天神不直接对话,他们的沟通,须通过祖神这个中介。
这意味着在天人之间,没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原则。
天神的降福降祸,与时王的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
所以,在殷人的观念中,天神好像一种强大而意向又不可捉摸的神灵。
这表明,在殷人的信仰系统中,天神与人之间是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的,这种紧张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殷周之际,周公损益殷商宗教,提出“以德配天”,在天人之间建立了统一的基础,使天神的降福降祸变得有据可依。
这就改变了殷人信仰系统所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使之发生转向:变成了具有道德至善性的天帝与有德的时王之间“德性”统一的关系。
神人关系的反思,也因之变成了对现实政治存在之合理性的探讨。
但周公透过“以德配天”,找到了神(天命)人(统治者)统一的基础,却同时也为神人分裂埋下了种子。
由于把天命是否眷顾与人自身的德行联系了起来,人们便越来越注意人自己的努力,注意在人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在神的意志方面寻找祸福的根源[1](P212)。
到了西周末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连年灾荒,人们有时会通过批评上帝来讽刺时王,[3](P426)这虽然并不表明至上神的信仰已经受到怀疑,但批评和抱怨意味着反思的开端,它至少预示着天帝的威信开始打折扣了。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传统天命观的内在矛盾进一步突出出来,遂逐渐发生分化:以天道自然为特征的自然主义思潮和以民本主义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潮由此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