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及治疗
气血两虚证
• 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药物如寄生、独活、防风、
秦艽、细辛、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党参、 茯苓、甘草、杜仲、牛膝、桂枝、黄芪、灵仙、 鸡血藤等
肝肾虚损证
• 偏阳虚证:用右归丸合阳和汤加减。常用药物如
熟地、山萸、山药、枸杞、杜仲、肉桂、附子、 菟丝子、当归、鹿角霜、白芥子、麻黄、炮姜、 黄芪、党参、寄生、独活、威灵仙、鸡血藤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及治疗
病因病机
• RA属中医“历节病”、“尪痹”的范畴,其
• 病程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 病因病机 •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正虚邪恋,感受风寒
湿邪,寒热错杂 ,痰瘀互结,阻滞经脉。
辨证分型
• 风寒湿型 • 风湿热型 • 分型论治 • 寒热错杂型 • 气血亏虚型 • 肝肾亏损型
合理的调摄和饮食
• 情绪要乐观,避免出现抑郁或焦虑,要有战胜疾 病的信心,才能提高依从性;
• 合理饮食,避免出现营养不Fra bibliotek。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早诊断早治疗(发病3月内,治疗效果和预后相对较好)。
• 根据患者的身体、经济状况制定一个安全、有效、经济的 治疗方案。
• 治疗方案要个体化,不能千篇一律把诊疗指南的用药都用 上。
• 越婢加术汤
• 多用于类风关急性发作期,表现为风湿热痹者。
• 防已黄芪汤
• 适用于气虚湿阻之RA。
• 麻黄细辛附子汤
• 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越婢加术汤治疗类风关风 寒湿型。
• 独治寄生汤
• 治类风关日久,正虚邪实者
• 三痹汤
• 适用于RA肝肾气血不足夹风寒湿痹的治疗。
• 宣痹汤
• 适用于RA湿热痹型,湿热较重者,可与二妙 散同用。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9年第3期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节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晚期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导致关节强直、畸形,甚至残废。
该病还可累及全身其他器官,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肌炎、肺纤维化、胸膜炎、脾大、肾淀粉样变等病变。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血象、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免疫复合物和补体、关节滑液、关节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为0.3%~0.4%,发病高峰在20~ 45岁,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患者的病死率与关节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也有称之为“历节病”“鹤膝风”“痛痹”“骨痹”等。
中医认为,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凝滞,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本病临床上大致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活动期多以急性发作或慢性活动、复发等形式出现;缓解期即是稳定状态,病情相对静止阶段。
活动期多是邪实,以风、寒、湿、热为主,病位在表,症状表现以邪实为主;缓解期病位在里,临床以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多见。
临床上常见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虚实互见,寒热错杂。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按活动期与缓解期的不同,辨证分型论治。
活动期之卫阳不固、寒湿阻络证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疼痛剧烈,甚则骨骱屈伸不利,遇冷则痛甚,得热熨则可安,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
治宜祛寒除湿、和营通络。
方药取防己黄苠汤合防风汤加减。
防己、防风、白术、秦艽、羌活、独活、桂枝、当归、茯苓各10克,黄芪15克,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5枚。
阳虚寒盛加附子,温通十二经脉;湿盛者白术易苍术、川厚朴。
活动期之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手不能握摄,足难以履步,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溲黄赤,大便不爽或不实,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关节炎和全身多系统的病变。
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中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基本病情、舌诊、脉诊等方法来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诊断。
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其次,通过舌诊观察舌质、舌苔的颜色和质地以及舌体的形态来判断病情。
最后,通过脉诊判断病人的阴阳虚实、气血状况等。
二、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 草药治疗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常采用中药草药配方来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防风、川芎、桂枝、白芍等,这些中药能够调理气血、散寒燥、疏风湿,从而缓解关节炎症状。
一般情况下,中药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疗效较为显著。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针灸可以刺激机体的穴位,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关节炎症状。
通过针灸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和改善关节的活动度。
3. 推拿按摩治疗中医还常常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推拿按摩能够通经活络、散寒、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重过轻,同时还要根据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按摩部位。
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不例外。
中医认为,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有规律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都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
此外,一些中医养生方法如太极拳、气功、养生食疗等也可以辅助治疗关节炎。
5. 穴位贴敷治疗中医还常常采用穴位贴敷的方法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通过将贴敷草药或药物贴敷在相应的穴位上,可以起到温通经络、疏风湿和镇痛的作用。
贴敷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草药和穴位,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三、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标签: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多关节(主要是小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可能导致严重残疾的疾病,发病最初两年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是决定疾病转归的最重要阶段。
1发病机制RA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流注经络,留于关节,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和,闭阻不通而出现疼痛、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故本病病机以正气虚弱为本,邪滞关节为标,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不通则痛。
如寒性凝滞,寒邪偏胜,则其痛多较剧而痛处不移,此为“痛痹”;若因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风寒湿外邪,郁久化热,或脾湿内蕴,复感湿热外邪,热邪与人体气血而致使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此为“热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支原体、分枝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感染有关。
主要病变发生在滑膜,可累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全身组织,引起关节畸形、骨骼肌萎缩、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以导致残疾。
家系研究提示:本病有遗传倾向,HLA-DR分子第三多变区的特定氨基酸顺序,是易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遗传因素,因人体HAL-DR分子中的决定性成分具有能识别启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抗原的能力。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大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是一种自身抗体,见于70%的患者血清中,其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2临床表现四肢远端小关节出现晨僵、呈对称性、肿胀甚至畸形,晚期可影响大关节,病痛可累及腕部、肘部、肩部;踝部、膝部、髋部。
还常累及颈项部、背部、腰部及骶髂关节等。
一般参考世界公认的国际诊断标准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1 h,且持续时间≥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3)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4)对称性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5)皮下结节;(6)X线改变(骨质疏松、间隙变窄、囊性变);(7)类风湿因子1∶32。
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
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关节炎症伴随着进行性关节破坏和功能障碍。
中医六经学说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由六经失调所致,因此辨证分布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六经学说;辨证分布一、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对称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人体的关节,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进行性破坏为特征。
根据统计,全球成年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约为0.5%~1%,而中国地区的患病率更高,达到了1.5%~2%。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和理疗、针灸、艾灸等物理治疗,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脏腑经络失调有关,因此六经辨证分布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方法。
二、六经学说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六经学说认为,人体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必须通过六脏六腑与六经之间的联系互相调和。
其中每个脏腑与经脉之间都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失去调和的状态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类风湿关节炎按照患者的症状主要分为6类,每类与六经中一个经脉相对应。
具体如下:1. 太阳经型太阳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双侧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伴随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现。
可以配合表现为汗出、身痛、身重、恶颜等症状。
治疗以祛寒解表为主,可以采用艾灸和针刺的方法。
2. 少阳经型少阳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头痛、眩晕、咽喉痛、口苦等为主要症状,伴随有便秘、腹胀、恶心等症状。
治则以清热利胆为主。
3. 阳明经型阳明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症状,伴随咳嗽、鼻塞、喉咙肿痛等表现。
治则以清热解毒为主。
4. 厥阴经型厥阴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肝胆功能紊乱为主要症状,伴随腰酸、下肢麻木、心烦不宁等表现。
治则以疏肝解郁、益气祛湿为主。
5. 五脏六腑型五脏六腑型类风湿关节炎以常规感染为触发因素,表现为发热、腹泻、消化不良、心脏功能紊乱等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多发于40-60岁
的女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痛、肿胀、赤热、红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
医辨证施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纳为“风痹”、“湿热”、“虚弱”、“气滞”等证型,根
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其中,风痹证型以“祛风除湿”为主,常用药
物有桂枝、白芍、川芎、红花等;湿热证型以“清热除湿”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苦参、薏苡仁等;虚证型以“补益扶正”为主,常用药物有人参、黄精、当归、鹿茸等;
气滞证型以“行气活血”为主,常用药物有川芎、丹参、桃仁、赤芍等。
此外,中医也注
重营养和生活习惯的调节,建议患者在饮食上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多摄入富含蛋白质、
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同时也要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保持情绪稳定等,以达到全面治疗
的目的。
总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中医辨证施治具有独特优势,可以针对患者的不同
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主要与风寒湿邪侵袭关节引起的气滞、血瘀、痰浊和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益肝肾等治疗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1.寒湿偏盛型特点:患者关节肿痛,疼痛剧烈,且多以手、腕、膝关节为主,疼痛部位较局限,且伴有寒凝、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身体不适,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利湿。
选用温阳祛寒药物,如制附片、独活、防风等进行治疗。
2.湿热夹蒸型特点:患者全身疼痛,关节肿胀红热,疼痛剧烈,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中药方可选用黄芪、白术、赤芍、炮麦芽、地丁等药物进行治疗。
4.痰浊阻络型特点:患者肢体麻木、重肿、关节疼痛,舌苔腻厚,脉濡缓。
治法:祛痰通络、化浊利湿。
中药方可选用海藻、海藻藻、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治疗1.中药治疗(1)温经理气、化湿通络选用草乌、细辛、防风、桂枝等药物清散肝风,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经理气,化湿通络,以消除痰浊、湿气,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
(2)活血化瘀、益气活血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灵芝、黄芪、人参等药物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清热除湿、益肝肾选用黄芩、黄连、知母、白术、山药、桑椹等药物清热除湿、益肝肾,以清肝热、益肝肾、除湿利水,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增强侵抗能力。
2.针灸治疗(1)主治穴位:风池、大椎、肩髃、阳陵泉等穴位。
(2)调理经络: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以舒缓患者的肌肉疼痛,恢复受损的关节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功能。
3.推拿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与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与治疗标签: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临床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难治性疾病,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兴华教授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施治规律。
他认为:RA是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关节疼痛、肿胀、僵直、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易于致残,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与骨痹、顽痹、历节、鹤膝风等病证相关。
RA的发生与人体正气强弱关系密切,如正气不足,则易感外邪,邪气乘虚而入,流注筋骨关节。
如久居湿热之地,感受湿热病邪,或脏腑机能失调,内生蕴热,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导致关节肿痛,不能屈伸。
久居寒湿之地、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淋浇、水中作业等,外邪注入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寒湿痹。
五脏与痹证关系密切,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則肢体痿痹不用。
肝肾亏虚,可致气血滞涩不行,筋骨关节失养,痰瘀留着,使关节肿胀疼痛变形,屈伸不利。
患病日久,可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四肢乏力,腰膝痠软。
瘀血既是RA发生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其主要病理环节。
风、寒、湿、热之邪均可导致瘀血,以致关节肿胀,周围结节,疼痛持续不已。
痰浊的形成与外感湿邪、饮食不节、脾气虚弱相关,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
痰浊留滞骨节经络,闭阻气血,发生痹痛。
患者常有关节肿胀,或皮下结节,僵硬畸形。
关节肿胀、疼痛、运动障碍等与病变关节的缺血、缺氧与炎症等病理改变相关。
风寒湿热之邪积聚日久,则化为风毒、寒毒、湿毒、热毒,发病后症状笃重,且痼疾难愈,可致关节破损、关节周围肌腱韧带断裂、关节畸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关节疼痛难忍,痛不可触等,导致残疾,最终丧失劳动能力。
RA的临床辨证,应根据寒热之有无,首先辨清风湿热痹与风寒湿痹。
同时要审察体质强弱、脏腑功能、肢体关节活动能力以及筋骨肌肉变化,辨别气血阴阳之盛衰与痰浊瘀血之多寡。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特点是以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失眠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疼痛不适。
在中医的治疗下,除了常规的调理身体、舒筋活络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1. 风寒湿型主要症状: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较重,病情反复加剧,乏力,喜温喜按。
舌质: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络舒筋。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渗出,腻腻不渴,病情重,易出现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
舌质: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进行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红花、当归等,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还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风池、合谷等,搭配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灸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适用于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按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患者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大豆制品、海鱼等,对于帮助康复也非常有益。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关节炎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滑膜炎为主要病变,侵犯多关节和软组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可由于风、湿、寒、湿、虚火、痰等内外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失养,痰火互结而致关节疼痛、变形。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结合中医辩证理论来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气血、祛风湿、温经通络的目的。
下面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结合病史、症状以及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进而进行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病机、辨证施治,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找出穴位疗法和药方。
1.辨证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主要表现为:(1)气血瘀滞:关节肿胀,红热、麻木和疼痛剧烈。
(2)痰湿互结:患处中度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受寒则痛加重,患部局部有肿块。
(3)肝肾不足:患者乏力、无力,气短、畏寒,手足发凉,脉沉弦。
2. 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1)疏风祛湿:因风湿邪气侵袭引起的相关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等。
(2)活血祛瘀:类风湿关节炎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气血瘀滞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3)温经散寒:针对寒湿侵袭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4)益气养血: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气血往往偏虚,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身体状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中药治疗是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通过疏风祛湿、活血祛瘀、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具体的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定夺。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活血化瘀汤、温经散寒汤、四逆散寒汤、益气养血汤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取相应的穴位,通过针灸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老中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慢性骨关节疾患,患者多为青壮年人,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早期多有游走性的关节肿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则出现关节僵直畸形,骨质改变和骨骼肌萎缩而丧失劳力;其病变主要在于关节局部组织,如骨质、软骨、滑膜及其韧带肌腱等,但亦可累及于全身其他部位,故属于一种慢性全身性较顽固的病变。
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因而治疗上也比较困难。
在祖国医学里虽无此病名,但有“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顽痹、骨痹”等类似此病的记载,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进行观察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初步总结如下:辨证论治(一)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期临床常见有以下三大类型:1.热胜型主证:手足小关节红肿胀痛,局部灼热,皮肤稍红或脊椎胀痛,四肢活动障碍,持物不便,行动艰难,或伴有全身低热不适,或自觉全身有发热感,烦渴汗出,面色黄、红,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滑数。
化验: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降率增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偏高或不高。
【辨证】伏邪郁闭,化热成毒,内伤营卫、筋脉,气滞血瘀,关节失利。
【治法】清热解毒,通经化瘀为主,少佐搜剔络邪。
【方药】银花60克,连翘25克,桑枝30克,银藤3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丹皮10克,地龙12克。
加减:清热解毒,选加紫地丁、野菊花、草河车、蒲公英、黄柏、白鲜皮、天花粉、生甘草;气分热重,发热烦渴者,选加生石膏、知母;营血分热重,关节疼痛,夜重昼轻或身现斑点,有衄血等血证者,选加生地、白芍、元参、广角片;热甚血瘀,有发热身疼,舌体有瘀血斑点者,选加桃仁、赤芍、元胡;热甚阻络,周身疼甚而又无瘀血见证者,选加丝瓜络、王不留行、木瓜、竹茹;热重肿甚,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红肿热痛重者,选加防己、茯苓皮、川萆薢、酒军、元明粉;瘀滞日久,关节麻木僵直骨节畸形者,选加蜂房、皂刺、乌蛇。
【方解】热胜型以热胜毒甚为主因,方中治疗用药以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主药;辅以桑枝、银藤清热通络;丹参、红花、丹皮凉血化瘀;少佐地龙清热搜剔络邪。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和全身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在中医中属于“痹证”范畴。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时,主要从疾病的病机、病情表现、辨证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1. 湿热蕴结型:特点:关节红肿疼痛明显,经常伴有发热、口干、口苦、尿黄等湿热症状。
舌质偏红,苔黄腻。
治疗: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黄柏、藿香等清热利湿药物。
2. 瘀阻阻络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受限,疼痛可在不同的关节间转移,伴有瘀血倾向,常见瘀斑、瘀点等皮肤症状。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黄腻。
治疗: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红、三七等活血化瘀药物。
3. 寒湿凝滞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重,活动受限,经常伴有寒湿症状如关节僵硬、胀痛、感觉怕冷等。
舌质淡白,苔白腻。
治疗:温经散寒为主,可选用肉桂、附子等温经散寒药物。
4. 肝肾不足型:特点:关节肿痛不明显,多表现为晨僵、活动后缓解。
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症状。
舌质淡红或无光泽,苔白薄。
治疗:补肝肾为主,可选用何首乌、淫羊藿等补肝肾药物。
以上仅是四种常见的辨证类型,实际上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可能会混杂多种类型,因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剂有很多,常用的有清热利湿方如五苓散、两气解毒方如金银花汤,活血化瘀方如祛瘀胺、三七颗粒,温经散寒方如四逆汤、温经丸,补肝肾方如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辨证论治需要根据具体个体的病情综合判断,选用适合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同时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风湿病中医辨证论治
常见风湿病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风湿病中医辨证论治:1、类风湿关节炎:(1)活动期:风寒湿痹阻型主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或重着,局部⽪⾊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恶风发热,肌肤⿇⽊不仁。
⾆质淡,苔⽩,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川芎、防⼰、乳⾹各10克,桑枝、海风藤各15克加减:寒盛加附⼦;湿盛加苍术、薏⽶;风盛加防风、⽩芷。
湿热蕴结型主证:四肢关节或肌⾁局部红肿、疼痛、重着、触之灼热,下肢尤甚,或关节积液,屈伸不利,或伴发热,⼝苦⼝粘,⼝渴不欲饮,尿黄。
⾆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热利湿,宣痹通络⽅药: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薏⽶、⽜膝、⾚⼩⾖各30克,蚕砂20克,防⼰、黄柏、滑⽯各10克,连翘、苍术、⼭栀各15克加减:关节肿痛甚加忍冬藤、⽊⽠、桑枝;热毒盛者加地丁草、蒲公英、忍冬藤;热盛者加⽯膏、寒⽔⽯;湿盛加萆解、⼟茯苓;热灼伤阴去滑⽯、⾚⼩⾖,加元参、⽣地。
寒热错杂型主证: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局部触之发热,但⾃觉畏寒,或局部触之不热但⾃觉发热,全⾝热象不显,关节屈伸不利。
⾆质红,脉数。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清热除湿⽅药:桂枝芍药知母汤⼟茯苓30克,知母、⾚芍各15克,桂枝、防风、防⼰、威灵仙、独活、川芎各10克,⿇黄、⽢草各5克,细⾟3克加减:寒重热轻者,重⽤⿇黄、桂枝,加附⽚;热重于寒者,加⾦银花、牡丹⽪、⽣⽯膏;阴虚发热者加青蒿。
阴虚内热型主证:关节红肿疼痛,触之发热,甚则屈伸不利,筋⾁痉挛,伴低热、盗汗、五⼼烦热,⼝⼲喜饮,⼤便⼲结。
⾆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解毒⽅药:丁⽒清络饮加减桑枝30克,蒲公英25克,⽣地、⾦银花各20克,丹⽪、⽯斛、青蒿、⽩薇各15克,秦艽、⽜膝、独活各10克加减:兼有湿热者加苍术、黄柏、薏⽶。
(2)缓解期痰瘀痹阻型主证:肢体肌⾁关节疼痛,痛处不移,关节肿⼤,甚则强直变形,屈伸不利,周围看见硬结,肌肤甲错或⼲燥⽆光泽。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被归为“风湿痹痛”范畴。
中医辨证论治认为,风、湿、寒、热等因素侵袭人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会采取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体内平衡,缓解症状,并防止病情恶化。
在中医中,对待任何疾病都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的轻重缓急来进行个性化治疗。
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食疗调理两个方面。
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等综合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机,以此为依据进行治疗。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见的辨证有风寒湿热证。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医生会通过辨证论治选择适当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中药煎剂等手段,帮助患者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
对于风寒湿证,中医医生会选择适当的温热的治疗方法,如艾灸、温针等,帮助驱寒散寒、祛湿理气;对于湿热证,中医医生则会采取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如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等。
这些方法旨在调和患者的气血,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还包括食疗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建议患者应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酒等,以免刺激关节,加重病情。
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湿通络作用的食物,如黑豆、红糖、山药等,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医还强调保持适当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但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站立,以免加重关节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强调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煎剂、食疗等,综合调理患者的体内平衡,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风寒湿邪入侵体内、机体气血郁滞、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养生两个方面。
一、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和脉象来确定病情的辨证类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风寒湿毒证: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红肿、活动受限,舌质淡、苔白,脉象浮紧。
治疗方法以祛风散寒、祛湿化痰、解毒止痛为主。
常用药物有羌活寄生汤、夏枯草汤等。
二、调理养生
中医强调治疗的还要注意调理养生,增强患者的抵抗力,预防复发。
1. 调理饮食:患者应注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葱、韭菜等。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适量的脂肪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2. 适量运动:患者应适量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缓解关节僵硬和疼痛,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3. 调节情绪: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沮丧。
4. 注意保暖:保持环境温暖,避免寒冷和潮湿的环境,也可以使用暖宫贴、保暖裤等辅助保暖的方法。
中医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注重辨证施治和调理养生的综合治疗,通过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及适当的饮食调理、适量运动和情绪调节等,可以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和方法,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展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其发病原因多因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因素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因为风湿病毒侵犯,气血循环
不畅,肝气犯胃或燥火上炎所致。
因此,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应强调“以证定治”,进行个体化治疗。
辨证要点:
1. 风湿性关节炎:
此型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多突然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疲乏无力,头痛、眩晕,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乌鸡白凤丸等参考方。
此型类风湿关节炎以关节肿痛、胸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
象缓脆为主。
方药:四君子汤、养阴清肝汤、当归芍药散等参考方。
此型类风湿关节炎以患肢肿胀、疼痛,疼痛难忍,经常会患有黄褐斑、牙痛等病症,
舌质暗紫,苔薄白,脉紧。
方药:桃核承气汤、膏肓止痛丹、血府逐瘀汤等参考方。
此型类风湿关节炎以患处肿胀、热痛明显;全身潮热、多汗;大便黏腻;口干口苦、
苔薄黄烂,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化湿利水。
此型类风湿关节炎以肝肾亏损所致,肝气郁滞、肾阳不足、关节痛,易感寒冷、体重
减轻、水肿、舌苔薄白、脉象缓弱。
治疗原则:滋肾养肝,理气活血。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多变的风湿性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应根据患者不同的
证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全面、长期、稳定的治疗,以达到治愈或
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39健康网2010年05月31日10:18浅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情况、证型分布规律。
该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缠绵难愈,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分布规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
西医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1],对RA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治疗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及预防本病的措施,且长期服药不良作用较大。
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
中医药治疗RA 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因此研究证型分布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近年来R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2RA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2.1RA的病因病机根据RA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痹”等范畴。
中医认为寒冷、潮湿、疲劳、创伤及精神刺激、营养不良等均为本病的诱因。
本病内因为禀赋素亏,营血虚耗,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后、产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外因为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气候骤变等而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致邪侵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痹阻气血而发病。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若素体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形成风寒湿痹。
若素体阴气不足,有热内郁,与外邪搏结形成湿热,耗伤肝肾之阴,使筋骨失去濡养;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壅滞经络关节,形成风湿热痹。
病久邪留伤正,可加重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致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而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亦可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或生痰或产瘀。
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不愈。
2.1.1因虚致痹2.1.1.1气血亏虚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盛既可濡养机体又可抵御外邪。
气血亏虚则邪气乘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而发生关节痹痛。
《黄帝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粗里肉不坚,善病痹”。
这些皆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致皮肉不坚而病痹[2]。
2.1.1.2肝肾亏虚肝肾亏虚,一方面可致营卫气血滞涩不行,壅遏于骨节及周围而化痰、留瘀,使关节肿胀疼痛变形,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之邪乘虚袭人,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3]。
《金匮要略》在论述历节病的成因时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即说明了肝肾亏虚,水湿浸渍,伤及血脉留滞关节是历节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亏虚为病之本,寒湿内浸为病之标。
2.1.1.3营卫失和营卫之气具有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功能。
营卫之气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卫阳受损,卫阴偏盛,偏盛之卫阴逆行而成为内生之邪气流注于关节,凝津成痰,阻络为瘀,而发为本病。
正如《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2.1.2感受外邪2.1.2.1风寒湿邪入侵RA多由风、寒、湿邪痹阻而成病。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风寒湿邪乘虚内袭。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入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
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痛发为本病。
2.1.2.2湿热侵袭久居湿热之地,外感风湿热邪、高温作业、素体阳气偏盛、喜食辛辣肥甘,内有蕴热或久病而化热与风寒湿气和侵袭肌体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关节疼痛不能屈伸而为病。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痹》所言:“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
召恙不同,由于暑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
”《类证治裁》指出:“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2.1.3痰瘀痹阻2.1.3.1瘀血痹阻导致RA的病因众多,无论风、寒、湿、热之邪或正气虚弱,均可导致血瘀的产生。
在古代就有医家认识到痹证与瘀血有关,例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
”《类证治裁·痹证》言:“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也明确指出:“痹证有瘀血”。
吴启富等[4]对160例确诊为RA患者的临床体征、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组病例78.1%存在有血瘀证。
现代医学认为,瘀血与局部缺血缺氧有关,与炎症病变及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本病的关节肿胀、疼痛、运动障碍等表现,实质上就是病变关节的缺血、缺氧与炎症病理的反应,因此用现代医学的病理学观点去分析血瘀与RA发病的关系,也可认为血瘀与RA的发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5]。
2.1.3.2痰浊痹阻痰浊是由水湿停滞,聚湿而成。
痰浊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如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外感湿邪,湿聚成痰;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痰。
痰浊流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而为本病。
2.1.3.3痰瘀互结痰瘀互结多在RA后期,外邪入侵经年累月,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而为病。
陈丽华等[6]对600例RA患者进行中医分型研究,结果显示痰瘀互结占7%。
金实等[7]报道,179例RA患者中,肿胀局限,或有皮下结节者67例(占43.1%),骨僵硬畸形者112例(占56.3%),提示痰瘀互结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
2.2RA的辨证分型情况1984年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痹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确定了中医痹证的证型及证候,将痹证分为湿热阻络证候、寒湿阻络证候、寒热错杂证候、瘀血阻络证候、肝肾两虚证候、风邪偏胜证候、湿邪偏胜证候、热邪偏胜证候、痰湿阻络证候、营卫不和证候、气阴(血)两虚证候。
1988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疗效标准将风湿四病分为:风重型、湿重型、寒重型、化热型4型[8]。
1993年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分为寒湿阻络证、寒热错杂证、瘀血阻络证、肝肾两虚、痰湿阻络5型[9]。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10]中将本病证候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虚寒凝、肝肾阴虚、气血亏虚6型。
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中医证候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型。
当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辨证分型也不尽相同。
戴慎等[12]将本病分为风寒湿阻证、风湿热郁证、痰瘀互结证、肾虚寒凝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6型。
路志正等[13]将本病活动期分为卫阳不固、痹邪阻络证,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缓解期分为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肝肾同病、气血两损证。
王义军等[14]进行了RA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归纳出常见的6种证候,分别为:湿热阻络证、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寒湿阻络证、痰瘀阻络证。
陈龙全等[15]将RA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脾肾阳虚、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阻滞等证型论治。
曹惠云等[16]则将RA分为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型。
导师陈进春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痹证病机主要强调虚、湿、痰、瘀4个方面,至于辨证分型方面以2002年出版了《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一书为主,但其标准中并未涵盖RA的一个重要病因——痰浊,不能满足临床研究的需要,故将痹证主要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痰瘀痹阻证5种常见证候类型。
2.3R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地域上存在差异。
一些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RA证候相应的分布规律。
邓兆智等[17]在对RA患者的症象、舌脉及关节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肝肾两虚、瘀湿阻络、营卫不和、气阴(血)两虚等8种证型中,肝肾两虚为最常见的证型,寒热错杂者次之。
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热象表现;证候单纯者少见,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兼有者多见。
何卫等[18]对182例RA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及X线分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X线分期在疾病的活动期及缓解期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湿热、风湿热二证候X线Ⅰ期分布明显多于痰、血瘀、肝肾亏虚三证候,而前者的X线Ⅳ期分布明显少于后者,其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
肖明霞等[19]对166例RA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证型间患者性别、血红蛋白、血沉分布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小板分布不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0,P=0.038)。
于秀明等[20]对202例RA患者的舌脉象、关节状况、证候分型以及年龄、病程与分型关系等调查,结果显示RA患者关节以疼痛、僵硬、肿胀者居多,疾痛早期以寒湿痹阻型、肾气虚寒型多见,晚期以瘀血痹阻型为主。
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等方面有关系。
大多数西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肝肾损害、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
这使得患者又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实际作用效果信心不足,从而又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了从医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因此开发毒性小和不良反应轻的药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疗效可靠[21],又可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
但本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病邪缠绵,邪毒相搏,又致病情复杂,表现变化多端,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