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于”的用法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一、 "于"的基本用法1.作介词使用虚词"于"常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目的等概念。
在句子中具体使用上,有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时间:例如,“于九月举行的庆典上,人们欢聚一堂”。
(2)表示地点:例如,“这个村庄坐落于大山深处”。
(3)表示比较范围:例如,“我们有必要看事物发展于面前”。
(4)表示关系或表示事物发生的原因:例如,“这个决策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构成的”。
“此事发生于三天前”。
2.作动词短语中的主要成分虚词“于”也可以作为动词短语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出现,在句子中有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二、 "于"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除了以上常见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于”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1. 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于”经常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
例如:“弘毅于涵泳”。
这里的“于”表示对某种状态或情感的表达,可以理解为“以”、“用”的意思。
读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理解,以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
2. 做状语修饰动词虚词“于”还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的用法出现。
例如:“志士仁人之舆论施行于时而殷盛”。
这里的“于”表示一种具体情况或范畴,是对动作或状态进行补充和描述。
3. 做介宾短语表示原因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时候虚词“于”可以和别的字搭配使用,在表示原因、理由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故书要将文字,学说义者必先明白其总义及其趣旨”,这里的“于”与前面的“故”共同构成了一个含有原因关系的结构。
综上所述,虚词"于"在汉语中多重要而灵活地发挥着作用。
无论是作为介词使用,还是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它都起到了连接、补充和描述的作用。
通过对"于"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于作为复音词的用法复音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
如“然后刑于是起矣”(《荀子·议兵》),“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2.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结合语境理解为介词“于”和代词“是”的组合,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从此”等,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而离席”(《口技》),此处应理解为“在这个时候”,与现代汉语不同。
复音词“至于”,原来不是一个词,“至”是动词,表示动作;“于”是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屈原至于江滨”(《屈原列传》)。
后常连用,用于句首表示承接上文另及一事,如“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文言虚词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有时则只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译为“在”。
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于作为名词的用法(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3)古音wū,如“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九歌·山鬼》)文言文虚词于作为动词的用法(1)(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2)往;去[go]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书·大诰》(3)取[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诗·豳风·七月》(4)如;好像[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易·系辞下》(5)又如:于何(如何)文言文虚词于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文言文虚词于作为连词的用法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文言文虚词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在文言文阅读中,同学们要掌握的内容很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和固定句式。
其中文言虚词尤为让不少学生费神。
为此,语文老师准备挨个为同学们总结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这些总结可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及时掌握准确的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虚词于的用法:(一)文言虚词于用作介词,具体用法如下。
1.虚词于表示在,从,到的意思。
例子:乃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在的意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表示从的意思。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表示到的意思2.虚词于表示在方面或者从中的意思。
例子: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虚词于表示由于的意思例子:业精于勤、荒于嬉4.虚词于表示向,对,对于的意思。
例子: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虚词于表示被的意思。
例子:君幸于赵王。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虚词于表示与,跟,同的意思。
例子: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7.虚词于表示比的意思。
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重点词组【于是】1. 于是相当于于+此,表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的意思。
例子: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表示在这时的意思。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的意思。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表示对此的意思。
④于是余有叹焉:表示因此的意思。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表示从此的意思。
2. 于是用作连词,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一样。
例子: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见于】表被动。
例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于的用法也就是上面这几种,同学们快看看,哪几种还比较模糊,那就快看看。
更多更详细的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4:于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于
14.于
1.<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成“在”“到”“从”等。
形式:于+时间、处所(名词/名词性短语)=状语
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解析】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
2.<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形式:于+原因(动词/短语)=状语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解析】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对”“向”等。
形式:于+对象(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例:余将告于莅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解析】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
4.<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搭配出现。
形式:于+主动者=被动或见/受+于=被动
例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会被某种爱好迷惑而结果陷入困境中。
所溺爱的人或物。
溺,溺爱,沉湎、无节制。
例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
句中“王”是欺骗的主动者,“赵”是被骗的一方。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解释以及举例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解释以及举例以下是 7 条关于“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解释及举例: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地方呀!比如说“乃设九宾礼于庭”,这里的“于庭”就是在庭院里呀,这不是很清楚嘛!
2. “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时间呢!像“于今无会因”,就是说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会啦,多直白呀!
3. 嘿,“于”能表示对于、向呀!你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不就是向孙将军求救嘛,多形象!
4. 哇哦,“于”竟然还可以表示比的意思咧!就像“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是说比水还寒冷呀,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5. 哎呀呀,“于”也能表示被呢!“君幸于赵王”,就是说君王被赵王宠幸呀,是不是很有趣!
6. 嘿哟,“于”可以表示从呀!“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就是从鲁国起来呀,很简单吧!
7. 哈哈,“于”也能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呀!例如“苛政猛于虎也”,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厉害呀!
我觉得“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是文言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虚词呢!。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1. 表示动作的对象: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向”。
例如,“臣于君”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之情,“敬于父母”表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2. 表示时间或地点: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在于”。
例如,“居于京师”表示居住在京城,“立言于宴会”表示在宴会上发表言论。
3. 表示理由或目的: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理由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为了”。
例如,“思虑于百姓的疾苦”表示出于对百姓的关怀而进行思考,“行止于国家安定”表示为了国家安定而采取的行动。
4. 表示比较或对照: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比较或对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例如,“胜于敌”表示胜过敌人,“勇于前行”表示比较勇敢地前进。
5.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将”。
例如,“王者之道,贵德于功名”表示德行应该比功名更为重要。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时间或地点、理由或目的、比较或对照,还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及例句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及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归纳如下:
1.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
2. 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
3.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组成“甚、足、太、益、凡”等词。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
4. 放在动词之后,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索敝邑所受于庶民之苦难。
”
5. 表被动。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6. 表修饰,不译。
《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7. 连接形容词和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很”,《隆中对》:“将军在故国一方有可横行天下之人马。
”
例句中“于”的用法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以上就是“于”在
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和例句。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归纳,实际
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于的基本用法与含义文言文中的"于"字作为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语境中,它既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位置、手段、原因等概念,还可以充当动词或副词,表达一种动作或状态。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于"的几个主要用法,并附上相应的例句说明。
二、介词"于"1. 表示位置在某地、某方位,在…之内。
例句:余居陆沉之中 (《左传·庄公十七年》)。
2. 表示手段通过、以及。
例句:事者必先利其器 (《晋书·王强传》)。
3. 表示时间在……时候,在……期间。
例句:纣三十岁而立贰虻吴故松駮反不备因得宝玼斩毛骊为猎贿赂故卫人尤赞稷服食均衡量卜牛登山大相关不能生楚人闻其行螳蔓武城仆淫滋动己减视长安豪弗戾没荣校掠至皇后二奸证亶姣以往馆车束帛酬前心妄秦府上京出巡天子犀收神之用保 (《史记·卫康叔世家》)。
4.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以。
例句:使坚胜怯 (《晋书·谢晦传》)。
三、动词"于"1. 表示存在或具备条件有,是。
例句:余音皆入乎吕声 (《礼记·乐记》)。
2. 表示行动到,至。
例句:不应暗中小破节制陷阵最多原则故非深修恣淫荒游私 yo ,常岁千万马足无淹留猪种些许喧音也故使驱兽而舍田土沃及草木香径何胜寝肉明王夫不妄埶曾袭战勇以上乘至义非朝盈隅暮溢寇虏攻匈葱雠凶弗顺道之役样都要在线微调共事爵赏陆续分别内外不延商曲折言辞 ,即耕读不治国事硕学老师艺涂先时成纪思议令仍未实彻春秋是法允范万方理见守故可坚李谁能洗时候对 ( 《韩非子·喻老》 ) 。
四、副词"于"1. 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其"。
例句:之后何异日辙 (《孟子·告子下》)。
2. 表示结果以至于,致使。
例句:夫妇失和而以搏刺吏 (《史记·世家·项羽本纪》)。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比如说“于今日”,这不就是在今天嘛!哎呀,这多好理解啊!
2. “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像“于家中”,就是在家里呀,这不难懂吧?
3. 当我们说“于某人有利”的时候,“于”不就表示对于嘛,这种用法是不是挺常见的呀!
4. 你们看“于此事用心”,这里的“于”就是在某件事上的意思呀,就好像我们对喜欢的事情会特别用心一样,不是吗?
5. 还有啊,“于我而言”,不就是对我来说嘛,这种表达多自然啊!
6. “于细微处见精神”,这里的“于”不就是在什么什么之中嘛,从细微的地方就能看到精神呢,真有趣!
7. 再比如“于困境中崛起”,“于”表示在那种艰难的处境里呀,就像我们在困难中也能变得强大,多棒!
8. “于无声处听惊雷”,哇塞,这里的“于”就是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呀,多有感觉啊,想想就很震撼!
9. 最后,“于彼于此”,不就是在那边在这边嘛,这很形象吧!总之,“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啦,大家要好好记住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于”的用法丰富多样,十分重要,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呀!。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总结一、引言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构成语法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于”是常见且多义的虚词之一。
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
本文将系统总结“于”的用法,并对每个用法进行详细解释和例证。
二、表示动作地点的介词“于”经常用作表示动作地点的介词。
它常与动作性动词连用,指明动作所发生的位置。
比如:1. 行军于东北四百里。
2. 斩岳阳于梁城。
这两个例句中,“行军于”和“斩岳阳于”都表达了一个事件发生地点。
三、表示存在状态或属关系除了表示动作地点外,在古代汉语中,“于”还可用来表达存在状态或属关系。
下面是几个例子:1. 身闲遗贱者之弟何为哉。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乏才之弟人称何故”,即内容为某人之乏才究竟怎么回事。
2. 然世无玄默之风而尽慕于墨子。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尽皆慕仰墨子”。
在这两个例句中,“于”表示存在状态或属关系,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存在情况。
四、表示转折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于”有时也可含有转折关系。
例如:1. 吾尝视其人矣,何其舒以明豁!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曾经看过他,他却一副坦荡明朗的样子”。
2. 余尝观太平道之片言辞气狂轰滥炸者多合于僧敏而群臣孔须。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曾看到旷世奇才的太平道信徒中不乏一些行为骄慢的人,而这样的人常常与僧敏相似。
”在这两个例句中,“于”起到了连接前后文之间转折关系的作用。
五、表示时刻或借助某种手段另外,“于”还可用来表示特定时刻和借助某种手段进行行动。
以下是几个例子:1. 我无厌游,厌归见尔于云间。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不厌倦旅行,只是厌倦一回到云间再见到你。
”2. 毋饰辞令,以翻规诂于其中。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不需要花言巧语,只需从其中找到破解的规律。
”在这两个例句中,“于”表示特定时刻和借助某种手段。
六、总结文言虚词“于”具有多种用法,包括表示动作地点的介词、表示存在状态或属关系、表示转折关系以及表示时刻或借助某种手段。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概述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作为介词,它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关系;作为动词,它表示存在、发生或完成的动作;作为助词,它则可以构成补语和状语等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并附以例句进行说明。
二、 "于"作为时间介词1. 表示在某个时间点或时刻:例句1:公元前194年长平之战中,楚军困于武关。
例句2:曹操生于东汉末年政治动荡的时期。
2. 表示在某段时间内:例句1:汉武帝时期,在东汉历经逾百年的岁月间,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例句2: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国语》,记载了百余年间各国之事。
3. 表示频繁重复的行为或状态:例句1:孔子往伯安父家见孔鲤公。
例句2:从前,苏轼与欧阳修在宋朝时相交甚深。
三、 "于"作为地点介词1. 表示在某个地方:例句1:齐国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例句2:故宫庄严肃穆,位于北京市中心。
2. 表示到达或从属于某个地方:例句1:明代南京成为首都,政治中心由北京迁居南方。
例句2:汉代洛阳是帝王陵寝所在地。
四、 "于"作为方式介词1. 表示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实现:例句1: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走向了繁荣和进步。
例句2:释迦牟尼通过修行得到了悟道的智慧。
2. 表示按照某种标准或规范:例句1:《礼记》中描述了周礼和乐制度的安排和仪式。
例句2: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成为当代年轻人思考的问题。
五、 "于"作为动词1. 表示存在、发生或完成的动作:例句1:百年沧桑,唯有青山不老。
例句2:墙角下坐着一个老人,目光凝滞。
2. 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具备某个品质或特征:例句1:英雄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例句2:美丽的风景常常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六、 "于"作为助词1. 构成补语结构:例句1:佛家言义以通其教法-----铺张文采而借巧取胜者多皆在使人得皈依耶!(韩愈《师说》)例句2:屡陈周易稷黍之祭,论曾子詹何庆云乎?(朱熹《五经正义》)2. 构成状语结构:例句1:谦虚者,逢著日月,指万象时事以效果,击竖垂匷之危顶拳手。
于字文言文中的用法
于字文言文中的用法一、什么是“于”字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作为一个介词,“于”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手段等等,并且还可以用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情境等。
二、表示时间1. 用于表示一个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例如:“于昨日晚上九点钟,我与他谈了两个小时。
”这句话中,“于昨日晚上九点钟”表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点。
2. 用于表示一个行动发生的时刻例如:“我早已经决定,不会向敌人屈服之时,就是去年的那场战役。
”这句话中,“之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时候”,表示在某个行动发生的时刻。
三、表示地点1. 用于表示位置例如:“他们在山巅结庐,置身云端之上。
”这句话中,“之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上”,表示位置在云端之上。
2. 用于表示方位例如:“风从东而至,吹散了沙漠之间的尘埃。
”这句话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内”,表示位置在沙漠区域内部。
四、表示目的1. 用于表示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行动例如:“我看到大家都非常辛苦,于是我决定为他们安排一个放松的活动。
”这句话中,“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表示出发点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2. 用于表示要完成某个任务或目标例如:“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只为国家解救危难。
”这句话中,“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表达了完成国家解救任务的目标。
五、表示手段1. 用于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实现例如:“我尽管才疏学浅,但却寄希望于通过不懈努力来提高自己。
”这句话中,“寄希望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希望通过”,表示通过不懈努力来提高自己。
2. 用于表示使用某种工具或方式例如:“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在与困境赛跑时保持乐观态度。
”这句话中,“应该运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应该使用”,强调使用智慧作为一种工具来战胜困境。
六、其他除了上述常见的用法外,“于”还可以用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情境。
例如:“我于清晨起床,阳光正好照在床边。
”这句话中,“于清晨”表示动作发生的时刻和情境,强调早晨的阳光照在床边。
于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于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有多种用法。
以下是“于”在文言文中的一
些常见用法及例句:
1.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从”等。
例如:“于山川异
域”(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在);“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于易水送人一绝”(在)。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对、对于”等。
例如:“告之于帝”
(向);“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
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等。
例如:“负者歌于途”(在)。
4.表示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被)。
5.表示原因、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由于、因为、为了”等。
例如:“得双石于
潭上”(由于);“出于无奈”(因为)。
总的来说,“于”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可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比较、被动、原因等多种关系。
在不同的语境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大全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大全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虚词于的用法篇1(1)<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
”《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
”(2)<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勤,荒~嬉。
”(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4)<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5)<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6)<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
《诗经—葛覃》:“黄鸟~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
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
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
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古汉语简化后都写作“于”。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篇2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于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七种
于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七种
“于”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以下七种:
1. 表示时间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例如:“于今天晚上八点我会到达。
”、“于明年我将会毕业。
”
2. 表示地点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具体的地点或位置。
例如:“于中国北京市有很多著名的景点。
”、“于大厅内有一张桌子。
”
3. 表示原因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事件或情况的原因。
例如:“于他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于天气原因,比赛被取消了。
”
4. 表示目的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行动或计划的目的或目标。
例如:“于促进交流,我们举办了一场座谈会。
”、“于提高效率,我决定使用新的工具。
”
5. 表示方式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行动或方法的方式或手段。
例如:“于书中,他详细解释了这个概念。
”、“于慢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
”
6. 表示比较的虚词:用于表示两者之间的比较关系。
例如:“于他的兄弟,他更加聪明。
”、“于这个城市,那个城市更繁华。
”
7. 表示条件的虚词:用于表示某个行动或情况发生的条件。
例如:“于他来的话,我们就会开始。
”、“于天气好的话,我们可以去爬山。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一、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于”字作为一个常用的虚词,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用法及例句,并给出相应的翻译。
1. 表示动作或状态所发生的时间例句:(1)于斯父嚐冰心冰道。
翻译:父亲曾经品尝过冰心冰道。
(2)三十年以來,天下大兴乱者,皆与此弊也。
翻译:三十年来,天下大起乱者都与这个弊端有关。
2. 表示比较或对照例句:(1)聖人不仁以白衣之义而蔽畜。
翻译:圣人并非善良之意而遮掩孳息。
(2)今安升堂于章程道德则,斩我席厉先王明英宗之义。
翻译:如今竟然晋升到讲究章程和道德的地方,则背离了剧烈殷勤前王明英宗的原则。
3. 作为介词表示处所、行动发生地点等例句:(1)自送赴灵坛于王室,父之精还。
翻译:亲自将仙身送至来世圣地,在王室中归还了父亲的遗魂。
(2)无故拨乱国家,藏身于远方。
翻译:毫无理由地扰乱国家,逃亡至遥远之处。
二、文言文中“于”字的翻译技巧在进行汉语到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正确把握“于”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于”字翻译的技巧。
1. 根据上下文确定具体含义在不同句子和上下文中,“于”字所表示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上下文,结合其他相关关键词,可以准确判断出“于”字应该表达哪种含义。
2. 考虑动作或状态发生时间当遇到表示时间涉及“于”的句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等时间点,并在英文翻译中作出相应调整。
3. 注意比较和对照关系当“于”字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或对照关系时,需要注意理解句子意思中的比较对象,并适当运用比较级和对照句式,在英文翻译中准确表达出这种关系。
4. 考虑语境对意义的影响文言文的意思往往是以整个句子为单位进行理解的,因此要注意将“于”字所表示的含义与整个句子的语境相结合,综合考虑对其进行准确翻译。
总之,“于”字作为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于”字,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于”字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字之一。
在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也非常多样化,不仅可以作为介词、动词、连词等等,还可以与其他的字组成成语、歇后语等等。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
一、“于”作介词在文言文中,“于”字经常被用作介词,表示“在、于、向、对、从、按照”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就在这个时候。
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文言文文章的开头,用来引出事情的发生和背景。
2. “于戏人之间,建城于未有之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渊进入皇宫后,就经常在众人面前谈论建城的事情,并且选择了一个未曾有人居住过的地方来建筑城池。
3. “蓋予嘗於戒壤中生卧一年,遂避風穴居十年”。
“躲避风穴”是一个出自《庄子》的典故,被用来比喻人们不愿透露自己的私事和隐私。
4. “夫人之于夫则规矩也,夫之于妇则恩爱也”。
这句话是说明妇女在丈夫面前应该保持相应的规矩,而丈夫对待妻子则应该表现出爱的态度。
二、“于”作动词“于”字也可以作动词,表示“得、拥有、在、向、待、依靠”等等意思,例如:1. “今以共攻之,于群臣必有怨言”。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重要官员商议国家大事时说的,意为如果我现在攻打某个国家的话,必定会有一些官员不满和反对。
2. “欲识苏门兵器之精,须乃往于侯门”。
”苏门兵器”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精良兵器,这句话是说如果想了解苏门兵器的精髓,就必须去到侯门中去观赏。
3. “于是李林甫画一张地图,告之曰:‘而今当突击,千钧一发,成功命在此一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李林甫通过一张地图告诉大家,攻击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此时的一小点。
4. “故衼(括)言于无弘,既清复瑕,君子之交深而甚及”。
这句话是说,两个人在互相交往时,应该把瑕疵的地方也说清楚,这样才能使彼此的交往变得真诚而深入。
三、“于”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于”字也可以作连词,表示“在、与、和、对比”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天地交感,万物并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于”的用法“于”的用法
1.作介词
⑴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
译为:向、给、到、从、自。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而耻学于师。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⑤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
⑵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
译为:在。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③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⑶与其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表示补充说明。
常用
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在句中作补语。
译为:向,对,对于,因为,或
不译。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因为,《进学解》)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
⑷表示被动。
放在动词后,引实行为的主动者。
译为: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
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⑸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比较。
引进比较对象时译为“与,跟,同,和”。
表比较译时为“比”;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良曰:"长于臣。
2.固定结构——于是
⑴作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
汉语的“于是”相同。
①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⑵作介宾短语,放在句中或句末,相当于“于+此。
视语境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所以、”在这……“、”从这……“、“在……上”、“在……方面”等。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
《捕蛇》)
③于是余有叹焉。
(所以)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