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算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算经》
《孙子算经》的作者与编纂年代史书没有确实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四、五世纪,成书于祖冲之以前。传本《孙子算经》与《隋书·经籍志》所载之《孙子算经》在分卷、度量衡单位名称等方面均不相合,可见传本《孙子算经》在隋以后有人改窜和附加之处。
《孙子算经》现传本(图1-46)分三卷。其中第一卷叙述算筹记数和演算。关于筹算乘除法的具体演算步骤,可用现代语言表述如下。
二数相乘时先用算筹布置一数于上格,一数于下格,没有被乘数和乘数的区别。把下格的数向左边移动,使下数的末位和上数的首位对齐(图1-47)。以上数首位数目分别乘下数各位,从左边到右边,用算筹布置逐步乘得的数于上下两格的中间(图1-48),并且把后得的乘积依次并入前所已得的数。求得了这一个部分乘积之后,把上数的首位去掉,下数向右边移过一位(图1-48)。再以上数的第二位乘下数各位,并入中间已得的积数内(图1-49)。这样继续下去,到末了上数各位一一去掉,中间所列就是二数的相乘积。例如上述的78×56。最后中间的4368就是所求的乘积。
古代筹算除法的演算步骤和乘法相反。用算筹布置实数(被除数)于中格,法数(除数)于下格,所得的商数布置在上格,先把法数的首位放到实数首位下边(图1-50),议好应得商数的首位。如果实数不够大,则把法数向右移过一位(图1-51),再考虑商数的首位,以商数首位乘法数各位,从左边到右边,随即在中格实数内减去每次乘得的数,然后把法数向右移一位,再议商数的第二位(图1-52)。再以商数第二位依次乘法数各位,从实数内减去每次乘积如前(图1-53)。于是,到中格实数减完时,就得到所求的结果。如果实数减不尽就是有余数。
例如上述的4392÷78最
《孙子算经》的第二卷举例说明筹算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参阅本章第六节)。因而,《孙子算经》是目前发现的一本详载筹算法的书,是我们考证古代筹算法的主要依据。
《孙子算经》的第二卷和第三卷选用了大量浅近易懂的属于日常生活的应用问题(共有64个题),在《九章算术》深度的范围内每章各举一二个典型例题,并指示其解题方法。这对初学数学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可以说《孙子算经》是一部启蒙的算术入门书。
《孙子算经》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第三卷第26题的“物不知数”问题。它最早记叙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剩余定理”原题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用现代数论里的同余式符号来表示即:已知N≡2(mod3)≡3(mod5)≡2(mod7),求最小的数N。答案是N=23该题“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一百六以上,以一百五减之,即得”。
按照术文的前半段,这问题的解为
N=70×2+21×3+15×2-2×105=23。
依据术文的后半段,下列一次同余式组
N≡R1(mod 3)≡R2(mod 5)≡R3(mod 7)的解为
N=70R1+21R2+15R3-105p(p为正整数)
[或N≡70R1+21R2+15R3(mod 105)]
这个“物不知数”问题是一个很有猜谜味道的趣味题,它的解法也很巧妙。以后,在民间流传很广,并且流传到后世,还有“秦王暗点兵”、“剪管术”、“鬼谷算”、“韩信点兵”等各种有趣的名称。表面上看来,这只是一个游戏题,实际上有很强的天文学背景,同时也是数论中同余式理论的出发点,它的一般情形由我国宋代数学家秦九韶用大衍求一术求得解决。传到国外后,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详见第二章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