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全球战略评析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战略

第十二章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战略
第十二章 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 战略
第一节 美国冷战政策的出笼
一、美苏关系——从盟友到敌人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艰苦的年代里,美、苏、英三 大国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 态的不同,建立了合作关系——美、苏又是反法西斯 联盟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 战争末期,美苏关系已经紧张——1945、4、12罗斯福 总统逝世,副总统杜鲁门继任——一上台就改变态度, 一再表示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措施——从4、20开始,杜 鲁门在白宫连日开会,商谈对苏政策——美驻苏大使 哈里曼报告:苏联正在奉行两种互相对立的政策:一 是于美英合作;一是扩大对东欧邻国的控制的政策— —显然当时美苏关系的要害是东欧问题,而且美国政 府紧紧抓住波兰问题,作为迫使苏联让步的突破口。
最主要的考虑是为战时大大膨胀的工业生产能 力寻找市场——更深刻的含义,通过经济手段,
在西欧逐步形成以美国为盟主的抗衡苏联的力 量——为美国用经济手段全面控制西欧铺平了 道路——同时对西欧经济的复兴也起到了促进 作用,到1950各国均已恢复到或接近战前水平。
二、第四点计划
• 1949、1、20杜鲁门在其第二任总统就职
• 早在大战结束之前,邱吉尔和戴高乐都曾提出 过建立欧洲联合的主张,不过各国有不同打 算——法国:法国领导欧洲使当仁不让的—— 英国:英国操纵之下的欧洲合众国——1946戴 高乐下台之后,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独 立性进一步削弱,靠拢英美——1947、3英法 在敦克尔克签署了《英法同盟互助条约》:以 防止德国再事侵略为目的,实际上英国力图与 被削弱的法国建立政治军事同盟,作为筹建英 国领导下的西欧集团的核心——表明他正在修 改英国的传统政策:和平时期不在欧洲大陆承 担义务。
第二节 马歇尔计划与第四点计 划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

美国大中东战略以及中东局势综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辛格博士提出:“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国与前苏联曾一度的进行以石油为主的军备竞赛,以目前世界上各国的发展来看,在人类还未发现新能源之前,石油将会一直是各国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

而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中东地区天然优厚的石油资源目前已成为了各国想要发展自身的综合国力所必须争夺的地区,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当然也不例外,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强国的崛起,使得美国应用强制手段控制或占领中东地区已经不可能了,所以美国不得不开始应用一些委婉地手段掌控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不仅拥有优厚的石油资源,还有着巧妙地地理位置,在美苏冷战期间,中东地区是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的缓冲带,其地理位置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前苏联都是十分重要的,若美国掌控了中东地区,不仅可以限制中东地区对前苏联石油的出口,还可以在中东地区驻扎军事力量从而震慑且遏制苏联以及周围的中国等新兴国家,所以美国提出大中东战略的战略意义就当时而言是起着巩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作用。

在美国经历过9·11事件之后,世界恐怖主义抬头,同时也将美国的注意力再一次的吸引到了中东地区,美国的中东战略应时而出,美国在中东战略中强调四个方面:“第一,在中东地区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恐怖主义,同时也遏制与美国敌对的国家,防止地区战略失衡;第二,防止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扩散,防止出现地区霸权,维持海湾市场的稳定同时消除对美国的威胁;第三,保证中东地区美国传统盟友以色列和其他中东盟友的安全;第四,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保持石油的自由流通,同时对它具有绝对的领导权,以制约竞争对手。

“美国的大中东战略是为了用石油来保证自己的霸权地位。

可是,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以及两伊战争的爆发说明了中东地区并不是一片和平,想要控制中东地区,美国还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形势与政策-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及其演变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总是倡导中立政策,但是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为了改变美国在世界的孤立政策加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而且相比之下曾经的大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二战结束后都沦为二等国家,此时美国与苏联却成为了世界两大强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总统罗斯特病逝,由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总统。

由此展开了称霸世界的序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苏联解体,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战略扩张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冷战和遏制,在大力扶植、援助和控制西方盟国的同时,大举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其全球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侵略性。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小时间段分别为杜鲁门时期、艾森豪威尔时期和约翰逊、肯尼迪时期。

杜鲁门时期(1945-1953):杜鲁门修改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确立于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具体内容包括: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军事包围圈。

2、对西欧和日本进行扶植和援助,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占领地区救济基金”与“经济复兴基金”,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缔结《日美安全条约》。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后院”;通过“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充当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宪兵。

4、在军事战略上,执行以包围、遏制苏联为主,夺取广大中间地带大力向全球扩张的“遏制军事战略”,这种战略的作战思想是,准备打两次大战,或者两次大的全面战争,主张陆海空三军平衡发展,以原子单为讹诈工具,以常规武器为主要手段。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1、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1957年进一步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则实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浅析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主要做法和影响

浅析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主要做法和影响

题目美国之心美国之心——浅析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主要做法和影响冷战结束后不久,有人认为美国战略重心开始东移,有人认为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相互之间为此争论不休,如果当时人们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还有所争议的话,在科索沃战争特别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已是不争的事实。

本世纪开始,小布什政府继续延续这项战略调整,因发生9·11事件,才放缓了调整的步伐。

2011年11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发表演讲时宣称,美国将把军事重心从中东转向亚洲,在亚太地区扩张军力将成为美国的“最优先议程”,此番言论标志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全面和迅速的铺开。

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原因和目的原因:(一)亚太地区国际地位上升吸引了美国的目光近年来,随着本地区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亚太地区在整个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迅速上升,正成为引领新一轮国际体系调整的重点区域。

作为既有体系的创建者,面对有可能侵害其利益的变化,美国不可能坐视不理,它必然要追随这一变化的轨迹,寻求战略主动,谋求成为国际体系调整的主导力量。

冷战时期美国长期将战略重心置于欧洲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今天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同样如此。

(二)防控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出现异己强权的目标驱使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战略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关键,如这一地区被美国的竞争对手所占据,将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当身处这一地区的中国力量迅速增长,并通过上合组织与俄罗斯形成某种战略协作关系后,美国人的焦虑感空前爆发。

这一有可能危及美国霸权根基的变化决定了美国的力量重心必然要向东移。

而近年来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在近海实施海上维权的做法,更似乎印证了美国人对中国的担忧,激发了美国东移的热情。

(三)提振美国经济的需要决定了美国要将战略重心移往亚太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构成重大冲击。

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从26%迅速下降到21%。

当前世界政治形势专题---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当前世界政治形势专题---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16
待奥巴马上台,方惊觉形势有变。美国忧虑随 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日后在外交上会日益咄咄逼 人,以致干扰美国海军在国际水域的活动,甚至 威胁到自中东至东北亚的石油运输。所以,美国 调整战略思维,高调宣称重返亚洲。 2. 美国有机可乘 韩国“天安舰”沉没以后,中国并没有在联 合国安理会投票支持通过直接针对朝鲜的谴责, 这引起韩国的不满,美国借此搞美韩军演,并且 邀请日本派观察员参加。日本与中国有岛屿争端, 也需要借助美国。 南海问题非常复杂,短期内是解决不了,与 中国有争议的国家也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获取自 己的利益。
10
4.美国越来越多地体现它在东亚的存在 • 利用“天安号” 和延平岛事件,美韩频繁 进行军演,把核动力航母开到了黄海。 • 继美日2+2会议将台湾定为美日防卫合作的 对象后,美日又进行了“夺岛演习”,台湾地区 马上表示关注。 • 在冷战期间互为敌人的越南和美国在一夜间 成为准盟友,美国的航母访问了越南苋港。2010 年8月8日“华盛顿”号航母编队在靠近西沙群岛 的南海海域,与越南展开联合演练,8月14日停靠 新加坡, • 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2010年8月4日访问 马尼拉。 • 2010年召开东盟美国峰会。
11
12
(二)美国全球战略东移的背景和原因 1. 主要是应对中国的崛起 进入新世纪,美国忙于反恐,热中打 阿富汗及伊拉克两个战争。中国则利用 美国反恐战争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无 论是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都上了一 个台阶。 实现了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中国 经济持续十年两位数增长,2010年第二 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大经济体,超过美国也是指日可待;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及其对华影响
1
Hale Waihona Puke 一、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美国全 球战略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解读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解读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

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紧缩性货币政策●削减福利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企业大幅减税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克林顿时期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小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小布什采取的措施: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

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
• 保持强大军事实力、促进经济繁荣和推进 全球民主化与人权。把建立在扩大民主国 家大家庭并阻止和遏制对美国、美国的盟 国和美国利益的一系列威胁,作为冷战后 和跨世纪美国国家利益根本之所在及国家 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
A、“扩展”战略 :
巩固民主堡垒
消化民主成果
演变民主对手 “扩展战略”表明美国将以更大的力 度和规模向世界各地输出和移植美国价 值观念和市场经济模式,同时避免军事 上直接卷入。
• 这是美国推行全球扩张主义的鼎盛时期。 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
• 主要对手是苏联,
• 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
• 控制西欧、日本,达到最终独霸世界的目 的
具体推行的战略有: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的 遏制战略 (1945-1960) ★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的 和平战略
(1961-1968)
第二讲
美国的全球战略
一、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确立与演 变 二、冷战后美国的优势 三、美国新世纪的全球战略 四、与美国新世纪战略实施相关的问题
第一节、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
的确立与演变
一. 美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
★美国在建国之初“国父”华盛顿明确表达 了
不介入别国事务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二、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确立
B、“参与和扩展”战略:
目的:促进美国全球利益,确保其世界领
袖地位; 主要手段:进行多边国际合作;
政策重点:强调外交为经济和贸易服务; 战略重点:依次重视欧洲、亚太和中东; 战略主体:围绕美国“领导世界”的战略 目标构筑一个安全网络和一个经济网络, 以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
C、 “新世纪战略”
新世纪战略包括四个方面: (1)全球安全战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防止在美国以外出现政治、 经济和军事上比其更强大的地区和国家,以免 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 (2)战略的重点:欧亚大陆 (3)全球经济战略 :调动和开发全世界资源为美 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继续保持美国领导和领先 地位 (4)人权民主战略:加紧利用“人权”、“民主”干 预 他国内政,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 国家的内政。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演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并列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之间形成了尽管没有爆发全面战争但却持续了近五十年的对抗和压力。

然而,在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而美国则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依靠其军事、经济和文化实力占领着国际事务的制高点,对其他大国影响力更加深远。

二、多极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多极化趋势也逐渐显现。

除美国外,欧洲、日本、中国、印度、俄罗斯等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得到显著提高的大国相继崛起,世界格局从过去的双极化逐渐向多极化演变。

在这种多极化格局下,各大国只能通过协作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而不能仅依赖于代表自己的单一国家来解决问题。

三、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加速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加速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和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形成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信息革命则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便捷、广泛,大大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这种加速的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对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更加高涨。

四、重心从政治转向经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问题,各国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相继调整其国家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日益重要,已成为各国战略的重心。

各国开始注重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寻求经济上的合作和共赢,以此来保证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综上所述,冷战结束后,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下,世界进入了多极化、加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在这种时代中,各国只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以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共同进步。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战略决策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战略决策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战略决策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对抗。

在这场对抗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美国在冷战期间的一些主要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及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来应对苏联的扩张。

遏制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军事、经济和政治手段来限制苏联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建立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军事联盟,加强与欧洲盟友的合作,以抵御苏联的军事威胁。

同时,美国还通过经济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向战后的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加强其抵抗苏联的能力。

这些政策和决策有效地遏制了苏联的扩张,维护了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

其次,美国在冷战期间还采取了干涉政策,以支持反共产主义势力。

美国认为共产主义是对自由和民主的威胁,因此积极支持反共产主义势力,如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对南韩和南越进行军事援助。

此外,美国还通过秘密行动和政府间合作,推翻了一些亲苏联的政权,如在伊朗和智利。

这些干涉政策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也反映了美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决立场。

另外,美国在冷战期间还采取了核威慑政策。

核威慑是指通过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威慑对手,以防止战争爆发。

美国在冷战期间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其核武器库存,以确保其拥有足够的威慑力量来抵御苏联的威胁。

这种核威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冷战期间的相对和平,因为双方都知道战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

此外,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

美国在冷战期间主导了建立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如马歇尔计划和中东援助计划,来与其他国家建立紧密的关系,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价值观。

这些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使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并塑造了后来的国际秩序。

总而言之,美国在冷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战略决策,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这些政策和决策包括遏制政策、干涉政策、核威慑政策以及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

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新战略

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新战略

浅析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新战略苏东剧变,冷战几十年来形成的铁幕再一夜之间遭到毁灭,苏联的解体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瞬间打乱,一时还茫然无措的它不得不重新制定以其为中心的全球战略,以继续维持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而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也开始急剧膨胀起来,并依仗其独一无二的雄厚经济军事实力,大肆推行其“单边主义”政策,或无端干涉别国内政,或对其他主权国家横加指责,力图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的霸权行径,不仅受到中国、俄罗斯以及美国一些盟国(如法、德等国)的有力抵制,也遭到世界一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坚决反抗。

前苏联突然解体,美国成为第一大国,冷战后的几任总统均主张称霸世界,积极推行单极世界,使多极化处于弱势,美国的全球战略也由此备受世界关注。

(1)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这一时期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使美国感到在战略上需要确立一种由它领导和支配下的世界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其在全球的利益。

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

之后,布什又多次对他的“世界新秩序”构想进行补充和进一步阐释。

“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有:(1)强调在美国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

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个纲领,其基本目标是维护冷战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应付美国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在世界上推进“民主”事业,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虽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但它第一次确定了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总目标,勾画出美国新全球战略的一个粗略的轮廓,成为布什政府对美全球战略实施调整的总方针。

美国中东政策的战略支点——沙特

美国中东政策的战略支点——沙特
西方式 民主。美 国拥有世界最强 大的军事力量 ,但美 国中东政策 的实施并 不
仅仅是依赖其军事力量 。为确保对 中东政策 的实施 ,美 国最初在 中东建立 了 四个 战略支 点 ( S t r a t e g i c P i v o t ) ,即以色列 、土耳其 、沙特 和伊 朗 ( 后从 战
《 亚非纵 横》 2 0 1 4年第 3期


沙特 成 为 美 国 中 东政 策 战 略 支 点 的 主 要 因素
1 . 地缘政治 因素
沙特位于亚洲西南部 的阿拉 伯半 岛 ,北与 约旦 、伊 拉克 和科威 特交 界 , 东和东南与卡塔尔 、阿联 酋和阿曼接壤 ,南 和西南与也 门为邻 ,西 隔红 海与 埃及 、苏丹和埃塞俄 比亚相望 ,东隔 巴林湾 与 巴林 仅一水之遥 ( 现 已修 建 了 跨海大桥相连 ) ,隔波斯湾与伊朗相望 。阿拉伯半 岛三面环海 :东濒波斯 湾 、 西 临红海 、向南直面阿拉伯海 ,扼东 、西交通要 冲 ,是通往 印度和远东 主航 线 的必经之地 ,战略地位 十分重要 。因此 ,沙特在美 国中东 战略 中一直 具有 十分重要的地缘政 治意义 。1 9 9 0年 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6天后 ,美 国军 队
还在 中东地 区积极推动 西方式 民主 。尽 管两 ,加之在 巴以问题等方 面的 不 同立场 ,导致 两方 自建 交以来龃龉 不 断 ,但 美沙关 系是建立在现 实利益基础之 上 的,超越 了政 治制度 、意识形 态 和外 交政策等方 面的差异 ,两国战略合 作仍将 继续。在可预 见的将来 ,沙特 仍将 维持 美中东战略支点的重要 地位 。
【 关键词 】 美国 中东政 策 沙特 战略 支点 【 作者简 介】 冯基 华 ,中国社会科 学院西亚非洲研 究所副研 究 员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特点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特点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集中体现在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中。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美国霸道、强权的揭露,还无法充分地说明在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浪潮中不少国家仍认可或追随美国霸权的原因。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

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

其中,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为转折点,前期的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扩张性,后期以势力收缩和对苏缓和为基调。

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先后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共同的主旨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统而观之,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与决策不断进行着调整,但是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其内在连续性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谋求主导性优势的战略一以贯之。

而且从冷战到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止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

霸权战略并非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

一、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

联盟既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力量支撑点,也是美国霸权覆盖的核心区域,同时美国维持联盟体系与在势力范围内施展霸权的方式别具特色,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

历史上的大国霸权往往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强占资源的形式,美国霸权则更多地采取“借力”的方式,通过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构建其联盟体系和势力范围,形成一个包围对手的网络。

二、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为自己的霸权扩张披上道义合法的外衣是几乎所有霸权国家所通用的手法,而美国在这方面更胜一筹。

冷战时期大国(美苏两极)中东战略的对比评述

冷战时期大国(美苏两极)中东战略的对比评述

冷战时期大国(要么美苏两极)中东战略的对比评述
1、引言
为什么要研究中东问题?因为中东历来有太多战乱,(阿以战争)而大国在这里扮演极重要的角色,所以了解大国对中东战略有助于我们了解中东战略的历史,同时冷战也是历史重要时期。

中东问题的根源:
中东地理位置好,
能源丰富(大国考虑因素)
民族问题(犹太与阿拉伯)
阿以战争基本是所有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探讨对阿以战争的态度
2、美国对中东战略
美国介入中东问题的原因:国务卿意识到机遇,石油资源争夺,与苏联展开角逐
介入中东问题的历史和变迁:一开始美国历史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为支持以色列构建历史基础。

后来支持以色列的中东战争,前两届一直支持以色列,艾森豪威尔不过分偏袒,苏伊士运河战争进入美苏争霸阶段。

目的:遏制苏联,与苏联角逐;与老牌殖民国家争夺石油资源
3、苏联对中东战略
苏伊士运河支持埃及,获得阿拉伯国家好感
4、美苏战略对比
5、英国对中东战略(考虑要不要)。

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河南省新县职业高中李维明美国的全球战略包括三个核心部分:东亚战略,欧洲战略,中东战略。

我将全面分析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思路及其战略目的,从而找到应对之策。

一、美国的欧洲战略就现阶段而言,美国的欧洲战略主要是遏制俄罗斯,这个战略的切入点是乌克兰。

自从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就不断地发出强硬表态,支持乌克兰政府,鼓励他们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东部冲突,以对抗俄罗斯。

其实,乌克兰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美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亚努科维奇执政时期,美国就推动乌克兰反对派走上街头抗议示威,发动所谓的颜色革命,并最终导致亚努科维奇下台。

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做出了迅速而强硬的回击:推动克里米亚公投,让克里米亚最终回到俄罗斯,从而确保了俄罗斯在黑海的战略存在;支持乌克兰东部的亲俄武装,以达到牵制乌克兰现政府的目的。

为了应对和反击俄罗斯,美国联合欧盟制裁俄罗斯,并通过北约这个平台向俄罗斯示威。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成功的实现了分化欧洲的目的,让欧盟和俄罗斯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和一定程度的对抗,也让欧洲部分国家看到了美国存在的现实需要。

同时,在欧盟和美国的制裁下,俄罗斯的经济受到重创。

欧盟和俄罗斯的双输效应正在显现,这就是美国最想看到的。

二、美国的中东战略美国的中东战略长期以来就有两个落脚点:一是支持以色列,对抗穆斯林国家;二是支持逊尼派,对抗伊朗。

“支持以色列,对抗穆斯林国家”,这是美国的长期战略。

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从未改变。

“支持逊尼派,对抗伊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自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以来,美国就与伊朗交恶。

为了对抗伊朗,美国除了借助以色列,还拉拢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海湾逊尼派国家。

但在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倒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美国的忧虑和原则: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美国绝对不希望中东出现实质意义上的大国或强国。

三、美国的东亚战略毋庸讳言,中国始终是美国的东亚战略对象之一。

在现阶段,美国是通过两个战略支点来实施它的东亚战略的。

【最新精选】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和趋向

【最新精选】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和趋向

冷战后美国政府安全战略调整浅析张海宁B1218006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摘要: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解体,美国凭借其超强实力企图构筑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虽然两党政府更迭,但是他们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即美国必须领导冷战后的世界。

无论是布什政府的“世界新秩序”,还是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包括后来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政策的实质都是按照美国的理想来重塑世界,建立美国治理下的世界和平。

2010年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政策虽然体现了其灵活、务实的一面,但是新战略以安全、繁荣、价值观和国际秩序为四大支柱,在“美国领导”下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关键词: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冷战时期结束,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尤其是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面临着重新审视和定位[1]。

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冷战后不断对其全球战略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

冷战结束后不久,布什政府就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克林顿入主白宫后,则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2000年小布什领导的美国政府积极推行“布什主义”[2]。

虽然三任美国总统的主张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基本目标却是一致的:即美国必须领导冷战后的世界,按照美国的理想来重塑世界,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和平。

奥巴马入主新一任美国总统后,在2010年发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报告对布什政府安全战略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检讨和反思,体现了奥巴马政府务实、灵活的一面,但是新战略以安全、繁荣、价值观与国际秩序为四大支柱的思想,同样体现出“在美国领导下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实质没有改变[3]。

本文主要对冷战结束后至今美国政府全球战略报告做一综合总结和评析,以揭示美国对外战略逻辑。

一、布什时期全球战略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弥漫着一派喝彩和乐观情绪,而指导美国外交政策长达40 多年的全球遏制战略也因为冷战的结束而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而建立“美国世纪”成为了布什政府制定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及其发展趋势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及其发展趋势

中 东地 区 素有 “ 洲五 海 ” 三 之地 的称 号 , 自古 以来 就是 兵 家 必 争之地 。特 别是进 入工 业化 社 会 以后 ,随着 中东石 油 的 大发 现, 中东 的战略 地位 更显 突 出 , 中东成为 美 国全球 战 略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中东之 于美 国 的重 要表 现于 中东的 战略地 位 、 国对 中 美 东石 油资 源的依 赖 、美 国推行 的 反恐 战略及 美 国之 中东 民 主化
挥 美 式 民主 在 中 东 的 样 板 示 范 作 用 等 方 面 , 色 列 同 样 是 美 以
置 和 丰 富 的 资 源 禀 赋 ,中 东 地 区 蕴 藏着 丰 富 的 石 油 资 源 , 其 储 量 占世 界 石 油 储 量 的6 . % , 0 .亿 吨 【 在 世 界 石 油 6 2 达9 76 4 “ 。
世 界经 济 与政治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 及其发展趋势
李 延 长
( 西北 大学 中东研 究所 、 中共陕 西省委 党校 政 治 学教研 部 , 西安 706 ) 10 1
摘 要 : 冷 战 时期 美 国的 中东 政 策 主 要 包 括 : 制 中东 石 油 资源 、 大 中东 民 主化 ” 略 为 核 心 改造 中东 、 后 控 以“ 战 借
防 止 大规 模 杀 伤 性 武 器 扩 散 为名 、 解美 国在 中东 最 后 一个 公 开 对手 伊 朗并 推 动 中东 和平 进 程 。尽 管奥 1马 政 府 的 瓦 5 新 中 东政 策 尚未 正 式 出 台, 已初 露 端倪 , 要 是 : 变 前任 政 府 的强 硬 作 风 , 复 美 国在 阿 拉 伯 人 中的形 象 ; 如 既 但 主 改 修 一 往地 捍 卫 以色 列 的“ 自卫权 ” 对 1 斯坦 人 的处 境 表 示 一定 的 同情 , 持 其建 立 国家 ; , 5勒 支 对伊 朗和 叙 利 亚 等 所 谓 的激 进

维持稳定到重塑改造:美国的中东战略述评——从老布什到小布什时期

维持稳定到重塑改造:美国的中东战略述评——从老布什到小布什时期

维持稳定到重塑改造:美国的中东战略述评———从老布什到小布什时期张雪鹏施雁红(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云南昆明650111)摘要: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凸显,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区。

冷战后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主要有地缘利益、价值观利益和安全利益。

为实现其战略目标,美国的中东战略由建立中东新秩序到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完善发展,9·11后演变为重塑与改造战略。

在对伊斯兰世界的看法和政策上,美国国内一直存在“融合论”和“冲突论”之争,二者共同决定和影响了美国的中东政策,使其中东政策具有一贯性和矛盾性等特点。

关键词:冷战后;美国;伊斯兰世界;中东政策中图分类号:D 81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19)01-0172-05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CPC 2019年2月第20卷第1期Feb.2019Vol.20No.1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目标由与苏争霸、“保卫自由世界”转变为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新秩序和“扩大民主共同体”,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凸显,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区,美国对其中东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开始全面介入中东地区。

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冷战后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主要有控制中东重要位置和油气资源的地缘利益、输出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利益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安全利益。

(一)地缘利益美国的全球战略具有浓厚地缘政治色彩,中东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地理位置看,中东“是欧洲和地中海同非洲、亚洲和印度洋之间的空中和海上交通枢纽。

因此,它对美国能否在全世界进行贸易和投放军事力量起着重要作用。

”[1]从能源资源看,中东提供了世界石油供应量的近70%,被称作“世界经济的阀门”。

美国只要获得中东石油的主导权,就能有效影响国际能源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波斯湾的石油对美国的重要性必须从全球角度理解”。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世界格局的转变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世界格局的转变

01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 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02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 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03
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世界崛起及不结盟运动
01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成为独立的政治力 量登上国际舞台。
冷战推动了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发展,加强了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 稳定方面的作用。
冷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
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竞争与合作并存
01
冷战期间,不同意识形态国家 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不断加剧,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合作和妥协 。
02
在经济领域,不同意识形态国 家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国际贸易 和投资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 球化进程。
民主与集权
经济制度差异
美国实行市场经济,注重私有财产和 竞争;苏联则实行计划经济,强调国 家控制和资源分配。
美国倡导民主制度和个人自由,而苏 联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核武器时代到来
原子弹研制成功
1945年,美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标志着核武器时代的到来。
核威慑与核平衡
美国和苏联相继拥有核武器,形成核威慑和核平衡的局面。
的方向发展。
05
美国在冷战后调整政策举措
克林顿政府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1 2 3
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
克林顿政府强调美国应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领导作 用,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扩展市场经济,促 进全球稳定和繁荣。
加强跨大西洋关系
克林顿政府重视与欧洲盟友的关系,推动北约东 扩和欧盟一体化进程,以共同应对后冷战时代的 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全球战略评析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马明良摘要: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强化一超地位,建立单极世界;中东以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资源地位而受到美国的高度重视;美国中东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并服务于、服从于其全球战略;控制中东油气资源,以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改造”中东,主导中东和平进程是其中中东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美国;中东战略;全球战略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中东问题及对美国中东政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许多论著就事论事,或单纯研究中东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问题,或孤立地看待美国的中东战略。

本文试图将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其全球战略联系起来考察,具体分析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其所制订的中东战略。

换言之,全球战略是美国的大目标,而其中东战略所追求的是小目标,小目标服从于、服务于并取决于大目标。

一、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17世纪初,一批批追求自由、富于冒险精神,满怀“天定使命”激情的英国清教徒,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他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立志在此开邦立国,建立自由之光四射的“山颠之城”,并要把它作为万国敬仰的“楷模”推广全球,普救众生。

深深植根于这一文化价值观念,并在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美国模式,自始至终就具有欲称霸世界的强烈冲动。

美国1776年立国后仅约100年,便后来居上,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经济首强,并在20世纪中跃升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二战结束,世界呈“两极”格局并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就是代表资本主义阵营的一极。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意味着冷战时期结束,两极格局瓦解,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独占鳌头,成为唯一“超超级大国”(Hyperpower),于是美国摆出一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架势,独霸天下的欲望日益膨胀,全球战略便应运而生。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确保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美国的地位提出挑战,使21世纪仍然成为美国的世纪。

换言之,就是强化一超地位,建立单极世界。

美国认为,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美国的经济还会继续增长,其综合国力仍将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国,从冷战结束到2015年,没有任何国家或力量可以与其相匹敌,更不会出现像前苏联那样的战略对手。

因此,这段时间,对美国而言,是一个“战略机遇期”,2015年以后俄罗斯和中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从而有可能对美国的超强地位提出挑战。

因此,美国要加紧利用这难得的机遇构建有利于美国的“全球环境”和“世界秩序”,确保美国的超强地位。

为此,美国以“两洋战略”为其全球战略的重点,以中东为“两洋战略”的“连接点”,使“两洋战略”遥相呼应,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哑铃态势”。

所谓“两洋战略”是指:在欧洲大西洋地区,美国通过北约东扩实现其战略目标,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则以“日美安保条约”、“日美新防务指针”和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来实现其战略目标,继续保持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强势地位。

美国认为建立在战略利益相同及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一致基础上的结盟,是维护美国所认定的世界和平和实施其全球战略的基石。

冷战结束后,作为与北约对峙的华约解散,按说,北约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美国不但不带头解散北约,反而为实施其全球霸权战略加强这一跨大西洋的军事联盟。

为防止北约这个能够确保美国留在欧洲和控制欧洲的有效载体出现分化,为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于1995年提出实施北约东扩计划,力图将曾属于前苏联势力范围的东欧地区纳入西方的安全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有利于美国和西方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

经过几年的积极准备,1999年3月12日,波兰、捷克和匈牙利被北约接纳为正式成员,酝酿已久的北约东扩正式启动。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触角”已伸入到波罗的海沿岸和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前南斯拉夫地区。

不但如此,美国还大力倡导“北约战略新概念”,强化和扩大北约的职能,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巩固美国对欧洲安全的主导权。

所谓“北约战略新概念”,一是实现北约的“全球化”,使北约成为推行美国全球利益的有利工具。

二是从“集体防御”转向防区外的“积极干预”。

美国认为,新的北约不仅必须保卫扩大了的领土疆界,而且还要对付来自北约以外但危及北约安全的威胁。

三是可以不经联合国授权而采取军事行动。

对南联盟进行空袭,发动“打伊倒萨”战争,就是这一战略新概念的具体体现。

美国在欧洲积极推行“北约东扩”计划的同时,在亚太地区巩固与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之间的双边军事同盟,特别是积极扩大和强化与日本的军事合作,以使美日同盟和北约这两个位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军事同盟组织既成为地区全安格局的主要支柱,又成为一旦有事就能相互策应进行全球性军事干预的组织。

日本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军事支援体系,对美国保持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和对亚太事务的主导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6年4月,美国与日本发表安保联合宣言,宣言突破了原安保条约所规定的两国军事合作权限于远东的地理范围,强调美日同盟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维持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基石,并提出进行全球合作。

1997年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新的防卫合作指针,新指针把美日军事合作的重点从针对“日本有事”变为应对“周边有事”。

显然新防卫合作指针增加了美国在亚太和全球的军事干预能力,适应了美国进一步利用日本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需要。

美国为实施其全球战略,不断提高其综合国力,不但积极发展经济,而且极力增强军事实力。

冷战后,美国利用巨大的“和平红利”推进信息革命,其后再次大举增加军费开支,谋求建立绝对军事安全优势。

目前,美国年军费开支高达3500多亿美元,超过其后日、英、法等20国军费开支的总和,占全球军事开支的35%。

美国不仅重视发展硬国力,而且还很注重软国力的增强。

美国庞大的新闻、电视、广播、出版、教育和智库系统实际上主宰着世界舆论的导向,因特网更使美国的软实力如虎添翼。

以无与伦比的综合国力为依托,美国不仅公开大搞“人权外交”,倡导“人权高于主权”论,以压促变,甚至随意按自己的需要,把各国按“善”、“恶”分类,逐一兴师问罪,挨个修理、改造,让顺美者昌、逆美者亡。

一会儿,以“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空袭南联盟,并轰炸我驻南使馆;一会儿以“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打伊倒萨”战争;一会儿,又借“反恐”之名威胁或打击对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提出挑战的国家。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干预达40次之多。

同时,美为应对2015年以后可能出现的对其“领导地位”构成挑战的全球性对手,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攻防兼并的战略优势,加速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二、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美国看重中东,决非偶然。

首先,中东在地缘政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影响欧亚非大陆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地区之一。

中东地区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周围环绕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等国际海域。

沟通上述五海水域的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曼德和霍尔木兹四大海峡,是扼守国际航道的咽喉门户。

前两个海峡是地中海和黑海海上交通必经之地;位于波斯湾东口的霍尔木兹海峡既是盛产石油的波斯湾沿岸诸国唯一的出海口,又是中东石油向西方国家和世界各地输出的咽喉通道。

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世界石油价格将上涨3—10倍,甚至爆发石油危机。

此外,中东地区拥有四大海湾,既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瓜达尔湾。

连接地中海和红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交结地带的苏伊士运河,则沟通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

因此,中东被称为“五海四峡四湾一河之地”。

中东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沟通大西洋到印度、东方和西方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成为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可以说,谁控制了中东,谁就赢得了全球战略上的主动权。

解放整个欧洲并当选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二战结束后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甚至仅仅从地理的角度讲,在整个世界战略上也没有比中东更重要的地区。

”其次,中东拥有影响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丰富的油气资源。

在20世纪,中东石油曾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如果把工业文明比作一个人体的话,那么,石油就是这个人体一刻也不能缺少的血液。

没有石油及其天然气等副产品,美国近1.9亿辆汽车大部将停在家里,高速公路网、立交桥、加油站将形同虚设,民航班机只能望空兴叹,无法起飞,使美国人不知春夏秋冬变化的空调难以启动,随之而来的是连锁反应:作为美国经济支柱的汽车工业、建筑业、民用航空业和军事工业,以及提供原材料的钢铁工业、石化工业都极度萎缩。

从全球来讲,目前石油约占世界能源消费的40%,油气总和约占63%,剩下的37%分别是煤、水力、核能、生物能以及太阳能等。

水能数量有限,且分布极不平衡,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也无法成为石油的替代能源;由于安全因素,核电的成本已超过火电,同样分布极不平衡,核能也不能成为石油的替代能源;生物能即太阳能的变种,与太阳能一样是广散能源,收集成本很高,也难以替代石油;煤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油,但它一来储量有限,二来污染严重,各国都在降低煤的开采和消费。

可见,石油在能源领域独占鳌头的局面将要维持很长一个时期。

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369.5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138.2万亿立方米,而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达954.5亿吨,占全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9.7%,其石油产量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6%。

中东地区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达48.4万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35%。

而且,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东的石油具有油层浅、运输方便、开采成本低的特点,一般在2美元1桶以下,最低的只有0.2—0.3美元1桶。

而美国的油田一般在1—13美元1桶,墨西哥在4—13美元1桶,北海油田为4—20美元1桶。

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中东石油对全球经济和国际关系曾产生过呼风唤雨式的影响。

1973年,阿以之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家对支持以色列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使用了石油武器,市场供应量每天削减500万桶,于是油价爆涨,涨到每桶11.65美元,为1971年价格的5倍,加油站排起了长队,西方经济由此进入停滞膨胀期。

1979年,产油大国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油价又从每桶13美元上涨到34美元。

美国又一次认识到了石油的战略价值。

21世纪,尽管中东石油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呼风唤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它的“油龙头”打开还是关上,拧紧还是放松,由谁来开关,由谁来掌握,这仍然在牵动着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的神经。

再次,中东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和众多民族迁徒的通道和融合之处,是世界三大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文明和价值观在此碰撞、激荡,使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的冲突互相交织在一起,从而使该地区的局势变得错综复杂,扑朔迷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