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2《诗经》二首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12《诗经》二首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期春季课题关雎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关雎》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2.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结合课下注释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3. 分析“淑女"和“君子”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4.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合作探究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5.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直至成诵,结合课下注释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难点:1. 分析“淑女"和“君子”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2.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合作探究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导入:诗是思绪翩飞时,在光阴里留下的悠然倩影,是愁肠百结时,在心海里翻涌的幽深波澜。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对它评价很高。
现在就跟老师一起走进《关雎》的世界吧。
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任务一:诵读感诗歌之意一曲一调歌生活: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美。
明确:从内容上看,普遍认为《关雎》写一个男子追求女子的故事,共三章二十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爱情画卷。
第一章,大约是春夏之交,这个美丽的季节,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州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无限的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伴侣。
第二章,他朝思暮想,醒着也想,睡着也想,只怕追求不到;躺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就是睡不着,就只是思念着她。
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写出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之情。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关雎〉〈蒹葭〉》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此鸟雌雄情意专一。
2. 窈窕:美好的样子,主要指女子的心灵美,也指仪表美。
3. 逑:配偶。
4.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5. 寤寐:醒和睡,这里指日夜。
6. 芼(mào):挑选。
在《蒹葭》里:1. 蒹葭:芦苇。
2. 溯洄:逆流而上。
3. 溯游:顺流而下。
4. 晞(xī):干。
5. 跻(jī):升高,这里指道路陡起。
6. 坻(chí):水中的高地。
7. 涘(sì):水边。
8.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赏析:(一)《关雎》1. 主题与情感- 《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从一开始对淑女的爱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达了男子的心意,到求之不得后的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情感是纯真而热烈的。
而后面又想象着如果追求到她,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出男子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兴”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诗的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由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鸣叫,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雎鸠鸟的专一也暗示了君子对淑女情感的忠贞。
再者是重章叠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章章地重复出现,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强调了男子反复努力追求淑女的过程。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12《诗经》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诗经》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穿越千年的歌声——《诗经》二首逐字稿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
《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无不被其润泽、受其照耀。
诗经里有第一首写嫁新娘的诗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
有第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二首》二、《诗经》简介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2.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 篇,所以先秦时又叫做《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4.《诗经》中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又叫国风,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赋,直陈其事,直接抒写。
比,是比喻。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我们先来学习诗经的第一篇诗歌关雎。
三、《关雎》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
《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这首诗的第一句。
关雎是首句“关关雎鸠”的缩写。
关关,拟声词,是雎鸠的鸣叫声。
雎鸠,是古代所说的一种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请同学们先来听朗读的音频,在听的过程中掌握一下红体字的读音,感受这首诗歌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诗,感受这首诗的形式特点。
相信同学们读完之后会注意到这首诗在句式上的特点。
有些诗句如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是反复出现的,句式完全相同。
有些诗句如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句式基本相同,只是替换了其中的三个动词,流采、芼。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文化意义。
2.学习并理解《国风》中的两首诗,体会其音乐性、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诗经》中的两首诗:《秦风·无衣》、《周南·关雎》。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并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介绍《国风》这一部分的作品特点。
2.导读(10分钟)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秦风·无衣》和《周南·关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课文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解读《秦风·无衣》和《周南·关雎》的意境、主旨和诗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秦风·无衣》和《周南·关雎》分别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情绪?这些情感和情绪是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5.语言表达训练(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模仿练习,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韵律和音乐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个人作业(10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写一篇简短的作文,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7.总结和展示(5分钟)请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展示自己对《诗经》的理解和发现。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和深度。
2.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分,评价其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诗经》的朗诵比赛。
2.开展《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一首自己的《诗经》式诗歌。
3.组织学生进行《诗经》相关的文化展览,展示他们对《诗经》的理解和创作成果。
九年级诗经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诗经两首教案一、教案一:《关雎》1. 教学目标:a. 了解《诗经》的意义和作用;b. 理解并诵读《关雎》;c. 掌握《关雎》的背景知识;d.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
2. 教学准备:a. 《诗经》相关资料;b. 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c. ppt课件;d. 打印《关雎》的课本诗歌。
3. 教学过程:a. 导入:与学生分享《诗经》的历史背景和作用,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b. 导读:阅读《关雎》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c. 练习: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跟读和理解《关雎》的意义。
d. 分析:分析《关雎》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意境。
e. 诵读:让学生轮流诵读《关雎》,并指导他们关注声音、节奏和抑扬顿挫。
f. 欣赏:与学生一起欣赏经典的《关雎》诗歌朗诵,深化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g. 总结:归纳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展示他们对《关雎》的理解。
4. 课后作业:a.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b. 准备一段《关雎》的朗诵,展示给同学们。
二、教案二:《卫风·硕人》1. 教学目标:a. 熟悉《诗经》中的《卫风·硕人》;b. 理解并诵读《卫风·硕人》;c. 掌握《卫风·硕人》的背景知识;d.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准备:a. 《诗经》相关资料;b. 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c. ppt课件;d. 打印《卫风·硕人》的课本诗歌。
3. 教学过程:a. 导入:复习《诗经》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b. 导读:向学生介绍《卫风·硕人》的背景、主题和形式特点。
c. 练习: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跟读和理解《卫风·硕人》的意义。
d. 分析:分析《卫风·硕人》的诗歌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e. 创作:鼓励学生创作一篇与《卫风·硕人》内容相关的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诗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经》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诗经》,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案以《诗经》的文本分析和诗歌创作为主线,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20分钟)通过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诗经》的起源、作者、内容和地位。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2. 分析《诗经》的艺术特点(30分钟)讲解《诗经》的艺术特点,包括形式结构、音韵之美、意境描绘等方面。
通过课堂朗读和经典赏析,指导学生领略《诗经》独特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诗经》中的形象描写(30分钟)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经》作品,分析其中的形象描写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方兴未艾的花朵、草地、白云等自然景观,以及君王、贵族、妇女等人物形象。
4. 诗经创作实践(4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一些现代主题,引导学生仿照《诗经》的风格,创作符合时代背景的现代诗歌。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诗歌表达技巧和形象描写手法。
5. 诗歌分享和展示(20分钟)学生互相交换创作成果,进行诗歌分享和展示。
通过互赏和批评,帮助学生提升创作品质和艺术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和音频资料,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直观性。
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3. 创造性写作法通过诗歌创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察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课堂表现评估。
第12课《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 《诗经》二首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3.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三、课前导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在《诗经》中,也有很多表现爱情的诗歌,爱情真乃人间第一绝唱,永远是那么美丽,那么令人神往,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来学习其中两首最有名的爱情诗。
1.作者《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两首,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经》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地位和文学特点。
2. 深入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经》古文的语言特点,翻译并解读文本。
2. 感悟《诗经》中的情感内涵,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经》的魅力。
3. 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影响。
2. 课文讲解:逐句解析《诗经》两首,翻译并解读文本。
3.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手法、韵律特点等。
4. 情感内涵探讨:感悟《诗经》中的情感,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感受文本魅力。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经》两首,翻译文本,解读诗歌意境。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艺术分析: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
6. 情感探讨:引导学生感悟《诗经》中的情感内涵,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填写《诗经》两首的诗歌内容摘要。
3. 选择一首《诗经》以外的古代诗歌,分析其与《诗经》的异同。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诗经》两首,掌握诗歌内容。
2. 深入研究《诗经》两首,分析其艺术特色。
3. 推荐给同学一首《诗经》中的诗歌,并阐述推荐理由。
《诗经》二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背景、起源和分类;2.能够熟练朗读和解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3.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4.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诗经》的背景及分类的讲解;2.两首《诗经》的诗歌积累和分析;3.分小组进行朗读和分享。
三、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经》的背景和分类;2.理解并解读《诗经》中两首诗歌;3.通过朗读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诗经》的背景和起源,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重要性和影响。
2.课堂活动一(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诗经》的分类,介绍什么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学生可以安静地听讲并做相关的笔记。
3.课堂活动二(30分钟):教师选择两首适合学生年龄的《诗经》,分别让学生朗读并解读。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提问学生相关问题,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经》进行讨论和分享。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想。
教师可以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和促进学生的讨论。
5.反思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总结《诗经》的背景、分类以及两首诗歌的理解。
并邀请学生谈谈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启发。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解读和讨论活动;2.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解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3.合作能力:小组讨论时,学生能够积极合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4.文学素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否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是否有所提高。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诗经》诗歌,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古代遗址,加深他们对《诗经》背景的认识;3.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诗经》的读后感,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诗经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诗经》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3.学习两首《诗经》的背诵和解析;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诗经》中的情感和意义3.《诗经》两首诗的背诵和解析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通过谈论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诗经》的地位,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知识讲解:a.《诗经》的背景和特点:-介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750多首诗歌;-它是一部以声调、音韵、篇章为特色的宫廷诗合集;-《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诗经》中的情感和意义:-《诗经》记录了古代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诗经》,我们能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观念,感受他们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3.诗歌背诵和解析:a.选取两首《诗经》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背诵和解析,如《关雎》和《七月》。
b.学生逐句背诵,教师进行诗句解读,包括韵律、意象和意义等方面的解析。
c.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课堂总结:总结《诗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的评价:1.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评估学生对《诗经》中情感和意义的理解;3.评价学生在背诵和解析诗歌时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直接导入古代文学和《诗经》的研究,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研究活动中,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教材:《古代文学选读》2.多媒体设备:课堂电脑、投影仪等七、教学反思:通过诗经文化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发言,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意课堂的互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诗经二首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珠还未干。我心中那好 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 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好像就在水中滩。
❖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
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
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好像就在水中洲。
30/53
31/53
再读,想象:请你试用一句话来表现诗中
25/5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4/53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形象, 但却经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 来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 受双方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
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45/53
❖ 3、音乐美。 ❖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 ❖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同,又有发
10/53
正字音
关关睢jū鸠jiū,在河之洲。 y窈ao窕tia淑o 女,君子h好ao逑qiú。
xìng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w寤ù m寐èi求之。
《关睢》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zhǎ转n 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m芼ào之。
lè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1/53
人公与日夜相思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
12《诗经》二首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2《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cēn cī)..(hǎo qiú)参差荇.(xìng) 芼.(mào) 窈窕..(wù mèi)..(yǎo tiǎo) 寤寐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诗经》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诗经》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了解重章叠句,通过关键词来比较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诗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重章叠句,通过关键词来比较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把握诗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基本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
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关雎》《蒹葭》,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儒家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表现形式是重章叠句。
(三)研读课文任务一:读其声,悟其情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示:字数、韵脚、动词、叠词)任务二:看其形,感其美1.找出两首诗的表现形式特点。
明确:重章叠句2.这种表现形式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
任务三:读其词,析其人1.比读诗歌,通过关键词来比较分析两首诗歌当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
助读资料:①“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②“窈,深远也;窕,深肆极也。
"——许慎《说文解字》极有内蕴、极有内涵的意思。
③“淑,清湛也。
从水,叔声。
”——许慎《说文解字》即水清澈为“淑”,意为女子像河水一样清澈温柔。
④采:捋(lǚ)取也。
——许慎《说文解字》明确:《关雎》中的淑女:文静美好、热爱劳动、对待爱情理智慎重、情趣高雅《蒹葭》中的伊人:心中倾慕、努力追求却可望而不可即的女子。
2022年《诗经》二首》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12 《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根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 感受诗中美好情境.【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2、兴的表现手法.【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 在先秦典籍里通称《》, 汉代以后, 儒家奉它为经典, 始称《诗经》.2、《诗经》包括“、、〞三局部. “风〞为民歌, 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 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 其中大局部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 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 小雅〔74篇〕, 其中大局部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 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3、表现手法有、、 .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 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 多为隔行用韵, 但不拘泥, 章节常反复, 多用叠字.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二、【自主学习】1、正音.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 弄清课文的意思.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 请概括.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①“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 和谐悦耳, 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学习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感受诗歌画面美.2、把握“追求者〞形象, 感受诗歌人性美.【学习难点】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一、自主学习1、给以下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葭( ) 伊人( ) 溯洄( ) 萋萋( ) 晞(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2、解释以下字词.苍苍:伊人:溯洄:洄:从:阻:溯游:宛:萋萋:晞:湄:跻:坻:采采:未已:已:涘:沚: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 翻译全诗.三、合作探究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 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同学们看大屏幕, 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四、拓展延伸1、刚刚咱们描绘了诗中景, 再来看看诗中人. 这时候, 主人公出现了, 在这样的气氛下, 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课文, 小组讨论〕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 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 你能举个例子吗?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诗经二首获奖教案设计
诗经二首获奖教案设计(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诗经二首获奖教案设计这是诗经二首获奖教案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诗经》二首
第1课时关雎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
..(cēn cī)
..(hǎo qiú)参差
荇.(xìng) 芼.(mào) 窈窕
..(wù mèi)
..(yǎo tiǎo) 寤寐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
《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
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
“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蒹葭
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
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识记字音。
溯洄
..(sù huí)道阻且跻.(jī)水中坻.(chí)水中沚.(zhǐ)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跻、坻
已、涘、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
”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1)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着、坚贞不渝。
(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
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目标导学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
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
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
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
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