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的变化
菜籽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VE的研究进展

Ke od : d o o zrdsiae rp se i;vtmi yw r s e d r e itlt; a ee dol i n E; tc p eos i l a o o h rl
dsl t u igsl n e t c o ,c e i l ra e t o c lr iia o ,s p rria f i e t c o ( F ) h v e n i ia s o e t x a t n h m c et n ,m l ua s l t n u ec t l u x a t n S E ae b e t e n l v r i at m e d tl i ie d r i l
维普资讯
第 3期( 总第 10期) 3
20 0 8年 3月
农产品加工 ‘ 学刊
A ae i P r dcl f am Pout Poes g cd mc ei i r rd cs rcsi o ao F n
D o o z rdsi ae p o u e u n h s p o e sn t p o d b e ol e n me t sa mit r ftc p e os , t e : e d r e i l t , r d c d d r g t e l t r c si g se fe il i r f e n ,i x u e o o h r l , . r b i tl i a i o
我 国是世 界油料 生产大 国 ,目前菜 籽油产 量居世 自然界 的主要 存在形 式 。 由于一 系列动 物实验证 明了 界 第 一 。菜籽 经过 压 榨 或 萃取 获 得 的粗 油 ,含有 杂 天然 V E无论在生理活性还是安全性 上均优 于合成 质 ,不能 直接食 用 ,必须经 过精炼 。油脂 脱臭 是油脂 V ,而且 随着天然 V E E开发成本 的下 降 ,加之医药 精 炼工艺 过程 中的一 道重要 工序 ,油脂脱 臭馏 出物是 油 脂精炼 过程 中的 副产物 。脱臭馏 物 的主要 成分 为 游 离脂 肪 酸 、天然 V E、植 物 甾醇 、甘油 酯 ,以及 氧 化 物 分 解所 得 的挥 发 物 等 。精 炼 过 程 包 括脱 胶 、脱 酸 、脱 色 和脱 臭 等 环 节 ,其 中脱 臭 是 非 常 重要 的一 环 。在一 系列 的精炼 过程 中 ,将粗 油 中大量 的杂质 除 和食 品消 费 者 崇 尚天 然 的心 理使 然 ,因此选 择 天然 V E的 趋 向远 远 超 过 了 合成 品i 目前 ,市场 上 对 天 3 1 。 然V E的需求 量越 来越 大 ,产 品供 不应 求 ,因此脱 臭 馏 出物 具有极 高 的利 用价 值 I 。 1 菜籽油 脱臭馏 出物 中提取 V K的方 法
δ-生育酚在精炼油脂中的抗氧化效果及其热损耗

δ-生育酚在精炼油脂中的抗氧化效果及其热损耗郭晓峰;祝婷婷;毕艳兰;李大云;盛磊;杨国龙【期刊名称】《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2【摘要】以精炼动植物油脂(大豆油、棕榈油、茶油和猪油)为原料,以δ-生育酚为研究对象,采用Rancimat法(110℃)和烘箱法(180℃)研究了加热条件下,δ-生育酚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活性、损耗情况及其对油脂品质的影响.Rancimat试验结果表明:添加δ-生育酚(500、1 000 mg/kg)能有效延长棕桐油、茶油和猪油的氧化诱导期,且油脂氧化诱导期与δ-生育酚添加量(500~1 000 mg/kg)呈正相关,而对于大豆油,添加δ-生育酚对其氧化诱导时间无显著影响.110℃下,在棕榈油中,1 000mg/kg的δ-生育酚抗氧化效果优于200 mg/kg的BHT,但与200 mg/kg的TBHQ相比较弱;在猪油中,1 000 mg/kg的δ-生育酚抗氧化效果显著优于200mg/kg的BHT和TBHQ (P<0.05).烘箱试验结果表明:δ-生育酚在油脂中的损耗率随加热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大,增大其添加量能有效抑制其损耗率的增大;在大豆油、茶油和猪油中,δ-生育酚对油脂茴香胺值的增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但在棕榈油中,500、1 000 mg/kg δ-生育酚对其茴香胺值增大均具有促进作用.【总页数】8页(P37-44)【作者】郭晓峰;祝婷婷;毕艳兰;李大云;盛磊;杨国龙【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郑州450001;中储粮油脂工业东莞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3147;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2【相关文献】1.生育酚在油脂中的抗氧化应用 [J], 程强2.大豆油脂精炼副产物提取生育酚与合成抗氧化剂的功能比较 [J], 许芙萍;杨丽娟3.不同油脂日粮中添加RRR-α-生育酚琥珀酸酯对肉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J], 王改琴;张旭晖;王恬4.日粮中添加生育酚和三烯生育酚对鸡肉抗氧化状况和油脂稳定性的影响 [J], M.C.Lanari;赵连生;栗柱5.加热条件下α-生育酚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活性、损耗及其对油脂全氧化值的影响[J], 郭晓峰;毕艳兰;陈佳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榨油生产工艺中三去六脱介绍

榨油生产工艺中三去六脱介绍一、三去:去轻、去石、去磁。
去轻:是为了得到更纯的胡麻子作为原料,通过物理比重差异在风力悬浮筛选下去除、比胡麻籽轻的杂质如:粉尘、胡麻皮等去重:通过比重差异,在震动筛上将胡麻籽重的杂质去除。
去磁:利用铁性杂质的磁性原理去除铁性杂质。
“三去”保证产品安全,同时保护生产设备。
二、六脱:脱酸、脱胶、脱色、脱水、脱臭、脱蜡。
我国目前的食用油按国家标准来说有食用一级油、二级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等等。
我公司产品生产工艺属于全精炼(色拉油)生产工艺。
就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消费档次而言,食用油还没有区分出烹调油、凉拌油(色拉油)等,多数地区的饮食习惯,食用油主要是烹调用,即炒菜用,因此主要是烹调油。
近几年来,随着油脂精炼生产线的引进和国产精炼设备的不断成熟,色拉油以及各种企业标准的精炼油产量不断提高,再加上一些厂家的广告效应,有些城市及地区食用油消费逐渐转向色拉油等精制油,这说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追求更精更纯的食品。
但从营养的角度来讲,拿来全精炼油(色拉油)作烹调油,是不是合适,值得探讨。
从化学角度讲,现有绝大多数天然油脂95%以上是由饱和及不饱和程度各异的脂肪酸甘油三酯(甘三酯)组成并伴有少量种类繁多的类脂物质。
这些类脂物主要包括磷脂、游离脂肪酸、甾醇及甾醇酯、维生素、色素、萜烯类、蜡、脂肪醇、烃类等,它们绝大多数对人体有益无害,但仍有些成分及有些油料的油含有毒成分是一定要去除的。
从毛油到色拉油,一般需要经过脱胶(脱磷)、脱酸、脱色、脱臭,有些油品还需脱腊等工序的处理。
经过这些精炼过程之后油脂的主要类脂物成分和其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会发生系列变化。
(一)、脱酸——游离脂肪酸(FFA)油脂中含有游离脂肪酸,主要是由于未熟油料种子中尚未合成为酯的脂肪酸。
油料因受潮、发热受解脂酶作用或存放过程中氧化分解也能产生FFA。
一般未精炼植物油脂中约含有0.5%-5%,受解脂酶分解过的米糠油、棕榈油中FFA可高达到达20%以上。
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_金青哲

油脂精炼过程中, 体系与外界不断发生能量和 物质的交换, 既可使油中各种天然的微量成分损失 , 也可引入或产生多种其他微量成分, 而这些微量成 分的消长对食用油的稳态化程度具有决定性影响 。 近年来, 我国油脂精炼过度趋势明显, 其后果是有益 于食用油稳态化的微量成分大量损失, 并引入或产
收稿日期: 2010 - 10 - 25 “863 ” 基金项目: 国家 项目( 2010AA101504) ; “十一五 ” 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0BAD01B07 ) 作者简介: 金青哲( 1962) , 男,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油脂化学教 mail) jqzwuxi@ 163. com。 学、 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的工作( E-
5% 以内。 白土对 α - 生育酚和 δ - 生育酚的影响很小, 而 γ - 生育酚能部分被吸收和氧化。在脱色过程中, 若 油温较高, 一部分 γ - 生育酚会转化成 γ - TDE ( 5 -
2011 年 第 36 卷 第 6 期
中
国
油
脂
23
[ tocopheryloxy]- γ - tocopherol ) 。 在油品储藏过程 由于温度降低, 这种无色的前体物质又经某些反 中, 应, 重新变成有色物质, 使油品颜色加深。储藏时间 越长, 油色变得越深 。这是目前对于大豆油返色 现象的一种解释。 目前, 尚不能准确地说明是哪一 种或哪几种因素造成油脂返色, 但认为与白土作用 过度而使油脂及其微量成分的化学结构不稳定 ( 降 解或异构化) 有直接关系。 活性白土如果活性较高, 会导致脱色油酸值上 升, 一般 白 土 用 量 增 加 1% , 脱色油的酸值上升约 [ 12 ] 0. 2 。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方面是由于白土表面的 质子酸对游离脂肪酸有催化作用, 另一方面与白土本 身内表面的酸性点及一些无法洗脱的酸性盐提供酸性 [ 13 ] 成分有关 。白土活性度越大, 脱色油中的二级氧化
α-生育酚在花生油、芝麻油和菜籽油中的抗氧化效能

α-生育酚在花生油、芝麻油和菜籽油中的抗氧化效能朱雪梅;吴俊锋;胡蒋宁;赵士强;胡振瀛;熊华【摘要】为揭示油脂自身氧化特点及其对α-生育酚抗氧化效能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的α-生育酚到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中并进行氧化,测定POV值、茴香胺值和总氧化值的变化.3种油脂的双键相对值的关系是芝麻油>菜籽油>花生油,所以推测芝麻油最易氧化.而结果表明菜籽油最易氧化,其次是花生油,芝麻油最稳定,因此油脂氧化及α-生育酚的抗氧化不仅与脂肪酸组成的双键数有关,还可能与非甘油酯成分如维生素、多酚类化合物等不皂化物有关.不同油脂α-生育酚的抗氧化效能不同,如α-生育酚的最佳抗氧化浓度在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中分别为200、100和25 mg/kg,即越稳定的油脂需要添加的α-生育酚越低,反之亦然;然而若添加的α-生育酚高于其最佳抗氧化浓度则促进油脂氧化.【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3(039)010【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α-生育酚;油脂氧化;抗氧化效能【作者】朱雪梅;吴俊锋;胡蒋宁;赵士强;胡振瀛;熊华【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油脂是食品的重要组分之一,为人类营养、健康所必需。
但是食用油极易发生氧化,油脂氧化所生成的氧化产物不仅影响油脂食品的风味、色泽、营养价值,还会对膜、酶、蛋白质造成破坏,诱发癌症等多种疾病[1]。
精炼后的植物油变色原理

精炼后的植物油变色原理植物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用油之一,而精炼后的植物油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颜色变化。
本文将探讨精炼后的植物油变色的原理。
我们需要了解植物油的成分。
植物油主要由甘油三酯组成,其中包含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
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对植物油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当植物油精炼后,其中的杂质和不稳定成分会被去除,使其更加纯净和稳定。
然而,即使经过精炼,植物油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易氧化物质。
这些物质在接触空气和光线的作用下,会发生氧化反应,导致植物油的颜色发生变化。
氧化是植物油变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植物油暴露在空气中时,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化产物。
这些氧化产物具有较强的色素性质,会使植物油逐渐变得深黄色或棕色。
此外,光线也会加速植物油的氧化反应,因此存放在透明容器中的植物油更容易变色。
除了氧化,植物油的变色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例如,植物油中的色素物质可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高温会加速色素的形成和变化,导致植物油变得更加深色。
此外,植物油中的杂质和微量金属离子也可能参与到变色过程中。
为了延缓植物油的变色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应尽量避免植物油长时间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下,可以选择不透明的容器储存植物油,或者将其放置在阴凉处。
其次,可以添加一些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来减缓植物油的氧化反应。
此外,定期更换植物油也是保持其稳定性和颜色的有效方法。
总结起来,精炼后的植物油变色是由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易氧化物质在空气和光线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所致。
氧化产物具有色素性质,导致植物油逐渐变得深黄色或棕色。
为了延缓植物油的变色过程,可以采取适当的储存方法和添加抗氧化剂。
通过正确的保管和使用,我们可以保持植物油的质量和颜色,确保其在烹饪和食用过程中的安全和美味。
菜籽油中高酚含量的提取及其应用研究

菜籽油中高酚含量的提取及其应用研究菜籽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食用油。
相比于其他的油脂,菜籽油富含亚油酸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受到广泛的青睐。
但是,菜籽油中高酚含量的存在,为其的保存和加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提取菜籽油中高酚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针对菜籽油中高酚含量的提取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菜籽油中高酚含量概述酚是一类含有苯环的羟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在菜籽油中,高酚含量是指油中酚含量高于150mg/100g的情况。
由于酚具有强抗氧化性,因此菜籽油中高酚含量对延长油脂的保质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高酚含量也会影响到菜籽油的色泽、口感和营养价值,给油的加工和保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菜籽油中高酚的提取方法1.蒸馏提取法蒸馏提取法是通过油脂中酚在水蒸气的作用下挥发出来,然后再在冷凝器中凝结成液体,最后收集提取出的液体。
这种方法可以将酚从菜籽油中高效地提取出来,但是采用蒸馏法提取的酚含量低,需要进行多次提取,而且过程复杂,需要大量能量。
2.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利用溶剂将酚从油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机溶剂有乙酸乙酯、石油醚等。
由于不同类型的溶剂提取出的酚的含量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溶剂。
在有机溶剂提取法中,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提取,以提高酚的提取率。
3.超临界CO2提取法超临界CO2提取法是一种新型的高效提取技术,通过超临界CO2作为溶剂,将油中的酚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提取酚,具有环保、高效、无污染等优点。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条件调节超临界CO2的密度和流量,从而实现对酚提取率的控制。
三、菜籽油中高酚的应用1.防氧化性能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有效地延长油脂的保质期。
因此,菜籽油中高酚含量的提取可以将其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增强食品的保鲜能力。
同时,菜籽油中高酚含量的提取也可以用于制备化妆品、保健品等。
2.制备生物柴油酚具有不良的燃烧性能,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添加剂。
不同加工工艺对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营养成分的影响

不同加工工艺对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营养成分的影响低芥子酸菜籽油是一种富含营养的食用油,具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
然而,不同的加工工艺可能会对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的营养成分产生影响。
本文将针对不同加工工艺对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的营养成分的影响展开讨论。
首先,低芥子酸菜籽油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后,其脂肪酸组成可能会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热压榨工艺对低芥子酸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有较大影响。
通过热压榨工艺提取的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中,脂肪酸饱和度较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
这是因为高温压榨会导致部分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失活或分解。
相比之下,冷榨工艺得到的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中,脂肪酸饱和度较低,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这是因为冷榨工艺能更好地保留菜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
其次,不同的加工工艺对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的抗氧化物质含量也有影响。
抗氧化物质是保护人体细胞免受自由基伤害的重要物质。
研究表明,热压榨工艺得到的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中,抗氧化物质含量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高温压榨会导致部分抗氧化物质的丧失或降解。
相比之下,冷榨工艺得到的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中,抗氧化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这主要归功于冷榨工艺能更好地保留菜籽油中的抗氧化物质。
此外,不同的加工工艺还可能影响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含量。
研究发现,热压榨工艺得到的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中,一些热敏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可能会部分丧失。
而冷榨工艺由于低温处理能较好地保留这些维生素,因此得到的分离品中维生素含量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不同的加工工艺对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的营养成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热压榨工艺得到的分离品中脂肪酸饱和度较高,抗氧化物质含量相对较低,而冷榨工艺得到的分离品则相反。
此外,冷榨工艺能更好地保留维生素等热敏感的营养成分。
因此,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对于保留低芥子酸菜籽油分离品的营养成分至关重要。
植物油中生育酚与生育三烯酚测定方法比较

植物油中生育酚与生育三烯酚测定方法比较潘开林;季敏;牛跃庭;胡明明;OOI Cheng Keat【摘要】Two methods in AOCS were compared to determine tocopherols and tocotrienols in vegetable oi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fluorescence detection (HPLC- FLD)was more sensitive tha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ultraviolet (HPLC - UV), which has better recovery rate and accuracy,lower detection limits and higher resistance to interference of impurity. The results of determining tocopherols and tocotrienols in 12 kinds of vegetable oils by HPLC -FLD were all in the reference range of the literatures.%比较AOCS中两种测定生育酚与生育三烯酚的方法,即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
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具有更好的回收率和准确性、更低的检出限和良好的抗杂质干扰能力,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12种植物油中生育酚与生育三烯酚的含量,其结果均在文献参考范围之内。
【期刊名称】《粮油食品科技》【年(卷),期】2016(024)004【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植物油;生育酚;生育三烯酚【作者】潘开林;季敏;牛跃庭;胡明明;OOI Cheng Keat【作者单位】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大马棕榈油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1108;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大马棕榈油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1108;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大马棕榈油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1108;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大马棕榈油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1108;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大马棕榈油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1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7.3生育酚(T)和生育三烯酚(T3)统称维生素E,根据其苯环上所含甲基位置和数目的不同,可分为α-生育酚(α-T)、β-生育酚(β-T)、γ-生育酚(γ-T)、δ-生育酚(δ-T)和α-生育三烯酚(α-T3)、β-生育三烯酚(β-T3)、γ-生育三烯酚(γ-T3)、δ-生育三烯酚(δ-T3),分子结构式见图1。
菜籽多酚Canolol研究进展

菜籽多酚Canolol研究进展张苗;杨湄;郑畅;黄凤洪【摘要】Canolol是油菜籽和菜籽油中的主要多酚之一,由油菜籽中天然存在的芥子酸在高温高压下脱酸转化而成.Canolol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及抗诱变、抗癌等生理活性,因此具有重要的医药和营养价值.本文阐述了Canolol的发现、结构鉴定与定量检测、影响其形成的关键因素、在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的变化及Canolol 的主要生理活性等,为油菜籽高值化加工技术发展和高品质、高附加值菜籽油产品以及高效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年(卷),期】2014(036)005【总页数】5页(P685-689)【关键词】菜籽多酚;Canolol;2,6-二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检测方法;生理活性【作者】张苗;杨湄;郑畅;黄凤洪【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9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油料生产中所占比重约40%。
“十二五”期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公顷以上,产量达到1 300万吨以上,分别约占世界的21%和23%[1]。
植物多酚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次生代谢产物。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多酚具有优越的抗氧化性能,在抗癌、抗辐射损伤、抗病原微生物、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诸多方面具有良好作用[2]。
大宗商品油料中,油菜籽的多酚含量最高。
菜籽多酚分为酚酸和单宁,酚酸又包括游离酚酸和酯化酚酸,其中游离酚酸占总酚的9%~16%,芥子酸(sinapic acid)是最主要的游离酚酸,占游离酚酸总量的70%~85%;芥子碱(sinapine,芥子酸的胆碱酯)和芥子酸葡萄糖苷(1-O-β-D-glucopyranosyl sinapate)是最主要的酯化酚酸,在菜籽中的含量约为0.4%~1.0%[3~5](图1)。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主要微量成分的影响研究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主要微量成分的影响研究王瑛瑶;魏翠平;段章群;栾霞;刘京;陈焱【摘要】研究了大豆油和菜籽油中过氧化物、游离脂肪酸、生育酚、甾醇、反式酸、聚甘油酯等微量物质含量随精炼工序的变化.油脂中过氧化值(PV)下降主要在精炼的脱色阶段,本研究中,大豆油PV在脱色阶段下降幅度为63.27%,而菜籽油PV 下降幅度为93.07%;脱酸处理后,油脂的酸价(AV)急剧下降,但植物甾醇在这一阶段损失最为严重,且伴随产生缩水甘油酯.生育酚损失主要在脱臭环节,尤以γ-生育酚损失最多.脱臭处理是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聚甘油酯以及缩水甘油酯明显上升的主要环节.【期刊名称】《中国粮油学报》【年(卷),期】2014(029)010【总页数】5页(P47-50,55)【关键词】大豆油;菜籽油;微量物质;精炼;损失【作者】王瑛瑶;魏翠平;段章群;栾霞;刘京;陈焱【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4.6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此外,还含有对油脂品质和储存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甾醇、生育酚、磷脂、游离脂肪酸、色素等微量物质。
油脂精炼过程可以减少上述微量物质并产生新的微量物质,包括由于脂肪酸异构化产生的反式酸、甘油酯聚合产生的聚甘油酯等危害物。
油脂精炼的目的是除去对油脂品质和食用安全有影响和危害的物质,并最大程度减少对有益组分的影响和降低油脂精炼损失。
当前,保留油脂中微量有益组分对消费者的积极作用已得到科学证实[1-2],油脂产品的质量评价正从过去追求产品外在感官指标上升到多维度油脂品质的综合评判上,合理控制油脂精炼程度已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系统的研究油脂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类脂物(如生育酚、甾醇等)和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聚甘油酯等)的种类、含量与精炼工序的关系,是建立合理精炼工序对应的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保障油品安全营养的基础。
生育酚抑制油脂氧化机制研究进展

生育酚抑制油脂氧化机制研究进展周洋;杨文婧;操丽丽;姜绍通;庞敏【摘要】生育酚是天然脂溶性抗氧化剂维生素E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用油中.但在加热条件下,油脂中生育酚在参与延缓油脂氧化反应过程中自身会发生损耗、转化和迁移,其转化产物是否还具备抗氧化活性成为研究热点.针对中餐食用油以高温煎炸为主的使用习惯,研究生育酚在高温煎炸条件下的转化及抗氧化活性维持十分重要.结合油脂氧化机理,主要总结了油脂中生育酚的抗氧化机制,重点对加热条件下生育酚抑制油脂氧化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合理及正确使用脂溶性抗氧化剂维生素E、发挥其营养保健功效、维持油脂品质提供一定参考.【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8(043)008【总页数】7页(P32-38)【关键词】生育酚;维生素E;抗氧化机制;油脂氧化【作者】周洋;杨文婧;操丽丽;姜绍通;庞敏【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2;TS201.6维生素E是一种强有效的抗氧化剂,具有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能[1-2]。
维生素E作为抗氧化剂添加到油脂中,不仅可达到预防和延缓油脂氧化的目的,也可提高油脂的营养价值,在人体内发挥多种生理功能,降低疾病风险[3-4]。
近年来,由于食用油中广泛添加的人工合成抗氧化剂TBHQ、BHT、BHA的安全性受到普遍质疑[5-6],天然脂溶性抗氧化剂维生素E受到食用油行业关注。
菜籽油提取及油脂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菜籽油提取及油脂稳定性的相关研究菜籽油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油,在人们的饮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菜籽油的提取以及其油脂稳定性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关于菜籽油提取的方法以及油脂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成果。
首先,菜籽油的提取方法有很多种。
常见的方法有机械压榨法、溶剂法以及超临界流体法等。
机械压榨法是将菜籽经过物理压榨,从中提取油脂。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提取率相对较低。
溶剂法是将菜籽经过溶剂的浸渍和分离,以获得油脂。
这种方法提取率较高,但存在溶剂残留的问题。
超临界流体法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对菜籽进行萃取,提取率高且对环境友好,但设备成本较高。
提取出来的菜籽油,其油脂稳定性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油脂稳定性是指油脂在储存和加热过程中对氧气和热量的稳定程度。
菜籽油中所含的脂肪酸、抗氧化物质以及杂质等均会影响油脂的稳定性。
研究发现,菜籽油中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容易受到氧化反应的影响,从而导致菜籽油的质量下降。
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E等可以延缓油脂氧化的速度,提高菜籽油的稳定性。
一项研究表明,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受到存储条件的影响。
存储于阳光直射的环境中,菜籽油容易受到光照的影响而产生氧化反应。
因此,储存菜籽油时应选择暗处,并避免阳光直射。
此外,研究还发现,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如山梨酸酯和生育酚,可以提高菜籽油的稳定性。
另外一方面,研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改善菜籽油稳定性的方法。
通过改变油脂的组成,如添加油脂酸、油脂酰胺等,可以提高菜籽油的耐热性和抗氧化性。
化学修饰菜籽油的方法也被广泛研究,如酯化反应、乙醇醋酸酯化等,可以改变油脂的结构,提高其稳定性。
最后,对于菜籽油的稳定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从菜籽油提取方法的改进,到油脂稳定性的机理研究,都有待进一步开展。
此外,与菜籽油相关的食品加工技术也需要根据研究成果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以提高菜籽油在食品中的应用性能。
综上所述,菜籽油提取及油脂稳定性的相关研究关系到人们日常饮食健康和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
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学总结3

•难。
目前常规法20-30℃,溶剂法20℃左右。
溶剂法溶剂脱蜡是在蜡晶析出的油中添加选择性溶剂,然后进行蜡-油分离和溶剂蒸发的方法。
优点:降低体系粘度,有利蜡油分离;有助蜡晶粗大而结实;缺点:需引入溶剂及溶剂脱除设备,增加成本。
常用溶剂:己烷、乙醇、异丙醇、丁酮和乙酸乙酯等。
表面活性剂脱蜡的机理:油脂脱蜡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有助于蜡的结晶。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非极性基团与蜡的烃基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形成共聚体,同时表面活性剂还具有较强的极性基团,因而形成的共聚体的极性大于单体蜡,使得油-蜡界面的界面张力大大增加,与油脂易于分离。
形成的共聚体晶体大,生长速率快。
第8章油脂分提1 油脂晶体中主要存在哪三种晶型?它们的熔点、密度及稳定性的顺序?三种晶型转变的示意图?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结晶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晶体形态,称为同质多晶现象。
不同形态的晶体称为同质多晶体。
油脂晶体中主要存在a,β′和β三种晶型。
这三种晶型的稳定性、密度以及熔点均依次增加(见P124,P126,表8-1,8-2及下表)a晶型转变。
液体油β′型2 晶种与不均匀晶核如何影响油脂分提?晶种:在冷却结晶过程中首先形成的晶核,它能诱导固态脂在其周围析出、成长。
(事实上是在结晶过程中,为降低过冷度或过饱和度而外加入的小晶体充当晶核,称为晶种)油脂分提过程中常加入脂肪酸作为晶种。
不均匀晶核:油脂在精炼、输送过程中,由于温度低于固态脂肪凝固点而析出的晶体。
不均匀晶核是在非匀速降温过程中形成的,晶型各异,颗粒大小不一,当转入冷冻结晶阶段之后,不利于脂晶的均匀成长和成熟,使结晶体本身产生缺陷,影响油脂分提。
因此实际操作中是在结晶分提之前,加热熔融体系,然后转入正常冷冻分提阶段。
3 油脂结晶过程包括哪些阶段?过冷却在一定温度下,微小晶体的饱和蒸汽压恒大于普通晶体的饱和蒸汽压是液体产生过冷现象的主要原因。
(开尔文公式)晶核形成✧均相成核✧异相成核✧二次成核晶体生长第9章油脂氢化1请根据Horiuti-Polanyi 氢化理论,采用图解说明油脂氢化过程中,异构体(四种)是如何形成的?共轭双键又是如何形成的?油脂氢化反应物为:油脂(液),催化剂(固体)及氢气(气)。
不同油脂熬制的火锅底料熬煮过程中的油脂质量变化

不同油脂熬制的火锅底料熬煮过程中的油脂质量变化张丽珠;唐洁;卢靖;车振明【摘要】Four kinds of hot pot soup stocks were made by mixed oils of palm olein and rapeseed oil(vol-ume ratio of palm olein of 5 degrees to palm olein of 8 degrees to rapeseed oil 3: 2: 3), mixed oils of palm stearin and butter(volume ratio of palm stearin to butter 1: 2), rapeseed oil and butter respectively, and the quality changes of oils in the four kinds of hot pot soup stocks during boiling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eroxide value, acid value an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of oils in the four kinds of hot pot soup stocks increased during boiling, and the quality of base oil of hot pot soup stock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oil in hot pot soup stock directly during boiling;with the boiling time prolonging, the contents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f the oils in the four kinds of hot pot soup stocks all decreased;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trans fatty acids of oil in hot pot soup stocks made by rapeseed oil and mixed oils of palm olein and rape-seed oi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boiling for 16 h.%对棕榈液油菜籽油复合油脂(5度棕榈液油、8度棕榈液油、菜籽油体积比3:2:3)、棕榈硬脂牛油复合油脂(棕榈硬脂与牛油体积比1:2)、菜籽油以及牛油熬制的火锅底料在熬煮过程中的油脂质量变化进行研究。
油菜籽炒籽温度对其油脂风味及综合品质的影响

为主;杂环类化合物中1}类的种类最多,以2,5 -二甲基1嗪、3 -乙基-2,5 -二甲基1嗪、2 -甲基I嗪为
。 主。160 C炒籽温度时硫W降解产物和I嗪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最高,醛类含量最低,风味也较好 随炒籽温度
升高菜籽油中PAHs及3 -MCPD酯、GEs含量均呈升高趋势。180 C炒籽温度,菜籽油中3 - MCPD酯和GEs
苯代丙月青 6 - ( /e ) M
- 7.69 9.92 - 1.55 3.84 4.47
/T
-
0.15 0.20
-
-3-Βιβλιοθήκη -0.01 0.01
-
Hi
- 42.04 47.92 32.72
眦嗪 2- e
2, 5 - f e 2, 3 - f e
-
0.01 0.02
-
- 0.46 1. 04 1.11
。 分别为0.15,0. 82 mg/kg,相比于140 C炒籽分别增加了 4倍和12. 67倍 炒籽压榨所制取菜籽油中维生素E 。 和笛醇含量均比冷榨菜籽油高,160 C炒籽制取菜籽油中维生素E和笛醇含量最高 菜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 。 随炒籽温度升高而提高 综合菜籽油风味、安全Q质、营养Q质和质量指标,浓香菜籽油生产中以炒籽温度不 。 超过160 C、炒籽时间不超过20 min为佳
0. 43 2.06
-
0.10 0. 28 1. 04
-
0.07 0.08
-
-
0.04 0.17
-
-
入
,吸附30 min 取出萃取
相 谱 样 , , 2 min。
入气
谱 :不分流模式进样;进样口温度250 C ;
载气为 (纯度三99. 999% );恒流
油脂回酸、回色的原因探讨及应对措施

3
回酸回色因素及应对措施
油脂回酸、回色的原因探讨及应对措施
2013年10月
2017/9/24
1
目
1 2
3 4
录
前 言 回酸回色机理 回酸回色因素及应对措施 总 结
1
前
言
食用油有如下几大理化指标:酸价、色泽、过氧化值、水份及挥发物、碘 价、烟点…… 其中酸价、色泽是食用油两个重要质量控制指标, 是评价商品货架寿命最 直观的因素。 食用油经过生产、贮藏、灌装、运输、流通等环节后,会有回酸、回色现 象发生,特别是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回酸/回色现象尤为突出。 回酸、回色的机理以及如何应对这种现象,是我们油脂工作者面临的重大 课题。本讲座就是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同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广东区域 正在进行的焦点课题做出的一些探讨。
回酸回色概念 回酸机理 回色机理
一、回酸机理
水解反应通式
CH2-OCOR1 CH-OCOR2 CH2-OCOR3 + 3H2O
CH2-OH
R1COOH
CH-OH + R2COOH CH2-OH R3COOH
2
回酸回色机理
回酸回色概念 回酸机理 回色机理
二、回色机理1、生育酚
生育酚红
油脂在储藏过程中返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 认为最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γ-Tocopherol(生育酚) γ-TED(5-tocopheryloxy) (中间体) Tocored (生育酚红)
2
回酸回色机理
回酸回色概念 回酸机理 回色机理
二、回色机理1、生育酚
生育酚红
通过能量的吸收和释放,γ -生 育酚前体与返色物质之间可以互相 转换,临界点大约在235℃。返色 物质在热力学上较前体稳定,前体 活化能较低,脱色阶段在酸性白土 催化氧化作用下,几乎所有返色前 体物质转变成返色物质。而返色物 质转变成前体则需克服更高活化能, 脱嗅阶段温度高,使这种转变易于 发生,即油脂色泽表面上降低,但 这些前体在大豆油储存过程中,可 能再次逐渐变成返色物质,导致大 豆油返色 。
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磷脂、生育酚及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及其对返色的影响

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磷脂、生育酚及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及其对返色的影响郑立友;胡晖;段玉权;石爱民;杨颖;刘丽;刘红芝;王强【摘要】对精炼各工序玉米油中磷脂含量、生育酚(VE)含量及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其与返色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精炼过程中磷脂含量显著降低,其中脱胶碱炼工序降幅为89.44%;VE含量显著降低,脱臭工序降幅为41.31%;金属元素铁、铜含量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44.78%、43.75%;脱臭油较脱色油返色性较高;油脂色泽红值与金属元素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磷脂、VE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色泽红值变化与磷脂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说明磷脂在油脂返色中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6(041)010【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玉米油;精炼工序;磷脂;VE;金属元素;返色【作者】郑立友;胡晖;段玉权;石爱民;杨颖;刘丽;刘红芝;王强【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4.6;TQ644.4玉米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植物油,玉米毛油除甘油三酯外还含有磷脂、生育酚(VE)、金属元素等非甘油三酯成分[1]。
食用植物油中生育酚含量测定方法优化及分析

( 北京 工商 大 学 食 品学 8/ 食 品添加 剂 与 配料 北京 高校 工程研 究 中心 ,北 京 1 0 0 0 4 8 )
摘 要 :采 用 高效液相 色谱 法测 定 了 8种 2 4个植物 油样 本 中生 育酚 的含 量 , 并对 生 育 酚的提 取 条
9 . 8 8 3 6 ×1 0一
关 键词 : 食 用植 物 油 ;生育酚 ;高效液 相 色谱 法
中图分 类 号 : T S 2 2 7 文 献 标 志 码 :A
生 育酚 ( t o c o p h e r o 1 ) 即维 生 素 E, 是 一 种 脂 溶性 维生 素 , 外观 呈无 色至 浅 黄 色 , 几乎无嗅 , 氧 化 后颜 色逐 渐 变深 至棕 红色 。天然生 育 酚包含 4种右旋
多功 能 , 因而 被人 们 广 泛 研 究 。植 物 油 是 人们 日常 生活 中获 取生 育 酚 的主 要 来 源 之 一 , 不 同品种 的植 物油 中生 育 酚 的含 量有 较 大差 异 ¨ 1 , 因此 生育 酚 的
1 材 料 与 方 法
n= 3 ) 为2 . 5 %一 8 . 5 % 。在 8种植物 油中, 葵花籽油 中 一 生育酚的质量分数较 高, 可达 4 . 2 3 4 9× 1 0 ~, 大
豆油 的 y 一 生 育酚 、 艿 一 生育 酚及 总生 育酚 的质 量 分 数较 高 , 分 别为 7 . 3 7 1 3×1 0 ~, 1 . 6 2 1 5×1 0 ~,
件 进行 优 化 。在 室温 下 , 以甲醇 为溶剂 , 采 用超 声 法进 行提 取 , 料液 比为 1 : 1 . 2 5 , 提 取 3次 , 每次 2 0
食用植物油中EU15+1PAHs污染情况及精炼过程对其含量的影响

食用植物油中EU15+1PAHs污染情况及精炼过程对其含量的影响郑添添;张立实;王君;王格平;乔晚芳;王春蕾【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6(041)012【摘要】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对4种食用植物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茶籽油)共150份样品进行欧盟优控的15+1种多环芳烃(PAHs)检测,分析比较不同油种和不同级别油的污染情况,并对稻米油的精炼过程的样品检测,分析探讨食用植物油中PAHs污染的关键环节,为科学合理提出控制其健康风险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不同程度地受到PAHs的污染,检出率在5%~90%之间,平均污染水平范围0.30~4.72 μg/kg;PAH4为主要污染物,平均含量12.50 μg/kg,其中蘑污染最为严重,检出率90%,平均含量4.72 μg/kg;苯并(a)芘作为食用植物油的重要卫生指标,平均含量2.27 μg/kg;4种食用植物油中花生油污染最为严重;稻米油精炼过程中脱酸和脱色工序显著降低了PAH4的含量,成品油苯并(a)芘含量小于2μg/kg,∑P AH4含量小于10 μg/kg,达到了良好的品质.【总页数】5页(P76-80)【作者】郑添添;张立实;王君;王格平;乔晚芳;王春蕾【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610041;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100022;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610041;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100022;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北京100062;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0137;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1;TS201.6【相关文献】1.精炼对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的影响 [J], 李康雄;罗凡;费学谦;钟海雁2.米糠油物理精炼过程中脱臭对其谷维素含量的影响 [J], 梁少华;林敏刚;赵西周;杨幸元3.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磷脂、生育酚及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及其对返色的影响 [J], 郑立友;胡晖;段玉权;石爱民;杨颖;刘丽;刘红芝;王强4.精炼温度对GCr15轴承钢钢液中钙、镁、铝、氧含量的影响 [J], 毛晓亮;曾亚南;付国强;许晓兵;梁伟5.玉米油精炼过程氯离子含量变化及其对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影响 [J], 刘玉兰; 王璐阳; 黄会娜; 王满意; 安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20920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双低油菜籽副产品利用技术开发”(N o .2001BA 501A 05) 作者简介:吴时敏,(1970—),男,讲师,博士研究生.E 2m ail :w ush i m in @m ail.hzau .edu .cn 3通讯作者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的变化吴时敏, 吴谋成3, 张巧忠(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系,武汉430070) 【摘 要】目的: 研究生育酚在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的含量与组成变化。
方法: 采用H PL C法测定生育酚的含量与组成。
结果: 生育酚含量:毛菜油为0.130%,经脱胶碱炼后为0.119%,经脱色后为0.083%,经脱臭后为0.069%;流向副产物中的生育酚为毛油中的47.1%。
经脱胶碱炼、脱色和脱臭后,Α2生育酚含量下降率分别为33.1%,49.3%和1.7%。
结论: 精炼完成后,菜籽油中生育酚、Α2生育酚含量均显著下降,Α2生育酚在生育酚中的比例亦降低。
在进行工艺优化、副产物利用及菜籽油氧化稳定性评价时必须考虑这一变化。
关键词: 菜籽油; 生育酚; Α2生育酚; H PL C 法; 精炼 中国分类号: R 1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227955(2003)0420418203 生育酚是维生素E 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
由于一系列动物实验证明了天然维生素E 无论在生理活性还是安全性上均优于合成维生素E ;而且,随着天然维生素E 开发成本的下降,加之医药、食品消费者崇尚天然的心理使然,选择天然维生素E 的趋向远远超过了合成品[1]。
因此,富含生育酚的自然资源成为了相关研究者和生产开发时关注的热点。
天然生育酚主要来源于植物油脂。
菜籽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目前我国年产菜籽已超过1000万吨,可生产菜籽油超过300万吨,居全球第一位[2];而且1999~2001年均进口菜籽达250万吨以上[3~6],大多用于精炼制油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生育酚作为菜籽油中重要的微量生理活性成分及抗氧化剂,研究其在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的流向不仅可以综合评定其营养价值和氧化稳定性,而且可为精炼工艺的优化、抗氧化剂的添加和油脂副产物的合理利用提供切实参考。
国内有研究者以维生素E 为统称分别对大豆油、花生油加工中维生素E 的变化进行了报道[7~8],但对菜籽油中生育酚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及分布尚未见报道,故就此进行了系统研究。
1 材 料 与 方 法1.1 材料 油样取自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炼油厂;Α2生育酚标准品,德国M erck 公司;正己烷(色谱纯),上海陆都化学试剂厂;乙醚(优级纯),郑州市化学试剂厂;乙醇(优级纯),上海振兴化工一厂。
1.2 方法1.2.1 菜籽油精炼工艺与取样:精炼工序依次为:毛菜籽油→脱胶碱炼→脱色→脱臭→成品油,直接到精炼油厂生产车间分别采取毛菜籽油(A )、脱胶碱炼完成后的菜籽油(B )、脱色完成后的菜籽油(C )、脱臭完成后的菜籽油(D ),分三次分别采样混匀,立即置于0℃左右冰箱避光保存,1w 内完成检测。
1.2.2 生育酚的测定:样品用无水乙醇溶解。
采用H PL C 法,以Α2生育酚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根据保留时间对比确定生育酚组成,外标法计算含量。
H PL C 分析条件为:W aters 公司51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W DL 295工814A cta N u tri m en ta Sin ica ,D ec .2003,V o l.25N o .4作站;L ich ro sp her Si O2色谱柱,250mm×4.6mm, 5Λm;流动相:正己烷2乙醚(97∶3);流速:1.0m l m in;紫外检测波长为295nm。
2 结 果 采用H PL C法测定了各油样中的生育酚总量和生育酚组成,结果如表1。
Ta b le1 C onte nt a nd com pos ition of tocophe ro l in ra pe se e d o il a fte r re fining p roce ssO il samp le Content oftocophero lCompo siti on of tocophero l(%)Α2tocoph2ero lΒ2tocoph2ero lΧ2tocoph2ero l∆2tocoph2ero lA0.129840.8371ND51.18067.9823B0.118929.8285ND57.685112.4863C0.082521.8054ND65.200112.9945D0.068625.7527ND61.920312.3270 A-crude o il,B-degumm ed and neutralized o il,C-bleached o il,D-deodo rized o il,ND:no t detectall3 讨 论3.1 生育酚总量的变化与分布 据表1,可以计算出菜籽油中生育酚在精炼过程中的相对含量减少量与下降率:以菜籽毛油(A)为参照,经脱胶碱炼后油脂(B)中生育酚含量减少了0.0109%,下降率为8.4%;经脱色后(C)减少了0.036%,下降率为28.0%;经脱臭后(D)减少了0.014%,下降率为10.7%;由此可以看出,生育酚在整个精炼过程含量一直在下降,有47.1%的生育酚流失到精炼的副产物和脱色剂中。
由表1同时可以看出,脱色过程对生育酚的损失最大,其次为脱臭工序,而脱胶碱炼工序对生育酚的影响最小,因此,在工艺上,应尽量考虑引进减少生育酚损失的脱色条件,如采用高效而吸附生育酚少的脱色剂。
同时,从副产物利用的角度考虑,脱胶碱炼后的油脚量大,生育酚含量低(笔者测定值为0.0919%),相对含量较高的磷脂和脂肪酸是回收利用的主要目标,因而不作为回收生育酚的资源;脱色过程损失的生育酚为脱色剂所吸附,难以回收;脱臭产生的馏出物量虽少,但生育酚含量高(笔者测定值为5.1620%),加之又可以在回收生育酚的过程中同时得到附加值也较高的植物甾醇,以及制取脂肪酸酯。
因此,脱臭馏出物成为天然生育酚生产的主要副产物,优化脱臭工艺以获得高质量的脱臭馏出物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9]。
3.2 Α2生育酚的变化与分布 Α2生育酚在四种生育酚中的生物活性最高,非Α2生育酚的生物活性只有它的几十分之一至几分之一,人及动物体内的维生素E活性几乎完全归功于Α2生育酚[10],它的含量高低直接决定着生育酚制品、油脂脱臭馏出物的价格,所以植物油脂精炼厂一般想尽可能地保留较高的Α2生育酚含量。
根据表1计算Α2生育酚在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的变化,作出其在油脂中的相对含量变化图,如图1所示。
F ig1 The cha nge ofΑ2tocophe ro l conte nt 由图1可以看出,Α2生育酚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对毛菜油中的Α2生育酚含量而言,经脱胶碱炼、脱色和脱臭后,Α2生育酚含量下降率分别为33.1%,66.4%和66.7%,可见,脱胶碱炼和脱臭工艺是影响Α2生育酚是下降的主要因素,而脱臭工艺对Α2生育酚的降低基本没有影响。
3.3 非Α2生育酚的变化与分布 Β2生育酚在菜籽油各精炼阶段均未检测到,与有关资料[10]一致。
据表1结果计算,毛菜油中Χ2生育酚含量为0.06643%,∆2生育酚含量为0.01036%;经脱胶碱炼工序后,菜籽油中Χ2生育酚含量为0.06859%,∆2生育酚含量为0.01485%;经脱色后,菜籽油中Χ2生育酚含量为0.0538%,∆2生育酚含量为0.0107%;经脱臭后,菜籽油中Χ2生育酚的含量为0.0425%,∆2生育酚的含量为0.0085%。
可见,Χ2生育酚、∆2生育酚含量经脱胶碱炼工序后均略有上升,脱色、脱臭则使其含量下降,这一结果可以在我们改良油菜作物生产高油酸型煎炸油进行真空油炸时作为参考,因为在50~100℃下∆2生育酚、Χ2生育酚的抗氧化能力要高于Α2生育酚。
当然,一些市售菜籽色拉油中由于添加了维生素E类抗氧化剂,其总体生育酚含量会高于脱臭后的914营养学报2003年第25卷第4期油,作为一般不高于50℃的贮藏,应尽量考虑Α2生育酚在低于50℃时抗氧化能力强于其他生育酚的特性。
同时,从分布上看,由表1可以发现,精炼使菜籽油中∆2生育酚在生育酚中的比例上升了4.3~5. 1%,但各精炼工序对其在生育酚中的相对组成影响甚微;而Χ2生育酚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在脱臭阶段的些许下降是因Α2生育酚相应上升所致;在对副产物进行研究利用时可以对应进行比较考虑。
〔参 考 文 献〕[1] 吴时敏.功能性油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 L iu Hou li,Fu T ingdong.P roceedings of In ternati onalSympo sium on R apeseed Science[M].N ew Yo rk:Science P ress,2001.[3] 王瑞元.新世纪我国油脂工业的发展和当前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油脂,2001,26:4—8.[4] 郭洪彬.对我国2000年植物油脂、油料进出口情况分析[J].中国油脂,2001,26:65—66.[5] 郭洪彬.对今年上半年植物油脂、油料进出口情况分析[J].中国油脂,2001,26:108—109.[6] 刘正敏.2001年初我国粮油市场分析预测[J].粮食与油脂,2001,22—25.[7] 韩世温.V E在油脂加工和大豆储存过程中的变化分析及分离分析[J].中国油脂,1997,22:37—39.[8] 黄宏南,金乐君.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在加工中的损耗变化[J].食品科学,1999,:53—54.[9] W alsh L,W in sters RL,Gonzelez R G.Op ti m izing de2odo rizer distillate tocophero l yields[J].Inf or m,1998,9:78—83.[10] 韩国麒.油脂化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7,382.CHANG ES O F TO CO PHEROL DUR I N G THE REF I N I N GPRO C ES S O F RA P ES EED O I LW U Sh i2m in,W U M ou2cheng,ZHAN G Q iao2zhong(Colleg e of F ood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W uhan430070,Ch ina) 【Abs tra c t】O b je c tive:To clarify the changes of con ten t and com po siti on of tocop hero l in rap eseed o il du ring the refin ing p rocess.M e thods:T he con ten t and com po siti on of tocop hero l w as determ ined byH PL C.Re s ults:T he con ten t of tocop hero l in o il is:crude o il0.1298%,degumm ed and neu tralized o il0.1189%,b leached o il0.0825%,deodo rized o il0.0686%.Com p ared to crude o il,the to tal tocop hero l con ten t decreased47.1%after the w ho le refin ing p rocess,and theΑ2tocop hero l con ten t decreased33.1%, 66.4%,66.7%after degumm ing and neu tralizati on,b leach ing,deodo rizati on,resp ectively.C onc lus ion: T he con ten t of tocop hero l andΑ2tocop hero l decreases sign ifican tly as w ell as the relative p ropo rti on ofΑ2to2 cop hero l in to tal tocop hero l after refin ing.T hese changes m u st be taken in to accoun t du ring the refin ing techno logy op ti m izati on,u tilizati on of by2p roducts and evaluati on of ox idan t stab ility of rap eseed o il. Ke y w o rds: ra pe se e d o il; tocophe ro l; Α2tocophe ro l; HPLC; re fining024A cta N u tri m en ta Sin ica,D ec.2003,V o l.25N 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