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电视剧艺术发展与类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电视剧艺术发展与类别
第一节电视剧艺术形态的演变
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了:只有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典范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上升为艺术的理论。所以,考察电视剧创作的流变是理论家们建构系统电视剧理论的一个实践基础。
一、直播电视剧时期:
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嘴里叼花的人》其实是一部舞台独幕剧,只是通过电视手段予以传播而已。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电视上的剧”。
(一)何谓“直播剧”:
直播剧指在电视剧兴起之初,由于电视技术条件的限制,即还没有磁带录像设备的情况下,在演播室里演出并即时播出的电视剧,直播剧借助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等艺术处理,演出、摄像、录音合成同时进行,并运用电子传播手段直接传达给观众。世界各国在电视剧诞生之初,几乎都经由了直播剧这一发展阶段。我国电视剧从1958至1966年,经历了八年的直播电视剧时期。
(二)直播剧的特点:
直播剧所采用的其实就是戏剧的创作手段加上电视的传播手段,它与戏剧和电影都有血缘关系,只是采用“直播”的方式,创作与欣赏同步(虽然两者分别在两个空间),使初期的电视剧带有明显的“舞台剧”痕迹。
直播电视剧的主要特点是:剧情单一、场景变换少,人物少且动作性不强。直播剧遵循戏剧的模式,有着很强的舞台假定性,与戏剧不同的是电视剧要通过镜头加以表现。
由于直播剧的播出与收看同时进行,所以播出不能中断,这就要求创作者高度配合,很多参加过直播剧创作的人都以不亚于一场战斗来形容当年的直播。
由于电子技术的不完备,这时期的电视剧还是一种不完善的艺术形式,电视剧还没有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因而也还没有成为商业竞争的对象。
(三)直播剧时期的电视剧观念
由于采用直播的方式,“剧”的观念左右着直播电视剧创作的各个环节,因此,“戏剧观”占据了这一时期电视剧观念的主导地位。这种观念认为,电视剧不过是在荧屏上播出的戏剧,是戏剧的“副产品”。世界上不少电视剧生产大国,对电视剧的理解都带有鲜明的“戏剧”印记。如,一位苏联理论家这样说:“电视剧应具有戏剧的独特本性,即遵守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我国1999年版《辞海》对电视剧的界定是:“一种融合舞台剧和电影的表现手法,运用电子技术制作,在电视荧屏上播映的戏剧”。
电视剧的确有很大的戏剧艺术成分,尤其是诞生期的直播剧,从剧本到创作手法都直接源于戏剧。发展到今天,虽有电影观念的介入,但“戏剧性”作为“结构”和“叙事”的有效因素,已沉淀在电视剧艺术的灵魂深处。但并不能因此将电视剧界定为戏剧,戏剧性构成了电视剧美学特性之一,却不是唯一,电视剧的艺术本质也并不确立于戏剧性。
二、单本剧时期:
(一)电视单本剧:
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便携式摄录设备、电子编辑机、彩色电视机相继出现为蒙太奇手法的灵活运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电视剧开始重视镜头的剪辑和组接。电视剧制作由室内走向了室外,由演播室塔景走向了实景拍摄,电视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电影化倾向。
这时期,电视荧屏上播出的电视剧,主要是依据电影的方式拍摄的“电视单本剧”。当时,电视连续剧等形式还未出现,故而,这一时期被称为“电视单本剧”时期。
单本剧又叫“短篇电视剧”,指3集以下、长度约1个半小时的电视剧。它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所构成,有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脉络。在情节结构上,它相对于一部电影故事片,或是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戏剧作品中的“独幕剧”。
我国则由于“文革”十年造成的空白,使这一阶段的电视剧创作推迟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
(二)单本剧时期的电视剧观念:
单本剧时期所录制的电视剧,摆脱了狭隘、单调的演播室和舞台,走入了现实生活;开始在拍摄现场采用多机拍摄、现场切换的录制方式,在叙事方法和表现技巧上也多采用电影的模式。这时期的电视剧,由于直播的局限而带来的与戏剧的天然血缘关系,被扑面而来的生活流所冲破。技术上的解放使电视剧的制作与电影有了更多的相似性,于是,人们便认为电视剧是一种变了形的“小电影”。不同于直播剧时期“戏剧观”,单本剧时期的电视剧艺术观念以电影美学为支撑点。
这时期,随着科学技术和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剧开始显示出它强大的威力。从世界范围来看,1952年世界上仅有少数的国家拥有电视机;但到1970年拥有电视机的国家已发展到127个,服务观众约13亿;到八十年代,电视机便迅速普及到了世界各个国家,除了美、英、苏、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外,中国、墨西哥、意大利等也进入了电视大国的行列。这时期,是电视艺术大普及、大发展的时期。同时,电视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视剧艺术逐渐被社会所认识。
三、连续剧时期:
(一)电视连续剧:
进入七、八十年代,电视剧开始逐步进入以连续剧为主的多元化时代。长篇电视剧在艺术手法、播出方式等方面所显示出的全新特征使人们开始真正看到电视剧艺术独有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从根本上推动了人们对电视剧艺术观念的思索和突破,从创作上确立了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地位,并且促使人们从电视媒介特征,从电视剧的制作方式、内部艺术构成手段等方面全面探索电视剧独立的美学特质和艺术风貌。
(二)电视剧艺术本体观念的确立:
电视连续剧的出现,是对电视剧观念的又一次更新。这种更新,不仅扩大了“电视剧”观念本身的范畴,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创造了最具电视剧特征的新样式,促成了“电视剧”自身独特的艺术观念。连续剧是最具有也是最能发挥电视剧艺术特质的电视剧艺术形式。单本剧在时空构成方式上拉开了电视剧与古典戏剧的距离,连续剧则在时间上疏远了电视剧和电影艺术的联系。电视剧发展到连续剧阶段,证明它终于跨越了模仿戏剧、模仿电影的历史阶段,在自身的艺术发展历程中找到了它自己。电视剧是在戏剧、电影两个巨人的肩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新的艺术巨人。
这一时期是世界范围内电视艺术的大普及时期,也是电视剧艺术的大发展时期。表现在:一、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数量成倍增加,电视剧艺术开始自觉寻求自身的特性,探索本身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并摆脱对戏剧、电影的依赖而逐步成为一门独立艺术;二、特色各异的连续剧、系列剧占据了主流地位,电视剧开始得到广大观众的接受和喜爱,电视剧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最普泛的审美文化形式;三、商业竞争的大渗入,一方面扩大了电视剧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出现了单纯追求收视率的偏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电视剧艺术质量的滑坡。
第二节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剧同样是与中国电视业一并诞生的,迄今为止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这段历史并不是一个完整、连续的发展过程。中国电视剧的真正发展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但就在这短短的20多年里,电视剧这门年轻的艺术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迅速成长为一门充满生命力的新兴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漫长的童年时期:(1958-1976)
(一)、初创阶段(1958-1966)
中国电视的起步比世界上开播最早的国家晚了二十多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台的前身),1958年5月1号成立。这一年世界上已有67个国家开播了电视。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是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发端。自此,电视剧以黑白、直播的形式走过了八年初创时期。
继北京电视台之后,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武汉、长春等各地电视台也先后播出电视剧。初创阶段8年间,全国电视台共生产直播电视剧200部左右,也为中国培养造就了第一代电视剧的编、导、演、摄、录、美的队伍。
直播剧:给电视剧带来特有的局限和长处,时空的局限;制作与欣赏的共时性;反映现实的速度与即时的传播;舞台剧因素与新闻纪实性之间的对立统一。
“直奔主题”:注重电视剧的“新闻性”,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新生事物、歌颂英雄人物,以题材论,此时的电视剧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宣传品而非艺术品,电视剧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皆流于简单生硬。
(二)、十年停滞期(1966-1976年)
1966年北京台开始使用电视录像设备。然而,“文革”的浩劫使原本起步较晚的中国电视业,又错过了十年宝贵的发展时间。
这十年之中,中国电视剧发展出现了一段令人遗憾的荧屏空白期。而这期间西方则在科技的推动和经济的压力下,电视艺术在竞争中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门类样式,世界主要先进国家相继进入彩色电视的稳定发展时期。
在此时期,中国的电视技术也有了相应的提高,1967年,我国有了磁带录像设备,北京台也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彩色电视的试播。然而在电视剧的创作上几乎是一片空白。1967年,北京台用录像设备摄制的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成了中国电视史上唯一的一部录制的黑白电视剧。此外,便只有上海台1975年录播的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