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状况及预防控制策略

合集下载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 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 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培训专业人员
为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等提供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培训,提高他们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
科研进展与新技术应用
开展科学研究
投入资源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等 方面的研究,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以 预防感染性疾病。
预防性治疗
对于某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 病,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可以降低发 病风险。
0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早期发现与诊断
80%
定期开展健康体检
通过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可以及 时发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期 症状,提高早期诊断率。
100%
分类
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与现状
危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导致大量患者 死亡和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现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合理选用药物,控制病情发 展,缓解症状。
非药物治疗
采用非药物疗法,如中医调理 、物理疗法等,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副作用。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01
02
03
建立健康档案
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 案,记录病情和治疗情况, 方便医生了解患者情况。
自我监测与记录
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病情 变化,记录相关数据,及 时向医生反馈病情。

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药物治疗是非传染性疾 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药物治疗的方法包括口 服、注射、吸入等途径
给药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 解症状、控制病情发
展和预防并发症
药物治疗需要注意药物 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某些特定疾病。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或矫正畸形。 手术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保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手术治疗后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学等。
不同学科的专家可以相 互补充,共同制定最佳
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跨学科合作可以整合 各种资源和技术,提 高预防和治疗效果。
跨学科合作可以促进知 识共享和技术创新,推 动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领
域的发展。
社会支持与参与
政府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医疗保 障制度建设。
社区参与: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 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开展健康 教育和宣传活动。
企业参与:鼓励企业组织参与:发挥社会组织的作 用,开展公益性健康教育和宣传活 动,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
护能力。
新药研发
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的新药研发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多种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以期为非传染性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新药的研发需要经过严格的试验和审批程序,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是预防非 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心理平衡:保持乐观的心态, 减轻压力和焦虑
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家族史进行针对性的检查项目 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和痛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答案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答案

THANKS。
鼓励减轻压力、保持乐观心态 ,通过心理咨询、瑜伽、冥想
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
早期筛查和干预
定期检查
建议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及早发 现血压、血糖、血脂等慢性病危
险因素。
危险因素评估
通过评估个人病史、家族史、生活 习惯等,确定个体化的慢性病风险 。
干预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 施,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 心理咨询等。
考虑到公平性,政府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医疗保健服务 。
06
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新型技术和方法的运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进行 预测和评估,提供个性化预防和治疗方案。
精准医学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 机制,实现精准诊断和治疗。
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
均衡饮食
提倡摄入低盐、低糖、低脂、 高纤维的食物,多食用新鲜水
果、蔬菜和全谷物。
适量运动
鼓励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 走、游泳、慢跑等,保持每天 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戒烟限酒
倡导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以 降低心血管疾病、肺癌等慢性 病的风险。
心理平衡
预防和控制
早期发现和干预危险因素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 措施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的关键。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健康损害
慢性病会导致身体器官的 损害,影响生理功能,严 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心理影响
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 和管理,给患者带来巨大 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社会经济影响
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和对社 会经济的影响巨大,给家 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A公共卫生措施:通过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特点的研究,发现慢性病的流行规律,筛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提出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B临床卫生措施:主要是帮助识别和评价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和实施筛检试验,研究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观察与评价康复措施等。
恶性肿瘤的十大症状:
A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出现肿块,尤其是逐渐增大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慢性非传染病:NCD,简称慢性病,是一组由多因素引起的无互相传播特性的病程较长的疾病,其代表性的疾病有恶性肿瘤、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静坐生活方式、酗酒(影响安全、是某些慢性病的高危因素)、超重和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
⑴全人群策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参与
⑵高危人群策略:A一级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结构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B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人的目的
C三级预防:防止病情恶化,减轻痛苦,减少致残,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B身体任何部位,如舌头、口腔颊黏膜、皮肤等处没有外伤而发生的溃疡,特别是经久不愈者
C中年以上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
D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咽不顺
E久治不愈的干咳或痰中带血
F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确原因者
G大便习惯改变,或有便血
H鼻塞、鼻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侧头痛或伴有复视
I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原有的毛发脱落
J无痛性血尿

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卫生系统改革
为应对非传染性疾病的挑战,卫生系统需要进行改革,包 括加强预防保健、提高初级卫生保健的可及性和质量、优 化医疗资源配置等。
国际合作与交流
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需要各国政府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 应对全球卫生挑战,促进卫生技术的普及和知识共享。
05
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 制的前景与展望
新兴科技的应用
降低生活质量
非传染性疾病可能导致长期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影响个人的 工作和生活质量。
增加家庭负担
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需要家庭承担额外的经济和照料负担 。
心理压力
长期患病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 康造成影响。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负担
非传染性疾病对劳动力健康状况 造成影响,可能降低劳动生产率 ,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
病例分类
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不 同类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规范治疗
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传染病控制策略
预防接种
通过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 发生和传播。
疫情监测
建立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发 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疫情扩散。
健康教育
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 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非传染性疾病进行预测、诊断和治疗 ,提高疾病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精准医疗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实现非传染性疾病的精准预防 和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远程医疗和电子健康
利用远程医疗和电子健康技术,实现远程诊断、监测和治疗,方便患 者获取医疗服务,降低医疗成本。

慢性病防治与管理

慢性病防治与管理

社区诊断的概念

研究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范围内人群中健康状 况或疾病与有关变量(影响健康的因素)的关系 对卫生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测量 判断生物、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等重 要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 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提供和利用及其趋势进行评 价和分析 对卫生措施、政策进行效果、效益评价,对卫生 信息进行分析等
内容:医疗或行为管理;角色管理;情感
管理
社区综合防治中 疾控制机构的职责与任务

从人群的角度,制定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 促进政策发展 开展防治网络的建设 组织落实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 对基层实施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进行督导、质控和效果评价
在社区综合防治中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与任务
慢性病防治管理
自贡市疾控中心 郑庆梅
2010.06.24
主要内容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二、慢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和管理 三、慢病防治工作的考核与评估
慢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慢性病防治管理 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为什么? 做什么? 怎么做?
几个基本概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社区健康促进

在社区内针对不同目标人群、有计划、有 组织地实行一系列的健康促进策略和活动,以 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 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之一,政策、 法规、组织以及其它环境的支持都是健康促进 的组成成份
为什么?——充分认识: 慢性病威胁着人类健康
• 每年新发肿瘤病例15万左右,死亡超过10万,人 群中患病例数超过25万。

2009年自贡市在职职工中慢病及相 关危险因素情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ppt课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ppt课件

饮食控制
通过宣传健康饮食知识、 制定合理的膳食指南等措 施,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 饮食习惯。
运动控制
通过推广运动健身知识、 建设公共运动设施等措施,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体育运 动,提高身体素质。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发现
早治疗
通过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筛查,及时 发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和 危险因素。
政策支持与立法保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政策, 加强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防控工作 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科研机构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 系列研究成果,并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了 防控效果。
未来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分析
老龄化加剧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 趋势,给防控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我国应加强健康教育,普 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 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 健能力。
我国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 才培养,推动慢性非传染 性疾病防控领域的科技进 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 竞争力。
06 结论与展望
当前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总结
1 2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意识提高
随着社会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增加,大众对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意识明显提升,积极参与相 关健康活动。
国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挑战与问题
防控资源不足
一些国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存在资源不足的问 题,如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等,制约了防控工作的开展 。
跨部门合作不足
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需要政府各部门、社区、企事业单 位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但一些国家在跨部门合作方面存在 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防控合力。
分类
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状况及防控策略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状况及防控策略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状况及防控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医疗以及居住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不断的发展也转变为了慢性非传染疾病。

常见的慢性非传染疾病有慢阻肺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

以慢性非传染为主的疾病死亡率近几年来不断上升,已经达到总死亡率的大部分。

在我国相关的临床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地升高,影响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也在不断的增多。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而在慢阻肺患病率上男性高于女性,脑卒中男女患病率的趋势在同一水平,糖尿病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因此女性应该更加重视心脑血管健康,而男性应该更加重视糖尿病等代谢类的疾病。

1.我国慢性疾病的现状1.1慢性非传染疾病的的患病率不断地上升近几年来,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生率在快速的上升。

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人群在不断的扩大,患病概率也在迅速上升,由大约5%增加到了目前的25%,糖尿病的患病率由之前的1%上升到了目前的10%左右。

根据国家卫生服务的数据显示,我国患脑血病的患者从之前的4‰上升到目前的10‰,而冠心病的发病率由之前的4‰上升到目前的7‰。

短短的几年时间,每种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上升。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估计新发的恶性肿瘤病例超过了500多万,男性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趋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而女性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的在不断上升,每年的增长率在2%左右。

我国目前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之前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高出了很多,而超重率和肥胖率也是诱发高胆固醇、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胆固醇血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也在不断的增加。

1.2成为患者死亡因素的比例增加,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居民慢性病的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患者最终死亡大部分是由慢性非传染所导致的,例如患者有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情况都会成为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因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目录慢性病┄┄┄┄┄┄┄┄┄┄┄┄┄┄┄┄┄┄┄┄┄┄┄┄┄┄┄┄┄┄┄┄┄3一、慢性病的基本情况┄┄┄┄┄┄┄┄┄┄┄┄┄┄┄┄┄┄┄┄┄┄┄┄┄┄3二、慢性病在我国的流行概况及社会危害┄┄┄┄┄┄┄┄┄┄┄┄┄┄┄┄┄┄3 (一)82%的居民死于各类慢性病┄┄┄┄┄┄┄┄┄┄┄┄┄┄┄┄┄┄┄┄┄┄3 (二)患病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3 (三)危险因素水平不断上升┄┄┄┄┄┄┄┄┄┄┄┄┄┄┄┄┄┄┄┄┄┄┄4 (四)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4 三、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概况┄┄┄┄┄┄┄┄┄┄┄┄┄┄┄┄┄┄┄┄┄┄┄4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4 (二)慢性病防治策略┄┄┄┄┄┄┄┄┄┄┄┄┄┄┄┄┄┄┄┄┄┄┄┄┄┄5(三)慢性病防控采取的措施┄┄┄┄┄┄┄┄┄┄┄┄┄┄┄┄┄┄┄┄┄┄┄6 (四)存在的问题┄┄┄┄┄┄┄┄┄┄┄┄┄┄┄┄┄┄┄┄┄┄┄┄┄┄┄┄8四、下阶段慢性病防治工作重点┄┄┄┄┄┄┄┄┄┄┄┄┄┄┄┄┄┄┄┄┄┄8 (一)完善工作体系,健全防治网络┄┄┄┄┄┄┄┄┄┄┄┄┄┄┄┄┄┄┄┄8 (二)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经费投入┄┄┄┄┄┄┄┄┄┄┄┄┄┄┄┄┄┄┄┄8 (三)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防治水平┄┄┄┄┄┄┄┄┄┄┄┄┄┄┄┄┄┄┄┄9 (四)开展健康促进,培育健康行为┄┄┄┄┄┄┄┄┄┄┄┄┄┄┄┄┄┄┄┄9 (五)创建示范基地,发挥带动作用┄┄┄┄┄┄┄┄┄┄┄┄┄┄┄┄┄┄┄┄9(六)加强监测评估,完善绩效考核┄┄┄┄┄┄┄┄┄┄┄┄┄┄┄┄┄┄┄┄9营养┄┄┄┄┄┄┄┄┄┄┄┄┄┄┄┄┄┄┄┄┄┄┄┄┄┄┄┄┄┄┄┄┄10一、概况┄┄┄┄┄┄┄┄┄┄┄┄┄┄┄┄┄┄┄┄┄┄┄┄┄┄┄┄┄┄┄┄10二、重点开展工作┄┄┄┄┄┄┄┄┄┄┄┄┄┄┄┄┄┄┄┄┄┄┄┄┄┄┄┄10 (一)营养政策推动┄┄┄┄┄┄┄┄┄┄┄┄┄┄┄┄┄┄┄┄┄┄┄┄┄┄┄10 (二)制订《营养工作规范》┄┄┄┄┄┄┄┄┄┄┄┄┄┄┄┄┄┄┄┄┄┄┄10 (三)成立卫生部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11 (四)开展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11 (五)宣传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1 (六)在部分地区开展食物强化试点工作┄┄┄┄┄┄┄┄┄┄┄┄┄┄┄┄┄┄11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12 (一)继续推进《居民营养改善条例》进程┄┄┄┄┄┄┄┄┄┄┄┄┄┄┄┄┄12 (二)加强营养监测工作┄┄┄┄┄┄┄┄┄┄┄┄┄┄┄┄┄┄┄┄┄┄┄┄┄12 (三)继续宣传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2 (四)加强营养工作人员能力建设┄┄┄┄┄┄┄┄┄┄┄┄┄┄┄┄┄┄┄┄┄12 (五)积极推动微量营养素食物强化工作┄┄┄┄┄┄┄┄┄┄┄┄┄┄┄┄┄┄12 老年卫生┄┄┄┄┄┄┄┄┄┄┄┄┄┄┄┄┄┄┄┄┄┄┄┄┄┄┄┄┄┄┄13一、背景情况┄┄┄┄┄┄┄┄┄┄┄┄┄┄┄┄┄┄┄┄┄┄┄┄┄┄┄┄┄┄13(一)老年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13 (二)老年医疗保障不断加强┄┄┄┄┄┄┄┄┄┄┄┄┄┄┄┄┄┄┄┄┄┄┄13 (三)老年卫生服务内容逐步拓展┄┄┄┄┄┄┄┄┄┄┄┄┄┄┄┄┄┄┄┄┄13 (四)加强营养工作人员能力建设┄┄┄┄┄┄┄┄┄┄┄┄┄┄┄┄┄┄┄┄┄13二、我国老年卫生工作进展┄┄┄┄┄┄┄┄┄┄┄┄┄┄┄┄┄┄┄┄┄┄┄┄14三、下一步工作重点┄┄┄┄┄┄┄┄┄┄┄┄┄┄┄┄┄┄┄┄┄┄┄┄┄┄┄1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一大类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高,带病时间长,服务需要量大,医疗费用高,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卫生资源。

慢病流行现状与防制策略

慢病流行现状与防制策略

1 2 3 4 5
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呼吸系病 损伤及中毒
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呼吸系病 损伤及中毒
前4位死因合计:城市:78.68%, 农村:79.62%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二、流行现状--高死亡
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年龄标化死亡率近20年变化
(1/100 000)
27%
城市, Urban
农村, Rural
我国城市居民参加锻炼的比例(%)
The Percentage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Chinese People
Total
Young
Middle-age
Old
南昌市居民行为危险因素的分布
男性 行为危险因素 百分比(%) 不参加体育锻炼 饮酒 84.6 45.3 顺位 1 3 百分比(%) 88.5 14.2 顺位 百分比(%) 1 3 86.5 30.4 顺位 1 2 女性 合计
2050
三、防制对策--理论依据
疾病的流行环节
传染病
传 染 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致病因素
慢性病
演变过程
(亚健康)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
遗传源
遗传信息
三、防制对策--理论依据
防治对策与措施
消毒
传染病
管理 传
染 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教育
检测
治疗
消除中 间宿主
疫苗
三、防制对策--理论依据
减少暴露时间及频度 消除致病因素 早期发现 病人及危险对象管理 健康教育
二、流行现状--高患病
二、流行现状--高患病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长

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态势及预防策略

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态势及预防策略

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态势及预防策略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不同于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主要由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引起,具有潜伏期长、慢性进展等特点,因此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更为深远。

一、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目前,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呈现多发、高发、长发的特点。

其中,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成为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的主流病种。

1.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已近2000万人次,占所有死因的33%。

我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我国主要疾病之一。

2.糖尿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每年新增病例也在不断增加。

糖尿病时常导致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3.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每年的死亡人数超过1700万人。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等原因,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呈现出年轻化和高发的态势。

4.慢性呼吸道疾病:我国五年一次的全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超过10%,而且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数量还将继续上升。

二、预防策略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想要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必须采取跨学科、综合性、全方位的预防策略。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宣教,提高健康意识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宣传和教育,提高个体和公众的健康意识。

通过宣传普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引导公众养成正确的饮食、运动等日常行为,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2.强化管理,控制污染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环境有很大关系,通过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监管,控制污染的发生,有助于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其中,有些重要疾病如气溶胶传播的急性呼吸道感染、野生动物储粮害虫和致病菌繁殖生长等可以通过紫外线杀菌灭虫器、加强野生动物管理等手段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分析及防控策略建议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分析及防控策略建议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分析及防控策略建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是指长期发展且进展缓慢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

这些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问题的主要挑战,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并为防控策略提出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以便更好地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

预计到203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将导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死亡,其中80%的死亡将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这一趋势主要受到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有所延长,导致老年人口的增加。

老年人群更容易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推动这些疾病的流行。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久坐不动的工作环境和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饮食习惯等均增加了患上这些疾病的风险。

加之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的社会行为习惯(如吸烟和酗酒等),使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此外,环境因素也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产生重要影响。

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农药残留和化学物质污染等都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这些环境因素通过损害身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增加了患病风险。

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策略,以减少患病率和死亡率。

首先,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防控策略之一。

这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压力管理等。

通过改善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患病风险,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发展。

其次,教育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也是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2001:56 18 日本厚生劳动省 介护给付费实态的调查报告 东京:日本厚生劳动省出版,2003:153 19 刘明辉 21世纪我国养老的现状与思考.ht tp://w omen sohu com/07/09/co lumn215349907.shtm l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分析报告 http://w ww moh g ov cn/tjsj/tjg b21 徐林 宁夏社会科学,1999,(6):59-62(收稿:2004-09-15)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状况及预防控制策略王红 左俊英 陈世蓉 梅乔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社会医学系(武汉,430030)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全球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展趋势、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对策作一综合性描述。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心血管病 糖尿病 癌症 预防控制目前世界各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迅速增加,这对全球公共卫生提出了一项重大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第57届大会及2004年世界卫生报告:2002年全球死亡达5702 9万人,其中以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总死亡的58 8%,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6 8%,并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上升到73%和6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有66%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并且受影响的人群的平均年龄比发达国家的人群更为年轻[1,2]。

目前在全世界,慢性病是死亡和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1 心血管疾病1 1 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展趋势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 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脑血管性疾病(脑卒中); 高血压; 心脏衰竭; 风湿性心脏病。

根据WH O2003年的报告,每年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为1670万,占全球总死亡比例的29 2%,其中720万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550万人死于脑血管性疾病,另外还有390万人死于高血压和其他的心脏病。

如此说来,每年至少有2000万人罹患心脏病和脑卒中,其中的绝大多数需要昂贵的临床治疗,长期治疗给卫生资源运作带来了巨大负担。

每年由心脏病和脑卒中引起的死亡和失去体能者人数达1200多万人,如果采取国家和个人相结合的简单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健康行动,如控制高血压、高血胆固醇、肥胖和吸烟等主要危险因素,那么,在这些人群中,50%以上的人都可以避免这种结局。

心脏病的发生没有地理上的、政治制度上的或社会、经济方面的边界[3~5]。

发达国家中较低社会经济群体内较大规模通行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疾病和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同样流行着。

心血管疾病已不再仅限于在发达国家中发生,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发生在一些发展中的中低收入国家,且这些国家承担了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的86%。

据估计到2010年时,心血管病将会在发展中国家中占据死因首位。

心血管疾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命运,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其影响不仅仅是对个人,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1 2 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攀高,正是工业化、都市化、经济发展和食物市场全球化导致人们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水平、烟草消费全球化等发生重大改变的反映。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消耗大量的高能量低营养的饮食,而且极少从事体力活动。

不平衡的营养、体力活动减少且烟草消费增加,已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

高血压、高血胆固醇、超重和肥胖、慢性 型糖尿病都包括在主要的生物学危险因子之中。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饱和的脂肪、盐、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高摄入和水果蔬菜的低摄入。

这些危险因子倾向于相伴出现。

危险因子对发生心血管疾病表现出时间滞后效应,也就是说,儿童时期暴露于行为危险因子所埋下的全部后果,只会在他们的未来中表现出来。

如果没有世界范围内的预防控制管理的努力,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全球负担将会继续攀升。

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心血管疾病中,多数结局可通过避免下述最基本的危险行为得到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和吸烟等[6]。

1 3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对策心脏病和脑卒中病人具有再次发病和死亡的倾向,通过联合用药,可将这种危险性降低。

用药上通常采取每日给药方式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及给予低剂量的阿斯匹林以降低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的危险。

但是减少危险的最经济的办法,是综合各种有效的政策和广泛的健康促进政策,面对整个人群进行全人群健康干预,这种办法应该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有些国家特别关注心血管疾病中度危险人群,在他们中进行一对一的干预。

但卫生资源使用的更好方式是面对高危人群,通过多种经济的和教育的政策及计划,引入多方资源,努力减少全社会所面对的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和体力活动缺乏。

限制脂肪的摄入(特别是它们的质量),能影响血脂、血栓形成、血压、动脉功能、ar rythogenesis和炎症等方面机制,对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有显著作用。

高盐对血压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有趣的证据表明,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以下饮食策略是有效的: 用去氢化非饱和脂肪(尤其多聚非饱和脂肪)替换饱和脂肪和转移脂肪(trans-fat); 增加来自鱼油或植物的亚米茄-3脂肪酸的供应; 多食水果、蔬菜、坚果和完整谷粒的饮食方式,少用精炼的谷粒; 避免食用高盐或糖的食物; 每日活动至少30min; 不吸烟; 维持健康的体重。

世界各国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了大量的努力,成功的经验有[7~11]:(1)在英国,实施的一个政府与食物和饮料制造部门相关联的健康促进计划,几年来已使生产的食品饮料中的含盐量成功地减少了1/4。

(2)在毛里求斯,在政府的努力引导下,用大豆油替换棕榈油,改变了烹饪用油品种,使胆固醇含量大幅减少。

(3)在韩国,致力于维持传统的饮食习惯。

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牵引大众传媒,开展积极倡导食用当地食物,坚持传统的烹饪方法,支援地方农业发展的运动。

(4)在日本,政府引导的健康活动,非常有效地减少了人们对盐的摄入;还在全社会中加强了对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使得脑卒中发病率下降了70%以上。

(5)在芬兰,包括健康促进和营养干预在内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全国健康干预活动,取得了极大成功,使得全人群负荷的胆固醇和其他危险因素减少,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死亡率以接近陡峭的角度快速下降。

(6)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减少饱和脂肪摄入计划,使冠心病死亡率在最近几十年大幅下降。

(7)在新西兰,用标签语言介绍健康食物的做法导致许多公司开始重新改良他们的产品,使得食品在制作过程中的食盐用量得到大幅降低。

2 糖尿病2 1 全球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展趋势[12~14]全球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

在1985年,全世界有3000万糖尿病病人,10年后,统计是13500万人。

WH O在2000年估计全世界至少有糖尿病病人17700万,每年有400万人左右死于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照这样发展下去在2025年糖尿病病人至少达到3亿。

糖尿病的这种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归因于人口的增长、老龄化、不健康的饮食、肥胖和不参加体育锻炼,90%的糖尿病病例是 型糖尿病,并且有年轻化趋势。

到2030年,在发达国家患糖尿病的主要人群是65岁及以上,而在发展中国家是45~65岁之间的人群,这将影响他们的劳动年龄。

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估计有80万,然而许多糖尿病病人死于其他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胰腺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不敏感引起的慢性病。

这种增加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不良影响,将会依次损坏人体的各个系统,特别是血管和神经。

低葡萄糖耐受和高糖原摄入与正常的葡萄糖耐受相比,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更高。

糖尿病患病位于前8位的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巴西。

每年糖尿病的直接花费是疾病开销预算的2 5%~15 0%。

所有这一切都依靠限制糖尿病的流行和成熟有效的治疗。

根据25个拉丁美洲国家的估计,由糖尿病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损失是这个病直接花费的5倍还多。

2 2 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是胰腺分泌生存所需要的胰岛素障碍。

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能见于成人。

绝大多数患者是 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或成人型),原因是人体对胰腺所产生的胰岛素不敏感。

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人,但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有上升趋势。

在工业化国家,大约糖尿病病人死亡的50%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

糖尿病病人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和吸烟。

加强对上述因素的认识和管理,可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病人心脏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有: 糖尿病的神经并发症是最广泛、最普遍的并发症。

许多研究表明,50%的糖尿病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

其主要危险因素是血糖增高的水平和持续时间。

这些神经病症主要是导致肢体感觉的丢失和损害,这也是糖尿病病人乏力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眼底病变是导致失明和弱视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患糖尿病15年后,大约有2%的病人会失明,而有10%的病人会发展成为严重的视力障碍。

糖尿病也是导致肾衰的主要原因,它在人群中的发生频率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糖尿病的脚底病变是由于血管和神经的改变引起,通常导致溃疡和截肢。

糖尿病是导致非外伤性下肢截肢的最主要原因。

2 3 糖尿病的预防控制对策在美国、加拿大、中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对高危人群适宜的生活干预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预防的第一步是通过健康的饮食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来保护易感人群。

这对减轻或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效果。

这种方法应该在世界最贫困的地区特别强调,因为那里缺少医疗卫生资源。

第二步是早发现,早治疗。

处理高血压、高血脂,控制血糖水平,能够充分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和进程。

在中国、加拿大、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口学研究建议,适度地减轻体重和每天半小时的步行在糖尿病的发生上比有中度糖耐量减低(IGT)的肥胖者要降低一半。

因为糖尿病是慢性过程,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必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来控制它。

不仅对个体及其家庭,而且对健康权威机构,糖尿病都是高消费的疾病。

据印度的研究报道,在有1个成人糖尿病患者的低收入的印度家庭,糖尿病的治疗将花费这个家庭收入的25%。

而在美国有1个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家庭,相应的这个数字是10%[15,16]。

世界卫生组织对西太平洋地区在健康看护上的花费的最近分析表明:医院16%的支出用在糖尿病病人身上。

在马绍尔群岛,这个数字是25%。

由于在斐济群岛上没有可用的医疗设备,病人都必须到其他地方去治疗,对于斐济群岛人来说,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将花掉他们用在医疗上的 海外开销 的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