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 (4)二、多模态翻译理论 (5)1. 多模态翻译的定义 (6)2. 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框架 (7)a. 结构主义视角 (8)b. 功能主义视角 (9)c. 概念式翻译学视角 (11)3. 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模型 (12)a. 以翻译为中心的模型 (13)b. 以信息为中心的模型 (14)c. 综合性模型 (16)三、多模态翻译实践 (17)1. 多模态翻译的应用领域 (18)a. 文化交流与传播 (20)b. 语言教学 (20)c.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 (22)2. 多模态翻译的案例分析 (23)a. 跨文化交际中的多模态翻译 (25)b. 语言教学中的多模态翻译实践 (26)c.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7)四、多模态翻译的挑战与对策 (28)1. 技术挑战 (29)a.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31)b.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32)2. 理论挑战 (33)a. 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4)b. 多模态翻译的哲学思考 (36)3. 实践挑战 (37)a. 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 (38)b. 企业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39)五、结论 (40)1. 研究成果总结 (41)2. 研究展望与建议 (42)一、内容综述《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学术著作。

本书通过对多模态翻译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内容综述部分,作者首先回顾了多模态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多模态翻译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多模态翻译的理论基础等。

作者详细介绍了多模态翻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如翻译学术文献、广告语、影视作品等,并分析了多模态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跨文化交际障碍、语言结构差异等。

作者还探讨了多模态翻译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等翻译理论的关系,强调了多模态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理解和尊重方面的重要作用。

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读书笔记

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读书笔记

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读书笔记
由于篇幅限制,我无法为你直接生成一份读书笔记,但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关于《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的写作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1. 介绍作者及书籍背景:在读书笔记的开头,你可以简要介绍作者连淑能以及这本书的背景信息,包括写作目的、主题、研究方法等。

这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和框架。

2. 梳理全书结构: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梳理出全书的结构和逻辑顺序,并用思维导图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将有助于你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同时也便于你在写作读书笔记时更加清晰明了。

3. 比较英汉语言差异: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你可以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不同点,并分析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语言表达和理解的。

4. 探讨文化背景差异: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你可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差异,包括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在读书笔记的最后,你可以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并反思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感悟和思考。

这将帮助你深入思考所学内容,并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你写出一份有价值的读书笔记,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访谈及启示

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访谈及启示

第22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32021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21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 )教授访谈及启示张㊀汨(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㊀[收稿日期]㊀2020-03-28㊀[基金项目]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朱生豪译者档案的建构与研究 (19YJC740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㊀[作者简介]㊀张㊀汨(1988 ),男,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㊂[摘㊀要]㊀作为翻译研究图谱中的重要部分,翻译批评持续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研究考虑的因素也从语言转换逐渐过渡到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认知等宏观和微观因素㊂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是翻译批评研究界的执牛耳者,自1977年以来持续关注翻译批评研究,访谈中豪斯教授详细论述了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前者包括目前对该领域研究的不同指称,后者则包括研究开展的视角㊁内容和方法等㊂最后,访谈人进而对推动翻译批评研究提出几点思考和展望㊂[关键词]㊀翻译批评;名与实;尤莉安娜㊃豪斯;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H0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309106一㊁引言自1972年霍姆斯(James Holmes)勾勒出翻译研究图谱以来,翻译批评作为应用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1],因为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条主要纽带 [2],因此也产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成果,如不同学者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3-7],以及对不同文体的翻译批评著作,如文学翻译批评[8-9]以及科技翻译批评[10]等㊂德国学者尤莉安娜㊃豪斯(Juliane House)教授是翻译批评研究的高产学者,她于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获得英语和西班牙语翻译与国际法学位,之后在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Toronto)获得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后来获得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和西班牙卡斯特利翁海梅一世大学(University of Jaume I,Castellon)荣誉博士学位㊂豪斯教授现为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以及希腊希美大学(Hellenic AmericanUniversity Athens)杰出教授,她曾经担任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IATIS)主席,其研究兴趣包括翻译学㊁对比语用学㊁话语分析㊁礼貌原则㊁英语作为通用语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㊂1977年出版了‘翻译质量评估“(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4]之后,对所提出的翻译评估模型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为‘翻译质量评估:修订模式“(1997)[11]以及‘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2015)[12],同时上述作品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13-14]㊂可以说,豪斯教授持续关注翻译批评领域,因此其对相关研究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系统地了解翻译批评研究㊂鉴于此,笔者与其就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开展了对谈①,前者包括研究的不同指称,后者则包括研究开展的视角㊁内容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推动翻译批评研究进行了反思,以期推动研究发展㊂9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二㊁翻译批评研究之名张汨(以下简称 张 ):豪斯教授您好,很高兴能够与您就翻译批评研究开展面谈㊂霍姆斯在1972年宣读的‘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15]一文中对翻译批评进行了勾绘,认为它是翻译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并且应该是应用翻译研究的一部分㊂您觉得翻译批评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豪斯(以下简称 豪 ):翻译批评是翻译学的一个核心分支,我们可以据此建构相应的翻译理论㊂张:2015年您的新著‘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12]出版,在该书中您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综合模式(integrative model)㊂您认为这种新的模式与之前的相比,其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豪:修改后的这个模型的优点如下:新模型重组了分析的维度;将语料库研究与体裁进行整合,并将二者运用在分析框架之中,同时提供了对神经影像学等新学科的反思,并详细阐述了对有声思维(TAPs)和行为实验研究的批评㊂此外,该模型还对全球化㊁语料库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翻译批评研究中的作用做了相关思考㊂张:很多时候我们进行翻译批评研究还是会或多或少对译文质量做一些评价,但是随着翻译研究总体上从规约走向描写,近十年来翻译批评的研究成果似乎有些停滞不前㊂我看您最新的模式中除了考虑到语言因素之外,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非文本的因素,您认为这个新的模式是不是也意味着翻译研究从规约到描写的变化呢?豪:是的,虽然模式一直是基于对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详细对比以及分析之上,但我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并不是规约性,而是描写性的㊂张:如果说您提出的翻译批评模式是描写性的话,那么我想该研究称谓使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中国翻译学界㊂我们通常会用 翻译批评 (translation criticism)[16]㊁ 翻译评价 (transla-tion evaluation)[17]或者 翻译评估 (translation assessment)[18]这几个术语来指称,但对很多中国研究者而言,批评或者评价往往意味着要区分好坏优劣,也就是做出价值判断,这样是不是就会让人觉得该研究是在作价值判断?豪:在德语中, 翻译批评 (Übersetzungskritik)㊁ 翻译评价 (Übersetzungsevaluation)和 翻译评估 (Übersetzungsbewertung)三者在意思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或者可以说三者是同义词,所以可能对于使用德语来指代该研究的学者而言,上述任一术语都不会产生误解㊂但你提出的问题我能够理解,可能在中文语境下,我们确实需要考虑用某个固定译法来指代这门子学科,因为翻译批评不仅仅是做出价值判断㊂所以,对于中国研究者来说,需要选用较为清晰的术语来指称此研究㊂张:非常感谢您的建议㊂我国有学者曾经甄别过上述三个概念并指出: 翻译批评 统摄了翻译评价和翻译评估,即翻译批评是 种 ,翻译评估和翻译评价是 属 ㊂换用语言学的说法,翻译批评是上义词,它既包括对文本的批评,还涵盖对翻译思想㊁活动㊁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等的评论 翻译评估和评价都是下义词,它们更多地围绕文本本身,主要从语言学的文本分析角度评估译文的质量,基本与前述狭义的翻译批评界定异名同指㊂ [19]47因此,为了让中国读者更明白我们要探讨的是从广义的社会㊁文化等视角,同时结合语言对比来开展研究,在本访谈中我们仍旧使用 翻译批评 这一术语,同时也和霍姆斯提出的术语保持一致㊂豪:是的,在德语中三者是同义词,我一直这么认为㊂用 翻译批评 对中国研究者而言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㊂三㊁翻译批评研究之实张:可以说翻译学长期附属于语言学之下,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一直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而随着翻译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以及 文化转向 和 社会学转向 的先后出现,语言转换似乎一度有被排斥在翻译研究之外的危险㊂而您在新著中重申了语言层面研究在翻译批评中的重要性,并认为我们对 对等 (equivalence)的理解有误,您能再详细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吗?豪:我认为 对等 在翻译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将其从翻译研究中排除㊂ 对等 通常被错误地等同于 相同或同一性 (identity),而 对等 这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其含义应该是两个文本在其各自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同样的价值,不多不少㊂第3期张㊀汨㊀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93㊀张: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完全对等,所以在翻译批评中对比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必定会发现一些偏离(deviation)现象,或者您所说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以及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前者是目标文本的信息比来源文本呈现的信息要多,而后者则相反,因此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呈现信息之间出现了偏离㊂那么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是否可以看作是翻译批评的标准呢?豪:在翻译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不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而是文本之间的对等,因为文本是语言的实际体现㊂所以,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是翻译批评的基石㊂张:您最新翻译批评模式首先在语言层面进行了创新,融入了对比语用学的相关理念,而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这是不是表明我们在进行翻译批评研究时,除了对比来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外,还应该考虑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呢?正如您刚才说的,文本是语言的实际体现,而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将语用因素考虑在内,是否能够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呢?豪:是的,你说得很对㊂我们应该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考虑在内,并且文本也是在特定时间点上语言实际运用的实例㊂张: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结合在近十年异军突起,您在新著中也谈到使用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分析能够更有效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㊂您能否谈谈使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优势所在呢?豪: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运用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超越使用单个译本作为实例的阶段,能够通过数据检索和处理寻找出单个译本的总体文体特征㊂张:除了使用语料库这种研究方法之外,要想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还有哪些研究方法值得推荐呢?豪:我觉得应该将对比语用学和对比话语分析作为翻译批评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目前翻译批评中上述研究比较少,所以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以上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㊂张:除此之外,在新的模式中您还提出需要融入认知翻译研究方面的内容㊂我的理解是,译文除了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不同译者的认知能力的影响㊂比如处于同一时期的两位不同译者对于同一文本的处理就会有不同,这就是认知能力因素的影响所致㊂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呢?豪:是的,非常正确㊂张:那么,我们在做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认知因素呢?豪: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迁移知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关 文化过滤 (cultural filter)概念中的跨文化差异知识㊂张:非常感谢您对新评估模式的分享和介绍㊂对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具体操作,我还有几个问题想向您请教㊂首先,如果在翻译质量评估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我们提及的众多因素,那么其可操作性如何得以保证呢?豪:我建议使用对比语用学和对比话语分析的方法㊂它们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㊂目前很少研究者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角度针对不同翻译开展研究㊂同时,研究者还可以使用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实验性研究,由不同的译者进行翻译,这可以确认模型是否有效㊂张:我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多文学作品在被翻译时,往往会被增删㊂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时,应该如何操作呢?豪:总体来说,我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采用显性翻译的方法㊂张:最后请您谈谈,今后翻译批评研究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还有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突破口?豪:我觉得翻译批评研究今后应该将翻译产品和翻译过程结合在一起,这将是翻译批评研究中一个大的飞跃㊂张:谢谢您的分享,我相信您的这些见解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翻译批评研究而言非常重要,我也希望您的这些观点能够为中国学者提供必要的参考,以推动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㊂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向您学习!豪:也感谢你的来访,保持联系!四㊁访谈人对翻译批评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展望㊀㊀在翻译研究图谱中,翻译批评研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上述访谈中,豪斯教授基于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对翻译批评的名与实阐述了相应观点,基于访谈内容,本访谈人就如何推动翻译批评研9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究做以下四点思考:首先,就翻译批评研究本身而言,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 批评 一词的含义并非是单纯地指出译文正误㊂正如许钧所言: 在理论上往往对翻译批评中的 批评 两字的理解过于狭隘,把 批评 局限于 评说好坏 的范围,纯粹是一种 正误性的评判 ㊂ [20]75从上述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别,汉语和德语对 批评 一词的所指有所差异,德文中 翻译批评 翻译评价 或者 翻译评估 的意思差别不大,而在汉语中 批评 似乎难以摆脱评判译文好坏的含义㊂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翻译批评定义的流变,便可看出我国学者对翻译批评认识的深化,如许钧将翻译批评定义为 对这种转换活动(信息再现活动㊁语言转变活动㊁符号转换活动和内容传播活动)的合理程度和转换结果的等值程度作出评价 [8]44,刘树森认为翻译批评是 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 [21]184,文军认为翻译批评应该 不仅包括评价翻译活动的结果(译品),还包括追溯翻译过程(分析与评论译者动机㊁工作态度㊁翻译方法等) [22]65㊂可以发现,对翻译批评的定义已经从狭义的译文点评过渡到综合考虑社会㊁历史㊁文化㊁译者个体因素等情况的影响[23],这也契合翻译研究经历的语言学㊁文化学㊁认知社会学等各种范式的转换㊂同时需要明白的是,不论我们使用翻译批评㊁翻译评价或者翻译评估,研究的所指应该是同样的内容,即对译文及其生成过程的各个因素进行考察和评估㊂其次,就翻译批评的研究内容而言,当前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基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而翻译批评的开展不能脱离译文生成的环境,正如豪斯所言,翻译批评研究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翻译过程中㊂由于翻译学长期附属在语言学之下,原文和译文对比一直是研究中的金科玉律,而 20世纪中后期,翻译批评研究范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㊂翻译研究者不再局限于把翻译看成文字的对比和语言层面的转换,也不再局限于原文和译文这两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 [24]148,因此任何译文的生成都具有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就当前翻译批评研究而言, 科学的批评精神意味着翻译批评第一不能把原文本(甚至原语言)当作批评的归宿与标准 [20]284㊂当然,由于翻译批评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因此原文和译文对比是翻译批评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我们应该将其当作出发点而不是最终的归宿,这就需要研究者将目光投向翻译过程来推动研究的发展㊂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翻译过程并不是狭义的文本转换过程或者基于实验的 黑匣子 研究,而是广义上的译文生成过程,包括译者㊁出版商㊁编辑者㊁校对者甚至作者等等,例如许诗焱基于葛浩文档案㊁书信㊁合同等重新审视了国内研究界对葛浩文翻译行为批评中的一些误读,通过档案材料的研读指出葛浩文对中国文学译介行为具有严谨的态度㊁始终站在中国立场并且出于对中国文学的热爱㊂[25]随着翻译研究从规约走向描写,翻译批评研究也应该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还应该注重解释文本分析的发现㊂再次,就翻译批评的文本体裁而言,由于 翻译研究领域的惟文学思维㊁文学翻译批评自身的便利和翻译学者的学术背景 [26]1,翻译批评研究长期以来也主要关注文学翻译,但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翻译史中,比如科技翻译行为也是重要的一环[27],因此翻译批评研究还可以围绕科技翻译文本及行为开展,尤其是当前中国典籍 走出去 的背景下,科技典籍及其译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28],那么历史中的这些科技(典籍)文本翻译行为以及相关译者的翻译风格㊁特色以及受到的社会㊁文化㊁历史因素等问题都值得翻译批评研究关注,例如黎昌抱㊁杨利芳探究了傅兰雅(John Fryer)主编的‘格致汇编“及其翻译的‘化学鉴原“对中国近代科学术语译名的影响[29],许明武㊁王烟朦基于史料梳理钩沉了傅斯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与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30],而这些翻译行为必定有社会㊁文化以及译者认知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结合科技体裁文本开展翻译批评研究也是我国研究者可以思考的问题㊂最后,就翻译批评的研究视角而言,如果说翻译批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原文和译文对比过渡到重视解释文本对比的发现,那么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便十分重要㊂上文提到,在摆脱语言学桎梏之后,翻译学的发展经历了 文化转向 和 社会学转向 ,研究视角已经扩展到了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如意识形态㊁诗学㊁赞助因素㊁场域㊁惯习㊁资本㊁网络㊁系统等等,研究者采取这些视角来对译文特征以及翻译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第3期张㊀汨㊀翻译批评研究的名与实95㊀行解释㊂除了文化学和社会学视角之外,研究者还需要有历史观,因为译本的生成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语境,所以这 从根本上决定了翻译批评也同样应该树立一种历史观和发展观,无论对翻译现象㊁翻译事件的考察,还是对翻译作品的文本评价,都应立足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充分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㊁社会㊁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 [31]5,例如张汨考察了朱生豪翻译手稿与不同时期刊印本之间的差别及其历史成因,发现不同版本的朱生豪译文存在差异[32],如形式上从繁体字逐渐过渡到简体字,内容上不断向现代汉语表达靠近等,而这都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㊂如果研究者没有这种历史视角的话,所得的结论可能就会有失偏颇㊂综上,翻译批评研究的开展可以综合各个学科的视角,这也符合当前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属性,而也只有通过不同视角对翻译行为进行审视,才能够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结论㊂注释:①笔者于2016年6月赴希腊希美大学豪斯教授办公室与其面谈并形成本文基础,在论文撰写和投稿修改过程中与其进行了数次电子邮件交流㊂访谈原稿用英文撰写,豪斯教授对英文进行了审订;访谈译文为作者所译,文责自负㊂[参考文献][1]姜治文,文军.翻译批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1988:184.[3]REISS,Kathe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 [M].Manchester:St.Jerome,1971/2000.[4]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M].Tub-ingen:Gunter Narr,1977.[5]WILLAIMS,Malcolm.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n Argu-mentation-Centered Approach[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4.[6]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MUNDAY,Jeremy.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M].London&New York:Rutledge, 2012.[8]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9]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文军.科学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1]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Revis-ited[M].Tubingen:Gunter Narr,1997.[12]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5. [13]屠国元,王飞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评估:J.House‘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介述[J].中国翻译,2003(1):60-62. [14]李菁,王烟朦.翻译质量评估的新里程:‘翻译质量评估:过去和现在“评述[J].中国翻译,2015(3):63-65. [15]HOLMES,Jame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VAN DEN BROECK,Raymond(ed.).Translated!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msterdam:Ro-dopi:67-80.[16]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中国翻译,2001(6):11-15.[17]黄振定.文学翻译评价的科学性及其科学论[J].外国语, 1999(4):49-56.[18]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J].外语学刊,2016(3): 84-94.[19]司显柱.翻译批评:概念甄别与研究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46-49.[20]许钧.翻译论(修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1]刘树森.翻译批评[Z]//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84-187.[22]文军.翻译批评:分类㊁作用㊁过程及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 2000(1):65-68.[23]文军,王瀚.翻译批评理论的形成㊁发展与体系的创立:中国近30年翻译批评理论研究概论[J].民族翻译,2008(2): 3-9.[24]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5]许诗焱.葛浩文翻译再审视:基于翻译过程的评价视角[J].中国翻译,2016(5):88-92.[26]韩子满.翻译批评的惟文学思维[J].上海翻译,2019(5): 1-6.[27]方梦之,傅敬民.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外国语,2018(3):67-75.[28]刘性峰,王宏.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67-71.[29]黎昌抱,杨利芳.试析傅兰雅科技翻译对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的贡献[J].上海翻译,2018(3):15-19. [30]许明武,王烟朦.傅斯年翻译观对科技典籍英译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17(1):40-42.[31]刘云虹,许钧.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谈[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4):1-8. [32]张汨.文本呈现过程研究:朱生豪翻译手稿与刊印本的历时描写分析[J].外文研究,2020(1):52-29.[责任编辑㊀董明伟]9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An Interview with Prof.Juliane HouseZHANG M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330022 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s been receiving consisten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undergone research shift from linguistic conversion to soci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cognitive factors.Professor Juliane House has been leading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 with works produced since1977.In this interview she explains in detail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The former includes different references in this field and the latter involves the persp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ologies adopted in the related research.Finally the interviewer provides some insight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criticism studiesKey words translation criticism name and nature Juliane House research prospects。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整理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整理《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肯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欢迎阅读与保藏。

《余光中谈翻译》内容概要:翻译与批判、中国古典诗的句法、中西文学之比、几块试金石——如何识别假洋学者、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横行的洋文等内容……《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闻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

认为:翻译须用纯洁的中文。

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

见解精辟独到,文笔美丽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余光中谈翻译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打开此书一看,可称得上是余老的论文集有一半论文可谓历史悠久,是写给父辈们看的。

第一篇与最终一篇相隔30年,时间相隔久得叫人要害相思。

有一半论文是写在6070年月,语言上还有点古而未化后期的文章阅读起来就舒适多了,笔锋锋利照旧,余老对三十年月的作家的作品不慎待见,特殊是朱自清写的《匆忙》,被批“不耐咀嚼不堪细析的少作”、“忧来无端的滥情之作”。

余批判此文章“混乱不堪,之所以混乱,就是滥用代名词”、“今日读来,恍如隔世”。

余老一向傲岸,却给钱钟书钱老给与了高度的赞扬,在《论的的不休》引用了钱老的佳作,让人耳目一新。

但此书有一半文章并不高超,甚至文中的观点也已经过时了,究竟近40多年过去了,建议取其精华地阅读,由于余老有时恃才傲物,观点过激,叫人不能苟同……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初大告与中文典籍英译-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初大告与中文典籍英译-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① 除 参 考 上述 诸 家 资 料 外 , 作 者 到 北 京 外 国语 大 学 档 案 馆 查 阅 了初
大告的有关档案 ,受到热情接待 , 一并致谢 。
{初 大 告 与 中 文 典英 译
人狱 是 北京 高等 师 范学校 被捕 的 “八 勇士 ”之 一 。 ② 课 堂 学 习之 外 , 他 广 泛 涉 猎
典籍 英译 方面 作 出的贡献 是 不应 当忘记 的 。
一 、 初大告其人其事 ①
初 大 告 , 字 达 果 , 原 名 铭 音 , 山东 省 莱 阳 人 。 年 月
日出 生 于 一 个 贫 农 家 庭 , 早 年 在 乡 间 私 塾 读 “ 四 书 ” 、“五 经 ” 和
名 家诗文 , 常写 作诗 词 , 奠定 了古 典 文 学基 础 。
记 》 , 载 《学 习 博 览 》 年第 期 ,第 页。
③ 巴金 等 著 , 王 寿 兰 编 《 初 大 告 传 略 》 , 载 《 当 代 文 学 翻 译 百 家 谈 》 , 北 京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年 ,第 一 页 。 初 大告 的实践 》 上 , 载 《福 建 外 语 》 年第 期 ,第
匀成 “
妙 《英 语 新 周 刊



上 刊登 遇
了一 篇文 章 ,其 中有 这样 几句 在 翻译 中 国诗 词 的 比赛 中 , 韦 利先 生
到 了一位 强有力 的竞争 者 — 初先 生 。这 些 词
不 但 是 以令 人钦
佩 的 鉴 赏 力 精 选 出 来 的 , 而 且 译 得 极 其 优 美 , 因 而 得 到 了 奎 勒 ·库 奇 先 生 一 的盛 赞 与 介 绍 。 ⑦ 一 一 为 一 是 英 国知 名 作 家 与 文 艺 评 论 家 年译 出老

《文学翻译研究》读后感

《文学翻译研究》读后感

《文学翻译研究》读后感《文学翻译研究》是一本探讨文学翻译领域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文学翻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翻译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首先,作者通过对文学翻译的历史进行梳理,展现了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从古代的文学翻译到现代的文学翻译,翻译一直扮演着传递文化、促进交流的角色。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翻译更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让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作品得以相互理解和传播。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深刻领悟到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在文学传播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其次,作者对文学翻译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性和难题。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做到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能够传达作品的精神。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探讨,我对文学翻译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理解那些为文学翻译事业默默付出的翻译者们。

最后,作者通过实际案例对文学翻译进行了具体分析,展现了翻译在文学创作中的实际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文学翻译者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如何在保持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又能够做到通顺流畅,是每个翻译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了解到了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种种技巧和策略,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翻译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文学翻译研究》这本书,我对文学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为文学交流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文学翻译事业越来越兴旺,让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得以相互启迪和交流,共同促进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翻译研究读书笔记

翻译研究读书笔记

翻译研究读书笔记《翻译研究》-Sussan BassnetC hapter 1: general issues第一章对翻译研究过程中一般性问题进行探讨。

比如说语言和文化问题,翻译类型,解码和重新编码,对等问题,译文的得与失,原文的不可译,是科学还是二级活动等等。

语言和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1.翻译虽与语言学有关,但不属于语言学,如今翻译就是想摆脱语言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苏珊又说它属于符号学范畴。

什么是符号学呢?Semitoics在《翻译研究》中定义:the science that studies sign systems or structures, sign processes and sign-functions.(这是Hawkes对其的定义)Although translation has a central core of linguistic activity, it belongs most properly to semiotics. What does the word “semiotics” me an?In Oxford Dictionary, it writes, “study of sign and symbols”, while in 《结构学和语义学》中, Hawkes said, “itt is the science that studies sign systems or structures, sign processes and sign functions.”为何人们认为翻译属于语言学里的范畴?这也是并不是没有理的。

因为从狭义上讲,翻译涉及从一种语言至另一种语言通过词汇和语法进行意思、内容转换。

但翻译还涉及许多超语言学的标准。

2.Edwar Sapir说,“language 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 and “eacyh separate structure represents a separate reality.”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没有哪两种语言相似至足以表示同一社会现实,不同社会所在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并不是贴着不同标签的同一世界。

名家名译赏析课课程总结

名家名译赏析课课程总结

名家名译赏析课课程总结本校多年以来一直坚持开展“好书教我学做人”活动,结合我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及早进行了大量的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获得了各种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为了扩充学生们的阅读面,丰富学生们的阅读内容,营造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名著和名家,也为了学生们进入初中以后能更快的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名家名译赏析》。

希望通过对名家名译的欣赏,使同学们对作品和作者能够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和体会,从感官到思想,使同学们认识更加深刻,同时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同学们更多地领会其思想内涵。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能严格按照《名家名译赏析》的课程计划进行操作。

由于本课程所选择的篇目,都是新课程标准上规定的上初中以后的必读篇目,所以参加本课程的同学都有一种提前进入初中学习的感觉,同学们感到新奇,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们的读书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个学年过去了,参加的同学个个都有了不少的收获。

每次上课老师推荐的篇目同学们都能认真阅读。

并能在读名著的同时主动查阅各种资料,了解相关的作者和作品的写作背景,这对更好的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同学们也在查阅资料和阅读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因此,很好的引导学生读书,开展各种有益的读书活动,将直接影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指要写好文章,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通过阅读拥有丰富而充实的材料。

不仅写文章这样,做人、做事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阅读。

面对迅猛的当今社会,要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就必须开发学生的智利,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能从中受益终生。

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评介

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评介

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评介王晨溪
【期刊名称】《新校园(理论版)》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本文评介了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编写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一书.该书集录了自公元前106年到公元1931年之间的西方学者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与智慧,强调了翻译的历史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例和坚定的理论支持.本文首先指明了此书的参考价值,然后对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当前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论.
【总页数】1页(P190)
【作者】王晨溪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及其对当今翻译研究的影响[J], 吴博
2.翻译效应学视域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千禧年还是渊薮 [J], 王崧珍;刘瑞强
3.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J], 石春让
4.论翻译研究的文化新视角——探寻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实质 [J], 陈甜
5.翻译研究经典再现——《翻译论集》修订本评介 [J], 黄焰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研究参考书目-精编版

翻译研究参考书目-精编版

我国翻译研究分类书目精编(易曾权编,2008年9月2日最新增订,标题有改动)目录一、国外翻译研究书目 (2)二、翻译研究工具书 (9)三、大陆翻译研究 (11)四、翻译研究书目(非英汉翻译) (27)五、少数民族语翻译研究书目 (29)六、台湾地区翻译研究书目 (31)七、香港地区翻译研究书目 (33)六澳门地区翻译研究书目 (35)一、国外翻译研究书目阿尔瓦雷斯,R.;比达尔,M.C-A.编. 翻译,权力,颠覆(英文本,论文集)[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1996)] .毛思慧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57页.埃利斯,R.;奥克利—布朗,L.编.翻译与民族:英格兰的文化政治(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Nation: Towards a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ness(2001)] .陈德彰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25页.安德曼,G.;罗杰斯,M.编.今日翻译:趋向与视角(英文本)[Translation Today: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2003)] .穆雷等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32页.奥洛汉,M.编.超越文化断裂——翻译学研究模式(I):文本与认知的译学研究(英文本,论文集)[Intercultural Faultline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 Textual andCognitive Aspects (2000)] .吕俊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79页.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蔡毅等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15页.巴斯内特,S.翻译研究(英文本,第3版)[Translation Studies (3rd edi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76页.(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巴斯内特,S.;勒菲弗尔A.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英文本)on Literary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3页.鲍克,L.等编.多元下的统一?当代翻译研究潮流(英文本,论文集)[Unity in Diversity? Current Trend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1998)] .朱志瑜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96页.贝尔,Roger T.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98页.贝尔,Roger T.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秦洪武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95页.贝尔托内,L.E.巴别塔揭秘:同声传译与认知、智力和感知(英文本)[Entorno de Babel—Estrategis de la interpretacion simultanea.Buenos Aires: Hachette.1989][英译本:The Hidden Side of Babel: Unveiling Cognition, Intelligence and Sense through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trans by Enrique Robert from Spanish.Argentina: Buenos Aires:2006] .仲伟合,王斌华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435页.贝克,M.换言之:翻译教程(英文本)(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04页.陈德鸿,张南峰主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汉译本).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287页.陈永国主编.翻译与后代性(翻译学译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11页.戴维斯,K.解构主义与翻译(英文本)(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5页.道勒拉普,C.翻译研究基础(英文本)(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56页.德利尔,让.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孙慧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02页.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李流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55.159页.费拉德,L. v.翻译与性别——女权主义时代的翻译(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14页.福柯,斯皮瓦克,刘禾等.语言与翻译的政治.许宝强等编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82页.福西特,P.翻译与语言:语言学理论解读(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Linguistic Theories Explained(1997)] .陈国华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60页.冈萨雷兹等.律海同传.罡文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478页.格朗热,S.等编.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英文本,论文集)[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2003)] .秦洪武,柯飞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19页.格特,E-A.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71页.根茨勒,E.当代翻译理论(英文本,(第二版修订本)[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 revised 2nd edition)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32页.辜正坤,史忠义主编.国际翻译学新探(翻译学译文、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303页.哈蒂姆,B.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英文本)(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35页.哈蒂姆,B.翻译教学与研究(英文本)(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200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54页.哈蒂姆,B.;梅森,I.语篇与译者(英文本)(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58页.哈蒂姆,B.;梅森,I.话语与译者.王文斌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10页.哈庆(Hutching, W. J.).机器翻译:过去、现在、未来.致远科技公司编译.台北:致文,1993.487页.海恩波.道在神州——圣经在中国的翻译与流传.蔡锦图译.台北:国际圣经,2000.285页.赫曼斯,T.系统中的翻译——描写和系统理论解说(英文本)(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95页.赫曼斯,T.编.跨文化侵越——翻译学研究模式(II):历史与意识形态问题(英文本,论文集)[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I,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 (2002)] .廖七一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17页.霍姆斯,J.S.译稿杀青!文学翻译与翻译研究文集(英文本,论文集)[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1994)] .孟凡君,辜正坤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17页.基特尔,H.;富兰克,A.P.编.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英文本,论文集)(Intercultur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s,1990).申丹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51页.加切奇拉泽.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蔡毅等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122页.酒井直树,花轮由纪子主编.印迹:多语种文化与翻译理论论集1:西方的幽灵与翻译的政治.钱竞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69页.卡坦,D.文化翻译——笔译、口译及中介入门(英文本)(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71页.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穆雷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165页.科米萨诺夫.当代翻译学.汪嘉斐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36页.赖斯,K.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英文本)(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罗得斯,E.F.译(英语).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7页.勒代雷,M.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99页.勒菲弗尔,A.编.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英文本)(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82页.勒菲弗尔,A.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英文本)(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76页.勒弗维尔,A.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英文本)[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1992)] .孙致礼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65页.李养龙.西方翻译理论文献选读(英文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2007.270页.鲁宾逊,D.编.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英文本)[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1997)].谭载喜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37页.鲁宾逊,D.译者登场(英文本)[The Translator's Turn (1991)] .谢天振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18页.鲁宾逊,D.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1997)] .文军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31页.鲁宾逊,D.什么是翻译?离心式理论,批判性介入(英文本)[What is Translation? Centrifugal Theories, Critical Interventions,1997] .毛思慧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19页.罗斯,M.G.翻译与文学批评:翻译作为分析手段(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 as Analysis(1997)] .王宏印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01页.罗选民主编.2004年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翻译·认知与跨学科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芒笛,杰里米•芒笛(Jeremy Munday).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李德凤等编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320页.茫迪,杰里米.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30页.米兰,G.翻译算法.李锡胤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9页.米乐(J. Hillis Miller).跨越边界:翻译・文学・批评.单德兴编译.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198页.莫洛佐夫.文学翻译问题.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教研室组译.北京: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材出版科,1959.69页.奈达.跨语交际.谭载喜编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奈达,E.A.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英文本)(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89页.奈达,E.A.翻译科学探索(英文本)(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31页.奈达,E.A.;泰伯,C. R.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文本)(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20页.奈达,尤金·A·语言、文化与翻译(英汉对照).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401页.奈达,尤金·A·语际交流中的社会语言学.陈健康校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纽马克,彼得.翻译敎程:翻译的原则与方法.赖慈芸编译.台北:台湾培生敎育发行出版,2005.321页.纽马克,P.翻译问题探讨(英文本)(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00页.纽马克,P.翻译教程(英文本)(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2页.纽马克,P.论翻译(英文本)[About Translation(1991)] .郭建中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84页.诺德,C.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英文本)(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4页.诺德,C.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张美芳,王克非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19页.诺德,C.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英文本)[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Second Edition,2005)] .第二版.张美芳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74页.皮姆,A.翻译史研究方法(英文本)[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1998)] .李德超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20页.切斯特曼,A.;瓦格纳,E.理论对译者有用吗?象牙塔与语言工作面之间的对话(英文本)[Can Theory Help Translators? A Dialogue Between the Ivory Tower and the Wordface(2002)] .穆雷等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48页.塞莱斯科维奇,达尼卡;勒代雷,玛丽亚娜.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汪家荣等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赛莱斯科维奇,达妮卡;勒德雷尔,玛丽亚娜.口笔译概论.孙慧双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申雨平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英文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34页.榊亮三郎编.(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2册).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编译委员会译.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升曙梦.翻译与研究五十年.文之译.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斯内尔—霍恩比,M. 翻译研究:综合法(英文本)(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70页.斯内尔—霍恩比,M.翻译研究:综合法.李德超,朱志瑜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10页.斯塔纳,G.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英文本)(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38页.斯坦纳,乔治.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庄绎传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泰特勒,A.F.论翻译的原则(英文本)[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39页.提莫志克,M.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英文本)(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36页.提莫志克,M.;根茨勒,E.编.翻译与权力(论文集)(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Power(2002)] .王东风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44页.图里,G.描写翻译学及其他(英文本)(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1页.托贝尔等.文艺翻译问题.李石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69页.威尔斯.翻译学:问题与方法.祝珏,周智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140页.威尔斯,W.翻译学——问题与方法(英文本)(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2页.威廉姆斯,J.;切斯特曼,A.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英文本)(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49页.韦努蒂,L.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英文本)(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53页.西蒙,S.;圣皮埃尔,P.编.变换术语:后殖民时代的翻译(论文集)(英文本)[Changing the Terms: Translating in the Postcolonial Era(2006)] .邵璐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05页.西蒙,谢莉.翻译理论中的性别(1996).吴晓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希基,L.编.语用学与翻译(英文本)(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42页.谢芙娜,C.编.翻译与规范(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Norms(1999)] .朱志瑜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40页.谢天振主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论文选译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01页.亚里斯多德,罗曼・罗兰等.名家论翻译与写作.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198页.尤思德(0. Z. Jost ) ..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翻译.蔡锦图译.台北:国际圣经协会,2002.512页.扎内廷,F.等编.语料库与译者培养(英文本)[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2003)](论文集).穆雷,刘康龙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53页.仲伟合主编.西方翻译理论(英文本).广州:广州外语音像出版社,2001.Alcaraz,Enrique& Hughes,Brian.法律翻译解析(英文本)(Legal Translation Explained).宋雷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Asensio,Roberto Mayoral .公文翻译(英文本)(Translating Official Documents).陶友兰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Cao,Deborah.法律翻译(英文本)(Translating Law).宋雷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Dollerup ,C.;王宁主编.视角:翻译学研究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英文本)(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11页.Dollerup ,C.;王宁主编.视角:翻译学研究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英文本)(第二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03页.Dollerup ,C.;罗选民主编.视角:翻译学研究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英文本)(第三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32页.Jin Di,&Nida,Eugene A.(eds.)On Translation(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198页.Jones,Roderick .会议口译解析(英文本)(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柴明颎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Liao Qiyi.Modern Theories on Transla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重庆:四川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95.Landers,Clifford E. .文学翻译实用指南(英文本)(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朱振武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Mikkelson,Holly法庭口译导论(英文本)(Introduction to Court Interpreting).杜金榜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Nida, Eugene 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208页. Nolan,James .口译:技巧与操练(英文本)(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 and Exercises),柴明颎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Phelan,Mary.译员的资源(英文本)(The Interpreter’s Resource).王晓元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Quah,C.K.翻译与技术(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李正栓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Zatlin,Phyllis.戏剧翻译及剧本改编:一位实际工作者的观点(英文本)(Theatrical Translation and Film Adaptation: A Practitioner’s View).程朝翔导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二、翻译研究工具书奥斯特米勒,F.译者的电子工具(英文本)[Electronic Tools for Translators (2001)] .冯志伟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92页.贝克,M.编.翻译研究百科全书(英文本)(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54页.本辞典编写组编,林辉主编.中国翻译家辞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780页.陈善伟主编.英汉•汉英翻译学词汇(A Glossary of Translation Terms)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226页.迪里索,J.;利加恩克,H.;科米尔,M.C.编.翻译研究关键词(汉英对照).孙艺风,仲伟合编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00页.方梦之主编.译学辞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02页.胡子丹编译.国际翻译手册.台北: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1984/1988.619页/683页/769页.黄河清主编.中华百科要览·中国译学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康格拉特-巴特勒,斯蒂芬.国外翻译界.赵辛而,李森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203页.林煌天主编.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327页.林煌天,贺崇寅主编.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402页.刘靖之编.翻译工作者手册.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440页.路式成,魏杰主编.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780页.路式成,魏杰主编.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0—1994).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85页.路式成,魏杰,孙志主编.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75页.撒缪尔松—布朗,G.译者实用指南(英文本)[A Practical Guide for Translators(2004)] .文军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87页.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编辑出版.中国当代翻译工作者大辞典.西安: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1.陕西译协本辞典编写组.翻译家辞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孙迎春主编.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1167页.孙迎春.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A C-E E-C Verbal Forest of Translatology).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450页.孙迎春,刘新芳主编.语言类核心期刊翻译学论文索引(1991—2005).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孙志,周俊等编.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2000—2004).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339页.文军主编.中国翻译批评百年回眸:1900—2004中国翻译批评论文、论著索引.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468页.文军主编.中国翻译教学五十年回眸:1951—2005年中国翻译教学论文、论著索引.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248页.文军主编.中国翻译史研究百年回眸:1880—2005中国翻译史论文、论著索引.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252页.文军主编.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1894—2005中国翻译理论论文索引.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651页.文军主编.中国翻译技巧研究百年回眸:1914—2005中国翻译技巧研究论文索引.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574页.文军,穆雷主编.西方翻译理论著作概要(英文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940页.夏特尔沃斯,M.;考伊,M.编.翻译研究词典.谭载喜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54页.颜婉云,江伟萍.英汉汉英翻译参考书书目汇编.香港: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2000.415页.中国翻译协会编.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010页.Chan,Sinwai(ed.)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4.Chan,Sinwai and E.Pollard,David(eds.)A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pp.1150.Shuttleworth ,Mark & Cowie ,Moira.翻译学词典(英文本)(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33页.三、大陆翻译研究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50页.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43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书编委会编.语言与翻译(论文集)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蔡小红.口译评估.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66页.蔡新乐.翻译的艺术哲学——文学翻译的含意本体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蔡新乐.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蔡新乐.翻译的本体论研究——翻译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主体间性与人的元翻译构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84页.蔡新乐.翻译与汉语——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55页.蔡新乐.相关的相关:德里达“‘相关的’翻译”思想及其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05页.蔡新乐,郁东占.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曹菡艾,赵兴民.联合国文件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河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289页.曹汀.关于翻译标准的几个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曹炜等.文言文今译方法和规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柴明颎主编.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论文集,英文、中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58页.柴秀娟.翻译描述中的语域: 英汉虚构类翻译平行语篇的语域分析模式(英文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000.521页/527页.陈菁.口译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噪音.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80页.陈明瑶,卢彩虹.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34页.陈蒲清.文言今译学.长沙:岳麓书社,1999/2000.陈伟.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目的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17页.陈伟.翻译与词典间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27页.陈秀等编.浙江省译家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17页.陈玉刚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陈肇雄主编.机器翻译研究进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成昭伟.文学翻译概论(英文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18页.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445页.程镇球.翻译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14页.褚东伟.商业翻译导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68页.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54页.崔长青,张碧竹编.翻译的要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党金学.中外翻译理论选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董乐山.董乐山文集(第二卷).李辉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24页.董明.翻译:创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17页.杜承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杜建慧等.翻译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330页.杜瑞清,党金学主编.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术论丛(第六卷)——翻译的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段初发.文学与翻译论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57页.顿官刚.湖湘译林与外国翻译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6.范守义.翻译研究:另类视野.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566页.范祥涛.科学翻译影响下的文化变迁——20世纪初科学翻译的描写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72页.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651页.方梦之编选.译论纵横.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334页.费小平.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50页.冯建文.神似翻译学.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冯庆华主编.文体翻译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83页.冯庆华主编.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87页.冯庆华.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76页.冯文坤.翻译与翻译之存在——关于翻译的存在论思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冯志伟.自然语言机器翻译新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冯志伟.机器翻译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841页.冯志伟,杨平.自动翻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佛雏.王国维哲学译稿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82页.傅浩.说诗解译:中外诗歌与翻译论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傅勇林.文化范式:译学研究与比较文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247页.高华丽.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54页.高黎平.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高圣兵.Logic汉译研究——跨文化翻译中的“格义”、视域融合与接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13页.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79页.耿龙明主编.翻译论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龚光明.翻译思维学.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485页.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448页.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48页.辜正坤.译学津原.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364页.顾铁军.外国新影片翻译与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428页.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论稿.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316页.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理论探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417页.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491页.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索.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449页.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论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440页.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94页.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7页.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005.601页/477页.郭云生.古文翻译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郭著章等.翻译名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65页。

名家名译赏析

名家名译赏析

名家名译赏析文件名:名家名译赏析29.名家名译赏析中国翻译名家的成功译作俯拾即是。

这些名家名译是我们蒙学翻译必不可少的典范,体会译者的匠心,有助于提高翻译的技能意识,也有助于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以下引用周流溪《中国英语教育全书》、张今《文学翻译原理》、杨晓荣《快速通关》(汉译英分册)、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陈生保《英汉翻译津指》、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张经浩《译论》、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等书中所辑录的优秀译文片段和近几年大学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汉译英”部分(篇章翻译)题目,分别配上原译的简短的赏析文字,本书作者仅在个别地方进行了“微调”,聊作养成欣赏习惯之参考。

原文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 (from Hamlet,by Shakespeare)朱生豪译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周流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点评:译文流畅、朗朗上口,真是绝妙佳句。

原文The winter morning was clear as crystal. The sunrise burned red in a pure sky, the shadows on the rim of the wood-lot were darkly blue, and beyond the white and scintillating fields patches of far off forest hung like smoke. (from Ethan Frome by Edith Wharton )吕叔湘译文:冬天的早晨水晶般明澈。

翻译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林语堂翻译研究——以《道德经》译本为案例

翻译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林语堂翻译研究——以《道德经》译本为案例

作者简介:张晓楠(1985— ),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英语笔译。

关于林语堂的翻译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一直不曾间断。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时代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一部哲学著作。

其影响名扬海内外,林氏编译的《道德经》有关研究,可谓是数不胜数。

但是关于它在翻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屈指可数,文章主要从翻译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对林语堂的《道德经》译本进行分析。

一、林语堂简介(一)生平简介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林语堂,出生于福建一个牧师家庭,从小生性开朗活泼,放任不羁,但是喜欢读书,并励志成为一名作家。

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林氏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有多次海外留学经历,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与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证书,这些经历都造就了林氏丰厚扎实的英语文学功底。

在其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以后,在清华大学担任英文教员。

在当时的北平,中国的文化中心,林语堂深深感到自己的中文知识欠缺,仅仅是中等水平,所以他经常去图书馆或书店“补课”。

这段期间,林氏的中文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也对他今后不管在写作上还是翻译上的工作都奠定了基础。

(二)成就介绍作为一个作家来说,林氏有许多作品,远远超过其译作。

他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一生都以“文章可幽默,办事须认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

他写文章,提倡“性灵”,主张幽默,是中国首倡幽默的第一人,被誉为“幽默大师”。

大多数人都知道林氏有很多著名的作品,但是哪些是用英文写作,哪些又是用中文写作,想必也是少有人知。

林氏的作品中,而英文著作居多。

主要有: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国与吾民》)在大陆的第一个全译本为《中国人》,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艺术》),The Wisdom of Confucius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 (《老子的智慧》),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A Leaf in the Storm (《风声鹤唳》),《苏东坡传》等等。

从《论读书》的汉译本赏析中探寻“形神兼备”之道

从《论读书》的汉译本赏析中探寻“形神兼备”之道

从《论读书》的汉译本赏析中探寻“形神兼备”之道【摘要】本文主要从思想内容的表达和艺术风格的传递对王佐良和水天同两种不同的《论读书》中译本进行比较与赏析,展示了优秀译者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时表现出来的严谨的翻译态度和精湛技艺。

【关键词】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比较;赏析一、导语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散文作家,被誉为“英国散文之父”。

他的散文以凝练有力的风格著称,其中《论读书》是培根著名的说理散文,文中明确阐述了读书的效用和方法,强调读书学习和经验的同等重要性。

其文风典雅、措辞精当、修辞生动,说理透彻,譬句迭出,读起来亦是错落有致,流畅自然,因此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

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能否准确把握原著主旨思想、艺术风格及作者的个人情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力求讲究翻译的技巧和艺术,做到神似兼顾形似,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论读书》的原文分析培根《论读书》写于17世纪早期,语言属于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所以其措辞和句法与当代英语有所不同,文章古韵十足;大量的短句,间或点缀以复句使文章节奏紧凑,简洁有力;修辞格对偶,尤其是排比结构的运用,使语言流畅通达,富有节奏感;一正一反两方面的论证形成了对仗的平衡句式,使句子结构匀称整齐。

从文章的布局谋篇上看,原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楚、文气连贯、逻辑严密。

通篇读来,培根的这篇散文措词精炼,句式简洁,节奏鲜明,论述清楚,给人的感觉既端雅又晓畅。

在译这样的文章时,不宜太过直白通俗,译者的思路脉络要清晰,还要力求再现原文气势。

正如周仪先生所说“翻译培根先生这篇散文,最主要的要译出培根散文的简约的风格,译出他自信的口吻,以及译出他格言般的警句”。

三、王佐良和水天同对《论读书》的不同翻译之比较1.艺术风格王佐良先生推崇翻译“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桥畔译谈》读书笔记

《桥畔译谈》读书笔记

《桥畔译谈》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

- 作者:[作者姓名]- 内容简介:简单概括书籍所涵盖的主要内容,例如是关于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经验分享,还是对翻译文化现象的探讨等。

二、书中重要观点与感悟。

1. 翻译的本质与意义。

- 书中可能对翻译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如认为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促进了思想、知识和艺术的交流等。

记录下书中支持这一观点的论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翻译本质和意义的新认识。

- 例如:“作者提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让各国的优秀文学、科学成果得以共享,这使我意识到翻译工作者肩负着巨大的文化传播使命。

”2. 翻译技巧与方法。

- 如果书中介绍了一些翻译技巧,如词汇的选择、语序的调整、文化意象的处理等,详细列出并举例说明。

- 比如:“书中强调在处理文化意象时要充分考虑目标语文化的接受度。

例如‘龙’在中华文化中是吉祥、权威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被视为邪恶的代表。

所以在翻译含有‘龙’意象的文本时,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适当调整。

”3.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 探讨书中如何阐述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 可以写:“作者指出文化差异是翻译的一大挑战,也是其魅力所在。

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如中国的‘春节’,不能简单地直译为‘Spring Festival’,还需要解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

”4. 译者的素养与责任。

- 关于译者应具备的素养,如语言能力、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书中可能有相关论述。

总结并思考自己对译者素养的理解。

- 像:“书中认为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外,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译者就像文化使者,要对两种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才能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的误译。

这让我认识到成为一名优秀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三、书中案例分析。

- 选取书中一两个典型的翻译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原文、译文、翻译思路以及这样翻译的优劣之处。

《译路峰景:名家谈翻译(中)》读书笔记模板

《译路峰景:名家谈翻译(中)》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这是《译路峰景:名家谈翻译(中)》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发展 医学口译技术的新发展:远程视频口译 翻译学的技术转向 翻译生态中的翻译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翻译专业的翻译技术教学 技术哲学视域下口译技术“名”与“实”探析
读书笔记
这是《译路峰景:名家谈翻译(中)》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译路峰景:名家谈翻译(中)》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译路峰景:名家谈翻译(中)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
口译
名家
名家
发展
专题
商务
Hale Waihona Puke 峰景翻译老一辈 翻译
时代
翻译
联合国
译法
技术
文件翻译
推敲
选择
内容摘要
《译路峰景——名家谈翻译》三部曲的初衷是出版一本实用性较强、汇集名师观点的书籍,以真正提升读者 的翻译技能、开拓读者的翻译视野。较之于市面上的其他翻译类书籍,《译路峰景——名家谈翻译》三部曲的特 色在于,本书集结了国内翻译一线的35位名家及16位老一辈前贤,以实践性、实用性为导向,为广大翻译爱好者、 外语学习者及研究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指导资料。上中册以一线名家撰稿为主,并少量收录其过去曾发表的名篇 佳作。按照翻译性质和类型,上册包括“翻译理念与标准”“时政翻译”两大专题。中册包括“联合国翻 译”“应用型翻译”“大数据时代的翻译”三大专题。每个专题中,学者们结合自身翻译经历,围绕该专题涉及 的译技译论、心得感悟、实战经验展开探讨。本书下册分为“文学翻译”“访谈实录·老一辈前贤”及“译人研 究·老一辈前贤”。“访谈实录”分别收录了与8位老一辈翻译家进行的对话访谈。“译人研究”收录了学者撰写 的有关另外8位老一辈翻译家的研究评论文章。这些老一辈前贤以其对翻译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辛勤耕耘,为我国文 学传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广博的学科知识、严谨的治学之道为年轻译者树立了典范。

[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读书笔记

[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读书笔记

[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读书笔记《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读书笔记通过阅读《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这本书,我了解到很多体裁和题材的文章的翻译技巧,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科技、历史、哲学、经典著作等。

书中论述了我国名家翻译研究概况、佳作赏析的过程与标准,还分别评论、赏析了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著名翻译家以及汉学家30余人的翻译理论或研究。

从中受益颇多如翻译须注重篇章翻译,了解了研究中有赏析,赏析中有研究。

读这部书, 一方面是翻译佳作的赏析, 一方面是对近代至当代翻译史的了解。

拿鲁迅的翻译来说, 七十年来, 人们有过各种议论,其中不少是读了鲁迅某部或某些译作之后得出的印象式议论。

袁锦翔探讨鲁迅翻译的态度和方法是可取的。

他作了计量考察。

他翻阅了《鲁迅全集》后十卷中2 3 0 多万字译著, 细致地划分出鲁迅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作品的不同翻译, 避免以偏概全。

通过对译作的比较, 进而区分出六类可读懂程度。

老实说, 我们不能完全同意他的分类,而且他对某译作的分类可能也只是依据该译作的片断, 但是这种认真比较和分类的方法是让人称道的。

这本书也是对近代中国翻译史的回顾。

从近一个半世纪前系统翻译中国经典著作《The Chinese Classics》的理雅各(James Legge) 直到今人, 既有人们熟悉的严复、鲁迅、郭沫若、朱生豪, 也拿出初大告、许国璋、王佐良等学者的不大为人所知的佳译, 往往让人看了拍案叫绝。

不过也有使人不满足的地方。

如《红楼梦》的英译, 有, 但只是片断欣赏;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 有, 也仅仅《汉姆莱脱》一剧, 一剧中的片断。

译莎的人很多, 若将朱译与梁实秋的译本以及曹禺、柳无忌、卞之琳、方平、方重等人的部分译品做些比较,会是饶有情趣的。

当然, 对朱生豪才华横溢的莎译作品, 足够写一部书来评述, 一、二篇文章是不能尽论的。

谈到严复的翻译, 书中所论恐怕就有些问题了。

袁锦翔用十几张表分类讨论了严复的译名, 是用了心的, 但缺乏考证。

《翻译研究》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翻译研究》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翻译研究》读书笔记好句摘抄《翻译研究》读书笔记好句摘抄读书如饮水,爱喝水的人从来杯不离手,读书也同样让人上瘾。

许多研究和实验表明,书能对人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还能对人产生生物作用。

好书通常是公认的好书,不会因读者的年龄、社会地位和民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下面要介绍的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好书,相信对你翻译有帮助。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请一定将其加入你的书单,因为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

1、在坚守“精确”的原则下,译者应该常常自问:“中国人会这样说吗?”如果中国人不这样说,译者至少应该追问自己:“我这样说,一般中国人,一般不懂外文的中国人,能不能理解?”如果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译者就必须另谋出路了。

译者追求“精确”,原意是要译文更接近原文,可是不“通顺”的译文,令人根本读不下去,怎能接近原文呢?不“通顺”的“精确”,在文法和修辞上已经是一种病态,要用病态的译文来表达常态的原文是不可能的。

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译文读者的感受,应该向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

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来说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

VII2、这种貌似“精确”实为不通的夹缠句法,不但在译本中早已猖獗,且已渐渐“被转移到”许多作家的笔下。

崇拜英文的潜意识,不但使译文亦步亦趋模仿英文的语法,甚且陷一般创作于效颦的丑态。

长此以往,优雅的中文岂不要沦为英文的殖民地。

IX3、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4、妙译有赖才学和两种语文上敦厚的修养,虽然应该鼓励,但是无法传授。

同时,妙译只能寄望于少数译家,一般译者能做到不错,甚至少错的“稳静”,已经功德无量了。

5、“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疵静”,究其病源,竟是中文不济,而不是英文不解。

事实上,欧化分子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英文过分崇拜至于泥不能出,加上中文程度有限,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

所以欧化分子修改疵译,十之七八实际上是在改中文作文。

英文名著《双城记》的翻译与赏析的研究

英文名著《双城记》的翻译与赏析的研究

2019年19期总第459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英文名著《双城记》的翻译与赏析的研究文/郑淑芳引言翻译是两种语言的活动,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翻译的过程关系到读者的阅读和赏析。

因此,通过研究《双城记》的翻译和赏析有助于正确认识《双城记》的翻译作品,辩证地阅读和赏析作品,让读者的赏析更加客观真实。

一、《双城记》简介《双城记》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将法国大革命作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作品讲述了伦敦和巴黎两个大城市,围绕着医生曼马内特以及以德发日一家的故事展开,作品痛斥了贵族对百姓的残害,表达出人民心中的刻骨仇恨,让法国大革命期间底层百姓的痛苦从书中迸发出来。

该作品创作于英国资本主义崛起时期,面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中种种罪恶行为残害着百姓们的生活,让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低层百姓存在极端不满和愤懑。

英国当时正处于大革命爆发的边缘,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极为相似,通过对比两座城市的社会现状,企图警醒英国社会。

作者是想用《双城记》来强调人道主义的重要意义,要用人道和仁爱化解仇恨,用人道主义化解暴力行为。

二、《双城记》的翻译与赏析1.具有整齐性特征。

在《双城记》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将三个及以上的句子在结构和句式上保持一致,一般含有结构相同、排列整齐以及语义准确的特征,这种排比方法让《双城记》的翻译更加正确,让文章感染力更强。

如《双城记》在人物和景物刻画上,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子,这样形成良好的文章层次,让人物和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使用排比手法让文学作品得到更加协调的结构,凸显出人物强烈的感情,让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显。

如:“Had he ever been a spy himself?No,he scorned the base insinuation.What did he live upon?His property.Where was his property?He didn’t precisely remember where it was.What was it?”中,作者使用排比,让问题更加整齐,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读书笔记
《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读书笔记
通过阅读《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这本书,我了解到很多体裁和题材的文章的翻译技巧,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科技、历史、哲学、经典著作等。

书中论述了我国名家翻译研究概况、佳作赏析的过程与标准,还分别评论、赏析了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著名翻译家以及汉学家30余人的翻译理论或研究。

从中受益颇多如翻译须注重篇章翻译,了解了研究中有赏析,赏析中有研究。

读这部书, 一方面是翻译佳作的赏析, 一方面是对近代至当代翻译史的了解。

拿鲁迅的翻译来说, 七十年来, 人们有过各种议论,其中不少是读了鲁迅某部或某些译作之后得出的印象式议论。

袁锦翔探讨鲁迅翻译的态度和方法是可取的。

他作了计量考察。

他翻阅了《鲁迅全集》后十卷中2 3 0 多万字译著, 细致地划分出鲁迅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作品的不同翻译, 避免以偏概全。

通过对译作的比较, 进而区分出六类可读懂程度。

老实说, 我们不能完全同意他的分类,而且他对某译作的分类可能也只是依据该译作的片断, 但是这种认真比较和分类的方法是让人称道的。

这本书也是对近代中国翻译史的回顾。

从近一个半世纪前系统翻译中国经典著作《The Chinese Classics》的理雅各(James Legge) 直到今人, 既有人们熟悉的严复、鲁迅、郭沫若、朱生豪, 也拿出初大告、许国璋、王佐良等学者的不大为人所知的佳译, 往往让人看了拍案叫绝。

不过也有使人不满足的地方。

如《红楼梦》的英译, 有, 但只是片断欣赏;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 有, 也仅仅《汉姆莱脱》一剧, 一
剧中的片断。

译莎的人很多, 若将朱译与梁实秋的译本以及曹禺、柳无忌、卞之琳、方平、方重等人的部分译品做些比较,会是饶有情趣的。

当然, 对朱生豪才华横溢的莎译作品, 足够写一部书来评述, 一、二篇文章是不能尽论的。

谈到严复的翻译, 书中所论恐怕就有些问题了。

袁锦翔用十几张表分类讨论了严复的译名, 是用了心的, 但缺乏考证。

如, 未考察当时已有的英华辞典和日本书籍, 怎么能确定某一译名是严复创立的呢? 严复译书是在1 8 9 5 年至1 9 0 9 年这十几年间, 前几年的译作中自己创立译名较多, 后几年的译作也受到本世纪初中国大量翻泽日本书籍而带进的许多新名词的影响。

就是在他第一本译著《夭演论》中, 偶尔也使用了“ 进化” 这个来自日本的汉语词。

袁的表中所举严复译名, 一部分被公认为属于来自日本的“ 外来语” , 如“ 保险” 、“ 民主” 、“ 质量” 等; 有些是否为严复首译, 未能证明, 如“ 光学” 、“ 力量” 等。

又如表中列为严复译名的“ 交易” 、“民兵” 、“ 定价”等词, 是在1872年出版的《英华萃林韵府》上早已有过的。

各个表中的作者“ 小议” 意思也不大, 且有不妥。

如评“ 天演论” 译名时说: “ 依约定俗成原则, 未改, 现有人直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

这句评语不恰当。

“ 天演论” 这词也不是与上面“ 直译” 相对的“ 意译” , 它只译出Evolution and Ethics中的前半,ethics一词未译, 这里表现出严复的取舍。

对严复的“ 计学” , 作者的小议是“ 过于笼统
复的用意更深, 惜评者没有察及。

最后说一点。

在讲到名家名译的精彩例句例段时, 如同欣赏其他任何艺术佳作, 都以点到即止为宜, 似乎不必过多地使用丽辞加以赞美。

评论者不妨多角度地展示原作之美, 让读者自己去鉴赏、去评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