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专题训练

(1)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司马光和朱熹所议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2)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分歧?各有什么历史依据?

(3)你如何理解司马光和朱熹的议论?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30分,第33题15 分,第34题15 分)

33.我国封建社会中,新兴朝代的建立者在治理国家的经济方针上都奉行什么政策?奉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方针来源于什么学说?如何评价这种学说?34.元、明、清三代我国历史出现罕见的长达六百多年的统一局面。据此说明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其必然性。

(1)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题15分,第34题15分,共30分)

33.我国古代史上,在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围湖造田和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请从社会和自然两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其积极和消极影响。

34.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请从政治、经济、外交、技术、地理等角度分析说明形成原因。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5分,共3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说:“石敬瑭资契丹以篡夺,割燕云,输岁币,亟痛中国而自绝其胤(后代)。乃至宋人资女直(女真)以灭辽,资蒙古以灭金,卒尽沦中原于夷狄,祸相蔓延不可复止。”

材料2。现代史学界有人认为“以往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衰亡的路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王夫之认为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把宋人资助女真、蒙古与石敬瑭类比是否恰当?为什么?

(2)材料2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依据是否正确?为什么?

(3)两则材料的共同思想观念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旧制,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必杀之。汴梁将下,大将速不台遣使来言:“金之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驰入奏曰:“……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帝然之。诏罪止完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

材料二。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

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供给,何为无补哉?”……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长官和次官)悉用土人。

——《元史·许衡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耶律楚材为什么要劝说蒙古贵族放弃旧制?改变蒙古旧制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中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政策为什么会产生争论?

(3)根据材料,评述耶律楚材在民族关系史上所起的历史作用。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题13分,第34 题17分,共30分)

33.李渊在唐太宗的宫廷宴席上看到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即兴起舞,南越首领冯智戴即席咏诗的民族和睦景象,感慨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请结合史实,分析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

34.自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就呈现出相辅相成的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秦统一以前有哪些民族融合的现象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秦统一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频繁,试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3)说清朝是中华民族最终形成时期的理由是什么?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4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以前,中亚的大夏国,已拥有从身毒(印度)国得到的蜀布、邛竹杖等四川土特产。可见四川的物产早已流入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材料二。汉武帝时,派唐蒙经略西南夷。唐蒙至夜郎(今四川),夜郎侯请求改夜郎为郡县。汉武帝以夜郎为犍(为县)为郡,封夜郎侯为王,赐王印。

材料三。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汉武帝以来,黄门(汉朝官署)译者与商人们,“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而耦。”

材料四。海外贸易的大规模开展,是两宋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据法国人贾克·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描述:“一支庞大的沿海船队维持东南沿海商埠与远达广东之间的交通,海上的大帆船则每年趁着季风往来于中国和南洋群岛、印度、非洲东岸和中东一带。”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可以证明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记载的历史事件之间具有什么联系?

(2)造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大规模开展的历史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一因素与材料三有关?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货,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永乐实录》卷27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12

材料三。夷货皆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政策的实行目的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