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天命观”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模糊天命观
2012.04内容摘要:学界历来对于孔子天命观的看法众说纷纭。
杨伯峻先生在中华书局《论语译注》2010年2月的《试论孔子》的第三节《孔子论天、命、鬼神和卜筮》中明确提出孔子没有迷信的思想。
而事实上通过我们深入探究《论语》可以发现并非如此,孔子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有敬信鬼神的一面,同时又有着超出于那个时代的否定鬼神的一面,所以他的天命观表现的十分的模糊,并不能由某一条、某一句就简单地判定孔子对于天、命等所存有的态度。
关键词:《论语》孔子天命观时代局限朱珍珍从《论语》看孔子的模糊天命观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地位。
历来学界对于孔子的天命观的看法颇有争论,大致看来有如下两种分歧:一是,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朴素唯物主义者的代表之一,他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另一派的观点则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中鬼神是存在的,天命掌控着人事我们无法抵挡的。
这样的两种针尖对麦芒的看法究竟孰是孰非呢?就我看来,孔子的天命观实际上是非常的模糊的,我们不能片面的由某一条或者某一句就单一的肯定或者否定孔子对于天、命等所保有的态度。
一.时代局限致使孔子天命观中有保守的部分任何一个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必然要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同时他又是这个时代文明创造者中的一员,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他又体现了自身与众不同的个性所在。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存在意味着个体人的心理最终是扎根在整个民族的文化进化史乃至地球的生物进化史之中的。
[1]孔子所处的时代为春秋时期,作为殷商苗裔的鲁国人,必然会和其他民众一样,被当时“流行”的鬼神迷信思想锁笼罩。
譬如,《春秋左传卷六·僖公十六年》“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
六鷁退飞过宋都,风也。
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2]宋襄公虽然在政治上颇有一霸天下的图谋,却依旧对于自己的图谋内心不安,认为天象或者梦境能够预示未来的吉凶。
论孔墨天命观之异同
论孔墨天命观之异同在中国哲学思想之中,“天命”思想有着始基性的意义,可以说它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
命运论一度曾被视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重要命题,被古今中外哲学家经常拿来探讨。
笔者认为命运论其实是一个关于如何看待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而如何对待命运问题则是一个关乎人生智慧的问题。
天命通常是指非人力所能改变的神秘的客观必然性。
从商周时代开始,上天就被认为是主宰人类社会的至上神,商代称帝或上帝,周代则称天。
天的命令,就是天命。
大约从孔子开始,思想家们就开始关注天命问题与人生哲学的关系,在先秦哲学中,主要有儒家的知命观,道家的安命观,墨家的非命观为代表的三种典型的命运观。
这里暂且把道家的安命列入儒家,因为二者都承认天命的存在,从这点上来讲其与墨家的非命显然是有矛盾的,作为当世的显学集大成者,二者的思想里却存在着这么明显的矛盾,那么对于二者的比较就显的很有趣而且有必要了。
儒家的天命观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原始宗教的天,来源于殷文化带有迷信色彩的天命观,但孔子对其进行了改造,强调畏天命,更强调知天命。
二是作为道德源泉和依据的天,与周初统治者解释政权来源的民意论的天命观有关,但孔子对之作了由政治而伦理的转换。
孔子承认“天命”。
他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道德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孔子不仅认为自然界的事情由天命来支配,而且认为人的贫富、贵贱、成败、甚至生死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因此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他认为人们应该承认天命,并且顺天命而行,否则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但是与此同时,孔子也认为,一个人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尽力去做好自己的该做的事,“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然后听其自然”。
关于人的品德和思想,孔子则认为完全由人的自身努力所决定,而与天命无关,比如他说:“为仁由己”。
孔子没有否定天命,但对天命的威力做了限制,天命可以让人的某些正确的行为不成功,但不能阻止人去做正确的事情。
智与勇的双重成就 孔子之天命观新析
智与勇的双重成就孔子之天命观新析[摘要]阐述了孔子信仰天命的经验原因及孔子对天命的温情态度,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孔子对天命的具有价值选择的利用。
孔子就是在其信与不信之间成就了他的大智与大勇。
[关键词]孔子天命观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天命观,需要先弄清什么是天命。
按本文的理解,天与命原应是两个词:天是指人所踩踏的大地以上的一切上层空间及事物;命是指超人力、超经验的规定性的趋向或归属,也可以理解成命令。
因而天与命合在一起便可理解成:天命是指以天的姿态出现的,超人力超经验的一种规定性。
因其超经验又带有一定程度的神秘性和难以测知性,因其具有规定性又可能作规律性表现。
因此天命对人来讲就神秘而难以琢磨,但又不是完全不可被人获知,人总可以凭其经验的感知和天才的推想来捕捉天命的信息。
孔子的天命观也不会脱离经验的和超验的这两个层面。
对天怀有虔诚和敬畏,不独是中国人,盖全世界的人都如此。
天的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对古人来讲,不单是一种经验的感触,亦是一心理的推崇。
古人对天的崇拜和敬慕,有其很大的经验的原因。
日出日落,月升月没,刮风下雨,电闪雷劈,春暖秋凉,夏热冬冷,这些人类及地上一切生灵生存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在古人的认识视野中,都是天所给予的,没有天便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的存在,这是很自然的结论。
又因为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多具有规律性,仿佛有某种意识在背后作主宰、做支配,这就更加重了天的神秘性及威慑性。
难怪孔子感叹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天虽然无言无语,但却仿佛有心思,到时便行它该行之事。
同时,天又极有权威,它控制了自然也就控制了一切生灵。
加上天的高姿态,人们更自然地认为天的视野无限开阔,能尽知天下之事。
天的这种空间的无限,自然导致人们对天崇拜的无限和敬畏的无限,孔子的总体认知水平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所以,孔子是崇拜天的,把天看成是神的化身,天命便是最高的神的意志,不可违逆,无法更改。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经历了由传统到改革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儒家传统天命观被改革,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例如,墨子在《墨子问道》中提出了“以仁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仁治天下的责任。
同时,孟子也提出了“以义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义政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义治天下的责任。
其次,儒家传统天命观也受到了政治思想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例如,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了“以法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法治天下的责任。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以道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道治天下的责任。
最后,儒家传统天命观也受到了现代思想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例如,梁启超在《新义安息》中提出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民主治理天下的责任。
同时,鲁迅也提出了“以理想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理想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理想治天下的责任。
总之,儒家传统天命观经历了由传统到改革的发展和演变,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并受到了政治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都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意的支配,而人们应该顺应天命,以遵循天道。
孔子认为,天命是一种真实存在,是超越人类能力的神秘力量。
天命涵盖了万物的命运,包括人类社会的兴衰和每个人的命运。
他认为,天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力量,即使一个人付出了多少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社会,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和治理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遵循天命,尊重天的意志,那么它将会繁荣昌盛。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遵循天命,那么这个国家将会衰落。
对于个人,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境遇。
他认为,一个人的出生、职业和身份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放弃努力,而是应该顺应天命,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天下作贡献。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命,以达到和谐、平衡和发展。
下学 上达,与天相知——孔子的“天命观”
中国科教 创新导刊 C i d c t n In v t n H r l h a E u a i n o a i e ad n o o
1 2
之 深 沉 自觉 , 而 谨 慎 敬 畏 地 承 担 起 一 切 从 外 在 的偶 然 , 不 怨 天 不尤 人 ” 在经 历各 种 “ ,
后 , 进 而 可 能 “ 达 天 德 ” 知 天 。 果 才 上 以 如 说 , 仁 智双 彰 ” “ ” “ 乃 圣 的境 界 , 么 通过 自 那 可 以说 是 到 了“ 而 化 之 ” 过 的境 界 。
另一 方 面 , 孔子 也 相 信 , 也 必 然 与 他 天 为 人 所 了解 的 时 候 , 想 到 了 天 , 曾经 感 他 他 叹地说 :不怨人 , 尤 人 , 学而上达 , “ 不 下 知
望 , 独 曾 点 的 志 向令 孔 子 体 会 到 了一 种 选 择 了 虚 无 与 混 沌 。 唯
在西方 天人 对立 的“ 个世界 ” , 两 中 人 微 的奴 仆 , 西 方 人 心 中 天 或 上 帝 至 高 无 在 上 , 载 人的命运 。 世之中人的软弱 、 主 俗 无
了 “ 仁 ” 自觉 , 行 的 同时 也具 备 了智 慧 上 的
“ 惑 ”, 不 即达 到 了 “ 智 双 彰 ” 圣 者 境 界 仁 的
己的 主体 性 。 果 我 们 承接 天命 , 是 选择 如 就 创化 与生 生 不 已 , 果 我 们拒 斥 它 , 们就 如 我 我认 为不论 对个体 还是 对社会来 说 , 以 预 测 的 偶 然性 。 我 们 而 言 , 对 上帝 的 缺 失 让 我 们 回 归 自身 , 说 假 设 一 个 “ ” 存 或 天 的
孔子宗教伦理思想中的鬼神、天命及道德-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孔子宗教伦理思想中的鬼神、天命及道德-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丘(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在传统中国有着巨大影响,有至圣先师、文宣之称。
在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思想体系中,其宗教伦理思想是颇有特色的: 孔子一方面肯定了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化宗教为道德以教化百姓。
一肯定鬼神的存在鬼神是否存在? 这是研究孔子宗教伦理思想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先秦原始崇拜时期,彻底的无神论是非常罕见的,上至国君下至民众,对鬼神、先祖的祭拜都非常重视,孔子也不例外。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6( 《论语学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3( 《论语为政》)子之所慎: 齐,战,疾[1]69。
( 《论语述而》)孔子的学生曾子说: 谨慎地以礼对待父母的,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如果孔子是彻底无神论的话,他的学生很难强调慎终追远,可以说,孔子对先祖的祭祀是非常重视的,所谓孝道就是生、死皆事之以礼。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 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便告诉他说: 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道: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 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 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因此,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 斋戒,战争,疾病。
这里的齐同斋,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先要做一番身心的整洁工作,这便叫做斋或者斋戒。
孔子甚至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101( 《论语乡党》) 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对当时流行的祭祀之礼的极端重视,并且希望通过对先祖、鬼神、上天的祭祀来教化民众,使民风醇厚。
如果以上还不能证明孔子肯定鬼神的存在的话,那么下面两段话则明显表示孔子对鬼神存在的肯定了: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经典】浅析孔子的生命观本质
论文:浅析孔子的生命观本质[文档副标题]ADMINISTRATORMICROSOFT | [公司地址]浅析孔子的生命观本质摘要:孔子生死观的本质就是“仁”学生死观。
他对待生死强调“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超道德价值,提倡人们面临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不应贪生怕死,而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
提倡“君子之息”和“身死心存”,为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努力行“仁”;孔子站在人生现实的角度上考虑,提出“事鬼”为“事人”,先“知生”再“知死”的务实伦理观,正是其“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孔子;生命观;仁学;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历代统治者和文人所推崇,他“仁”的思想对中国人的伦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拟从孔子的天命观入手,结合其“仁”学思想,系统分析孔子的生死观,以求对孔子生死观的本质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孔子生死观尽管涉及到了其天命观、政治观、贵名思想和鬼神思想等方面,但是这些思想都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的‘仁’是以伦理学的‘仁’为始初出发点和立足点,达到实践政治学的‘仁’的理想要求,而修身学的‘仁’则是实践前两者的根本关键所在一、孔子生死观之天命思想梁漱溟先生认为“两千年来中国之风教文化,孔子实为其中心”,虽“有不少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
然试问:这些宗教进来,谁曾影响到孔子的位置,非独夺取中心地位谈不到,而且差不多都要表示对孔子之尊重,表示彼此并无冲突,或精神一致。
结果大家相安,而他们都成了‘帮腔’”,结论便是中国缺乏宗教。
梁漱溟先生又说“然在宗教总脱不开生死鬼神这一套的,孔子偏不谈它,这就充分证明孔子不是宗教”,中国缺乏宗教,而孔子又不是宗教且又为中国两千年风教文化之中心,结论便如辜鸿铭先生所说“中国人没有感到需要宗教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儒家学说这一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一个能够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
浅谈孔子天命观
浅谈孔子天命观内容摘要:天命观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但由于史料匮乏,社会环境复杂等等原因历来饱受争议。
是否信奉鬼神之说,天命与人事的主宰支配关系等问题即都源于对孔子天命观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将从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源头、本质和现世意义等方面,结合大家之说,浅谈笔者对孔子天命观的认识。
关键字:孔子;天命观;儒家思想一、孔子天命观的思想起源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对祭祀的记载,甚至有人认为汉字的产生顺应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
殷商时代,祭祀卜筮之风达到一个高峰。
据已经出土的文物,我们不难得出“殷人万事求卜”,“卜"即叩问天神之命。
在科技尚未萌芽之时,对天命鬼神的这些祭祀活动并非是现代人看来的一种仪式,而是整个民族的命脉与精神支柱.这种超越感知能力的力量在解决未解的现实问题时,往往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对此的推崇可想而知。
最明显的便是周对殷商的氏族宗教制度的因袭继承,即所谓“周因于殷礼”.周朝对天命的重视程度不减反盛。
在《周书·康诰》中有:“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此中提及的天帝关系,即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
引用郭沫若先生对周人天命观的总结:“宇宙之上有至上神主宰,曰天,曰皇天,曰皇天王……上帝能命,有赐人以福佑,有威可畏,祸乱自天而降。
帝之所在曰帝所,亦曰上,亦曰天。
人受命于天曰命.死后其灵不灭曰严,亦谓之鬼,能降子孙以福佑.1"而孔子正是生活在这样宗教祭祀氛围浓烈的东周时期,其思想的诞生基础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由此,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来源决定了孔子不会如一些学者认为的不信天命,甚至唯物思想。
相反,孔子之天命观最基本的便是对鬼神天命的认同,推崇“敬天事鬼神"之礼。
又以《论语》为例,据统计其中记录孔子“论天”12次,“论命”5次,可见对于天命鬼神一说,孔子并非完全摒弃不谈,还是颇有见地的。
二、孔子天命观的本质内容和特点孔子的天命观虽然源于周的祭祀宗族礼仪,但并非完全认同和吸收.相比周人对鬼神的盲目迷信和绝对服从,孔子对待天和鬼神是敬而不耽,信而不淫.首先,在对“天命”的定义上,孔子并不将天归为一种喜怒无常,无德无仁的主宰,并非是需要过分谄媚才能满足的对象。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1000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人,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天命观。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之路是被天命所决定,相信天命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本文将从若干方面进行分析孔子的天命观。
首先,孔子的天命观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爱、礼义、忠诚、孝道等等。
这些思想并不是孔子所独创,而是儒家学派几位先贤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受到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等其他思想的影响和融合。
其次,孔子的天命观注重人与天的关系,强调天命的正义和不可抗拒性。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当与天道相符,否则就会遭到天道的惩罚。
天命就像一个无形的法则,它可以调整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纠正人类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大道的和谐。
再次,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人类的责任,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
孔子认为,在天命的引导下,人类有责任成为道德之人,影响周围的人并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通过成为道德之人,人类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准确地辨明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最后,孔子的天命观表明了一种文化价值观。
孔子的天命观深化了中国尊重先祖和自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这种文化价值观穿透了中国古代社会,影响了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还为现今人类社会所崇尚和借鉴。
孔子的天命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宝贵的智慧,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
孔子“天命观”的点滴体会
孔子“天命观”的点滴体会在我看来,孔子不仅仅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超世间的,因为他恰恰是在庸常的俗世之中开拓出内在的超越世界,使得个人的内在精神生命与天地宇宙之纯亦不已的生命之间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贯通,而对于人的内在本质与天之大德的内在亲和性的一种领悟,我认为即是“知天命”。
一方面孔子强调“下学上达”而知天命,他把“知天命”放在自我修养历程的一个重要位置上,只有在志于学以后,不仅有了“行仁”的自觉,同时也具备了智慧上的“不惑”,即达到了“仁智双彰”的圣者境界后,才进而可能“上达天德”以知天。
如果说,“仁智双彰”乃“圣”的境界,那么通过自己的内在自觉达到对“天德”的领悟,那就可以说是到了“过而化之”的境界。
另一方面,孔子也相信,天也必然与他自己的德慧生命深深相知,在孔子感到不为人所了解的时候,他想到了天,他曾经感叹地说:“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在他极端困难的时候,他也到天那里求得信心。
有一次,孔子困于匡,学生们都很为孔子的安全担心,孔子却坦然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言下之意,既然我已经掌握了周文乃是出于天意,匡人自然不能把我怎么样了。
在遭到误解时,孔子也是求助于天。
有一次,卫国卫灵公夫人南子执意邀请孔子,孔子出于无奈,只得会见了这位行为不端的女人。
子路为此不悦,孔子只好指天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由于以上两方面,因而孔子的自我生命与“天”之间建立了一种十分紧密的和谐关系,有时孔子竟以天自比。
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予欲无言”,并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应当说,这里的“夫子自道”是代表了孔子对于人之德性生命与天遥契之后所达到的和谐一体境界的深刻自觉与高度自信。
孔子的自我生命与宇宙的生命具有了一种内外的沟通与和谐,因此孔子的活泼泼的生命在生活中随处飞扬。
试析孔子的宗教观——以“天命”与“鬼神”为例
试析孔子的宗教观——以“天命”与“鬼神”为例摘要: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远古暨三代的发展过程中,曾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到西周末期出现了礼崩乐坏,孔子顺应时代之变化,对以往的“宗教观”思想做了新的阐释,把人们从那种鬼神弥漫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世界,对“宗教观”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
关键词:三代;宗教观;孔子一、周朝的宗教背景周朝宗教信仰虽大体继夏殷而来,但周人对此有一种转化。
原因在于周人在“革掉”殷人的命(政权)后,并没有趾高气扬,沾沾自喜,而是有一种“忧患意识”。
《易·系辞上》的“《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便体现周人的这种忧患意识。
徐复观先生认为此种忧患意识与原始宗教动机的恐怖意识有所不同,忧患意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
忧患意识正是人类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表现。
而这种自觉是殷商原始宗教所不能有的。
然而在周朝发展到春秋时,“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制度渐失其效,出现了“周文疲惫”的现象。
随着周天子权力与地位日益衰落,宗教活动中心的人格神的天命,其权威性正走向坠落之路。
随着“天”地位的动摇,出现了“天道”与“人道”相分开的思维倾向,冲破了天命神学的思维模式,出现了人事与天命的分离。
随国季梁也在祭祀神祝之词中说:“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左传·隐公六年》)将人视为“神”的主宰,以为神降福于“圣王”的重要条件。
由此得出,西周末,人格神的天命既逐渐垮掉,于是过去信托在神身上的天命,自然变成命运之命,这意味着人格神的天正一天天趋向于淡薄。
也可以说宗教性的天,在人文精神激荡之下,演变成道德法则性的天。
二、孔子对三代宗教观的继承与改造周人创造的一套伦理体系虽遇到了极大困难,但也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总会以其他形式发生影响。
处在春秋时代以礼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孔子,并非将宗教完全取消,而系将宗教也加以人文化,使其成为人文化的宗教。
刘向雄:孔子的“天命观”浅论
孔子的“天命观”刘向雄天之高远寥廓,在科学尚未昌明的古代社会,很容易对这遥不可及的天产生种种幻想,自万物有灵观念的普遍性出发,中国古代将天上的云彩、雨雪、蓝天、闪电雷鸣等自然现象赋予人格性的存在,并对之产生敬畏之情,而天自身,由于其至高至宽,无限扩展,模糊不清而恍惚,无法赋予天一个具体的人格形态而顶礼膜拜。
古希腊在这方面显然想象力更丰富,虽同样承继万物有灵的观念,却与中国的承继方式不同,古希腊人眼中,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情感被赋予了神性,天上的诸神有司,却不重视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诸神各司其职,还有一个君王般的宙斯并不严格地掌握着至高的权力又惧内的至高神,诸神的优点和缺点一览无遗,很人性化的神,想来这是古希腊特有的幽默。
基督教中,创世者上帝本身也没有形体的描述,其子圣子耶稣则有着人的形体,后来的基督教思想家论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从而使上帝也存有着人的形体,可以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至于其他宗教,人格神及其形象的存在是其主要特征(或神、或最高宗教领袖崇拜)。
回到中国文化论及的天,这“天”,没有形体,没有性格,只有权力和运行的道,而这权力也不是可以一二三四地数清楚的,总体都是模糊不清,因而人们对天心存敬畏却难以膜拜,或者说,因为其无所不在,无所不可膜拜,也就降低了其至高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对天的态度,可以心存感激,也可以张口咒骂,而不必担心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
孔子所思,显然没有超出他所处的时代,但他对于人事的重视,对人的能动性的重视,相对于在夏商周以来时兴由占卜决定行动,以祭祀来作为生活的主要方面来说,有着很大的进步,至少,他回避着天、天命的规定性和对日常生活的约束,把个人的精力放在伦理政治和教育上,放在学生的成人和自我实现上,单此一点,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在孔子的论述中,仍有论及天及天命的观点,这些话语对于僵化的哲学史的编撰者来说,无异于寻找到一块“基石”,他们认为任何哲学家、思想家都首先要论述其世界观,因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多么荒谬的决定论!是否一定要首先成为一个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划分之后,才能有其思想和哲学?在我看来,唯物主义冷冰而漠视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很可能对人更有启示,一个蹩脚的唯心论者,比一个精细的唯物论者更高明。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孔子的天命观,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孔子曾经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
关于孔子的天命观你还知道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孔子的天命观,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的天命观孔子的天命观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争议较多的部分。
究其原因,除社会环境影响外,主要是史料缺乏,导致论据不足。
争论是好事,一种声音无异于止水一潭,看见问题之所在已是问题解决的一半,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笔者认为:随着历史研究诸多方面的深入发展,研究者自我认识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不断科学,虽史料无增,也可以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慎重取舍,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来。
笔者不敏,愿就有关孔子天命观的问题,求教于各方学者。
孔子生活在“周礼尽在鲁”的社会环境中,少年时就对“礼”发生兴趣,《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客。
”这更说明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宗教气氛。
“礼”是什么?“礼”就是宗教仪式,后《说文解字》此作为“礼”字的本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孔子生活在东周时代那样一个宗教气氛很浓的社会里,如果认同“天帝”、“鬼神”的思想,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甚至于无需多少正面的论证,甚至于只需提不出有说服力的反证。
况且,这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氛围,也符合孔子的思想体系。
并且从孔子的言行中也可得到证实。
如孔子对“周礼”十分推崇。
而“周礼”的基础就是“敬天事鬼神”的宗教仪式。
“礼”与宗教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而宗教又和政治连在一起,后人只愿意津津于孔子的政论和道德论,其实岂只是这些,哪怕是科学,在古代社会都是与先人的宗教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抛开宗教思想与宗教活动,古代的思想文化史将是一片空白。
这只是一个常识。
那么,还有一个经常讨论的问题是:孔子是否将“天”视为有意志的人格神呢?严格地说这是不可能准确回答的。
不能准确回答的原因并不在于提问的对象,而在于问题本身。
知命与立命——浅析孔子的“天命”思想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而何谓命?关于命的注解古往今来不外乎三种解释, 其思想更是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天 命”思想是其对天地与人生、外在与内在、物质与意 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凝练总结,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倾 向。本文主要从“知命”“立命”两个角度,分析孔 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力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 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实践的成功。总 的来说,就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坚 决承认存在的第一性,承认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另一方面,也承认客观规律是能够被人所认识 和利用的。孔子“知命”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恰恰就 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两个角度有 异曲同工之妙:既要“知命”,又要“立命”。 “ 道 之 将 行 也 与? 命 也。 道 之 将 废 也 与? 命 除了最为常见的寿命一意以外,还具有两层含义。其 一为“命运”,朱熹有云:“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 己者。”康有为说:“命者,人受于天也。人生富贵 贫贱,寿夭穷达,皆有定命,非人力所能为。”意思 就是人的命运皆有天定,不可强求,且非一人之力可 以改变,所以应当顺受安之,可谓天道。其二为“使 命”,所谓“天命不可违”,命者,虽受之于天,然 立于己。儒家认为,人就是天之使命的接收者,虽受 之于天,但掌控权仍然在个人,可谓人道。因此,可 以说,孔子所说的知命,即知天道,知人道。 (一)天道 孔子云:“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 是天道也。”(《礼记·哀公问》)孔子在这里所说 到的“天”,就是自然的天。囿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 技水平的限制,孔子不可能知道天的变化是有一定规 律可循的,因此他主张要敬畏上天。敬畏之外,孔子 也相信,天具有某种意志,笃信天道,就可以靠着对
孔子哲学天命观论析_许素菊
道 " 只是舍弃了歪曲天人关系的 一面 " 讲的是 真实的 天人关系 ’ 他把天看成是具有必然客观性的自然界 ’ + 左传 - 中有一个极好的例证 ( 冬 " 十二月 " 螽 ’ 季孙问 诸仲尼 ’ 仲尼曰 (& 丘闻之 " 火伏而后蛰者毕 ’ 今火犹而 流 " 司历过也 ’ $ 鲁哀公十二年十二月出现虫灾 " 孔子 根据天文历法知识对天象所作了实际考察 " 指出季节 时令未到虫子蛰伏完毕之时 " 发生虫灾不足为怪 ’ 他 发现历表与当时的天象情况不相合 " 揭示历官少置闰 月的错误 ’ 试问 " 如果孔子不是自觉把天看成有必然 规律的自然界 " 而认为是 活灵活现的 人格神 " 或 者是 上天的意志 " 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如此科学的回答吗 ) 很明显 " 孔子解决这个问题是基于这样一个思想 " 天 上日月星辰规律性地运行 " 关联着地上季节规律性地 改变 " 这个变化又关联着生物的生长和人类的活动 ’ 这说明他看到了自然界是一个必然联系的整体 ’ 万事 万物就在这样的自然界中自然地又是必然地发生 ’ 这 绝不是上天意志的主宰 "因此 "他说 (& 天何言哉 ) 四时 行焉 " 百物生焉 " 天何言哉 ) $ " 并认为这种运动发展
关于孔子天命观之属性 $过去普遍认为是宿命的 * 唯心主义的 0 随着研究的深入 $当前学界存在以下三种 观点 !第一 $属于唯物主义思想 % 第二 $属于唯心主义思 想 % 第三 $既有唯物主义的成份 $也有唯心主义的成份 % 观点出现严重分歧 $争论没有停息 $究竟怎样估价孔子 的天命观 $才更符合他的思想实际呢 ’ 笔者认为 $关键 是要联系孔子那个时代的背景 $ 从他的社会实践活动 来作评定 $不仅看他说了些什么 $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 些什么 % 通过对孔子思想 产生的时 代背景 $ 孔子 对 + 天 )*+ 命 )*+ 天命 ) 的种种言论 $ 以及他在社会活动中 表现出来的对 + 天命 ) 的真实态度的考证研究 $ 不难看 出 $孔子的天命观基本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核心内容的天命观 $ 最早 在 1 尚书 2 中就有记载 + 有夏服天命 )$ 表明当时的统治 者用 + 天命 ) 寻求统治的合法性 $ 统治者宣称自己的政 权受自 + 天命 )$ 被统治者之所以 被统治 $ 也 是天命安 排 3 所谓 + 天命 )$ 便是 + 上天 ) 的 + 命 令 )$ 谁都必须 遵 从 $ 谁都不可违抗 % 天 $ 本来是一种客观存在 $ 却被异 化为世界的最高 主宰 $ 人为地 赋予了高于 一切的意 志 % 春秋末期 $奴隶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瓦解 $ 思想家们彻底把 + 天命 ) 从 盲目必然性 异化出来的 神 灵主宰 $ 转化为可以认识和利用 的客观必然 性 $ 由天 道衍生出人道 % 出现了 +天道远 *人道迩 ) $+ 民 * 神之
【经典】浅析孔子的生命观本质
论文:浅析孔子的生命观本质[文档副标题]ADMINISTRATORMICROSOFT | [公司地址]浅析孔子的生命观本质摘要:孔子生死观的本质就是“仁”学生死观。
他对待生死强调“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超道德价值,提倡人们面临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不应贪生怕死,而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
提倡“君子之息”和“身死心存”,为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努力行“仁”;孔子站在人生现实的角度上考虑,提出“事鬼”为“事人”,先“知生”再“知死”的务实伦理观,正是其“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孔子;生命观;仁学;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历代统治者和文人所推崇,他“仁”的思想对中国人的伦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拟从孔子的天命观入手,结合其“仁”学思想,系统分析孔子的生死观,以求对孔子生死观的本质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孔子生死观尽管涉及到了其天命观、政治观、贵名思想和鬼神思想等方面,但是这些思想都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的‘仁’是以伦理学的‘仁’为始初出发点和立足点,达到实践政治学的‘仁’的理想要求,而修身学的‘仁’则是实践前两者的根本关键所在一、孔子生死观之天命思想梁漱溟先生认为“两千年来中国之风教文化,孔子实为其中心”,虽“有不少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
然试问:这些宗教进来,谁曾影响到孔子的位置,非独夺取中心地位谈不到,而且差不多都要表示对孔子之尊重,表示彼此并无冲突,或精神一致。
结果大家相安,而他们都成了‘帮腔’”,结论便是中国缺乏宗教。
梁漱溟先生又说“然在宗教总脱不开生死鬼神这一套的,孔子偏不谈它,这就充分证明孔子不是宗教”,中国缺乏宗教,而孔子又不是宗教且又为中国两千年风教文化之中心,结论便如辜鸿铭先生所说“中国人没有感到需要宗教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儒家学说这一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一个能够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天命观”浅析
摘要: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但理论界对此仍持较多的争论和异议。
本文旨在以《论语》为研究的文本依据,通过梳理学者对孔子“天命观”的不同解释,阐述笔者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并进一步将孔子的天命观与中国传统的天命观、西方宗教中的天神,以及马恩唯物辩证法中的相关方面作简略比较和分析,从而揭示孔子天命观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孔子;《论语》;天命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20-01
《论语》中与“天命”有关的“天”,共出现十二处,与“天”相关的有十五处。
一般认为,天有三重含义:一是自然之天。
也就是我们头顶上的浩瀚苍穹。
二是超越之天。
即把天当作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它有意志并能主宰和支配一切。
三是根源之天。
在此,宇宙的本源已没有作为意志主宰之天的意义,被看作自然的是人性的依据,道德的依据。
后两者也就是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提到的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和义理之天。
《论语》中与“命”有关的论述可见于《雍也》、《泰伯》、《子罕》、《先进》、《宪问》、《季氏》等篇。
“天命”仅在《为政》和《季氏》篇中有两处出现。
关于“天命”一词,朱熹的定义是:天命,即天道流行而赋予物者也,乃事物所以当然只故也。
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然而孔子讲天命,并不代表他就是迷信的,
是天神论者,相反,他对诸如天命、鬼神之类大都持存而不论的态度,他未说信也未说不信。
这大概是孔子认识到了人由于历史局限而带来的思想的局限,以及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以他存而不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在当时大都信神的社会中,孔子要贯彻实现他的思想政见,即使他不信,他也不会明言,而只是回避。
从天命观的发展历程来看,孔子以前的殷商传统思想认为,“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是一种看不见的支配人类生活的力量,具有不可质疑的绝对权威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人们思想的落后和局限性。
但是随然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天命靡常”,周公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天不可信”的疑天思想。
他的这一思想,以“人为”否定了有意志的天命。
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也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尽人事”。
但是他却又说“畏天命”,这仿佛就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于这一看似矛盾的关系,笔者倾向于这一解说:孔子所说的天命,并不是传统的支配世间万物的神,而是指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这一规律是不可逆转的,是人类所必须遵循的。
另外,孔子的天命说,从精神层面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人心中的道德标尺。
孔子强调德政在教化民众中的作用,而在他心中,首先有一个关于德的标度。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个天命就可以理解为有德的天,只有首先在自己心中树立德的世
界,存有对于崇高品德的敬畏和持守,才能进而成为君子。
而对于坏事做尽的小人而言,他心中自然没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也就不存在“畏”。
而一个人只有心中向善,敬畏生命,持守真善美,他才可能走向正义的道路。
中国传统的“天命观”认为“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具有不可质疑的绝对权威性。
而后来在中国整个宗教发展流变中,这一至高无上的天神,分化为诸多形色各异的地方性的神,诸如有的地方拜关公,有的拜妈祖。
但究其根源,仍是黎民百姓为了避祸趋福,求平保安而所求的心理慰藉。
而于统治者来说,他们有或不信神者,但仍极力大推宗教甚或不分释、道,不过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教化活动。
相较于此,孔子的“天命观”还是有它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
而对于西方宗教中的天神,它与中国宗教的不同,是它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上帝,是最至高无上的神,至于后来的发展演变,也只是不同流派——诸如基督教、天主教——之间的纷争。
从本质上来说,西方的天神也是一定时期统治者统治民众的工具。
但它在后期更深刻的发展成西方民族性文化的根基,我们看西方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其内容大多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思想。
而孔子的“天命观”(是研究中国哲学或者宗教必经之路),在后来就不再是作为独立的单体存在,而是融合在孔子的其它思想中,甚至很多时候被其它主要思想的光芒所掩盖。
马恩的唯物辩证法中指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
而在上文提到的关于孔子的“天命”的第一种阐释,正与此相契合。
孔子继承了前代关于“天命”的思想,同时又依据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身处社会环境的需要,加以协调整合,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天命观”。
这一“天命观”是朴素的哲学观,它是中国哲学的起源,对后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孔子的“天命观”,丰富了他的思想体系,使之成为完整统一的整体,进而对整个中国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