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实验报告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即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形成液体喷泉。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装置搭建、气体收集、液体喷泉现象观察等。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的原理。
具体过程如下:1. 将干燥气体充满烧瓶,并通过导管连接至盛有液体的容器。
2. 当烧瓶中的气体溶解于液体或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时,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液体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等。
2. 液体:水、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NaOH溶液等。
3. 气体:氨气、HCl气体、NO气体、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
3. 通过胶头滴管向烧瓶中充入干燥气体,直至烧瓶内充满气体。
4. 观察气体溶解或与液体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液体喷泉。
5.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红色喷泉,溶液呈碱性。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无色喷泉。
六、分析与讨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形成红色喷泉。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因此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七、结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可以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花式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报告:喷泉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水)从容器内喷涌而出,形成喷泉的现象。
实验中,将烧瓶倒置放入水中,烧瓶内充满气体(如氨气),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烧瓶,使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从而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和吸取了清水的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有水的烧杯中。
3. 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4. (可选)在烧杯里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5.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喷泉现象,喷泉高度约为30cm。
2. 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现象更加明显,喷泉呈现红色。
3. 通过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发现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六、实验总结1. 喷泉实验是一种有趣的物理实验,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喷涌而出,形成喷泉。
2. 实验结果表明,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3.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概念。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喷泉实验报告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变频器在喷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学习花式喷泉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
二、实验原理1. PLC简介: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的应用而设计。
它采用可编程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自定义的指令集,用于实现逻辑、定时、计数、算术和顺序控制功能。
水滴喷泉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水滴喷泉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物理实验,旨在演示大气压力与液体表面张力在形成喷泉现象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水滴在特定条件下如何形成喷泉,并探究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大气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在喷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探究不同液体、不同容器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原理水滴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液体中,由于大气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液体可以形成喷泉。
具体来说,当液体被喷嘴挤出时,液体表面张力使得液体形成细小的液滴,而大气压力则推动液滴向上运动,形成喷泉。
四、实验器材1. 喷嘴:用于喷出液体。
2. 容器:用于盛放液体。
3. 液体:实验中使用的液体。
4. 计时器:用于测量喷泉持续时间。
5. 直尺:用于测量喷泉高度。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喷嘴、容器等是否完好。
2. 将液体倒入容器中,确保液体量足够。
3. 将喷嘴插入液体中,调整喷嘴角度,使液体能够顺利喷出。
4. 观察喷泉现象,记录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
5.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和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6.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喷泉高度与喷嘴形状、液体种类和大气压力有关。
2. 当喷嘴形状发生变化时,喷泉高度也随之变化。
这是因为不同形状的喷嘴对液体的压力分布不同,从而影响了喷泉的形成。
3. 实验中使用的液体种类也对喷泉高度有影响。
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从而影响了液滴的形成和喷泉的形成。
4. 大气压力对喷泉高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大气压力越大,喷泉高度越高。
七、实验结论1. 大气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是形成喷泉现象的关键因素。
2. 喷嘴形状、液体种类和大气压力都会影响喷泉高度。
3. 本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在喷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为后续相关实验提供了参考。
八、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大气压力和液体表面张力在喷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吸管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喷泉,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观,总是让人感到神奇。
喷泉的形成原理是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力的相互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原理,我们进行了吸管水喷泉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
2. 验证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力的相互作用。
3. 掌握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材料1. 水杯1个2. 大吸管2根3. 水适量4. 色素(可选)四、实验步骤1. 往水杯里倒入大半杯水,加入适量色素,以便观察实验现象(可选)。
2. 用手握住吸管,将吸管向下伸进水面下时,稍微松开顶部吸管口。
3. 将吸管向上抬起时,闭合顶部吸管口。
4. 按此动作,快速地上下来回操作几次,并观察吸管内的水位变化。
5. 将两根吸管加长,再重复上述步骤。
6. 观察吸管内的水位逐渐升高,最终从顶部的吸管口喷出。
五、实验现象1. 当吸管向下伸入水面下时,由于吸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会从水杯中流入吸管内。
2. 当吸管向上抬起并闭合顶部吸管口时,吸管内气压保持较低,水不会流出。
3. 随着吸管上下来回运动,吸管内的水位逐渐升高,最终从顶部的吸管口喷出。
六、实验原理1. 大气压强: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地面以及地面上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在实验中,当吸管向下伸入水面下时,由于吸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会从水杯中流入吸管内。
2. 液体压力:液体压力是指液体对容器壁和液体内部产生的压力。
在实验中,当吸管内的水位升高时,液体压力也随之增大,最终使水从吸管口喷出。
七、实验结论通过吸管水喷泉实验,我们验证了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力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当吸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时,水会从水杯中流入吸管内;当吸管内气压保持较低时,水不会流出;随着吸管内水位升高,液体压力增大,最终使水从吸管口喷出。
八、实验拓展1. 尝试改变吸管长度,观察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2. 尝试改变水杯的高度,观察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3. 尝试将实验装置中的水更换为其他液体,观察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能发生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 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3. 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演示氨气溶解度的实验。
实验原理如下:氨气(NH3)极易溶于水,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分子迅速溶解于水中,使烧瓶内的气体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5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25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约30cm)5. 氨水(约20ml)6. 酚酞指示剂(少量)四、实验步骤1. 将氨水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搅拌均匀,使溶液呈现红色。
2. 将带双孔塞的烧瓶倒置,插入直导管,确保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水下方。
3.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氨水,通过导管注入烧瓶中,使烧瓶内充满氨气。
4. 将烧瓶口部密封,检查气密性。
5. 挤压胶头滴管,将氨水挤出烧瓶,观察喷泉现象。
6. 重复步骤5,观察氨气溶解速度及喷泉高度的变化。
五、实验现象1. 当氨水注入烧瓶后,烧瓶内氨气迅速溶解于水中,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现象持续一段时间后,氨气溶解速度逐渐减慢,喷泉高度降低。
3. 在酚酞指示剂的作用下,喷泉现象中喷出的水呈现红色,表明氨水呈碱性。
六、实验结果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容易形成喷泉现象。
2. 随着氨气溶解速度的减慢,喷泉高度逐渐降低,说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喷泉现象密切相关。
3. 在酚酞指示剂的作用下,喷泉现象中喷出的水呈现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演示了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 通过观察氨气溶解速度及喷泉高度的变化,了解了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氨气的安全操作,避免吸入氨气对人体造成伤害。
八、实验改进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浓度的氨水,观察溶解速度及喷泉高度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氨气溶解度与浓度的关系。
制作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喷泉是一种利用水压、重力等物理原理将水喷出地面的装置。
其原理如下:1. 水泵: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增加水的势能。
2. 水管:连接水泵和喷泉,使水流动。
3. 喷嘴:将水流喷出地面,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1. 水泵:1台2. 水管:1米3. 喷嘴:1个4. 玻璃瓶:1个5. 电源:1个6. 电池:1节7. 螺丝:若干8. 胶带:1卷四、实验步骤1. 将水泵、水管、喷嘴连接在一起,确保连接牢固。
2. 将玻璃瓶放在喷嘴下方,作为喷泉的水源。
3. 将电池插入水泵,接通电源。
4. 观察喷泉工作情况,调整水泵和喷嘴的位置,使喷泉效果最佳。
5.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喷泉的喷水高度、水流速度等参数,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调整水泵和喷嘴的位置,可以改变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
2. 当水泵位于较低位置时,喷泉的喷水高度较高,水流速度较快;当水泵位于较高位置时,喷泉的喷水高度较低,水流速度较慢。
3. 实验过程中,发现喷泉的水流方向与喷嘴的方向一致,且水流在喷出地面后呈扇形分布。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作了一个喷泉,验证了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践,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调整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为以后制作更复杂的喷泉提供了经验。
七、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喷嘴,观察喷泉效果的变化。
2. 改变水泵的功率,比较不同功率下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
3. 制作一个可调节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的智能喷泉。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喷泉是一种利用水压差产生水流喷射的装置。
浓氨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利用气体溶解于液体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的实验。
本实验以浓氨水为实验材料,通过加热浓氨水,使其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实验原理如下:1. 氨气在水中溶解度较大,1体积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加热浓氨水,氨气蒸发,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圆底烧瓶(100mL)2. 带玻璃管的橡皮塞3. 橡皮管4. 酒精灯5. 浓氨水6. 大烧杯7. 烧杯夹8. 铁架台四、实验步骤1. 向圆底烧瓶中加入少量浓氨水。
2.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使浓氨水蒸发。
3. 烧瓶内充满氨气后,立即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
4. 将玻璃管插入大烧杯中,确保玻璃管下端插入水面以下。
5. 挤压橡皮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浓氨水的加热,氨气逐渐蒸发,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当烧瓶内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时,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喷泉过程中,水柱高度逐渐升高,直至烧瓶内液体充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浓氨水在加热过程中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氨水的浓度、烧瓶内气体体积、外界大气压等。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从而产生喷泉现象的理解。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喷泉现象,验证了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和氨气中毒。
3. 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合作为化学教学实验。
喷泉物理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观察并分析喷泉实验中的物理现象。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使水从下向上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中,气体(如氨气)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从而形成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进而喷出。
三、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50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50cm)5. 氨气6.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直导管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 将胶头滴管插入烧瓶塞上的一个孔,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 将氨气从烧瓶塞上的另一个孔缓慢通入烧瓶内,使氨气溶解于水中。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喷出的高度。
6. 若需要,可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喷出的水是否呈碱性。
五、实验现象1. 氨气溶解于水中,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
2. 水被吸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3. 若加入酚酞指示剂,喷泉喷出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六、实验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
2. 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从而形成喷泉。
3. 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七、实验结论1. 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使水从下向上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2.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进而喷出。
3. 喷泉实验可以用于演示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避免气体泄漏。
3. 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氨气的通入速度,避免实验现象过于剧烈。
九、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气等)进行喷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泡沫喷泉的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的实验方法。
3. 观察并分析泡沫喷泉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
二、实验日期和实验者- 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 实验者:[姓名]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滴管、锥形瓶、烧杯、酒精灯、石棉网、导管、橡皮塞- 药品:柠檬酸溶液、小苏打、蒸馏水四、实验原理泡沫喷泉实验是通过柠檬酸和小苏打之间的酸碱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气体充满锥形瓶,通过导管进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的现象。
反应方程式如下:\[ \text{C}_6\text{H}_8\text{O}_7 + 3\text{NaHCO}_3 \rightarrow\text{Na}_3\text{C}_6\text{H}_5\text{O}_7 + 3\text{CO}_2\uparrow +3\text{H}_2\text{O} \]五、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柠檬酸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2.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其体积适中。
3. 用滴管将小苏打粉末逐滴加入锥形瓶中,观察反应现象。
4. 将导管插入锥形瓶,另一端放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
5. 观察并记录泡沫喷泉的形成过程。
六、实验记录与数据分析- 实验现象:随着小苏打的加入,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气体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持续约1分钟。
- 数据分析: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温度变化,也未测量气体产生量。
七、实验问题1. 为什么加入小苏打后会产生大量气泡?2. 为什么气体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会形成泡沫喷泉?八、讨论与改进1. 加入小苏打后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柠檬酸和小苏打发生了酸碱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在锥形瓶中积累,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
2. 气体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在烧杯中的水中溶解度较低,导致气体逸出,形成气泡。
早教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教育的普及,早教活动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科学原理,培养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真空喷泉实验,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和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实验目的1. 让孩子们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4.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实验材料1. 矿泉水瓶若干2. 小盆一个3. 吸管若干4. 色素(颜料)5. 胶枪(超轻粘土)6. 剪刀一把7. 水四、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将矿泉水瓶、吸管、色素、胶枪、剪刀等实验材料准备好。
2. 制作喷泉瓶:将矿泉水瓶的瓶盖中间用剪刀挖一个小孔,确保孔的大小适中,以便吸管能够顺利插入。
3. 安装吸管:将吸管塞入瓶盖的小孔中,确保吸管与瓶盖密封性良好。
4. 密封吸管:使用胶枪将吸管周围密封,防止空气泄漏。
5. 准备实验环境:在小盆中装入适量的水,并加入几滴色素,使水呈现出鲜艳的颜色。
6. 进行实验:将制作好的喷泉瓶瓶口朝下,插入装有颜料水的盆中,确保吸管部分浸入水中。
7. 观察现象:按压瓶身,然后松手,观察水从吸管中喷出的现象。
8. 分析原理:当按压瓶身时,瓶内空气被挤出,瓶内气压降低。
当松手后,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压强,外界压强将水压入瓶内,形成喷泉。
9. 实验结束:重复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喷泉的形成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孩子们观察到当按压瓶身时,水会从吸管中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2. 实验分析:喷泉的形成是由于瓶内气压降低,外界压强将水压入瓶内。
当内外压强相等时,水位就不再升高。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让孩子们了解了喷泉形成的原理,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乐于探索,体现了早教活动的价值。
小喷泉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原理,使水从喷泉口喷出。
实验中,通过在喷泉装置中注入适量的水,使喷泉口与水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差,从而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喷泉装置(包括喷泉瓶、喷泉管、喷泉口等)2. 水盆3. 胶带4. 透明胶管5. 铅笔四、实验步骤1. 将喷泉装置的喷泉瓶装满水,确保喷泉瓶口与喷泉管口相连接。
2. 将喷泉管的一端插入水盆中,另一端与喷泉瓶口连接,并用胶带固定。
3. 在喷泉管的另一端插入透明胶管,胶管长度约为50cm。
4. 将透明胶管的另一端弯曲成U形,用铅笔固定在桌面或实验台上。
5. 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
五、实验现象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水从喷泉瓶口喷出,形成喷泉。
2. 随着喷泉的形成,喷泉口的水面逐渐下降,喷泉高度逐渐减小。
3. 当喷泉高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喷泉停止喷水。
1.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相互作用。
当喷泉瓶中的水被抽走时,喷泉管内的空气被压缩,形成一定的压力差。
此时,大气压强推动水从喷泉瓶口喷出,形成喷泉。
2. 喷泉高度的变化与喷泉瓶口与水面的高度差有关。
当高度差增大时,喷泉高度也随之增大;当高度差减小时,喷泉高度减小。
3. 实验过程中,喷泉的形成和停止与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平衡有关。
当喷泉高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压强不足以克服大气压强,喷泉停止喷水。
七、实验结论1. 喷泉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原理,加深了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2. 通过实验,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的形成和停止与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平衡有关。
八、实验心得1.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喷泉装置的密封性,避免气体泄漏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喷泉的形成和停止过程,分析实验现象。
苍鹭喷泉实验实训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实训旨在通过模拟苍鹭喷泉的原理,加深对水动力学、流体力学和喷泉设计的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喷泉设计的基本步骤,学会运用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苍鹭喷泉是一种利用水流喷射和空气动力学原理形成独特喷泉效果的装置。
其基本原理如下:1. 水流喷射:通过水泵将水从地下抽至喷头,利用喷头内部的压力将水高速喷出。
2. 空气动力学:高速喷出的水流在空中形成高速气流,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产生升力和旋转力。
3. 喷泉效果:高速气流带动水流上升并形成喷泉,喷泉形状和高度可由设计参数调节。
三、实验器材1. 水泵:用于将水从地下抽至喷头。
2. 喷头:用于喷射水流,形成喷泉效果。
3. 压力表:用于测量喷头处的压力。
4. 流量计:用于测量喷头处的流量。
5. 计时器:用于测量喷泉的运行时间。
6. 尺子:用于测量喷泉的高度和直径。
7. 实验台:用于放置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水泵、喷头、压力表、流量计等实验器材连接好,确保连接牢固。
2. 调整水泵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调整水泵的转速和流量,确保水流喷射速度和流量满足设计要求。
3. 测量压力和流量:使用压力表和流量计测量喷头处的压力和流量,记录数据。
4. 调整喷头角度: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喷头角度,观察喷泉效果。
5. 测量喷泉高度和直径:使用尺子测量喷泉的高度和直径,记录数据。
6. 分析数据:根据测量数据,分析喷泉效果与设计参数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喷泉高度与压力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与喷头处的压力成正比。
当压力增加时,喷泉高度也随之增加。
2. 喷泉直径与流量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喷泉直径与喷头处的流量成正比。
当流量增加时,喷泉直径也随之增加。
3. 喷泉形状与喷头角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喷泉形状与喷头角度密切相关。
当喷头角度改变时,喷泉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六、实验总结本次苍鹭喷泉实验实训使我们对水动力学、流体力学和喷泉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无动力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无动力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掌握声学、力学和美学在喷泉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时间:2023年11月26日实验地点:学校实验室实验器材:1. 声音采集器2. 扬声器3. 水泵4. 传感器5. 自有水池或湖面6. 塑料管7. 线路连接器8. 电源9.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实验原理:无动力喷泉是利用声波能量将水从水池中喷出的游乐设备。
实验原理如下:1. 声音采集器接收游客的声音信号。
2. 通过扬声器放大声音信号。
3. 传感器检测声音强度,当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水泵启动。
4. 水泵将水池中的水抽到一定高度,形成喷泉。
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 在自有水池或湖面处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声音采集器、扬声器、传感器、水泵等。
- 将塑料管连接到水泵,确保水流顺畅。
- 使用线路连接器连接各个组件,确保电路连接正确。
2. 测试声学性能:- 调整声音采集器和扬声器的位置,确保声音信号能够有效传输。
- 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声音采集器与扬声器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
3. 测试力学性能:- 启动水泵,观察水流的喷射高度和形状。
- 调整传感器阈值,观察水泵启动和停止的响应时间。
4. 测试美学效果:- 观察喷泉的喷射高度、形状和颜色变化。
- 分析喷泉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5.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声学、力学和美学在喷泉设计中的应用。
- 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验结果:1. 声学性能:声音采集器与扬声器之间的距离为2米,声音信号传输效果良好。
2. 力学性能:水泵启动后,水流的喷射高度约为3米,形状呈圆锥形。
3. 美学效果:喷泉与周围环境协调,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座无动力喷泉,并掌握了其原理和制作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声学、力学和美学在喷泉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喷泉的性能,提高其观赏性和实用性。
关于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氨气喷泉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
2. 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观察氨气喷泉现象,分析影响喷泉效果的因素。
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25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30cm)5. 氨气瓶6. 水槽7. 酚酞试液8. 水位计9.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带双孔塞的烧瓶连接,确保连接处气密性良好。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确保导管插入水杯底部。
3. 向烧瓶中加入少量水,观察烧瓶内水位变化。
4. 将氨气瓶打开,缓慢将氨气瓶口靠近烧瓶口,使氨气进入烧瓶内。
5. 观察氨气在烧瓶内溶解情况,记录氨气溶解时间。
6. 挤压胶头滴管,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喷泉现象。
7. 若在烧杯中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喷泉喷出的水是否呈碱性。
8.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喷泉效果的因素。
实验现象:1. 氨气在烧瓶内迅速溶解,形成氨水。
2. 当挤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时,喷泉现象发生,水从烧瓶喷出,形成喷泉。
3. 若在烧杯中加入酚酞试液,喷泉喷出的水呈碱性。
实验数据:1. 氨气溶解时间:约30秒2. 喷泉高度:约30cm3. 喷泉持续时间:约5分钟实验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使得氨气在烧瓶内迅速溶解,形成氨水。
2. 当挤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时,氨水体积增加,压强减小,水从烧瓶喷出,形成喷泉。
3. 酚酞试液遇碱性物质变红,喷泉喷出的水呈碱性,说明氨气在水中溶解后,水中的氨水呈碱性。
4. 影响喷泉效果的因素有:氨气的浓度、烧瓶内氨水的体积、挤压胶头滴管的力量等。
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可以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实验中,氨气的浓度、烧瓶内氨水的体积和挤压胶头滴管的力量是影响喷泉效果的关键因素。
3. 通过氨气喷泉实验,加深了对氨气溶解性及喷泉原理的理解。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烧瓶与带双孔塞的烧瓶连接处气密性良好,以免氨气泄漏。
倒吸喷泉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倒吸喷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液体在气压差作用下的倒吸现象,加深对流体力学和气体溶解度等概念的理解。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气体溶解度与液体倒吸高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倒吸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气压差引起液体的倒吸。
当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时,液体中的气体分子减少,导致液体内部压强降低。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液体被吸入气体所在的容器中,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与气体溶解度、液体密度、气体压强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氨气、水、酚酞指示剂、烧杯、胶头滴管、玻璃管、带双孔塞的烧瓶等。
2. 实验仪器:天平、温度计、气压计、秒表、量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烧瓶、胶头滴管、玻璃管等。
2. 将氨气通过玻璃管导入烧瓶中,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在烧瓶中滴加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4. 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形成喷泉现象。
5. 记录喷泉高度,并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取平均值。
6. 改变实验条件(如改变氨气浓度、温度等),观察喷泉高度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喷泉高度随氨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 温度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大,当温度升高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喷泉高度也随之降低。
3. 在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小。
六、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喷泉高度随氨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 温度对喷泉高度有显著影响,当温度升高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喷泉高度也随之降低。
3. 气压变化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小。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可能与氨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2. 温度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大,可能是由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 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小,可能是由于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较好,使得外界气压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
热水喷泉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热水喷泉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学习如何利用流体力学知识进行热水喷泉的设计。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原理热水喷泉是一种利用热水压力将水喷射到空中形成喷泉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加热水,使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使水从喷口喷出。
根据伯努利方程,喷泉出口处的流速与喷口处的压力有关,流速越大,压力越小。
通过合理设计喷泉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使水流在空中形成美丽的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热水器2. 喷泉喷头3. 水管4. 量筒5. 计时器6. 计算器7. 纸笔四、实验步骤1. 设计喷泉形状和尺寸根据实验需求,设计喷泉的形状和尺寸。
本实验采用圆柱形喷泉,喷口直径为10cm,高度为50cm。
2. 安装热水器将热水器安装在实验台上,确保热水器出水口与喷头连接良好。
3. 连接水管将水管连接到热水器出水口和喷头,确保连接牢固。
4. 加热水打开热水器,将水加热至80℃左右。
5. 调整喷头角度将喷头角度调整至最佳位置,使水从喷口喷出时呈圆柱形。
6. 测量喷泉高度将量筒放置在喷泉下方,记录喷泉高度。
7.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热水器功率、水温、喷泉高度等。
8.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喷泉的设计效果,并对设计进行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热水器功率:2000W水温:80℃喷泉高度:1.5m2. 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喷泉高度达到1.5m,说明喷泉设计合理,能够满足实验需求。
然而,热水器功率较高,能耗较大,可以考虑降低功率或减小喷泉尺寸以降低能耗。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设计了热水喷泉,并验证了其工作原理。
2. 通过实验,掌握了热水喷泉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喷泉设计对能耗有较大影响,需要在设计中考虑节能问题。
七、实验改进建议1. 采用节能型热水器,降低能耗。
2. 优化喷泉形状和尺寸,提高喷泉美观度。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4. 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液体在容器内受到压力差的作用,通过喷嘴喷出的现象。
实验中,容器内液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被吸入导管,并从喷嘴喷出,形成喷泉。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容器(如烧杯)2. 导管(如玻璃管)3. 喷嘴(如塑料喷嘴)4. 胶头滴管5. 氨气6. 水7.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容器、导管、喷嘴等是否完好。
2. 将烧杯盛满水,将导管插入烧杯底部。
3. 将喷嘴连接到导管的末端。
4. 将氨气充满容器,确保容器内氨气充足。
5. 将胶头滴管插入容器内,挤压胶头,使水从导管进入容器内。
6. 观察喷泉现象,记录喷泉高度。
7.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8. 若有酚酞指示剂,将酚酞加入烧杯内,观察喷泉喷出的水是否变红。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随着氨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喷泉高度无明显差异。
3. 若加入酚酞指示剂,喷泉喷出的水变红,说明氨气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
六、实验讨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什么?喷泉实验原理是利用液体在容器内受到压力差的作用,通过喷嘴喷出的现象。
2. 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有氨气浓度、喷嘴形状、液体表面张力等。
3. 实验中,为什么喷泉喷出的水会变红?实验中,喷泉喷出的水变红是因为氨气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酚酞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变红。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了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利用酚酞指示剂检测氨气溶解于水的情况。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反冲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反冲喷泉的原理和构造。
2. 掌握反冲喷泉的制作方法。
3. 观察反冲喷泉的工作现象,分析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4.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反冲喷泉是一种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制作的喷泉装置。
当水流从喷嘴喷出时,由于动量守恒定律,喷嘴处产生反向压力,从而带动水流形成喷泉效果。
实验中,通过改变喷嘴的形状、喷水压力等因素,可以观察喷泉高度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1. 烧杯(1个)2. 塑料管(长度约30cm,直径约1cm,两端开口)3. 塑料瓶(1个,容量约500ml)4. 砂纸5. 砝码(若干)6. 胶带7. 水泵(1台)8. 管道连接件(若干)四、实验步骤1. 将塑料瓶底部打孔,插入水泵出水管,并用胶带固定。
2. 将塑料管一端插入塑料瓶孔中,另一端留出一定长度。
3. 在塑料管出口处缠上砂纸,以减缓水流速度。
4. 将塑料瓶放置在烧杯中,确保烧杯底部平坦。
5. 在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并放置砝码以增加重量。
6. 打开水泵,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现象1. 当水流从喷嘴喷出时,由于动量守恒定律,喷嘴处产生反向压力,带动水流形成喷泉。
2. 改变喷嘴形状或砝码重量,喷泉高度会有所变化。
3. 喷泉高度与水流速度、喷嘴形状、喷水压力等因素有关。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实验中发现,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显著影响。
当喷嘴形状为细长型时,喷泉高度较高;而当喷嘴形状为粗短型时,喷泉高度较低。
2. 喷水压力对喷泉高度的影响:实验中发现,喷水压力越高,喷泉高度越高。
这是因为喷水压力越高,水流速度越快,从而带动喷泉的效果越明显。
3. 砝码重量对喷泉高度的影响:实验中发现,砝码重量增加,喷泉高度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砝码重量增加,使得塑料瓶底部压力增大,从而带动喷泉的效果更明显。
七、实验总结1. 反冲喷泉是一种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制作的喷泉装置,具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微型小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型小喷泉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2. 掌握氨气在水中溶解度的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观察喷泉现象,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极易溶于水,当氨气溶解在水中时,烧瓶内的压强降低,导致水被吸入烧瓶内,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本实验通过氨气与水的溶解反应,形成压强差,使水喷出。
三、实验材料1. 烧杯(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25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30cm)5. 氨水6. 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装满水,塞紧双孔塞,将直导管一端插入烧瓶内,另一端插入盛有氨水的烧杯中。
2.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氨气不会泄漏。
3. 将烧瓶倒置,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氨水中。
4. 用胶头滴管吸取氨水,挤压胶头滴管,将氨水滴入烧瓶中。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高度。
6.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喷泉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当氨水滴入烧瓶中后,烧瓶内压强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喷泉高度约为30cm。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呈现红色,表明溶液呈碱性。
2. 结果分析:a. 氨气极易溶于水,当氨水滴入烧瓶中时,氨气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
b. 由于压强差,水被吸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c. 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呈现红色,说明氨水溶液呈碱性,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氨水。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微型小喷泉,并观察到了喷泉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当氨气溶解在水中时,烧瓶内的压强降低,导致水被吸入烧瓶内,从而产生喷泉。
此外,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呈现红色,说明氨水溶液呈碱性。
本次实验加深了我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氨气的泄漏,避免吸入氨气对身体造成伤害。
2.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烧瓶内壁干燥,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 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氨水的滴入速度,以免喷泉高度过高,造成安全隐患。
喷泉实验教学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2. 观察喷泉实验现象,分析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溶解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溶解时体积减小,产生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现象的实验。
实验原理如下:1.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时体积减小,产生压强差。
2. 烧瓶内的氨气与水接触后,氨气溶解于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3. 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作用下,通过导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氨水6. 酚酞指示剂7. 试管架8. 秒表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导管和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 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
4.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持续时间。
5.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 实验现象:挤压胶头滴管后,烧瓶内氨气溶解,产生喷泉现象;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表明氨水溶液呈碱性。
2. 分析:(1)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时体积减小,产生压强差,使水通过导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2)氨水溶液呈碱性,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表明氨水溶液中的氨气溶解后,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
六、实验结果及讨论1. 实验结果:喷泉持续时间为30秒,喷泉高度约为50cm。
2. 讨论:(1)喷泉持续时间与氨气的溶解度有关,溶解度越大,喷泉持续时间越长。
(2)喷泉高度与烧瓶内氨气的压强、烧杯中水的体积和导管长度有关。
(3)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现象更加明显,有助于观察氨气溶解后的溶液pH值变化。
七、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溶解时体积减小,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实验现象有助于观察氨气溶解后的溶液pH值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喷泉实验报告
篇一:喷泉实验报告
教学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一. 喷泉实验
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三.蔗糖的炭化
四.硝化纤维的制备
室温:18.4℃大气压:102.2KPa
实验一
●实验原理:
1. 制备氨气:
(1)加热固体氯化铵和固体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2NH4Cl + Ca(OH)2 ===CaCl2 + 2H2O + 2NH3?(加热符号,气体符号)
(2)加热浓氨水
加热加热
NH3·H2O == H2O + NH3?
2. 红色喷泉的形成:
当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时,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中的气压会降低,低于外界大气压。
此时打开玻璃管的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因压差迅速被倒吸入烧瓶中,从而形成喷泉。
酚酞与碱显色反应显示红色,当加入酚酞的水遇到烧
瓶中的氨水时,溶液变为了红色。
●实验用品:
固体药品:氯化铵、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液体药品:蒸馏水、酚酞试剂
实验仪器:圆底烧瓶、100ml烧杯、滴管、导管、干燥管、试管、酒
精灯、铁架台、量筒
材料:火柴、称量纸、棉花、橡胶塞、红色石蕊试纸●实验装置:
●实验内容:
1. 固固法制备氨气:
(1)向圆底烧瓶中注满水,量得水的体积为360ml,根据方程式
计算得出制取两烧瓶氨气需要氢氧化钙1.2062g,氯化铵
1.7441g(氨气密度近似看做0.771g/L)。
(2)根据1:9的关系称取氢氧化钠0.4g,氢氧化钙3.6g,混合均
匀后放入干燥管中。
(3)搭好装置后,点燃酒精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并用
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处验满,当试纸变蓝时,
气体集满。
若长时间没有集满气体,可利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各个接口处检验气密性。
2. 浓氨水制氨气:
将锥形瓶与圆底烧瓶相连。
量取10ml浓氨水于锥形瓶中,在石棉网上加热。
注意锥形瓶上要用双孔塞塞住,以免产生的氨气刺激眼睛及鼻子。
3. 喷泉实验:
将事先准备好的带有玻璃管和滴管(吸入水的滴管)的橡胶塞塞进瓶口,倒置烧瓶,将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水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稍候片刻,打开橡皮管处的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分析:
1. 通过固固法制备氨气时有少量的刺激性气体,瓶口处的红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装置的其他接口处没有试纸变红的现象。
用此法制得的气体经多次实验,没有出现喷泉现象。
分析:此法制得的氨气不够纯净,不足以产生压差时水倒吸。
2. 通过加热浓氨水制备氨气时,有强烈的刺激性气体生成。
用此法制得的氨气在做喷泉实验时,烧杯中的水迅速倒吸入烧瓶中,且溶液变为红色。
分析:此方法虽然可以顺利观察到实验现象,但是由于
气体有很强的刺激性,应做出尾气处理。
实验二
●实验原理:
FeSO4 + 2NaOH == Fe(OH)2 + Na2SO4
●实验用品:
固体药品:硫酸亚铁、氢氧化钠
液体药品:蒸馏水
实验仪器:50ml烧杯、滴管、酒精灯、三脚架、量筒、玻璃棒材料:火柴、称量纸
●实验装置:
●实验内容:
1. 称取5g氢氧化钠和5.7g硫酸亚铁,将氢氧化钠溶于50ml蒸馏水中备用。
2. 将蒸馏水煮沸,加入硫酸亚铁,搅拌。
待固体溶解后,将滴管伸入硫酸亚铁溶液液面下,加入氢氧化钠,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分析:
加入氢氧化钠后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维持十几秒钟后,白色沉淀转变为墨绿色沉淀。
分析:这是由于氧化反应使Fe(OH)2转化生成Fe(OH)3。
如果加入氢氧化钠过程中更加缓慢,可以减少空气进入溶液中,从而使Fe(OH)2
沉淀保持更长的时间。
实验三
●实验原理:
由于浓硫酸有脱水性会使蔗糖炭化变黑,反应放热,碳再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由于产生气体,使反应后的物质膨胀,有较松散的结构。
●实验用品:
固体药品:蔗糖
液体药品:蒸馏水、浓硫酸
实验仪器:50ml烧杯、量筒、玻璃棒
●实验内容:
称取5g蔗糖放入烧杯中,用少量水润湿,加入5ml浓硫酸,快速搅拌,将玻璃棒立于烧杯中。
篇二:实验1 喷泉的模拟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1 喷泉的模拟控制
一、实验目的
用PLC构成喷泉控制系统二、实验器材
1.QSPLC-IA型实验模拟装置 1台 2.喷泉的模拟控制控制演示板1块 3.PC机或FX-20P-E编程器 1台 4.编程电缆 1根 5.连接导线若干
三、实验内容
1.控制要求
隔灯闪烁:L1亮0.5秒后灭,接着L2亮0.5秒后灭,接着L3亮0.5秒后灭,接着L4亮0.5秒后灭,接着L5、L9亮0.5秒后灭,接着L6、L10亮0.5秒后灭,接着L7、L11亮0.5秒后灭,接着L8、L12亮0.5秒后灭,L1亮0.5秒后灭,如此循环下去。
2.I/O分配
输入输出起动按钮:X0L1:Y0L5、L9:Y4 停止按钮:
X1L2:Y1L6、L10:Y5
L3
:Y2L7、L11:Y6
四.按要求编写实验报告。
五.编写程序,调试并运行程序。
针对实验要求,编写梯形图程序如下:方法1:
使用FX编程软件编写梯形图如下:
其对应的指令为: LDXO ORM10 ANI T0 OUT M10 LDM10 OUT T0 SPK5 LDT0 ORM58 OUT M50 LDX0 ORM1 ANI X1 OUT M1 LDM1 ANI M0 方法2:
梯形图如下:
OUT T1 SPK5 LDT1 OUT M0 LDM0 FNC 35M50M51K8K1 LDM51 OUT Y0 LDM52 OUT Y1 LDM53 OUT Y2
LDM54 OUT Y3 LDM55 OUT Y4 LDM56 OUT Y5 LDM57 OUT Y6 LDM58 OUT Y7 LDI X1 FNC 40M51M58 END
其对应的指令为: LDX0 ORY0 ORT8 ANI T1 AND X1 OUT
Y0 OUT T1 SPK5 LDT1 ORY1 ANI T2 AND X1 OUT Y1 OUT T2 SPK5 LDT2 ORY2 ANI T3 AND X1 OUT Y2
OUT T3 SPK5 LDT3 ORY3 ANI T4 AND X1 OUT Y3 OUT T4 SPK5 LDT4 ORY4 ANI T5 AND X1 OUT Y4 OUT T5 SPK5 LDT5 ORY5 ANI T6 AND X1
OUT Y5 OUT T6 SPK5 LDT6 ORY6 ANI T7 AND X1 OUT Y6 OUT T7 SPK5 LDT7 ORY7 ANI T8 AND X1 OUT Y6 OUT T7 SPK5 END
篇三:氨的喷泉实验实验报告(增)
氨的喷泉实验
【探究500mL烧杯是否可用】
结论:可用。
效果与小烧杯一样,都能喷至如图所示高度。
多次实验均未能完全喷满,一方面可能在转移烧瓶时导致氨气逸出;另一方面,长导管和胶头滴管中本身有一部分空气,占据一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