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
黄州时期的苏 轼为何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人物
![黄州时期的苏 轼为何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9e974be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06.png)
黄州时期的苏轼为何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人物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星,其黄州时期的经历与创作,无疑是他人生中极为关键且璀璨的篇章。
那么,黄州时期的苏轼为何能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人物呢?首先,黄州的困境让苏轼的内心得到了深度的淬炼。
在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苏轼的政治生涯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这种从高位跌落的落差,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考验。
然而,苏轼并未被困境所压垮,反而在痛苦与挫折中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处世态度,这种内心的觉醒和转变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清晰的体现。
在黄州,苏轼的生活变得极为简朴。
他亲自耕种,与平民百姓为伍,深切地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
这种贴近土地、贴近人民的生活体验,让他的思想更加接地气,也使他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他不再执着于功名利禄,而是更加关注人性的本真和生活的真谛。
这种心态的转变,在他的诗词中表现为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其次,黄州时期的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他的诗词文章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融入了对社会、对人生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思考。
例如,他的《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无穷的感慨。
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几句,深刻地表达了苏轼对个体生命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和短暂的认识,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再如《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苏轼表现出了无畏和洒脱,这种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苏轼在黄州还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他的书法笔势豪放,不拘一格;他的画作意境深远,富有韵味。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再者,苏轼在黄州的经历使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https://img.taocdn.com/s3/m/76259eb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0c.png)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苏轼,这位让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
他的诗词文章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而他的黄州、惠州、儋州三段经历,尤为值得一提,这其中的故事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1. 黄州的艰难岁月1.1 从荣光到流放话说,苏轼在黄州的日子可是跌宕起伏。
他原本在朝中风光无限,官运亨通,谁知道政治风云突变,他被贬到黄州,真是晴天霹雳。
黄州这地方,远离繁华,四面环山,环境可谓颇为艰苦。
不过,苏轼可不是什么容易被打倒的人,尽管处境困顿,他还是积极调整心态,努力适应。
1.2 艰难中的创作在黄州,苏轼的日子虽苦,但他并没有让自己沉沦。
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比如那首《赤壁赋》。
那段时间,苏轼不仅享受到了自然风光,还在困境中深刻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他用笔触记录下这些思考,让人读来,仿佛能看到他那时的心境。
这种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2. 惠州的风花雪月2.1 惠州的平静岁月从黄州离开后,苏轼被贬到惠州,这儿环境稍好一些,风景也美丽不少。
在惠州,苏轼的生活条件相比黄州改善了不少。
他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那时候,苏轼在惠州的日子过得相当悠闲,他常常在湖边散步,享受那种宁静的生活。
2.2 惠州的文学创作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苏轼继续他的文学创作。
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诗词,比如《湖上》和《惠州山中作》。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惠州的生活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他的诗词因此也更加充满了诗意。
3. 儋州的最后岁月3.1 儋州的日常生活接下来,苏轼又被贬到儋州。
儋州地处偏远,虽然环境更艰苦一些,但苏轼依旧不改风采。
他在儋州的日子过得相当充实,他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笔墨,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追寻知识和真理。
3.2 儋州的贡献在儋州,苏轼不仅继续创作,还在当地积极推广农业和水利建设。
他把自己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传授给当地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苏轼在儋州的贡献,可以说是他那段流亡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理解
![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bd498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e.png)
1. 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以其深邃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历了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官职,而这些地方对他的人生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轼的《山谷川湖诗笺》中,他提到了对这些地方的颇深理解,本文将围绕苏轼对黄州、惠州、儋州的理解展开探讨。
2. 黄州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黄州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苏轼曾任黄州知州,这段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州的山水风光对苏轼的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诗正是苏轼在黄州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理解。
黄州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到:“千古英雄城将。
目染风波恨。
黄鹤楼——苦竹婵娨烟草人——”这些诗句体现了苏轼对黄州历史文化的理解。
3. 惠州除了黄州,惠州也对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曾在惠州任职,这段经历使他对惠州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惠州山水的描写,如他在《东渡子·夜泊牛渚怀古》中写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得一人。
”这些诗句体现了苏轼对惠州风土人情的理解。
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还包含了对惠州历史文化的赞美和描绘,这些对苏轼在惠州的理解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 儋州苏轼曾在儋州任职,这段经历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诗歌中,儋州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如他在《江城子·闲居初夏午睡起》中写到:“楼前遥渡汉南舟,满岸春风蒲扇流。
”这些诗句展现了苏轼对儋州的山水和风土人情的理解。
而在苏轼的散文中,也可以看到对儋州历史文化的细腻描绘和赞美,这些都展现了苏轼在儋州的深刻理解。
5. 结语通过对苏轼对黄州、惠州、儋州的理解的探讨,可以看出这些地方对于苏轼的人生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苏轼也通过自己对这些地方的理解和感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唐诗宋词故事】苏东坡——他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他!
![【唐诗宋词故事】苏东坡——他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他!](https://img.taocdn.com/s3/m/e01d3f8f02768e9950e73809.png)
苏轼到底用怎样的诗词将他在黄州的生活给记录下来呢?先来感受一下苏轼 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是苏轼刚刚到黄州的时候,他没有住 的地方,因此就住到了寺庙里。这个寺庙名字叫做定慧院。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东坡——他成就了黄州, 黄州成就了他!
苏轼他经历了乌台诗案,他险些丢掉自己的性命。苏轼到 底有没有罪呢?根本就没有,可是为什么他会入狱呢?正 如苏轼的弟弟苏辙苏子由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就是苏轼太出色,太响亮了。苏轼被贬到现在的湖北黄州, 苏轼在黄州呆了四年,正是因为他在黄州呆了四年,苏轼 就成全了黄州,而黄州也成全了苏轼苏东坡。这实在是一 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 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阶段,也宣告着苏轼他开 始叫苏东坡了。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黄州与 苏轼苏东坡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在下片当中,苏轼就说了,黑夜中这只鸿雁突然受到惊吓,骤然 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无限幽恨。 这就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已经夜深人静了,这只孤 雁他也想找一根树枝停下来休息,可是它找遍所有的树枝都不肯 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它宁愿落在凄冷的沙洲之上,这就是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不 久之后所写的,苏轼当时自己的生活很有问题,很有困难。但他 是乐观旷达的,他能率领全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度过生活的难 关。但是对于苏轼内心来说,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是他人所 无法能够理解的。在这首词当中,苏轼就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 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俗流的心境,纵使生活在艰难困苦, 但是苏轼也绝不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这就是有性格,有理想, 有操守,有人格的苏轼。
苏 轼为何能在黄州取得精神上的成就
![苏 轼为何能在黄州取得精神上的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5393204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a.png)
苏轼为何能在黄州取得精神上的成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坎坷,然而在黄州的那段时光,却成为了他精神世界升华的重要阶段。
那么,苏轼为何能在黄州取得精神上的成就呢?首先,黄州的自然环境为苏轼提供了一个宁静的思考空间。
黄州地处偏远,山水相依,自然风光优美而宁静。
远离了京城的喧嚣和政治的纷扰,苏轼得以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他漫步于山水之间,感受着四季的更替,聆听着鸟儿的啼鸣,欣赏着春花秋月。
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抚慰和滋养。
在自然的怀抱中,他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和挫折,心境逐渐变得平和与豁达。
其次,黄州的生活经历让苏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被贬黄州,意味着他的政治生涯遭受了重大挫折,生活也变得艰辛。
然而,正是这种困境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他不再执着于功名利禄,而是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他亲自耕种田地,与百姓交流,体验着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这种亲身的经历让他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的荣耀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他在《东坡八首》中写道:“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
”表达了他对劳动生活的接受和对世俗眼光的超脱。
再者,苏轼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成为了他精神寄托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他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都融入到了诗词文章之中。
在黄州,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
他通过文学创作,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与忧愁,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正是这种通过文学表达自我的方式,让他的精神得到了宣泄和升华。
此外,苏轼的人际交往也对他在黄州的精神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黄州,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支持。
这些朋友的陪伴和理解,让他在孤独的困境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黄州、惠州、儋州对苏轼的人生淬炼
![黄州、惠州、儋州对苏轼的人生淬炼](https://img.taocdn.com/s3/m/18b6683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75.png)
18两月余的时间,也许此时苏轼已经预感到来日无多,彻底厌倦了宦海浮沉,心中只有超然物外的决绝。
但诗作后两句又以自嘲、调侃的语气探讨了“平生功业”所系之所。
整首诗造语苍凉,却又寓庄于谐。
在预感也许不能留墨太多的人生晚年,在失意与自嘲交织的心境中,苏轼以此诗传达出这样的讯息:黄州、惠州、儋州是其人生中很重要的三个地方。
纵观苏轼的仕宦经历,苏轼一生分别在凤翔、汴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扬州、定州等地都做过官。
其中曾两度到杭州做官,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和太守(市长),他在任期间创办了公立医院,留下了知名的水利工程“苏堤”;苏轼还在徐州任过太守,期间遭遇黄河决口,苏轼带领全城人抗洪救灾八十余天,洪水退去之后又加固徐州城墙和黄河堤防。
若论“平生功业”,至少杭州、徐州这两地是值得一提的。
但苏轼在人生晚年却把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视“平生功业”所系之地,可见这三地在苏轼生命中所占据的地位甚为重要,无能出其右者。
通过阅读苏轼的传记和诗文可以看出,黄州、惠州、儋州承载着苏轼一生中最难忍的屈辱、贫穷、苦难、困厄、失意、孤独、绝望。
这三地是苏轼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的地方,也是给苏轼带来深度生命体验和多重生命淬炼的地方。
黄州——从惶恐走向内省1080年2月,震动朝野的“乌台诗案”结案,被关押了将近五个月的苏轼在多方营救之下总算免于死罪,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史,不准擅离此地,无权签署公文。
苏轼于旧年的农历除夕被释出狱,新年的正月初一便奉命启程往黄州。
初到黄州的苏轼,暂住在定惠院(寺院),由于家眷尚未到达,便和僧人一起用饭。
此时的苏轼犹如一只孤鸿,寂寞、孤独、惶恐、幽愤、孤高,“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乌台诗案”所遭受的不白之冤让他赴诉无门,一些原本交好的亲友唯恐受到牵连,对苏轼的书信也不回复,“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黄州时期的苏 轼为何能在逆境中创作不朽之作
![黄州时期的苏 轼为何能在逆境中创作不朽之作](https://img.taocdn.com/s3/m/48b66a0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d.png)
黄州时期的苏轼为何能在逆境中创作不朽之作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其一生波折起伏。
黄州时期,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低谷,但也正是这段逆境,催生了他众多不朽的作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依然能笔耕不辍,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作呢?首先,苏轼有着坚定而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遭受贬谪来到黄州后,他并没有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沼。
相反,他以一种坦然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挫折。
这种豁达使他能够超越困境,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转化为文字。
在《定风波》中,他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中,他悠然前行,毫不畏惧,这种豁达乐观的心境跃然纸上。
其次,黄州的自然风光为苏轼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黄州山清水秀,宁静质朴的自然环境让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在这片土地上,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
他眼中的山水不再仅仅是景色,更是寄托情感和表达哲理的载体。
比如《赤壁赋》中,他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宇宙的思考。
再者,苏轼在黄州时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领悟。
逆境使他有了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命运的无常以及世间的真理。
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流露出他对人生虚幻和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真谛的探寻。
此外,与当地百姓的交往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在黄州,苏轼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体验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人情冷暖。
这种贴近生活的经历让他的作品更具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他能够以平民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反映百姓的心声,使得他的作品更接地气,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是他在逆境中创作不朽之作的重要支撑。
对苏轼在黄州的评价
![对苏轼在黄州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565ef6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1.png)
对苏轼在黄州的评价
苏轼是宋朝杰出的诗人、官员,他在黄州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苏轼在黄州期间在经历了多次令人意外的变化后,最终完成了完颜洪烈所任黄州令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无论从政治责任还是从学术上,他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为黄州百姓带来了许多福利,他实施了定价制度能够维持民生的平衡及保持了定价的绝对性,旨在减少居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他也为百姓着想,免除他们的债务,确保生活平稳有序。
同时,苏轼还在黄州实施了近万字的术语,加强了官网的宣传,提高了官员的效率提供了给黄州居民有用的文字帮助。
另外,他还创立了宋朝的艺术院,吸引了一众艺术家前来求学,促进了当时的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发展,为后世所赞誉。
苏轼在黄州的官职,虽然只持续了三年的时间,但在这一段时光里,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苏轼智慧而勤奋、坚韧而有创造力,他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无论是在行政管理上还是在学术上,都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他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许多福祉。
总之,苏轼在黄州期间是一位令人尊崇的状态官员,他的任职对黄州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定义了宋朝后来的历史发展,他的名字也一直流传至今,令人赞叹说这个宋朝的传奇的杰出的贤达。
苏东坡为什么把自己一生的功业归结于黄州、儋州、惠州?
![苏东坡为什么把自己一生的功业归结于黄州、儋州、惠州?](https://img.taocdn.com/s3/m/a8e0a15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c.png)
苏东坡为什么把⾃⼰⼀⽣的功业归结于黄州、儋州、惠州?作者:刘永北宋元符三年(1100)正⽉,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朝廷决定⼤赦天下。
是年5⽉,苏东坡得赦,移廉州(⼴西合浦)安置,结束了长达三年的海南岛流放⽣涯。
11⽉,⾏⾄英州(⼴东清远),苏东坡⼜接到朝廷诏命:“官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局观,在外军、州任便居住。
”意思就是,他可以退休了,保留他的省部级待遇,享受在成都⽟局观名下领取退休⾦、奖赏俸禄的权利。
第⼆年,苏东坡度岭北归,他决定退居常州,与那⾥的家⼈团聚。
五⽉,⾈⾏⾄真州(江苏仪征),苏东坡再次游览了⾦⼭寺。
三⼗年前,苏东坡曾经拜访过⾦⼭寺。
如今,那位曾经站在这⾥指江为誓的青年才俊,已是⽩发苍苍,⾏将就⽊。
光阴如流⽔,弹指⼀挥间,回⾸往事,幻如春梦。
在⾦⼭寺,长⽼向苏东坡出⽰了好友、⼤画家李公麟为他画的肖像,请他题字留念。
苏东坡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题⾦⼭画像》诗:⼼似已灰之⽊,⾝如不系之⾈。
问汝平⽣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黄州、儋州、惠州是苏东坡贬官之地,也是他⼀⽣中遭受磨难,⾝处最⿊暗、最惨淡的时期。
然⽽“千秋功业,⽟汝于成”。
对于百折不挠、愈战愈勇的英雄⼈物来说,苦难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寺⽴下的誓⾔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时年三⼗六岁,出任杭州通判。
途经镇江,他到城外长江中的⾦⼭寺,拜访宝觉、圆通⼆位长⽼。
⼆⼈盛情款待,苦劝苏东坡留宿寺中。
当天夜晚,苏东坡观赏江景,浮想联翩,写下了著名的《游⾦⼭寺》诗:“我家江⽔初发源,宦游直送江⼊海。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多。
”、“江⼭如此不归⼭,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不归如江⽔”。
镇江与苏东坡家乡⼀⾐带⽔,诗⼈登顶望远,怎能不顿⽣思乡之情?这时,江中突然出现⼀个巨⼤⽕球,光焰四照,瑰丽异常。
对于这个奇怪的⾃然现象,古⼈难以解释,只能怀疑⾃⼰遇上了⿁神。
莫⾮是江神出来显灵了?可以想象,苏东坡当时肯定是⽬瞪⼝呆,⼼灵受到极⼤震撼。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https://img.taocdn.com/s3/m/3a532afc581b6bd97e19eaaa.png)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苏轼;黄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XX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宝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XX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这就是上的“乌台诗案”。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的不满,激怒。
苏东坡:在黄州成就“千古第一文人”
![苏东坡:在黄州成就“千古第一文人”](https://img.taocdn.com/s3/m/6a3efa5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2.png)
苏东坡:在黄州成就“千古第一文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一曲冠绝古今的三国咏叹,将苏轼与黄州紧紧相连。
甚至“东坡居士”这个被世人所知的别号,也是他在黄州城东坡地种田帮补生计而得。
苏轼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被贬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1084年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4年又2个月。
44岁到来,48岁离开,一个成熟的中年文人在此间步入创作上的辉煌时期。
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
在数量上,在黄州共写了753篇作品,平均每两天一篇。
苏轼在黄州创作诗330多首,占现存苏轼诗2690余首的八分之一,有大量名篇亦在历代选注家所选之列。
苏轼词的创作起步较晚,29岁时始试写词。
他在黄州时期所写的词,当在60篇以内,虽数量不多,但产生了许多代表作。
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娇》(大江东去)、《满江红》(江汉西来)等等。
苏东坡在自己《与陈季常书》中说:“日近亲阙甚多,篇篇皆奇。
”而苏轼的弟弟苏辙也高度评价:“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
”在黄州的苏轼,其文风为之一变。
变在何处?那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旷达”,可以说,这就是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总体特色。
在黄州,苏轼通过反思实现了人格转型,告别了“昨日之我”。
他给朋友致信说:“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以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在黄州,苏轼感慨于以前汲汲于功名利禄却招罪惹祸,不如超越利害任性逍遥过一生。
从执着到洒脱,从功利到审美,从束缚到自由,苏轼走了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
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告别了黄州岁月。
在黄州谪居的这段日子里,苏轼躬耕东坡之上,放浪山水之间,足迹遍及鄂东大地,亲身体验了艰苦的人生。
此时苏轼的心,只能够用他的一首《别黄州》来说透:“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帷。
黄州:苏东坡的涅槃之地
![黄州:苏东坡的涅槃之地](https://img.taocdn.com/s3/m/809198d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7.png)
黄州:苏东坡的涅槃之地经历了“乌台诗案”,苏轼逃过⽣死之劫,被贬黄州。
元丰三年初(1080年),苏轼在长⼦苏迈的陪同下抵达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约等于现在的县武装部副部长。
苏轼是戴罪之⾝,不能随意离开黄州,也没有签署公⽂的权⼒。
时任黄州太守的陈君式还算不错。
他没有给苏轼穿⼩鞋,也没有三天两头向上司打⼩报告。
相反,对于苏轼这位⾃⼰⾮常景仰的⽂坛领袖,陈君式交往甚密,不仅经常邀请苏轼喝酒赏⽉,还利⽤⼿中职权为苏轼⼀路提供便利。
⼤图模式苏轼初到黄州,住在⼀座叫定惠院的⼩庙⾥,长夜漫漫,独⾃赏⽉,思绪万千,做了⼀⾸很知名的词:《⼘算⼦·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谁见幽⼈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80年年中,弟弟苏辙将苏轼的家眷近⼆⼗⼈护送到黄州。
太守陈君式看见定惠院太⼩,就安排苏轼⼀家迁往长江边的临皋亭。
临皋亭为⽔驿,按当时规定,苏轼本⽆资格居住。
由于太守陈君式的特殊照顾,苏轼⼀家就住了进去。
但⼆⼗来⼝⼈的⽣活是很成问题的,苏轼也⽆积蓄,只得⽤变卖家产的钱⽤来买柴⽶油盐。
好在黄州作为⼀个三四线城市,物价不⾼,算能勉强度⽇。
马正卿,苏轼的⼀个铁杆脑残粉,向太守陈君式请求能否划⼀块⽆主地给苏轼耕种。
可能当时⼟地划拨⼿续很⿇烦,⼀直到继任太守徐君猷上任,终于将黄州城东的⼀块坡地划给了苏轼。
⽤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块地不⼩了,⾜⾜50来亩。
但这是⼀块如假包换的荒地,杂草丛⽣。
苏轼便发动全家⼈,撸起袖⼦⼀起⼲。
苏轼在黄州还有⼏个朋友,经常⼀起帮忙耕种。
⼤图模式住所临皋亭离这块新开垦的地有点远。
为了⽅便,这年冬天,苏轼就在坡地废基上盖起了五间草棚。
据传这座住宅封顶之⽇,正好下雪,于是取名东坡雪屋,⽤来与朋友⼀起喝酒唱⽂,并⾃号东坡居⼠。
黄州的庄稼也⾮常有灵性,见这么⼤⼀⽂豪每天对着⾃⼰吟诗诵赋,可了劲的往上窜(这和丁磊养猪给猪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个道理)。
黄州对苏 轼思想的转变有何作用
![黄州对苏 轼思想的转变有何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92eb73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d.png)
黄州对苏轼思想的转变有何作用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其一生波折起伏。
而黄州,无疑是他人生旅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站。
在这里,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为他后续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态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到黄州的苏轼,满心的愤懑与失落。
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此,他的政治生涯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曾经的壮志豪情,在现实的困境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然而,正是黄州这片土地,给予了他重新审视自我、审视人生的机会。
黄州的宁静与质朴,让苏轼从繁华喧嚣的官场中暂时脱身,有了更多时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在这里,他开始反思过去的自己,过去一心追求功名利禄,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却未曾真正思考过人生的真谛。
如今,远离了政治的纷扰,他逐渐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应仅仅局限于功成名就。
这种思想的转变,首先体现在他对自然的态度上。
黄州的山水风光,成了他心灵的寄托。
他漫步于赤壁之下,感叹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自然的雄浑与伟大,让他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短暂。
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他学会了敬畏与谦逊,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将自己融入到广阔的天地之间。
其次,黄州的生活经历让苏轼对人生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亲自耕种土地,体验着农民的艰辛。
这种亲力亲为的生活,让他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也让他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他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接受生活的挫折。
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种豁达与乐观,正是他在黄州历经磨难后的人生感悟。
再者,苏轼在黄州期间,与当地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是与民同乐、为民解忧的普通人。
这种身份的转变,让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对社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他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与关爱。
此外,黄州的这段时光也让苏轼在文学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
远离了官场的应酬和束缚,他的创作更加自由奔放,情感更加真挚深沉。
苏东坡 黄州 惠州 儋州
![苏东坡 黄州 惠州 儋州](https://img.taocdn.com/s3/m/5dbb6b7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6.png)
苏东坡黄州惠州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身心失去控制之时,用这12个字评价自己的一生。
回头来看自己这一辈子的成就,那就是三个地名,一个是湖北黄州,一个是岭南惠州,还有一个是海南儋州。
为什么是这三个地方?因为这三个地方让苏轼印象最深刻。
黄州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死里逃生的地方,若非宋太祖留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苏轼恐怕难逃一劫。
不过在当时诸多文人的帮助之下,苏轼总算捡了条性命。
在这里他靠在“东坡”躬身农耕养活自己,为自己博得了“苏东坡”的雅号;在这里他得以游览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在这里他一改此前专注婉约词的倾向,真正把豪放词推上了历史舞台。
1089年到1094年,苏轼接连来到杭州西湖和颍州西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为两个西湖都修建了长堤,此后被贬广东惠州。
在惠州,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荔枝的叙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当年此地尚未开化,但是苏轼依然甘之如饴,此种心境,绝非常人可比。
但是老天就像是故意捉弄他,在这里,他的侍妾王朝云因病去世,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都早早离他而去,尤其以年迈之时诀别的王朝云让他最为伤感。
苏轼不仅仅为她写了悼亡词,还亲手为她修建了亭子,甚至还专门写了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3年后的1097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依然没有敌得过命运的捉弄,当时被流放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然而此时苏轼却已经是心存淡泊。
在这里,他写出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办学堂,介学风,几乎用一己之力让这里逐渐开化,甚至让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儋州追随他。
在黄州,他的功业在文学上,开创豪放词,留下《赤壁赋》;在惠州,他的功业是安贫乐道,在未开化之地依然甘之如饴,收获爱情,却也经历生死诀别;在儋州,他的功业是开化启蒙,让边远之地真正感受到中原文明。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https://img.taocdn.com/s3/m/790707e4551810a6f5248612.png)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惠州、儋州人文社科学院10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旅10205023苏轼的一生中有个最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乌台诗案。
在此之前,这位被皇帝称为“天下奇才”的苏学士曾经满怀信心,一再向朝廷上书,出谋划策,希望得到重用,以便使出浑身解数,做下一番惊人的大事业。
在此之后,他大彻大悟,知道仕途艰险,立功不易;而且认识到自己过于天真,过于单纯,对付不了官场上极其复杂的人事斗争。
他宁肯不做“官人”,只做诗人,从此只以文学创作作为终身事业。
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想法,而是一种明智的抉择。
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始终在官场上全力拼搏的人们,也无论是新党、旧党,也无论是君子、小人,一个个纷纷落马。
倒是他这位埋头从事文学创作的谪臣,却捧出了一篇篇惊天动地的诗文,万古流传,他的人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对于苏轼的一生功业,与其叫后人妄加评论,倒不如让他“夫子自道”,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在他的晚年,从海南遇赦回到大陆之时,他对自己的一生功业作了一个最简洁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既然说明自己的功业是从乌台诗案以后贬到黄州之时算起,所指的当然是文学创作而不是做官。
东坡这个地名在黄州,东坡先生这个外号也是他自己叫出来的。
东坡这块地方真是一块神奇的地方。
在来到此地之前,他是“官人”苏轼;来到此地之后,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旷代文人苏东坡。
那些陷害他的小人原想逼他走进死胡同,置他于死地;想不到这一逼,竟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钻出来的时候,豁然开朗,居然走进了文学创作这一片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他建功立业的地方,不再局限于险象环生的小小官场,而是进入千家万户,广大民间;他从此不再介意一时的是非得失,因为他的名篇杰作必将跨越时空,流传千古。
他来自大自然,现在又回到大自然,与鱼虾麋鹿为友;他来自民间,现在又回到民间,与村夫野老为邻。
快哉!快哉!苏东坡正式被贬谪共有三次,一次是1080年被贬黄州,一次是1094年被贬惠州,一次是1097年再贬儋州。
苏 轼为何能在黄州保持文化影响力
![苏 轼为何能在黄州保持文化影响力](https://img.taocdn.com/s3/m/a038218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02.png)
苏轼为何能在黄州保持文化影响力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在其一生的宦海沉浮中,黄州时期无疑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黄州,他遭遇了仕途的挫折,却在困境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创造力,保持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一个充满磨难与挑战的地方。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此,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没有沉沦,反而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华,在黄州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其一,苏轼在黄州保持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在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黄州期间,他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
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佳作,皆诞生于此。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描绘,更蕴含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以豪迈奔放的笔触,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豁达,让人们看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鼓舞,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其二,苏轼在黄州的文化影响力还体现在他对当地文化的融合与推动。
他积极与当地的文人雅士交流交往,共同探讨文学艺术。
他的到来,无疑为黄州的文化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他也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创作经验传授给当地的学子,培养了一批文化人才。
通过这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苏轼在黄州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得黄州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三,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方式也对其文化影响力的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虽然身处困境,但却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他亲自耕种土地,体验农民的辛勤劳作,这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态度,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将这种生活体验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使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此外,他还时常与友人相聚,游山玩水,吟诗作赋。
这种洒脱的生活方式,不仅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让人们对他的人格魅力产生了深深的敬仰。
黄州对苏 轼艺术创作的具体影响有哪些
![黄州对苏 轼艺术创作的具体影响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35b2146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4.png)
黄州对苏轼艺术创作的具体影响有哪些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一生历经波折。
而黄州时期,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且具体的影响。
黄州,在当时或许是一个偏远之地,但对于苏轼来说,却成为了他心灵的栖息之所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初到黄州,苏轼的内心是苦闷与彷徨的。
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此,他的政治生涯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之中,苏轼开始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直接反映在了他的艺术创作之中。
首先,黄州的自然风光为苏轼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黄州山水清幽,景色宜人。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黄州赤壁的宁静与壮美。
他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这样的词句,也透露出他在黄州秋夜中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成为了他诗词中的背景,更融入了他的情感与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深邃的意境。
其次,黄州的生活经历让苏轼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
在被贬黄州之前,苏轼的作品多有豪迈奔放之气。
而黄州时期,他的作品中增添了更多的沉郁和内敛。
他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通过描绘孤鸿的形象,抒发了自己的孤独与清高。
这种风格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黄州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黄州的艰苦生活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冷暖,从而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感更加真挚。
再者,黄州的人际交往也对苏轼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在黄州,苏轼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道。
这些朋友的陪伴和交流,为苏轼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例如,他与佛印和尚的交往,让他对佛教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苏东坡一生中的“五大州”
![苏东坡一生中的“五大州”](https://img.taocdn.com/s3/m/2239e64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0.png)
苏东坡一生中的“五大州”苏东坡的一生颠沛流离,辗转30余州县,在湖北黄州(今黄冈)、江苏常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浙江杭州等18座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这”5个州“都和苏东坡有颇深的渊源。
1、黄州-苏东坡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东坡赤壁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为止。
苏东坡在黄州生活了四年有余。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黄州时期是苏东坡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创作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此时期所作。
因为人生的跌宕起伏,苏东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观在黄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东坡居士“的别号是因在黄州期间他经常去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而来,黄州赤壁也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闻名遐迩而被称为东坡赤壁,所以把黄州作为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毫不夸张。
2、常州-苏东坡的第二故乡舣舟亭纪念碑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关系密切。
早在1057年,他就和常州府的蒋颖叔、单锡、胡完夫结为莫逆之交,从此与常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1084年,苏轼在流放途中给皇帝写了《乞居常州表》,并得到皇帝批准;1085年苏轼被重新起用为官,但后又被流放至惠州、詹州。
最后因徽宗继位实行大赦,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于1101年终老常州,享年64岁。
苏东坡先后11次踏上常州这块土地,常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风景优美,在此既远离了政治斗争,又无生活窘困之忧,还能与众友日常相处,他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常州市民在苏东坡来常泊舟之地建起“舣舟亭”以作纪念,后又在古运河畔,三面环水,风景优美的“舣舟亭“所在地建有东坡公园,园内主景舣舟亭,园中假山旁有东坡洗砚池,以白石凿成,是东坡客居常州时洗涤笔砚之处。
3、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
苏 轼为何在黄州时期仍能保持创作热情
![苏 轼为何在黄州时期仍能保持创作热情](https://img.taocdn.com/s3/m/d49f251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b.png)
苏轼为何在黄州时期仍能保持创作热情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星,其一生跌宕起伏。
黄州时期,是他人生的低谷之一,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即便在如此困境中,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
黄州,对于苏轼而言,是一个充满磨难与考验的地方。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此,政治生涯遭受重创,生活条件也极为艰苦。
但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首先,苏轼的性格特质是他能保持创作热情的关键因素。
他生性豁达、乐观,对于人生的挫折有着极强的承受能力。
即便身处困境,他也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在黄州,他虽感失落与苦闷,但却没有陷入绝望。
相反,他将这种磨难视为人生的一种历练,一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
这种坚韧不拔的性格,使得他能够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创作的激情。
其次,黄州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给予了苏轼无尽的灵感。
黄州山水秀美,宁静祥和。
这里的山川湖泊、田园风光成为了苏轼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源泉。
他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宁静与力量,从而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诗词之中。
同时,当地百姓的淳朴善良也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这种与自然和民众的亲近,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使他能够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再者,苏轼在黄州时期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是他创作热情不减的重要原因。
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思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思考社会、人性等诸多问题。
这种深度的思考,使得他的文学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
他通过诗词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洞察,从而在创作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此外,苏轼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为他的持续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自幼饱读诗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在黄州,他将这些积累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不断创新和突破。
他熟练运用各种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加精彩纷呈。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苏轼对文学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
苏 轼被贬黄州对他的个人成长有何贡献
![苏 轼被贬黄州对他的个人成长有何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2cf2079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8.png)
苏轼被贬黄州对他的个人成长有何贡献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星,其一生波折起伏。
而被贬黄州,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这段经历对他的个人成长产生了深远且多方面的影响。
黄州时期的苏轼,在心态上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曾经,他是朝堂上的官员,怀揣着政治理想和抱负。
然而,被贬的遭遇让他的心境从最初的愤懑与失落逐渐走向平和与豁达。
这种心态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黄州的日日夜夜中,在与自然的亲近、与自我的对话中慢慢形成的。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思考功名利禄的虚幻,不再执着于官场的得失。
这种心态的转变,使他能够以更加从容和超脱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在黄州,苏轼的文学创作也迎来了一个高峰。
他的诗词文章不再仅仅是为了迎合官场的需要或者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内心的真实感受。
《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在这些作品中,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审视融为一体,展现出了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境界。
他以自然为师,从山川草木、清风明月中汲取灵感,使作品充满了灵动与生机。
同时,黄州的生活也让苏轼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间疾苦。
他不再是高居庙堂之上、对民间之事知之甚少的官员,而是与百姓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种体验让他的思想更加接地气,也让他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
他开始关注民生问题,在作品中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此外,被贬黄州也锻炼了苏轼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黄州,他的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拮据。
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学会了自耕自种,亲自参与劳动。
这种亲力亲为的生活方式,让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这种经历使他变得更加坚韧和坚强,不再是那个养尊处优、经不起风浪的文人。
苏轼在黄州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道,彼此交流思想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惠州、儋州人文社科学院10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旅10205023苏轼的一生中有个最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乌台诗案。
在此之前,这位被皇帝称为“天下奇才”的苏学士曾经满怀信心,一再向朝廷上书,出谋划策,希望得到重用,以便使出浑身解数,做下一番惊人的大事业。
在此之后,他大彻大悟,知道仕途艰险,立功不易;而且认识到自己过于天真,过于单纯,对付不了官场上极其复杂的人事斗争。
他宁肯不做“官人”,只做诗人,从此只以文学创作作为终身事业。
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想法,而是一种明智的抉择。
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始终在官场上全力拼搏的人们,也无论是新党、旧党,也无论是君子、小人,一个个纷纷落马。
倒是他这位埋头从事文学创作的谪臣,却捧出了一篇篇惊天动地的诗文,万古流传,他的人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对于苏轼的一生功业,与其叫后人妄加评论,倒不如让他“夫子自道”,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在他的晚年,从海南遇赦回到大陆之时,他对自己的一生功业作了一个最简洁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既然说明自己的功业是从乌台诗案以后贬到黄州之时算起,所指的当然是文学创作而不是做官。
东坡这个地名在黄州,东坡先生这个外号也是他自己叫出来的。
东坡这块地方真是一块神奇的地方。
在来到此地之前,他是“官人”苏轼;来到此地之后,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旷代文人苏东坡。
那些陷害他的小人原想逼他走进死胡同,置他于死地;想不到这一逼,竟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钻出来的时候,豁然开朗,居然走进了文学创作这一片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他建功立业的地方,不再局限于险象环生的小小官场,而是进入千家万户,广大民间;他从此不再介意一时的是非得失,因为他的名篇杰作必将跨越时空,流传千古。
他来自大自然,现在又回到大自然,与鱼虾麋鹿为友;他来自民间,现在又回到民间,与村夫野老为邻。
快哉!快哉!苏东坡正式被贬谪共有三次,一次是1080年被贬黄州,一次是1094年被贬惠州,一次是1097年再贬儋州。
1100年,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一年,苏东坡曾自嘲总结自己的一生“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虽是自嘲,足见这三次贬谪对苏东坡影响很大。
湖北黄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一站。
以后东坡在其所作的《书韩魏公黄州诗话》中说:“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
虽陋巷小民,知尊爱贤者。
”他谪居此地时,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流连忘返,又“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如他弟弟苏辙所说的“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他创作的激情,如波涛汹涌而至,真是挡也挡不住。
日后流传千古的名篇,大都完成于黄州。
试想: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有谁没有读过前后《赤壁赋》与“大江东去”等等壮丽诗篇!广东惠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二站。
当时远贬岭南,大都生还无望,本是令人十分伤感的事。
但是惠州父老的热情欢迎,岭南气候的四时皆春,使他十分高兴。
《宋史·苏轼传》中说他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他为惠州地方上做了不少好事,还天真地写诗说: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芽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在惠州的主要生活事件可概括为四:一是遇到好友吴复古,并相处多日。
关于吴复古的资料介绍甚少。
林语堂先生对吴复古的评价颇为生动“他与苏东坡要好,难道是有所求取?特别是等到苏东坡在朝得势吗?可是他向苏东坡从无所求。
……吴复古是真正的道士,身体精神,轻松自在,一心无忧无虑,……过一种为人所艳羡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要获得此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必须摆脱名利,吃粗茶淡饭,穿衣住处不讲究,步行千里,睡在旷野,不视为苦事。
……他时隐时现,等于随时提醒苏东坡,倘若他不为政治所纠缠,他就过那种飘荡不羁的日子。
”我以为,吴复古与苏东坡有相似之处,但毕竟又不同。
相似于他们的性情投机,不同于吴复古飘然若仙,超凡脱俗;而苏东坡虽才华横溢,卓然不群,然毕竟身在尘世,甚至曾经仕途通达,但是一旦遭难,苏东坡便有着吴复古的心态。
这说明在心底里,两人共通。
苏东坡就像一个晶莹剔透的透明玻璃杯,而吴复古是一个宜兴紫砂陶壶。
一点相同:里面装的都是绝好的清茶香茗!二是虽是贬谪,但充分显示了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当地官员根本不将他看作贬官,反而以能有此机会与他一聚为荣。
惠州当地和周围的地方官员都争相与苏东坡结交,成为挚友。
有病有灾必有人探望;有事情需要帮忙必有人相助,可谓民风淳朴,世情不薄。
而且他的许多当年故友竟然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徒步行走数千里地,从中原去岭南看望他。
即便是现在疯狂的fans 们也不会粉到这份儿上的。
依据林语堂先生的史料:苏州一位姓卓的佛教徒,去看望苏东坡在宜兴的儿子,恰值两个儿子正因为久未听到父亲的消息十分焦急。
这位卓先生说“这个容易!惠州也不是天上,是不是?若是走着去,总是可以找得到。
”于是,“姓卓的便步行出发,走上这条漫长的道路,横越大庾岭,走得满脸紫赯色,两脚厚茧皮,他走到了”!他在黄州的好友也写信,要行千里之遥前往看他,被他“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的回信所婉拒了。
三是苏东坡在惠州居住期间,与他当年在杭州西湖时一样,对惠州西湖(原称为丰湖)的水利建设十分关注。
捐献许多钱物用于湖堤、桥梁和停榭的建筑。
由苏东坡资助僧人希固所建的横于平湖与丰湖之间的石堤的西新桥成为堤上一景,后人称为“苏公桥”。
“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
因此到西桥竣工之日,他与全城父老共同庆祝,尽情欢宴了三日。
”四是苏东坡在惠州,有一段令他极为伤心的事情,那就是他的爱妾王朝云可能因疟疾病死于惠州。
苏东坡被贬时,姬妾相继离去,只有她随东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
来惠州时,朝云三十一岁,死时只三十四岁。
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中,朝云最称知己。
她死后,苏东坡遵照朝云遗愿,把她安葬在城西丰湖边离寺院不远的小山的松树林旁。
传说朝云死后,东坡每晚仍梦见朝云回家给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总是湿漉漉的,问她何故,朝云说因要涉水过湖所致。
东坡听后深为感动,又想起民众涉水过湖,多有不便,于是便资助栖禅寺僧人筑堤修桥,在平湖与丰湖之间构筑起一道新堤,让朝云晚上不用涉水回家,这便成了苏堤的来历。
所以我国有两个苏堤,分别在杭州西湖和惠州西湖。
此后,苏东坡一直鳏居未娶。
苏东坡曾写咏梅词怀念朝云: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花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污,洗妆不退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海南儋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三站。
他到海南,已经垂垂老矣。
当时海南的环境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屋,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
朝云已在惠州病逝,他孤苦伶仃地来到蛮荒之地,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并不气馁,在海南努力从事两件事情,一是著书;二是办学。
他的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在儋州完成;大量诗词,也已辑录成册。
这样一位天下奇才能到海南来收徒讲学,远近轰动。
许多学子都前来追随,照顾他的生活,亲如子弟。
在海南生活三年,遇赦北还,他觉得依依不舍,作《别海南黎民》诗曰: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他虽然被贬到天涯海角,历尽艰辛,但是在所到之处,都尽力为地方上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热情欢迎与无比尊重。
他也把黄州、惠州、儋州看做自己的故乡,视老百姓为亲人。
笔者在海南生活8年,了解海南的老百姓对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全无兴趣,却以能够拥有“我们的苏东坡”而自豪。
他在当时能够得到老百姓的如此爱戴,身后永享盛名,这恐怕是陷害他的小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苏轼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是圆融通达的,也是充满矛盾的。
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却不会像魏晋名士那样佯狂,而是富有理智的;他犯谏敢言处世孤高,却有平易仁厚与百姓为友;他一生向往回归故里却又可以随遇而安;他精通佛利彻悟生命却又极重养生之道……苏轼所以为人们所喜爱,就因为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这常人的心态和喜怒哀乐,他不像其他文化伟人那样可望而不可及。
他是一个惊世的才子,诗词书画都堪称奇绝,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法是“苏黄米蔡”之一,画是“文湖州竹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集有宋一代文化之大成,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
他惊世的才华令世人和后人仰慕,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更是令人向往。
他任道直行,敢为天下言,历经磨难而忠义不减;他一生刚强,浩然独立,他超然立世,卓而不俗;他儒释道兼容,达到了行云流水的境界;他有真性情,真文字;他坚贞劲节,临危不乱,不因忧患而堕落,他面对困境的智慧和超然令人折服。
更重要的是,他是人民的朋友,一生悯农济世,为人民奔走呼号,深得民心;他又极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人格魅力是他赢得了所有人的欢迎,他能随处变贬谪地为乐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居民的欢迎和爱戴让他感动,支撑了他的信心。
苏轼遇赦北归时,周行江上,白发萧散的他坐于船头,但见两岸万民蜂拥,争相以睹这位历经磨难而依然超然平和的文化伟人,以致苏轼自己开玩笑说:“莫看杀轼否?”实际上,然人们感动得不是这个萧然的老人,而是一种万里投荒仍能坚持到北归的顽强生命力,一种伟大的灵魂实质。
我们知道,江州司马白居易,永州柳宗元,潮州韩退之,面对贬谪无不痛心欲绝,如临死难,而苏轼的遭际比他们要坎坷的多,却依然能够谈笑生死,超然旷达,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奇迹。
没有伟人的时代是悲哀的,有了伟人而不知珍重的时代更为悲哀,人们的争相观睹正是一个时代对苏轼这一文化伟人的认可和珍视,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景象,苏轼的命真不错。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文化人,就如流星般发出了耀眼的光辉,但一闪之后就归于沉寂了,只有他们的作品在提醒着人们他们曾经存在过,但也有人就像恒星,光芒温厚而不刺眼,他的生命力穿过了千年的时空,永远就那么活生生的留在了人们的心里,这个人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可值得敬重的——永远具有人格和文化魅力的——练不识字的农妇都能津津乐道的苏轼,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