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于长勺战 )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以当世之事咨臣 )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以大事寄臣
)
(四)、主谓倒装,又叫谓语前置,把谓语放在 主语之前,其目的是强调谓语。
省略了谓语动词“伺”“候”之类,我们可以根 上下文补出。
省略句之三:省略宾语
•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告( 之 )以事。《鸿门宴》
• 2、权起更衣,肃追(之 )于宇下。
省略句之四:省略介词宾语
• 1、秦王不怿,为(之 )一击缶。 • 2、竖子不足与(之 )谋。《鸿门宴》 • 3、权以(之 )示群下。《赤壁之战》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 3、“……者”,“者”是标志,有时可以翻 译为“的”。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村中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驯养了一只 蟋蟀。
例: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译:再说将军(可以用来对付曹操的)有利地势,
什么是状语
•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 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 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充当状语的成分: 1、副词、形容词 2、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 3、介词结构
• 例1:他[已经]走了。 • 例2:大家[非常]好。 • 例3:那个孩子【飞快地】跑了。 • 例4:羊群[缓慢地]移动着。 • 例5:咱们[北京]见。 • 例6:老师们[下午]开会. • 例7:大家[向外面]看. • 例8:我们【按照要求】写作文。
就是长江
• 4、“有……者”的形式。 这种句式有两种情况:
1、叙述对象在句首出现了,此刻,“有……者” 属于定语后置。
例:楚人有(涉江)者。 译:有(一个过江的)楚人。
2、叙述的对象在句首没出现,不属于定语后 置。 例:杭有卖柑者。
练习:
• (1)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 (2)人有亡斧者。 • (3)疆土之新辟者,移其民以居之。 • (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⑴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 山》)
(2)快哉此风!(《风赋》) “汝之不惠”和“此风”是主语, “甚矣”和“快哉”是谓语。这种主 谓倒装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 句。文言文中不多见。
二、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 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 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 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 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 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表示判断。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有什么 )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愁什么 ) 3.王曰:“何为者也?” (干什么 ) 4.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能和谁一道呢)
5.子将安之? ( 到哪里 )
知识迁移
1.选出和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厌之有? (C)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臣之客欲有求于我。 C.忌不自信 。 D.客从外来,与座谈,问之客曰。
三、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一般将介词短语置于动词或者 形容词后,这种现象叫介词短语后置,也 叫状语后置。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取之,于蓝青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以桑树之
(一)、介词结构“于+名词(名词性词组)” 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例: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壁之战》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
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
1、省略主语。
•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
3、省略宾语。
•
4、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
5、省略介词。
省略句之一:省略主语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 )黑质而白章,(蛇 ) 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沛公谓张良曰:“……(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鸿门宴》
3、子曰:“隐者也!”(子 )使子路反见之。子路 ( )隐至者则( )行矣。《论语》
4、(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宣王
()
曰:“不成若名与人。”《孟子》虫
虫
5、( )喜而捕之,( )一鸣辄跃去,( )
行且速。
省略句之二:省略谓语
•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候 )狱门 外。《左忠毅公逸事》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 而竭
倒装类型: 1)、宾语前置 2)、主谓倒装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 把宾语放在动词 或介词之后,但 在古汉语中,有 时宾语可以放在 动词或介词之前, 构成特殊的提宾 句式。
其中又可分为:
疑问句宾语前置, 否定句宾语前置,
凭借“是”、 “之” 宾语前置。
一、宾语前置
是(非)君子之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 秦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 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 句( D )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例:(三杯)美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亲人。 例:田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 青的)(单瓣)梅花。
找出定语
= •(中国的)历史有_(自己的)特~点。
二.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 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 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 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 之后,这就叫定语后置。
2、“见+谓语”式。在动词前用“见”表示 被动。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如秦需城把动恐作不行可为得的,主徒动见者介欺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
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受+谓语+于”式。在动词前用“受”字表示被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 如:“受制于人。”
2.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C)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什么是定语?
• 定语是用来限定、修饰名词或代词的,、
对名词或代词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短 语或句子,汉语中常用‘……的’表示。 例:(沉甸甸的)稻谷,像(金黄的)珍珠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 (受………于…于……) 4、而君幸于赵王。 ……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为……所……
(或……为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无标志
四、省略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2)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用“唯……是……”提宾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10.(09年高考题:)下列各句,与 “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 项是(3分)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选A,此题考了介词宾语前置与动词宾语 前置。)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西鄂人也。
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 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 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 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是)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4、“……,……”式。“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字。 如:刘备,(是)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主讲人: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 用法 (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倒装句、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
2、设题方式: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 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 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常见文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表 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 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是)赵之良将也。
魏公子无忌者,(是)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嫠王异母弟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之美丽者也。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 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 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是)天下所共传宝也。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
1.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 于大门之侧开小门 )
2.赵急,请救于齐 ( 于齐请救 )
3.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 于帝告之
)
4.杀人以梃与刃 ( 以梃与刃杀人 )
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例: 1、“大王来何操?” (动宾倒装) 2、沛公安在?
3、“何以战?”
(介宾倒装)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 ( 不欺余)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 莫能御之)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强调宾语。
7、“被+动词”式。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 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8、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 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洎牧以谗(被)诛,邯郸为郡(《六国论》)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被)容也……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被) 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也。
D、廉颇伐齐,大破之。
三、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 表示。
1、“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 欲结于君。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定语后置的类型
• 1、“之……者” • “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它们
都属于结构助词。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发出铿铿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例:马之(千里)者。 译:(日行千里的)马。
• 2、“……之……”,“之”也是结构助词, 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处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就忧虑那老百姓。
5、“为+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 “为”
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6、“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 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 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秦,(是)形胜之国。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蔺相如,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6、用“乃、即、则、皆、必、悉”等副词表 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所见(皆)死牛也。
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把介词结构 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状语。
• (二)、介词结构“以+名词(名词性词 组)”,常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 例:1、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 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这种用法并不多,多数情况是介词结构 “以……”置于动词前,动词后加“之”。所以 这两句也可说成“以帷幕裹之”和“以篆文山 龟鸟兽之形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