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一)

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一)
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一)

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一)

【摘要】月经周期和持续时间基本正常,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或经量超过80m1,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过多。月经过多常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如先期量多,后期量多,经期延长伴经量过多;故治疗上应参考有关合并症综合施治。

【关键词】月经过多中西医治疗文献综述

中医学认为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月经量多,月经过多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和血瘀。

1病因

1.1气虚: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损伤脾气,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以致经量过多。

1.2血热:素体阳盛,或恣食辛燥,感受热邪,七情过极,郁而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行量多。

1.3血瘀:紊性抑郁或愤怒过度,气滞而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以致经行量多。

2诊断及鉴别诊断

2.1诊断

2.1.1病史:可有大病久病,或精神刺激,或饮食不节,或经期,产后感邪或不禁房事史,或宫内节育器避孕史。

2.1.2临床表现:月经周期,经期均正常,经期的出血量明显多于以往,或伴有痛经、不孕、瘢症,失血过多,病程长者,可现贫血貌。

2.1.3检查:全身可见贫血貌,面色少华,神情倦怠。

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有子宫增大或可触及肌瘤结节,无妊娠迹象。辅助检查: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有无肿块。宫腔镜检查,明确有无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

2.2鉴别诊断

2.2.1经崩:经崩属于崩漏,与月经过多均可见出血量明显增多。但经崩者月经周期紊乱,出血往往不能自止,或崩漏交替,或月经血量正常而于非行经期,突然下血,量多如注,不能自止。月经过多者月经周期规律,仅是月经失血量增多。

2.2.2流产:早期自然流产,尤其孕后一个月即流产者,其血量较以往增多,且伴有下腹坠痛,尿妊娠试验阳性,或有妊娠组织流出。

3辨证论治

本病以经量多为主症,辨证重在辨经色、经质,结合全身表现及舌苔、脉象,临证多呈虚实并见,或虚中夹瘀。

3.1气虚: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小腹绵绵作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2血热: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或有小血块,心烦口干,体热面赤,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

3.3血瘀:经血量明显增多,月经周期和经期基本正常,紫黑有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舌质黯红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4审因论治

月经过多的治疗,重在止血固经,据其病因病机而辨证施治,气虚者,治宜补气摄血固冲;血热者,宜凉血清热;血瘀者,宜活血化瘀;在此基础上,选加相应止血药,以减少出血。

4.1气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予举元煎(《景岳全书》)加减。党参25g,黄芪30g,升麻10g,白术15g,甘草10g。

原方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之病证,症见:面色无华,小腹下坠,绵绵作痛,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经血量多如注者,加茜草、乌贼骨;若小腹冷痛,加艾叶、炮姜。4.2血热:清热凉血,止血凋经,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减。生地25g,熟地25g,黄芩15g,黄柏10g,芥穗10g,当归25g,白芍15g,山药25g,续断10g,甘草10g,地榆20g,乌梅15g。

原方是治疗阳热内盛,伏于冲任,所致的月经不调和胎动不安等病证,症见:经血量多,色红,质稠黏,面赤心烦,口渴、尿黄,或妊娠期现阴道流血。舌红,苔黄,脉数,便秘者加知母、大黄,咽干口燥者,加沙参、麦冬。若感热邪,可加金银花、桑叶、少腹疼痛拒按者加败酱草、红藤、蒲公英。

4.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止血,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蒲黄25g,五灵脂25g,益母草50g,血余炭10g,茜草10g。

原方是治疗血瘀作痛,尤以肝经血瘀所致之病症,症见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若气滞较甚,可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兼寒者,加炮姜、小茴香;血滞兼血虚之月经不调,可与四物汤同用。

5中成药治疗

5.1乌鸡白凤丸

药物组成:乌鸡、鹿角胶、鳖甲、牡蛎、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天冬、甘草、地黄、熟地黄、川芎、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鹿角霜。

适应证:滋阴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行腹痛,产后体弱等。

服法:每次1丸,日2次口服。

5.2桂枝茯苓胶囊

药物组成:桂枝、茯苓、芍药、桃仁、牡丹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