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子宫内膜异位症(修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子宫内膜异位症(修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痛经在初潮后即出现,虽然疼痛剧烈但持续时间短,常 1-2 天内消失,妇检及 B 超未发 现器质性病变可助鉴别。 3.2.6 其他
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破裂时,需与卵巢囊肿蒂扭转、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及急性阑尾炎 等鉴别。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伴随症状、体征及素体情况,并结合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由多因素作用引起,其组织学发生复杂,因此预防作用有限,主 要针对易患因素作好源头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防止经血逆流,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经血排出不畅的疾病,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 药物避孕,对有高发家族史、容易带器妊娠者,可选择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促进子宫内膜 萎缩;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的种植,规范各项手术操作,避免多次宫腔手术,保护子宫切口 周围术野,避免经前或经期行输卵管通畅试验及宫颈、阴道手术,或不必要的盆腔检查;提 倡晚婚,但宜适时生育,尤其是伴有生殖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者。 6.2 饮食调护
多为一侧性,常无症状。检查可扪及囊性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无明显压 痛。B 超表现为形态规则的无回声团块或见分隔。 3.2.2 卵巢恶性肿瘤
早期无症状,或仅有下腹胀,病情进展时多呈持续性腹痛腹胀,一般情况差,或呈现恶 病质。B 超显示附件包块为混合性或实性,血清 CA125 值显著升高,多大于 100IU/ml,HE4 可升高。CT 及 MRI 检查有助于鉴别,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 3.2.3 盆腔炎性包块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4、6、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大法,佐以理气行滞,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祛痰
散结,补肾温阳,益气健脾等法。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经期活血祛瘀,理 气止痛;非经期针对病因,注重调节脏腑功能,疏肝行气,健脾补肾,兼顾正气,配合调经、 助孕、消癥散结。对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重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可中西 药结合治疗;若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大于5cm或发生破裂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5.2 分证论治 5.2.1 气滞血瘀证(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A)[9]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痛经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1 )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 2 ) 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 1-2 天,行经第 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者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者/和子宫增大、压痛。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 CT 及 MRI )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 CA水平轻、中125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者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 超)、血清 CA 等提示。

125轻度疼痛: 1 ~ 3 分;中度疼痛: 4 ~ 6 分;重度疼痛: 7 ~ 10 分。

主症:①经前或者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者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者有瘀斑,瘀点,或者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者沉紧。

主症:①经前或者经期小腹胀痛或者刺痛;②情志抑郁或者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者经行不畅;②经前或者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者多或者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者有瘀斑、瘀点,或者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者薄黄;脉弦或者弦涩。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者夹块;②月经量少或者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⑤性欲减退。

舌脉:舌质淡黯,或者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者沉涩。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异位症从不发生先天性无子宫内膜的妇女,甚至青春期的女性虽有内膜,但因其没有功能,也从无异位症发病。
胸腔及腹腔均来源于体腔上皮,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化生而来,则胸腹腔亦应常见,但实际上极少发生。
如果体腔上皮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则男性也应有同样的现象,可至今却从无这样报道。
有人反驳:
目前已知多数妇女在月经来潮时均有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至腹腔,但极少数发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且此病有遗传倾向,推测此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免疫力异常有关。
LUFS学说 即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
1
表现为月经规律,体温双相,内膜有分泌期变化,但在排卵期后2~5天内腹腔镜下未能观察到排卵裂孔。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排卵后腹腔内的E2、P激素水平升高,约为血浆浓度的5~20倍,可防止内膜种植生长,而LUFS者由于卵泡未破例,腹水中的17雌二醇和孕酮较正常为少,失去对子宫内膜的抑制力,而致镜下种植。
七、治疗
原则参考年龄、症状轻重,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全面考虑。
有生育要求的轻度患者先行激素治疗,病变较重者可行腹腔镜下手术或保守性剖腹术。
症状轻微者采用非手术疗法。
年轻无继续生育的重度患者采用保留卵巢功能手术,症状和病变较严重的无生育要求患者行根治性手术。
随访观察:适用于病变轻微、无症状或轻微 症状者,一般可每数月随访一次, 如痛可用消炎痛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来有明显增高,是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在妇女人口中的确切发病情况仍不清楚,文献报道的发病率多数是在住院手术病例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在妇科剖腹手术中,约5%~15%患者发现有此病存在。以30~40岁生育年龄妇女居多。异位子宫内膜可出现在身体不同部位,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的卵巢,约占80%,还可侵及宫骶韧带,子宫下部后壁浆膜等。

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指南

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指南

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子宫腺肌症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中医妇科、生殖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基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既往曾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少数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局限性生长呈结节或团块,称为子宫腺肌瘤。

属于中医的“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癥瘕”、“不孕”等范畴。

3诊断3.1诊断要点[1]3.1.1病史有月经量多、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病史;不孕病史;或有多次妊娠、反复宫腔操作、分娩时子宫壁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史。

3.1.2症状主要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

常伴有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

3.1.3体征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而有压痛,经期子宫增大、压痛明显,经净后子宫可缩小。

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子宫活动度欠佳;合并子宫肌瘤时,则依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而异,双附件无明显异常。

3.1.4辅助检查3.1.4.1血液检查[2](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血清CA125值>35U/ml可协助诊断子宫腺肌症。

3.1.4.2影像学检查[3-7](证据分级:III/推荐级别:D)盆腔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及鉴别,显示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子宫内膜线前移。

病变部位为等回声或回声增强,其间可见点状低回声,病灶与周围无明显界限。

经阴道B超检查较腹部B超检查更有优势;必要时行MRI检查。

3.2鉴别诊断3.2.1子宫肌瘤[8,9](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两者均可表现为月经量多及经期延长,子宫增大或有不规则突出,但子宫肌瘤多无痛经及进行性加剧的腹痛史,浆膜下子宫肌瘤可扪及肌瘤质硬、活动,表面光滑。

B超检查子宫肌瘤结节为边界清晰的局限性低回声区。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张慎敏;时燕萍;任青玲;张昱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08(27)4
【摘要】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n),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

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但观其临床表现当属于“痛经”、“月经不调”、“瘢瘕”等范畴。

痛经是子宫腺肌病主要症状之一,文献报道子宫腺肌病中痛经发生率为64.8%~77.8%[1]。

现代医学以假孕疗法和假绝经疗法为基本治疗方案,虽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不良反应大[2]。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张慎敏;时燕萍;任青玲;张昱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妇科,南京210029;江苏
省中医院妇科,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妇科,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11+3
【相关文献】
1.青春期痛经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2.阴道超声监测GnRHa联合曼月乐环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程度改善及子宫内膜厚度变化的影响
3.自拟温阳暖胞汤对子宫腺肌病
痛经患者临床证候及性激素的影响4.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子宫腺肌病痛经
患者卵巢功能及神经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5.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推荐下载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推荐下载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1、概述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

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第3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

第3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
27
五、辨证论治
一、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 瘀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若疼痛剧烈加全蝎、土鳖虫、 三棱、莪术活血通络止痛;痛 甚伴有恶心呕吐者,加半夏、 白芍柔肝和胃止痛;月经量多 夹块者,去桃仁、红花加蒲黄 、三七、益母草化瘀止血;肛 门坠胀、便结者加大黄化瘀通 腑;前阴坠胀加柴胡、川楝子 理气行滞。
16
直肠子宫陷凹封闭程度
部分
全部
4
40
18
三、诊断要点
❖*双侧卵巢、输卵管均分别计分;# 如输卵 管完全阻塞,此项计16分;
❖ I期(微病灶)评分1~5分; ❖ II期(轻度)评分6~15; ❖ III期(中度)评分16~40; ❖ IV期(重度)评分>40
三、诊断要点
2.子宫腺肌病
(1) 病史
23
Diagram
四、鉴别诊断
2.子宫腺肌病 除与内异症鉴别外,还要与子宫
肌瘤相鉴别。后者一般无明显痛经。B 超和MRI检查有助鉴别。但部分子宫 腺肌病患者可合并子宫肌瘤。
24
五、辨证论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应根据痛经发 生的时间、性质、部位,月经的情况和结块的大 小、部位,以及体质和舌脉辨别寒热虚实。
17
三、诊断要点
表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修正的AFS分期评分法)
子宫内膜异位病灶
腹膜
表浅
深部
卵巢
表浅
<1cm 1 2 1
1~3cm 2 4 2
>3cm 4 6 4
深部
粘连范围
卵巢
疏松
4 <1/3被包裹
1
16 <1/3~<2/3被包裹
2

子宫腺肌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子宫腺肌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子宫腺肌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子宫腺肌症概述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于子宫肌层中,约15%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逐渐加剧的痛经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

子宫形似倒梨形,是孕育胚胎、胎儿及产生月经的器官,从外至内可分为子宫浆膜层、肌层和内膜层3层。

其中子宫内膜的正常组织可分为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英文名称:adenomyos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子宫。

常见症状: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病理检查、宫腔镜检查。

重要提醒:想要怀孕的患者,不应该接受子宫切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需要和医生进行沟通,寻找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法。

临床分类:子宫腺肌病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类型。

1、弥漫型者子宫均匀增大,前后径增大明显,呈球形,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子宫的大小,质地较硬。

2、局限型病灶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似肌壁间肌瘤,称为子宫腺肌瘤。

此类型因局部反复出血导致病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故与周围基层往往无明显界限。

相比子宫肌瘤而言,手术时更难以剥除。

二、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特点三、子宫腺肌症的病因病因总述:子宫腺肌症的病因至今不清楚。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子宫腺肌病是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到肌层生长所致,受雌激素调节。

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因素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有关。

基本病因: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子宫手术在剖宫产等手术中所做的子宫切口可能会促使子宫内膜细胞直接侵入子宫肌层。

2、分娩有研究认为子宫腺肌病和分娩有关。

分娩时可能导致子宫细胞正常边界的断裂,从而使内膜细胞侵入肌层组织。

痛经的诊断与治疗

痛经的诊断与治疗
阴性
宫腔以外有孕囊或包块存 在
阳性
(七)辩证论治
本病属妇科痛证,以腹痛为主症,辨证时 结合月经的情况与患者素体情况,从腹痛 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生的时间 (2)疼痛的部位 (3)疼痛的性质 (4)疼痛的程度
时间
部位
性质 程度
辨证要点
经前或经行初期疼痛多属实证 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多属虚证
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 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 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 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实证 隐痛、坠痛、喜揉喜按——虚证 灼痛得热反剧——热证 冷痛得热减轻——寒证 痛甚于胀,持续作痛——血瘀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气滞
• 《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又进一步补充了寒 湿、肾虚的病因及调肝汤、当归建中汤等治疗方 药。
(四)中医病因病机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 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 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冲任二脉气血的生 理变化急聚,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冲任亏虚,胞宫失于濡 养,“不荣而痛”。故使痛经发作。病位 在子宫、冲任。
• 子宫收缩异常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子宫肌肉活动增强所导致的子宫 张力增加和过度痉挛收缩有关。正常月经期,子宫腔内的 基础张力<1.33kp,宫缩时压力不超过16kpa,收缩协调, 痛经时,子宫腔内的基础张力升高,宫缩时压力>1620kpa,收缩频率增加,且变得不协调或无节律性的收缩。
• 血管加压素作用
(三)历史沿革
• 痛经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 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 《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 “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 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研究 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

中医诊治子宫腺肌症

中医诊治子宫腺肌症

中医诊治子宫腺肌症当子宫内膜侵入和扩散至子宫肌层时,称为子宫腺肌症。

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合并子宫肌瘤,约15%患者合并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认为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壁的创伤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此外过量雌激素的刺激,促进内膜向肌层生长;子宫内膜碎片经血管或淋巴管扩散,也可能是导致本病的原因。

本病属中医“痛经”、“癥瘕”、“月经不调”的范畴,多由气滞瘀阻,胞宫胞脉气血不调而成。

一、子宫腺肌症的诊断1.痛经: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是典型症状。

2.月经改变: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为常见的症状,重者可出现贫血。

年轻病人可伴不孕。

3.妇科检查:子宫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突出,表面光滑,质硬,一般不超过3个月大小。

月经前可增大,稍软,月经后有缩小。

若子宫后方有明显不平结节,或子宫旁有活动差的包块,提示可能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4.子宫碘油造影:子宫腔增大,碘油溢入肌层形成憩室样球形隆起。

5.B超检查:发现子宫均匀增大呈球形,肌层回声不匀,可见蚯蚓状或条索状低回声区。

弥漫型子宫腺肌症在“阴”“道”超声检查敏感性可达80%,特异性亦达74%。

6.病理检查:可确诊。

7.磁共振:国外应用较多,而且认为它是术前诊断子宫腺肌症惟一非损伤性方法,对明显的子宫腺肌症术前诊断率几乎为100%。

二、子宫腺肌症的鉴别诊断1.子宫肌瘤:表现月经量增多,但多无痛经,子宫增大或有不规则突出,B超可鉴别。

2.子宫肥大症:可表现月经量多,但无痛经,子宫均匀性增大,一般相当妊娠6周子宫的大小,很少超过8周妊娠大小。

B超检查子宫增大,肌壁回声均匀。

三、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单方验方:(1)内异方:当归9g、丹参12g、赤芍9g、香附9g、血竭3g、牛膝9g、桂枝3g、延胡索10g、没药4.5g、失笑散15g。

水煎,1剂/日,分2次服,适用于腹痛剧烈者,能行气破瘀止痛。

(2)克痛汤:党参15g、赤芍12g、川芎12g、三七粉2g (分吞)。

妇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患者。

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编码为: 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

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不孕等,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

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至今未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广泛、形态表现多样、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严重的粘连,而症状、体征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且由于其激素依赖性,治疗后易于复发。

二、流行病学特点目前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为1∙4%〜10%,而在痛经、性交痛、经量多和不孕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增加5倍。

事实上,内异症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尚不清楚,除非找到一种可靠的、无创的、可应用于大样本非选择性人群的检查方法。

内异症的高发年龄为25〜34岁,而其严重程度则与年龄无关。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初潮年龄早(W1.1.岁)、月经周期短(≤27d)>经量大、生育少、哺乳时间短、BMI低等,均会增加内异症发生的风险,而口服避孕药是否会增加内异症的风险则是有争议的,宫内节育器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无关。

免疫系统异常增加罹患内异症的风险,研究表明,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内异症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同时有癌症家族史,特别是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内异症的风险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内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生内异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8倍,中隔子宫等苗勒管发育异常的患者,内异症的发生风险增加,这说明内异症的发生有其基因及分子基础。

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也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胎儿期暴露于高雌激素环境会导致成年后内异症发生风险增加,摄入酒精、咖啡、不饱和脂肪酸,会增加患内异症的风险,适当运动可以降低风险,而高强度运动则明显增加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

三、病因学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详。

"经血逆流”是发病机制之一,但90%的女性均有经血逆流,内异症的发病率却仅为10%,异位子宫内膜要能生存、生长并引起病变和症状,必须通过黏附、侵袭、血管生成三步曲才能完成,因此,盆腹腔环境的改变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2009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等提示。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夹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⑤性欲减退。

舌脉:舌质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4.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带下量多,色黄质稠。

次症:①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②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③口腻或纳呆;④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⑤小便色黄或短赤。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主症必备,次症具备2项以上,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证候诊断。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生蒲黄、官桂、赤芍、乌药、巴戟天。

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

2.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枳壳、乌药、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延胡索、五灵脂、甘草。

中成药:消症胶囊(我科室协定方)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等。

3.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益气,化瘀止痛。

方药:仙灵化瘀汤(经验方)加减。

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首乌、牛膝、丹参、赤芍、黄芪、党参、莪术、川楝子、延胡索。

4.湿热瘀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生地黄、黄连、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

(二)针灸治疗1.体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隐白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手法进行治疗。

经前或经行期治疗。

或选用火针疗法2.耳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耳穴子宫、卵巢、交感、内分泌、神门、肝、肾、庭中。

毫针捻转中强刺激,或在上述穴位埋豆。

经前或经行期治疗。

3.灸法:根据病情,可选用热敏灸、雷火灸、温盒灸、中国灸等疗法。

(三)外治法1.中药保留灌肠方药:红藤、公英、丹参、连翘、地丁、茯苓、延胡索、败酱草、土茯苓。

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经期停用。

2.中药外敷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如热敷散,进行穴位贴敷等疗法。

三、注意事项1、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及经期感冒。

2、经期禁食冷饮及寒凉食物。

经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

3、保持阴道清洁,经期卫生。

4、调畅情志,保持精神舒畅,气机畅达,消除恐惧心理。

5、如出现剧烈性痛经,甚至昏厥,应先保暖,使经血通畅,再予解痉镇痛剂。

6、多喝草茶或棱檬果汁及热牛奶。

如每晚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热牛奶就可以缓解痛经。

7、练习瑜珈,弯腰,放松等动作更能松弛肌肉及神经,且体质增强有助改善经痛。

8、积极正确地检查和治疗妇科病,月经期应尽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妇科检查及各种手术,防止细菌上行感染。

患有妇科病疾,要做到积极治疗,以祛除引起痛经的隐患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痛经疗效评定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90%;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70%,<90%。

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无改善或加重,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

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减少≥70%,<90%。

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1.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评分-治疗后证候评分)÷治疗前证候评分×100%。

证候评分方法见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表。

3.观察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2、3、6个月经周期时,于月经干净后3-5天行妇科检查,并进行相关检查只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经周期时各做一次。

症状评分。

盆腔超声、血清CA125(三)分级量化标准1.证候分级量化标准(1)寒凝血瘀证:(2)气滞血瘀证:(3)肾虚血瘀证:(4)湿热瘀阻证:2.病情程度分级标准综合上述症状、体征评分,以判定病情程度。

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0~18分。

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9~27分。

重度:症状、体征积分和≥28分。

五、疗效评价、分析:辨证分型:2009年共收治痛经病人208例,其中寒凝血瘀证型89例,气滞血瘀证型46例,肾虚血瘀证型16例,湿热瘀阻证型57例,中医治疗方法:208例病例中,用中药汤剂口服201例,用中药汤剂灌肠196例,用中药自制剂132例,用体针64例,用耳针39例,灸法87例,中药外敷62例。

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口服、保留灌肠与自制剂使用较为广泛,而针灸疗法、中药外敷等外治法应用较少,下一步应注重特色疗法的使用。

实施临床路径后疗效:痊愈79人(38%),显效67人(32%),有效50人(24%),无效12人(6%),总有效率94%。

六、难点分析1、经期下腹疼痛是痛经患者共有特点,疼痛程度不一,发作起来常常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何尽快制止疼痛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2、单一中医药治疗痛经,效果不理想,如何提高痛经治愈率是治疗痛经的难点之二。

七、解决措施1、止痛:应对解除疼痛关键一是调气血、通经络。

我们运用传统的内痛外治的中医特色疗法——针灸,在疼痛发作时,针刺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通过循经感传,气至病所,能迅速发挥理气调血通经的作用,常可收到明显的止痛效果。

针刺治疗,通常以关元、三阴交为主穴,痛经的即刻止痛有效率为97.4%。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可于针后加灸,一般治疗5-30分钟内疼痛可缓解甚至消失。

2、提高疗效:配以物理治疗:中药保留灌肠后即平卧,同时配以微波、热磁等物理治疗30-40分钟/次,10天一疗程。

中药保留灌肠是通过药液在肠壁吸收而发挥药效,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越长、肠壁吸收越充分,而微波作用于机体组织时,引起组织细胞中离子、水分子和偶极子的高频振荡,并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代谢,增强局部的免疫力,因此,能有效地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保进水肿吸收,消炎止痛。

微波加热后,小动脉及毛细管随即扩张,静脉循环增加,白细胞和抗体增加,代谢产物及时被移除,这不仅改善局部的营养代谢,而且增加了局部的防御能力,因而治疗炎症收效极快,可大量减少抗生素用量。

新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2010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等提示。

125(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