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气相互作用-第一讲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海洋地理》第1讲 海洋概述 海岸与海底地形配套课件 中图版选修2
(2)影响该海岸形成(xíngchéng)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浪
B.潮汐
C.洋流
D.流水
(3)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第十七页,共30页。
【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根据题干及 卫星影像可判断该区域位于黄河入海口,属于淤泥质海岸。第(2)题, 淤泥质海岸主要是由流水携带(xiédài)的泥沙物质沉积形成。第(3)题, 由题图可知,该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导致航道淤塞,不宜建设港 口;而在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地势相对低平,一般会形成湿地, 湿地是一种环境资源,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海 滨浴场的建设要符合一定要求:坡缓、沙细、浪平、水清,交通便利, 没有排污口,易设置防鲨网等,而河口附近,因泥沙淤积,水流不稳, 易产生水下漩涡,具有不稳定的安全因素,不宜设置海滨浴场;河流入 海口附近,因地势低平,土层结构不稳定,加之海洋潮汐现象,易形成 盐碱土壤,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十六页,共30页。
【答案试做】(1)A、B分别位于洋中脊和海沟附近,为板块 交接处,地壳比较活跃。 (2)④、③、②、①。 (3)B处地层年龄最大,根据海底扩张说可知此处为洋壳消失 的地方,为海沟;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此处为大陆(dàlù)板 块和大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而 向大陆(dàlù)板块下俯冲,并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 (4)按照海底扩张说理论,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 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的洋壳不断生长,随地幔物质 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高考地理复习之 海--气相互作用(讲义)
海--气相互作用一、考向讲解1.近5年课标卷中,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是低频考点。
2.结合实例,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和综合思维素养。
3.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看热点事件东非蝗灾形成的原因。
二、知识体系印度洋偶极子引发东非地区蝗灾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印度洋正偶极引发非洲东部降水增多东南信风异常途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海-气相互作用目的:全球水热平衡三、考点精讲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过程之间的关系 (1)水体交换过程(2)热量交换过程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海洋。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比热容也比陆地大。
(3)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通过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等水循环,使全球的水量达到动态平衡。
2)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是基础。
3)海水运动与大气运动是途径。
4)海—气相互作用:物质循环5)海洋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86%水汽);对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缓冲)作用。
6)海-气相互作用的机理小结海-气相互作用过程:水分交换、热量交换途径: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目的:全球水热平衡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对气候有调节(缓冲)作用典例(2020安徽月考)1.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答案】1.B【解析】1.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赤潮的形成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2020湖北月考)读图,完成第2--5题。
2.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热的交换过程是( )A.太阳辐射B.海洋的长波辐射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D.大气逆辐射4.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少的是( )A.低纬度海域B.中低纬度海域C.高纬度海域D.中高纬度海域5.沿海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洋面积大B.海水的比热容大C.大气对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D.海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答案】2.C 3.D 4.C 5.B【解析】2.据图判断,③为蒸发,④为降水。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讲解】现在大家有自己的推断了吧,可能有同学认为游客拍到的是下面这幅荒漠照片,也有同学认为是花海景观。同学们所说理由不论对错,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大家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两种景观最大的成因差异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上图的植被覆盖率大,下图的植被覆盖率小,反映出花海地区的水分条件较好,而荒漠地区的水分条件差。那么,哪种情况与阿卡塔马地区的真实地理环境更相符呢?下面我们从阿塔卡马地区的地理位置入手,来看看这个地区的水分条件。(下一页)
【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尝试通过画图来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沃克环流的影响,并解释(2015年阿塔卡马)沙漠开花的原因。(下一页)
【讲解】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地区的海水水温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者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导致沿岸的降水增多,气候由原来的干旱转变为湿润,这时,阿塔卡马沙漠中数百万种子终于盼来了久违的雨水,开始疯狂生长,造就了“沙漠开花”的奇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过渡】那,从全球尺度看是不是只有北大西洋暖流有这样的作用呢?(下一页)
【讲解】我们来看左边这幅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因此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将巨大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面,海洋表面就成为近地面空气主要的直接热量来源。
右上这幅是北半球表层洋流的分布图,(指右图)图中有多支暖流源源不断的向较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图,这是1998年12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读图例:“海温距平”是指此时段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如果差值为正,说明升温明显,如果为负值,说明降温明显。
专题14 海水运动 海气相互作用(精品课件)-高考必备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
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3.洋流的分类
(2) 按成因分类
①风海流 在风的影响下,海洋表层的海水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地大规模流动。
风
主要动力:盛行风。如:盛行西风和信风
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②密度流
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 大
陀海峡,由于受地中海地区气 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
D④
2.若在③处海域投放一个漂流瓶,若干
年后到达⑤处,则该瓶的漂流路线可能
是( )
A.③ — ① — ⑤ B.③ — ④ — ②— ⑤
D
C.③ — ④ — ② — ① —⑤
D.③ — ① — ② —⑤
⑤
①
②
③
④
【对点演练】
对接 高考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 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完成下题。
二氧化碳 溶解
吸收
大气降尘 N、P
生物
沉积物
大气
氧气
海洋
四、海-气相互作用
5.海洋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86%水汽);对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缓冲)作用。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小。冬暖夏凉,冬季比同 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大。冬冷夏热。
气 温
纬度大陆上暖;夏季比同纬度大陆上凉。
2021高考一轮总复习
专题 14 海水运动 海气相互作用
近几年考情分析
重要程度:★★★
考题 分值 考点
题型 难度 命题情景 核心素养
2020 年 新 高 4 洋流
选择题 中 世界部分区 区域认知、
考浙江卷8-9
第七章 海洋、大气和陆地间的相互作用(完整版)
亚欧板块
非
太
洲
平
板
洋
块
板
块
南极洲板块
请你对图中红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红海面积会随着板块张裂运动变的越来越大
请你对图中地中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地中海面积会越来越小,并最终消失
地球
海洋(71%)
陆地(29%)
大陆
半岛
岛屿
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州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
北
美洲
欧洲 亚洲
南 非洲
大
美
洋
洲
洲
南极洲
南极洲
乌苏高拉伊加尔士索山白运山脉令河脉、海、乌峡黑拉巴海尔拿、河马土、运耳里河其海海、峡大
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人工河道,位于南 北美洲分界线处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全长82 千米,可通行6万吨级船舶。
上述三个重要性质,决定了海洋对大气运动和 气候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海洋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 (2)海洋对水汽循环的影响 (3)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 (4)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Fe、冰芯记录、海洋初级生产、海洋生态 系统、CO2通量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Fe
Fe
CO2
冰 芯 纪 录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海洋在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
越为人们所认识,它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80年代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气 候变化问题的核心内容,对于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的气 候变化及其预测,只有在充分了解大气和海洋的耦合作用 及其动力学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 重要地位是由海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11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解析: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 则多雨且飓风活动增多,AC错误,B正确;在正常年份,南美洲的西海岸有秘鲁寒流流经,上升流 带来丰富的饵料,因而渔场产量很大,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海水温度升高改变了浮游生物和鱼类的 生存环境,使渔场产量降低,捕鱼量减小,D错误。故选B。
潜热是指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潜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 单位面积海面通过蒸发向大气传输的热量。下图中虚线示意热带西太平洋63年的潜热 平均分布。研究发现,海气温差增大时海表潜热释放增加,近十几年来南海海域平均 潜热通量呈上升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②地潜热数值的主要因素有( C )
针对练习
海水温度距平值表示某一时段内海水平均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的偏离值,下图是 某时间热带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单位:℃)示意图,其中负值代表比多年平 均温度低, 正值反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此时的热带太平洋海区( A )
A.赤道中东部附近海水升温显著 B.位于东半球的海域升温最明显 C.南回归线附近海水降温幅度小 D.日界线附近的海水降温幅度大
升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D )
A.海表风速减小 B.海表温度升高
C.太阳辐射增强 D.人类活动干扰
解析:潜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海面通过蒸发向大气传输的热量。近十几年由于人类的不 合理活动,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等,导致气温上升,海面蒸发加强,潜热通量上升,D 正确;海表风速减小,蒸发减小,A错误;海表温度升高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B错误; 太阳辐射增强一般变化不大,C错误。故选D
解析:读图可知,赤道中东部附近海水升温4℃,升温显著,A对。120°W-80°W附近海域即西半球 海域升温最明显,B错。南回归线附近东侧主要是负值,海水降温幅度明显,C错。经度180°即国际 日期变更线附近海水降幅不大,D错。故选A。
核心要点第17讲海气相互作用与人类活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B.澳大利亚西北部云量增加
C.赤道附近印度洋西部海域水温较高
D.赤道附近印度洋西海岸降水减少
2.持续高温干旱不仅造成山林大火多发,也对澳大利亚农牧业造成很大影响。图中甲、乙、丙、
丁四个地区中,农牧业受影响最大的是 ( D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关键能力·突破 要点[一解析:] 据材料可知,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是一种发生在印度洋的海温异常现象。
据图可知,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发生时,印度洋东岸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因此澳 大利亚西北部多晴天,云量减少,B错误;据图中气流运动可知,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 发生时,赤道附近印度洋西部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也说明西部海域水温较高,C 正确,D错误;对印度洋盛行西风的影响较小,A错误。故选C。 [解析] 据图可知,丁地处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为混合农业区,主要是小麦—牧羊带 的分布区,持续的高温干旱会影响牲畜饮水和小麦的生长,影响最大。故选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向大气输送热量
最少的海域为20°N附近的墨西哥西部海 域,该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泛, 将深层营养盐分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
某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 线图(单位:0.484 W/m2)
图17-5
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渔业资源较丰
富,C正确。
关键能力·突破 要点一 :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纬度海 域向大气输送热量的日均值在大 洋东西岸出现差异,主要原因是洋
某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 线图(单位:0.484 W/m2)
图17-5
流分布。故选B。
典型试题
关键能力探究
3. 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域(C )
第24-25题:海-气相互作用-备战2024年6月高考地理真题面对面押题精讲练(浙江专用)
第24-25题:海-气相互作用-备战2024年6月高考地理真题面对面押题精讲练(浙江专用)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
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
完成下面小题。
注:垂直方向为非等高比例1. 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B.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C.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2.在海—气系统内部()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太平洋中部信风势力的强弱变化是导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形成的直接原因。
下图为“正常年份太平洋某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单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乙海域相比,甲海域()A.表层海水温度高B.表层海水盐度高C.海雾出现频率低D.海气水热交换少4.信风势力增强的年份()A.甲处表层水温升高B.甲乙之间温差扩大C.甲处渔业资源减少D.乙处沿岸降水减少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
冰间湖主要有两类:一是风或洋流驱动形成的潜热型冰间湖(海面不断结冰,但冰不断被风或者洋流带走,导致海面无冰),二是海洋热量(主要是上升暖流)驱动形成的感热型冰间湖(又称显热型冰间湖,水面温度较高,一直不结冰)。
下图示意北冰洋深水冰间湖和大陆架冰间湖的形成机制。
5.下列关于北冰洋大陆架冰间湖的类型及成因表述正确的是()A.潜热型温暖海水上涌B.感热型温暖海水上涌C.感热型离岸风吹拂D.潜热型离岸风吹拂6.夏季北冰洋冰间湖面积扩大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夏季昼长,太阳高度角增大,获得太阳辐射多,水温较高,海面不易结冰B.夏季海水密度升高,海面不易结冰C.夏季海-气相互作用强烈,蒸发水汽较多,大气保温增强,冰间湖周围水温升高D.夏季海冰面积和厚度变小,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气与下垫面之间发生的热交换。
第1部分 第3章 第1讲 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讲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的变化变化类型日变化年变化气温曲线图最高值午后2时左右北半球陆地7月(海洋8月) 最低值日出前后北半球陆地1月(海洋2月)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而不是正午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是午夜。
因为空气获得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不直接来自太阳。
地面把热量传导给空气需要一定时间。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分布规律影响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正好海陆因素相反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地形因素下降0.6℃等温线图的判读1.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根据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判断气温差异的大小。
3.根据闭合等温线中心气温的高低,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气温变化(2021·四川南充)如图为南充市某年某月连续三天天气预报资料图,下列关于该市这三天天气状况叙述正确的是(B)日期1日2日3日天气20 ℃~31 ℃21 ℃~29 ℃17 ℃~26 ℃A.连续三天风和日丽B.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第1日C.天气由小雨转阴至晴D.第3日大雨倾盆第1日的天气风和日丽,第2日阴,第3日小雨;第1日的气温日较差:31 ℃-20 ℃=11 ℃,第2日的气温日较差:29 ℃-21 ℃=8 ℃,第3日的气温日较差:26 ℃-17 ℃=9 ℃。
因此,第1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大。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
读银川市2020年6月27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2022·新泰月考)此日,银川市最高气温出现在()A.午后两点左右B.正午前后C.日出前后D.日落前后2.(2022·新泰月考)此日,银川市气温日较差约为()A.2 ℃B.6 ℃C.10 ℃D.14 ℃1.A2.D解析:第1题,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第11讲 海—气相互作用-【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二地理暑假精品课(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讲海—气相互作用1.结合资料,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通过视频资料和图表资料,掌握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点01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水热平衡基础知识梳理一、海—气相互作用1.物质交换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通过蒸发提供给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2.热量交换海洋吸收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二、全球水热平衡1.过程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
2.意义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典例海洋—大气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
读下图某海域全年日均温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是()①洋流热量输送②海面长波辐射③蒸发潜热输送④海气之间对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图中中纬度海域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运动B.太阳辐射C.天气变化D.洋流分布3.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A.阴雨天气较多B.浮冰和冰山广布C.渔业资源较丰富D.盐度比同纬度海域高【答案】1.C2.D3.C【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洋流热量输送主要发生在不同海域的海水之间,①错误;海气之间不存在对流运动,④错误;海面水温较低,是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输送热量,②正确;海水通过蒸发从大气中吸收热量,实现潜热输送,③正确。
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由图可知,图中显示中纬度海域数值差异产生与该区域洋流的分布和流向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洋流分布,D正确;与大气运动、天气变化、太阳辐射关系较小,ABC错误。
故选D。
3.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位于美国西部海域,该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分布,属于上升补偿流,所以渔业资源较丰富,C正确;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使降雨天气较少,A错误;该处纬度较低,无浮冰和冰山广布,B错误;寒流流经的海域处盐度比周围海域低,D错误。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海-气相互作用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一.海—气相互作用
1.海一气间的物质交换 (3)海—气间的固体物质交换
海洋→盐类物质进入大气 交换过程 大气→陆源物资和火山物质进入海洋
一.海—气相互作用
2.海一气间的能量交换
热量收入 →太阳辐射
①海水热量收支 热量支出 → 潜热(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海洋长波辐射
一般来说海洋向大气传输的热量与纬度有关,纬度越低,气温越高,蒸 发越多,传输的热量越多。
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
第15讲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考点39 海水的性质
考向一: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向二: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40 海水的运动
考向一:潮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向二:洋流的分布规律
考点41 海—气相互作用
考向一: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考向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②影响: a.海洋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具有 重要调节作用; b.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碳汇渔业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
获水生生物产品,将碳移出水体的不投饵渔业生产活动,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
食性鱼类养殖和捕捞渔业等。下图为海洋碳汇渔业示意图。读图,发展海洋碳汇渔业
B 的重要意义及原因是( )
①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减弱
②缓解海岸线侵蚀后退——海洋植物增多减弱海浪侵蚀
③促进海洋渔业升级——多种经营、增加水产品多样性
④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生态养殖、减少污染物的来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发展海洋碳汇渔业,可以增强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的能 力,增强水体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 少,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减弱,气温降低,减缓全球气候 变暖,①正确;海洋植物增多对减弱海浪侵蚀作用不大,②错误; 发展海洋碳汇渔业可以增加产品多样性,但并不会促进海洋渔业升 级,③错误;结合材料可知,碳汇渔业是指将碳移出水体的不投饵 的渔业生产活动,不投饵进行生产属于生态农业,可以减少污染物 的来源,最终有助于缓解水体富营养化,④正确。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 海—气相互作用
材料分析: 正常情况下,赤道东部太平洋的洋面刮东风(信风),把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暖海水不断向西吹。在西太平洋形成大片的暖水区,而东太平洋表层暖水被吹走后,下面的冷海水被迫上翻,形成冷水区。
形成顺时针的环流叫沃克环流。
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延后(在温带地区,最热月出现在8月,最冷月出现在2月)
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提前(在温带地区,最热、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秋季气温高于春季气温
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
降水
降水量大;全年分配均匀,年际变率小
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大;对流雨多发生在夏季午后
其他
湿度大,云量多;雾日多,多平流雾;日照少
全球水量平衡示意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全球(水量平衡)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影响海洋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2.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3.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气温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小。冬暖夏凉(与同纬度大陆相比冬季暖,夏季凉)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大。冬冷夏热
1. [2021广东,1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2. [2020山东,17(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 自然地理 第5章 地球上的水 第3讲 海—气相互作用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
影响 洋流 迫使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逆 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
流增强
扩散到更远;赤道逆流减弱
信风 弱
强
项目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太平洋 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 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
水温 升高
天气 影响 气候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域,海面
[变式训练] 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厄尔尼诺年太平洋中东部气象灾 害的成因。
提示 厄尔尼诺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升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增多;蒸 发量增大,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增多;上升气流加剧,海—气间水分交换 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暴雨洪涝。
对点训练 考向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2023·湖南长沙九校联考模拟预测)海气 温差是指海水表面温度与其上空大气温 度的差值,其对海—气相互作用影响较大。 读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不同月份海气温 差分布图,完成1~2题。
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东南太平洋(秘鲁寒流海区)海水异常 增温 的现象。
成因可能是东南信风异常减弱 (2)拉尼娜现象: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 下降 的现象。
通常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后
填图绘图·再实践 下图为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 空正常年份的大气热力环流箭头。 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
提示 23.5°~30°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飞沫较少。
(2)分析海洋飞沫对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
提示 海洋飞沫使得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分界面是一个气体和液体共存的过 渡区,会促进海水蒸发,海洋飞沫的蒸发会使海面附近的空气急剧降温;蒸 发量增加,增加了海—气间热量交换;蒸发量增加,会增加海—气间水汽输 送量,增加大气降水量。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地理 第五章水圈与水体运动 第3讲 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真题示例
[2023·北京卷]暴雨引发的洪水挟带泥沙进入湖泊后,
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
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据此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
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1. 由图可知( C )
A.距今1 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 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调动运用知识 厄尔尼诺现象
对点训练
1. 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海浩”现象发生在( B )
A.水汽输送环节
B.蒸发环节
C.大气降水环节
D.径流环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海浩”现象是附近海面水汽上升后迅速凝结为小冰晶,属于海水 蒸发环节,B正确;水汽输送一般是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实现,“海浩”现象不属于水汽 输送环节,A错误;“海浩”现象出现时水汽凝结形成的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并不属于降水 环节,C错误;“海浩”现象出现在海面上,径流一般指陆地上的径流,D错误。故选B。
归纳提升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水热交换的形式
项目 海洋→大气 大气→海洋
水的交换方式 蒸发 降水
热量(能量)的交换方式 潜热、长波辐射 风力使海水运动
注: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热力的,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是动力的。
(2)影响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尼诺 我国受夏季风影响减弱,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东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 现象 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高温、干旱天气
我国南方地区易发生低温、洪涝灾害。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我国南 方地区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续表
项目
影响
拉尼娜现象盛行年份,赤道东太平洋水温降低,西太平洋水温升高,导致太平 拉尼
202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暑假培优讲义 第1讲:浮力知识的运用(含答案)
浮力知识的运用【复习回顾】1.水的分布: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2.53%,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2.水循环(1)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2)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水循环:<1>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3.电解水12实验结论:氢气中的氢和氧气中的氧是从水中产生的,所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4.浮力的概念: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5.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施力物体:液(气)体6.浮力的计算:(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都有压力,浮力是上下表面的压力差(F 浮=F 下-F 上)。
(2)示重差法测浮力: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的重的差值等于浮力。
即F 浮=G 空-G 液。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表达式:F 浮 = G 排液= m 排g = ρ液gV 排液(4)沉浮条件法:物体漂浮或悬浮时:F 浮=G 物7.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分为“两动”——上浮、下沉;“三静”——漂浮、悬浮、沉底。
根据物体处于受力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可得出相应的受力分析。
(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两个力的作用。
这两个力的相对大小决定了物体是上浮、悬浮还是下沉。
(如图物体为实心物体)上浮 漂浮 悬浮 下沉示意图F 浮与G 物F 浮〉G 物 F 浮=G 物 F 浮=G 物 F 浮<G 物 ρ液与ρ物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8.怎样判断物体的浮沉及浮沉的应用气体体积 体积比 检验气体 是什么气体 正极 少 负极正极V V =21 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氧气 负极 多 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氢气 特别提醒: ①物体沉底时:G 物 = F 支 + F 浮 (物体与底面之间相互有力的作用,非悬浮)②沉入底部,且底部与水底“紧密接触”“缝合”的柱体,不受浮力,反而受到液体产生的向下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全球海温分布
二、深层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海温的垂直分布)
2004年6月沿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月平均海温深度-经度剖面
印 度 洋 海 水 温 度 剖 面 图
深层海水温度变化规律
原因:太阳辐射入海的光能被表层海水吸收,因此 海表面温度高于海洋内部。 1000m以内,降温快;1000m以下,变化小。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海洋通过加热影响大气运动,大气 运动通过切应力对海流产生影响,使海水产生风吹流和上翻运 动,使海温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加给大气的热量。
8
研究意义:不仅有助于揭露预报大气和海
洋环境方面的需要了解的一些科学问题,而
且对渔业、航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随
之而起的海洋工程、对全球气候乃至人类生
含的杂质和营养盐较少,阳光穿透过水的表面后,较少被反射回水面
49
洋流
洋流又称海流(Ocean current):海水大规 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它是海洋中大规模的海 水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所作的定向流动。地球 上的洋流分布主要受盛行风、海水密度不均
匀、地转偏向力、海底地形、海岸轮廓和岛
屿等影响。流动方向既有水平方向的,也有
海-气热量交换
太阳辐射 海洋 潜热输送 海洋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
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海-气水分交换
蒸发 降水
海洋
大气
海洋是大气中水气最主要的来源。
异常热源
对于一个能够造成气候异常的热源,必须具备 三个条件: 1、在几何空间上应大到与温度、气压异常的 空间尺度相当的量级,≥103km;
原因:1、地处副热带海区,常年受副高控制,
降水少,蒸发旺盛。 2、周围沙漠广布,几乎无径流注入。
世界盐度最低海区: 波罗的海(<1%)
原因:1、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影响, 降水较多,纬度高,蒸发弱。 2、周围陆地有大量淡水汇入。
为什么长江口附近海域夏季盐 度远低于冬季?
夏季陆地降水量大,河流注入海洋的
海-陆-气相互作用
周顺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课程主要讲述内容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
1、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 (ENSO,季风-ENSO相互作用) 2、热带大西洋海气相互作用 3、热带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 中高纬度海气相互作用
陆气相互作用
主要参考书
1. 刘秦玉等: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2013) 2. Wang Chunzai, Shang-Ping Xie, James carton, Earth’s Climate:
北半球海水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海水温度随纬度变化。
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气温的纬度变化(除此
之外,沿岸地形、洋流等对海水温度也有影响。)
全球海表面纬向平均温度随纬度分布(℃)
全球海表面温度分布
(1)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影响因素:
时间 太阳辐射 空间 夏季温度高 冬季温度低
低纬温度高 高纬温度低 暖流温度高 寒流温度低
(2)海洋面积大,海水质量大约为大气的250倍,海
面蒸发约占地表总蒸发的84%,此外,全球约90% 的降水在海洋;约10%的降水在陆地。 可见,海洋是大气主要水源。
海气相互作用:主要指物质(水)和能量(热)的交换。
(3)海水的辐射特性:海水对太阳的短波辐散具有吸 收率高、渗透率高的特性,海水对太阳短波辐散的吸 收率在84~95%之间,比陆地高出10~20%;此外, 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仅在地表,而海水可达几十米, 有利于热量的存储。
46
§3. 海水运动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 (风浪、海啸) 2、潮汐 3、洋流
二、洋流
1、分类:
暖流
(1)按性质分类: 寒流
赤道
风海流
(2)按成因分类:
密度流
补偿流
海洋环流
海洋环流:海水及海水中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循环于世界大 洋的一种自然现象,简称海流。
海流按其成因分为两种:
风生环流:大洋中由盛行的稳定风系所生成的海流,自成 循环体系。动力学原因所生成的海流,亦是通常所说的洋 流。 热盐环流:由于广大洋面受热、冷却、蒸发和降水不均匀 所造成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导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形 成的热力学海流,称为热盐环流,也成温盐环流。
温跃层把热带海洋分隔成上下两个不同热力性 质的海水层,上层为暖水层,而下层则为冷水层。赤 道太平洋东部20℃等温线一般位于50m深处,但向西 逐渐倾斜,在赤道太平洋西部一般位于200m深处。 因此,温跃层也被气象和海洋学家成为斜温层。
§3. 海水表面盐度
1、概念:
海水中溶解盐质量/海水质量
2、影响因素:
垂直方向的。
风
90
60
90
60
西南风 海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西北风
30 0 30 60
西风漂流 30 北赤道暖流 0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30
60
流 90
90
总结:世界洋流模式图 (1)BC----中低纬洋流 90 北顺南逆 东寒西暖 A 60 (2)A---北半球中高纬 逆时针 东暖西寒 30 B (3)南半球中高纬 0 横贯东西的西风漂流 C ( 4 )北印度洋 --季风洋流 30 冬---东北风---向西流—逆 60 夏---西南风—向东流—顺
(5)海水的流动性:海水是一种流体,通过水平和 垂直运动,可使海洋获得的热量通过平流和乱流向 其他地方和海洋深层传播。
因此,热带海洋在调节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论:海洋不仅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而且积 极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 大气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在时间的持续性要具有与天气异常同量级 的周期,月尺度; 3、在强度上要大到长波辐射量的1/10,即45卡 /cm2· 日。
海洋热源完全符合异常热源的三个标准。
1、在几何的广度上至少要大于1000km;
海水温度异常一般是大尺度的,例如经常北太平洋面积的 1/2到1/3保持同一符号的海温距平,并且时间可维持0.5a以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AGU,2004)
3. 张学洪等: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
(2013)
4. 李建平等主编: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
期气候的影响(上、下卷)(2011)
5. 董文杰等: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2005)
海—气相互作用
混和层和温跃层
海洋上层的温度比深层要高,受到大气影响,在
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
起的湍流混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
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
很快遇到一个教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
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之为温跃层。
赤道太平洋
混和层
温跃层
温跃层
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m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
洋流
全球海表面年平均温度(℃)
夏 季 平 均 海 温
冬 季 平 均 海 温
海表面温度分布特征
结论:海表面温度成条带状,沿纬度增加而逐
渐减小,一般来说,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于高
纬度海区的水温。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
冬季低些;同纬度海区,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
要比有寒流流经的海区高。东、西边界等温线弯
一.海洋的气候学特征(海洋对大气的重要性)
二.全球海温分布(温跃层) 三.海水盐度 四.海水运动 (洋流、信风)
§1. 海洋的气候学意义
(1)海洋的巨大面积和质量:海洋表面积大,约占 地球表面71%,因而达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大 部分被洋面吸收再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稳定地加
热大气。
因此,海洋是大气主要热源。
海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高,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根据海水垂直分布的特点,可分为三层:
由海面向下数10m左右的表层一般称为混
合层,以下100-1500m的范围叫温度跃层,
再下就是冷水层。海洋的表层在海气相互
作用下,水体性质因充分混合而均一,接
近同温状态,称为混合层 。
33
海水的温度分布(垂直)
34
The climate system
4
Sun
9
.008916 .074074
Atmosphere
7
.188615 .336077
5
.500000 .663923
3
.811385
1
2
3
水 分
动 量
Sea Ice
热 量
.925926
1 1 3 5
.991084
25 75 125 180 255 360 500 680 900 1160 1455 1775 2115 2475 2850 3235 3625 4015 4405 4800
存环境变化的预测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实 际意义。
9
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影响
气候变化因子及机理的揭示,对关键物理过
程的认识和高性能气候模式的发展,而海陆
气相互作用是决定短期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因此,揭示海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及机理 是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的关键。
10
海气相互作用在气候系统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占有 重要地位。 1.大气上界的净辐射通量在低纬地区盈余,在高纬地区
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
由于在开阔海域,盐度几乎是稳定的,而压力对
密度只有很轻微的影响,因此温度就成为影响海
水密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大洋表面的海水温
度较高,因此它的密度就比深处的冷水要小。
温度和密度在温跃层发生迅速变化,使得温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