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生物第4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1课时生态系

2019-2020高中生物第4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1课时生态系
2019-2020高中生物第4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1课时生态系

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学习目标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

1.概述能量流动的概念,描述能量在生态系

统中的流动过程。(重点)

2.分析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重难点)

3.阐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自主预习·探新知]

1.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图解

(3)能量来源:太阳能。

(4)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5)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1)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指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流向第三营养

级……能量流动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

②逐级递减:指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每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在代谢中都会消耗

很多的能量,结果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减少。

③传递效率

ⅰ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平均只有10%-20%。

ⅱ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一个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热能就越多。

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2)研究意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农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是为了使

能量被多效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还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基础自测]

1.判断对错

(1)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

(2)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提示:第二营养级是指初级消费者,因此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被第二营养级所

同化的能量,而不是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3)能量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是以热能的形式流动的。(×)

提示:是以有机物中化学能形式流动的。

(4)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提示:由于在各营养级中都会有生物的细胞呼吸存在,通过细胞呼吸,部分能量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做不到全部流向人类。

[合作探究·攻重难]

能量流动的概念与过程[思考交流]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以下探究。

1.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指生物个体还是指某个种群?

提示: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是某个种群。

2.生物的现存量与同化量的含义一样吗?二者有什么关系?

提示:不一样。生物的现存量=同化量-呼吸量-被分解者分解的遗体残骸中所含能量。

3.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含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吗?

提示:不包含。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

4.如何分析某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输入到某个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都相似吗?

提示:某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一般有:①该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②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中。③以动植物遗体、残枝落叶等形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其中,输入顶级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只有2个,即:①该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②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归纳总结]

1.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起点生产者

源头

太阳能或氧化无机物产生的化学能

能量输入生理过程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传递形式

光能或氧化无机物产生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

能量的传递

传递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的散失

生理过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形式热能

2.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1)模式图(以第二营养级为例)。

(2)分析模式图。

①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

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而是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②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自身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了,另一部分则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③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主要包括未利用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部分。

④未利用部分是指存在于某营养级活体中的能量,既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传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分解者利用。

特别提醒: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的关系

[典例通关]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技巧点拨】(1)明确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2)明确能量传递效率的含义。

B[由图可知,A=G+D;B=E+H;C=F+I,A错误;狼的粪便中的能量未被狼吸收,

即不属于C中的能量,故兔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C错误;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D错误。]

[活学活用]

1.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导学号:85732174】A.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正确;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D正确。]

2.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

分数量关系如下表。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 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 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计算错误的是(单位:百万千焦)( )

种群同化量净生产量(净

同化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

解者

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62.5 3 15 41.5

B 14 5 0.5 2 2.5

C 2 1.4 微量(不无

计)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百万千焦

B.A净生产量为59.5百万千焦

C.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9百万千焦

D.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0.5%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150 000-149 875=125(百万千焦),A正确。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125-65.5=59.5(百万千焦),B正确。B呼吸消耗的能量=14-5=9(百万千焦),C正确。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2÷14×100%≈14.3%,D错误。]

(1)种群C的净同化量是多少?

(2)能量从种群A到种群B的传递效率是多大?

(1)提示:C的净同化量=2-1.4=0.6(百万千焦)。

(2)提示:A到B的传递效率=14÷125 ×100%=11.2%。

能量流动的特点和意义[思考交流]

1.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为什么猪肉的价格一般比蔬菜和粮食的价格更高一些?

提示:蔬菜和粮食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猪属于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而

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所以要获得相同质量的猪肉,要消耗5~10倍的蔬菜和粮食。因此猪肉的价格一般比蔬菜和粮食高。

2.下图为某城市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为什么呈倒置状况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

转?

提示: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基本是靠外部输入,所以其自身初级营养级能量很低,

而次级营养级因为人口众多的缘故能量很高,从而能量体现出倒金字塔。

3.有人说:“其中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由人类任意控制。”你认为对吗?

提示:不对。通过人工设计可以把本应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重新被人类利用,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而没有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

4.人们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将秸秆作为牲畜饲料,粪便进入沼气池,生产燃料。此过

程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了吗?

提示:没有。以上过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即人类充分利用了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实

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但没有提高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

[归纳总结]

1.能量流动特点及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的原因。

①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肉食性动物以植食性动物为食,而不能反过来。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是无法再被利用的,因此,能量也不能循环流动,必须由太阳能不断予以补充。

(2)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③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流入分解者。

2.生态金字塔的类型

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类型

项目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

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

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

如树上昆虫与树的数量

关系

正金字塔形

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

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征

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

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

递减

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

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

流动逐级递减

每一阶含义

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

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

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生

物量

特别提醒:能量在食物链上传递的特点是逐级递减,但是在整个无机环境中,能量的总和不会变,它只不过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即能量守恒。

[典例通关]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D.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技巧点拨】(1)明确能量流动两个特点的含义;(2)明确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饲养鱼

塘能量来源的异同点。

D[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能量流动只能由第一营养级沿着食物链依次

向下进行,不能逆流;①②③④均表示相应营养级的同化量,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来源

于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最终要被分解者分解,属于⑤中能量的一部分;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外,还有人工饵料中的化学能,D错误。]

[活学活用]

下列四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导学号:85732175】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B[虎等大型肉食动物位于食物顶端,易因能量不足成为濒危物种;C、D选项为食物链短有利于获得较多能量;B选项蓝藻为自养型生物,与N、P等营养物质不能构成食物链。]

(1)如何利用食物链解释“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符合能量

流动的规律?

(2)“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和“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体现了能量流动的哪个特点?

(1)提示:食物链越短,消耗的能量越少,蓝鲸获得的能量就越多。

(2)提示:逐级递减。

(备选习题)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图中b=h+c+d+e+f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 ×100%

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的能量属于 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图中b=h+c,A错误;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h)/a×100%,B错误;“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狼的同化量,仍

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d,C正确;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

量传递效率,D错误。]

易错警示: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2)能量利用效率: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比值。在一个生态

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

率越高。

[当堂达标·固双基]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B.处于稳定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

C.生态系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

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A错误;处于稳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C正确;太阳能可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转化成化学能,所以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D正确。] 2.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

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176】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A错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一部

分被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所以是逐级递减的,B正确;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C错误;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错误。]

3.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c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

C.d中能量均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

D.为提高羊肉的产量,应该提高图中c/a的比值

D[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生物体

的有机物中,A、B错误;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能量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

C错误;图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c/a 的值越高,羊肉的产量越高,D正确。]

4.如图表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85732177】

A.人工投放饲料的类型不影响g/c的大小

B.该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的能量可能比低营养级的多

C.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h)/a

D.草鱼产生的粪便也包含能量,该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

B[图示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其中植物的同化量为a,草鱼从植物处同化的能量为h,同时草鱼还同化了部分饲料中的能量,即g。人工投放饲料的类型会影响g/c的大小,A错误;由于人工投放饲料,该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的能量

可能比低营养级的多,B正确;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a,C错误;草鱼产生的粪便也包含能量,该能量不是草鱼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和饲料,D错误。] 5.某生态学家分别对一片玉米田、一片荒地和一个湖泊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效率

进行测定,测出的数据如表(单位:kJ),请回答下列问题:

玉米田荒地湖泊入射太阳能 2 001.0 497.0 111 572.0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25.3 4.95 111.3 生产者的呼吸量8.4 0.99 37.0

(1)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两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固定了等量的太阳能,则________(填“玉米田”或“荒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多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3)玉米田生态系统中,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

能形式散失外,其余能量用于________。

(4)玉米与玉米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

草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玉米田中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与入射太阳能的比

值最高,所以太阳能利用率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玉米田。(2)荒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呼吸消耗

的有机物占制造有机物总量的比例较少,所以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多。(3)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了一部分用于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掉,其他的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4)玉米和玉米田中的杂草都是生产者,具有竞争关系。除草能合理调整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玉米田玉米田中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与入射太阳能的比值最高(2)荒地(3)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4)竞争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

的部分

[核心语句归纳]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包括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

部太阳能。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10%。

4.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2.5×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5×106 kJ 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 B.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c+d B.a>b+c C.a

生态系统的稳定及调节知识讲解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目标】 1、区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明确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要点梳理】 要点一、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下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要点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如:人类活动能够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当人类停止破坏活动后,草原在几年后会恢复原貌的现象。 一般来说,热带雨林抵抗干扰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比苔原生态系统强。但是,热带雨林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如过度采伐),它要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非常漫长;而苔原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时间就比较短。这就是说,就抵抗力稳定性来说,热带雨林比苔原高;而就恢复力稳定性来说,苔原则比热带雨林高。就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和恢复力也因生态系统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差别。一般来说,顶极群落的抵抗力强,恢复能力弱;发展中的群落的恢复力强,抵抗力弱。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与自身调 节能力有关 联系 (1)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 亦然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 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右图所示 要点三、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 1、含义 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负反馈调节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 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 不同 + 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个体 ???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 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 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 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 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 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的联系: ①各成分之间的联系: a.由右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 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 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

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第3课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业分 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来往的路径;野兔看到鹰在空中盘旋后迅速躺进洞中;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一类信息传递( ) 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解析】狗的尿液和粪便属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野兔看到鹰、鹰的图像属于物理信息;蜜蜂发现蜜源后通过舞蹈动作来传递信息,这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 【答案】C 2.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解析】A项说明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B、D项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只有C项描述的是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的信息传递,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C 3.下列属于探究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 A.观察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 B.用录音机记录鸟类繁殖时的鸣叫声 C.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 D.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飞蛾

【解析】电视图像、鸣叫声、“黑光灯”发出的光和声音都是物理信息,C项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C 4.如图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导学号:07950050】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是误认为信息是单向传递的。由题图可知,物种A 与物种B之间属于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的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C 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下列正确的叙述是( )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来自无机环境 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如捕食者给被捕食者发出信息,被捕食者也可以发出信息给捕食者。D选项中的害虫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B 6.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山坡上生长着一种灌木,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随雨水进入土壤后,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其他草本植物便乘机生长繁盛,直到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再次出现。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高中生物中图必修单元检测:第单元 第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含答案

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单 元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C.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是分解者 2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率均约为20%,且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各种生物中获得的能量相等。虎要获得1 kJ能量,则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 A.150 kJ B.125 kJ C.100 kJ D.75 kJ 3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物体内能量代谢过程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D.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5由草、兔、狐组成的食物链中,兔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A.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由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流入狐体内的能量 D.由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个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8如下图,有关下列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 B.鹰与鸟的关系是既捕食又竞争 C.该食物网所处的生态系统可能为草原生态系统 D.鹰占有两个营养级 9我国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B.生态农业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于现代农业 C.生态农业设计原则是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系统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失越多 10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菌类不存在,那么()。 A.生物尸体极易腐烂 B.草木繁盛、动物大量繁殖 C.人类将免于病患 D.植物的营养来源发生困难 1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1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大自然所淘汰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处于不可分割的密切相关状态 13(2011·北京西城期末)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新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复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新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 复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应用一食物网中物种数量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1.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2为某特殊环境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②图1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③图2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食草昆虫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G/125千克 ④图1中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⑤图1中信息已体现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⑥图1中食虫鸟与蜘蛛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 ⑦图1中有一条食物链为:草→昆虫→蜘蛛→蟾蜍→蛇 A.①③⑤⑦ B.②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⑤⑥⑦ 应用二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的计算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 kg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 kg B.28 kg C.100 kg D.280 kg

应用三生态缸(瓶)的设计要求及相关分析 3.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生 态 瓶编 号 甲++ ++-+ 乙-+++-+ 丙++++-- 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b、c、d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如下几种营养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 )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 ⑥生态平衡不易破坏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第五章生态系统[精]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最初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C.Fansley,1936)提出的,他强调有机体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在生态系统内,由于复杂的食物网的存在,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它周围环境成分,联结成一个网络式结构,网络上的每一环节彼此牵连,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如果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可以通过网络结构由其他部分得到调节和补偿。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人类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主宰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人类要控制生态系统,就要搞清其结构、功能及其平衡和演替特点。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动物(消费者)的生活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它们的结构受植物群落的影响。在家畜中,由于各种牲畜口腔结构和消化器官不同,对食草高度有选择性,因而对牧草的利用不同,这对合理组织畜群结构,实行轮牧或混牧,提高饲草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提示我们:要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必须使系统内各部分形成合理的比例和空间配置,才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畅通,提高整个系统的转化效率。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的单向流动和物质周而复始的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规律。要想阐明生态系统的功能,必须搞清这两个规律。 一、概念 能量流动: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被吸收、固定、转化而不停地运动着现象。太阳是能流的源泉(每秒辐射到地球的热能相当于每秒燃烧115亿吨的煤)。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四节生态系统(1)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前预习 1、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举几个例子、 、。 二、基础与巩固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整个池塘B.池塘里全部鱼C.池塘里全部植物D.校园里全部生物 3、下列不能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 、一片草原B、一群牛C、一片森林D、一条河 4、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员的调查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应该属

于()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5、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差别很大,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空气B、温度 C、阳光 D、水分 6、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植物 B、动物 C、食肉动物 D、微生物 7、下列叙述中,一定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只烧杯和其中的半杯水(无动植物) B、一口枯井 C、一棵橘树及生长其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D、一块水稻田 8、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在水中运动B、深海中的鱼类常常眼睛退化 C.地球上全部海洋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D. 海 洋 中 的 动 物 种 类 很 多9.善于挖洞的或能快速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一个生态系统中()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10、在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鸟、昆虫、蛇等生物,他们与其生存环境组成了一个()A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生态因素 D 生物种群 11、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一个() A 种群B群落 C 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 12、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三、拓展与提高 1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空气和氧气反应,现象如下表所示: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晨背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等。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营养方式:自养型(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型) 作用: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光能转化为化学能;;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2、生产者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必备成分 生物种类:(1)绿色植物(主要);(2)光合细菌和蓝藻;(3)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铁细菌 营养方式:异养型 作用:①加快物质循环;②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3、消费者地位: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 生物类型:(1)绝大多数动物;(2)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如菟丝子)细菌和病毒:(3)食虫植物 营养方式:异养型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4、分解者地位: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生物种类:(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2)腐生动物,如蜣螂、蚯蚓等 (注:(1)植物≠生产者:菟丝子属于植物,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蜣螂等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5、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1)根据双向箭头“”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 ①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②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一个指入为消费者,两个指入的为分解者 晚背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草鼠蛇鹰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1)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2)某一营养级生物: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是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3)食物链的不可逆性: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4)不参与食物链组成的成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 (6)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苏教版必修三备课资料)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教材梳理知识点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对单个生物体而言,其周围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 1.生态因子 (1)概念: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称为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虽然是对环境因子的一种描述,但海拔高度(如2000m)、水域深度(如200 m)并不能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的作用是通过该高(深)度位置的阳光、温度、水、气压及其他因子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是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1913年,谢尔福德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生物的种群 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钟形耐受曲线(如下图)。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说明: (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 (2)对于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很不相同。 (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进而成为一个整体,而非彼此孤立。 ③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大的生态系统如整个海洋、陆地,其他的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甚至一块农田、一条河流都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训练人教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 太阳光能是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是需氧生物,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2.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C ) A.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二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C.分解者,腐生生物D.生产者,异养生物 [解析] 一级消费者是草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是肉食性动物,是异养型生物;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分解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在第二营养级上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 [解析] 食物网中的生物可能处在不同的营养级上,但是生产者和植食性动物除外,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一定是第二营养级。动物中有消费者也有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中有分解者也有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4.(2017·广西桂林中学期中)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成分是( D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解析]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构成生物的各种物质元素,一方面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更重要的是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 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因此,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生产者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0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能力测试A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以下可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和霉菌不存在,那么,下列说法哪种是正确的A.生物尸体极易腐烂 B.草木繁盛、动物大量繁殖 C.人类将免于病患 D.植物的营养来源发生困难 4.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做生态瓶,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5.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6.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 A、雌蛾分泌性激素 B、工蜂跳8字舞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7.在食物链中,最可能的是 A.当次级消费者增加时,三级消费者减 B.当初级消费者增加时,次级消费者减少C.当三级消费者增加时,次级消费者增加 D.当次级消费者增加时,初级消费者减少8.生态系统内,食物网越复杂,说明 A.生产者的个体数量过多B.消费者的个体数量多 C.消费者的种类越多D.分解者的种类越多 9.某国家连续几年闹灾荒,食物短缺。依据生态学的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以下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禽类和蛋类为主B.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C.以草食的牛羊为主D.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因子及对生物的影响。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3.列举食物链和食物网。4.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生物圈的组成。 方式一 下图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方式二媒体播放蒙古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V视频,然后课件展示问题: 1.画面里出现的是一个什么生态系统?你能列举一下从这首歌里听到的生物吗? 2.问题引入: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几大类?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点? 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1.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生态因子的分类: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3.观察下图,理解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例1分析下图,关于非生物因子对生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说明影响生物种类较少的非生物因子是水分 B.图2说明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开花 C.图3说明温度能影响动物的形态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 D 解析影响沙漠干旱地区生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是水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光照时间影响植物的开花时期等;温度对植物分布有影响,对动物形态也有影响,寒冷地区的狐个体体型较大,但尾、耳、鼻端较为短小,可以减少身体的相对表面积,从而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例2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子是( ) A.阳光B.温度 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氮量 答案 A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阳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由于波长不同的光,对水的穿透能力不同,而不同水生植物所需光的波长又不相同,致使不同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易混辨析生态因子≠环境因子 (1)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因子,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一一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一一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一一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一一消费者。 (2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 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 同的营养级)。 C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岀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语:为你精心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就我们后续更新吧!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 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