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探析
心力衰竭临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fScn p o l o i lnYn a rv c Yna . umi , 5 0 1 hn ̄ eo d epe s t un n oi e f unn K n n 60 2 io ̄ h p a i p n o g C
【 bt c 】 be t e Da e i Pt nsi h nui u e nh at d cto i e m to s n l e nt ed pr m n n A s a t O j c i : பைடு நூலகம்b tc a i t nt e i l sd i e lhe ua intm ; e h d :i u di h e at e ti r v e s n c d
裕 丽
( 北京 医院急诊科
北京
东城
l0 8) 0 0 6
【 摘要 】 在我 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 且此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也较高。 因此, 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一直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4 结 论
胰 岛素注 射治疗 对控 制血糖 、 糖化 血 红蛋 白的水平 、 防并 发症 的发 预 生 、 并发症 的发展 具有不可 替代 的作用 。 延缓 因胰 岛索 的使用 比较复 杂 , 难
度相对较大, 常导致这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未得到糖尿病患者的足够重视和 使用 。 因此 , 导患者 熟练 、 范地 掌握 胰 岛索注射 技 术 , 指 规 在糖 尿病 治疗 中
【 e rs i ptet i ib ts ot ahy u n l i ec osn Ky Wod 】 n ains t d aee ec o ri u i tm ho ig w h t s n 【 中图分类号 】 5 71 R 8.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 6 2 2 2 ( 0 ) 6 0 0 — 1 1 7 — 5 3 2 1 0 — 0 2 0 2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静脉血管收缩的结果,主张应用血管扩张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随 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心力衰竭又不仅表现为血液动力学异常,还表现出 机体内神经激素功能的紊乱,这促进了抗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血管
转换酶 抑制剂广泛应 用 ,到上世 纪末 ,学者们证实 心力衰竭发生 和基
[】 陆世丰, 4 陆化. 单克隆抗体治疗恶性血液病 的研究进展[] J. 中国 误诊学杂志, 0 , 6: 8—2 5 2 8 () 2 318. 0 8 1
[】 I rem ti at is tot ni iul a dppi t oy 5 s hu ao r riwi u atcrlnt et ea i d d h t h — t i e d nb
ag n t a yds n t u st Koc i HMU A[ . nJC i e ei l i ic sb e? i r O cl t ho R JJ l ]p n I m l 0 9 26: 44 1 mmt o, 0 , () 8 -9 . 2 3 4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Ar riJ. hu iCiA 2 1, () 9- . t is ]R e D s l m, 0 62: 730 ht[ m n 0 3 2 1 [】 R u .e et nt gti ot p rs [ . it o e pn, 7 o xS wt a N r meta esn s o ooi JJ n B n i r e s ]o S e 2 1, () 2- 2. 007 3: 22 8 7 2
起始宜采用非常小的剂量 ,随后逐渐增加剂量 ,至最大耐受量 ,长期
使用。 D 受体阻滞剂对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 的作用利大于弊 ,因而仍 -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治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肌结构、心肌功能变化而引起的心室充盈、射血障碍等综合征[1]。
而心理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后发展阶段。
有数据统计发现美国现有慢性心理衰竭患者500万以上,且每年新增55万病例。
在我国,老龄化及各种危险因素的发展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断增多的重要因素,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达10%以上,且住院的慢性心理衰竭患者中65岁以上人群占80%以上[2]。
心理衰竭不仅发病率逐渐增高,而且年存活率较低,以及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潴留。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3]。
治疗心衰的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延缓和防止心肌重构的发展,降低心衰的住院率和死亡率[4]。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目前,临床已经明确心室肌重构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心室肌重构则是因某些细胞机制、复杂分子作用等而引起蛋白质和胚胎基因在表达、心肌细胞发生肥大或死亡,从而宏观表现为心肌结构、功能异常。
有研究学者总结发现心肌炎、心肌病以及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性病变以及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瓣狭窄、心脏瓣膜关闭不完全、高血压等可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都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5]。
临床治疗不合理、过度体力透支、心率失常、情绪不稳、感染、血容量增加等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
2.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进展慢性心理衰竭诊断依据包括:①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心血管病的病史;②有休息或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的临床症状;③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肺部罗音、胸腔积液、颈静脉压力增高、外周水肿、肝脏肿大的体征;④有心腔扩大、第三心音、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异常、利钠肽(BNP/NT-proBNP)水平升高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⑤有收缩性心力衰竭或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特征。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和分析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和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标准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6min步行试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6min步行实验中,患者步行距离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其次,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心肌细胞中的新生血管生成。
他汀类药物可以动员骨髓中的血管干细胞能力[7],并促进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并改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第三,他汀类药物可以下调血管紧张素ii受体含量。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展中,血管紧张素ii受体作用非常重要。
通过使用他汀类药物后,由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激活导致的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被改善,同时可以促进患者纤维化消退,并改善患者心肌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起到较好的效果[8]。
第四,他汀类药物可以恢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抑制炎性因子。
通过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节患者的副交感神经,恢复紊乱的自主神经。
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如il-6和tnf-α,进而改善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9]。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改善缺血心肌的氧自由基,起到很好的抗氧化作用,进而在临床治疗中发挥其优势。
本院本次实验对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本次实验,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从结果看,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心功能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6min步行试验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一)【关键词】慢性病;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疗法;综述文献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近几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增强疗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
现将中医学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
《血证论》进一步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
由此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症状。
近年来,现代中医医家在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探讨。
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CHF 最主要病机。
心气虚、心阳虚是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环节〔1〕。
毛春燕〔2〕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用“虚”、“瘀”、“邪”三字来概括,心、肺、脾、肾虚衰是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外邪引动是为诱因。
邓铁涛教授强调,“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3〕。
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力衰竭。
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母子关系,故在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心、脾功能失调是导致痰瘀病理产物的重要因素。
马中夫等〔4〕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融合了中西医对心力衰竭的病机和临床的各阶段表现,规范出下列模式:左心衰即心虚证,病机为心气虚,左心排血不足,致使血行不畅,宗气运转不利;右心衰即心肺气虚证,病机为心气虚,运血不利,体循环不畅;全心衰即心阳暴脱综合征,病机为心阳衰竭,导致气血津液、水液逆乱,而出现“四脱二瘀综合征”。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综 述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王 扬 陈希芬 杜立建1(河北师范大学医院内科,河北石家庄 050016) 【关键词】 慢性病;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疗法;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 R -05;R 541.6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7)09-858-03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 5作者简介王扬(66)女,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 2ure ,CH F )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近几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增强疗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
现将中医学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
《血证论》进一步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
由此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症状。
近年来,现代中医医家在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探讨。
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CHF 最主要病机。
心气虚、心阳虚是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环节[1]。
毛春燕[2]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用“虚”、“瘀”、“邪”三字来概括,心、肺、脾、肾虚衰是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外邪引动是为诱因。
邓铁涛教授强调,“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3]。
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力衰竭。
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研究新进展
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研究新进展【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药物;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以多种神经内分泌激素过度激活和心室重构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其病情复杂,发病率高。
心力衰竭病人5年内死亡率高达40%~60%。
据我国50家医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复。
心力衰竭治疗目标是增加心排血量,减低心脏负荷,改善或消除淤血,缓解症状,防止心脏重构,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为了科学,合理治疗心力衰竭,本文将综述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心力衰竭药物在临床的应用进行评价,以供该类药物的合理选用,联用提供参考。
1 目前临床常用心力衰竭药物目前肯定标准治疗的药物有:acei、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强心剂、醛固酮受体阻滞剂。
1.1 血管紧张素转随换酶抑制剂(acei)acei抑制阻断ang ⅱ,抑制缓激肽降解,具有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效益。
39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acei具有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和左室功能改善作用、缓解或消除chf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并可明显降低chf患者的病死率[1]。
1.2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chf ,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左室功能、心室重塑,在标准治疗基础上提高存活率34 %~35 % ,而且是唯一有效降低猝死率(41 %~45 %)的药物,降低全因死亡危险达34 %以上[2]。
2005 年acc/ a ha 对chf 诊断和治疗指南修订指出:所有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均需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目前只推荐卡维地洛、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用于chf 的治疗,而卡维地洛扩张血管、清除自由基、抑制平滑肌增生和抗氧化作用优于美托洛尔。
1.3利尿药利尿药是通过促进钠离子和水排出,消除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房室舒张压,从而降低室壁舒张期压力,改善心内膜下灌流,阻止心衰进展。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和社会 带来 了沉重 负担 。近年 来 , 随着人
们 对该 病 研 究 的 深入 , 在 药物 治 疗 方 面也 取 得 了新 的 进 展 , 为此 , 收集 有关 文献报 道 和 工 作 实 际从 血 管 紧 张 素 转 换 酶 抑 制
剂( A C E I ) 的 应 用、 B一受 体 阻 滞 剂 的 应
4 Va d l a ma n i L, Ab r a h a m WF . I n s i n g h t i n t o p a t h — o g e n e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c y t o k i n e s i n c a r d i o .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 内皮素受体可 以
慢性 充血性 心 力衰竭 ( C HF ) 临
大 的突破 , 最终 实现 可防可 治 , 给患 者带
来 更 大 的 的 临床 益 处 。
摘
要
促进血管收缩 , 增加血管张力 , 促进细
胞增殖 , 刺激 胶原 聚集 , 促 进 细 胞 外 基 质
床 比较 常 见 , 致残率、 死 亡 率较 高 , 给 家庭
代 谢 药物 的 应 用等 方 面进 行 阐述 。
关 键 词 充血 性 心 力 衰 竭 药 物 治 疗
研 究进 展
改善 心肌能量代谢 : 采用干预能量代
谢的治疗 也 是 近 年 C HF治 疗 研 究 的 热
点。左旋卡尼汀( L—C N) 又称左 旋肉碱 , 是介导脂肪酸 进入线 立体 氧化供 能 的重 要辅助因子 , 是近年来倍受关注 的能量代
谢药物之一 。
讨 论
my o p a t h y [ J ] . C u r t C a r d i o l R e p , 2 0 1 0 , 2 ( 2) :
基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分析心力衰竭在临床心血管系统中,属一组复杂症候群,有较高发病率,治疗以去除诱因,对心力衰竭状态控制为目的,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对合理有效的药物选择,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次就β-受体阻滞剂、强心利尿剂、ACEI类药物、AngⅡ受体拮抗剂展开探讨。
标签:心力衰竭;药物;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有十分复杂的发病机制,是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由心脏泵血功能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促使心排血量减少,对组织代谢无法满足,影响心脏射血功能,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心脏功能衰竭所致。
主要诱发心力衰竭的病因包括肺动脉高压、高血压、甲亢、心肌梗死等。
总结病发特点,合理选择治疗药物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次就此展开论述。
1 病理机制心脏负担加重时,首先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对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促使过多的肾素分泌,引发心脏局部组织及全身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化,进一步增强了交感神经兴奋性,并过度激活其他神经内分泌因子,进而导致恶性循环,造成心力衰竭。
多项研究表明,对神经激素-细胞因子激活加以阻滞,将慢性心衰与心肌重构的恶性循环阻断,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点。
2 药物概括2.1 强心利尿药(1)强心苷:为甾体化合物,具选择性强心作用,治疗心力衰竭历史已200多年,可通过对肾脏和心肌细胞的酶活性抑制,发挥正性肌力效果;可使射血分数增加,促使RAAS活性及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对利钠肽在心房的分泌加以促进,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1]。
现阶段,强心苷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仍属经典药类,尤其是对行心肌收缩力检测,呈明显降低表现的患者,伴低血压患者或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的患者更为适用,优势在于可使心力衰竭症状快速改善,促使心排出量增加。
此类药物有较大的毒性,若患者应用时间较长,可高达10%-20%中毒率,故需提高用药方面的警惕力度[2]。
(2)利尿剂:为现阶段对心力衰竭液体潴留唯一可最充分控制的药物,患者病发心力衰竭,且有水肿并发者,取利尿剂单用或联用,以噻嗪类为首选,可起到一定作用,而襻利尿剂在顽固性水肿心衰或严重水钠潴留心衰患者中更为适用[3]。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脏功能受损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
患者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水肿、心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和管理水平。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在心力衰竭管理中的地位,以及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
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分析,研究将对左西孟旦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设计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药物选择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向和参考,为心力衰竭的管理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左西孟旦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旨在为医学界和患者提供更为权威和可靠的指导,推动心力衰竭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更大的进展。
2. 正文2.1 左西孟旦的药理作用左西孟旦(LCZ696)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由利钠洛妥(利拉嗪)和瓦力普利(安格Ⅱ受体拮抗剂)的混合物组成。
左西孟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治疗心力衰竭:一是通过利纳洛妥的作用,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减少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减轻心脏负担;二是通过瓦力普利的作用,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左西孟旦还具有抗纤溶、抗氧化、抗炎和抑制细胞增殖等作用,能够防止心脏重构和炎症反应,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左西孟旦还可以增加利钠洛妥和瓦力普利的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左西孟旦可显著降低心衰患者的再入院率和心衰恶化风险,改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左西孟旦在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推广使用的一种药物。
心力衰竭领域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3 心脏肌肉损伤
心脏肌肉损伤,如心肌梗 死,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 导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1 疲劳与无力
心力衰竭患者常感到疲劳 无力,缺乏精力。
2 呼吸困难
患者在活动时会出现呼吸 困难和气促。
3 水肿
心力衰竭导致液体在身体 中潴留,造成水肿,尤其 是脚踝和腿部。
心力衰竭的分类
左心衰竭
指心脏左侧无法将血 液从肺部引回体循环。
右心衰竭
指心脏右侧无法将血 液从体循环送入肺部。
收缩性衰竭
指心脏无力收缩,不 能将足够的血液泵出。
舒张性衰竭
指心脏无法充分舒张, 血液不能充分进入心 脏。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
根据心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常 用的有纽约心脏协会功能分类。
心脏超声心动图
心脏超声心动图可帮助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确认心力衰竭的诊断。
心电图
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的电活动,评估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ຫໍສະໝຸດ 轻心脏负担,并改善心脏的功能。2
手术治疗
如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移植等手术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
3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体力锻炼、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利尿剂
2 常见症状
疲劳、呼吸困难、水肿和心律不齐是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症状。
3 全球范围
心力衰竭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影响着大量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力衰竭最常见 的病因之一,它导致心脏 动脉狭窄,限制了心脏供 血。
ARNI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之中的研究进展
ARNI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之中的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以及体液潴留[1]。
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
一项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各年龄段心力衰竭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疾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2]。
近二十余年以来,心力衰竭的治疗不仅仅是缓解患者症状,更主要的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长期过度激活,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率和住院率[3]。
其主要药物包括以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主的“黄金三角”,奠定了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4]。
尽管目前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全球范围内,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和住院率仍呈上升趋势。
利钠肽是一组由心房、心室肌细胞分泌的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具有利钠利尿、扩张血管等活性的多肽,在维持机体水钠平衡、血压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也推荐利钠肽用于心力衰竭治疗[5]。
2014年公布的PARADIGM-HF研究表明,与传统的ACEI类药物相比,新型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可以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率和再住院率达到20%。
目前上市的ARNI制剂(商品名为诺欣妥)是由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一种脑啡肽酶抑制剂前体沙库巴曲按1:1摩尔比例组合而成,前者阻断RAAS,后者经代谢转化为LBQ657抑制脑啡肽酶,阻断利钠肽降解,两者协同发挥作用,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6]。
1.ARNI的作用机制1.1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的长期激活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导致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活性的增加,进而促进心肌肥厚、间质纤维化和细胞凋亡,最终导致心肌重构[7]。
黄芪及其复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黄芪能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等,治疗心力衰竭具有明显作用[1]。
黄芪有益气固表、升阳举陷、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等功效,治疗慢性心衰可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方位而发挥整合效应。
现将黄芪及其复方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综述如下。
1 黄芪及其复方抗慢性心衰的药理实验研究1.1 黄芪抗慢性心衰的药理作用用黄芪颗粒、水煎剂或注射液进行实验研究,发现黄芪对慢性心衰具有较好药理作用。
如黄芪颗粒治疗心力衰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缩短心衰小鼠心肌细胞钙瞬变回落时间有关[2],还可通过下调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 CaMKII)的表达来保护心衰不受电重构和L型Ca2+(ICa-L)电重构的影响[3]。
而黄芪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细胞病理形态结构,使左室舒张期内径(LVIDd)及收缩期内径(LVIDs)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还可抑制心肌纤维化及延缓心室重构的进程,疗效与培哚普利相似[4]。
与单用西药治疗慢性心衰相比,黄芪注射液和西药联合应用能提高有效率[5]。
皂苷类。
从黄芪及其同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目前有40余种,总称为黄芪总皂苷。
有人研究后发现,黄芪总皂苷可延缓阿霉素所致心衰模型大鼠左室重构的进程[6],可降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延缓慢性心衰大鼠模型的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7],还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大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和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下调心肌组织中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心肌磷脂酶C(PLC)的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AT1-PLC通路,减轻钙超载对细胞的损伤,从而改善心肌缺氧缺血[8]。
此外,黄芪皂苷还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供血,促进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心肌微血管密度、调节心肌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有关[9]。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9 6 8 8 . 2 0 1 3 . 0 4 . 0 0 2
・
・ 3 81 ・
专 家 笔谈 ・
慢 性 心力衰 竭康 复治疗 的研究 进展
专 家简 介 : 郭 兰, 女, 主 任 医师 , 现 任 广 东省 心 血 管 病研 究 所 心 脏 康 复 区主任 。研 究 方 向 为 心 脏
病预 防和 康 复 。
疗) 和对 照 组 , 平 均 随访 时 间 3 0个 月 。结 果 显 示 ,
运动组 主要终点 ( 全 因死亡率和全 因住院率 的复 合 终点 ) 呈 非显 著性 改 善 趋 势 ( 下降 7 %, P = 0 . 1 3 ) ; 校 正心肺运动试验测试时 间、 L V E F 、贝克忧郁 量 表分数等 2 0 余项预后指标后 , 运动组主要终点事 件 发生 率 较 对 照 组 显 著 降 低 1 1 %( P = 0 . 0 3 ) ,次 要 终 点( 心血管病死率 和心衰相关住 院率复合终点 ) 显著 降低 1 5 %,其他分析显示组间的死亡率差异 无 统计学 意义 ( 1 6 %眠 1 7 %) [ 。 在 3个 月 、 1年
生 活质 量 等 的改 变 发 生 在 早 期 , 并 一 定 程 度 地 维 持 下 去 。一 个 随 访 1 4个 月 的研 究 入 组 4 6例 慢性
研究 , 入组 了 2 3 3 1 例的心衰患者 [ 纽 约心脏病协
会 心功能分级 ( N e w Y o r k h e a r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 N Y HA) Ⅱ~Ⅳ级 。 左 心室射血 分数 ( 1 e t f v e n t r i c u l a r e j e c t i o n f r a c t i o n , L V E F ) < 3 5 %] , 随机 分配 到 运动 组 ( 进 行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作者:黄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慢性心衰药物临床研究的进展1.1 EMPHASIS-HF研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用于标准治疗后NYHAⅡ级患者EMPHASIS试验(依普利酮对轻度心衰患者住院和生存影响的研究,Eplerenone in Mild Patients Hospitalization and Survival Study in Heart Failure,EMPHASIS-HF)研究入选2737例轻度心衰患者(NYHA Ⅰ~Ⅱ级),随机至依普利酮或安慰剂组。
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的抗心衰治疗。
结果表明,主要复合终点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风险,依普利酮组较之安慰剂组显著降低37%;此外,全因死亡率降低24%,全因住院率降低23%,因心衰住院率降低42%。
而且,亚组分析表明,在各种不同状况的患者中,依普利酮同样显示了对主要复合终点的有益影响,其结果与整个研究完全一致。
由于上述结果是在该研究预定的中期评估中获得的,尤其是由于研究结果显示依普利酮的应用对患者产生“压倒性”的有益结果,该研究提前中止。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但两组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因高钾血症住院或肾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两组也无显著差异。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证据水平增强,适用范围扩大。
此前的研究(RALES、EPHESUS 试验)对象均为NYHAⅢ-Ⅳ级患者。
刚颁布的EMPHASIS试验主要复合终点或二级终点,整体研究结果或各亚组结果,均为阳性,试验验证了EMPHESUS的结果。
两个同样的研究,且均为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证据水平可以上升至A 级,从而确定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或ARB)同样的地位,即是一种肯定有效的药物,不仅能改善心衰患者症状,而且能够改善预后,降低全因病死率。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衰的范围扩大。
EMPHASIS试验对象均为轻度心衰患者(NYHA Ⅰ~Ⅱ级,主要为Ⅱ级)。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
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
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
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
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
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一直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研究旨在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
结果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组在心功能改善、心脏负荷减轻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疗效。
结论总结显示,该联合治疗方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未来可以深入研究该治疗方案的机制及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比索洛尔、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实验组、对照组、结果分析、讨论、结论总结、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气促、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目前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其中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对于一些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旨在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对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指标和症状变化,我们旨在验证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有效性,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情况
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情况一、实验研究1.单味中药研究 关于单味中药抗心衰的药理研究和实验研究报道较多,基于对心衰的强心作用,大体可分为拟强心甙类与非强心甙类2部分。
(1)拟强心甙类药物:传统中药含强心甙的药物较多,如北五加皮甙、苦葶苈子、黄夹甙、万年青、福寿草甙、铃兰甙、蟾酥、羊角拗等,这类药选择性作用于心脏,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搏出量作用。
近年的研究发现葶苈子、五加皮含有强心甙,其强心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素G相似,且作用时间较快,留存时间较长;尤其是葶苈子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慢传导等作用,且副作用小,是一味治疗心衰有前途的药物。
北京、天津10个医院组成的黄夹甙临床试用协作组报道从黄夹竹桃果仁中提取的一种效价高而成本低的亲脂性混合强心甙——黄夹甙,实验证明其与毒毛旋花子甙K的作用相似。
临床观察表明,该药强心作用确切,药效迅速,蓄积和副作用小,对抗左心衰竭疗效尤显著;负性频率,负性传导作用较毒毛旋花子甙K为强。
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等报道福寿草具有强心利尿作用,经临床观察用本品治疗后尿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50%,静脉压下降超过4kPa,心率减慢超过10次/min,占55%。
实验证明:本品可增加dp/dt(等容收缩期心室内最大增长速率),使PEP (血前前期)缩,,使心肌收缩速加加快,能提提高,其作用不为β阻滞剂阻断。
田嘉泰报道:铃兰毒甙与洋地黄类治疗心衰334例临床疗效观察,认为本品的强心作用较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 为优,而毒性作用及副作用比后二者为低。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报道,经药理和药化实验证明,北五加皮粗甙具有强心作用,即正性肌力及负性频率作用,并提出其作用机理与对ATP酶的抑制作用有关。
万年青总甙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前量,扩张肾前管,增加肾前流量,有利尿作用及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的供前供氧,兴奋迷走神经,抑制传导,减慢心率等作用。
西苑医院报道:对蟾酥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蟾酥具有强心、升压和呼吸兴奋作用,其强心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甙K相似;其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前量,但不影响心率,此外尚有利尿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探析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危害性较大,该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的
终末阶段,属于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我国人
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脏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
也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该疾病的死亡率较高,患者在得不到有效治疗的前
提下,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目前,如何对慢性心力衰竭
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了临床热议的焦点。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研究
目前临床上将导致慢性心衰的成因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第二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第三为心脏重塑,以上三个原因互为因果关系,
反复恶性循环,导致心功能在不断的恶化[1]。
药物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
见和有效手段,包括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两种[2],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
疗进行了研究探讨,从西医治疗现状、常见的西医治疗药物、中医治疗现状、常
见的中医治疗药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现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治疗理念为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长时间的调节神经内
分泌系统,甚至逆转心室重朔,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强心剂药物可以有效
刺激心脏收缩,扩心管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管阻力,增大左心室的射血分数,这
些治疗手段在疾病早期均可改善心衰症状,但是在长时间使用的前提下会提高患
者的病死率,因此,在临床中心力衰竭的经典用药方向逐渐由“扩血管、利尿、强心”向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及利尿类药物联合使用转化[3],并选择性的使
用地高辛药物,且还有众多临床研究专家认为,传统治疗心衰的方案仅能在短时
间内缓解呼吸急促、肢体浮肿等临床症状,而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
抗剂及ACEI等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生存质量,制止和减缓心室的重新构建。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中表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最佳的治疗方案为
早期联用ACEI或者β受体阻滞剂,这两种药物的使用均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但在联合使用的前提下,加上阿托伐他汀类药物和曲美他嗪类药物效果会
更好[4]。
2 西医治疗的常见药物
2.1 阿托伐他汀类药物
阿托伐他汀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以有效降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在改善患者内皮功能的同时稳定血脂斑块,在心脑
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几年,众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的纤维化和炎症因子,且
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发生发展
的基本机制为心室重构,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阻断类异戊二烯中间
体的合成,并抑制小G蛋白、Ras及Rho等类异戊二烯化的修饰,改善患者左室
功能的同时,抑制心肌肥大和心室重构的发生[5],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对Ⅰ型、Ⅱ型胶原合成具有直接作用,可有效减少心肌间质的纤维化。
还有相关的研究资
料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在治疗过程中明
显强化其调脂作用,并稳定斑块,尤其是对于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他
汀类药物可以明显改善该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发挥更为显著的作
用[6]。
2.2 曲美他嗪类药物
曲美他嗪类药物是临床较为新型的代谢类细胞保护剂,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细
胞内的线粒体能量代谢,最终改善心脏功能[7]。
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8],慢
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理为心室重塑和心肌纤维化,患者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因子激
活后,其心脏结构、功能和表型均会发生改变,最终使心肌细胞中的游离脂肪酸
和氧化磷酸化减少和受损,心肌细胞摄取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受损后,其底物就
会进入至三羧酸循环中;氧化磷酸化过程受损后,就会导致ATP酶的生成和利用
减少,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也会发生紊乱,且心肌的舒张和收缩功能也会发生不
同程度的损害。
曲美他嗪在治疗中可以有效抑制患者体内氧自由基的形成,并加
速线粒体的氧化代谢速度,最终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减少和缓解氧自由基
对细胞膜的损害,最终稳定细胞膜,防止心室重构。
3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现状
临床上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中医病机的争论较多,综合临床各类观点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为心之气阳亏虚,导致血脉瘀阻,痰浊水饮不化,
在疾病后期,水湿、痰瘀、气、血互为因果,导致恶性循环,最终使脾肾两本亏虚、阴寒浊痰弥漫,故在治疗中应积极顾护脾肾,充盛气阳,以发挥化气行水、
祛痰泻浊、血脉通畅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
尚缺乏统一的标准。
在临床分型过程中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进行辩证
分析,较为权威的参考文献为《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4 常见的中医治疗药物
破格救心汤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方中重用附子、山萸肉加
麝香而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效,重用附子之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脉,破内外表里之阴寒重浊,挽救垂危之阳气。
陈南官、周智文、李建汉[9]学者在
《不同附子剂量破格救心汤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研究》中将符合标准的120例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运用破格救心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
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并在治疗组中设立不同附子剂量的破格救心汤进行亚组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和心室射血分数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亚组
中A组和B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故得出“破格救心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
对难治性心衰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这一结论
另外,陈世宏、马宇庆、王国芬[10]学者也在《黄芪保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
气虚血瘀证患者活动耐量、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佐证了
黄芪保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性。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王劭晟、雷晓明学者在《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研究》一
文中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
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口服螺内酯、卡托普利片;观察组
在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参附注射液,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
率为77.50%,高于对照组为35.00%;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为轻度18例,对
照组9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为(0.85±0.28)ng/mL,比对照
组的(0.69±0.27)ng/mL更接近正常值。
而 T4值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
3组数据比
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得出:“慢性心力衰竭具有难根治、死亡率高
等特点,在保证治疗效率的前提下选择中西药联合法延缓和预防心肌重构的发展效
果较好。
建议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推荐方案”这一结论。
6 小结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该疾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各种致病因素造成的心脏损伤均有可能引发心脏泵血功能衰竭事件的发生,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等基础疾病导致的心脏损伤均会增加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加剧高动力性循环、增加心脏负荷等,以上因素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的衰败,引起慢性心力衰竭。
中药和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关良劲,李雅茜,钟汉林等.参附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N端B 型脑钠肽前体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71-173.
[2]闻小林,黄向阳,杨冬妹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影响[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4):318-321.
[3]吴和弟.血清NT-pro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及生存率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38-339.
[4]李舒,刘凤岐,马丹等.心区交感神经阻滞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7):596-598.
[6]胡安新,徐冬梅,周华等.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71-76.
[7]周洪彬,潘艳东,张宏宇等.运脾转枢法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及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099-1101.
[8] Aissaoui,N.,Morshuis,M.,Paluszkiewicz,L. et parison of biventricular and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heart failure[J].ASAIO journal,2014,60(4):400-406.
[9]陈南官,周智文,李建汉等.不同附子剂量破格救心汤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8-9.
[10]陈世宏,马宇庆,王国芬等.黄芪保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活动耐量、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1):68-70.
[11]王劭晟,雷晓明.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5):62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