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颈部血管B超 -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成像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 ,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阈值上限的声波。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的图像和数据。
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是依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其中,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①声阻抗特性②声衰减特性③多普勒特性。
1、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是指声源与接收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差别称之为多普勒频移或差频(f d )。
1842年首先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提出的。
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物体的运动。
多普勒频移(fd )与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o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V )、超声束与血流之间夹角(θ)的余弦成正比,与声速(C )成反比,多普勒频移f d 公式为:f d =f r -fo =θcos c fo 2v ∙∙θcos 2foC fd ∙∙=V 公式中fd 、cos θ仪器均可显示,fo 及C 为已知,可以计算出V 。
fo 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 r 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f d 多普勒频移;V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C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θ超声波与反射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
由此而知,f o 和v 均为零时,声源与接收器之间不产生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频移与血流速度成正比。
2、多普勒超声成像类型:(1)连续超声波多普勒技术(continuous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以频谱显示。
应用连续超声波接收运动物体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简称CW 。
其优点为可以测定高速血流,常用于测定心脏瓣口狭窄或返流的高速血流。
缺点为没有距离分辨能力,不能区分信号来源深度。
(2)脉冲超声波多普勒技术(pulse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亦以频谱显示,与二维超声相结合。
颈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指南
颈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指南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指南一、引言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颈部动脉内径的减小,可能导致供应大脑血液不足和发生卒中等严重后果。
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监测。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基于超声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指南。
二、背景知识颈动脉狭窄通常由斑块在血管壁内沉积引起。
超声可以通过高频声波产生图像,显示血管壁和斑块变化、血流速度和方向等信息,为医生提供客观数据以进行诊断评估。
三、超声检查方法1. 流量成像: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可直观地观察到颈动脉血流情况,包括流速、形态以及可能存在的堆积或回流现象。
2. 二维超声:可将颈动脉投影成二维图像,用于观察动脉壁的形态、斑块的位置和特征。
3. 超声回声特征:不同类型的斑块在超声图像中呈现出不同的回声,如强回声、弱回声或无回声。
这些特征有助于医生判断斑块的性质及构成。
4. 颈动脉血流速度测量:可使用超声多普勒技术,通过测量颈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来评估狭窄程度。
四、超声诊断标准1. 颈动脉直径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常根据颈动脉内径与股动脉内径之比来评估。
通常认为,当该比值小于0.5时,意味着存在较严重的狭窄。
2. 斑块特征:颈动脉狭窄的超声图像显示了一种或多种斑块,其特点可以通过其大小、形态、位置以及内部组织结构等来确定。
高回声平滑规则的斑块可能是钙化斑块,而低回声不规则形状的斑块则可能是软性斑块。
3. 血流改变:颈动脉狭窄导致血流速度加快和阻力增加。
通过超声多普勒测量,可以分析其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参数,并与正常血管进行对比。
五、误诊及限制超声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也存在一些误诊和限制的情况。
例如,饮食因素可能导致误判斑块性质;部分患者由于颈动脉解剖结构和体位等原因,超声图像质量不佳。
此外,在极严重的狭窄情况下,超声诊断的精确性可能会降低。
六、结论根据目前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超声是一种简单易行、无创伤且准确性较高的方法来诊断颈动脉狭窄。
《2024年彩色多普勒超声、CTA、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对比分析》范文
《彩色多普勒超声、CTA、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这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准确性,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XX家医院自XX年至XX年期间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共XX例,其中男性XX例,女性XX例。
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CTA和DSA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使用高频探头检测颈动脉血流情况及管腔狭窄程度。
(2)CTA: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取颈动脉的三维图像,观察血管狭窄情况。
(3)DSA:利用数字减影技术,将注入造影剂的血管图像与周围组织图像进行对比,从而观察血管狭窄程度。
3. 数据分析将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
三、结果1. 准确率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准确率为XX%,CTA的准确率为XX%,DSA的准确率为XX%。
在三种检查方法中,DSA的准确率最高,CTA次之,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准确率相对较低。
2. 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在灵敏度方面,DSA和CTA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灵敏度略低。
在特异度方面,三种检查方法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总体上DSA和CTA的特异度略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3. 诊断优势与局限性分析(1)彩色多普勒超声:优点在于无创、无辐射、操作简便、价格低廉。
但受操作者经验、设备性能等因素影响,其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2)CTA:优点在于无创、可重复检查、能提供三维图像信息。
但辐射剂量较高,对于钙化斑块的显示效果不如DSA。
(3)DSA:优点在于诊断准确性高、能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血管疾病检查中的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血管疾病检查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颈部血管疾病检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
方法:回顾总结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血管异常疾病187例的分析结果。
结果:187例疾病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诊断颈动脉内膜局限性增厚25例,普遍性增厚19例,强回声粥样硬斑50例;低回声斑块及不均质斑块37例,颈总动脉狭窄27例;颈内动脉起始端狭窄10例,颈动颈动脉走行迂曲9例。
颈动脉体瘤1例,颈部椎动脉异常9例,左侧颈总动脉缺失1例。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血管疾病,经济、方便、无创、准确性高,可作颈部血管检查首选。
也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必要手段。
标签:彩色多普勒;颈部血管疾病检查;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用PHLIPS,HD-1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2Mhz,检查187例颈部血管疾病患者,男102例、女85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62±6.4)岁。
诊断率约98%。
1.2 方法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5~12Mhz探头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束纵轴与血管走向方向平行,二维超声观察血管解剖结构,测量内径宽度,内膜厚度,及狭窄程度。
采取脉冲多普勒取样框深度20cm~25cm,探头与血流束夹角<60,观察整个管腔血流动力学情况,记录内-中膜厚度,频谱改变,斑块大小,血流流速,回声部位及狭窄处血流速度变化,阻力指数等;其中86例为斑块形成、37例为粥样斑块形成,导致颈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
2 结果187例疾病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诊断颈动脉内膜局限性增厚25例,普遍性增厚19例,强回声粥样硬斑50例;低回声斑块及不均质斑块37例,颈总动脉狭窄27例;颈内动脉起始端狭窄10例,颈动颈动脉走行迂曲9例。
颈动脉体瘤1例,颈部椎动脉异常9例,左侧颈总动脉缺失1例。
3 讨论在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检查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大多数是后天疾病引起的,少部分由脑部先天性病变引起,供血不足对人健康危害较大,且引发许多并发症,尤其是中老人,其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1]。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1.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选用线阵探头,
5-10MHz。
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
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向另一侧倾斜。
2.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
完成纵向扫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
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3.测量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5cm范围的内膜厚度)与分叉部内膜厚度。
4.连续纵向及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否导致狭窄,若狭窄测该处原始管径及残余管径,评估狭窄率。
5.CDFI纵向及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变异。
6.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如有狭窄PW于狭窄处及其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2024年彩色多普勒超声、CTA、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对比分析》范文
《彩色多普勒超声、CTA、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对比分析》篇一摘要: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及准确性。
通过对大量病例进行诊断方法的对比分析,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CTA和DSA是临床上常用的三种诊断方法。
本文将就这三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XX例。
2. 检查方法:(1)彩色多普勒超声:采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扫描,观察血流及血管壁情况。
(2)CTA: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进行血管造影,观察颈动脉的形态及狭窄程度。
(3)DSA: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造影,观察血管的详细形态及血流情况。
三、结果1. 诊断准确性:(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为XX%,其中真阳性XX例,假阳性XX例,真阴性XX例,假阴性XX例。
(2)CTA:诊断准确率为XX%,与超声相比,CTA在显示血管壁及管腔内的病变细节上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3)DSA:诊断准确率为XX%,是三种方法中准确性最高的。
DSA能够直观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及血流情况,对于细微的病变也能准确判断。
2. 优缺点分析:(1)彩色多普勒超声: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检查。
缺点是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较大,对于某些复杂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低。
(2)CTA:优点在于无创、可重复检查,且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及管腔内的病变情况。
缺点是辐射剂量相对较高,对于钙化病变的显示可能存在误差。
(3)DSA:优点在于准确性高,能够直观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及血流情况,对于细微的病变也能准确判断。
缺点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且费用较高。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诊断要点: 1 颈动脉旁有一血肿 2 动脉壁上有一破口,并向血肿内射血。
颈动脉创伤
诊断要点
1 血管壁连续中断,局部呈液性暗区,或管壁完 整但内膜部分剥离在管腔内漂动。
2 彩色血流完全中断或破口处喷射杂色血流。
颈内静脉瘤
诊断要点
1 颈内静脉局限性扩张呈梭状囊状或葫芦状,可 见浮动的附壁血栓。
锁骨下动脉盗血起始部斑块图。右侧锁骨 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 致其管腔狭窄。
锁骨下动脉盗血起始部彩色图。彩色多普 勒显示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血流明显加速
锁骨下动脉盗血起始部频谱图。右侧锁骨下动 脉起始部狭窄,频谱多普勒显示血流速度明显 的升高
锁骨下动脉盗血患侧椎动脉彩色多普勒图。图 中显示右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血流方向相反
正常颈总动脉(内中膜)。图中箭头所指 为正常的内中膜,光滑平整。CCA为颈总脉。
正常颈总动脉彩色图。图中所示为正常颈总动脉 的彩色多普勒图像。其内中膜光滑平整,整个血 管腔彩色血流信号充盈良好,分布单一均匀。
正常颈动脉窦分叉以上彩色横切图。图中左侧红色 血流信号充填的血管为颈内动脉,右侧为颈外动脉; 左侧兰色血流信号充填的血管为颈内静脉,右侧为 颈外静脉;
4 内径减少91%~99% (极严重狭窄) ⑴ PSV > 200cm/s ⑵ EDV >100cm/s ⑶ 频窗消失 ⑷ ICA/CCA峰速之比>4
5 内径减少100% (闭塞)⑴闭塞段可见血栓回声⑵ 闭塞段无 血流信号⑶ 同侧颈总动脉舒张期无血流信号,甚至返向波。
颈动脉瘤
诊断要点: 1 血管壁局限性膨大呈梭状或囊状 2 血流束通过瘤体并与两端血管相连,瘤体内为 杂色血流或旋涡状。
颈内静脉癌栓形成彩色多谱勒短轴图。图中示颈内 静脉扩张,管腔内充填以稍强回声的实质肿物,其 内可见丰富的异常血管。CCA为颈总动脉;IJV:颈 内静脉;CA:癌灶;TH:血栓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颈动脉斑块的价值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颈动脉斑块的价值摘要:目的:在颈动脉斑块筛查中,应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究其效果与应用价值。
方法:纳入研究的时段为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抽取在本院开展颈动脉斑块筛查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与同时段在本院开展体检的健康者60例,将其列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定为观察组、对照组。
两组参与研究者,均开展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针对两组颈部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颈动脉斑块特点实施对比;同时观察组患者开展数字减影CT成像检查,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成像的诊断价值。
结果: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相对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高,P<0.05。
经过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斑块特点,发现观察组无斑块少于对照组,低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高于对照组,P<0.05。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检测,发现120个斑块,经数字减影CT成像检查,发现95个斑块,颈部分布、血管分布相比,无差异,P>0.05,而斑块性质、易损斑块相比,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明显高于数字减影CT成像检查,P<0.05。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总动脉混合斑块、颈外动脉钙化斑块与数字减影CT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筛查颈动脉斑块时,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脑血管疾病提供有效的数据,特别是在易损斑块与颈总动脉混合斑块、颈外动脉钙化斑块的检查中,应用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筛查;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价值近年来,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今天,颈动脉斑块成了引发颈动脉血管破裂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其也是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1]。
颈动脉斑块易出现于机体的颈动脉分叉处,其的出现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为了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时做好颈动脉斑块筛查非常有必要。
健康体检人群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
健康体检人群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发表时间:2017-05-16T14:02:55.6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2期作者:姚宏莉[导读] 对体检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检查,可明确体检者颈部病变情况。
(武警成都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分析对健康体检人群实施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66例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266例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血管进行了检查,对检查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
结果:266例受检者中,21.9%检出内膜增厚,19.9%检出斑块形成,27.1%检出脑血管病变,不同性别的受检者以上三项检出率比对无突出差异,(P>0.05),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检者以上三项检出率比对则可见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对体检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检查,可明确体检者颈部病变情况,临床上应该将此检查纳入到常规体检项目中,尤其是针对年纪在50岁以上的体检者,以实现脑血管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
【关键词】健康体检;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205-0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动量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使颈部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对人们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险[1]。
而对于颈部血管疾病,早期检出,并及时施予干预极为关键,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能否得到有效改善。
我院近年来进行健康体检时,应用彩色多普超声对颈部血管进行了筛查,现选择其中的266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其检查的过程及结果,总结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健康体检者实施颈部血管检查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呈现如下。
1.对象以及方法1.1 研究对象在2015年1月份到2016年12月份这一期间到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选择266例为此次研究对象,男性例数/女性例数=135/131,35岁~78岁,均值是(56±6.7)岁。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颈部血管中的应用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颈部血管中的应用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以超声波为基础的检查方法,可以对人体内部的血量、管壁变化、血流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细致观察,具有快捷、无创和无痛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
在颈部血管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颈部血管中的应用概述颈部血管是连接大脑与主体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变易导致人体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同时,颈部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包括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夹层、颈内动脉瘤、颈静脉曲张等多种类型,对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传统的检查方法如X线摄影和CT扫描,存在辐射大、过程不便等问题。
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则以超声波为媒介,不仅能够直接对颈部血管进行无损检测,还能无创、无痛、准确地显示血管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能够很好地解决其他检查手段所存在的问题。
此外,该检查方法还具有高分辨率、简便、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点,适用人群广泛,在临床医学应用中被广泛应用。
二、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1.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病症,该病主要是由于颈动脉内血管壁的钙化、斑块等物质堆积,导致血管壁变硬、狭窄等情况,从而影响血流通畅度。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颈动脉内部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情况,并能够定量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从而辅助医生进行预测和治疗。
同时,建立颈动脉狭窄的多普勒超声模型和病理特征数据库等专业技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案提供了依据。
2.颈内动脉夹层颈内动脉夹层是指血管内膜上方及下方之间发生了分层,并形成了形态不规则的血管壁压缩,临床上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瘤等病理情况。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实时显示动脉夹层,观察血液流动情况,同时还可衡量在夹层中形成的真、假腔的大小和位置,为医生提供全面、准确的分析报告,且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医疗成本、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
颈动脉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颈动脉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吴凤林以往外周血管疾病的检查,主要依靠X线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出现,丰富了血管疾病的检查手段,还具有简便、无创、不需要特殊准备等优点,已成为外周血管疾病检查的首选方法。
第一节解剖概要颈部动脉血管左侧颈总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从头臂干即无名动脉发出,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过胸锁关节后方上行入颈部。
颈总动脉在平对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该分叉处管径稍扩大又称壶腹部。
颈内动脉一般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外侧,后转向内侧,颅外段无分支,管径较粗,供应大脑血液。
颈外动脉位于内侧,管径较细,分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等分支,供应颈、面部和颅顶软组织血液。
解剖变异最常见的变异是头臂干与左侧颈总动脉从同一点发出或位置比邻,而左侧颈总动脉直接从头臂干发出比较少见。
右侧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变异极其少见。
重要的旁路供血当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颅内及颅内外动脉间可产生侧支循环,主要有三种:颅内大动脉交通(willis环)、颅内外交通、颅内小动脉交通。
willis环交通在此不多述,重点述颅内外交通、颅内小动脉交通。
正常情况下,颅外动脉不向脑部提供血液,但当颈内动脉、椎动脉发生闭塞时,颅内外动脉间可形成交通支,主要有2个:①颞浅动的额支与眼动脉之间的交通支;②颈外动脉枕支与椎动脉寰椎支之间交通支。
颅内小动脉交通是指颅内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之间、前毛细血管之间存在广泛吻合。
颈部静脉血管分颈内静脉及颈外静脉。
颈内静脉是颈部最宽的静脉血管,与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伴行,分颅内属支与颅外属支。
颅内属支与乙状窦静脉相延续,收集颅内血流。
颅外属支收集咽、舌、喉、甲状腺及头面部器官的血流,这些属支在舌骨大角附近注入颈内静脉。
颈内静脉下行与同侧锁骨下静脉汇合组成头臂干,在汇合处有1-2对静脉瓣阻止血液逆流。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浅静脉,在耳垂下,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汇合而成,主要引流头皮、面部及部分深层组织的静脉血液。
颈部血管的超声检测
颈部血管的超声检测连续性多普勒超声(C o n t i n u o u s W a v e D o p p l e r U l t r a s o u n d C W)探测人体周围血管,在50年代开始使用。
由于不能显示血管的结构,应用受限。
双功能超声仪将超声成像系统与多普勒技术结合。
不仅可显示血管的结构,而且具有距离选通能力,为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80年代彩色多普勒(C o l o r D o p p l e r F l o w I m a g i n g C D F I)的兴起,更形象化的显示血管内血流信号和充盈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血流动力学信息,而成为诊断血管疾病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方法。
一.正常颈动脉图像1.二维超声图像高分辨力仪显示,颈动脉长轴为与心动周期同步搏动的二条平行光带,光带即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成。
内膜回声较低,纤细光滑,连续性好,呈细线状。
中层为暗区带,外膜为血管壁最外层,呈明亮光带,管腔内为无回声暗区,自内膜内缘至外膜内缘为测量管壁厚度的,称I n t i m a M e d i a T h i n k n e s s (I M T)。
(1)内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对20-60岁分5个年龄组测量内径C C A6.1m m±0.06I C A4.7m m±0.54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
(2)对动脉壁不同部位I M T测量C C A0.45m m分叉处0.41m mI C A0.48m m分叉处略小于动脉干处2.频谱多普勒(1)正常颈总动脉血流呈三峰,收缩期有二个峰,第一峰V1大于第二峰V2,双峰间有切迹。
舒张期持续低速血流,其流速介于颈内与颈外动脉之间。
(2)正常颈内动脉显示低阻型血流频谱,收缩期血流速上升缓慢,双峰间切迹不明显,呈三峰递减型或二峰型,全舒张期均显示流速较C C A为高,尤高于E C A。
(3)正常颈外动脉,显示高阻型血流频谱,收缩期流速迅速升高,舒张期下降也快呈尖蜂状,舒张期仅少量低速血流。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体会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体会
丁建成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0)S7
【摘要】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不同程度及类型的颈动脉硬化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我院门诊及内科住院病人366例,行颈动脉常规彩超检查,观察颈总、颈內、外动脉有无硬化班块,斑块数量、位置、回声强度及有无狭窄。
结果:动脉内膜面粗糙、內中膜增厚185例,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6例。
颈动脉狭窄及闭塞15例,正常80例。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颈部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诊断方法。
【总页数】2页(P91-92)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诊断
【作者】丁建成
【作者单位】赤峰市第二医院功检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硬化诊断中的诊断意义 [J], 魏丽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TACI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 [J], 贺利霞;刘晓妮
3.颈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分析 [J], 付君
4.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J], 米岩
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病变的诊断效果研究 [J], 宋丽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部血管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修改版ppt]
病理改变
早期表现为内膜下结缔组织疏松变性
继则为胆固醇及钙盐的沉积,形成纤维斑块,导致 管腔狭窄;
最后内膜破裂形成溃疡
由于病变处管壁受损薄弱,可破裂出血,亦可因管 腔狭窄和斑块脱落,引起脑缺血和脑梗塞。
临床表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实质缺血性病变的
主要原因之一,当粥样硬化斑致血管狭 窄大于60%时,临床出现症状。
颈动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膜病变
正常
内膜增厚
钙化斑
内膜下脂质条
扁平斑(内膜下类脂质沉着)局部轻微隆起, 均匀低回声
2.软斑(纤维脂肪斑块)
斑块呈中强或弱回声,由于内膜向管腔内凸 出,形态或不规则,有的可呈扁平样或偏心 半圆型,内部结构均匀或不均匀。
不均匀软斑其形态不规则,易被血流冲击, 形成脱落栓子,是造成日后栓塞的一个危险 因素,应该引起重视。
脑缺血其可引起眩晕,头痛及昏厥等症
状。脑梗塞时可引起脑血管意外,有意 识突然丧失、瘫痪及失语等征候。
声像图特征
根据病变的程度及形态改变,可分为四种类型
1.粗糙 动脉管壁正常三层结构消失或破坏,
内膜面粗糙不平,不规则增厚,一般呈 细点状或线状弱回声,少数为中等回声, 内壁厚度大于1.0mm。
这是由于少量脂肪沉积于内膜形成的。
颈部血管疾病的彩 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彩超检查的目的意义
早期发现血管疾病,早期干预 给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一旦发现脑血管疾病,帮助寻找可能的病因 无创检查,便于随访及疗效观察
颈动脉的解剖
颈动脉的检查方法
体位: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头偏向对侧 方法:
一、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
查,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 动脉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标准[详]
超声检查规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
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向另一侧倾斜。
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颈外动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
完成纵向扫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测量颈总动脉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5cm 围的膜厚度〕与分叉部膜厚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连续纵向与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膜增厚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假设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否导致狭窄,假设狭窄测该处直径狭窄率、面狭窄率。
CDFI与PW于狭窄处与其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动脉与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管腔径。
CDFI纵向与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与血管变异。
二、腹部超声检查规肝脏【检查方法】〔一〕、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展检查以与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展检查。
〔二〕、检查体位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
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
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局部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0~90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三〕、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展。
颈部血管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上的表现(149 页PPT)
b.面积狭窄率(%) 取横切面,分别测定原始管腔横截面积(An)和残余管
腔横截面积(As)。 面积狭窄百分率=[(An - As)/ An]*100%
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处的彩色血流显像
由于狭窄处粥样斑块或血栓的形态不同, 使用面积法和内径法会得到不同的狭窄率
面 积 法 更 接 近 真 实 值
• 建议采用面积狭窄百分率方法测定血管狭窄程度
• 2) 将观测区图像局部放大(zoom)。
• 3) 调节聚焦区域至测量观察部位。
3. 斑块测量及解剖结构 注意横、纵向扫查结合以免遗漏位于侧壁上的斑块
前 壁 前内侧壁
内侧壁
前外侧壁 外侧壁
后内侧壁 后 壁
后外侧壁
基底部
核心部
颈部血管疾病声像图和多普勒 血流频谱曲线表现
• (一)颈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 (二)椎动脉闭塞性疾病 • (三)多发性大动脉炎 • (四)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 • (五)颈动脉瘤 • (六)颈动脉体瘤
颈部血管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上的表现
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
目的
•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
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出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
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
(三)测量方法 1. 血管内径测量 (1)以心脏收缩期血管横断面的内径为准。
测量血管从近侧壁内膜内表面至远侧壁内 表面的垂直距离。 (2)测量部位: CCA中部;ECA起始部上方 1cm处;ICA起始部向上1.5~2.0cm处(避开 窦部膨大部)。 椎动脉内径的测量选取血管纵切面横突段的 第3-4椎间或4-5椎间进行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超声检查新进展
52
高频彩超检测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中的内皮细胞既是感 应细胞,又是效应细胞;
缩血管与舒血管物质失衡,会导 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使动脉粥样 硬化形成;
53
超声无创检测方法,已被广泛 用于高危人群的早期监测、早期干 预及药物疗效判定
54
血管内超声的应用
以往主要用于冠脉病变的研究,现 开始试用于外周大动脉,适用于血管内 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切割斑块、放置血 管内支架),前景很好。
14
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峰值比 (VICA/VCCA)可判断管腔狭窄程度 正常<0.8 >1.5-1.8提示狭窄程度达50% >1.8提示狭窄程度达>60-79% >3.7提示狭窄程度达80-99%
15
内径狭窄(%)=[(D-d)/D]X100% 血管 纵断面,用于对称性狭窄,评价狭窄程度;
16
面积狭窄%=[(A-a)/A]X100% 取血管横断面,用于
55
48
椎动脉起始段显示率在80-90%,此处 病变可能遗漏。 椎动脉穿行横突孔内的部分无法观测 椎动脉第三颈椎以上显示困难
49
颈动脉
内径狭窄<50%时,计算内径狭窄(%) 和面积狭窄%
50
内径狭窄>50%时,应用多普勒血 流参数评估狭窄程度
出现局限性流速改变,血流参数有 重要意义
全程性流速改变,要考虑全身性疾病: 心功能不全、甲亢、高血压等
20
复合斑块(斑块出血、溃疡、血 栓形成)斑块较大,基底宽,表面呈 “火山口”状。
硬斑(斑块纤维化、钙化)表面 高低不平,有声影
21
声像图特点
22
正常颈动脉二维图
23
正常颈动脉彩色血流图
24
正常颈动脉多普勒频谱图
25
正常颈内静 脉
26
正常椎动脉
27
正常椎动脉彩色血流图
28
正常椎动静脉
颈部血管疾病的彩色 多普勒超声诊断
功能科 吴银凤
1
彩超检查的目的意义
早期发现血管疾病,早期干预 给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一旦发现脑血管疾病,帮助寻找可能的病因 无创检查,便于随访及疗效观察
2
适应症
• 1、颈动脉粥样硬化; • 2、颈动脉瘤; • 3、椎动脉闭塞疾病
3
检查方法
• 1、平卧位,颈后垫枕,头后仰暴露颈部, 选用7~10MHz线阵探头;
• 2、二维:先从颈根部探查颈总动脉近心端, 将探头沿血管方向向头侧移动,跨过颈动 脉分叉处,分别探测颈内、颈外动脉,尽 可能探测到颈部最高位置,然后将探头转 动90度,沿血管走行作横切面显示。通过 甲状腺水平对颈总动脉定位,再行颈动脉 的连续性横切面和纵切面探测。
4
检查方法
• 3、CDFI:在二维实时图像显示下,将取样 容积置于检查血管中心,超声束与血流方 向夹角应小于60度
29
血管病变
30
颈动脉内膜病变
正常
内膜增厚
钙化斑
内膜下脂质条
31
扁平斑
32
软斑
33
复合斑块
34
硬斑
35
颈内动脉闭塞
36
血管狭窄 颈动脉偏心性狭窄 颈动脉对称性狭窄
37
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38
颈内静脉扩张症
39
椎动脉病变
血管畸形
40
椎动脉病变
血管畸形
41
椎动脉病变
42
椎动脉病变
对称及非对称性狭窄,评价狭窄程度
17
血 管 内 中 膜 厚 度 ( IMT )
正 常 CCA 与 ICA<1mm,CCA 分 叉 处 >1mm 判断内膜病变,评价血管内皮功能
18
斑块类型
19
扁平斑(内膜下类脂质沉着)局 部轻微隆起,均匀低回声
软斑(纤维脂肪斑块)形态不规则, 表面不光滑,突于管腔,回声不均,低 回声为主。
11
舒张末期流速(Vd) 正常>23.4±5.3cm/s 狭窄<50%无变化 狭窄<60% Vd<40cm/s 狭窄>60% Vd>40cm/s 狭窄>90% Vd>100cm/s 管腔阻塞时,无血流信号
12
流速时间积分(VTI) 一个心动周期的流速曲线下方积分
13
阻力指数(RI) 正常0.5-0.75,颈外>颈总>颈内动 脉 若>0.75,提示外周阻力增加 <0.5则表示降低
5
观察内容
6
二维:血管内膜、形态异常(斑块
及其性质、狭窄和闭塞)、测量斑 块大小;内膜-中膜厚度(IMT)
7
彩色多普勒:血流方向、性质(层
流、湍流及涡流);有无充盈缺损、 狭窄、血流中断及倒流
8
频谱多普勒:观察血流流速形态、
测量血流参数
9
常用的血流参数 正常值及其意义
10
收缩期峰值流速(Vs): 正常>60.1± 13.4cm/s 狭窄<50%无变化 狭窄>50%明显增高,远端明显减低 管腔阻塞时,无血流信号 一侧阻塞,对侧代偿性增高
43
椎动脉病变
44
椎动脉病变
45
彩超应用与评价
46
椎动脉
在评价椎动脉有无供血不足时 血流量多少主要为定性诊 断 .Q=VxAxt(V= 空间平均流速的 时 间平均值,而脉冲多谱勒曲线仅能 给出空间最高流速时间平均值)
47
一侧椎动脉血流参数低,另一侧 增高,则表明对侧已代偿。
重视流速曲线、血流峰值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