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兰州段根据河流形态大体上可分讲课教案

黄河兰州段根据河流形态大体上可分讲课教案
黄河兰州段根据河流形态大体上可分讲课教案

黄河兰州段根据河流形态大体上可分

山区河流典型河段整治模型试验研究

何文社方铎李昌志杨胜发

(四川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5)

摘要通过对黄河兰州市区河段水文特征、河道地形、河相关系及河床演变规律的分析,认为该河段具有山区冲

积河流的特性;并提出了防洪最小整治河宽为300m。同时进行了泥沙模型试验,实验与原型基本吻合。该方案

的实施不但可满足泄洪的要求,且并未引起水位、流速及河床断面地形较大幅度的变化;相反,断面地形趋于平

坦,平均流速及岸边流速有所增大,减小了污染物的沉积,有利于岸边取水。且整治方案为城市滨河路的规划,

美化及城市建设合理用地提供了设计依据。

关键词山区河道河道整治整治宽度物理试验黄河

1 典型河道概况

1.1 地形特征

黄河兰州段位于兰州带状盆地,呈东西走向,西起西柳沟东至桑园峡,河段全长44.84km。根据河流形态大体上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从西柳沟(1#水文大断面)到西沙桥(5#水文大断面),河道长约5km,河宽300-400m,无河心滩,河床稳定,水面比降约0.9‰。第二段, 从西沙桥到七里河桥(14#水文大断面),河道长约17.5km,河宽230-600m,河心多滩,河道主流不定,时而向南,时而向北,在行洪期间河岸易被冲刷,水面比降为1‰-1.3‰。第三段,从七里河桥到黄河铁桥(19#水文大断面),河道长约 5.4km,河宽300-380m,除金城关(K27+100)有夹心滩外,河床比较稳定,两岸河堤基本形成,水面比降0.8-0.9‰。第四段,从黄河铁桥到桑园峡(26#水文大断面),河道长约14km,河岸宽350m左右,由于桑园峡口宽度仅120m,当流量较大时该河段出现壅水。

总之,全河段河槽宽窄相间,河宽变化较大且多边滩或江心洲,窄处仅120m,宽处可达600-700m(含江心洲)。河床基本上由砂卵石组成,且多卵石边滩及江心洲。主泓在一定范围内摆动,河段洪枯水位变幅不大;洪水期河岸时有冲刷,水面比降0.9-1.3‰。河段枯水流量540m3/s,造床流量3000m3/s,百年一遇流量6500m3/s,1981年实测的最大流量5600m3/s。从平均情况看,枯水流量下,平均水深2.5m,平均河宽200m,平均流速1.0m/s;行洪时,平均水深 5.7m,平均河宽450-500m,平均流速 2.9m/s,河床糙率为0.032,河岸糙率为0.030-

0.35,滩地糙率为0.045,中水情况下综合为糙率0.035。

1.2 水文泥沙特征

黄河铁桥下游210m处为黄河兰州水文站,自1935年建站以来积累了较长的实测资料(见表1)。1981年黄河兰州段出现了5600 m3/s的洪水,当年市建委沿兰州市44.84km的黄河段布设了27个水文大断面,测量了水位,并推算了若干流量级沿河水面线。

整理分析黄河兰州水文站的实测流速、泥沙及断面等资料。本河段历年演变特征是:河段的挟沙水流处于次饱和状态。年内具有涨水期淤积,退汛期冲刷的特征。随着年际和年内流量

分配的不同,浅滩河段河床有着相应的变化。年际间具有枯水年淤积,丰水年冲刷的特征。由

表1 黄河兰州水文资料

此可见本河段水流输沙能力强,其河床形态、输沙条件具有山区冲积河流的属性。兰州上游刘家峡水电站截流后(见表2),悬沙含量有着明显的降低,年平均由 6.4kg/ m3降为 1.52 kg/ m3,根据河床中边滩及沙洲取样分析(见表3),可见上游来沙仍以悬移质形式被带往下游。在来沙方面主变化是下泄沙量减小,泥沙的组成变细。1985年后,同流量下水文站水位已基本稳定,河床趋于平衡。

表2 刘家峡截流前后兰州水文特征

表3 河床泥沙级配资料

2 最小整治河宽方案探讨

2.1 河相关系法

通过对本河段的自然演变规律分析得知河段冲淤基本平衡。为此采用阿尔图宁计算稳定河宽的公式,取ξ为1.0~1.1[1],求得河宽为218~240m。故河宽240 m可作为中水整治方案的依据。

2.2 优良河段类比法

在市区河段上选取了几个控制断面进行论证。黄河铁桥建于1909年,桥址断面河宽230m,七里河桥建于1958年,桥址断面河宽270m,其下游1.2km(k23+600)处河宽仅200 m,此几处河段均经受了1964年5660m3/s及1981年5600m3/s的洪水考验。盐城黄河大桥建于1979年,桥址处河宽305m,1981年的洪水顺利宣泄。由此可以认为,河宽300m可作为设计洪水最小堤间距的参考值。

3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1 动床模型设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