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完整版本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无限法偿的对称,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当基准利率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它等于以当年价格(现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基期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还包括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金融中介比率:所有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份额。
金融国际(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不兑现信用货币:政府纸币是典型的不兑现信用纸币,是与银行券同时流通的、以国家政权为后盾的国家发行强制流通的纸质货币。
政府纸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表现出强制流通的、不可兑现的特征。
2.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3.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国法定价格标准的铸币,是该国的基本通货。
4.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专供零星支付之用。
5.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属于商品货币的一个经济范畴。
不同的社会体现不同的生产关系。
6.借贷资本: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7.商业信用:就是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贷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8.银行信用:就是银行与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9.国家信用:是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即国家以债务人身份举债和以债权人身份有偿使用财政资金两个方面。
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
10.消费信用:就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11.股份信用:是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所体现的一种信用形式。
12.国际信用:也叫国际信贷。
是指国际的借贷关系。
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13.信用工具:是证明债券、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14.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以证明其入股的资本额并有权取得股息的书面凭证,是资本市场上借以实现长期投资的工具。
15.金融衍生工具:即指从原生资产(股票、债券、货币等)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
16.市场利率:指借贷双方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反映一定时期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利率。
17.公定利率: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银行公会(同业协会)等金融机构行业组织所确定的利率。
18.固定利率:指在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商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合同期内,利率不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变化。
货币银行学的名词解释(完整版)
货币银行学的名词解释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在长期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商品。
2、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3、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计算其他商品的价值时,便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4、流通手段: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时,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5、货币流通:指在商品交换中,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从一个所有者手里转到另外一个所有者手里的不断运动。
6、货币流通规律:指在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用公式表示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水平*待实现的商品总量/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7、贮藏手段: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并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时,货币就执行贮藏手段。
8、支付手段: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9、世界货币:货币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10、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它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
如果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都称为实物货币。
11、代用货币:指作为货币的物品本身的价值低于其代表的货币价值。
12、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
13、部分储备制:银行体系只需保留部分现金准备即可,其余存款可运用于放款或投资用途。
14、铸币:是经过国家证明,具有一定形状、质量、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15、无限法偿:在支付行为中,只要付出本位币,偿付行为即告结束,对方无权要求改用其他货币,否则被视为违法。
16、有限法偿: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当支付金额超过一定限额时,对方有权拒绝接受。
17、金准备制度:金准备制度的用途:第一,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第二,作为扩大和收缩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18、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特点: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地兑换金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货币层次: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
中央银行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即m0:现金,或流通的货币;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
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它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2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愿用货币形式维持自己的总收入或财富的一种心理因素。
因为货币就是流动性最小的资产,所以人们可以对货币产生偏好。
引发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交易动机、慎重动机和投机动机。
3、单一规则: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张。
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弗里得曼认为,货币数量的范围应该确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也即m2;货币增长率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货币供应增长率一经确定不能任意变动。
4、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就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列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
它涵盖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减升值的影响。
而实际利率则就是指名义利率剔出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就是债务人采用资金的真实成本。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5、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
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
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6、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种类根据期限可以分成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就是指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整体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利率通常就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主要整体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文档
1、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2、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3、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4、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5、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6、货币乘数: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7、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8、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
即依靠信用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
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9、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10、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11、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3分)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是重要的融资形式。
1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货币:(1)货币是贵金属、是财富。
(2)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币是名目或符号。
(4)货币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5)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
(6)货币是“流动性"。
(7)货币是信用关系的载体。
价值尺度:交易、借贷、工程建设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对标的物价值的计算和测量,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单位,可用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劳务、资产、负债、工程等的价值量大小,使各种价值物相互之间可以方便的进行比较,货币的这种功能被称之为价值标准(尺度)或计算单位。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易中充当媒介,才使得商品在不同主人之间顺利地实现了转换或流通,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货币首先表现为一种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
储藏手段:当货币被当做价值或财富而为人们保存起来、退出流通并处于静止状态时,就是其发挥价值储藏功能的时候,货币因此被看做是一种价值储藏手段。
支付手段:现代经济生活中的种种支付,如清偿债务、交纳赋税、借贷、支付租金、利息、工资等,都是用货币完成的,因此,货币是一种支付手段或延期偿付标准。
铸币:一种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的金属货币便产生了,这就是铸币。
纸币:纸币根源于铸币。
国家有意铸造不足值的货币,用来集中更多的社会财富。
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程度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国家强制发行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纸币来充当流通手段。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银行券:可称为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银行签发,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向其对付金银货币的债务凭证.存款货币: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用货币主要采取了非实体化的存款货币的形式,人们的货币只有一小部分以现金(钞票和铸币)的形式持有,大部分以记账符号的形式存在于银行的账面上。
电子货币:用电脑储存和处理,无需借助纸质工具即可用于广泛支付的预付来人票据。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分为金属货币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
4、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5、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6、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不加限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7、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小的货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货币给驱逐出去,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8、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汇兑平价体系、固定汇率、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并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
9、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体系。
第二章1、信用: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的借贷行为。
2、利息: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使用贷款的代价。
利息的作用:①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②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资金;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④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⑤有利于银行本身企业化经营与金融事业的发展。
3、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4、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5、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6、可贷资金理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7、期限结构理论: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来表示。
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货币的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货币的无限法偿: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它有无限支付的能力,不论支付额有多大,出售者和债权人都不得拒绝接受。
货币的有限法偿:辅币一般用较贱金属铸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货币,但国家规定在一定限额内,辅币可以与主币自由兑换,即有限法偿。
2、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货币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即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
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指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也是债权人据以向债务人收取利息的利率或债务人据以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的利率。
实际利率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4、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5、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买方信贷:是出口信贷的一种形式,是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信用,进口商获得该贷款后用来向出口商付清货款,然后按规定的还款期限偿还出口方银行的贷款本息。
卖方信贷:是出口信贷的一种形式,由出口国银行向出口商提供贷款,出口商用来向进口商提供分期付款。
6、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商业本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数额款项的债务凭证。
商业汇票:是债权人通知债务人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
7、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资金的直接融通:由赤字单位(最终借款人)直接向盈余单位(最终贷款人)发行(出卖)自身的金融要求权,其间不需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或虽有中介人,但明确要求权的仍是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这种融资方式称为直接融通。
资金的间接融通: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没有直接契约关系,双方各以金融中介机构为对立当事人,即金融机构发行(卖出)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并利用所得的资金去取得(买进)对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这种融资方式称为间接融通。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
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无限法偿:
(1)含义:即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 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 数额如何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 的对方不得拒绝接受。
有偿法偿:
(1)含义:主要是针对辅币规定的,在一次 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 收;但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 银行信用:
• (1)含义:以货币资金借贷为运营内容和以 银行及某些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为行为媒介 主体的信用关系。
• 银行信用:
• (1)含义: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 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外国政 府举含义:是指在市场机制下可以自由变动的利率
• 货币:
• (1)含义: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 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 本位币(Standard Money)
(1)含义: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按照国家 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主币。
• 辅币(Fractional Money )
(1)含义: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 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
• 名义利率:
• (1)含义: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 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 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
• 实际利率:
• (1)含义: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 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股票:
(1)含义: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 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 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 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 是最为重要的资本市场工具
• 单一银行制:
• (1)含义:也称单元制、单元银行制,即商业银
行只有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不设立分支机构。实 行单一银行制度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较灵活, 但其经营范围受到地域的限制,难以在大范围内调 配资金,风险抵押能力相对较弱。目前实行这种制 度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因为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 国家,实行这种制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限制垄断, 提倡自由竞争,但近年来有些放松,有向分支行制 转化的倾向。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银行体系及其运作的学科。
货币银行是指主要从事信贷业务、支付结算和货币发行、监管等一系列与货币有关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等。
货币银行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货币银行的职能和作用、货币银行体系的组织结构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下面我将对这些概念进行一一解释。
首先,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银行的产生是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远古时期,人们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的交换方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于是货币作为一种便利的交换媒介被引入。
随着货币的引入,人们开始将财富存储在一些可靠的机构中,这就是货币银行的起源。
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银行的种类也逐渐增多。
接着,货币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货币银行的职能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信贷和货币发行等。
首先,货币银行作为支付和结算的中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货币银行通过信贷业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的发展。
此外,货币银行还具有货币发行的权力,即发行和管理货币以维持货币市场的稳定。
再次,货币银行体系的组织结构。
货币银行体系是由各个层级的银行组成的体系,其中包括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等。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提供其他金融服务的机构,是货币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央银行则是国家的货币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担负着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职责。
最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货币政策是指由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的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制定主要由中央银行负责,其中包括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管理通货膨胀的目标。
总的来说,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银行体系及其运作的学科。
它涉及货币银行的产生、发展、职能和作用、组织结构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内容。
这门学科对于理解货币银行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word版)《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较全面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能够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础上也能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可以进行转账结算的银行存款等。
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具有派生功能,是现代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
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货币增量:指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通常是指今年与上年相比的增加额。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偏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偏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二是汇率制度的安排;三是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
大学金融必修课《货币银行学》全册书名词解释(最全)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街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工具。
货币执行这-职能,不需要现实货币。
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减少了商品交换中的价格数目,从而提高了交换的效率2、价值储藏:是货币的职能之一,即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被用作财富或购买力储藏的工具。
此时,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成为跨期管理的工具。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点在于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3.狭义货币(MI):通常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
其中,现金是指流通中的通货,活期存款在国外是指全部的活期存款,在我国只包括支票类和信用类活期存款。
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的代表,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4.广义货币:M2,通常由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矩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
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的范围,包括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实力的货币形式。
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和对未来货币流通的预测都有独特作用。
5.准货币,也称亚货币。
般将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市之差称为准货币或亚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
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市,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6.支票:是指银行存款客户向银行签发的无条件付款命令书。
按支付方式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前者可以从银行提取现金,后者则只能用于转账结算。
由于支票可以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因而支票所依附的活期存款通常称为存款货币。
7.信用卡: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的一种特制载体卡片,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信用卡结账日再行还款的一种消费信用形式。
因此,信用卡实际上就是银行提供给用户的种先消费后还款次的小额信贷支付工具。
信用卡的使用方便了日常消费。
8.购买力:是指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
物价指数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 反之,货币购买力越高。
货币银行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
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可分为个人的货币需求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
4、货币乘数: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货币乘数模型:m=Mⁿ/B5、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
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6、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
可见。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7、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货币政策的传导: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9、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XXX版)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使用货币符号等信用工具作为货币的一种货币表现形式。
存款货币:指可签的活期存款。
电子货币:指在预付基础上形成的多用途零售电子支付储值。
货币金属论:指把货币和贵金属混同。
基本观点是货币就是贵金属,是一种商品,是一种财富;它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由其内含的金属价值所决定的。
货币名目论:指完全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定货币具有实质价值,认为货币不过是一种符号,只是名目上的存在。
价值尺度:指货币被用来衡量并计算商品和劳务的价值的功能。
交易媒介:指货币充当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媒介的功能。
本位币:指根据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和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
辅币:指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流动性:指转变为现实交易媒介的方便程度。
货币层次:以流动性大小为依据,即以改变为理想交易媒介的方便程度为标准对货币进行的分类。
货币制度:指国家以法律形式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动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划定所形成的制度。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市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会逐渐减少,而市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会不断增加。
(市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被称为良币,市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被称为劣币)第二章信用:指信贷行为的总称,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让渡或转移,注重的是”信“和”用”两者的有机结合,其本质为“债”。
商业信誉:指工商企业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在一同的信誉形式。
银行信誉:指各种金融机构为中心形成的货币信誉,包括授信和受信两方面。
(广义),指银行通过存款和贷款等业务活动形成的信誉。
(狭义)国家信誉:指国家(当局)为信誉主体依照信誉原则所从事的一种信誉活动。
消费信誉: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满足生活消费方面的货币需要的信誉形式。
电大《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全
电大《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K 线法: 侧重于若干交易单位(通常是以交易日作为交易单位)的K 线组合情况,以此来推测证券市场多空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而判断多空双方哪一方占优势。
K 线图是进行各种技术分析最重要的图表。
单独一天的K 线形状有12 种之多。
B 半强势有效市场: 资本市场的所有公开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股票的价格当中。
这些公开信息包括股票价格、会计数据、竞争公司的经营情况、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以及与公司相关的所有公开信息。
保险费: 保险公司为承担一定的保险责任向投保人收取的费用。
保险费也是投保人为取得获得赔付的权力所付出的代价,通常根据保险标的危险程度、损失概率、保险期限、经营费用等因素来确定。
保险公司:是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
保险基金:由保险费、保险公司的资本以及保险盈余共同构成,保险基金是补偿投保人损失及赔付要求的后备基金。
保险基金对约定范围的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后,保险公司还要对剩余资金进行积极的投资运作,以提高公司资金的盈利水平。
备用信用证: 备用信用证是一种信用证的安排,它表示了开征行对受益人的以下责任:(1)偿还申请人的借款,或预支给申请人;(2) 支付有申请人承担的任何债务;(3)对申请人不履行契约而付款。
只有在申请人不能偿还借款或不能履约时才起支付作用,若申请人已经还款或已履约,银行则无须支付,因此被称为备用信用证。
本票: 指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币材: 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币材通常具有四个性质,即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虽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的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货币与经济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本质)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能力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货币存量:指某一时点上的货币总量。
货币流量:指一定时期内的货币周转总额。
狭义货币:指那些流动性最强,起承担的职能主要是充当交换媒介的那部分货币广义货币:既包括高流动星的现金、活期存款,又包括流动性稍差、但有收益的存款货币第二章货币制度货币制度:国家用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本位币:是一国的主币,是用货币金属并按规定的货币单位铸成的铸币。
辅币:是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通货,主要供小额周转使用。
自由铸币:指公民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造币厂铸成本位币,不受数量限制。
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工具信用:是以偿还为前提的借贷行为,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后才出现的。
商业信用:厂商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
银行信用:有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期票:即商业本票,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
汇票:是出票人要求受票人在一定期间内向收款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须经付款人承兑后方为有效票据。
第四章金融中介机构储蓄机构:是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
信用合作社:由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互助性质的会员组织,是一种由会员集资联合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
保险养老基金:由企业等单位的雇主或雇员交纳基金而建立起来的。
第十三章中央银行的低位与职能●差额清算系统:系统将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余额,即净结算头寸。
然后将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结算银行进行划转,实现清算。
●全额清算系统支付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上进行总的借贷方差额结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指信贷行为的总称,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让渡或转移,注重的是”信“和”用”两者的有机结合,其本质为“债”。
商业信用:指工商企业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为中心形成的货币信用,包括授信和受信两方面。(广义),指银行通过存款和贷款等业务活动形成的信用。(狭义)
信用交易:指投资者购买股票时只支付一部分价款作为保证金,差额部分由经纪人垫付的股票交易方式。
金融衍生工具:指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的一类金融产品。
期货:指由交易所统一设计并在交易所内集中交易的标准化远期交货合约。
期权:指持有者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以既定的价格向期权的出售者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商品,证券或期货。
现值:指未来一定数额的钱的现在价值。
到期收益率:指购买债券并持有到债券期满时,投资者获得的实际收益率。
费雪效应:指货币供给增加,可能会使人们预期未来的物价水平上升,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债券的均衡利率也会上升,结果引起市场利率上升。
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利率不是取决于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而是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数量,因为货币是一个内生变量,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是一个精致的分析工具,IS曲线描述了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LM曲线描述了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代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均衡利率。
期限结构:指其他特征相同而期限不同的各种债券利率间的关系。
第五章
金融机构:指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信用,资金融通,金融工具交易以及相关业务的组织机构。(即指专门从事各种与融资活动有关的金融中介服务组织。)
本票:指有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指有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国库券:指政府为调节国库收支而发行的一种短期政府债券。
回购协议:指在货币市场上出售证券以取得资金的同时,出售证券的一方同意在约定的时间按照原价或者约定价格重新买回该笔证券。
流动性:指转变为现实交易媒介的方便程度。
货币层次:以流动性大小为依据,即以转变为现实交易媒介的方便程度为标准对货币进行的分类。
货币制度:指国家以法律形式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动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市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会逐渐减少,而市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市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被称为良币,市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被称为劣币)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指银行向存款人发行的一种大面额存款凭证,并且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
第三章
利息:指借款人付给资金出借者的报酬,用于补偿出接者由于不能在一定期限内使用这笔资金而蒙受的某种损失。
利率:指一定的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金额(本金)的比率。
复利:又称利滚利,指在计算中要将每一期的利息都加入本金一并计算下期的利息。
同业拆借市场: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正回购:指中央银行以议定价格向金融机构卖出有价证券的同时,约定在规定期限内以约定价格再买回证券。
逆回购:指中央银行以议定价格向金融机构买进有价证券的同时,并约定在规定期限后如数卖还给原来的金融机构。
资本市场: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进行长期性资金融通的市场。
投资资金:指通过发行基金券(基金股份或者收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投资制度。
证券交易所:指集中交易已发行证券的固定场所。
场外交易市场:指由自营商通过计算机,电话,报刊等通信工具建立起来的一个无形交易网络。
国家信用:指国家(政府)为信用主体按照信用原则所从事的一种信用活动。
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满足生活消费方面的货币需要的信用形式。
票据:指各种有价证券和商业凭证,如汇票,国库券,发票和提单等。(广义)指汇票,本票和支票。(狭义)
汇票:指有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货币名目论:指完全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定货币具有实质价值,认为货币不过是一种符号,只是名目上的存在。
价值尺度:指货币被用来衡量并计算商品和劳务的价值的功能。
交易媒介:指货币充当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媒介的功能。
本位币:指根据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和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
辅币:指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收益率曲线:将期限不同,风险,流动性和税收因素都相同的债券的收益率(如不同期限的国债的收益率)连成的曲线。
第四章
金融市场:指资金融通的场所,即在经济系统中引导资金流向,使得资金由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转移的市场。P89
货币市场: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之内(包括一年)的短期金融工具交易的资金交易市场。
票据市场:指票据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所产生的以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版)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使用货币符号等信用工具作为货币的一种货币表现形式。
存款货币:指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
电子货币:指在预付基础上形成的多用途零售电子支付储值。
货币金属论:指把货币和贵金属混同。基本观点是货币就是贵金属,是一种商品,是一种财富;它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由其内含的金属价值所决定的。
股票:指股份公司筹集资本时所发行的一种法律认可的代表股份资本的所有权凭证。
债券:指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
优先股:指股份公司处于特定需要而发行的,在收益与公司结算剩余财产分配上转换债券:指可以兑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