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研究性学习
调查研究鲁迅的实践报告(2篇)
![调查研究鲁迅的实践报告(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bf561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b.png)
第1篇一、前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呼唤民族觉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研究鲁迅的实践活动。
以下是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目的1. 深入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增强对鲁迅的认识。
2. 分析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内容1. 鲁迅生平资料收集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收集鲁迅的生平事迹、成长经历、重要作品等信息。
2. 鲁迅作品阅读与分析选取鲁迅的代表作,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进行阅读与分析,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3. 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影响分析鲁迅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4. 鲁迅研究现状了解国内外鲁迅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
四、实践过程1. 阶段一:资料收集与整理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鲁迅生平、作品、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资料收集。
经过整理,形成了一份较为完整的鲁迅资料汇编。
2. 阶段二:作品阅读与分析小组成员共同阅读鲁迅的代表作,并进行讨论分析。
通过交流,大家逐渐形成了对鲁迅作品的认识。
3. 阶段三: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影响结合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小组成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了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影响报告。
4. 阶段四:鲁迅研究现状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国内外鲁迅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此基础上,撰写了鲁迅研究现状报告。
五、实践成果1. 鲁迅资料汇编收集了鲁迅的生平事迹、成长经历、重要作品等信息,为今后研究鲁迅提供了便利。
2. 鲁迅作品阅读与分析报告分析了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提高了小组成员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影响报告探讨了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为今后研究鲁迅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
![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8b6ae72af1ffc4ffe47acad.png)
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刚开始知道要接触“鲁迅研究”这门课程时,是始料不及的。
当时的我对于这门课程的设立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终于明白鲁迅学至今依然炙手可热,是有他存在的意义。
那么,就由我讲诉“鲁迅研究”课带给我的影响以及由“鲁迅研究”课引发的思考。
鲁迅是什么?鲁迅是真正的猛士,用他在《纪念刘和珍君》文章中的一句话印证他自己再好不过:“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句话其实不只是赞美刘和珍的气概,更是从中透漏出他愿意成为这样的猛士的向往,而他在《纪念刘和珍君》的文中也毅然表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又道:“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在苟活者与猛士之间,鲁迅毅然选择以猛士的姿态奋然前行。
鲁迅富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致,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国情所迫。
民族正在处于危亡的时刻,有些人保持沉默,有些人敢于献身。
鲁迅深受一系列热血青年的爱国行为的影响,愿意弃医从文转而用笔剖析中国人的灵魂。
鲁迅一生波折,他的成长环境注定他的蜕变,譬如弃医从文,而他的犀利前瞻的思想更是成就他的辉煌。
时代在变迁,可鲁迅仍是当今的显学,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鲁迅学,也是中文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鲁迅?鲁迅真的有这么不可忽视的地位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鲁迅在今天的意义。
鲁迅名声很响,在近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不可忽视的里程碑。
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有无数的著作,其中《阿Q正传》、《孔乙己》、《狂人日记》等作品的影响极其深远。
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不可缺少的思想家和变革家。
总之,他的成就不是一般人可以超越的。
经过数十年时代的洗礼,鲁迅依然被无数的人推崇。
既然鲁迅的存在有如此深远的意义,那么,我们究竟要学习鲁迅的什么?着眼望去,当年鲁迅生活的时代已不复存在,转眼是物欲横流的新时代。
在研究性学习中解读鲁迅小说.doc
![在研究性学习中解读鲁迅小说.doc](https://img.taocdn.com/s3/m/31f5cb2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b.png)
在研究性学习中解读鲁迅小说——语文课堂中的一次专题性研究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语文组屠红梅背景与问题:近几年来,梁丰高级中学一直开展研究性学习。
对于梁丰的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去年,学校针对原有的研究性学习始终游离在课堂教学以外,就申报了“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是江苏省“十五”规划立项课题。
随着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更是深入课堂。
第四册语文课本中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中都有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药》,与课本相对应的读本中也有一篇《狂人日记》。
我早就了解学生不喜欢鲁迅的杂文,但错以为学生对鲁迅小说的态度会有所好转。
殊料一上课,一问学生,得到的还是一片“不喜欢”的声音,怎么办呢?解决方法:我了解学生不喜欢鲁迅小说的原因:一是因为时代背景久远;二是因为鲁迅小说的主题沉重而严肃,与十六七岁的心境无法吻合。
因以上两点原因,班内大部分学生除了课文,一般不主动阅读鲁迅的文章。
我想起了世纪末的文坛曾出现过的两大争热点之一,王朔批评金庸,又扩展到老舍、鲁迅等著名作家。
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于是,我先做了一些铺垫工作,找了些有关评论鲁迅的文章和一些当时关于鲁迅的争论的文章,发给学生.经过阅读,学生被文章中的争论调动了兴趣,相当一部分同学萌发要了解鲁迅的愿望。
在此基础上,我以《<呐喊>自序》蓝本,给学生介绍鲁迅的思想历程变化。
当我讲完这些时,讲台下那一张张年轻的脸露出了凝重,我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知道让他们学习的时候到了。
于是,我提出一个争论的命题:“鲁迅的小说过时了吗?”并希望学生积极地有准备地参与这次讨论,进行一次课堂辩论。
我针对争论的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了准备过程中的研究方向:1、鲁迅笔下的“吃人”现象研究;2、鲁迅笔下的中国大众形象研究;准备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同学们到上网、图书馆、阅览室阅读、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我也重新找了不少新的资料,并且及时将这些新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走进鲁迅——鲁迅课文研究性学习(上)
![走进鲁迅——鲁迅课文研究性学习(上)](https://img.taocdn.com/s3/m/fbea5b30cfc789eb162dc800.png)
小时候,鲁迅的父亲生病了。鲁迅一边上学还要一边帮父 亲抓药,以至上学迟到,先生责备。从此后,鲁迅在桌 面刻了个大大的”早”字,暗下决心,要时时早,事事 早。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县五三小学 杨玉林
鲁迅,原名 周树人, 籍贯 浙江绍,兴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他的著作主要以散文、小说、杂文为主,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 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 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 《二心集》《而已集》,1918年5月,首次 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无题)
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血。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些名言与诗词又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 精神品质呢? 你能否用以下这个句式描述 出来?
我从“ 鲁迅是一个 的人”
”这个句子中感受到 (填四字词语)
示例:
我从“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 个句子中感受到鲁迅是一个无所畏惧、抛洒热血 的人。
鲁迅 研究性学习
![鲁迅 研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80a76bfbaef8941ea76e05a6.png)
究
的环境下。在介绍自己的所思所感中, 的环境下。在介绍自己的所思所感中,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对研究过程的一些感 对孔已己这种典型的被压迫者表现出了同情与悲哀。同时, 想。对孔已己这种典型的被压迫者表现出了同情与悲哀。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的 当时的中国人不是凄惨到被人剥削,掉进虎口,成为被吃的人, 是:当时的中国人不是凄惨到被人剥削,掉进虎口,成为被吃的人,就是一些整 日无所事事,引造是非的一些老爷,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被一股很强大、 日无所事事,引造是非的一些老爷,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被一股很强大、难以击 破的混沌、黑暗令人窒息的风暴所笼罩着。在当时,由于中国人的落后与愚钝, 破的混沌、黑暗令人窒息的风暴所笼罩着。在当时,由于中国人的落后与愚钝, 被洋人们称作“东亚病夫” 的确,当时的中国人就好像精神萎缩的患者一样。 被洋人们称作“东亚病夫”,的确,当时的中国人就好像精神萎缩的患者一样。 然而思想总归还是要继续发展,在接下的篇幅中, 然而思想总归还是要继续发展,在接下的篇幅中,我们体会到那些患者们的病情 似乎有些好转,对自身病情的恶化进行了遏制。 似乎有些好转,对自身病情的恶化进行了遏制。但思想的好转并未带动起人们的 行为。在组员的探讨下,我们又了解当时社会的另一类极端型的正面人物, 行为。在组员的探讨下,我们又了解当时社会的另一类极端型的正面人物,就是 那些与愚昧、落后相斗争的英雄。这些人的思想的到来, 那些与愚昧、落后相斗争的英雄。这些人的思想的到来,引起了当时社会的一场 强烈的风暴与革命。作者大概就是把自己装在这群人物中, 强烈的风暴与革命。作者大概就是把自己装在这群人物中,且带着深深的伤痛来 进行写作的吧。 进行写作的吧。 以上则是在讨论过程中,以及老师的协助,同学们感受到的。 以上则是在讨论过程中,以及老师的协助,同学们感受到的。尤其是 对那些思想稍稍觉醒却毫无行动的安于现状、 对那些思想稍稍觉醒却毫无行动的安于现状、失去信心的人感受到深深 的痛斥与惋惜。 的痛斥与惋惜。 我们还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 我们还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到了一些有关当时社会及鲁迅 的生活环境,还找到了一些现在的人们对当时社会的重要评价, 的生活环境,还找到了一些现在的人们对当时社会的重要评价,都给 我们的探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我们的探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接下一页)
鲁迅 研究性学习
![鲁迅 研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319720acaf45b307e9719789.png)
反思,讨论这次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加以改进。回顾结论,引
发我们对鲁迅笔下典型人物的更深体会,了解鲁迅先生探索救国良
方之路,探索到中国人民觉醒的过程和根源,发掘小说中蕴含着鲁
迅先生的爱国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了解鲁迅先生,激发对鲁迅先生
的崇高敬意。最后将结果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
结果:完成预期目标,结束研究性学习。
同代表,对各类人物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 高了对人物的把握能力。
下一次主题:继续深化人物特点,挖掘人物本质,感受鲁迅的思想感 情,从中得到启迪。
各 类 人 物 的 特 点 与 比 较 (一)
(接下一 页)
Bac Ho Next 05
各
时 间:8月10日
类
目 标:利用小说人物中的五种不同表现中的典型人物更深刻更清晰的探究其人
大有用武之地,足以谋生糊口。但长处不能
扬、短处不能避。他好喝懒做,嗜酒如命。
为了喝酒,主人家的纸笔墨砚成了“牺牲
品”;甚至为了喝酒,染上偷窃恶习,换来
了“皱纹间满是伤痕”,还被人吊打,最后
被丁举人1打断了腿,只能以手代脚,失去了
3
昔日对短衣帮“不屑一顾”、“排出九文大 2
钱”的神气,取而代之的是“不要取笑”的
12
人的打,他却想: 这是儿子打 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 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 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 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 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 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 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 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 要的精神特征。
耘 , 一
征,将其分类并加以比较,得出结论,进 一步拓展延伸,追根究底,找寻鲁迅探求
份 救国良方之路,引发同学们的深思。
走进鲁迅——初中鲁迅课文研究性学习(上)-PPT精选文档
![走进鲁迅——初中鲁迅课文研究性学习(上)-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ba4c865852458fb770b569e.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开头就写到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让我们看到了鲁迅那梦幻般的童年。 因为在那些天真的孩子们的眼里一切都是美的, 鲁迅对于那段日子充满着深深地留恋之情。
《社戏》
《社戏》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故乡生 活图画,一个僻静的小山村里生活着一群淳朴善 良的人们,这里没有饥饿之苦,更没有战争的喧 嚣,空气里弥漫的都是庄稼和水草的芳香……
总结: 作者对故乡的回忆有快乐也有 痛苦,但最终他还是逃离了那个让他既爱 又恨的地方,心里的故乡了无踪影,现实的 故乡又不愿意承认,生活还要继续,路还 要接着往前走!
《故乡》
《故乡》前半部分则是作者以一种充满激情 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 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构成了 一副寂静而优美的图画。
鲁迅回忆中的故乡是个五彩缤 纷的世界,是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 的世界,是个辽阔又鲜活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回忆中有一个又一个亲 密的小伙伴……,他们是谁?
6、还有的认为文章太长了等等。
故乡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忘记的地方, 古今中外的文人志士,都有这种情结, 一提起故乡这两个字,无论是男女老少、 贫穷富有,内心都有很多的感慨,或喜或悲, 可是不变的是对故乡的情感都是那么真实。 鲁迅作品中就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
从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故乡》、《社戏》中,我们不难看 出故乡是他们共同的主题。你能找出 鲁迅作品中故乡的痕迹吗?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我们在那里爬上花坛去折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和双喜、阿发等小朋友 们一起看社戏、偷豆。——《社戏》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 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闰土也是纯真的、自然的,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畅通无 阻的,是没有任何顾忌和犹豫的。
“对鲁迅的研究”活动案例 (1)
![“对鲁迅的研究”活动案例 (1)](https://img.taocdn.com/s3/m/312ba3ac7e21af45b207a834.png)
“对鲁迅的研究”活动案例六(5)班first联盟执笔:周咪指导老师:王越红一、课题来源“学做名人,咱们班学谁呀?”在小课题课上,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起了学名人,到底学谁呢?大家的意见不一,有的说要学秋瑾女侠,有的说要学治水英雄大禹,还有几个说要学聪明机智的徐文长——徐谓,而我们小组呢,则准备学习鲁迅这位大文豪。
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终于统一了口径:“就学这鲁迅了!”“太好啦!”我们欢呼起来,终于可以研究我们心中的偶像——鲁迅啦!于是,我们自发性的组织起了First 联盟,对鲁迅展开了调查。
二、研究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
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数据、资料),分析与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实现问题解决,并进行思想表述和成果交流活动。
它能使我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并掌握一些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形成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合作与分享。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交流,以合作手段取得集体的成功,各成员的努力结果相互依存,成为整体的重要部分,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养成乐于合作的团体精神,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通过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住观能动性,以认真踏实,坚定执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争取成功,并且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思想与成果,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我。
在研究问题的同时,有效地培养起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自主承担起课题实施研究,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在掌握科学的理念和概念,解释和分析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同时,将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类与世界和谐发展,维护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权利,真正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研究课题名称—鲁迅小说
![研究课题名称—鲁迅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2b1f144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c.png)
研究课题名称—鲁迅小说研究课题名称:鲁迅小说的妇女形象设计者单位:首师大二附中设计日期:2009所属年级:高一年级指导教师:梁长宝课题组成员(有哪些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语文小组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背景说明:由于鲁迅作品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一定数量的作品,而且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需要深入研究;又因为鲁迅在中国现代史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对我们民族文化来讲是一座宝库,作为高中学生有必要更多地了解鲁迅,走进鲁迅。
作为鲁迅他的成就更多地体现在杂文方面,也就是说它的一生是关注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分量很重,一系列的下层小人物形象,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同时也了解了我国的现代史,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史。
鲁迅是座宝库,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鲁迅感兴趣,那样会主动走向鲁迅,走进鲁迅,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那可是功德无量。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先生对文学的贡献。
2.阅读小说《伤逝》,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子君。
3.认识到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
4.分析人物“子君”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过程与方法:1.阅读小说《伤逝》,写一些读书笔记,把第一感受记下来。
2.阅读杂文《娜拉出走会怎样?》。
3.对比阅读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关于娜拉(《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的出走后结果会怎样?4.写一篇文章,“娜拉”和“子君”两个妇女形象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妇女解放的实质是什么。
2.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中间有什么关系。
3.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同什么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4.引导学生关注小人物,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对于中学生来讲,鲁迅作品难度较大,在阅读语言上有一定的障碍,需要反复深入研究;又因为学生对鲁迅作品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所以指导要具体。
而鲁迅在中国现代史的地位举足轻重,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座宝库,需要我们去开采,作为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特别是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必要更多地了解鲁迅,走进鲁迅。
走进鲁迅研究方案
![走进鲁迅研究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e8ca90763231126edb11bb.png)
“走进鲁迅”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长清区实验小学谯兴云“走进鲁迅”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目标:A.了解鲁迅生平,文学成就及感人事迹,学习鲁迅精神。
B.阅读鲁迅作品,了解鲁迅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原因,产生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C.通过研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D.在研究中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内容、方法研究对象:实验小学六年级十三班学生研究内容:(一)、了解鲁迅的生平简历。
(二)、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三)、搜集鲁迅的名言警句。
(四)、阅读关于鲁迅的感人故事。
(五)、畅谈自己对鲁迅的认识与感受。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
查阅、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
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相关的文章。
2、行动实验研究。
立足课堂实际,注意信息反馈和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办手抄报,撰写感悟,提升研究水平。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三.课题研究阶段、步骤:(一)研究准备阶段1.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对鲁迅了解的现状。
2.明确本次研究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3.讨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走进鲁迅。
如,了解他的生平简历,阅读它的作品,拜读他的感人故事,积累背诵他的名言警句……3.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分小组确定研究专题,研究成员分工。
4.讨论研究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的方法。
5.各小组组长召集成员开会,明确收集资料的内容。
6.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整理有效地把内容呈现出来,以共大家查阅。
6.时间安排:课余时间和周六、周日。
(二)研究实施阶段1.各小组根据研究的内容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头行动,利用网络,书籍,办刊等资源进行研究,搜集资料.2.分组整理资料。
各小组将自己精心准备的资料,如打印的文字资料、手笔和各种活动资料,誊抄的数据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
“魂——走进鲁迅”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魂——走进鲁迅”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22dddde081c758f5f61f6716.png)
2{m b.II
嘲—■ ■■
维普资讯 htபைடு நூலகம்p://
课 题 设 计
5.鲁迅 “弃 医从文” 的原 因何在?体现 了什 么? 《阿 长与 山海经 》 1.我对阿长的感情是如何 变化的? 2.长妈妈 具 有 怎样 的个性 ? 5,文章 最后 一 句 “仁 厚 暗 黑的地 母啊 ,愿在 你怀 里 永安她的魂灵”,表达 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在思考问题之后 ,品读 《朝花夕拾》小引。 1 926年 2月至 11月阃,鲁迅 “从记忆中抄 出来”十 篇隽永温譬的散文。组成 了《朝 花夕拾》。藤野先生、范 爱农、百革园,还有幼时的保姆 长妈妈 ,所有的一切都 是 在 当时那 个 险恶世界 的背景上透 露 出亮 色和暖意 的人 物 、事物。就是这些人物和事物,滋养 了鲁迅 的生命。 《阿长与山海经》可 以说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 中笔调最 温 暖、最 富感 情的 一篇 。 第四,归纳体现鲁迅灵魂 中两种性格的句子,井写 下 感受 。 4、{lL研 究 步骤 第一 ,(教 师说明)小说是通过在特定环境 中展开 生动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我们在鲁迅先生的小说 中 可以找到读书人 、小市 民、农民、妇女、孩子等形 象。 请在先生的小说中找 出这些形 象。 g -_,阅读两部小说集 《彷徨》、《呐喊》的序言, 体 察对于这些人物 ,鲁迅体现 了他怎样 的柔软温情 与坚 硬 刚烈。也就是说 ,在刻画人物形 象上倾注 了鲁迅怎样 的爱恨情优 。 g_-,将 自己的感受写下。 杂 文研 究 步骤 第一 ,了解杂文的特点。 例 如 :《现 代 汉语 规 范词典 》 对杂 文 的 定义。 杂文,以议论 为主 ,央以叙事、抒 情的文艺性议论 文,特 点是 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 ,生动活泼、富于战斗 性 。杂文是 散 文的一 个 分 支 ,是 议论 文 的一 个 变体 ,兼 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 ,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 ,写 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 自己的 见解和情感,语言 灵 动 ,婉 而 多讽 。 g-_,指 定阅读 ,并上网查找写此文的时代 背景。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3fd5341f7ec4afe04a1df42.png)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运用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陈华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个“重头戏”,但在当前,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
以致出现了“中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戏谑;社会上也纷纷开始对包括鲁迅作品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学集中炮火、猛烈攻击。
《忧思中国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思考》、《语文教学误尽苍生》、《我感到生命的窒息》、《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等文章或专著,都把中学语文教学批判的体无完肤。
“文学接收是个性化行为,读者可以这样或那样理解作品,这是读者的权利,你有什么资格规定那种理解就不正确呢?”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怪现状,以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也曾对鲁迅作品教学如是质问。
虽然这些批判中有的言论过于偏激,失之偏颇,却又大都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包括鲁迅作品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思维训练的弊端,非常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予以深刻的反思。
反思这些批判,反思我们的教学,笔者认为,要解决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这一难题,“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其原因有三:从阅读理论来看。
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
而文学史上一直就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任何伟大的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有着纷繁多样的理解、丰富多彩的阐释。
阐释的多样性确实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普遍现象,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常常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就是同一读者的这一次阅读也可能与另一次阅读大异其趣之感受。
伽达默尔就曾说过:“凡有理解,就有不同。
”因此,在今天这个思想观念开放自由、获取信息便捷的时代,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教师不能用一种思想代替学生的多元思想。
从新课程要求来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
语文研究性学习教案案例
![语文研究性学习教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199d3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5.png)
语文研究性学习教案案例
教案题目:《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特点;
3.通过阅读并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特点;
3.阅读并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的兴趣。
2.学习(20分钟):
(1)学习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创作环境。
(2)让学生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特点,如犀利的批判意识、鲜明的风格特色等。
3.实践(30分钟):
(1)学生分组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每组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进行详细阅读,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文体特点等,并准备小组报告。
(2)每个小组进行报告,其他组进行评议和提问。
4.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报告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
1.小组讨论和报告的质量;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
1.图片或视频资料;
2.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
六、教学延伸:
1.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散文创作特点;
2.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篇散文,并与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展示。
研究性学习在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在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541273287c24028915fc3c8.png)
确 立学 习的主体地 位 ,改变呆 板 的学习方式 ,引导 学生观察 、实 践 、主动研究 、合作 交流 以及体 验 、感悟 和反思 ,实现学 习方法
的多样化 ,拓展学 习的时 间和空
间。
教学 中是 个 “ 重头 戏 ” ,但 在 当 前 ,中学的鲁迅 作 品教 学遇 到了
律。
关 键词 :研 究性学 习 鲁迅作 品教 学
运用
鲁迅 作品 的教 学在 中学语 文
教学 ,笔者认 为 ,要解决 中学语 文鲁迅 作品教学 这一难题 , “ 研 究性学 习”是一 个行之有 效 的好 方法 。其原 因有三 : 从 阅读 理论来 看 。阅读 ,作 为 一 种 审 美 再 造 的艺 术 实践 活
次 阅读 也 可 能 与 另 一 次 阅读
大 异其 趣 。伽 达 默尔 就 曾说 过 :
“ 凡有 理解 ,就有 不 同。 ” 因此 ,在今天这 个思想 观念
的生命 和意 义 。王 国维 就 认 为 :
一
行 为 ,读者 可 以这 样或那样 理解 作 品 ,这是 读者 的权利 ,你 有什
多元 的 ,教 师不 能用一种思 想代 替 学生 的多元 思想 。 从 新课 程要求来 看 。研 究性
学 习是一种 强调学 生 自主积 极投
生 为代表 的学者也 曾对鲁迅 作 品
教 学如是质 问 。虽 然这些批 判 中
性提 出 的要求 。而鲁 迅的作 品恰
恰具 有这种超 人群 、超 时代 、超
素 ,是 与我们 民族 的基本性 质 紧
可行性 和必 要性后 ,我们就 可以
确 立要从学 生的兴趣 、能力 和可 能出发 。在研 究 中 ,我们 要 紧紧
关于鲁迅研学活动题目
![关于鲁迅研学活动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034c5d5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c.png)
关于鲁迅研学活动题目摘要:一、鲁迅研学活动的意义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2.学习鲁迅的批判精神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二、鲁迅研学活动的内容1.鲁迅生平介绍2.鲁迅代表作品分析3.鲁迅思想探讨三、鲁迅研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1.确定活动目标2.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3.结合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四、鲁迅研学活动的成果与反思1.学生的收获与成长2.活动的不足与改进3.对未来研学活动的展望正文:鲁迅研学活动是我国教育部门为了弘扬鲁迅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而且可以引导我们学习鲁迅的批判精神,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首先,通过鲁迅研学活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鲁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今后的文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鲁迅研学活动有助于我们学习鲁迅的批判精神。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对封建制度、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展现了他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鲁迅,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说“不”。
最后,鲁迅研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研学活动中,学生可以针对鲁迅的作品、思想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开展鲁迅研学活动,教育部门需要确定活动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结合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鲁迅故居、鲁迅博物馆,观看关于鲁迅的纪录片,以及开展课堂讨论、征文比赛等活动。
通过鲁迅研学活动,学生可以收获丰富的知识,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当然,在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足,如活动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需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活动方案,以期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果。
鲁迅(研究性学习)罗蔚婕
![鲁迅(研究性学习)罗蔚婕](https://img.taocdn.com/s3/m/d05866beaf1ffc4fff47ac30.png)
研究性学习——鲁迅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热风》《朝花夕拾》介绍创作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
这些散文曾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定名为《朝花夕拾》。
当时,鲁迅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生活艰苦,他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前写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同年九月,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时又写了其他的五篇散文,这10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内容简介与点评:《朝花夕拾》是作者追忆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写了他对同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真挚怀念,又真实的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生活的一角。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先后的安排基本上是以作者的同年和青年的生活轨迹为依据的。
它先是以一个儿童的角度评价和观望这个世界,故乡的自然风物、同年生活中的人和事都给作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但同时,这也侧面揭露了当时的社会景象。
作者在回忆保姆、父亲、老师和朋友逝去的同时,也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爱憎分明,作品中流露着一位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回忆和成年以后的深沉思考。
作家作品风格研究性学习报告
![作家作品风格研究性学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45c683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66.png)
作家作品风格研究性学习报告之鲁迅鲁迅是现代白话文的开创者之一,因而他的文章中也总是带着点文言文的语气,令人们觉得他的语言有些“绕”。
本文就以他的《朝花夕拾》为例,来看看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
经典选段1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摘自《小引》)本段点评:鲁迅先生忆起故乡的蔬果,怀念他们的味道,但当他回去品尝时,又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吃了。
最后一句“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尤为精彩。
表面上是写家乡的蔬果似乎很好吃,但回乡尝了却一般,“哄骗”作者的是蔬果;实际上投射出身在异乡的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恋,正是这种感情使作者回家的冲动越来越强烈,回了故乡后不再有这种感情,因此那些蔬果们也就不那么美味了。
经典选段2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
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
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
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
(摘自《狗.猫.鼠》)本段点评:对隐鼠的描写十分生动,用了“躺”、“跑”、“缘腿而上”、“爬”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隐鼠的活泼可爱,在作者笔下的隐鼠似乎和人一样懂得感激,用各种方式来讨主人的欢心,体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同时也为下文“隐鼠被猫吃去”做铺垫,突出“我”的仇猫是理所当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代表,对各类人物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 高了对人物的把握能力。
下一次主题:继续深化人物特点,挖掘人物本质,感受鲁迅的思想感 情,从中得到启迪。
各 类 人 物 的 特 点 与 比 较 (一)
(接下一 页)
Bac Ho Next 05
各
时 间:8月10日
类
目 标:利用小说人物中的五种不同表现中的典型人物更深刻更清晰的探究其人
耘 , 一
征,将其分类并加以比较,得出结论,进 一步拓展延伸,追根究底,找寻鲁迅探求
份 救国良方之路,引发同学们的深思。
收
01
Bac Ho Next
,
习我
属 于 学
获一 份 耕 耘 , 一 份 收
1、收集有关鲁迅及其作品的资料,汇总并讨论,初步把握鲁迅 及其作品,得出知识框架,明确下一步方向。 2. 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电视、广播及同学间的交流等方式 方法进一步更详细的获取资料,明确研究方向,得出初步结论。 3.利用对话、交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同学们眼中的鲁迅及其 笔下人物的特点,并进行分析,细致探讨人物特征,并将其分 类,简单的加以对比,完善结论。 4.询问指导老师及相关人员,进一步了解人物特征,在归类并对 比、类比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每一类人物揭示的当时社会背景 与状况,体会鲁迅的思想变化及为唤醒中国人而付出的努力, 引起我们的思考。 5.将结论汇总讨论,抒发自己的感受,整理探讨过程,解决疑问 并进行反思,将成果以书面形式整理记录。
Bac Ho Next 08
鲁 迅 早期,在思想上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进化论和尼采个性主
义等,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
思 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特征、强
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
想 的,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争,相信进步,
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
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
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专集中。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Bac Ho Next 02
过
程
与研
究
课题确定
首先,我们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分工 收集资料。了解鲁迅的作品。比如何山搜集 到有关鲁迅的一些作品集。大家仔细阅读和 思考了鲁迅笔下的人物及作品所表达的思想。 对我们有所帮助及意义深刻的作品有:《狂 人日记》、《伤逝》、《孔已己》、《药》、 《阿Q正传》等小说。
Bac Ho Next 04
时 间:7月18日 目 标:将已经分类的小说人物中的五种不同表现找出各自的特点, 加以比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组 员:全体。
主要内容:我们积极收集了关于小说人物中的五种不同表现的资料, 并查找有关《狂人日记》、《伤逝》、《孔已己》、《药》、《白光》 等小说,分析其写作背景及顺序,将其中主要人物在已经分类的小说 人物中的五种不同表现中对号入座,探究他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 什么会使他们形成这样的性格等。在这些问题中,经常会有分歧。如 姜纬嘉与辛悦卫就“狂人”和孔已己是否为一类发生分歧。最终我们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分析,热烈讨论,得出答案。至于与这些 人物在当时社会属于哪一种人,他们又表现出了什么,作者想通过他 们表达什么等,大家各抒己见,从多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结论。 结 果:基本实现目标,研究效果较好,了解各类人物的特点及不
Bac Ho Next 06
总
结
时 间:8月28日 目 标:回顾探究过程,将结论中和过程中的缺点和漏洞加以修改
、
和补充,将结论汇总,解决疑问,明确答案,将成果和感受交流和
整
讨论,总结这次活动的成功之处与不足,整理后以书面形式记录、
保存。
理
与 主要内容:我们整理并回顾了探究过程,发现鲁迅探索救国之路的
反思,讨论这次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加以改进。回顾结论,引
发我们对鲁迅笔下典型人物的更深体会,了解鲁迅先生探索救国良
方之路,探索到中国人民觉醒的过程和根源,发掘小说中蕴含着鲁
迅先生的爱国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了解鲁迅先生,激发对鲁迅先生
的崇高敬意。最后将结果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
结果:完成预期目标,结束研究性学习。
大有用武之地,足以谋生糊口。但长处不能
扬、短处不能避。他好喝懒做,嗜酒如命。
为了喝酒,主人家的纸笔墨砚成了“牺牲
品”;甚至为了喝酒,染上偷窃恶习,换来
了“皱纹间满是伤痕”,还被人吊打,最后
被丁举人1打断了腿,只能以手代脚,失去了
3
昔日对短衣帮“不屑一顾”、“排出九文大 2
钱”的神气,取而代之的是“不要取笑”的
(接下一 页)
Bac Ho Next 07
鲁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
迅 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
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
简 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
以上则是在讨论过程中,以及老师的协助,同学们感受到的。尤其是 对那些思想稍稍觉醒却毫无行动的安于现状、失去信心的人感受到深深 的痛斥与惋惜。
我们还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到了一些有关当时社会及鲁迅 的生活环境,还找到了一些现在的人们对当时社会的重要评价,都给 我们的探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接下一 页)
哀求和“跌断,跌,跌……”的辩解。
11
典型作品
Bac Ho Next
典 型 作 品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 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 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 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 扭曲。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 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 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 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 法,分明挨了别
12
人的打,他却想: 这是儿子打 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 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 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 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 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 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 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 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 要的精神特征。
研究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王鑫芳
组员:贺 然 何 山 王友欣 辛悦卫பைடு நூலகம்姜纬嘉 梁泳涛
指导教师:姜爱杰
习我
属 于 学
,
在学习了鲁迅的文章后,我们比较感兴趣, 为此我们决定进行研究性学习 . . . . . .
获一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对资料加以分
份 析、探讨,经多次研究和调查,在指导老
耕 师的帮助下,了解鲁迅笔下典型人物的特
解,加深启迪并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
结 果: 全部完成目标,深入了解并掌握小说人物中的五种不同表现的特
点,分析其形成及结果的原因,体会鲁迅的思想与社会的变更,引起我们
的深刻思考并得到启迪。
下一次主题:回顾探究过程,根据结论与成果进行反思,进一步抒发感
想,将成果与感想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结束探究活动。
(接下一 页)
经历是曲折的,这就决定了他笔下人物的变化和他思想感情的变化,
思 于是就有了从“呐喊”到“彷徨”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
国人民的变化。我们汇集了前一阶段的疑问,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
考 经讨论,努力自行解决。在一些难点重点上请教有关人员帮助解答。
在此基础上,我们修改补充了结论,使之更为完整。然后我们进行
Bac Ho Next 09
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 “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 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 “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 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 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
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
介
《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
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
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
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
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
帮助下分析各类人物为什么会走上不同的道路,他们不同的反映揭示了什么社比
会状况。根据鲁迅先生写作时间及当时社会发生事件的顺序,发现人们是由愚较
昧、麻木,到觉醒,再到革命的转变。姜老师说过,鲁迅的小说人物的变化从(二)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思想、行动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探求鲁迅的思想
变化及探求救国之路的经历,探索国家觉醒的根源。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