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国历史地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与都城平面布局1.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起关键作用的在于以下两方面原因:________________。

A: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B:商业与农业C:农业生产与水资源D: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答案:D2.唐长城修建完成后,又在城市北部修建了大明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这样使长安城更壮观。

B:长安城原宫城所在地,地势低洼,因此选择了地势高的龙首原修建了大明宫作为新的宫城。

C:因为保卫长安城的禁军在北面,新修建的大明宫更安全。

D:政治需要答案:B3.中国古代城市中实行的里坊制,从________________彻底废除。

A:汉代B:北宋C:明代D:唐代答案:B4.古人经常称南京城具有“虎踞龙盘”之势,那么“虎踞龙盘”的地理形势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A:钟山B:秦淮河C:玄武湖D:淮河答案:A5.北京城“凸”字形的城市形态形成于________________。

A:清朝B:明代中晚期C:元代D:明代答案:B北方移民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技术贡献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_①_时期,北方人南迁为南方增加了②_,也带来了北方人种植水稻的_③_____,为水稻_④__做出重要贡献。

A:①明朝② 劳动力③施肥技术④ 排水技术B:①唐朝② 劳动力③ 除草技术④ 施肥技术C:①宋朝② 劳动力③ 灌溉技术④ 播种技术D:①唐宋时期② 劳动力③移栽技术④ 插秧技术答案:D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所在地区位于___________。

A:江浙一带B:太湖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带C:江南地区D:闽浙地区答案:B3.冬小麦属于_①_作物,这一生长期对于南方实现_②____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越冬②稻麦一年两熟B:①春播②稻麦一年两熟C:①夏播②双季稻D:①越冬② 稻麦两年三熟答案:A4.中国历史时期南方一年两熟制,主要实行稻麦轮作A:错B:对答案:B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向江南是对亚热带水乡农业全面开发过程,北方南下移民参与所有农业活动的同时,并成为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两项技术的携带者与推广者,这两项技术结束了江南地区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并将土地利用率从___________提升至___________,又提升至___________。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古代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功能性发展,也紧紧与社会、文化、艺术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1. 以宫殿为中心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宫殿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对于古代中国皇帝而言,宫殿是其居住、办公、修行的地方,是权力象征的所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无论城市大小,宫殿往往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以之为基础。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大雁塔,这些历史名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

2. 五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五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相互间有制约与相克的关系。

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五行的认知和应用也十分普遍。

例如,五行思想在南京中山陵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中山陵的基地以”水”为中心,周边是“山”及“土”,“水”和“土”相互衔接,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应用。

这对于城市规划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城市的方位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方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当一部分城市是按照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而规划的,如南京、北京等城市便是如此。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用山水和天象作为指导。

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物及市区的摆放位置和方向。

山水风水的配置不仅考虑到了城市的美学、生态和环境,也考虑到了城市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比如,古北京城市规划的方位以天象为主,以北为城市的天兵方位,以南为城市的 heaven方位,以东为医工方位,以西为商业方位,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4. 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多数为格状布局,以方盘形的街区为基本构造。

将街道规划为横街和纵街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便捷的出行。

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也会注意用巨石围墙将城池固定起来,实现城市的防御功能。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南京中,城门、城池、城墙等防御策略极为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和国家的安全。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0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最初的城市规划表现在对住所空间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复杂化,逐渐形成城市居住环境。

2.0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管子》: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3.典型城市(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2.03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建筑十书》: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

在第一卷及第五卷中的“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他公共建筑”中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西特(Camillo,Sitte)著。

从城市美学和艺术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生和社会问题,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2.规划理论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规划体现封建社会突出统治者地位的以图腾崇拜为主要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

3.典型城市(1)古希腊城市: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北魏洛阳城布局浅析

北魏洛阳城布局浅析

AppreciatION 鉴赏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在东汉魏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隋唐长安城承袭发展并对以后朝代都城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对外要求抵御外部入侵,对内要求局域制衡,确保百姓安居乐业。

因此国家初创时,总是把都城建设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

490年,执掌北魏最高权力的冯太后驾崩平城,孝文帝随之亲政,通过不断改制,使王权逐步强化和集中,并决定将都城迁往中原腹地。

北魏洛阳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营建的。

据《魏书·高祖纪》太和十七年(493年)冬十月条记载:“戊寅朔,(孝文帝)幸金墉城。

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

”从布局上看,北魏洛阳城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一、宫城与内城北魏宫城的位置在内城的北中北魏洛阳城布局浅析周巧燕 徐博一图1: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平面布局勘探复原示意图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部而稍偏西,是在曹魏西晋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

它的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四面筑围墙,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占洛阳内城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图1)。

整个宫城区,地势较周围稍稍隆起,地面虽无宫墙遗迹,但地下大部分墙基仍然保留。

据勘探,宫城南墙宽8~11米,西墙宽13~20米。

宫城东墙,已探出长度为1284米、墙宽4~8米。

北墙目前尚未见到墙垣遗迹。

在宫墙设置有四门,南墙和东墙各一,西墙有两门。

其中,南墙的阊阖门为宫城正门,在距西南城角约180米处。

2001~2002年,阊阖门遗址被全面发掘,使其历史面貌得到重新展现。

1.阊阖门从平面布局上看,阊阖门是带有双阙的都城宫城正门。

双阙皆为曲尺形子母阙。

城门后置,使得双阙与宫墙相连。

城门下有夯土基座,面阔方向,除门道一间略宽为6米外,其余皆为5.7米。

进深方向,南、北间的进深为5.7米,中间两间则较窄,进深皆为3.5米,而且中柱比檐柱和金柱的柱坑既大又深,在结构上起着主体的承重作用。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历史地理第四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匸:二•阻t:v“•“朱玲玲-宀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居民多、建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作一初I步探讨Q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齐划一性:'*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考工记》中记载最为明确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在西汉,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考其成书前I■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引《考工记》可知,古代的“国”,实指都城而言。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八’、•••「•:「.・b.b・J>樋围着持戈的人。

《说文》*:“国療也,从口从或”.国、邦、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都皋指国都,《说文》载之甚明*“□,回也,象回币之形”。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就7&r F=1o再把古文字向前推,商代的甲骨文中,把王都称作“大邑”、“天邑”、“终邑”。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而称作瘁天邑商S邑字卜辞写%”形,吴大徵云“上作口形,古围字,下 郎马形,古节宇也,亦持节出使之义。

”①罗振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卜辞及古今文皆作马,象屁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从人2农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形。

所以许慎《说文》曰*“邑*国也,从口”。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地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些古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址(或称城堡〉之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①昊大徵: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7页髦围形节形爵②罗振玉: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7页邑字之释。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布局》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布局》
功能分区:古代中国建筑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分区,如居住区、祭祀区、娱乐区 等,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风水观念:古代中国建筑布局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如朝向、方位、地形等,以追求 吉祥、平安、兴旺。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布局:遵循阴阳五行,主次 分明,轴线对称
建筑风格:采用木结构,注 重装饰,富有地方特色
建筑材料:以木材 、砖瓦、石材等为 主,注重环保和可 持续性
第四章
古代中国的城市 规划与建筑布局 的影响
对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古代城市的规划理念:注重和谐、平衡、天人合一 古代城市的建筑布局:遵循风水理念,注重方位、朝向、地势 古代城市的规划实践:如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的规划 古代城市的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注重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传统元素的创新运用
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 结合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的应用
传统元素在现代城市规划中 的应用
传统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的应用
绿色生态理念的融入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 建筑布局中,注重人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体现了绿色生态理念。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 建筑布局中,注重水 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体现了绿色生态理念。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规划理念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城市规划: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地理环境,注重城市与自然的融合 建筑布局:顺应地势,因势利导,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实例: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古代建筑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古代中国的城市规 划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商 业繁荣、手工业发达等
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如何平衡古建筑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城市规划的局限性:古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建筑布局的挑战: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变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建筑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古代都城构造

中国古代都城构造

中国古代都城构造和布局浪漫咸阳——离宫别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

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历史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

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据记载,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

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又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

原有城市容纳不下,就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

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

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锈,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三辅旧事》)。

反映了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状况。

秦人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

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廊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西汉长安——七星伴月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惠帝以后,由兴乐宫改成的长乐宫供太后居住。

长安的城墙则到汉惠帝五年才修建起来。

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土木,建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及园囿、明堂、坛庙等建筑,使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

由于长安城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所以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形成一条轴线。

大臣的甲第区在北厥外;大街东西还分布着9个市场;未央宫东厥外是武库和长乐宫。

北侧靠近渭水地势较底处,布置着北宫、桂宫、明光宫以及市场和居民的闾里。

长安城每面都有三座门,其中东面靠北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一带居民稠密。

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街市特别热闹。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档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档

…材料一‟明清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

它继承过去传统,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

这条轴线以南端外城永定门为起点,至内城正门的正阳门为止,建造一条宽而直的大街,两旁布置两个大建筑组群: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

大街再向北引延,经正阳门、大明门到天安门,则是为全城中心的皇宫作前引。

在大明门与天安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石板御路,两侧配以整齐的廊庑,称千步廊,廊的外侧,隔着街道建有东西向的衙署多所。

天安门前的御街则横向展开,在门前配以五座石桥和华表、石狮,以衬托皇城正门的雄大。

进入天安门、端门,御路导入宫城。

体量大小不同的宫殿建筑集结在这中轴线上。

宫城后矗立着高起约50米的景山,表现出中轴线的部署发展达到最高峰,也是突出全城的制高点。

在景山之后,经过皇城的北门──地安门,最后以形体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中轴线的终点。

这种布局使宫殿苑囿占据了全城的中央部分,虽然满足了统治阶级附会古代制度和便于进行统治的要求,但严重地妨碍了全城东西方向的交通。

由大清门到景山,主要建筑完全位于轴线上,严格地保持对称布局,这对于统一建筑群的艺术面貌起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明清故宫的空间组织,由大清门到坤宁宫,中轴线上共有八个庭院。

它们形式不同,纵横交替,有前序,有主体。

从大清门到天安门以千步廊构成纵深的庭院作前导,而至天安门前变为横向的广场,通过空间方向的变化和陈列在门前的华表、石狮、石桥等,突出了天安门庄重的气象(图157)。

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略近方形的庭院为前导,而端门和午门之间,在狭长的庭院两侧建低而矮的廊庑(朝房),使纵长而平缓的轮廓衬托中央体形巨大和具有复杂屋顶的午门,获得了很好的对比效果。

太和门前广阔的矩形庭院是前三殿的前奏。

乾清门前狭长的横向庭院则给人以空间变化中一个关捩的感觉,表明外朝部分已经结束而将进入另一性质的空间。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 汉长安城:①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②城内实行里坊制,“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

③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 1.8m)。

④横门附近为“西市”,杜门附近为“东市”。

⑤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2 汉、魏洛阳城:①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②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

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外城形成。

3 隋唐长安城:①先规划,后建城。

②有内城、郭城。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③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

④仍实行里坊制度。

4 北宋开封城:①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

②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5 元明清北京城:①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从金中都到元大都。

②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

③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二商业发展与宋以后城镇发展1 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

2 宋明以后城市形态有了很多变化:1)以唐代规整的旧州县城为依托,以运河桥市为中心,形成与市河平行的商业街,并沿运河两岸而伸展,运河与平行市街构成城市新的成长轴线。

2)新城城墙的轮廓不再趋向于规整。

旧城受封闭的市坊制约的规整十字街区与自然发育未经规划的新市街对比强烈。

3明清时期江南近代化进程与城镇的发展:大量唐宋以来的草市与农村聚落转为市镇,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结构。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沿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聚落遗址已经出现规模较小的城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统治集团政治上的需要,在商代早期这种城堡发展成为有防御设施的都城。

根据考古发掘,可以确认的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

西周的都城有陕西岐山与扶风的周原遗址和西安的丰镐遗址。

商周时期的都城规模不大,城内有富城,宫城内有宫殿,现已发现建筑基址。

东周列国都城的面积增大,一般为10~20平方千米。

列国都城均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

宫城和郭城都有各自的城垣,每边城垣均有数目不等的城门,与城内的街道相接。

宫城内都有高大的建筑群。

秦汉都城,其设计除适应作为大城市的经济生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

根据调查发掘证明,汉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合。

城的平面形状大体近于方形,城的四面各有3个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经由城门的主要大街都分成平行的三股。

长乐官和未央宫在城南部,东市和西市在城北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址,多利用东汉旧城改建而成,改建重点在于集中富苑衙署和加强西北隅的军事据点,扩大并规整居民区,调整并对称地安排工商业区。

如北魏洛阳都城,其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的传统上逐步推进,作为都城中心的皇宫,其位置偏向北移,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在城外设立东西两市。

隋唐时期的都城如长安城结构严谨,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

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由1l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其划分为棋盘式的格局,其间布列110坊及东西两市。

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延续至清代。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由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

城四向开门,南面的门就是*。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城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

所谓平面布局,就是指城市总体结构的不同分区,即各个不同职能区之间的比例大小,占地多少,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平面形态。

城墙圈定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的总面积,对这一总面积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小区,以显示城市各个职能区占地的多少和具体位置,也就是城市的平面布局。

近代城市突破城墙的限制,不断向郊区扩展,但仍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使城市的平面布局井井有序,有计划地向前发展。

城市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指导城市的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绝不能随意布局,制约城市的发展。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历史上建过都的城市以数百计,但著名都城却屈指可数,现在有所谓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之争,但多数人认为应以六大古都相称为宜,因为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

直到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电台的对外宣传中,仍以六大古都相称。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别介绍在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等地区建都时期著名朝代的都城布局,可以代表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总特点和基本趋势。

(1)周丰镐西周的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位于西安西南沣河的两岸,丰京在西,镐京在东。

具体来说,丰京在沣河西岸的马王镇一带,镐京在沣河东岸的斗门镇一带。

尽管经过考古发掘,尚未发现丰镐的城墙,但丰京和镐京的具体范围已经确定,证明丰、镐二京相距甚近,实际上一桥相通,是一个城市的两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完全可以以丰镐相称。

关于丰镐的平面布局,虽然考古上尚未证实,但文献记载的却十分具体,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一直指导着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被视作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经典。

这就是《周礼·考工记》。

关于《周礼》的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战国,但这并不否认它记载了西周以来最完整的典章制度,开创了中国典章制度的先河。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导语】⽣命不是⼀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

对于考试⽽⾔,每天进步⼀点点,基础扎实⼀点点,⽆忧考为您提供了“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城市规划沿⾰ 在新⽯器时代晚期,⼀些聚落遗址已经出现规模较⼩的城堡。

随着⽣产⼒的发展和统治集团政治上的需要,在商代早期这种城堡发展成为有防御设施的都城。

根据考古发掘,可以确认的有河南偃师⼫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

西周的都城有陕西岐⼭与扶风的周原遗址和西安的丰镐遗址。

商周时期的都城规模不⼤,城内有富城,宫城内有宫殿,现已发现建筑基址。

东周列国都城的⾯积增⼤,⼀般为10~20平⽅千⽶。

列国都城均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

宫城和郭城都有各⾃的城垣,每边城垣均有数⽬不等的城门,与城内的街道相接。

宫城内都有⾼⼤的建筑群。

秦汉都城,其设计除适应作为⼤城市的经济⽣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

根据调查发掘证明,汉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记》的规制相符合。

城的平⾯形状⼤体近于⽅形,城的四⾯各有3个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经由城门的主要⼤街都分成平⾏的三股。

长乐官和未央宫在城南部,东市和西市在城北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址,多利⽤东汉旧城改建⽽成,改建重点在于集中富苑衙署和加强西北隅的军事据点,扩⼤并规整居民区,调整并对称地安排⼯商业区。

如北魏洛阳都城,其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的传统上逐步推进,作为都城中⼼的皇宫,其位置偏向北移,构成以宫室为中⼼的南北轴线,并在城外设⽴东西两市。

隋唐时期的都城如长安城结构严谨,区划整齐,其平⾯呈长⽅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

宫城皇城以外为⾥坊区,由1l条南北向⼤街和14条东西向⼤街将其划分为棋盘式的格局,其间布列110坊及东西两市。

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街布置,⼀直延续⾄清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刘华安我国传统城市的规划布局,以方直平整的街道方格网系统最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

当然在南方水乡也不乏弯曲幽隐的街巷;西南山区也有不少因山就势道路迂回逶迤的山城。

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一带,以方格网街道布局,使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相对独立所组成的城市数量最多。

但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这种传统体系,也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我国城市规划科学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

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

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进入西周盛世,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

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体制主要是从城邑的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面来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卒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

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

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

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

同时规定,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按王城礼制,依次降低一级规格。

这种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城和采邑都城三级,而且对各级城邑的建置数量以及分布格局包括城邑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成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

所谓平面布局,就是指城市总体结构的不同分区,即各个不同职能区之间的比例大小,占地多少,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平面形态。

城墙圈定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的总面积,对这一总面积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小区,以显示城市各个职能区占地的多少和具体位置,也就是城市的平面布局。

近代城市突破城墙的限制,不断向郊区扩展,但仍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使城市的平面布局井井有序,有计划地向前发展。

城市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指导城市的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绝不能随意布局,制约城市的发展。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历史上建过都的城市以数百计,但著名都城却屈指可数,现在有所谓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之争,但多数人认为应以六大古都相称为宜,因为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

直到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电台的对外宣传中,仍以六大古都相称。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别介绍在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等地区建都时期著名朝代的都城布局,可以代表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总特点和基本趋势。

(3)西汉长安城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的汉城乡一带,东南距西安城大约5千米,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

根据实测,城的周长25.7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①,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7.6千米,西墙长4.9千米,北墙长7.2千米②。

用今天的地名来说,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范围极为清晰。

城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居民、手工业和市场区。

城内槐、榆成荫,松、柏茂盛,景色葱郁,十分壮观③。

汉长安城墙所以不规则,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长乐宫位置的影响,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

北墙达6处曲折,与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辑录】中国古代建筑布局2010-07-10 06:33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

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

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

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

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

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

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

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成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

所谓平面布局,就是指城市总体结构的不同分区,即各个不同职能区之间的比例大小,占地多少,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平面形态。

城墙圈定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的总面积,对这一总面积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小区,以显示城市各个职能区占地的多少和具体位置,也就是城市的平面布局。

近代城市突破城墙的限制,不断向郊区扩展,但仍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使城市的平面布局井井有序,有计划地向前发展。

城市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指导城市的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绝不能随意布局,制约城市的发展。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历史上建过都的城市以数百计,但著名都城却屈指可数,现在有所谓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之争,但多数人认为应以六大古都相称为宜,因为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

直到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电台的对外宣传中,仍以六大古都相称。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别介绍在、、、、和等地区建都时期著名朝代的都城布局,可以代表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总特点和基本趋势。

(3)西汉长安城汉长安城位于市西北的汉城乡一带,东南距城大约5千米,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

根据实测,城的周长25.7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①,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7.6千米,西墙长4.9千米,北墙长7.2千米②。

用今天的地名来说,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围极为清晰。

城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居民、手工业和市场区。

城槐、榆成荫,松、柏茂盛,景色葱郁,十分壮观③。

汉长安城墙所以不规则,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长乐宫位置的影响,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

北墙达6处曲折,与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

西墙1处曲折,受潏河和未央宫的制约,南墙作直角形曲折,除受两宫位置影响外,主要是为了把高地圈进城。

汉长安城的形状完全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因地制宜是修建汉长安城的基本原则。

④经过考古发掘,已经找到了汉长安城各个城门的具体位置,证明城墙每面各有三个城门,都城十二门的记载是不错的。

证实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8米①。

由各个城门通向城的街道,都以三条平行的街道组成。

街道的宽度一般为45米左右,中间的一条宽约20米,两侧各宽约12米,以两条平行的排水沟为分界线。

像这样宽畅的街道实际上只有八条,均为南北、东西向,十分端直,显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关系。

由于霸城门、覆盎门、门、章城门距离宫廷太近,通向城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数②。

中间一条宽约20米的大道被称为“御道”或“驰道”,是专供皇帝使用的,。

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

由于各条大街纵横交错,把全城分为大小不等的区域,也就是一般史书上所说的闾里。

汉长安城共有160个闾里,“居室栉比,门巷修直”。

由于城的南半部基本上被宫殿所占有,一般居民只能住在城的北半部或城门的附近,只有少数权贵才能在未央宫北阙附近居住,故有“北阙甲第”的称谓⑤。

宣平门附近居住有不少权贵,被称为“宣平之贵里”⑥。

正是由于城的北半部为主要居民区,许多交易市场也就分布其间。

据说汉长安城有九市,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具有中国古代城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基本特点。

汉长安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城的西北部和横桥附近①。

这是因为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被开辟以后,从西域来的商人进入长安城的西北部,成为商贾云集的场所,商业发达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汉长安城市场繁荣,出现了许多百万富翁,东市万城,柳市(西城)万章就是其中的代表②。

从汉代起,商人定居市场,开创了中国城市商业贸易的新局面。

宫殿建筑是都城的核心,汉长安城的宫殿几乎占了长安城的一半地方。

如果按照宫殿所在地区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未央宫区、长乐宫区和建章宫区,它们都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不仅占地广阔,而且高殿低宇,鳞次栉比,各有特色。

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壮丽辉煌无比。

由于位置在西,又有“西宫”之称。

未央宫有43所台殿,周匝22里④。

未央宫规模之大,殿宇之盛,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它以前殿(位于今西北郊的西马寨村北)为中心,向四面展开,使宫殿布局协调大方,整齐美观。

前殿居于全宫的最高处,是利用龙首原上的山丘有意造成凌空之势,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未央宫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

组成未央宫建筑群体的除宫殿外,还有许多台、阁、阙、室等。

收藏天下秘书的有天禄阁(今小寨村北)、石渠阁(今柯家寨西北)和麒麟阁;掌管图籍秘书的御史中丞住在兰台,皇帝和群臣登高瞭望于柏梁台,沧池中还有渐台;专为宫廷制作美丽丝织品的有织室,暴晒织染物的有暴室,收藏冰块的有凌室等。

②据勘探,全宫为一规整的方形,四面有围墙,周长近9千米,合汉代21里,面积约5平方千米,占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

③未央宫是汉初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规模宏大,历时长久,对当时和后世的宫殿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部。

它是在兴乐宫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由于位置在东,故有“东宫”之称。

汉初邦曾在此“视朝”,后来即为皇太后居住的处所。

兴乐、长乐都是取其吉利的名称命名。

长乐宫的形状为不规则的长方形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②建章宫是汉武帝时修成的,建章宫建在城外,是因为未央宫“营造日广”,城中实在无地可容的缘故。

所以摆在城西,则是由城郊的地形特点和供水状况所决定的。

建章宫周回20余里,规模宏大,并有跨越城垣的飞阁与未央宫相连。

是皇帝游乐、祭祀神仙的地方⑨。

汉长安城的宫殿建筑,除上述三大宫外,还有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城东北隅)等,皆金铺玉户,壮丽无比。

这些宫殿所以主要占据城的南半部,是因为汉长安城南倚龙首原,南部地势较高的缘故。

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市场、居民、手工业区,十分整齐。

应该说,它第一次完整地体出了《周礼》规定的城市布局原则,开创了中国都城总体布局的新规制,为后来都城的规划设计树立了样板。

这就是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规划出功能不同的区域,使各种地形特点都能发挥作用。

尤其是广开水源,开凿完备的供水渠网,为中国都城的供水打开了新的局面。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城址保存最完整的大城市,探讨它的布局特点,对解剖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规律能提供一把金钥匙。

(5)邺城、东北齐邺都南城邺城北临漳河,南望大平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经济文化的中心。

由于漳移,邺城已被冲毁,仅留下金虎(南)、铜雀(中)、冰井(北)三台台基和部分建筑材料,其他已荡然无存。

《水经注》记载的邺城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城市,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邺城有七门则邺城南、北垣各长3024米,东西两垣各长2160米,面积为6.53平方千米②。

邺城的平面布局十分整齐。

③从平面图可知,通向东西城门的干道把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皇宫、禁苑和贵族居住区,南部为官衙和居民区。

市场可能设在城,商业十分兴盛⑤。

皇宫位于北部偏东地区,主要有殿、听政殿等。

皇宫之东为戚里,即贵族居住区,戚里就成为贵族的代名词。

皇宫之西为铜雀园,为皇家禁苑,其西墙北段还有高大的金虎台(南)、铜雀台(中)、冰井台(北),显然是防御工程。

南部被街道分割为方块,也就是居民区,称为里。

除戚里在北部外,皇宫之南的南北干道即广阳门大街,其衙署就布设在该道北段的左右两侧,隔横街与皇宫相望。

广阳门大街实际上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只是位置略偏东罢了。

邺城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新规制。

首先表现在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各划定一定区域,比汉长安城的布局要整齐得多。

宫殿北移,丁字形干道布设于宫殿之南,明显的中轴线,为中国城市的对称布局树立了样板。

第三是园林占有广区,把园林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铜雀园设在宫殿之西,其围还大于宫殿区。

邺都南城的宫殿布局,也为后来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布局开创了先例。

由于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坊也就是居民区,北城称里,南城称坊,从此以后坊名就成为居民区的称谓。

四百余坊自然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

邺都南城这种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城,其布局特点,都渊源于邺都南城。

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都城之一,承前启后,为中国都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8)隋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唐长安城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非常规则和整齐。

它的这种形状同汉长安城一样,也是受当地地形影响的结果。

因为唐长安城所占据的这块平原,恰好是东西开阔,南北却受到少陵原和龙首原的制约。

东西宽为9721米,南北长为8651米。

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严格的东西对称。

宇文恺首先确定了全城的中轴线,然后以它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有一条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平面布局井井有序。

宫城是全城的核心,位于城北部中央,没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作为中轴线,以区别于皇城和外郭城。

因为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总要处处表现它至高无上的特点。

它的中轴线是由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略偏西)所构成,压在全城中轴线北段的中央。

这些建筑物高大雄伟,承天门大街和朱雀门大街虽然宽畅笔直,但与宫城的中轴线相比,仅仅是它的附属物而已皇城紧附宫城之南,周长9.2千米,面积约5.2平方千米,南北7条大街,东西5条大街。

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

承天门大街东西两侧从北到南,东边有东朝堂,西边有西朝堂;东边有门下外省,西边有中书外省;东边有左武卫,西边有右武卫;东边有尚书省,西边有司农寺;东边有左领军卫,西边有右领军卫;东边有太仆寺,西边有宗正寺;东边有太常寺,西边有鸿胪寺等,基本上东西对称。

至于安上门街以东和含光门街以西,由于布设的机关不大重要,故并未遵守东西对称的原则①。

外郭城是一大长方形,周长36.7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东西 14条大街,南北 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由于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因此,城的东半部和西半部各有5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

根据实测,朱雀街宽150米(最宽处155米),其以东的五条南北街道,依次宽为67米、1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五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 63米、 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①。

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仍然是严格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