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红手印留下来的好书记(上)

按手印,这一中国农民表达意愿的传统方式,多少有点儿悲壮的色彩。所以,识字不多的农民在使用时从不轻易为之。因为,他们实在清楚那按下去的红手印的分量,很多时候,那就是身家性命!

31年前,连年讨饭的小岗村,18位农民为了填饱肚子不再外出讨饭,秘密按下了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小岗“大包干”带头人的红手印,不但解决了自己渴望多年的温饱,还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大门的开启。在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中,产生如此巨大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的小岗红手印,使小岗村成为中外皆知的中国改革第一村!

时隔28年后,小岗人又集体按下红手印,而且是连续3次,目的竟都是为了留住一个人———全村信服的致富带头人,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

第一次按手印,他凝聚民心办实事

这个让小岗人如此爱戴不舍的沈浩,本是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公务员。生于淮北萧县农村的他,原名沈明月,在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五,幼年父亲就去世,过早的人生磨难,让他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情感。考入铜陵财专后,他总觉得自己的名字没有阳刚之气,男子汉要有浩然之气,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自己把名字改成了沈浩。

2004年2月16日,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6000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中的一员,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任期3年。

此时,39岁的沈浩还是一头浓密黑发,微微上翘的憨厚嘴唇,流溢出率直和热情。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厅领导要求我到小岗以后,要加强学习,一心为民,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我一定要按照领导要求,引导和带领小岗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为小岗人民增富,为财政厅添彩!我相信,我一定能干好!”

然而,美好愿望与眼见现实的巨大落差,让沈浩怎么也想不到中国改革第一村仍停留在温饱阶段,村委会账本上3万元的集体欠债、2300元的人均收入,进出艰难的泥土道,难抗风雨的茅草房,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加之农村中错综复杂的宗族矛盾……正如他后来总结的———“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他掏心窝地喊出:“小岗一定要发展,不发展不行啊!”

沈浩面对的,正是“任重而道远”!

65岁的严立华,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就是在他家按下的红手印,他是大饥荒年代家里惟一没被饿死侥幸存活下来的。在向记者追忆沈浩时,他还清晰记得,沈浩刚来小岗村的第三天就到家里看望他与他拉呱(即聊天):“沈浩问:‘老华,你看我们村怎么发展呀?’我回答他:‘我们这儿一没个像样的路,二没有企业。’

他拍着腿说:‘对呀!’”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沈浩挨家挨户地把全村108户梳理了两遍,征求意见,了解村情,听取民意。谁家的屋子漏雨最厉害已成危房,哪家的生活最困难需要照顾……都被他一一写在日记本上,刻在心上。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伴随改革开放得出的经验,此时仍应验于小岗,路,成了制约小岗与外界联系求发展的瓶颈,也是村民反映最强烈、最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难事。

村民所盼所想,就是村官应干之事。沈浩把到小岗后要为村民干的第一件事锁定在延伸1200米的友谊大道——这条村民家门口天天要走的民生路。

几经努力,沈浩从省里争取来了第一笔帮扶资金50万元。钱有了怎么花,既合法又省心的办法是招标给施工单位去做,但要价最低的也需58万元。

肥水能否不流入外人田呢?

沈浩开始动起脑筋,如果组织村民自己来干,这样既可以保证质量节约成本,村民们还可以通过干活挣到劳务费。于是,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商量,得到多数人的拥护。说干就干,他又请来工程技术人员落实施工机械设备,待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备齐后,把村民分成4班,歇人不停工地干了起来。自大包干后,这是小岗村民们首次集体劳动,又是为自己修路,热情高、干劲大,互相交流,减少了隔阂,凝聚了人心。

63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是当今12位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中惟一担任村干部的,黝黑的脸庞、结实的身板,平时总是未言先笑的他在向记者讲述沈浩时神情沉重:沈浩刚来时,我们都怀疑他是不是也来“镀金”的?修路的那些日子,他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一次,看见一桶就要漏跑的水泥浆,愣是用双手把水泥一趟一趟捧到路面上,手都烧破了。我们看了,很感动,认定他肯定能带领我们发展。一个星期路就修好了,我们一算账,整整省了20多万元。

路,在村民们的踊跃参与下,又快又好又省地修成了,多年想干没有干成的事在沈浩带领下成为现实。当村民们在隆重的总结表彰会上戴上大红花捧过奖金时,当村民们行走在由自己修成的7米宽的友谊大道上时,自豪的笑容再次溢满小岗人的脸庞,沈浩也由此被认可被接纳。

记者此次随中央新闻采访团在小岗吃住农家采访沈浩事迹的4天里,仍处于巨大悲痛中的小岗人,不断向记者念叨着沈书记为村民所做的桩桩好事实事……其中,房东郭平先的讲述很有代表性。

沈书记来的那年,她一家4口还住在一间用10块旧楼板搭起的高7尺、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雨季时外面下多大屋里就下多大,加之地势低洼,经常是被水泡着。8月,她和丈夫从张家港打工回来,想找新书记反映困难批块地方盖新房,可又不了解这位新书记是不是真为老百姓来干实事的。

一天,正犹豫的她得知沈书记正好在他们大严村民组干部吴广兴家里,就冒雨找上门去说:“沈书记,也要到我们困难的家里看看啊。”

正在谈着工作的沈浩立即起身踩着泥水随她来到家里,看到男主人韩庆红和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正忙着往外排雨水,沈浩动情地说:“你这房真是不能住了,特别危险,这地块太低洼,不能再建房。我们马上要搞小区规划建楼房,先让你们住进去。”

为了早日让郭平先这样的危房户、困难户住上楼房,沈浩再次多方奔走,从省里争取到一笔支持小岗新农村建设资金。他与村民精打细算地测算出,一套两上两下近160平方米的二层楼,需要6.5万元,村集体负责补助2万元。

然而,就是这样优惠,郭平先一家还是一时拿不出那4.5万元的盖楼钱。她又忐忑地找到沈浩,问能不能缓交?沈浩不假思索地大声说:“你家的情况我知道,啥时候凑齐啥时交,不影响住楼房,你放心。”可郭平先还是有些不踏实,真的能有这样的好事?毕竟自家是村里的穷困户啊,交不齐钱,施工队能给建吗?沈浩看出郭平先的心思,当即给施工队写下一纸缓交说明,并承诺如果郭平先家不交建楼款,一切由他负责。

郭平先怀揣这张类似向银行借贷的担保书,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

2005年年底,还没凑齐楼款的郭平先一家,与周围另外十几户一同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危房,成为小岗首批26户楼房小区的主人。

小岗在中国铺天盖地的名气,固然是其他村庄无法超越的资本,但这一独有优势如果发挥不当,也会将一些矛盾掩饰,甚至错失发展良机。沈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发挥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与村民一道探索向富村迈进的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但思路从何而来?

沈浩带领在村里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大包干”带头人和党员干部村民代表36人,先后到南街村、耿庄村、红旗渠、大寨村、西沟村、华西村等经济强村参观学习。这正是不看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