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
物探预算标准

一、磁法(一)工作内容生产准备,安装仪器,观测记录(包括对基点、辅助点),取下仪器,迁移下一观测点,地质观测,记录描述,对典型抵制现象拍照,物性标本采集,定名与测定,检查观测结果,计算、复算观测结果,整理原始资料,编写工作报告(总结)(二)磁法测量预算标准(三)磁法剖面测量预算标准二、重力(一)工作内容生产准备,安装仪器,定点定位,观测记录(包括对基点、辅助点),取下仪器,迁移下一观测点(包括近区地改实测),地质观测,记录描述,对典型地质现象拍照,物性标本采集,定名与测定,检查观测结果,计算、复算观测结果(包括地改),绘制草图,整理原始资料,编写工作报告(总结)(二)区域重力测量预算标准(三)重力测量预算标准(四)重力剖面测量预算标准三、电法(一)工作内容生产准备,安装仪器,布站(包括放线布极),观测记录,通电跑极,计算搬站(包括收站),迁移下一观测点,地质观测,记录描述,对典型地质现象拍照,物性标本采集,定名与测定,检查观测结果,计算、复算观测结果(包括地改),绘制草图,整理原始资料,编写工作报告(总结)。
(二)激电中梯(长导线)测量预算标准(三)激电中梯(长导线)剖面测量预算标准(四)激电中梯(短导线)测量预算标准(五)激电中梯(短导线)剖面测量预算标准(六)激电测深测量预算标准2.AB距每增加1000m按本标准提高20%(七)视电阻率中梯测量预算标准(八)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预算标准2.AB距>500m按本标准提高15%(九)视电阻率垂向电测深测量预算标准2.AB距每增加1000m按本标准提高20%(十)视电阻率对称四极剖面测量预算标准2.AB距>1600m按本标准提高15%(十一)充电法电位和梯度测量预算标准(十二)自然电场法电位测量预算标准(十三)瞬变电磁法测量预算标准(十四)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预算标准(十五)大地电磁测深测量预算标准2.本标准适用深度为2500m,深度每增加500m,按本标准提高10%。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激电法是常用的物探方法之一,主要用来测量地下电阻率变化,从而推测地下结构和矿体存在的可能性。
激电法可以分为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两种方法。
激电中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测量方法,适用于浅部地下结构的探测。
其测量原理基于地下物质对射频电流的阻抗作用。
在测量中,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频率范围,并将电极插入到地面或井孔中,形成一个闭合的电路。
然后,通过改变电极间的距离,并记录相应的电阻抗数据。
根据电阻抗随电极间距离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存在与否。
激电中梯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电极布置:电极布置的合理性对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合适的电极布置可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常,可以选择直线排列或成环布置电极。
2.频率选择:频率的选择应根据需要探测的深度和地下结构的电阻率范围来确定。
较低的频率适合浅部结构的探测,而较高的频率适合较深的探测。
3.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时应控制测量环境的稳定性,减小干扰源对数据的影响,如尽量选择无干扰的测量地点、减少电源杂波等。
数据处理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滤波和去噪方法,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激电测深是一种用来测量地下电阻率随深度变化情况的方法。
其测量原理基于地下物质对射频电流的阻抗作用,并结合了测井技术中的电阻率测量原理。
相对于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深部探测能力。
在测量中,通常使用一根长电极作为发射极,将电流注入地下,同时在测量点处使用接收极观测电压的变化。
通过测量电极间的电压随深度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存在与否。
激电测深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电极布置:电极布置的合理性对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可以选择直线布置电极,或者使用特殊布置电极来减小背景杂音的影响。
2.电极长度:电极长度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电极长度过短会导致较低的分辨率,而电极长度过长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失真。
因此,应选择合适的电极长度来实现较好的深部探测能力。
物探电法磁法剖面技术说明

物探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说明根据地质或化探成果确定的成矿有利部位开展电法测量工作。
根据本区地形、地质特点及工作目的,本次电法工作采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测量参数为视极化率ηs和视电阻率ρs,对于具有找矿意义的激电异常,选择综合剖面或激电测深工作。
激电剖面测量也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激电测深采用对称四极装置测量,主要用于有意义的物探异常和重要矿点的检查评价。
要求工作细致,完整地测量出剖面的异常形态,并能突出异常,以便深入研究。
因此其装置大小和技术参数不一定与面积观测相同。
要求在检查的异常(或矿点)中心,首先进行激电测深工作(沿剖面拉线),根据测深结果,确定最佳供电极距。
为突出异常应加长供电周期。
1、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要求及指标(1)技术要求激电测量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地矿行业《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0-93)》之有关技术标准进行。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AB极距≥2000米、MN=40~80米,观测段AB2/3,供电系统采用发电机输出220V~240V交流电,经整流变压后输出,供电常数为:供电周期32S,延迟时间200mS,取样宽度40mS,叠加次数为1~2。
接收激电仪,接收正反向二次场信号直读ηs及V1,控制站观测每次工作的供电电流I,室内计算各物理点视电阻率ρs。
测网布设:测线方向应尽量与化探异常或矿化蚀变带走向垂直(或大于60°)。
工作中应尽量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条件.例如,采用铁电极作为供电电极,提前2-4小时,浇上含洗衣粉的盐水,以保证接触良好。
加大供电电流,以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观测中对一次电位小于5mv 的测点要求重复观测,两次观测结果相对误差应小于10%,对畸变点、异常点也应重复观测。
每个排列观测开始之前应进行漏电检查,要求导线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大于2M Ω/km 。
阴雨天和地面潮湿地段也应对MN 线路进行漏电检查。
供电导线绝缘电阻应大于30M Ω;供电电极采用铁电极。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

第三节物探工作一、工作内容和工作量1、测地工作包括控制网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测线和测点布置以及高程测量。
2、激电中梯扫面扫面面积:3.5km2,工作比例尺:1:0000,测网密度:100米X20米。
基线方向:正东,测线方向:正北。
测线测点布置见图:3、大功率激电测深在激电中梯扫面异常部位布置6-8条激电测深剖面,每条剖面长度300-600 米,以剖面连线覆盖异常,端点向异常两侧延伸至背景区为宜。
点距20米, 异常部位加密至10米点距。
4、物性参数采集采用标本测定法和露头小四极测定法。
尽可能收集岩芯标本或在可以采集到规则标本的露头点采集合格标本回实验室测定物性参数,在无法采集标本的露头点采用小四极获取物性参数。
尽量保证异常部位的每种岩性所采物性参数不少于30组。
二、技术依据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地质工作质量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次激电测深野外施工执行下列标准:1.《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①Z / T2002)。
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 0072 - 1993);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 - 1993);4.《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 0153 - 95);三、仪器设备1、测地工作仪器设备包括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一套,GARMIN 60CSX 手持GPS六套、100 米测绳和50 米皮尺各两根。
其中,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和测线端点布设。
其性能参数如下:A、信号跟踪系统内核:v60采用国际一流的天宝PCC品牌多星多系统内核BDS:B1、B2GPS:L1C/A、L2E、L2C、L5GLONASS:L1C/A、L1P、L2C/A (仅限于GLONASSM)ff L2PGALILEO:升级预留SBAS:WAAS,MSAS,ENGOS通道数:220模块技术:天宝MaxwellTM高级自定义测量GNSS技术,极低噪声的GNSS 载波相位测量,1赫兹带宽内的精度〈1mm,成熟的天宝低仰角跟踪技术B、精度和可靠性RTK 定位精度:平面:±(8 + 1x10-6D)mm高程:士(20+1x10-6D)mm静态、快速静态精度:平面:±(2.5 + 1x10-6D)mm高程:士(5 +1x10-6D)mm初始化时间:典型10秒初始化可靠性:>99.9%C、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内存:1G固态内存,8G可插式储存卡。
物探工作设计书(高精度磁测和激电测深)

目录一、序言 (1)二、设计工作量 (1)三、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1.测地工作 (1)(1)测网布设原则 (1)(2)测网布设 (1)2.高精度磁测 (2)(1)仪器噪声测定 (2)(2)一致性测定 (2)(3)基点选择及日变站的建立 (3)(4)日变观测 (4)(5)野外测量 (4)(6)磁参数测定 (4)(7)质量检查 (5)(8)野外资料整理 (6)(9)图件编制 (7)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 (7)(1)仪器性能检查 (8)(2)装置类型选择 (8)(3)仪器参数的选择 (8)(4)极距的选择 (9)(5)供电电流 (9)(6)测量要求 (10)(7)电参数测定 (12)(8)质量检查 (12)(9)资料整理及图件绘制 (13)四、野外工作时间安排 (14)五、提交初步成果及时间 (14)六、经费预算 (14)1.编制依据 (14)2.经费预算 (15)一、序言二、设计工作量三、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1.测地工作执行标准:《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Z/T2002)。
(1)测网布设原则高精度磁法扫面依据《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3)中对1:2000高精度磁测工作网度的基本要求,结合工区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在技术规程各项要求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采取半自由网的方式进行高精度磁测工作。
测区网度20 10m。
测区内在地形条件无法到达的情况下,操作员根据野外实际对线、点进行局部调整甚至舍弃部分测点。
根据区内地质构造情况和实际工作情况,为使测线能尽可能地切过不同构造单元,同时提高野外生产效率,测线布设为南北向,即坐标方位0°。
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依据《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93)和《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0-93)中对1:2000激电测深工作网度的基本要求,结合工区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在技术规程各项要求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采取规则网的方式进行激电测深工作。
激电中梯扫面物探技术在探矿中的应用

激电中梯扫面物探技术在探矿中的应用以客观的地质体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是物探技术,它的特点是调查研究过程极为复杂,探索性比较强,所以要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时注重采用科学的勘查方法。
对综合物探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在东乌旗查干陶勒盖矿区开展物探找矿工作,主要任务是激电中梯扫面和激电测深工作。
目的是大致查明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极化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等特征,为布设钻孔提供依据。
标签:激电中梯扫;物探技术;探矿;应用1引言物探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被引用到地质资源勘查工作中。
物探技术是地质科学中相对活跃的、新兴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勘查方法,从而提高了生产力,也大大的提升了地质勘查的速度质量,这就是地质勘查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当前在进行勘察工作时应用有六种探查的方法在地球物理:他们分别是放射性、地温、重力、电法,磁法、地震。
发展到现在,物探技术已经在众多生产行业运用,例如:考古、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勘查。
物探技术不仅仅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勘查、寻找能源矿产、有色金属矿产和黑色金属、地下水及非金属矿产等方面都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2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1)地层:矿区面积约56.93平方公里。
出露地层较简单。
泥盆系下统敖包亭浑迪组(D1a)的第二段(D1a2)零星出露,岩性组合特征为含粉砂凝灰岩、长石砂岩夹粘土质生物灰岩及生物长石砂岩。
属滨海——浅海相砂质、凝灰质、钙质沉积建造。
泥盆系上统安格尔音乌拉组(D3a)的第二岩段(D3a2)广泛分布,其岩性特征为浅灰色、黄灰色、浅黄色为主的中细粒、不等粒长石砂岩和硬砂岩夹粉砂岩和板岩。
地层在矿区总体呈单斜产出,走向北东~北东东,倾向北西,倾角各地段不一,总体约60°~70°。
因燕山晚期岩体的广泛剥蚀、影响,岩石普遍生不同程度的蚀变现象。
(2)侵入岩:矿区侵入岩较发育。
主要为以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为主。
燕山晚期侵入岩呈北东向的巨大岩基产出,为中深成相岩体。
物探电法磁法剖面技术说明

物探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说明根据地质或化探成果确定的成矿有利部位开展电法测量工作。
根据本区地形、地质特点及工作目的,本次电法工作采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测量参数为视极化率ηs和视电阻率ρs,对于具有找矿意义的激电异常,选择综合剖面或激电测深工作。
激电剖面测量也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激电测深采用对称四极装置测量,主要用于有意义的物探异常和重要矿点的检查评价。
要求工作细致,完整地测量出剖面的异常形态,并能突出异常,以便深入研究。
因此其装置大小和技术参数不一定与面积观测相同。
要求在检查的异常(或矿点)中心,首先进行激电测深工作(沿剖面拉线),根据测深结果,确定最佳供电极距。
为突出异常应加长供电周期。
1、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要求及指标(1)技术要求激电测量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地矿行业《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0-93)》之有关技术标准进行。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AB极距≥2000米、MN=40~80米,观测段AB2/3,供电系统采用发电机输出220V~240V交流电,经整流变压后输出,供电常数为:供电周期32S,延迟时间200mS,取样宽度40mS,叠加次数为1~2。
接收激电仪,接收正反向二次场信号直读ηs及V1,控制站观测每次工作的供电电流I,室内计算各物理点视电阻率ρs。
测网布设:测线方向应尽量与化探异常或矿化蚀变带走向垂直(或大于60°)。
工作中应尽量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条件.例如,采用铁电极作为供电电极,提前2-4小时,浇上含洗衣粉的盐水,以保证接触良好。
加大供电电流,以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观测中对一次电位小于5mv 的测点要求重复观测,两次观测结果相对误差应小于10%,对畸变点、异常点也应重复观测。
每个排列观测开始之前应进行漏电检查,要求导线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大于2M Ω/km 。
阴雨天和地面潮湿地段也应对MN 线路进行漏电检查。
供电导线绝缘电阻应大于30M Ω;供电电极采用铁电极。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青海南戈滩铜铁矿区的综合应用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青海南戈滩铜铁矿区的综合应用作者:杨鑫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摘要:介绍了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的工作原理、装置方式、工作仪器以及资料处理软件。
讲述了激电的两种物探工作方法在青海省都兰县南戈滩地区铜铁矿Ⅳ号带勘探中的综合应用。
通过激电中梯测量发现该工区多处激电异常,选择异常区进行激电测深测量,发现激电异常是由矿体或地下水引起的。
关键词:南戈滩; 激电中梯; 激电测深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激发极化法是以地下不同岩、矿石激电效应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效应来勘察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1】。
近年来,特别是在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找矿中,激发极化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是激发极化法的两种不同装置的勘探方法,本文简述了两种方法在铜铁矿区的综合应用。
2 激发极化效应与装置方式在向地下供電时,电位差随时间逐渐增大到稳定的值,这一过程称为充电过程,断电后电位跃变到另一值再衰减到零,这一过程称为放电过程。
【1、2】充电稳定时的电位差称总场ΔU(T),放电瞬间的电位差称二次场ΔU2(T),极化率η=ΔU2(T)/ΔU(T) ×100%。
[2]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装置不同。
中梯装置是一条测线一次布设(A、B)供电极距800m不移动,(M、N)观测范围在(A、B)供电极距的中间400m范围内移动,点距20m;激电测深装置采用对称四极测深装置,MN为观测中点,加大AB极距可观测深部电性参数变化情况,最小AB/2为3m。
3 工作仪器及所用软件3.1 工作仪器激电中梯采用的仪器是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器和该厂生产的DJS-9接收机;电测深用的是DZD-6A.3.2 数据处理软件激电剖面测得视极化率,根据仪器附带软件(中间梯度处理软件)计算出相应的视电阻率。
物探激电中梯和可控源电磁测深

西,与构造带方向基本一致,长约150m,宽约100m,呈 椭圆形展布,具体位于测区38线至40线的106号点附近,
激电中梯
3测量成果与地质解释
野外实测数据经改正之后,使用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 限公司开发的MAPGIS软件绘制了成果图件(见图3、图4)。
3。1异常的判识及概况 纸房岩体一喳岈山岩体重点工作区剖面测量布置了33
值在5000QM左右,呈北西西向带形展布。出露地层震旦
系董家组,岩石类型以砂岩、泥质粉砂岩,初步分析异常 为黄铁矿局部富集弓}起。
D
n一4异常,位于测区西部,呈东西向带形展布,长
约400m,宽约150m,具体位于测区33线至36线的94~110 号点之间,为低缓异常,n s极大值为5.6%。对应于此位 置的北侧是本区较大规模的高阻异常带,长约500m,宽 约200m,p s值在5000~7000QM,呈不均匀性。出露地 层为肉红、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异常性质不 明,需要进一步查证。
5个,分别为D
D T1—5。
r1—1一l、D T1一l一2、D n一3、D T1—4、
3.2异常详述与解释推断
(1)D n一1—1异常,位于测区西北部,为带状异常,
呈似纺锤形展布,走向约300。,长约1100m,宽约 100~200m,曲线南侧较缓,北侧较陡,具体位于测区
34线至40线的100~130号点之间,T1 s极大值为7.7%,大
调查区地层位于华北陆块南缘,隶属于华北地层区
豫西地层分区。区内地层出露以沉积地层为主,变质地层
区内主要的矿床有大纸房钼矿点、崦砑山钼矿点等。这些
矿点在地表具较强的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绿帘石 化、白云岩化、矽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等。 区内岩浆岩以前加里东期、燕山期最为发育,岩浆岩 成因类型较多,从火山喷发岩到侵入岩均有出露。对成矿 具控制作用的是喳岈山、纸房二个岩体。围岩接触变质作 用强烈,局部形成几十米的矽卡岩及角岩带,岩体边部见 有绿帘石化蚀变现象,控制了岩体内外接触带的铜、铁、
地球物理勘查激电设计

1、激电测深工作技术方法及精度要求 (1)、目的通过激电测深剖面测量工作,揭示矿体、矿化体的空间位置,为布置钻探工作提供较为可靠的(位置、产状、埋深、厚度及构造等)依据,进一步指导地质找矿。
(2)、工作布置测点布设原则沿勘探线进行,垂直矿体开展。
其布设方法如下:根据工作目的与任务要求,本次工作投入激电测深点100个,结合各工作的地球物理特征、矿体形态、产状、规模,选择具有代表性剖面,以控制矿体深部的延深变化情况,指导钻孔布设。
(3)、工作方法和精度要求 仪器校验: 一致性测定:野外生产使用多台接收机时,对投入生产的接收机要进行一致性测定。
测定结果小于设计总精度的2/3,满足规范要求,才可以同时参加生产。
使用同一台模拟器分别对各台接收机进行读数精度检查,模拟输出U ∆为3-1000mv ,a η为2%、5%、20%。
其中一次电位误差要求小于2%,极化率误差要求小于0.1个读数单位。
读数误差应满足仪器自身精度要求。
供电导线、测量导线绝缘状况:在开工生产前对导线的绝缘状况,用浸水法做检查。
工作时,当AB 供电线敷设完毕后,用摇表检查其对地绝缘状况,确认不漏电后(接地电阻大于2兆欧姆)方进行供电测量。
对不极化电极的极差与内阻,在一个工区开工前、结束后分别做检查,要符合规范。
工作参数:供电系统采用蓄电池组,供电电压根据野外实际情况确定。
采用温纳装置长导线测量方式,直读视极化率(a η)、一次场(1V ∆)和视电阻率(a ρ),最大AB/2为 1500米,供电时间不低于4秒,供电极距见表5-4。
表5-4 极距序列表野外质量检查及精度要求: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工作的视极化率总精度以均方相对误差或均方误差来衡量,视电阻率以均方误差来衡量,测量精度为B级。
质量检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3-5%,系统检查观测,质量检查以“一同三不同”为原则,即同点位、不同操作员、不同仪器、不同时间进行。
当不能对质量作出肯定的评价时,应增加检查工作量,当增至总工作量的20%,而质量仍不符合要求时,则相应范围内的原始观测资料应做废品处理。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寻找铜锌多金属矿中的应用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寻找铜锌多金属矿中的应用作者:万豪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第04期摘要:目前在多金属矿床勘查的物探方法中,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是一种最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在分析勘查区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之上,合理布设测线,合理选取电极装置,通过分析整理激发极化法电测深数据,得到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地下矿体的赋存、分布等特征的地质成果资料,预测成矿有利区段,所圈定锌多金属矿找矿靶区在后来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得到了证实。
Abstract: In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of polymetallic deposits exploration, the IP intermediate gradient and IP sounding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geophysical metho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data on the exploration area, this paper reasonably layouts the measuring line, and reasonably selects the electrode assembly. The results of geological data which can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derground or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are got by analyzing the electrical sounding data, the favorable mineralization zones are predicted, and the the zinc polymetallic delineation ore prospecting targets are proved in the later geological prospecting permit work.关键词: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多金属矿勘查Key words: IP intermediate gradient;IP sounding;polymetallic ore exploration中图分类号:O741+.2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84-021 ;地质概况区内出露地层有:志留系中统回星哨组灰岩、页岩及砂岩;奥陶系中统大箐组白云岩及灰岩;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白云岩、粉砂岩及泥岩。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物探八院工作方法(三)激电中梯、激电测深(中梯、对称四极装置)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物探八院目录第一章基本原理 (8)第一节直流激发极化法勘探原理及应用条件 (9)一、直流激发极化法的基本原理 (9)二、(视)电阻率和(视)激化率的概念 (11)(一)视电阻率(ρs) (11)(二)岩(矿)石的导电性特征 (12)(三)视激化率(ηs) (13)三、影响(视)电阻率、(视)极化率数值大小的主要因素 (14)(一)影响视电阻率(ρs)的主要因素 (14)(二)影响视激化率(ηs)的主要因素 (15)第二节直流激电工作装置示意图 (16)一、直流激电工作装置概述 (16)二、激电测深装置 (17)三、激电中间梯度装置(A—MN—B) (18)第二章仪器设备 (20)第一节仪器设计基本原理 (20)一、发送机 (21)二、接收机 (22)第三节主要技术指标 (22)一、仪器的基本要求 (22)二、技术规程对仪器的要求 (23)(一)仪器的技术指标 (23)(二)导线与线架的技术指标 (23)(三)电极的技术指标 (23)三、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 (24)(一)DJF10-1A发送机 (24)(二)DJS-8接收机 (25)第四节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27)一、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接收机 (27)(一)仪器故障检查诊断 (27)(二)仪器保养 (28)二、发送机可能产生的故障及简单维修 (28)第三章工作技术规范规程要点 (29)第一节常用的规范、规程 (29)一、电法类 (29)二、测量类 (29)第二节装置要求 (30)一、激电测深 (30)二、激电中梯 (31)第三节采集信号要求 (33)一、激电测深 (34)二、激电中梯 (36)第四节精度要求 (37)第四章野外工作流程 (40)第一节工作流程图 (40)第二节生产准备阶段 (41)一、设备及人员配置 (41)二、设备及人员安排 (41)三、技术储备 (42)第三节仪器检测和技术试验 (43)一、仪器性能检查 (43)二、技术方法试验 (44)(一)激电测深 (45)(二)激电中梯 (45)第四节测网布设及测地工作 (45)一、激电测深 (45)二、激电中梯 (46)第五节装置类型 (48)一、激电测深装置 (48)二、中间梯度装置 (48)第六节仪器参数和测量要求 (49)一、仪器参数设置 (49)二、测量要求 (49)第七节原始数据采集 (51)第八节资料预处理及基本图件制作 (52)一、资料预处理 (52)二、基本图件制作 (54)(一)应提交的图件 (54)(二)成果图件的技术说明 (54)(三)几种主要成果图件的具体要求 (54)第五章质量检查 (57)第一节观测精度检查 (57)第二节异常检查 (59)一、观测误差造成的假异常 (59)二、客观存在的异常 (60)(一)地质观察研究 (60)(二)综合剖面 (60)(三)物性测定 (61)第六章资料整理与工作总结报告编写 (62)第一节资料整理 (62)第二节工作总结报告编写 (62)一、名称 (62)二、编写内容 (62)第三节资料验收清单 (64)第一章基本原理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以地下岩(矿)石的电性或电磁性质差异为基础的,利用直流或交流电(磁)场来研究地质结构和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简称电法。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织金新麦铅锌矿区的综合应用

p e a i o t r ft e da a I d to r t ton s f wa e o h t . n a dii n.i t ke c i n 2 3 a n e a t a sSe to 6 s a x mpl o ma e a e t k b—
meh d — I n eme it rde ta d I o n ig t n iI a — Z n e i hj to s P itr da eg a in n P s u d n o Xima d e icOr n Z in i
Cou y.Gu ya . I nto c s t on e f t P i t r dit a e t a d I ou d— nt i ng ti r du e he c c pto he I n e me a e gr din n P s n
种 在充 电和放 电过 程 中产 生的随 时间变化 的附加
电 场 称 为 “ 发 激 化 效 应 ” 变 化 的 附 加 电 场 称 为 激 , “ 发 激 化 电 场 ” 简 称 “ 次 场 ( V ) 。 刚 接 通 激 , 二 △ !”
作 者 简 介 : 玉 琼 (9 l )女 , 州 安 顺人 .9 5年 毕业 于 中 国地 质大 学 物 探 系 . 汪 16 一 . 贵 18 高级 工 程 师 , 工作 以 来 主要 从 事 物 化探 信 息处 理 工 作 E malwk wy o ( l 6 C I — i : y q ka . O ] 2 1
第 5卷 第 5 期
20 0 8年 t 0月
工程 球物理荸 旅
( HI S ( URNA1 ) 、 NE E J ) ( F ENGI NEERI G GEOPHYS CS I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安徽某地区铁矿勘查中的综合应用

要 活 动 于燕 山期 。侵 入 岩 由基 性 岩 到 酸性 岩 均 有 发 育 ,侵 异常 存在 。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 ,l剖 面 、2剖 面 的 124点 一280号点之 间异 常
位 时 间较火 山岩滞后 ,与火 山 岩具 有 同源演 化特 点 。
较 为 明显 ,且 变 化 范 围 较 大 ;3剖 面 l 30—180号 点 、4剖 面
4.激 电 中梯 异常 特征 及解 释 推 断
成 。地质 构造 复 杂 ,以 断裂 和 岩浆 活 动 为主 ,褶 皱 次之 。基
研究 区分 为j 个 Ⅸ域 ,研 究 区 西北 角娘 娘 山附 近 ,共 完
底褶皱 主要有两 个 ,即陆郎一梅 山向斜 、云 台山一姜 村圩背 成 激 电 中梯 剖 面 五 条 ,异 常 主 要 分 布 在 剖 面 中部 ,但 不 连
画郝鸳 WESTERN RESOURCES——
物化探2()19年第一期
激 电巾梯和 激 电测 深在安徽某地区铁 矿勘查 中的综合应 用
洪欧洲 贺 强 安 徽 省地 质矿 产 勘查 局 3l3地 质 队 六 安 237000 摘 要 :研 究 区位 于扬子 ;住地 台一 下扬 子 台坳一 沿江拱 断褶 带一 安 庆 凹断褶 束的扬 子 陆块 北缘 的 长江 中下 游断 陷 带 内 ,玢岩 型 铁 、硫 矿是 该 区成 矿 特 色。本 区各类岩 石 及主要 构造 层之 间 、各 类 围岩 与 矿石之 间存在 着 明 显 的 电性 物性 差 异 ,本 文介 绍 了激 电的 两种 物探 工 作方 法在 某地 区铁 矿勘 查 中的综 合 应 用。通 过激 电 中梯 测 量 发现该研 究区多处激 电异常 ,选择 异常区进行激电测深测量,12剖 面 132号点及 164号点综合异常较好 ,为布孔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寻找铜锌多金属矿中的应用

摘要 :目前在 多金属矿床勘 查的物探 方法中, 激 电中梯和激 电测深是 一种 最有 效的物探 方法之一, 在 分析 勘查 区的地质 资料 的 基础之上, 合理布设测线 , 合理选取 电极装置, 通过分析整理激发极化 法电测深数据 , 得到 能够较准确地反 映地 下矿体 的赋存 、 分布等 特征的地质 成果资料 , 预测成矿有 利区段 , 所固定锌 多金属矿找矿靶 区在后 来的地质找矿 工作 中得到 了证 实。
Ab s t r a c t :I n g e o p h y s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me t h o d s o f p o l y me t a l l i c d e p o s i t s e x p l o r a t i o n , t h e I P i n t e r me d i a t e g r a d i e n t a n d I P s o u n d i n g i s o n e 0 f t h e mo s t e f f e c t i v e g e o p h y s i c a l me t h o d s . B a s e d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d a t a O i l 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r e at h i s p a p e r r e a s o n a b l y l a y o u t s t h e
中 图分 类 号 : 0 7 4 1 +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1 1 ( 2 0 1 5 ) 0 4 — 0 2 8 4 — 0 2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浙江西部某铅锌矿勘查中的应用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浙江西部某铅锌矿勘查中的应用作者:侯嘉莉李悦刘泽丞来源:《西部资源》2017年第01期摘要:目前在铅锌矿等多金属矿勘查中,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仍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相较于电磁法,此种方法在直接找矿方面仍有无可替代的效果。
本文以浙江西部某地区铅锌矿勘查为例,在分析勘查区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选用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的工作方法,合理布设测线,通过分析整理激电测深数据,大致查明区内激电异常的分布特征,了解可能与矿化蚀变带有关的激电异常特征以及其深部异常形态变化特征,并推断隐伏断裂构造的位置产状及其与矿化的关系,为钻探工程布设及矿区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铅锌矿勘查;激电中梯;激电测深;激电异常特征1. 概述激发极化法是以不同岩、矿石激电效应之间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效应,来查明地下地质体的分布、范围、产状等。
激发极化效应:在向地质体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随时间而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
不同类别的岩矿体的激发极化效应是不一样的。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是激发极化法的两种不同装置类型。
2. 勘查区地质概况勘查区位于浙江省西部某地区,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Ⅰ)、江南台隆(Ⅱ1)、苏庄抬拱带(Ⅲ1),成矿带位于浙西成矿带(Ⅲ2)西段,结蒙—杨林(Ⅳ5)铅、锌、铜、金、银、锑成矿区南西段北侧(Ⅴ15)成矿远景区内。
2.1 地层及构造特征区域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青白口系骆家门组、虹赤村组、上墅组,南华系休宁组、南沱组,震旦系陡山沱组、板桥山组,寒武系西阳山组,奥陶系印渚埠组、宁国组、胡乐组、砚瓦山岩组、黄泥岗组、长坞组和第四系鄞江桥组。
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与区域构造走向基本一致。
矿区处于北东向展布的毛坦—灶马坑向斜的核部,震旦系板桥山组呈核部,两翼依次南华系南沱组、休宁组,北西翼外侧青白口系骆家门组逆冲作用与休宁组断裂接触,南部的陡山沱组地层呈断块状出露。
矿区发育北东向断裂,其次次生北西、东西向断裂。
激电中梯测量在金矿普查中的应用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激电中梯测量在金矿普查中的应用王 明摘要:在充分搜集研究以往工作成果基础上,以金为主多金属矿区,以工作区内韧性剪切带和已知地表矿化点为重点调查对象,开展物探激电中梯测量工作,根据物探激电测量结果,圈定物探异常,缩小找矿靶区。
提供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
关键词:激电中梯测量;多金属矿;物探异常随着金矿需求量不断增加,寻求新的金矿床和发现隐伏矿产称为未来勘探的方向。
在对隐伏金矿进行勘探时,为了提高可靠性、准确性,研究运用了激电中梯测量方法对金矿实施勘探,并对该矿区的金矿赋存状况和物探异常区进行有效圈定并作出合理的地质解释,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指导。
1 概况激发极化法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人工建立的直流(时间域)或交流(频率域)激电场的分布规律进行找矿和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方法。
在本次多金属矿普查中,我们采用的工作方法是激电中梯测量方法。
工作区属于低山地貌,为医巫闾山北段山地区即辽西丘陵东北端部分,海拔135.0~413.2m,其内平顶山为最高点,海拔413.2m。
区内植被较发育,水系以辽河为主河流域体系,属辽河西北侧次支流的上段(哈巴齐-大巴)。
工作区气候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38℃,年平均降水量在450mm左右。
区内地质灾害较少发生。
2 地球物理特征在整个测区内均匀采集107件岩(矿)石标本,进行极化率和电阻率测量。
对地表矿化地段进行了重点采集。
标本都具有新鲜表面、形状规整,尽可能呈正方体,最小边长大于12cm。
标本测定是在施工驻地使用面粉团法进行测定的。
测定前标本在水中浸泡48小时,从水中捞出待表面风干后开始测定。
使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MF-1微功率检测发射仪进行模拟发射源,使用该厂的DJS—8A微机激电仪进行测量。
每次读数都进行重复观测。
本次共测定标本107块,通过本次标本测定发现:(1)糜棱岩(含金、黄铁矿化)共18块,视极化率ηs(%)最大值23.66,最小值4.68,算术平均11.94;视电阻率ρs(Ω•m)最大值1109,最小值700,算术平均910。
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在寻找铁锰多金属矿中的应用

砂 岩 、粉 砂 岩 、泥 岩 。 三 叠 纪 出露 旱 三 叠 世 溪 口 组 ( T x),
m g ¨ “ / 、 _ _ m * 、 l J
2 . 2 电 参 数 特 征
工 作 区间 , 我们 本矿 区 内 1 0 2块 岩石标 本 进行 电参 数 测 试, 根 据 电性参 数 测定 结果 显 示 , 铁 锰矿 石极 化 率平 均值 为 8 . 4 %, 变 化范 围 3 . 8 —1 2 . 8 %; 花 岗岩 极化 率平 均值 为 1 . 6 %, 变 化范 围 1 . 2 —3 . 0 %; 石炭世 林地组砂岩 极化率平 均值 2 . 9 %, 变 化范 围 1 . 1 —5 . 6 %。 通过 结果显 示 , 矿体和 矿化体 与 围岩存 在 明 显 的激 电 效 应 差 异 , 具 一 定 的 激 电 找 矿 地 球 物 理 前 提 】 。
1 矿区地质概 况
工 作 区地 处华 南加 里东 褶皱 系东 部 , 属 福建 二级 构造 单
元 的闽西 南拗陷带 明溪一 武平 拗陷东 部的连 城一 上杭复 式 向
激电中梯设计书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人工建立的直流(时间域)或交流(频率域)激电场的分布规律进行找矿和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分支方法。
目前,我们采用的工作方法为时间域激发极化法,为保证工作质量,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相应的技术设计组织实施野外工作。
一、测网选择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测量网度应和工作比例尺相对应,一般采用规则网进行,工作比例尺的确定应由和对地质体的研究程度有关。
进行普查时比例尺和地质普查的比例尺相当或者再大一倍,一般选择1:2.5万至1:5千;详查时,比例尺要大于1:5千。
而测线方向应垂直于测区构造线或矿化蚀变带方向布设。
测量比例尺与测网网度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测网网度与比例尺关系表二、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时间域激发极化法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DFZ-10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
主要测量方式有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
(一)、仪器性能检查 1、不极化电极 (1)、内阻不极化电极内阻要求小于2K Ω。
(2)、电极间的电位差每组不极化电极间的电位差要求小于2mV 。
2、导线导线的规格和数量应根据用途、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强度和工区自然条件选择,一般选择内阻小、轻便、强度高的导线。
要求导线内阻小于10Ω/Km ,耐压高于发送机的工作电压。
导线的绝缘电阻应每公里大于2M Ω/500V 。
对于长度为D (Km )的导线,其绝缘电阻应大于2/D (K Ω)。
3、仪器一致性检查在极化率变化较大的异常地段、测点数大于20、选择AB 、MN 、和I ,使ΔU 1在100mV 以上,各台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往返观测。
取均方误差最小的一台仪器为“标准”,分别计算各台仪器与“标准”仪器的均方相对误差。
计算均方相对误差的公式为:∑=⎪⎪⎭⎫⎝⎛''-±=n i Si SiSi n M 1221ηηη式中:Si η为第i 点被测仪器观测数据;Siη'为第i 点“标准”仪器观测数据; n 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吉林和龙市石马洞钼矿的应用

1吉林省第六地质调查所 ,吉林 延吉 13 0 ;2 武警 黄金第二支 队,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 1 . 30 1 . 10 0 摘 要 :为 了在吉林 东部覆 盖较 厚地 区寻找深部 隐伏矿 体 ,在 和龙市石 马洞钼矿勘 查中利 用中间梯度装置激发极 化法扫面 , 现 了 化率为2 0 51% 发 极 . %一 . 、电阻率≤200Q. 0 8 0 m的高极化 率低 阻异 常。异 常体上对称 四极装置激 电测深结果表 明:1 勘查线极化体顶 面埋深 l ~3 I 1 5 01 ,底 面埋深 >50m;经钻探 工程验证 ,钼矿体的形 态、产 T 0 状、顶、底板的埋深与异常解译成果基本吻合 。说 明在硫化 物矿床 的勘 查中利 用中梯装 置扫 面可 以快速地发现和 圈定激 电异常 ,利用激 电测深可以了解极化体 的埋深及 空间赋存状 态,为指导工程验证提供 充分 的依据 。 关键词 :石马洞钼矿 ; 激发极化法 ;激 电测深 ;钻孔验证 中图分类号 :P 3 . 文献标识码 :B 61 3
Ap l a i n o t r d a eg a in n o n i g o d c d p i to f P i e me i t r d e t d s u d n f n u e c I n a i p l rz to h m a o gm o y d n m i ei l n t , i n P o i c o a ia i n S i d n l b e u m n Heo gCiy J l r v n e n i
第 3 卷 第3 O 期 21 ̄0月 0 lZ 9
吉 林 地 质
J LI GEOL0GY I N
v013 NO. .O 3
S p . 01 e t2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探工作一、工作内容和工作量1、测地工作包括控制网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测线和测点布置以及高程测量。
2、激电中梯扫面扫面面积:3.5km2,工作比例尺:1:0000,测网密度:100米×20米。
基线方向:正东,测线方向:正北。
测线测点布置见图:3、大功率激电测深在激电中梯扫面异常部位布置6-8条激电测深剖面,每条剖面长度300-600米,以剖面连线覆盖异常,端点向异常两侧延伸至背景区为宜。
点距20米,异常部位加密至10米点距。
4、物性参数采集采用标本测定法和露头小四极测定法。
尽可能收集岩芯标本或在可以采集到规则标本的露头点采集合格标本回实验室测定物性参数,在无法采集标本的露头点采用小四极获取物性参数。
尽量保证异常部位的每种岩性所采物性参数不少于30组。
二、技术依据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地质工作质量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次激电测深野外施工执行下列标准:1.《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Z/T2002)。
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 0072 - 1993);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 - 1993);4.《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 0153 - 95);三、仪器设备1、测地工作仪器设备包括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一套,GARMIN 60CSX 手持GPS六套、100 米测绳和50 米皮尺各两根。
其中,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和测线端点布设。
其性能参数如下:A、信号跟踪系统内核:v60采用国际一流的天宝PCC品牌多星多系统内核BDS:B1、B2GPS:L1C/A、L2E、L2C、L5GLONASS:L1C/A、L1P、L2C/A(仅限于GLONASSM)和L2PGALILEO:升级预留SBAS:WAAS,MSAS,ENGOS通道数:220模块技术:天宝MaxwellTM高级自定义测量GNSS技术,极低噪声的GNSS 载波相位测量,1赫兹带宽内的精度〈1mm,成熟的天宝低仰角跟踪技术B、精度和可靠性RTK定位精度:平面:±(8+1×10-6D)mm高程:±(20+1×10-6D)mm静态、快速静态精度:平面:±(2.5+1×10-6D)mm高程:±(5+1×10-6D)mm初始化时间:典型10秒初始化可靠性:>99.9%C、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内存:1G固态内存,8G可插式储存卡。
可同时记录GNS、Rinex 格式静态数据。
定位输出:1Hz、2Hz、5Hz、10Hz、20Hz、50Hz差分支持:sCMRx、CMR、CMR+、RTCM2.1、2.2、2.3、3.0、3.1、3.2 输出格式支持:ASCII:NMEA—0183以及二进制:TrimbleGSOFGARMIN 60CSX 手持GPS、100 米测绳和50 米皮尺主要用于测量过程中的测点布置和MN电极布置。
在空旷地段,GARMIN 60CSX 手持GPS的定位精度在5米以上,森林覆盖较多或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段定位精度会有所降低。
2、激电设备本次工作拟投入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DA-1 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进行物性测定、激电中梯扫面和激电测深工作。
WDA-1 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是集发射、接收功能于一体的激电测量仪器,主要性能参数如下:A、接收部分电压通道:±32V(24 位A/D)测量精度:当Vp ≥5mV 时,±0.2% ±1 个字当0.1mV ≤Vp <5mV 时,±1% ±1 个字输入阻抗:>50 MΩ视极化率测量范围:±1% ±1 个字Sp 补偿范围:±10V电流通道:6A(24 位A/D)测量精度:当Ip ≥5mA 时,±0.2% ±1 个字当0.1mA ≤Ip <5mA 时,±1% ±1 个字50Hz 工频干扰(共模与差模干扰)压制:优于80dBB、发射部分最大发射功率:7200W最大供电电压:±1200V最大供电电流:±6A供电脉冲宽度:1~60 秒,占空比为1:1四、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1、电性参数测定电性参数的测定采用室内标本测定法和露头小四极测定法。
两种方法使用的仪器均为WDA-1 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
A、标本测定法室内标本的电性参数测定采用面团法测定。
面团法属于简易的标本架法,用潮湿可塑的泥团( 或面团) 代替标本架进行测定。
面团中适当加些硫酸铜溶液,以改善其导电性和防止发酵。
标本的采集应较均匀地分布于测区内, 与异常有关的岩矿标本采集数量要超过30 块,以便进行数理统计。
对项目已施工钻孔中的几种岩矿芯每个层位进行均匀采集,重点层位岩石达到2个采样点及以上,以提高典型性。
岩芯标本采集长度不小于10cm。
野外露头标本采集应根据采样工作部署图到预设采集点采集,当预设点不宜采集时,应根据野外实际情况,调整采集位置,保证在新鲜的基岩上、未受到污染或扰动的松散沉积物中采集标本。
固结岩矿石手标本形状一般为15×7×7cm3 至10×10×4 cm3 的长方体,要方便量取长宽高参数。
测量前,保证岩石浸泡9小时以上,晾干后观测。
晾干后统一拍照。
测量标本尺寸,进行电性参数测量,记入电性记录本,后进行资料整理和检查测量。
B、露头小四极法在露头、探槽或坑道的岩矿石表面上, 用小四极装置测定自然条件下岩矿石的电阻率和极化率。
一般露头表面不可能平坦, 岩性不可能均一, 电场基本上是不均匀的,测得的为“视”参数。
测量时尽可能选择新鲜、无裂隙、表面较平整、宽度较大的露头,恰当地选布极范围,灵活地选取MN 进行观测。
其中最关键的是AB和MN 电极要接触良好、稳固。
选择AB 与露头宽度( D) 的关系应满足D≈( 2 ~3) AB。
AB 还要布置在露头的中间部位, 以避免旁侧影响。
同时,AB 应小于露头的下延长度。
一般AB 的排列方向应与野外工作中AB 的方向一致。
为了了解非各向同性, 可以多做几个方位。
对低极化率的岩石, 本方法能正常地进行测定。
对致密块状矿体, 当其与围岩边界明显时, 尤应注意界面的影响。
有时由于界面积累电荷的影响使得观测常常出现反常现象。
如随供电时间增长, ΔU 逐渐减小; 随放电时间增长, ΔU2 逐渐增大等。
主要原因是露头有限。
当露头致密到面极化程度时, 就不能这样测定极化特性了。
本方法的优点是直接测量, 岩石保持天然状态, 免去采集标本的麻烦。
缺点是电极不易接触良好, 电极极化影响严重, 露头风化程度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有风化壳时, 常使ηS 值降低。
因此,需要详细记录测点地形地貌特征和岩矿石的外观特征。
2、测地工作执行标准:A、《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Z/T2002)。
B、《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 0153 - 95);C、《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控制测量首先根据测区控制点的情况,计划采用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布设D级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也可再发展低一级控制,在布设GPS控制点时要远离高压输电线路和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以减少对GPS的信号干扰,并考虑到卫星信号的影响。
在采用静态GPS观测前,检查星历及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当点位观测条件欠佳或PDOP值接近6以及同步边较长时,适当延长观测时间,PDOP急剧变化时,停止数据记录,待降到正常值时,再进行观测,这样可确保基线向量的正确解和精度。
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1次(量至毫米位数),两次量取的天线高差不大于3mm,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
剖面测量剖面测量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上用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测放剖面控制点,测深剖面按照1:1000图幅的精度要求,然后根据进度要求可采用全站仪或GPS的RTK技术测放剖面地形变换点。
按照1:1000图幅的精度要求,用GPS的RTK技术每百米测放剖面地形变换点。
测网布设根据勘查目的与任务,按东西向布设基线、南北向布置测线。
基线与测线端点均采用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布置。
测点点位和供电测量电极点位采用手持GPS,结合测绳和皮尺与已知测线端点共同确定。
3、激电测量(1)仪器性能检查①不极化电极不极化电极内阻要求小于2KΩ。
每组不极化电极间的电位差要求小于2mV。
②导线导线的规格和数量应根据用途、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强度和工区自然条件选择,一般选择内阻小、轻便、强度高的导线。
要求导线内阻小于10Ω/Km,耐压高于发送机的工作电压。
导线的绝缘电阻应每公里大于2MΩ/500V。
对于长度为D(Km)的导线,其绝缘电阻应大于2/D(K Ω)。
(2)仪器参数的选择①充、放电时间和供电周期的选择该系统发射机的供电制式为双向短脉冲制式,占空比1:1。
②延时的选择为减小电磁耦合效应对激电法的干扰,应尽量选择较长的延时,一般选为几百毫秒,当延时大于500ms时,电磁耦合效应对直流激电法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同时,延时太大会降低观测精度。
一般选择200-400ms。
③采样宽度为提高观测精度, 采样宽度应适当大些,④叠加次数增加叠加次数,可提高观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叠加次数多,生产效率低,所以,选择时应考虑以上因数。
(3)供电电流为提高信噪比,要求有足够大的供电电流(4)测量要求测站:每天观测开始前,供电站操作员应进行以下操作:发电机试车,观察其空载和有负载时的运转情况;检查仪器、装备和通讯工具的基本性能;检查各线路连接是否正确;检查导线是否漏电;粗略测量供电回路电阻,在确定电路接通和人员离开电极后进行试供电,选择合适的供电电压并调节平衡负载。
核对各电极所在的电线号AB极:a.供电电极采用并联接地方式,一般打成垂直于测线方向的一排或几排。
b.各电极间的距离应不小于电极入土深度的二倍;c.电极的数量应使供电电流稳定;d.当需要较大的供电电流时,应采取减小供电回路电阻的办法解决。
MN极:a.埋设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小于15 KΩ,电极坑内不得留有砾石和杂物;地表干燥时,应提前向坑内浇水;测点岩石裸露时,应填湿土。
b.测量电极应避免埋设在流水、污水里或废石、沙堆上;应尽量减小两电极间的温差;c.在测量过程中,电极附近不得有人为扰动,严禁在接收机附近用对讲机通话;d.当实际接地点无法埋设电极而需移动接地点位时,一般在测地误差容许范围内可以自由移动;当需要移动较大距离时,可将两个测量电极垂直于测线作同方向、同距离移动,因此造成K值的改变在±4%内时,可不改算K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