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老六路拳师孙德善老先生拳照

合集下载

武术名家老照片.doc

武术名家老照片.doc

武术名家老照片陈长兴陈清平陳鑫陈发科陈照丕杨禄禅杨健侯杨班侯杨澄甫杨少侯许禹生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刘采臣(1853 - 1938)武禹襄李亦畬郝为真郝月如阎志高1882-1961孙禄堂形意拳名家戴隆邦戴二闾(1778-1873)神拳李飛羽(1789-1876)郭云深(1820-1898)车毅斋(1833-1914)宋世荣(1849-1927)李存义1847-1921 张占魁(1865-1938)宋虎臣(1880-1947)宋铁麟(1885-1978)李豹(李振山)刘殿琛耿继善(1860-1928)贾蕴高(1885-1940)任尔琪(1877-1945)布学宽(1876-1971)李述贞(1852-1924)李应勋(1890-1966)刘俭(1886-1955)刘纬祥1863-1936 孙禄堂1860-1933 尚云祥1864年-1937马玉堂1872-1959韓慕俠1877-1947傅剑秋1880-1956 黃柏年1880-1954 阎道生1884-1962钱树樵1894-1972馬耀南1875-1945 董子英1893-1974张长发1875-1965薛颠1887-1953李汉章1880-1962耿霞光1887~1972王继武1892-1992 李星阶1879-1948八卦掌名家董海川1797年—1882尹福1840-1909程廷华1848-1900刘德宽1826-1911刘凤春1853-1922梁振甫1863-1932 张兆东1865-1938史纪栋(1835-1909)樊志涌(1840--1922)孙禄堂姜容樵李景林程有龙程有信李子鸣郭古民蒋馨山李元智其他武术名家李书文杜心五刘百川霍元甲李瑞东王子平马凤图武术名家合影照1876年,当时郭云深(1820-1898)56岁,车毅斋(1833-1914)43岁,李述贞(1852-1924)24岁左起坐椅者:张占华尚云祥张占魁王芗斋张占魁和他的弟子张占魁和他的弟子孙禄堂和李景林二位大师孙禄堂和李星阶孙禄堂和杨澄甫、吴鉴泉等大合照山西欢迎孙禄堂合影.尚云祥与李星阶、李景林等人合影后中立者为形意名家钱树樵先生王芗斋王继武(师承王福元)与马玉堂(师承李存义)、张长发(师承刘文华)的合影1932年湖南省第二届国术考试评判委员,右起:修剑痴、王润生、刘百川、郑佐平1946年,李经梧先生与田秀臣、孙枫秋、宋麟阁(一说还有刘金生)四人正式磕头拜师后合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形体动作第一路1.起式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式5.白鹤亮翅6.左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左右左搂膝拗步9.手挥琵琶10.左搂膝拗步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第二路14.抱虎归山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五个)17.斜飞式18.提手上式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第三路27.云手(七次)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锤46.如风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48.抱虎归山49.斜单鞭50.左野马分鬃51.右野马分鬃52.左野马分鬃53.上步揽雀尾54.单鞭55.玉女穿梭56.上步揽雀尾57.单鞭第五路58.云手(七次)59.单鞭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倒撵猴(五次)62.斜飞式63.提手上式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背68.翻身撇身锤69.进步搬拦锤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第六路72.云手(七次)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锤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锤86.如风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楊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太極拳派別之一,始於清朝楊露禪,最早源自陳氏太極拳,拳架於其孫楊澄甫手中定型。

有別於陳氏太極拳,动作松柔,較能供非練武人士或年邁人士作強身健體之效,故是太極拳成為最廣泛流傳的一個流派,它有三盤四架之分,人們可依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

創始人楊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禪,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

據杨家、武家及赵堡太极拳後人所言,陳長興原精於炮鎚,後來從學於河南蔣發,得太極拳藝。

楊露禪久慕太極拳的奧妙,三下陳家溝向陳長興學太極拳,藝成後進京(北京),京城武師皆向其挑戰,盡皆敗北。

因而聲名大噪,當時武術界均稱「楊無敵」,一時王公貴族從學者眾。

後太极拳宣傳養生功效,經楊澄甫大力更訂後,发展成为国拳,其基礎实为杨澄甫奠定。

(有民國武俠小说言:杨露禅久慕陈家沟陈氏长拳,三下陈家沟学的也是陈氏长拳。

)傳子楊班侯,楊健侯(1839年-1917年),後其技由其孫楊少侯、楊澄甫(1883年-1936年)傳承。

楊澄甫以大架為本,最後定型為當今流行的「楊家太極大架」。

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

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其他创始人张三丰此說根據民國初年許禹生的說法,許氏推斷數百年前事,未提任何根據,遠不及以俗民誌方式,進行科研考證的唐豪、顧留馨二位專家可信。

[1]。

陈卜陈氏一族本不是河南人,而是从山西移居到河南的。

陈式第十八世陈绩甫在他著的《陈式太极拳入门总解》的序中说:陈式一族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同县大槐树村,在族长陈卜率领下,移居到河南温县常阳村的,后来,家族繁衍,遂把此地改名为“陈家沟”。

陈家沟也称为陈沟,移居后即以陈卜为第一代。

陈氏第十六代陈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写到:“始祖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于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 另外,陈氏第十八代陈绩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中说:在陈家沟西十华里处有一座叫清风岭的名山,多匪,常袭击掠夺村庄,管家苦于无法逮捕。

北京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李和生大师介绍

北京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李和生大师介绍

北京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李和生大师介绍李和生先生祖居北京,1926年生。

由于受北京市井社会的影响,自幼好武。

他在上小学时,就利用课余时间,背着家人去街头巷尾观看卖艺人的“武把式”。

时间长了,对练武人的招势模仿得惟妙惟肖,还真有点像名家们所传的样子。

可能是天意,在他20岁时恰遇当时名贯北平的“李氏三杰”之嫡传弟子唐夙亭大师,随其学形意拳和八卦掌。

这一学就是七八年。

由于天赋极高,对形意拳及八卦掌的基本功法,掌握的得心应手,行起拳来,真有劈如斧,钻如电,崩如箭,横如弹的味道。

上世纪中叶,他又拜在吴式太极拳名宿杨禹庭高足王培生大师的门下,学习吴式太极拳。

这一学就是二十年啊!其中,除了跟随王培生大师学吴式太极拳外,在恩师王培生离开北京的一段时间里,追随师爷杨禹庭继续深造。

由于李和生先生孜孜不倦的习武精神,深得这位北京吴式掌门人的钟爱,使得一代武术名宿倾囊相授。

李和生先生也尽获吴式门“以心行意,以意导气,按窍运身”的武学精髓。

为了探索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奥秘,和“反璞归真”、“虚静为本”、“空空迹化归乌有”的太极武学精髓,他并没有以此为满足。

他还利用那段特殊的“风云浮躁”的历史之隙,不辞辛劳地游奇山,访古刹,寻找高僧与贤人,习武论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游访中,巧遇一位高僧。

在谈话中,知晓这位高僧也是一位学武之人,两人又都是“游侠”,竞有相见恨晚之感。

相识投机,故而边谈边试手。

在试手中,此僧也听出了李和生的功夫,遂挨身过招。

这一过招,使李和生好不震惊,真可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就像有一股潜能入骨三分,想过不能,想脱不得。

然而,高僧也看出了李先生的心思,却温文尔雅不露声色地撤手相脱,并说:“先生手不空行,好功夫!”李和生喜出望外,深感这是一位高僧,他那轻盈灵动之功,正是他所要寻求的。

心想,此僧的内功不正是老子所讲的“及吾无身,我有何患吗?自人道以来,不知与多少名人高手交锋,觉得自己身手还不错。

可与此僧相比,真可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啊!三人行必有吾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起源资料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起源资料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又称府内拳)的起源虽已深夜,然并无倦意,一直未在网上发现我所习练的老六路详细文章,索性执笔陈述一翻,望各位爱好者指证。

太极拳真正起源于元未三丰祖师,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

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人。

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

身材颀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绝。

善嬉谐,旁若无人,因不饰边幅,又称邋遢道人。

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

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入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出山修炼。

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称为“祖师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俗称“无梁殿”,“文革”中被毁),修炼“内丹功”。

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练到九转还丹,终于练成。

张三丰练“内丹功”的实践与体会,在他的著作《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多有记述。

内丹功俗称“气功”,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

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有几种传说,一种是他看到鹊、蛇相斗(俗称“龙凤斗”),一种是他看到猫、蛇相斗(俗称“龙虎斗”),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极拳”。

其实,张三丰是著名的道教学者,精通三教,而且一直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出了一套“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意领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以虚合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前人没有的全新的拳法。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简述及行拳口令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简述及行拳口令

杨式太极拳 老六路 简述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

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身形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中正安舒、沉肩坠肘、腕手相连、松腰松胯、十字抓地、脚踏实地、五点四段、外三合等。

内功就是指:练神、意、气、使三者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有“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内三合、内外相合。

构成内功劲法的具体内容有(一)内气,(二)内劲(三)劲源,(四)身中垂直线,(五)三道气圈,(六)身如古钟,(七)三关,(八)两足之间的着意点,(九)眼神。

架势有养生和技击之分。

养身架特点和要求是舒适,得意,大方。

应注意,第一:身形要自然调直,不偏不倚。

第二:全身放松。

第三:内外相合。

第四:开合适度。

技击架要求把内劲通出手外,称为功夫出手,意想在影响虚拟的对手。

要学会散放内劲。

如:手势要由中心出发,并且做到内劲通出手外一至三尺,然后还能将意气顺着原路收回,机动灵活地变换姿势。

养生与技击架任何时候都存在姿势和内气一开一合的相互交替。

在一开一合中凝聚着太极拳的特殊功夫。

十三个基本架势、既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统称太极十三式。

练习杨式太极拳成功者,一般要经历七个进展阶段。

(一)打基础、(二)内外相合、(三)上下相随、(四)拆架子又分养生与技击方面、(五)拆手、(六)分劲、(七)入化境。

练习揉手的目的是为了校正练习者对拳术理论不正确的理解,发现并纠正学习拳架时的不正确练法,以及不正确的揉手方法,避免出现偏差和走入歧途。

要使揉手正确的发展,应注意三点,(一)学习揉手必须明了太极揉手的含义和内容,不能掺杂外加拳对打的手法。

(二)揉手是拳架的应用,拳架是揉手的基础。

在拳架中一招一式都是养身和技击之法。

揉手的奥妙不仅仅在技击方面,其中包含着更好的养身之道。

(三)练习揉手主要是为了“懂劲”,为了练成真正的太极功夫,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以致不择手段。

不同风格的心意拳

不同风格的心意拳

不同风格的心意拳河南襄县心意六合拳名家杜长坤先生摇煽膀实战...浑圆流韵河南襄县心意六合拳名家杜长坤先生摇煽膀实战演练!国家一级拳师,心意拳武术学校校长,许昌市武协理事,现任许昌市心意拳研究会会长。

上海心意六合拳名家井森金先生给弟子示范心意...浑圆流韵上海心意六合拳名家井森金先生给弟子示范心意拳四把锤视频。

心意六合拳名家买西山先生的四把捶视频浑圆流韵心意六合拳名家买西山先生的四把捶视频。

买西山,男,回族,1949年3月生,周口市武协副主席,周口市心意六合拳协会会长。

1956年开始随父亲买文增学习查拳,1962年起跟随二祖父买金奎学习心意六合拳。

主要代表作品《民间武师买金奎》、《轻步站关窍》、《心意六合拳中马形(上、下)》、《横摇涮单把的训练和实用》等,分别发表于《武林》和《中华武术》杂志。

周口心意六合拳传人马仁涛先生演拳视频及拳照...浑圆流韵周口心意六合拳传人马仁涛先生演拳视频及拳照。

演练者简介:马仁涛,1979年生,祖籍河南周口。

中国武术五段,先跟随父亲马孝亮学习周口河南疾步心意拳及心意两节棍,后又跟随周口河西刘振佑老师学习过步心意拳。

现定居郑州,在业余时间热心于周口心意拳的传播与推广,是周口心意拳年青一代的继承者。

心意六合拳之释名与拳理风格浑圆流韵心意六合拳之释名与拳理风格。

姬际可祖师创心意六合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为基本拳理。

马学礼强调心意六合拳是以“心意诚为中,肢体形于外”之意来命名的。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

心意六合拳动作简单,寓意广博,内涵丰富,功用无穷。

象形取意,六合为法,定式为桩,动式为拳。

定势不但要规范外形身架,也要规范内意神态,要求全神贯注,意念集中,劲力裹含,蓄而待发。

不传之秘——心意拳名家徐谷鸣先生的心意六合...tjboyue不传之秘——心意拳名家徐谷鸣先生的心意六合拳基本编教学。

【名家简介】徐谷鸣先生,出生于上海,从小师从于武术名家卢氏心意六合拳传人于化龙先生,年轻时,全家移居美国。

朱怀元杨氏太极(老六路)

朱怀元杨氏太极(老六路)

朱怀元杨氏太极(老六路)
朱怀元大师﹐生于1911年5月16日﹐仙世于1999年2月27日﹐享年88岁。

朱怀元大师自幼酷爱体育运动﹐尤其足球和羽毛球很有成就﹐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已在北平足球界很有声望﹐羽毛球也堪称一流﹐曾在协和医院与印度尼西亚国手交锋﹐对方很是佩服。

朱怀元大师1932年受教于王海蓉老师学习如意通背拳﹐颇有心得。

1934年在协和医院有幸跟随汪永泉宗师学习杨式太极拳﹐1957年正式拜在汪公门下﹐一直到汪公仙逝。

朱怀元60年如一日﹐是汪公用一生心血培育的汪脉传人中佼佼者之一﹐是诸多汪脉弟子中功夫最佳﹐学生最多﹐影响面最广的人。

他一生从不张扬﹐默默练拳﹐潜心钻研﹐精心授徒﹐為继承汪传杨式太极拳﹐為杨式太极拳脉传播延续﹐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朱怀元大师自1934年开始跟随太极拳大师汪永泉老先生学习杨氏太极拳,当时一同学拳的还有张广龄,张孝达等。

在汪师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育下,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刻苦练就了较高的功夫。

1957年老师正式拜师,并成为杨氏汪脉五位正式弟子中的掌门大弟子,其师弟有孙德善(1948年跟随师爷学拳)、张广龄、高占魁(50年代跟随师爷学拳)、张孝达。

入门之后更是集毕生精力钻研太极拳,终于练就了极高的太极功夫,比较完整的继承了师爷汪永泉老先生的太极精髓。

孙德明老六路拳架以及谈汪永泉太极真要

孙德明老六路拳架以及谈汪永泉太极真要

孙德明老六路拳架以及谈汪永泉太极真要孙德明不是孙德善,只是名字相近容易混淆而已。

二人都是汪永泉先生的弟子,除了师兄弟的关系并无其它。

孙德明先生拜入汪门时,孙德善先生已故去。

孙德明 1924年生人,天津宝坻人。

7岁跟商宝善学习杨少侯传授的杨氏小架。

数十年坚持练拳不断。

1953年进京工作,此间曾和马洪藻学过形意拳。

1966年投在崔毅士先生门下,学习杨式太极拳大架及推手功夫。

1978年拜汪永泉先生为师,学习杨健侯宗师传授的太极拳中架及杨家家传的推手功夫,直至汪永泉先生去世,受教未曾间断,颇得汪永泉先生真传。

孙先生一生别无它好,专心研究太极拳,在太极拳技击上具有精深造诣。

▲以上是孙德明先生演练的老六路拳架谈到汪永泉先生的太极功夫,孙德明先生这样描述:“非常细腻,但又无边无际。

细腻的跟水一样,摸起来柔,用起来威力又无穷。

汪永泉老师的拳法象大海”。

孙德明先生说:“我们跟他动手,无论多大的劲力下去,都感觉摸不到东西”,“过去说泥牛入海,泥牛还有点摩擦力、阻力,但你使向汪老的劲是没有任何着落的”。

孙德明先生强调,这就是无形无象的“空”。

孙德明回忆道:“汪老对太极拳的精、纯要求很高,太极拳要精炼,除了下苦功,还要掌握核心技术,要不然,东西不对,下的功夫越大,走偏就越远。

精的东西不在多,可能就那么几点,但要准确。

功夫精了还要纯,混了杂质,就会变样。

现在很多传统太极拳变化比较多,外形变了,内在的核心不能变,神韵不能变。

北京城再怎么变,这老城墙代表的历史,北京的文化传统,北京人的精气神变不了,丢不掉。

”孙德明谈汪永泉太极真要技击秘要——点、拍、断孙先生说,汪老的技击功夫,很细腻,不粗。

一出手,跟书法的用笔似的,有来历,不是随便乱比划的。

这个来历就是内功。

一举手,内功就有。

有内功就可以没有法,太极拳论说,动即是法。

这是讲在内功的基础上,没有内功,这话是空谈。

练拳开始的时候,所有的法都是练习内功之用,内功有了,逐渐去法。

技击的具体运用有劲,太极拳的劲有很多种,汪老独门秘技,他最拿手的,也是最常用的,是点、拍、断三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2008-06-05 14:36:18| 分类:佛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李和生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

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

不言而喻。

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

这里可简要说之。

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

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何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三是如何练好内功?四是内功在养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

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

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

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

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

传统杨式太极拳杨式老六路太极拳书动作路线图

传统杨式太极拳杨式老六路太极拳书动作路线图

传统杨式太极拳杨式老六路太极拳书动作路线图所在位置:杨式内功老六路太极拳三步功法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有着很深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建身和养生方面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促进身心健康等益处。

早已被国内外的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公认。

另外在太极拳推手技击方面,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还不知内详,它是以修炼人体的第二系统的内在潜能为主,来达到建身和技击的双重目的。

尤其是在太极拳的推手技击方面,必须要有太极内功。

如果没有内功就不是太极拳而是肢体运动的体操。

太极拳第一系统的训练是身体和外形的训练,第二系统的训练才是练太极内功叫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个境界。

杨式内功太极拳的第一步功法是以身变手,也就是要练习“腰功“。

练精化气的过程,练腰不是裤腰带所勒之处,而是要求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处的两块肌肉。

通过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的锻炼,强化肾脏功能,又可扩展丹田气势,按照中医理论来讲,腰为肾之腑,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所在。

肾脏是人体生命之根源。

对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两肾相交之间叫做“命门火“。

命门火的旺与不旺,就直接影响到男女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与男子的精室,女子的胞宫有关)。

还有人体的70%都是水,要靠肾脏来调解,水液代谢量的多与少有肾主一身之水的说法。

肾脏的精气充足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的基本条件。

因此可以说:肾脏的盛于衰是人体生,老,病,死最基本的内在根源。

第二步功法是以气变手,要练丹田元气,也就是练气化神,是合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生化合一。

天为纯阳清轻在上,地为纯阳沉垂在下,人与阴阳二气为一体而居中。

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气。

天元之气是日,月,星。

互相作用放出来的精华物质为真气。

地元之气是水,火,风生息过程所产生的灵气。

人元之气是精,气,神,也可以说是父母遗传给的赖以生存的元气。

元气乃先天之气,后天所补,发源于肾,积于丹田,而布于周身,是内在之气,不是呼吸之气。

杨氏老六路拳谱

杨氏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第一路1、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左搂膝拗步9、上步搬拦捶11、如封似闭12、十字手第二路12、抱虎归山13、上步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臂23、翻身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第三路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杨式太极拳(老六路)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捶46、如封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48、抱虎归山49、上步揽雀尾50、斜单鞭51、(左右)野马分鬃52、上步揽雀尾53、单鞭54、玉女穿梭(四斜角)55、上步揽雀尾56、单鞭第五路57、云手58、单鞭59、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倒撵猴62、斜飞式63、提手上势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臂68、翻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第六路72、云手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捶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捶86、如封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与“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与“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与“十要”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字兆清,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

继承了杨家拳、剑、刀、枪、大捋、散手、对刀、黏剑、粘枪及内功心法,技艺超群。

1912年,杨澄甫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枪。

先生教拳三十四年,桃李天下,入室弟子不下百人,记名弟子多不胜数,学员逾越千人。

一、太极拳之练习谈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

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

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

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

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

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

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

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一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

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

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

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

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

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

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

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领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

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晚清时代只在杨氏嫡系和王府中传授,所以又称「府内派」杨式太极拳;它以修习神、意、气入手,将内功修练与技击手法巧妙结合,所以又称内功太极拳,是一门兼具养生、技击功效的上层功夫。

老六路原是杨式太极的不传之秘,其后在国务院社会科学院齐一、王平凡等一批老干的努力下,经多年游说当时唯一存世传人汪永泉,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才将之发掘出来。

老六路揭示的拳理十分丰富、完整而且精湛、细腻,有许多提法和功效和上百年来武侠小说所述相同或相近,因此当年传出时,曾引起武坛人士的关注和震撼,曾被誉为「国宝级」的太极拳。

目前老六路在国内外的传播仍十分有限,因为许多直接跟汪永泉学过拳的,大多数都闭门研修,不肯收徒教拳;个别肯教的,则以老六路为摇钱树,滥收门生、一再出书,大刮其财,既阻碍老六路的传承,亦令师门蒙羞。

除北京朱春煊、李玉玺、李和声等人之外,长沙刘应文亦长期开班传授老六路,刘还不时到其他省市交流推广。

朱春煊、李和声师承朱怀远,刘应文则师承魏树人。

朱怀远、魏树人先后跟汪永泉学过拳,朱老不仅是汪氏的入室弟子,而且还是大弟子,但朱、汪二老后来交恶,据闻临终前数年已鲜有往来。

至於魏树人,虽然有幸被齐一推廌,参与了汪氏唯一遗著的编写工作,而且还拍了整套拳照插入该书,但并非汪的入室弟子。

实际上,魏氏的许多言行,年前频遭其他同门非议或指责,形象欠佳。

这当中除了牵涉到嫡系正宗的地位,更关系到背后的庞大经济利益考量,以致影响了老六路的传承发展,令圈内外人士闻之扼腕。

近年在有关人士的斡旋之下,有关噪音减少了一些,但老六路的形象早已受损,传承之路倍加困难。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第一篇: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太极拳既然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质。

如果知道太极拳很好,但是,不深入之中,则太极拳是太极拳,您还是您,您和太极拳还是一种陌生的关系。

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和身心修养的效应,就不会体现出来,您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就一定始终搁浅在道听途说的境界。

在一些武术大家心目中,太极拳是有着独特风格的内家拳术;在匆匆忙忙从公园路过的上班族眼中,太极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养生之术;在外国人偶尔瞥过的眼神中,太极拳是有着东方韵味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太极拳爱好者的感觉中,太极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种内在体验。

套用人们评论莎士比亚名着《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说:“一千个听说过太极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

确实,太极拳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单从太极拳的流派来看,当今人们公认有陈杨吴孙武赵等6大流派,但是,许多人还不满足于此,结合自己的体会,又不断地推出了自己编创的太极拳新品种,比如,最近几年,就陆陆续续有三星太极拳、循经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导引太极拳、康复太极拳等问世,更有一些人在太极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为太极拳某一家的编创者了。

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新编创的太极拳除了少数的之外,许多仍然沿着“太极操”的路子发展,太极拳的深刻内涵表现得仍然不够。

其实,更独特、更有太极拳韵味的太极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

这其中,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都不一样。

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的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多的保留了让我们的思维感觉新鲜的内容,更多的保留了从各个方面滋养身心的资讯。

我们所要继承发展太极拳,但是,对于这套太极拳来说,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继承。

杨式太极拳图解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杨式太极拳图解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杨式太极拳图解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 43、 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究竟是谁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派别。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而近来关于杨式太极拳正宗人有了新的怀疑,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传承人终究是谁呢?杨澄甫出生于 1883 年,到 1917 年其父杨健侯逝世,已经 35 岁了。

依照陈炎林的说法,杨澄甫年近弱冠开始学拳,即从 1899 年起,到 1917 年,拳龄已是 18 年了,这个年纪关于杨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责任来讲,应当是“完好正确”地继承了杨氏拳法的成熟年纪了。

但是,杨澄甫的拳法为何与其父的拳法就不同样呢?莫非是杨健侯没将太极拳传给儿子吗?依照封建社会的传拳理念,这绝不行能!莫非是杨澄甫笨而惰学吗?据陈炎林讲,杨澄甫练拳是绝顶聪颖的天才。

但是事实上,父子两代所传之拳,不论是拳架、练法上,仍是在理法、心法、劲法上的差别,几乎判若两派,这是怎么回事呢?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杨氏太极拳包含本体和应用两大多数内容。

本体指拳架套路,应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

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内功。

而内功的训练和培育是靠太极拳的理法、心法和劲法。

杨澄甫终究能否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拳法,本文将其父与他的拳架、内功理法、心法和劲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笔者:杨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树人的著述为准,杨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弟子的著述为准)。

先谈拳架。

杨健侯在京溥伦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 个拳式。

杨澄甫在上海教拳据1925 年第一版的《太极拳术》记录,其拳架共80 个拳式; 1931 年第一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记录的拳架共78 个拳式; 1933 年,杨澄甫将自己创编的拳式定型为 85 个,分三节九个套路,并将此中迅速的技击性招式,改为健身性舒缓动作,遂第一版《太极拳体用全书》。

1 / 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定型”,是杨澄甫给自己创编的拳架套路定型,并不是给杨氏太杨拳拳架套路定型。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2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2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

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2篇第一篇:古老而又神秘的杨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流传至今。

而其中的老六路是杨式太极拳中十分重要的拳路之一。

目前在社会上,有两位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传承人,分别是李和生和魏树人。

两人虽然传承自同一流派,但其风格和练法却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传承和个人修炼等角度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杨式太极拳的历史背景。

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杨露禅,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学大师。

杨露禅将自己的太极拳教授给了多位弟子,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分支流派,其中就包括了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核心内容之一,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独特的拳路风格。

从教学传承的角度来说,李和生和魏树人是两位优秀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承人。

他们各自延续了杨露禅的教学传统,并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修炼经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练法。

李和生作为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传承人,注重拳法的流畅和舒展。

他追求太极拳的柔和与慢速,注重身形与力量的协调运用,力求拳路之间的衔接流畅,每个动作都应该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感觉。

李和生在教学中注重规范动作,纠正学员的姿势错误,并注重思考太极拳的哲学内涵。

而魏树人则更注重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他认为太极拳的核心在于内外合一,即将身体的内气和外力相结合,达到柔中带刚的境界。

魏树人强调练习太极拳要注重内劲的积累,通过练习、修炼打造一个稳定和强大的内功基础。

在教学中,他会注重学员发力和呼吸的技巧,教授他们如何通过内功的修炼来提升太极拳的实用性。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因为李和生和魏树人在个人修炼、理解和体悟上存在差异。

每个人对太极拳的理解和修炼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长。

而且杨式太极拳作为一个开放的流派,鼓励学习者通过实践去不断探索和修炼。

所以李和生和魏树人在教学传承中对太极拳的理解和修炼方式有所差异是正常的现象。

老六路杨式太极拳拳谱

老六路杨式太极拳拳谱

老六路杨式太极拳
第一路
1、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右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左搂膝拗步
9、上步搬拦捶10.搬拦锤11、如封似闭12、十字手
第二路
12、抱虎归山13、上步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臂23、翻身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
第三路
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杨式太极拳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捶46、如封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
48、抱虎归山49、上步揽雀尾50、斜单鞭51、(左右)野马分鬃52、上步揽雀尾53、单鞭54、玉女穿梭(四斜角)55、上步揽雀尾56、单鞭
第五路
57、云手58、单鞭59、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倒撵猴62、斜飞式63、提手上势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臂68、翻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
第六路
72、云手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捶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捶86、如封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老六路拳师孙德善老先生拳照
太极要诀(孙先生弟子何增荣传)炼丹之术理论多,自古修行全打坐。

今人学古修身事,麻木之关不易过。

丹语繁杂尽喻意,究语习功实无利。

莫问鼎炉何处来,照法持恒自明理。

万法归宗太极一,皆是不离神和意。

练得都是精气神,杂念不除终无益。

太极炁功实易学,欲达上乘当有别。

法简具依丹经理,不能持练亦难觉。

锻炼应知卫生道,放松准备很重要。

运动肢节活气血,清便摩头内通调。

三光意念行得真,串通三品精气神。

掌至面前莫勾手,谨防顶光不入身。

站功双手后外翻,初练功夫必要坚。

若忽此事任其去,含胸拔背难实现。

意念注下入地中,不可忘重任其行。

忽而意现何处去,神随意行紧相应。

口中龈交接海泉,不时津液溢集满。

缓缓清流送腹中,口口具是甘露泉。

反应全是练功候,愉快稀奇与难受。

好不留恋坏不惧,敛神微雨随风去。

若得夜半阳兴奋,莫让阳从坎下飞。

起身提肛吸气闭,赶入天鼎直上奔。

若现意下阻难行,反觉有物上蒸腾。

依旧意念握固站,身轻气充处朦胧。

坚持十年无挂碍,小壶天融大壶天。

开门闭户全神具,神能游行天地间。

息念性住气自回,气回三品一处归。

修成大道在一旦,持恒万遍顺自然。

功法简单不值提,清静自然核心意。

不究丹理学者练,祛病强身没问题。

惟事一处一阴阳,处处总此一阴阳。

此一阴阳即是道,得道须从悟中要。

把持阴阳太极理,运用修炼随心意。

学古写决便于记,文字粗略笑声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