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小说论文之《狼图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是否意味着灭亡?
摘要:我们用各种工具切开大地的肌肤,截取它的骨骼,开采各种矿物,一段一段的会坏掉山脉,我们剖开它的心,无限制的抽走他的血液——石油,然后我们又将肮脏的废物废水填充进去,我们将他的皮肤一片一片的蹂躏,是他最终体无完肤。璀璨的文明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这辉煌之下,掩藏着多少为贪欲所付出的代价?
关键词:环境历史生存思考
我们满口讲着仁义与和平,可还是不断的有硝烟四起,为了自然的资源,满足自己的贪婪私欲,没有放弃过一刻。环保文学一直是一个值得人关注,却鲜有人关注的文学,今天我就《狼图腾》做以自我的见解和反思。
书名:《狼图腾》
作者:姜戎
作者简介:
姜戎个人概况
中文名:吕嘉民
别名:姜戎(笔名)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46年4月
曾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主业:政治经济学,偏重政治学方面。1967年自愿赴
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1978年返城。1979年考入社科
院研究生院。
作品《狼图腾》: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2006年12月15日,“2006
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姜戎以72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0位,引发广泛关注。
主要作品:《狼图腾》姜姓戎族,中国古代部落,西北游牧民族和华夏族的混血。这一部落群,祖先就是周宣王三十九年所伐的申戎,曾经建立西申国。申,姜姓,故称姜戎。
作品简介:《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
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厦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作品来历:1978年,在知识青年返城浪潮中,姜戎离开草原回到北京。
次年4月,以较好的考试成绩(他的常
识课考了第一)以及一篇关于国家体制改革的
论文,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于光远、
苏绍智、张显扬的硕士研究生。
在社科院读书的3年,姜戎选择的硕士毕业论
文讲的是“余粮收集制”和“新经济政策”,
这篇论文在答辩时获得全票通过。毕业一年
后,姜戎进入北京一所高校执教,从此潜心研
究学术。
搞了那么多年的学术理论研究,姜戎却一
直心存写小说的愿望。《狼图腾》动笔于1998年,整个写作过程被他称为“核裂变”。在自己插队的经历和草原生活基础上,姜戎把自己的人生哲学、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民族差异和融合的一己之见写进了《狼图腾》中。
这部小说写了6年。“写稿的时候旁边必须要放一块干毛巾。我要极力的避免煽情,要以最朴素的东西来写,可是到了最后的时候,那个眼泪都哗啦啦的,根本就没有办法看那个屏幕了,所以要用毛巾不断的擦眼泪。”身体不舒服,到医院查,医生发现他的血压高达170。小说写到最后,筋疲力尽的姜戎对妻子说,“没准这部小说写完,我就爬不起来了。到时你帮我修改修改,也能发表了。”
定稿时,姜戎在小说前加了两句话:“献给卓绝的草原狼和草原人,献给曾经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虽然没有做大的宣传推广,2个月不到,《狼图腾》就开始脱销,接连加印,成了畅销书。书市上还出现了《狼道》、《狼性》、《酷狼》、《狼图腾启示录》、《从狼群争斗中学的经营管理》、《狼性规则》等近60本跟风书。目前,《狼图腾》已经签下二十多种外文翻译合约。已经在海外出版了意大利文、日文、法文等七种外文版本。
不过,这些都不是姜戎关心的问题了。他现在着急的是,随着《狼图腾》的畅销,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前往乌珠穆沁草原,打破了草原的宁静。当地政府和牧民为发展旅游,在姜戎插队的驻地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狼图腾故乡”。为治理当地草原环境,姜戎把《狼图腾》两次获奖的奖金捐给了草原,陈继群的环保项目正在《狼图腾》里描写的满都宝力格大水泡子附近进行种草实验,期望恢复植被,防治沙化蔓延。
2008年初,《狼图腾》入围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但是作者姜戎紧急取消了自己的获奖资格。
对于此举,姜戎说:“长江出版集团在申报《狼图腾》参评本届‘茅盾奖’之前,并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在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要求出版社停止《狼图腾》参评茅盾奖,并在申报日期截止之前已经取消了参评,但由于有些媒体不知情,因而报道有误。我之所以不参加中国‘茅盾奖’的评选,因为我信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参评’是一种选择的自由。”
表达的思想:当地的牧民习惯全部是把尸体喂狼,没有例外。要讲天人合一、人
和自然的融合,我觉得蒙古人那套生存观才是真正的人与自然相融合。他最后变成了狼的食物啊,就是“吃肉还肉”——所有的蒙古人都知道。他变成狼的食物——我把自己整个地奉献给你。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蒙古人有一种信仰——狼总是仰脖冲天嗥叫,他们感觉到狼跟天有某种神秘的关系。在草原文化中,狼是上天派来保护草原的,将来狼死了以后会回到天上去,所以人喂给狼吃了以后,就会跟着狼一块儿飞回到天上。
草原上狼多,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总不断地出现新的狼故事。狼是牧民生活中茶余饭后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说防狼的经验,吸取教训,各种各样的因素都能考虑到。游牧民族天天跟狼这个对手斗争,真是给你长智慧、长性格、长耐力,狼的优秀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草原上,人的最大敌人是狼,狼的最大敌人是人,他俩之间的斗争就是可歌可泣的,传奇的故事特别多。
中国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一半游牧文化,一半农耕文化。华夏民族事实上发祥于游牧民族,汉族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若是把一半的游牧血统去掉了以后,汉民族就根本不能成立了。
小说中描写的游牧民族的“狼性”,是一种捍卫自由独立的草原文化的生命力。又是一种勇敢顽强、团队一心地战胜白灾、黑灾、风灾、雪灾、蚊灾甚至狼灾等自然灾害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没有这种“狼性”,草原和草原文化就不可能保持到上个世纪末。历史上,草原民族的“狼性”,虽然有对农耕文明造成侵害的一面,但也有长期保护草原、避免沙漠侵略农区的贡献,还有通过民族交融,改造汉民族软弱性格的作用。因此,把游牧民族的“狼性”,完全等同于征伐力和暴力,是一种无知狭隘的民族偏见。
《狼图腾》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定地域内蒙古额伦草原的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广袤的草原、激情的狼群、成群的黄羊、肥美的旱獭、奔放的马群、带有原始宗教情结的牧民、人与狼的勾心斗角斗智斗勇,这一切于我们都是那样得遥远,那样得陌生,从而便使小说因其内容便具有一种抓人的力量。
《狼图腾》为我们描写的草原风情是近乎于原始的,包括牧民象毕力格老人的思想,都是遵从一种自然的原始的规律。他们所遵从的草原神“腾格里”其实从根本上讲便是一种自然神,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长期达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原则和规律。换句话说,正是这种朴素的自然观长期以来维持了那种原始的草原食物链。羊、旱獭、草原鼠、马等食草动物每天消耗着大量的草资源,它们是草原的敌人,而狼又是它们的敌人。草资源过度消耗会使草原死亡,而狼恰恰担当了减少这些食草动物维持草原生态平衡的任务。
另外,狼还对于马对于人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个草原食物链中,我们看到,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狼。正是由于狼的存在,所以草原的食草动物才维持着一个生态的数目,不至于使草原因过度放牧而沙化;正是由于狼的存在,才锻炼了蒙古的草原马,使蒙古草原马一直以来保持下优良的种群;也正是由于草原狼的存在,也才使草原人在与狼的搏击中积累智慧、体力、气魄和勇气。
然而,在这条食物链中,人的因素还是极为重要的,几千年来草原之所以能保持这种生态的平衡,正是由于草原人所遵崇的自然观的原因。而当后来,许多农区的人涌进草原之后,也正是由于人的自然观的变化,才使这条草原食物链受到了根本性的打击,最终的结果是造成草原的逐步死亡。这一点是令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