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简介(共36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唐朝前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的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出现繁荣气 象,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名声显赫的 大国。这一时期,在制度建设、经济 和文化发展、民族和睦,以及对外交 流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影响深远。
第二单元从公元960 年北宋建立开始,至 元朝的灭亡。这一单 元由八课组成,两宋 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大。

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分 示例:第3课《盛唐气象》的导言





●课文旁设:
辅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
助 部 分 的
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 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
示例:《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一则“相关史事”




辅 助
●课文旁设:
人物扫描: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知
☻全面分析,提升认识
新教科书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学生能 否用好教科书至关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 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使学生学好、用好教科书。 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 实进行必要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 思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 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中国疆域的演变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或汉族 政权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 各地方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包括少数民族活动 的地区。元明清时期,朝廷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 辖,包括经营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地区,以 及南海诸岛等。通过七下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具有 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
3.民族矛盾与民族冲突
但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有不同性质的,战争的双方 有正义与非正义、统一与分裂、压迫与反压迫、征服与 反征服的区别。如何评价和区别这些战争的性质,是一 个重要的问题。对此,要从我国是一个整体的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立场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论。总体上说, 凡是进行分裂割据、破坏民族团结、违背人民根本利益 的战争,要视为非正义的战争;而符合包括少数民族在 内的中华民族的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国家 统一发展趋势的战争,则是正义的战争。如清朝讨伐西 北边疆的分裂势力,就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战争。
二 一些重要的历史问题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 一条主线和主体内容,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最基 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 还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最终形成国 家认同。下册教材呈现的历史,可以看出在隋唐、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4.对外关系与中外交流
七下教材的三个单元,都有专门的课讲中外文化交 流,以及对外关系,这个比重要比上册加大了不少。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在隋唐以后,无论是政府还 是民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无论是陆路还是海 陆,都有很大的发展。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七下教材中 有专门的课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讲 清楚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文化成就的突 出特色,认识其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引导学生 从文化的发展看历史的进步。
3.民族矛盾与民族冲突
首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是主要的方面, 而战争是次要的方面。其次,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 战争都是属于国内战争,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与国家之 间的战争。尽管交战的双方会互称敌我,但这只是历史 上民族关系出现极端矛盾时的表现,而不是不同国家的 主权冲突。如宋与辽、金的战争,属于我国内部的民族 之间的战争,因为契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 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国的政权或外来的政权。我们要注 意到在教材的表述中,民族之间的战争,是绝不用“侵 略”与“反侵略”的提法的。
教 材 中 的 插 图
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 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 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 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 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 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 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以
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这些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 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 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 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 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 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设计插图的运 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 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 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 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 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 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 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分 示例:《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的一则“问题思考”




辅 ●课文后设:
助 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
部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分 的
示例:《明朝的对外关系》的一个“课后活动”




●课文后设:
辅 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
助 部 分 的 栏
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
面,引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示例:《宋代经济的发展》 的“知识拓展”
第三单元从公元1368 年明朝建立开始,至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这一单元有八课,明 清各占一半。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尤其是清朝前期,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国家,中国 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也是在这一时期, 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更为强化,中国的 封建社会进入到了晚期,中国开始逐步 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具体的呈现 方式,是在 单元框架下 设课,在每 课中设子目。

材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
的 课 文
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 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
部 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
分 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
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
两宋时期,中国境内有多个政权并立。 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宋朝形 成对峙局面。至蒙古族建立元朝,统 一中国,中国再次呈现出大一统局面。 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 立,还是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 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进 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 化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识的补充或拓展 。
分 示例:《明朝的灭亡》的一则“人物扫描”





●课文旁设:
辅 助 部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分 示例:《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的 的一则“材料研读”




辅 助
●课文旁设: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

引导学生讨论。
3.民族政权的问题
历史上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还是在政 权分立的时期,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 的成员。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属于中国历史上不 同民族的政权,其生活和控制的区域都是中国疆域 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各 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不同民族政权之 间的关系,而非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Baidu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材 的 课 文
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 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
辅 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
助 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
部 分
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辅 助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
☻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七下教材,上承七上教材,下接八上教材。以 上说的一些重要问题,在教学中需要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使一些专题性的问题得以前后相连。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 的逻辑层次,而且要将这些重要问题联通起来, 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认识某一时期的 发展,进而形成整体性、全局性的历史认识。
谢 谢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 七年级下册简介
教材的基本架构 重要的历史问题 教材使用的建议
一 七下教材的基本架构
部编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 级下册讲述的是隋朝至清朝 前期的历史。教材将这一千 二百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单 元,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展 现隋唐时期、辽宋夏金元时 期以及明清时期的历史进程。
第一单元从公元581年 开始,至五代十国结 束,内容主要涉及隋 朝和唐朝的历史。这 一单元分为五课,其 中有四课是讲唐朝。
三 教材使用的建议
历史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 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 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 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 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 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 联接,在此基础上,搞清楚每课课文的具体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