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轻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轻瘫
胃轻瘫是指无流出道机械性梗阻的胃排空延迟,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早饱等症状。下面就胃轻瘫的发病机制、病因学、病理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予以介绍。
一、胃排空生理
胃排空是指胃内容物顺利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其依赖于胃-十二指肠平滑肌的协调运动。胃电活动起搏点位于胃体近端1/3与远端2/3交界处的大弯侧,该区域的Cajal间质细胞(ICC)发出电冲动使胃平滑肌收缩。
胃运动分为消化期运动和消化间期运动。食团进入胃腔时产生的运动称为消化期运动;在胃排空后至下一次进食间,胃会发生特征性的时相运动,称为消化间期运动。正常情况下消化期运动持续约2h,将胃内食团研磨成食糜,排入至十二指肠,此运动包含受纳、混和、研磨、排空4个过程。当食团进入胃腔,近端胃出现受纳性舒张,胃腔内压力降低,此过程由迷走神经抑制纤维介导。之后,近端胃产生缓慢而持续的张力性收缩,使胃腔内压力升高,促进胃内流质排空,摄入的液态食物迅速从胃排入十二指肠,但固体食物排空需远端胃(2/3胃体和整个胃窦)蠕动性收缩完成。胃窦平时处于松弛状态,进食后胃蠕动加强,胃窦强力收缩,压力随之增高,食团与胃液充分混和后,在胃窦处由胃平滑肌不断收缩研磨成为食糜。胃窦收缩的同时幽门张力亦增强,形成幽门管,该狭小孔道仅允许流质和细小(<2mm)食糜颗粒通过而排入十二指肠,届时十二指肠协调性舒张以接纳食糜,最终完成胃排空过程。此后,胃窦可产生较弱的逆蠕动,将>2mm的食糜颗粒送回胃腔近端,再经上述过程反复研磨,至完全排空。无法被研磨成细小食糜颗粒的物质将在消化间期被排空。正常情况下,胃排空过程受自主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胃肠激素等调节。
二、胃轻瘫的发病机制
胃排空过程任何环节出现障碍均可发生胃轻瘫,如支配胃平滑肌的自主神经和肠神经系统病变(多数是全身性病变的局部表现)、胃平滑肌本身病变以及诸多累及这两方面的系统或局部性因素等。
三、胃轻瘫的病因学
大部分胃轻瘫可明确病因,即继发性胃轻瘫,而约1/3胃轻瘫的病因迄今未能阐明,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胃轻瘫。在儿童胃轻瘫中,特发性、药源性、手术后、病毒感染后和糖尿病性胃轻瘫分别占70%、18%、12.5%、5.0%和4.0%;在成人胃轻瘫中,特发性、糖尿病和手术后胃轻瘫分别为36%、29%和13%。
(一)原发性(特发性)胃轻瘫病因
目前已有的检测手段尚无法发现胃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和机制。
(二)继发性胃轻瘫病因
1.内分泌疾病:①糖尿病:是最常见的胃轻瘫原因,约占胃轻瘫总数的1/3,多数在患糖尿病10年后才发生胃轻瘫。除高血糖本身会影响胃排空外,糖尿病胃轻瘫亦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②甲状腺和甲状劳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和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均可出现胃轻瘫。③其他内分泌疾病:Addison病等。
2.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中风、家族性自主神经机能异常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周围神经病变以及Chagas病等。
3.风湿性疾病: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累及胃肠平滑肌。胃淀粉样变性可导致胃平滑肌淀粉样物质沉积而影响胃排空。
4.血管病变:腹腔动脉闭塞等。
5.恶性肿瘤和旁癌综合征。
6.物理因素:放射治疗、心率紊乱时的射频消融。
7.手术后:手术后胃轻瘫通常发生于胃、食管和(或)胰腺-十二指肠手术后,迷走神经损伤是其主要原因。近年来,因肥胖接受减肥手术(胃成形术或旁路手术)的患者增多可能与术后胃轻瘫发生率增高相关。
8.药物:某些影响胃肠道平滑肌的药物亦可使胃排空延迟,如麻醉镇痛剂、化疗药物等。
9.病毒感染:18%的儿童胃轻瘫可能由病毒感染所致。亦有报道HIV感染后可能会发生胃轻瘫。
10.其他疾病:如克罗恩病、胰腺疾病、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暴食症等)、妊娠等。研究显示,肺移植尤其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时可并发胃轻瘫。
四、病理学
继发性胃轻瘫患者可能存在原发疾病的病理学特点。胃轻瘫患者亦存在一些非特异性,但有价值的病理学改变,如黏膜下神经丛轻度淋巴细胞浸润、神经丛神经细胞体数量减少、神经节细胞减少、胃ICC减少或形态学异常。总之,胃轻瘫的组织学异常包括肠肌层炎症、神经支配减少以及ICC减少或异常。
五、流行病学
国内胃轻瘫的发病率不详。国外报道显示男性患病率为9.6/10万,女性为37.8/10万,女性多于男性。近期研究估计人群总体胃轻瘫发病率为1.8%,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25%~55%糖尿病患者发生胃轻瘫,尤其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更高。实际上,胃轻瘫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可能被低估,胃轻瘫的临床症状易与若干疾病(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而被诊断为其他疾病,且并非每个医疗机构均具备诊断胃轻瘫的条件。
六、临床表现
胃轻瘫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不一,多为非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胀气、腹痛。恶心、呕吐是胃轻瘫最突出的症状,其他症状包括胀气、腹痛、消瘦、餐后胀满、早饱等。因此,出现上述症状且除外其他机械性原因后,应高度怀疑胃轻瘫。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蛋白质营养不良和(或)矿物质、维生素缺乏的征象,但一般患者常无明显阳性体征。鉴于胃排空功能的损害与自主神经病变有关,而餐后低血压可能表示有迷走神经紊乱,故出现餐后低血压则提示有胃排空损害。此外,继发性胃轻瘫患者常有其他表现,如腹部手术瘢痕、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病、风湿性疾病等。
七、血液学检查
包括血液生化、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激素、免疫学指标等,主要用于了解胃轻瘫的基础病因以及胃轻瘫的后果(如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
八、影像学检查
主要在于排除器质性疾病。
(一)内镜检查
禁食一晚,胃镜检查时胃腔内存在残留物或胃石,而未发现结构性梗阻时,
应高度怀疑胃排空延迟。
(二)放射学检查
钡餐造影等可初步排除器质性梗阻的可能。
九、胃排空检查
(一)超声检查
可用于评估胃轻瘫。在摄入标准试餐15min、90min时测定胃窦横切面面积,可估算胃排空,其结果与核素闪烁扫描结果存在相关性,但对操作者的经验有相当高的要求。
(二)胃电图
通过体表测定慢波胃电活动可初步分析胃的活动状态。摄入标准试餐后,如慢波活动减少至每分钟2次以下,则可诊断为胃轻瘫。胃电图检查有助于鉴别机械性胃流出道梗阻和特发性胃轻瘫。
(三)胃窦-十二指肠腔内测压
胃窦-十二指肠腔内测压可提供胃和十二指肠同步的动力活动信息。此方法能鉴别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胃轻瘫,以低幅为特征的动力减退提示有潜在肌病,而以收缩减少并传播异常为特征者则提示有潜在神经病变。如存在小肠动力失常,则可能预示小肠(幽门后)管饲无效。
(四)MRI
可非侵入性评估胃动力。在摄入标准试餐30min后获取胃窦影像,测定胃蠕动波的频率、速度、幅度以及长度,计算胃窦动力指数可判别胃排空情况。但MRI检测胃排空费时、费用贵、对技术要求高,目前仅限于研究。
(五)核素检查
1.核素扫描:或称闪烁扫描,是目前判断胃排空的金标准。禁食一夜后摄入含有99Tc或111In的放射标记试餐(美国共识指南推荐的标准化蛋白试餐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