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4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4,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2期)
Total No .292
收稿日期:2012—02—01
作者简介:雷静(1981—),女,重庆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雷
静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401524)
摘要:目前,国外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多成果,而且多为实证研究,但是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变化、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因素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阐述,同时在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可以拓展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4—0118—02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改
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既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
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近二十年来,儿童情绪调节研究日益被发展心理学家所重视。回顾与总结当前这一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更深入研究儿童情绪调节的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儿童情绪调节策略
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Grolnick 和Bridges 把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允许注
意从刺激源转移的策略,
该策略在婴儿初期就开始使用,如把注意力从厌恶的人、物转移到另一人、物;第二类是能让幼儿得到安慰和放心作用的行为策
略,比如身体的安抚、他人的安抚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自我安抚三种安慰策略。陆芳、陈国鹏把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分为自我安慰、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问题解决和认知重建六类。其中,发泄是指儿童运用破坏性或伤害性的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认知重建是指儿童对消极情景中的各项参数进行重新思考或重新解释。国内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学龄前儿童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还可以分为转移注意力、宣泄、安抚行为、理性认知四种。转移注意力是指儿童从最初引起自己不良情绪的刺激移开视线或离开,而后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人或事物上。宣泄同
陆芳、陈国鹏所提到的发泄有所不同,宣泄不仅包括
破坏性发泄,还包括大哭、向依恋对象倾诉等无破坏性的发泄。安抚行为包括儿童通过来回摇晃、咬东西、抱熊熊等方式进行自我安慰,也包括儿童向依恋对象如信任的老师、朋友寻求安慰的行为。理性认知是指儿童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来调节情绪的策
略,
与陆芳、陈国鹏所提到的认知重建比较接近。二、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变化1.Tronick 和Rothbart 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在饥饿、焦虑、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时,会通过吮吸手指或脚指等身体自我安慰行为来减轻情绪压力。2 3个月的婴儿主要通过控制视觉注意的方式调节情绪,比如视线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刺激。当婴儿能够爬行或走路以后,会采用接近或回避的调节策略,比如离开、避开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2.Mangelsdorf ,Shapiro 和Marzolf 通过观察婴儿在有陌生人的情境中的反应,发现身体运动能力不强的婴儿(比如还不能灵活走动的婴儿)多借助转移视线应付陌生人情景,而身体运动较强的婴儿(已经能够灵活走动的婴儿)则采取行为躲避来应对此情景。
3.Denham 认为,儿童的情绪调节分为支持性的调节策略、参与性的调节策略和独立运用的调节策略。在学步期和学龄前期,主要依靠照料者提供的支持性的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表
8
11
现出独立运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的趋势。比如把注意力集中或转移开某个刺激物,或是通过接近或回避目标和情景来调节情绪。
4.Kopp指出,儿童出生后的前半年是照料者指导的情绪调节,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依靠照料者提供的支持性情绪调节。到出生后的第二年,儿童情绪调节发展为成人指导下的自我调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步能独立运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Cole认为,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情绪调节从依赖他人的支持性调节向参与性的调节和独立性调节过渡,表现出独立性日益增强的特点。
5.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婴儿在一岁以后开始使用各种策略来减少消极情绪,比如吮吸手指;18 24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导致他们消极情绪的人或物;3 6岁的幼儿已经能够使用语言和认知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自言自语“药不苦,吃了药病就好了”。
三、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因素
1.依恋
美国心理学家艾因斯沃斯创设“陌生情景”,通过观察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将婴儿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Berlin的研究认为,在陌生情景中,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会使用一种有效的社会情绪调节策略,比如与依恋对象(母亲或照料者)公开表达消极情绪或向她们寻求安慰。相反,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则更多地使用无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哭泣、哭闹等行为。Rebecca通过设置一个儿童可以通过向母亲请求和接受帮助来解决问题的实验发现,低安全依恋的幼儿比安全型依恋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挫折感和无能归因。研究发现,母婴依附关系的差异与婴儿情绪调节方式有直接关系。在焦虑不安、饥饿、恐惧等情景下。母婴依附关系较好的婴儿会比母婴依附关系较差的婴儿更多地通过吸吮手指等自我安慰的方式调节情绪。而且,母婴依附关系较差的婴儿在母亲短时间离开又重新出现时,虽然心情舒畅喜悦,但是较少表现出主动迎向母亲的举动,而往往是面无表情地摆弄玩具。
2.情绪教养方式
国外许多研究者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敏感、热情、积极,会有助于培养孩子对自身情绪的意识和注意,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对婴儿的情绪反应方式是积极的,婴儿的积极情绪反应也多,并更多地采用自言自语、限制感觉输入、转变目标等情绪调节方式。Kerns K A等人研究发现,经常与父母进行情绪问题谈话交流的儿童,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也更为多样。
观察模仿是儿童学习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学龄前儿童在与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生活互动中,通过观察他们调节自己情感的方式,逐渐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Cummings等发现父母在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和敌意方面存在问题时,儿童也常常表现出具有相同或类似的问题。Berlin等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在陌生情景中表现出更多的对孩子消极表达的控制,孩子会倾向于更少的表达和交流他们的内心感受,而更多采用压抑等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3.父母婚姻关系
Porter等人的研究发现,母亲的婚姻矛盾突出,其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应较低,与之相对,母亲的婚姻和谐、美满,其孩子具有高水平的情绪调节能力。Mo-Yee Lee等人通过调查发现,在婚姻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如悲伤、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体验。
四、未来研究的展望
从90年代至今,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日益丰富,回顾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笔者总结了两个可以拓展的方面。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大多是实证研究,特别是在情绪调节与同伴接受性、学业成功、社会适应性关系等方面。但是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方面的,关于儿童情绪调节与问题行为、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此外,由于气质类型的影响,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是否也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陆芳,陈国鹏.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
[2]乔建中,饶虹.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J].发展与教育,2000,(2).
[3]蒋长好,石长地.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4).
[4]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5]马瑞瑾,陈旭.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2009,(4).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