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朝的崩溃》有感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2000字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2000字
原创:将离
这是一本读来颇为厚重的书,不仅指近六百页扎实的史料考证和客观的人物分析,更是指茅海建先生在书中所提出的思考。
在读的过程中稍有感触,可能有些零散,姑且罗列在此,当作看过这本书的一些见证吧。
(一)
作者在绪论中“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里这么写到:“历史学是讲究客观的。
但历史学家的主观意愿,总是不断地被糅合到历史著作之中......这种为醒世而作的历史著作和文章,已经超出了历史研究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宣传。
”
读到此处深以为然。
我以为历史学是应该客观的一门学科,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历史真实性去达到某些目的,尤其是出于历史研究者主观的
引导。
言必有据,据必可信,所以才有“穷尽史料”这一说法。
正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说:“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
”邓广铭先生在《治史丛稿》自序中曾引用这一观点并说“章学诚最为反对的即是一个撰述者在其撰述的成品当中,既不能抒一独得之见,又不敢标一法外之意,而奄然媚世为乡愿。
”
无论是“独断之学”亦是”考索之功”,都必须以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依据,我所差着实太多。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自己可以时刻铭记这些话来规范自己的写作。
(二)
作者在介绍清朝的军官来源时说:“正如认为八股文章可以治天下一样荒谬,清代武科举的考试项目与近代战争的要求南辕北辙。
且不论《武经七书》这类偏重于哲理的古代兵书不宜作为初级军官的教科书,然这项仅有的与谋略
有关的内场考试,因考生们错误百出,而在嘉庆年间统统改为默写《武经》百余字。
”
当选拔军官时的标准不再注重战略的考察,而只是重蛮力,甚至于不识字亦可成为军官,便可得知这个国家的军队系统在面对近代战争时会多么无措。
这并不是崇尚纸上谈兵,或是一味苛求武官同文官一般博学,而是基本的军事知识储备是成为一名近代战争中的军官必备的素养,只重武力可以是选拔下层官兵标准,但绝不是选拔军官的标准。
在冷兵器时代,仅凭军官一己的骁勇即可以激励士兵和其一同上战场厮杀;但当火器出现后,对冷兵器的使用退居其次,像拉硬弓等仅对臂力的考察便不能再成为主要的选择标准。
当仅凭蛮力便可上位,军官成为鲁莽武夫的代名词时,军人的身份被社会鄙视,重文轻武再次成为社会风尚亦不足为奇。
而当有能力有才华的年轻人不
再有热血去用武力保家卫国,纷纷选择他途时,这个国家的整体军队素养又如何能优秀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提升自己是一个蒸蒸日上的王朝所需具备的基本态度,其中自然包括对军事力量的提升。
事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安于现状是一个王朝逐渐走向衰弱的标志,固步自封的愚昧会摧毁一个曾经强大的王朝。
然而清朝却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它仍尚未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哪怕是在鸦片战争结束,签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后,它都未能勇敢地进入全新的世界,仿佛一切从未发生一样的继续苟延残喘。
何况在战前,沉浸在迷梦中的清王朝更是一点改变提升自己的意识都没有。
想到了《武士的悲哀》中作者评价北宋王朝的一句话:“上天并不偏爱那些保守、怯懦而又一意孤行的病态者。
”用来形容此时的清朝亦不为过。
作者在这一章节的最后如是感叹:
“我为了研究结论的公允,曾千百度地寻找光明,但光明始终离我而去。
我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本是一个难得见到光明的黑暗世界。
”
读到这里,我不禁被作者的情绪感染,我们读这一成果尚且振聋发聩,而作者在进行如此深入的考证后,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又该是多么心痛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这个“其”,不仅仅是清王朝,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的历史。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做过的事情,而正是这一件件事将整个中华民族推向了屈辱的近代百年史。
失败并不可怕,在时间的长河中没有一个民族能永远处于未曾失败的地位,可怕的是不直视失败,不从中吸取教训,甚至于去拼命的美化失败,过后仍旧浑浑噩噩度日。
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也这么说:“一个失败的民族在战后认真思过,幡然变计,是对殉国者最大的尊重、最好的纪念。
清军将士流淌的鲜
血,价值就在于此。
”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
最后想说说民智的问题。
以前也曾思考过这方面,在看到三元里抗英时更是感触颇深。
“我们不能将保卫家园的战斗,与保卫祖国的战斗混同起来,尽管家与国之间有着很深沉的联系......在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诸次列强侵华战争中,绝大对数民众的基本态度,是置身事外。
”
大多数的中国人,至今都仍是抱着暂时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便不去顾及,从不去思考一件事发生背后会波及多么严重的后果。
这种深植在民族深处的劣根性哪怕是到了国难当头的关节,仍无不体现在人们身上。
对于最普遍的大多数民众来说,当朝天子是谁并无所谓,只要自己眼前的利益未受触动,一定程度上的忍受并无不可。
民众是麻木无知的,向英军出售
粮食、充当苦力、从事运输等等事情屡见不鲜。
正如当下生活里的芸芸众生,从很多日常的事情便能窥探这一劣根性的端倪。
当冷漠成为一种习惯,正义感已不复存在之时,终有一天会自掘坟墓。
只要我们在这个世界里活着,便没有人能真正摆脱政治和历史的影响,更没有哪一件事会真正与个人无关。
希望我们都不会做那些曾经自己嗤之以鼻的事,也不会成为无原则妥协的人。
茅海建先生在书中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已阐述的十分清楚,我也深感确如其所说。
这当真是一本令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书,读罢不仅对鸦片战争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体会到了作者在对历史研究方面的不同视角。
在许多传统的历史书中,战争失败是某一个决策者的失误,是未有明君识英才,是因奸臣作祟而导致的,一味的将历史人物脸谱化、道德化,却始终忽
略了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客观的分析。
这也是初读这本书令人感到震撼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再次,真的是很佩服作者对史料的考证,着实感叹那些能够花费数十年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部著作的人,看完后不得不感叹,确实是值得花费这些时间的。
最后,借用书中一句话结尾,也愿这句话激励我前行:“历史不能重演。
历史学家并不能因此而停止假设、推论等工作。
历史学的许多意义就在其中。
”
世界很大,感谢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