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作家域外游记叙事与国家认同研究
文化认同的国外著作

文化认同的国外著作
关于文化认同的国外著作有很多,其中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包括:
《文化认同与全球性》(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ity),作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这本书是吉登斯在研究全球化与现代性对文化认同影响方面的代表作,他分析了全球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和社群产生的影响,以及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作者:阿帕尔迪·雷纳弗(Aparajita Ray)。
这本书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文化认同在全球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文化认同与全球性冲突》(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 Conflict),作者:伊丽莎白·斯通(Elizabeth Stone)。
这本书着重分析了文化认同在全球性冲突中的作用,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如何通过文化认同来形成对立的阵营,以及这种对立对全球性冲突的影响。
《文化认同与国际关系》(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作者:约翰·汤普森(John W. Thompson)。
这本书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文化认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如何通过文化认同来影响彼此的关系。
以上是一些关于文化认同的国外著作,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文化认同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背景下的重要性和意义,对于理解文化认同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学批评与实践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文学批评与实践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阁楼上的疯女人》的作者是___________和苏珊·古芭。
参考答案:吉尔伯特2.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包含以下哪几个层次?参考答案:超我_自我_本我3.战场上下来的老兵,经常半夜惊醒,在梦中重复经历了喧嚣的战场、战友丧失生命,和敌人的殊死搏斗等场景,这说明他正遭受着()。
参考答案:创伤4.美国宪法______________修正案赋予美国妇女选举权。
参考答案:第十九##%_YZPRLFH_%##第十九条5.PTSD 一般翻译为:参考答案:创伤后应激障碍6.《新批评》的作者是:参考答案:兰瑟姆7.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物质的存在。
参考答案:正确8.生态女权主义认为自然往往被呈现为女性化的形象。
参考答案:正确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性别的范畴?参考答案:染色体10.诗人()在《地球之歌》中说道,“如果没有大地的理论所支撑,则不会有任何理论。
”参考答案:惠特曼11.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去抑制本我的冲动,不断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及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
参考答案:自我12.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认为狂欢的显著逻辑是静止,是无数的闹剧,滑稽剧,渎神,喜剧式的加冕和脱冕组成的庆典。
参考答案:错误13.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研究方法是:参考答案:细读法14.《变形记》中,变成甲虫的格里耶看周围的人,视角是从甲虫的视角进行描述的。
用形式主义理论来看,这一视角的选择可以说明文学的()特征。
参考答案:陌生化15.以下术语均属于新批评:参考答案:非个性化论_悖论说_本体论16.本我遵循的唯一原则是:参考答案:快乐原则17.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开创者,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参考答案:《释梦》_《性学三讲》_《精神分析引论》18.创伤记忆对个体来说,是一个孤独的行为,没有社会的成分。
参考答案:正确19.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常常是水火不相容的,二者难以兼顾。
19世纪美国作家域外游记研究考察

19世纪美国作家域外游记研究考察《域外游记》是19世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部重要作品,于1869年出版。
该书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六个独立的故事,主题各异但又相互联系,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讨,展现了吐温深刻的思想和洞察力。
《域外游记》第一个故事叫做《颜色盲纪寻风气考察记》,主要描述了一位美国官员因为“不会辨认颜色”而在外交场合遭遇尴尬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对颜色归类的幽默描述和对社会对颜色歧视认识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上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让人们反思种族歧视的问题。
接下来的故事《里尔法律官记寻伟大事件》讲述了一个青年律师在波多黎各发生的一起谋杀案中的经历。
通过对法庭诉讼的描写和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思考,吐温对美国法律制度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揭示了权力和正义之间的冲突。
第三个故事《星际比尔当众披彩虹,情绪控制法令详记寻星座线索》讲述了一位自称“情绪控制者”的人,在杰克逊战争中给美军提供情报的故事。
通过对情绪控制者的描述和杰克逊战争的夸张描写,吐温探讨了战争、政治和媒体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对权力的运作有着新的认识。
接下来的故事《忧郁岛基督会堂招标报价计划书爆料记》讲述了一个男子在一座荒岛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基督会堂,并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通过对宗教与人性的探讨,吐温对信仰的虚伪和虚假进行了犀利的讽刺。
第五个故事《沼泽炸弹手记侦寻被绰号洪水炸弹手的罪犯记》讲述了一位男子在沼泽地发现了一个被称为“洪水炸弹手”的罪犯,并试图将其绳之以法的故事。
通过对正义与复仇的思考,吐温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最后一个故事《雷瓦诉葛洛利亚煤矿夸大求援诀别演讲事件》讲述了一场矿难中幸存者的求援演讲,揭示了社会上的虚伪和自私。
通过对人性的探究和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吐温呼吁人们关注和改变社会现象。
《域外游记》是一部充满幽默、讽刺和剖析精神的作品,通过对多个社会问题的揭示,描绘了19世纪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局限。
这些故事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典型的美国人》是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作品之一,小说着重描写了一个华裔家庭
的移民经历和在美国的生活。
通过对中国叙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对于华裔移民
的心理状态、文化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探索。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通过主人公李洁洁的视角来展示一个华裔家庭在美国的
生活。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李洁洁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使
叙事更加具体而真实。
小说中还展现了华裔移民对于家庭的追求和重视。
李洁洁的家庭关系是小说的一个重
要主题,她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定义和维系她的家庭。
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洁洁怀念着
中国的家庭和亲人,但在美国,她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这种对于家庭的追求和重视使她
得以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小说还描写了华裔移民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在中国,李洁洁的家庭受到政治迫害,他们希望通过移民来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生活。
尽管在美国,李洁洁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各
种困扰和压力,这使她开始重新思考自由和平等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小说不
仅为读者提供了对于华裔移民的思考,还对于整个移民群体追求自由与平等之路的艰辛进
行了深刻的叙述。
《典型的美国人》通过对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们
在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家庭关系和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这种
叙事方式不仅使小说富有情感和戏剧性,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于华裔移民群体的深入了解和
思考。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董亮#内容提要:库切对南非的复杂感情可以具体概括为“卡鲁情怀”。
这种情怀具有双重维度:既包括库切依恋卡鲁农场和卡鲁地貌的个人情感,也涵盖一种社会属性维度,即作家反思其祖先在南非的殖民历史和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
卡鲁情怀两个层面的张力是他早中期作品的重要叙事线索之一。
从文学生产的角度看,库切这位% “情”之士,写就的《雅各•库切之叙述》《内陆深处》《迈克尔• K的生活和时代》等作品,在 主题上都是对南非历史和现实的无“情”批判之作;在文学生产过程中,作家运用审美调解,使这些作品颇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因此,研究作家的卡鲁情怀与他早中期作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库切;卡鲁情怀;文学生产;审美调解A bstract:J.M.Coetzee’s paradoxical feelings about South Africa can be summarized as Karoo complex,which involves both the novelist’s attachment to his family farm in the Karoo as well as the landscapes of the Karoo, and his criticisms on Afrikaners’colonial history and the policy of apartheid. These tensions are integrated into one important narrative clue in Coetzee’s early and middle writing care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of Jacobus Coetzee”,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and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from a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aesthetic mediation, this essay tries to justify the assumption that all these novels are written out of the novelist’s Karoo complex, which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etzee’s life and his writing.Key w ords:J. M. Coetzee;Karoo complex;literary production;aesthetic mediation **[基金项目h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戈迪默和库切的家园书写 比较研究"(20YJC752004)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兰州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资助。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1. 引言1.1 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华裔女孩在美国长大的故事。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探讨了身份认同、文化融合、家庭关系等主题。
任碧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西方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刻画了典型的美国人生活场景,引发了读者对于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通过该作品,任碧莲展现了她对于华裔美国人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为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表达树立了典范。
精致的笔法和深刻的主题使得该作品备受读者好评,成为了华裔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1.2 背景信息任碧莲,生于美国纽约市,是一位华裔美国作家。
她的父母是移民自中国的华裔,在美国长大的任碧莲深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她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的问题。
任碧莲曾获得过多个文学奖项,其作品被认为是探讨美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中,她描绘了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故事,并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探讨了身为移民后代的华裔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部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任碧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她对于跨文化和身份认同议题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通过分析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华裔美国作家在文学中所表达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问题。
2. 正文2.1 《典型的美国人》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任碧莲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华裔美国人的成长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杰瑞的生活展开,描绘了他在美国的种种遭遇和挑战。
在这部小说中,任碧莲通过杰瑞这个角色,深刻地探讨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
杰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他生长在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接受着美国式的教育和价值观。
他的家庭却是一个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这让他在两种文化之间感到困惑和矛盾。
他努力地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又不想放弃自己的华裔身份,这让他感到徘徊和迷茫。
美国文学简介(中文版)---美国大使馆新闻处

第一章早期美国与殖民时代美国文学的基础始于印第安文化的口传神话、传奇、故事与歌词(多为歌曲)。
美洲原住民的口述传统相当多样化,印地安故事对大自然的敬畏精神,以及身体与母亲。
大自然拥有生命并赋予精神力量;主角可能是动物或植物,通常是与部落、族群或与个人有关的图腾。
印第安人对美国的贡献往往大于常人所认为的。
美国英语中有数百个印地安字,包括"独木舟"、"烟"、"马铃薯"、"鹿皮鞋"、"鹿"、"柿子"、"貉"、"战斧"以及"图腾"。
当代印第安写作还包含非常优美的作品,将于第8章讨论。
欧洲第一个关于美洲探险的纪录是斯堪的纳维亚语。
古挪威冒险故事“Vinland Saga”叙述爱冒险的莱弗埃里克松(Leif Eriksson)与一伙四处流浪的古挪威人在11世纪的头十年于美洲东北岸某处短暂定居的故事—可能是在加拿大的新斯科细亚省(Nova Scotia)。
然而,第一位为人熟知并持续在美洲与全世界接触者,始于意大利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的著名航行旅程,由西班牙皇后依莎贝拉(Isabella)所赞助。
哥伦布在其“书信集”(Epistola)中的日志于1493年出版,内容叙述旅程的见闻。
初次的英国殖民是场灾难,第一个殖民地于1585年成立于南北卡罗莱纳沿岸的罗阿诺克(Roanoke);所有殖民地居民消失。
第2个殖民地更加永久:詹姆士城(Jamestown)成立于1607年,其间忍受了饥饿、暴力与暴政。
然而,此时期的文学将美国描绘成具有财富与机会之地的色彩,殖民叙述便举世闻名。
在17世纪,海盗、探险与探险家开辟了第2波永久殖民者的道路,将老婆、孩子、农具与工匠的工具带来至此。
早期探险文学由日记、书信、旅行日志、船只记录所组成,而探索者向资助者报告内容。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学

吉安片赣语与周边方言的比较研究 近现代西班牙传教士文献中闽台语言文化资料的发掘整理及其传播史研 究 四川湘语与西南官话接触演变研究 吴语处衢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泰国汉语云南方言调查比较研究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西北回民汉语方言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中东主要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消费”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研究 新时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微观语言规划研究 藏汉英性别语言中的女性地位异同研究 多方言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语言生活研究 汉语性别成分的语序变化规律研究 十九世纪英文汉学期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研究 新市民语言市民化的模式研究 多模态视阈下的国防话语研究 国家语文政策视野下的网络语言规范化研究 基于评价理论的网络司法舆情话语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医患话语冲突与弱化的多模态研究 国际标准视野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口语等级标准研究 汉语儿童应答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 基于口语语料库的汉语儿童话语标记早期发展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古罗马长诗《物性论》与西方思想史研究 英语十四行诗的艺术传承与历史演变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汉语语块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语法、语义、韵律的互动研究 语义—句法互动的定量分析研究 基于认知的英汉语法转喻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语言生态建设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意义发现理论建模研究 区域通语视角下江西地方戏曲音韵研究 殷墟甲骨文与战国文字结构性质的比较研究 历代辞书疑难故训考辨与研究 上古汉语复句研究 现代汉语特殊定中结构的认知加工研究 基于统计模型和概率评价的司法语音研究 中美关系危机话语的互文性与对话性比较研究 中国朝鲜语方言地图集 湘西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 现代晋语的形成及其与宋元通语和唐五代宋西北方音之间的关系研究 原侗水语调查记录语料的整理研究与古音构拟研究 “华二代”祖语保持研究 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语用推理研究 19世纪来华传教士记录的官话方言及其历时演变研究
叙述_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_霍米_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民理论家赛义德和斯皮瓦克相比 , 巴巴的著 作确实少了一些 。除了他那些并不算很多的
① 霍米·巴巴编《民族和叙 述》(伦 敦和纽 约 :路特 利 支出版社 , 1990), “ 导言” , 第 1 页 。
· 49 ·
2002 年 外国文学 第 6 期
而成的专题研究文集 , 但令人不得不佩服的 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研究 , 提出了第三世界批
· 48 ·
王 宁 叙述 、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
评家进入学术主流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 论文外 , 他至今只出版了一本著作《文化的定
略 ;3 , 他的模拟概念以及对一些殖民地题材 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 , 1994), 在此之前 ,
制彻底崩溃 , 对殖民主义霸权的批判和颠覆 也就得以实现 。 因此 , 巴巴接着写道 :
“解构”和“播撒” , 巴巴实际上重新建构了一 种现代的民族 , 即一种存在于历史的叙述之
通过叙述性言说来研究民族不仅是要把注意 中的民族 。在含混和模棱两可这些中心词的
力放在其语言和修辞上 , 它的目的还在于改 变概念性的对象本身 。如果有问题的文本性 “封闭” 对民族文化的“整体 性” 提出质疑的 话 , 那么它的积极价值便在于展现那种广泛
关键词 :霍米·巴巴 后殖民理论 文化认同 身份政治 混杂性 文化定位 少数族裔 中图分类号 :I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29(2002)06-0048-08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 , 后殖民主义理论 却是 , 这本书的引用率之高却很少有人能与
思潮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 , 它的不少研究 之比拟 。 确实 , 近 20 年来 , 几乎巴巴每发表
文化本真性的“混杂”批评策略使得巴巴在自 是要建构自己的具有后殖民文化批判特征的
《东北游记》——异域视角下的非虚构东北乡土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5), 345-350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wlshttps:///10.12677/wls.2023.115060《东北游记》——异域视角下的非虚构东北乡土杜婷婷,刘欣赫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收稿日期:2023年8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8日摘要美国非虚构作家迈克尔·麦尔在其非虚构作品《东北游记》中,以域外视角书写千百年来东北的史事沉浮,同时以他者之眼深描这片黑土之上的和谐人地、热情人际、今昔城乡,甚至以此瞥见中国城乡的未来。
麦尔勾勒出极具地域特色的东北乡土,这种异域视角的新质东北书写,将个性化的东北形象传播至国际视野,亦丰富了东北书写的多维性,与国内东北书写形成良性的互文。
关键词迈克尔·麦尔,非虚构文学,东北乡土,东北形象In Manchuria: Non-Fiction of NortheastChina’s Native Culture from an ExoticPerspectiveTingting Du, Xinhe Liu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Received: Aug. 10th, 2023; accepted: Sep. 20th, 2023; published: Sep. 28th, 2023AbstractIn his non-fiction work In Manchuria, American non-fiction writer Michael Meyer writes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Northeast China from an exotic perspective, and at the same time describes the harmony of the people and the land, the warmth of the people, and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on this black soil, and even glimpses the future of China’s cities and towns in this way. Michael Meyer has outlined a very distinctive Northeast China, and this new quality of杜婷婷,刘欣赫Northeast China writing from an exotic perspective spreads the personalized image of Northeast China to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of vision, and also enriches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Northeast China writing, forming a benign intertext with domestic Northeast China writing.KeywordsMichael Meyer, Non-Fiction Literature, Northeast China’s Native Culture, Image of Northeast China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迈克尔·麦尔是美国非虚构作家,曾获古根海姆奖、怀亭奖和洛克菲勒奖等。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读一、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一)19世纪至20世纪间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中,出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最早是在19世纪时期,中国以本土华人劳工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作品当中。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对中国形象进行了丑化和抹黑。
19世纪至20世纪间,中国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
主要原因为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其后大量的中国人进入加州做劳动力,但由于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已经根深蒂固和排华运动正在进行等多种原因,中国形象被严重黑化。
比如有作者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华人劳工形象,对其描述为使用阴谋诡计和没有时间观念的中国佬。
(二)20世纪以后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如此黑化与不堪的中国形象直到20世纪左右开始得到改善,中国的形象在美国以及世界发生了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人民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西方人民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被严重打击。
此时美国作家为了安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试图从神秘的东方和中国文化中寻找希望。
比如,在1925年厄尔.比格斯创作了一系列的侦探类小说,而小说中的主人公正是一名中国人,该主人公被赋予了聪明睿智、正义凛然和幽默风趣等特质。
该系列书出版后,得到了较为不错的反馈和美国人民的喜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一部分美国作者怀着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再次抹黑中国形象。
但其中,也有客观全面描写中国形象的美国作家。
他们在作品中,客观描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因此整体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彼得海斯勒是美国文学界的代表,他深入中国生活了数十年,对中国有较多的接触与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所描述的中国也较为客观与全面。
他笔中的中国既有善良团结和包容的一面,但也存在排外和消极的一面。
二、不同类型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美国文学有大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游记以及戏剧,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表现中国形象的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奠定了幽默的基调,尽管这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黑暗以及人物痛
苦的经历相悖,却使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表达得更加清晰。例如,
幽默化 作者描写米考伯太太同她丈夫一样能屈能伸,3点钟还在为缴税的
事急得死去活来,到4点钟的时候又吃起炸羊排,喝着热麦酒。作者
的生活的温情
关切米考伯家的生计,拿出仅有的
成为米考伯太 两三先令真心实意地请米考伯太
太的“知己”
厚感情
“我”以实际行动帮助
② 别人,展示出一个孩
太收下;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轻便
子纯真善良的本性
财物
主要事件
事件梗概或“我”的感受
“我”去探望入 为米考伯先生的入狱而“心碎”,为
成长的过程
在苦难的生活中学会
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狄更斯去
世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传》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
生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不少内容就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
(但又并非生活实录)。
基础梳理
1.字音字形
gòu
)
(
污垢
.
颤
.抖( chàn)
孤苦伶仃
..( líng dīng )
换钱维持生计。③对爱忠诚,深爱丈夫。米考伯先生因为债务被抓进监狱,
但米考伯太太去监狱陪伴,并且相信他可以“时来运转”;大卫探监回来报告
情况的时候,她竟晕过去了。
任务三
赏析小说的语言及环境描写
6.填写下表,结合文本分析本文语言描写的特点。
特点
分
析
狄更斯用幽默的语言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塑造出来,为整部小说
鬼。( 标示插入语
)
(2)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

沈睿: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美国比较文学学会The Americ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简称ACLA ,是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学术组织。
这个学术组织,每十年左右会专门任命一位学者,并由这位学者组织一个委员会,对本学科的十年发展状态做一个集体总结评述,对未来十年内的比较文学做出理论性的规划和指导,并最后提出报告。
到目前为止,ACLA已经提出过四个报告。
前三个报告都以委员会主席的名字命名并有自己的题目:《1965列文报告:职业标准》;《1975格林报告:有关标准》;《1993伯恩海莫报告:世纪转折时刻的比较文学》。
1993年的报告以及三位比较文学学者对此报告的不同反映评价,加上另外13位学者分别撰写讨论比较文学现状与方向的文章,汇成一集,题为《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一书,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
[1] 该书的写作方式,除了伯恩海莫的报告外,为了突出多元文化的多重视角,还请15位学者各自发表言论。
这些学者都是比较文学界的有成就的学者或新锐学者。
最新的一个报告,写于2004年,在写法上继续打破了上个报告的形式,于2006年4月继续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题为《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2]这本书共有19位学者参与。
学者的名单里,与1995年的书相比,有些学者已经退去,也有新名字进来,也有学者十年后再次发表意见。
这19位学者各个撰文,对今日比较文学状态和明日比较文学发展发表意见,已无以往的共识可言,也没有一个诸家认可的报告出现。
这种新的体例,据委员会主席兼编者苏源熙(Haun Saussy) [3]宣称,有意体现这个新时代的学者风貌和比较文学研究的百家争鸣。
[4]我自己不揣冒昧,将这本书的题目顺手拿来,借这个题目为这次讨论的题目。
一是“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本身画龙点睛地表明了今日比较文学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二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对比较文学所处时代的认识和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典型的美国人》是华裔作家任碧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故事,揭示了在美国生活的华人所面临的困惑、挣扎和奋斗。
小说以中国叙事的方式展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交融的过程。
在《典型的美国人》中,任碧莲使用了中国叙事的方式。
小说中的故事以“我”的第一人称叙事展开,主人公是一位华裔女性,她身临其境地叙述了自己在美国的生活经历。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亲近主人公,感同身受地体验她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华人移民在美国所面临的文化冲突和思想转变,更深刻地理解华人移民的生活现状。
任碧莲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丰富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
小说中,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语言描述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周围环境。
作者详细描写了主人公与家人在美国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们的家庭聚餐、孩子的学校生活、社区活动等。
这些细节既展示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也揭示了他们面临的文化差异和适应困难。
作者还通过对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地位的描写,展示了他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交方面的困境和挣扎。
《典型的美国人》中的中国叙事还体现在对华人移民心理和自我认同的探索上。
小说中,主人公不断回忆和思考自己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原因和经历,并通过与其他移民的交流和对美国文化的接触,逐渐形成了自己对美国和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她对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产生了疑问和挣扎,同时也体现了华人移民在文化认同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这种对华人移民心理的描写,任碧莲展示了他们在新环境中探索和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揭示了他们在思想和情感层面的困惑和挣扎。
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小说近十年研究述评

O c t .2023V o l .43N o .5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0月第43卷第5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区域想象与地方再现:当代美国西南小说研究 (22F WW B 0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当代美国西南小说研究 (B 220207014);河海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422003504)资助㊂[作者简介]胡碧媛,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李岚,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㊂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小说近十年研究述评ʻ胡碧媛 李岚(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摘 要] 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斯㊃厄德里克在小说创作上始终保持高产势头,曾获普利策小说奖㊁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文学大奖,是美国当代印第安文学重要代表人物㊂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写作,厄德里克凭借作品中深刻的主题㊁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写作风格为国内外批评家和读者提供了广泛的分析和解释空间㊂文章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厄德里克长篇小说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近年学界对其小说研究的趋势,以期为国内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提供参考㊂[关键词] 路易斯㊃厄德里克; 厄德里克小说; 国内外研究;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5-0092-06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23.05.014 路易斯㊃厄德里克(L o u i s e E r d r i c h ,1954-)是美国富盛名㊁多产的当代印第安女作家㊁诗人㊂作为美国本土文艺复兴第二波的代表,她重点描绘美国北部平原地区多种文化混合及随附的冲突,聚焦北达科他州几代相互关联的家庭及其应对殖民影响的努力㊂从厄德里克的第一部小说‘爱药“(L o v eM e d i c i n e ,1984)至近年新作T h eS e n t e n c e (2021),她的作品包含18部小说㊁3卷诗集,以及大量的非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等㊂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辛勤笔耕,厄德里克凭借作品中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写作风格获得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曾获普利策小说奖㊁美国国家图书奖㊁欧㊃亨利短篇小说成就奖㊁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奖㊁‘洛杉矶时报“最佳小说奖等多项文学大奖㊂作为 在美国创作的最有成就㊁最有前途的小说家之一 [1],厄德里克的作品题材丰富,为批评家和读者提供了广泛的分析和解释空间㊂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厄德里克长篇小说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试图总结近年间学界对其小说研究的趋势,以期为国内学界印第安文学研究提供参考㊂一㊁近十年国外对厄德里克小说的研究国外对厄德里克小说的研究起步较早,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刊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爱药“‘甜菜皇后“(T h eB e e t Q u e e n ,1986)和‘痕迹“(T r a c k s ,1988)㊂国外学者大多从后殖民主义㊁女性主义㊁印第安文化研究㊁叙事学㊁生态主义等角29胡碧媛李岚/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斯㊃厄德里克小说近十年研究述评度对其创作进行分析,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印第安文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方向和水平㊂经过近十年来学术研究发展,美国学界对厄德里克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研究范围涵盖其大部分作品,对后期小说的研究增多,包括其新小说‘守夜人“(T h e N i g h t W a t c h m a n,2020)㊂随着厄德里克小说数量的不断增加,加之文学理论的普及和应用,国外学界对其作品有了更为深入的把握,研究思路也得到了具体细化和拓展㊂(一)后殖民主义研究厄德里克小说关注美国印第安人和欧洲裔美国人历史的复杂交织,展现了她深思熟虑的政治参与,重点书写主人公所处的复杂社区关系,以及在历史创伤后为实践印第安人的自我统治形式而作出的努力,和对持续存在的殖民主义虐待的抵抗㊂有学者写道: 厄德里克避免将一种文化准则置于另一种文化准则之上;她的文学和文化杂交意在解构如欧洲人与原住民的二元对立㊂ [2]151国外近五年研究内容主要侧重文化融合㊁创伤与生存等方面㊂瑞秋㊃格里菲斯(R a c h e l G r i f f i s)围绕‘痕迹“中女性角色关系探讨殖民对女性社区角色㊁女性友谊及女性生存策略的影响,认为小说中女性和殖民受害者关系中的敌意与怨恨实际是欧洲人殖民本土的结果,挑战了父权制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3]㊂厄德里克对多种文化的阐释还体现在时间的处理上,她以时间来回跳跃的故事叙述美国西部相互联系的家庭生活㊂珍妮弗㊃史密斯(J e n n i f e rS m i t h)写道, ‘爱药“中齐佩瓦人的时间观念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时间标准发生了冲突,厄德里克关注的是齐佩瓦人和白人角色在保留地上交织的生活经历,这个空间存在于美国的内部与边缘 [4]62㊂另外,创伤与生存主题也常出现于厄德里克的小说研究中,这是因为厄德里克不仅为在复杂文化环境中受伤的 混血儿 提供了一个寻求革新与传统融合的可能的未来,并为原住民环境中的自我统治提供了坚实的㊁可持续的背景㊂劳伦斯㊃霍格(W.L a w-r e n c eH o g u e)提到,厄德里克在‘爱药“‘甜菜皇后“‘痕迹“和‘宾果宫“(T h e B i n g o P a l a c e,1994)四部小说中创造了类似福克纳的㊁去中心化的想象空间,其关注的不是血缘印第安人或消失的印第安人的过去,而是文化印第安人㊁混血或全血印第安人对原住民文化和现代美国社会的了解,能够在两者中创造出超越美国和原住民身份的主体性[5]㊂面对如此的困境与需求,厄德里克主张后殖民语境下印第安人的生存策略㊂杰夫㊃汉密尔顿(G e o f fH a m i l t o n)认为‘鸽灾“(T h eP l a g u e o f D o v e s,2008)即对欧美自治的病态提出了控诉,并积极提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美国本土替代方案[6]㊂辛西娅㊃华莱斯(C y n t h i aR.W a l l a c e)则从小说‘小无马地奇事的最后报告“(T h eL a s t R e p o r t o n t h e M i r a c l e s a tL i t t l eN o H o r s e,2001)中阐释反殖民伦理学,认为厄德里克引导读者认识冲突的文化和价值观所带来的创伤及其他结果,将后殖民理论和文学伦理学形成对话[7]㊂(二)本土文化研究厄德里克曾称美国印第安作家的角色是 讲述当代幸存者的故事,同时保护大灾难后留下的文化核心 [8]23㊂因此,印第安历史文化是研究其小说中原住民生活的关键㊂她的小说呈现了本土历史文化㊁生活方式㊁传统信仰等广泛内容,表达对土地的历史依恋感及家庭和社区价值观,忠实于原住民祖先的神话和艺术愿景,坦率探讨了现代美国原住民和混血美国人面临的文化问题㊂霍格在关于美洲印第安文学的研究中介绍了厄德里克对美洲原住民研究的展现与作用㊂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印第安人口从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保留地发生转移入手,探讨人口转移所引发的美国印第安文学的新复兴,肯定了厄德里克的首部小说‘爱药“对居住在保留地和南达科他州保留地周围小镇上的当代美国印第安人的关注㊂同时,他认为厄德里克小说关注到土地㊁宇宙与原住民间的联系,并对本土传统信仰进行重新阐释,展现了印第安信仰体系[5]㊂简㊃伊39胡碧媛李岚/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斯㊃厄德里克小说近十年研究述评姆(J a n e I m)单从植物题材角度切入,探讨小说的印第安性,认为厄德里克使用的植物题材强调了植物的精神层面,巧妙囊括了传统奥吉布瓦族的强烈信仰,包括奥吉布瓦族对土地的历史依恋感以及他们对家园社区的价值观[9]㊂汉密尔顿认为厄德里克对本土部落复原力的呈现体现了劳伦斯㊃格罗斯(L a w-r e n c eW.G r o s s)所说的阿尼希纳贝(A n i s h-i n a a b e g)的 漫画愿景 ,即通过叙述性的自我主张既保留又重新塑造了与祖先的联系[6]㊂同时,在2020年的采访中,安东尼㊃斯托罗(A n t h o n y D o m e s t i c o)与厄德里克专门探讨了其第17部小说‘守夜人“,双方皆提及小说中 本土部落消逝的历史背景 [10],这也体现了厄德里克对本土部落的深切关怀与关注㊂不仅如此,还有部分学者单独探讨了小说中的本土寄宿学校与制度㊁动物㊁植物等与本土文化间的联系,更深入地探讨了印第安历史与文化㊂(三)叙事研究厄德里克的小说写作手法及其所表现的后现代美学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㊂她的小说不以时间为序,而通过庞大复杂的家族树在小说中和小说间的故事情节展开叙述㊂这种叙事风格将不同的叙事线索编织在一起,展示了家庭内部和世代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处理个人间最亲密的依恋的凄美裂痕和历史暴力在社会群体之间划出的鸿沟,经常被拿来与威廉㊃福克纳的叙事风格相比较㊂有学者研究厄德里克小说的循环结构时提到,这种循环结构归功于印第安口头叙事传统[3]152㊂史密斯认为,在循环结构中,厄德里克将地方㊁种族和国家落脚到家庭,家庭在循环的结构化和链接中占据了核心位置[4]62㊂黛博拉㊃麦德森(D e b o r a hL.M a d s e n)强调关注故事的隐秘层面,其在分析‘鸽灾“的不连续的叙事风格及修辞策略时谈及小说中的不可靠叙事[11]㊂科琳㊃班克罗夫特(C o r i n n e B a n c r o f t)则围绕‘鸽灾“的编织叙事分析小说的多重叙事者,认为通过分离和交织的多个叙事线索,既激发了读者对单个角色的依恋,又让其广泛关注社区的相互联系,可以促使读者认识多重主体性[12]㊂米奇㊃尼曼(M i c k iN y m a n)认为也许是因为厄德里克的故事采用了多声部叙事,其既强调循环性又强调线性,以叙事策略中的多个视角以及不稳定的时间,推翻了二元区分[13]92㊂不仅如此,评论家们大多称赞厄德里克的小说叙事兼具抒情散文风格和后现代美学,运用诗意的语言和象征手法㊂尼曼认为厄徳里克不仅擅长时间折叠,她的叙事风格 俏皮而连贯地融合了美国印第安的风格,产生了一部旋转的㊁歌唱的散文作品 [13]92㊂二、近十年国内对厄德里克小说的研究我国真正开始介入厄德里克研究相对较晚,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其后殖民主义研究㊁创伤研究㊁生态批评研究㊁叙事研究等方面㊂2008年曾是国内厄德里克研究的转折点,‘爱药“中译本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学者对厄德里克作品的关注,目前国内其作品的主要译者为张廷佺教授㊂近年来,国内对于厄德里克作品的引入㊁翻译和评论尚远不能与她的学术地位相称,主要研究作品集中在其成名作及近十年获奖作品‘爱药“‘圆屋“‘鸽灾“,对厄德里克近两年的新小说研究极少㊂近十年间国内只有一篇厄德里克小说的国内研究综述[14],且有一篇陈靓教授的对厄德里克的访谈录[15]㊂(一)后殖民主义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印第安民族对白人文化的抵抗与对自身文化的坚持㊁殖民创伤两方面㊂在国内高水平期刊方面,陈靓探讨了西方的基督教元素与美国本土宗教文化结合的杂糅模式,认为其强化了印第安人间的情感纽带,是对白人宗教霸权统治的抵抗与颠覆[16]㊂口头文学也是印第安作家返回印第安传统,从边缘发声的策略㊂丁文莉㊁邹惠玲认为在‘痕迹“中,主人公弗勒和纳纳普什以恶作剧者方式打破白人虚伪的谎言,坚持族裔文化身份[17]㊂同样,在陈靓与厄德里克的国内首篇美国印第安作家专访49胡碧媛李岚/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斯㊃厄德里克小说近十年研究述评中,也提到了印第安口述文学的精髓在文本中继续传承的意义[15]㊂宋赛南将厄德里克小说中的创伤事件大致分为四类:创伤事故(疾病㊁丧亲㊁丧偶等)㊁战争创伤㊁边缘弱势群体遭遇暴力(女性暴力㊁儿童暴力等)㊁美国土著及某些民族遭遇的殖民创伤[18]㊂在高质量期刊论文中,宋赛南[19]的‘圆屋“书评聚焦小说中的女性性暴力主题;杨恒[20]的论文和朱荣华[21]的论文都关注殖民创伤㊂前者立足于杰弗里㊃亚历山大(J e f f r e y C.A l e x a n d e r)的文化创伤理论解读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经历的集体创伤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后者探索恰当的创伤处理方式在振兴印第安文化中的作用㊂硕博论文方面,李文亮的硕士论文认为失根性是作品中创伤事件的主要文化呈现,文化创伤的背后隐含政治话语与殖民话语,影响印第安族裔创伤后的文化生存[22]㊂(二)生态批评研究自然景观里浸透着印第安部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㊂厄德里克小说继承和发扬了印第安人传统的自然观,凸显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共同命运,通过不同的故事抒发生态情怀㊂国内许多学者以生态批评视角关注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观,以及地域环境等与印第安人本土身份建构的关联等㊂高水平期刊论文方面,秦苏钰通过分析厄德里克对土著人居留地的地域景观和环境的描写,探索作者的印第安传统文化中人类与大地的亲缘关系[23]㊂方丹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小说‘痕迹“所反映的印第安传统宇宙观,认为作者通过再现民族原生文化的神秘,激发人们对重建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24]㊂陈千谦从环境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 盖娅假说 中的 雏菊世界 理论对‘爱药“中主人公的命运走势进行深刻剖析,揭示其蕴含的印第安生态整体观[25]㊂张琼认为厄德里克的反乌托邦小说‘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F u t u r e H o m eo f t h e L i v i n g G o d, 2017)揭示了人类在进化发生逆转的生态境遇中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周围的政治文化失控状态,指出厄德里克的创作从女性身体的生物特征出发揭示了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26]㊂纪秀明关注厄德里克的生态书写,指出印第安族裔与自然生态及个体身份想象的链接,认为厄德里克基于自然与地域的殖民现实,超越种族与地理疆界,探索族裔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向度与人的自然与健康[27]㊂蔡俊的博士论文则探讨了新的角度,他认为将印第安文化 生态化 的做法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原住民争取到更多的听众和发言权的同时,也抹杀了印第安社会的现实问题[28]㊂基于生态文学研究,国内近十年来对厄德里克小说进行生态批评研究已呈现热门研究的趋势㊂虽然相关高水平期刊论文较少,却是很多硕博论文研究关注的重点㊂这些研究都为国内厄德里克小说生态批评提供了思考与探索的空间㊂(三)叙事研究厄德里克继承了美国本土的口述传统, 在文本性和历史性这两个关键因子的运用上,厄德里克有着娴熟且精巧的创作技巧 [29],因此,国内学界同样将厄德里克小说叙事策略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㊂黎会华在分析厄德里克书写历史的策略和建构历史叙事手段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如何通过重构被主流社会忽略的小历史,使被边缘化的奥吉布瓦人获得有效的话语权[30]㊂张琼探讨了‘鸽灾“ 环小说 的多声部独特叙事风格,分析作者叙事暗含的主旋律如何弥合情感冲突和文化矛盾[31]㊂陈靓单独分析了小说中的核心叙述者恶作剧者,认为恶作剧者不仅是作品中的反抗性人物,而且以其解构特质融入文本的叙述层面对历史性进行重构,构建了族裔特色的恶作剧者话语[32]㊂同时,陈靓[33]和纪秀明[27]分别探讨了厄德里克作品中的神秘叙事,认为神秘叙事隐匿背后的关于族裔的意识固然指向探寻与确证族裔身份与生存经验,但其小说以神话的重述改写与反讽对传统身份内涵进行反思与批判,体现了文化生存的杂糅㊂陈靓还讨论了59胡碧媛李岚/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斯㊃厄德里克小说近十年研究述评小说‘拉罗斯“的叙事策略,分析现代语境下厄德里克作品族裔性的书写与建构策略,认为文本内部的空间性与族裔性相辅相成,族裔性的动态㊁开放式创作策略赋予文本鲜明的身份特质[29]㊂三、厄德里克小说研究相关启示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已经是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路易斯㊃厄德里克作为美国当代本土裔文学重要代表人物,其小说在家庭和母性㊁故事讲述㊁治疗㊁环境问题㊁历史意识等方面非常成熟㊂小说情节涉及各种当代问题,包括部落政治㊁土地权利的侵蚀㊁当地学校和政府学校的儿童教育㊁宗教冲突等㊂厄德里克除了表达奥吉布韦人经历的创伤外,还展现了美国印第安民族是坚定而有活力的民族㊂在此基础上,她通过对各种人物进行多重叙述,讲述了复杂的故事,并为讲故事的传统带来了一种叙事不连贯的文学艺术性㊂目前来看,由于厄德里克作品鲜明的主题及叙事风格,后殖民主义研究及叙事研究依旧是国内外厄德里克小说研究的热点㊂同时,厄德里克所创作的生态文学也时刻被关注㊂由于其再现了环境对印第安人命运的影响,笔下印第安人的身份认同又与自然景观紧密联系,因此,学者们多发掘根植于自然的部落文化㊁成员族裔身份危机与自救途径等㊂事实上,国内学界虽然对厄德里克的小说研究不乏新的视角与观点,但数量较少,且未形成系统性研究和普遍影响㊂如蔡俊研究了 边界主题 ,认为 物理边界 的划分是文化 软边界 形成的根源,导致了当代印第安人土地的丧失㊁文化的破碎和家园的失落[34]㊂袁小明从厄德里克小说中的大量贫困形象入手,点明这对美国全民中产的主流话语的背离,凸显了美国本土裔在经济结构中的不利地位[35]㊂但以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的研究角度相对宏观且片面,研究范围仅局限于厄德里克的经典作品,对厄德里克新小说的研究较少㊂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综述看,近十年间,对厄德里克的批评与研究趋势,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厄德里克的相关研究在不断丰富,且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㊂虽然国内针对厄德里克的研究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但相比于英美文学批评仍相对小众㊂由于国内缺乏对美国印第安文化普遍㊁深入㊁准确㊁最新的把握,对厄德里克小说的翻译引入及研究还有待深入㊂希望更多的厄德里克作品可以走进中国批评家和学者的视野,并产出越来越深入且多样的研究成果㊂ʌ参考文献ɔ[1]B e i d l e r,P e t e rG.,B a r t o n G a y.A R e a d e r sG u i d et o t h eN o v e l s o f L o u i s eE r d r i c h[M].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t y o fM i s s o u r i P r e s s,2006.[2]G h e y t a s i,S a j j a d,M o h s e n H a n i f.L o u i s e E r d r i c h s T r a c k s:S u r v i v a l o r S u b v e r s i o n[J].E S C:E n g l i s h S t u d i e s i nC a n a d a,2017(1).[3]G r i f f i s,R a c h e lB.F l e u r s K i n s h i p,P a u l i n e s W h i t e-n e s s:H o wC o l o n i z a t i o nS h a p e sF r i e n d s h i p i nL o u i s eE r-d r i c h s T r a c k s[M]//N a v i g a t i n g W o m e n s F r i e n d-s h i p s i n A m e r i c a n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C u l t u r e.C h a m: S p r i n g e r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u b l i s h i n g,2022.[4]S m i t h,J e n n i f e rJ.T h e A m e r i c a n S h o r tS t o r y C y c l e [M].E d i n b u r g h:E d i n b u r g h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8.[5]H o g u e,W.L a w r e n c e.T h eE m e r g e n c e,R e n a i s s a n c e,a n d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M u l t i c u l t u r a l A m e r i c a n L i t e r a-t u r e f r o mt h e1960s t oT h eE a r l y2000s[J].S y m p l o kē, 2017(1-2).[6]H a m i l t o n,G e o f f.A N e w C o n t i n e n t o f L i b e r t y:E u n o-m i a i n N a t i v eA m e r i c a n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 O c c o mt oE r-d r i c h[M].C h a r l o t t e s v i l l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V i r g i n i aP r e s s, 2019.[7]W a l l a c e,C y n t h i aR.A C l o u do fU n k n o w i n g:A g o n i s t i cA n t i c o l o n i a lE t h i c s i nL o u i s eE r d r i c h s T h eL a s tR e p o r t o n t h e M i r a c l e sa tL i t t l e N o H o r s e[J].C o n t e m p o r a r y L i t e r a t u r e,2018(4).[8]E r d r i c h,L o u i s e.W h e r eI O u g h tt ob e:A W r i t e r s S e n s e o fP l a c e[M]//W o n g,H e r t h aD a w n.L o u i s eE r-d r i c h sL o v e M e d i c i n e:A C a s e b o o k.N e w Y o r k:O x-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0.[9]I m,J a n e.P l a n t L i f e i nL o u i s eE r d r i c h s T h eB e e t Q u e e n [J].S t u d i e s i nA m e r i c a nI n d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 s,2021(1).[10]D o m e s t i c o,A n t h o n y.N a m e l e s sG r e a t n e s s:A nI n t e r-69胡碧媛李岚/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斯㊃厄德里克小说近十年研究述评v i e w w i t hL o u i s eE r d r i c h[J].C o m m o n w e a l,2020(8).[11]M a d s e n,D e b o r a hL.D i s c o n t i n u o u sN a r r a t i v e,O j i b w e S o v e r e i g n t y,a n d t h e W i i n d i g o oL o g i co fS e t t l e rC o l o n i-a l i s m:L o u i s eE r d r i c h sM a r n W o l d e[J].S t u d i e s i nA-m e r i c a nI n d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 s,2016(3).[12]B a n c r o f t,C o r i n n e.T h eB r a i d e d N a r r a t i v e[J].N a r r a-t i v e,2018(3).[13]N y m a n,M i c k i.G l i m p s i n g O j i b w a Y o u t ha n dJ u s t i c eF o u n d i n J o h nT a n n e r s T h eF a l c o n:A N a r r a t i v e o f t h e C a p t i v i t y a n dA d v e n t u r e so f J o h nT a n n e r i nL o u i s eE r-d r i c h s L o v eM e d i c i n e,T h eR o u n d H o u s e,a n d L a r o s e [J].S o u t hA t l a n t i cR e v i e w,2021(4).[14]王静怡,曹丽娜.路易斯㊃厄德里克长篇小说国内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4).[15]陈靓.路易斯㊃厄德里克访谈录[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5(1).[16]陈靓.‘痕迹“和‘爱药“的宗教杂糅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2013(2).[17]丁文莉,邹惠玲.‘痕迹“和厄德里克:小说内外的恶作剧者[J].当代外国文学,2013(3).[18]宋赛南.根与路:厄德里克的灾难生存书写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19]宋赛南.一部聚焦女性性暴力创伤的正义之书 评厄德里克新作‘圆屋“[J].外国文学动态,2013(2). [20]杨恒.历史的记忆共同的伤痛 论路易斯㊃厄德里克‘鸽灾“中的文化创伤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4 (3).[21]朱荣华.‘圆屋“中的文化创伤与印第安文化身份的建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2). [22]李文亮.路易斯㊃厄德里克‘爱药“中的创伤书写[D].济南:山东大学,2016.[23]秦苏珏.地域景观㊁环境与身份认同 ‘爱药“的生态解读[J].国外文学,2010(2).[24]方丹.返魅自然:‘痕迹“中的印第安生态伦理意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6).[25]陈千谦.‘爱药“中的 雏菊世界 [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7(1).[26]张琼.身体控制与文化失控 论厄德里克的‘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J].国外文学,2019(4). [27]纪秀明.生态㊁族群㊁神秘叙事及其他 厄德里克与郭雪波生态文本族群话语探微[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2).[28]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㊃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南京大学,2011.[29]陈靓.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2).[30]黎会华.历史事件与小历史书写 解读路易丝㊃厄德里克的‘鸽灾“[J].外国文学,2011(3). [31]张琼.从失控到把控 从‘鸽疫“看厄德里克 环小说 叙事的多声部发展[J].外文研究,2014(1). [32]陈靓.‘四个灵魂“中的恶作剧者叙述[J].外国文学研究,2018(4).[33]陈靓.当代美国本土文学的神话重构 评路易斯㊃厄德里克小说中的 恶作剧者 形象[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3(2).[34]蔡俊.论印第安作家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边界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13(3).[35]袁小明.路易斯㊃厄德里克小说中 贫困 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4).AC r i t i c a lO v e r v i e wo nF i c t i o n s o fN a t i v eA m e r i c a n W r i t e rL o u i s eE r d r i c hS i n c e2011H uB i y u a n L i L a n(C o l l e g e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a n g u a g e s a n dC u l t u r e s,H o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j i n g,J i a n g s u,211100)A b s t r a c t:L o u i s eE r d r i c h,aN a t i v eA m e r i c a nw r i t e r,h a s a l w a y sm a i n t a i n e d ah i g h l e v e l o f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a n d q u a l i t y i nh e r n o v e l c r e a t i o n.S h e h a sw o nm a n y l i t e r a r y a w a r d s,i n c l u d i n g t h eP u l i t z e r P r i z e f o r F i c t i o n a n d t h eN a t i o n a lB o o kA w a r d,m a k-i n g h e r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N a t i v eA m e r i c a nL i t e r a t u r e.A f t e rn e a r l y h a l f ac e n t u r y o fw r i t i n g,E r-d r i c hh a s p r o v i d e d aw i d e r a n g e o f a n a l y s i s a n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p a c e f o r c r i t i c s a n d r e a d e r s 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w i t hh e r p r o f o u n d t h e m e s,r i c h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a n d e x q u i s i t ew r i t i n g s t y l e.T h e a r t i c l e s o r t s o u t t h e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o nE r d r i c h s f i c t i o n s a t h o m e a n da b r o a d s i n c e2011a n d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t r e n d so nh e r f i c t i o n s i n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w i t hav i e wt o p r o v i d i n g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A m e r i c a ne t h n i c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u d i e s i nd o m e s t i c a c a d e m i a.K e y w o r d s:L o u i s eE r d r i c h; E r d r i c h s f i c t i o n s;d o m e s t i c a n do v e r s e a s s t u d i e s;c r i t i c a l o v e r v i e w79。
异乡人的成长之旅——论詹姆斯《专使》中的旅行叙事

第40卷第1期2021年1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Vol.40No.lJan.2021D01:10.16276/51-1670/g.2021.01.021异乡人的成长之旅论詹姆斯《专使》中的旅行叙事蔡沛珊(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207)摘要:亨利•詹姆斯(1843—1916)的小说《专使》讲述了一个美国中年男子在巴黎的短暂停留。
在此期间,他欣赏了欧洲的古典建筑和深厚文化,并结识了形形色色的欧洲人。
由此.,该小说被称之为旅行文学的典型。
本篇从旅行叙事角度出发,集中研究旅行主体、客体以及旅行意义,并进而揭示该小说的主题,即其不单单讨论了文化冲突以及道德价值观问题,更突出了个人在旅行中的成长,特别是观察一想象一发现的成长过程。
关键词:《专使》;亨利•詹姆斯;旅行叙事;成长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21)01-0117-06“旅行就是去开启一段新的历程,是空间层面的移动o,,[1]920世纪末,旅行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学体裁被提出,且近年来备受关注。
保罗•弗赛尔(Paul Fussell)在《出国:英国文学在两战间的旅行》(1980)—书中将旅行文学定义为个体对差异和他性的叙事。
他解释道:“这种自传体式的叙事产生于讲述者对遥远或陌生事物的接触。
”⑵203除了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业已成熟的文学批评范式去分析这类文学,很多学者也致力于从旅行本身出发,去发现旅行的文学意义。
因此,旅行叙事作为一种新视角也应运而生。
就美国旅行文学而言,詹尼斯•P•斯道特(Janis P.Stout)在《美国文学中的旅行叙事:范式与偏离》(1983)中全面列举了美国经典文学中的旅行叙事(1983)。
而中国学者田俊武则在《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中的旅行叙事研究》(2017)中揭示了旅行叙事的结构、模式和功能。
A Tramp Abroad

(1)首先关于书名A Tramp Abroad 的翻译。在这里 tramp 是 可 数 名 次 , 有 两 个 意 思 : 一 次 徒 步 旅 行 ( a journey on foot)和一个流浪汉(a person who travels on foot)。译文1取第一义,有的取第二义,译成:“流 浪汉国外旅行记”。如果把这两个意思综合起来,译 成:“浪迹海外”,等值量更大一些。“浪迹”就是 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的意思,既包括徒步旅行, 又包括到处流浪两层意思。 (2)在句①中,go to (went to)有两个意思:一个是 “ 去 、 离 去 ” 的 意 思 ( to leave the place where the speaker is);另一个是“到达”的意思(to reach as far as stated)。根据这句的状语on the way to Mont Blanc (在去勃朗峰的途中),go to应取“到达”的意思。 根据整个篇章的要求,这个状语点明了游览的目的地, 译文应采取主题性前置(thematic fronting),移位到句 首。译成:“在去勃朗峰的途中,我们乘火车来到了 马蒂尼。”
根据这句话的上下文context和搭配collocationstudy就是细细观看细细品味的意思reveriedeepthought根据一般系统论一个子系统进入一个系统后一方面要增加一些原来孤立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性另一方面要减少一些原来孤立存在时所固有的特性
A Tramp Abroad
1.定相观察 这篇散文选自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马克•土 温在1880年写作出版的滑稽旅欧游记A Tramp Abroad。 马克•土温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美国作 家门肯(M.L.Mencken)称他为“美国文学之父”;美 国作家豪威尔斯(W.D.Howells)称他为“我国文学中 的林肯”;美国作家海明威宣称:“全部美国文学渊 源于马克•土温写的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s 这本书。” 从本世纪八十年代末起,马克•土温的思想认识和 艺 术 风 格 趋 于 成 熟 , 发 表 了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876),《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Life on the Mississippi 1883),《哈比贝利· 费恩历险记》(1884) 和在《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佬》(A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一、本文概述1、简述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背景和重要性后殖民批评理论是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崭露头角的一种批评理论,其背景源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殖民历史及其遗留问题。
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开始寻求自身的文化独立和身份认同。
然而,殖民时期的烙印并未随之消失,反而以各种形式继续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殖民批评理论应运而生,旨在揭示和批判殖民主义对后殖民地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深远影响。
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理解后殖民地的文化现象。
这一理论不仅关注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政治层面,还深入探讨了文化、身份和权力等复杂议题。
它强调,后殖民地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并非简单地由外部力量塑造,而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后殖民批评理论不仅是对殖民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后殖民地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新认识和构建。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在这一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杂交性”“第三空间”等核心概念,为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巴巴的理论不仅揭示了后殖民地文化和身份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还强调了后殖民地在全球文化交流和对话中的重要角色。
因此,对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后殖民地的文化和身份认同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
2、介绍霍米巴巴及其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贡献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是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全球化、文化认同和后殖民状况的理解。
作为一位印度裔的英国学者,巴巴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对后殖民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主要关注文化身份的构建、叙述的复杂性和殖民与被殖民之间的张力。
他强调,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的互动和协商中形成的。
朗费罗论海涅评骘

朗费罗论海涅评骘柳士军(信阳师范学院跨文化语言研究中心,河南信阳464000)[摘要]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熟悉德国文学,并深受其影响。
朗费罗在《欧洲诗人与诗歌》中对海涅及其作品的评价是:诗歌富有智慧,但其人品卑微、无虔诚之心;欠谨慎,难成大诗人等。
朗费罗依据浪漫主义诗学、宗教信仰等评论海涅,其“误读”自然不可避免。
在评论中,朗费罗提出文学创作需要崇高之主题、怜悯之情愫、终极之关怀,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美国文学;朗费罗;海涅;阐释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9)05-0062-08[收稿日期]2019-07-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世纪美国域外游记的国家认同研究”(19BWW075)。
[作者简介]柳士军,男,河南信阳人,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一、引言新生的美国在19世纪欧洲精英人士中口碑甚差。
黑格尔认为美国有“三不成熟”:自然方面不成熟(河床不够宽)、文明不成熟(身体与知识有缺陷)、政治上不成熟(缺乏秩序,不具备国家意识)。
部分有教养的欧洲人渴望美国的自由,但鄙视美国人的“平等”,如法国的沙特吕侯爵对美国共和体制持赞誉态度,但否认美国会有优雅的文化生活,并认为这个新国家将永远缺乏文化修养[1]。
奥地利学者费迪南德·库恩伯格认为美国人冰冷客气、发音粗鲁、缺乏思想、追随政党政治,是“物质的上帝”[2]。
被誉为“德国的拜伦”尼古劳斯·莱瑙指责美国只有物质主义,“一无所知,只追求金钱,没有任何思想”,“先天弱智”,“对精神生活麻木不仁,毫无反应”[3]。
海涅接受美国的共和制,但对美国人追求的“平等”存在偏见,抨击美国是“庞大的自由监狱”;美国人是“各类暴君中最令人厌恶的一类——群氓”,是最乐于的“上教堂的人”;美国的宗教是“这样的虚伪”,“世俗利益是他们的真正的宗教,金钱是他们的神,他们惟一的、全能的神”[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
说明:1.本表由通讯评审专家填写,申请人不得填写。
项目登记号和项目序号不填。
2.请在“评价指标”对应的“专家评分”栏选择一个分值画圈,不能漏画,也不能多画,权重仅供参考;如建议该课题入围,请在“综合评价”栏A上画圈,不建议入围的圈选B。
“备注”栏可简要填写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或不填写。
本表须评审专家本人签字或盖章有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
说明1.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2.课题名称要与《申请书》一致,一般不加副标题。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填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作者排序、是否核心期刊等,不得填写作者姓名、单位、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时间或刊期等。
3.本表须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一般为8个A4版面,《通讯评审意见表》作为第一页。
正文用合适字号行距排版,各级标题可用黑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