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智能微电网的调度与控制

智能微电网的调度与控制

智能微电网的调度与控制智能微电网是一种基于分布式能源资源和智能调度控制技术的现代化电力系统,它具有高效、可靠、环保等诸多优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智能微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供应方式,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智能微电网的基本概念智能微电网是指一种小规模的、近距离供电的电力系统,通常由多种分布式能源资源、能量存储设备和智能调度控制系统组成。

其主要特点包括资源多元化、供电可靠性高、环境友好等。

智能微电网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同时,智能微电网还可以实现与主电网的互联互通,以实现电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二、智能微电网的调度与控制技术1. 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智能微电网的调度管理是指通过对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灵活调度和优化配置。

其中,智能微电网的调度管理主要包括负荷预测、发电计划、存储能量管理等内容。

在负荷预测方面,智能微电网可以通过对用户用电行为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实现对未来负荷的精确预测,从而为发电计划和设备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而发电计划则是通过对各种发电设备的性能参数和运行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化,确定最佳的发电方案,以满足用户需求和系统运行要求。

此外,存储能量管理是智能微电网调度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地配置储能设备和优化其运行策略,可以实现对系统中电能的储存和释放,以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

2.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智能微电网的智能控制技术是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和控制的关键。

其中,智能微电网的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通信技术、控制算法等内容。

数据采集是智能微电网智能控制技术的第一步,通过对系统中各种设备的状态和性能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测,可以为系统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通信技术则是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调,以实现对系统整体运行的统一调度。

电网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电网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电网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电网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但同时,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和效率都面临着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电网智能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和研发。

本文将讨论电网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一、电网智能化技术简介电网智能化技术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控制和信息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和互联互通的技术。

它是将传统的、分散的、人工操作为主的电网系统向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一项技术革新。

电网智能化技术包括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网、智能电表等技术,它们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实现全面信息化、实时监测、分布式控制、灵活运行和可靠安全。

其中,智能变电站具备实时在线监测、智能维护、智能控制等功能。

智能配电网通过远程监控和控制,实现配电设备的自动化运行、负载平衡和故障快速诊断。

智能电表可以采集电能消耗信息,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用电管理服务。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电网智能化可以实现对用电设备全方位、一体化的监测与掌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

二、电网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电网智能化技术研究和应用。

国外的典型案例是欧盟的“智能电网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将新技术和新应用引入电力系统,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国内,国家电网公司和各省电网公司也在积极推进电网智能化技术研究和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电网智能化技术研究重点也逐渐向“智能配电网”、“智能电表”等领域转移。

比如,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首次在华西地区实现全网智能化微电网的试运行,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应用于大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的电力公司也在研究智能电力设备、数据共享管理平台等核心技术,为电网智能化提供基础支撑。

三、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电网智能化技术已经被应用于电力系统各个领域。

在电网运行方面,电网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用电设备的智能管理,例如智能配电网可以通过远程监控和管理,自动调整负载,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质量,提高电网效率。

微电网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微电网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微电网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微电网系统在能源供应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电网系统是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电源系统,具备独立运行的能力,并且可以与主电网进行互联互通。

为了提高微电网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协同控制方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微电网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旨在实现微电网内部各个组件之间的协同运行,并与主电网实现无缝切换和协同运行。

具体来说,协同控制方法包括能源管理、负荷调度、电池储能优化、分布式发电控制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首先,微电网系统的能源管理是协同控制方法的核心。

能源管理包括对微电网中的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和负荷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供需平衡。

目前,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能源管理策略,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模糊逻辑控制、遗传算法等方法。

这些方法能够根据实时的能源产量和负荷需求,通过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微电网内部各个组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其次,负荷调度是微电网系统协同控制方法的关键环节之一。

负荷调度是指根据负荷需求和能源产量情况,合理地分配和调度负荷,以实现微电网系统的供需平衡和能效优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能源成本,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负荷调度策略,如基于优先级的负荷调度、基于负荷延迟的负荷调度等。

这些方法能够根据实时的负荷需求和能源产量进行合理的调度,确保微电网系统的供电质量和经济性。

此外,电池储能优化也是微电网系统协同控制的重要研究方向。

电池储能作为微电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存储和释放电能,为系统提供备用能源。

针对电池储能的优化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和控制策略,如基于模糊逻辑的电池储能优化、基于强化学习的电池储能优化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智能控制算法对电池储能进行优化管理,提高微电网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后,微电网系统的分布式发电控制也是协同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微电网研究综述

智能微电网研究综述

智能微电网研究综述
智能微电网是指由多个能源设备(如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燃料电池等)和存储设备(如电池等)组成的微型电网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系统进行协调运行。

它具有自主运行、高效能利用、可靠性高、环保等特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智能微电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管理与优化:智能微电网需要对各种能源设备进行优化管理,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研究者通常采用最优控制算法、智能优化算法等方法,对系统进行动态调控,以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和能源高效利用。

2.储能设备管理:储能设备是智能微电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平衡电力的供需差异,并提供储能服务。

研究者关注储能设备的优化控制策略和运行模式,以提高储能系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3.智能电网技术:智能微电网需要具备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系统,以实现对各种能源设备和储能设备的监控和协调管理。

研究者致力于开发智能电网技术,包括智能监测、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等方面的研究。

4.能源互联网与智能微电网融合:能源互联网是指将能源系统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的新一代能源系统。

研究者致力于将智能微电网与能源互联网进行融合,以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

此外,智能微电网研究还涉及到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交叉研究。

研究者通过对城市能源系统的整体优化,推动智能微电网的普及和应用。

总之,智能微电网的研究借助于先进的控制和管理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力供应质量。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智能能源设备的成熟,智能微电网将有望在未来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注:以上只是简要综述。

中国微电网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中国微电网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谢谢观看
研究现状
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府对微电网技术给予了高度,并大力推动相关研究工 作。目前,中国在微电网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下为研究现 状的概述:
1、研究历史与现状
中国微电网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0年代初期,当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 系统设计方面。随着政府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重视,以及电力市场的逐步开 放,中国微电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在微电网技术 领域的科研实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城市供电领域:在城市供电系统中,微电网可以作为配电网的补充,提 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满足多样化的电力需求。
(3)农村供电领域: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微电网可以解决电力供应成本 高、可靠性差等问题,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
2、贡献与效果
中国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3)微电网保护与安全:主要研究微电网的继电保护、安全防护、故障诊断 等方面,以确保微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中国在微电网保护与安全方面的研究 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基于智能算法的继电保护系统和故障诊断系统等。
3、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中国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1)投资成本较高:微电网建设需要较大的投资成本,包括设备购置、安装 调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费用。高昂的投资成本可能会成为制约微电网技术推 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2)技术标准缺失:目前,中国微电网技术标准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 规范和标准化的管理方法。这可能导致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微电网系统难以 兼容和互联互通,限制了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政策支持不足: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 政策,但在微电网技术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政策支持的不足可能 会影响微电网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智能微电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智能微电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智能微电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概述智能微电网是一种新兴的能源供应和管理系统,将分布式能源资源与智能电网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高效、可靠的能源供应。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评估智能微电网项目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市场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

二、技术可行性1.技术实现方案:智能微电网项目将采用先进的电池储能技术和微电网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的存储和分配,以及对能源系统的监控和控制。

2.技术要素:包括储能设备、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电网技术等。

3.技术成熟度:储能设备和智能电网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能够满足项目需求。

4.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包括设备故障、系统不稳定等,需加强监测和预警措施以降低风险。

三、市场可行性1.市场需求: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智能微电网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

2.竞争状况:当前市场上已存在部分智能微电网项目,竞争较为激烈。

但由于其技术复杂性较高,对于拥有成熟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公司具有一定的壁垒。

3.市场规模:预计未来智能微电网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可观。

四、经济可行性1.投资成本:智能微电网项目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设备采购、系统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

2.收益预测:项目可通过向用户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来获取收益,预计项目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

3.投资回报期:根据初步预估,投资回报期预计在5年左右。

五、社会可行性1.环境效益:智能微电网项目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对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2.社会效益:智能微电网项目能够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解决部分地区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六、风险和应对措施1.技术风险:需加强设备监测和预警措施,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设备。

2.市场竞争风险:提供差异化服务,提高项目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以应对竞争。

3.政策风险:关注政策变动,及时调整项目运营策略。

综上所述,智能微电网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可行性、市场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

微电网与智能电网的互联互通技术研究

微电网与智能电网的互联互通技术研究

微电网与智能电网的互联互通技术研究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人们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微电网和智能电网作为新一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

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配电设备和能量存储装置组成的小型独立电力系统,能够在断网情况下维持供电。

智能电网则是借助先进的通信、计算和控制技术,实现电力供需的智能管理与优化。

而微电网与智能电网的互联互通技术研究,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互通的技术挑战实现微电网与智能电网的互联互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技术挑战。

由于微电网和智能电网的特点和要求不同,双方之间存在很多差异。

微电网通常是小型的独立电力系统,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组成,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而智能电网则是大规模的分布式能量系统,需要考虑到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互联互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传输效率、通信协议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传输效率是实现微电网与智能电网互联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所涉及的电力传输规模不同,传统的输电技术很难满足其需求。

因此,需要研究开发新的电力传输技术,提高传输效率和输电容量。

例如,利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降低传输损耗,提高电网互联的可行性。

其次,通信协议的一致性也是互联互通的技术挑战之一。

微电网和智能电网的通信协议不同,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通信标准,以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和解读。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一些通信协议的标准,如IEC 61850,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兼容性,以适应不同规模和特点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之间的互联。

最后,安全性是微电网与智能电网互联互通的重要考虑因素。

由于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传输和控制指令,其安全性和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需要研究和应用新的安全技术,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和故障检测等,以保障互联互通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系统可靠性。

二、微电网与智能电网的互联互通应用微电网与智能电网的互联互通技术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也能够促进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智能电力管理的发展。

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

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

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
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先进的控制算法等手段,实现多种形式的能量协调与调度、高效能量利用与管理的技术。

它将分散的能源系统和负载终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灵活、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是实现智能、安全、可靠、可持续能源衔接和互补的核心技术之一。

微电网内部的能量流管理是控制策略的核心,研究如何实现微电网内部各种能源利用的协调与优化,以实现微电网的可靠运行,是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发展的必要措施。

二、微电网参数优化
微电网内部的各项参数如果能够得到优化,可以改善微电网的性能,提高微电网的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性。

因此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中,微电网参数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智能微电网控制算法是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

智能微电网控制算法包括多种类型,如能量管理算法、优化调度算法、预测控制算法等。

这些算法的研究将有助于改善微电网的动态特性,优化微电网的能量协调与调度策略,提高微电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四、微电网模型研究
为了研究微电网控制技术,需要建立微电网的数学模型。

微电网模型的研究是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的基础,只有建立准确的微电网模型,才能够进行微电网控制策略的优化和微电网控制算法的研究。

新能源微电网中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电能管理系统研究

新能源微电网中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电能管理系统研究

新能源微电网中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电能管理系统研究在当今社会,新能源微电网这一新兴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成为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

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电能管理系统也逐渐成为新能源微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新能源微电网的概念出发,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电能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领域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考。

一、新能源微电网概述新能源微电网是指通过将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和先进的电力电子设备等技术融入传统电网中,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灵活调度的一种电力系统。

与传统电网相比,新能源微电网具有分布式特点、多种能源互补优势和智能化管理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能源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电力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手段,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推动电能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智能电能管理系统的作用与特点在新能源微电网中,智能电能管理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精准的电能管理和调度,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智能电能管理系统具有高效、智能、灵活等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新能源微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电能管理系统的研究概况目前,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已经开始对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电能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实现对新能源微电网中各种数据的精准处理和分析,不断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五、智能电能管理系统中的人工智能算法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电能管理系统中,人工智能算法起着关键的作用。

例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和优化决策中,为智能电能管理系统的性能提升奠定了基础。

六、智能电能管理系统的智能决策智能电能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中各种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可以实现智能决策。

人工智能在微电网中的协调运行策略研究

人工智能在微电网中的协调运行策略研究

人工智能在微电网中的协调运行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电网是一种基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新型电力系统,其具有很强的分布式特性和复杂性。

在微电网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系统的协调运行成为了一个热门研究话题。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在微电网中的协调运行策略研究。

在微电网中,多种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储能等同时存在,系统中可能包含分布式发电、储能、配电网等多个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错综复杂,需要一定的调度和控制策略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传统的控制算法往往难以适应微电网中的高度动态和复杂的情况,因此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人工智能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微电网系统的优化调度。

通过建立智能决策模型,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需求和可用资源情况进行优化调度,使得系统在高效利用能源的同时,保证稳定的供电质量。

例如,利用强化学习算法可以实现微电网中储能系统的优化充放电控制,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率。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微电网中的智能协调控制。

由于微电网中存在多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耦合关系,传统的控制方法往往很难实现系统间的有效协调。

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可以对系统的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帮助系统实现智能协调控制。

例如,利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可以实现微电网中各种设备之间的智能协调运行,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用于微电网中的故障检测和智能维护。

微电网系统中存在各种潜在的故障隐患,如设备故障、电网故障等,一旦发生可能会对系统的运行造成严重影响。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对系统中的大量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实现对潜在故障的早期检测和预警,帮助系统实现智能维护和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微电网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促进微电网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微电网中的人工智能智能监控与控制技术

新能源微电网中的人工智能智能监控与控制技术

新能源微电网中的人工智能智能监控与控制技术随着新能源微电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监控与控制领域的应用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能源微电网中人工智能智能监控与控制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智能监控系统的作用智能监控系统在新能源微电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同时,智能监控系统还能够实现对能源管理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能源微电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预测分析、故障诊断和智能控制等方面。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微电网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大数据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监控系统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热点。

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好地把握系统运行情况,提高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四、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新能源微电网中的重要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确保电力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

五、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智能化、自适应性和高效性等方面。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多地应用于微电网系统中,推动系统智能化发展。

六、监控系统的集成优势监控系统的集成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对多个系统的统一管理与控制。

通过集成不同系统,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七、智能监控技术在能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智能监控技术在能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智能监控技术,可以实现对能源的实时监测和调度,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八、人工智能技术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亮点。

通过对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故障,减少故障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九、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展望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向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控系统将逐步实现自主化运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智能电网中的微电网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微电网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微电网优化控制策略研究智能电网是指通过智能化技术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和优化运行的一种电力系统。

而微电网是智能电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某个区域内集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电源、负荷和储能设备,并能够根据实时需要对其进行调度和管理的小型独立电力系统。

微电网具有能源多样性、供电可靠性高、协调性强等特点,是智能电网中的核心技术。

本文将探讨在智能电网中微电网的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微电网的优化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能源管理和电力质量管理。

能源管理是指如何最优地配置和调度微电网内部的能源,以实现供需平衡、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

电力质量管理是指如何通过合理的控制措施,确保微电网内部的电力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并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首先,能源管理是微电网优化控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微电网内部的能源包括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对于传统能源,优化控制策略应考虑供电成本、供电可靠性和环境影响等因素,通过合理配置和调度传统能源资源,来降低能源成本、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减少环境污染。

对于可再生能源,优化控制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微电网内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以适应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保证微电网的供电稳定。

其次,电力质量管理也是微电网优化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微电网内部可能存在电压波动、频率漂移、电流谐波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用电造成影响。

优化控制策略应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合理的控制手段来解决。

例如,可以通过接入居民的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电力质量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异常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另外,可以通过合理配置电力设备,增加储能设备,提高微电网的抗扰性能,降低电力质量问题对用户和设备的影响。

此外,微电网的优化控制策略还应考虑到能源网络的互联互通。

在智能电网中,微电网作为智能电网尺度下的供电节点,与其他微电网、主电网和用户之间的能源流动与交互需得到合理而高效的管理。

电力系统微电网的优化与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微电网的优化与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微电网的优化与智能控制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微电网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分布和管理系统,成为解决能源供给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微电网将分布式能源、能量存储装置和智能控制技术集成在一体,以提供可靠、可持续和高效的电力供应。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力系统微电网的优化与智能控制的相关内容。

首先,电力系统微电网的优化是为了实现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双重目标。

优化主要包括电力系统规划、能量管理和电力负荷调度等方面。

在电力系统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微电网与传统电网的互联,以及可再生能源的输入情况,以实现最佳的电力供给结构和分布。

能量管理方面,需对微电网内的能量存储装置(如电池、超级电容器)进行智能控制,以提高系统效率,减少能源损耗。

而电力负荷调度则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和系统供求情况,合理安排电力负荷,实现电力平衡和最小化成本。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微电网的优化应综合考虑系统特点、经济因素和可靠性要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智能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微电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智能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手段,对微电网系统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优化控制。

其中,综合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微电网内各个组件的状态和数据,包括能量输入、负荷需求、能量储存和供应等。

数据分析技术则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模型预测和故障诊断。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优化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需求对微电网系统进行优化调度,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成本的最小化。

在微电网的智能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

机器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提取出系统的潜在模式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未知情况的预测和决策。

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构建深层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电力系统微电网问题,提高系统的自适应性和预测准确性。

强化学习技术则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不断学习和优化策略,以实现微电网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决策。

微电网技术的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研究

微电网技术的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研究

微电网技术的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微电网技术自然成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

微电网技术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通过分散式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本地供电的一种电力配送模式。

本文将探讨微电网技术的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研究。

一、微电网技术的优势微电网技术比传统的中央发电向周边供电的模式更为智能、灵活,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1. 可靠性:每个微电网都是由多个分布式节电站组成,互相之间可以联动,形成一种备用供电系统,有效提升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灵活性:微电网的组成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能够快速适应能源需求的变化,满足能源需求多样化的需求。

3. 绿色环保:微电网技术使用的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能够有效减少CO2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的成本。

4. 经济性:微电网技术能够很好地节约能源,降低能源的浪费,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能源成本,减少整体成本。

二、微电网技术的关键技术微电网技术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如电力管理、电力电子、能量存储以及通讯和网络互联等。

以下将列举几个关键技术进行讨论。

1. 能量存储技术:能量存储技术是微电网技术的核心技术,它能够有效地存储过剩的能源以备使用。

目前常用的能量存储技术主要有电池、储水池、储能压缩空气等。

2. 电力管理技术:电力管理是微电网技术所需要的一种全面性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电力转换、电力负载平衡、能量存储、安全监控和故障诊断等。

3. 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是微电网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含了很多特殊的功率和信号处理器件,如DC/DC和DC/AC变换器、能量转移电路以及电能质量控制等。

4. 通讯和网络互联技术:互联技术是微电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有效地实现微电网集成和互联,通过信息交换和数据传输实现微电网设备之间的交互和调整。

微电网中应用的通讯和网络互联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协议、接口标准和数据传输模式等。

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

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

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一、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的基本理念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控制策略,对微网中的各种设备进行精密的监控和调节,实现微电网内外部之间的协同管理和优化控制,从而确保微电网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负荷条件下,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该技术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主管理: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算法和策略,使得微电网内部的各种电力设备能够自主协调,实现电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调度。

2. 信息互联: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通过高效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微电网内各个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以及与外部电网系统的协调联动。

4. 自适应优化: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负荷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微电网系统的运行策略和控制参数,以达到最优的系统效率和稳定性。

1. 智能化调度算法: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需要设计高效的调度算法,实现对微电网内部各种电力资源的智能管理和调度。

其中包括能源预测算法、负荷预测算法、分布式能源优化调度算法等。

4. 智能化设备控制技术: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需要设计智能化的设备控制技术,实现微电网内部各种电力设备的智能化监控和控制。

如智能化逆变器控制技术、分布式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等。

5. 智能化运行管理系统: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需要设计智能化的运行管理系统,实现对微电网整体运行状态和负荷需求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1.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将会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微电网系统运行状态和负荷需求的实时监测和预测,为系统调度和管理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为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注入新的活力,包括智能调度算法、智能优化算法、智能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3.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安全可靠的特点,将在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微电网内部各种电力资源的安全共享和交易。

新能源智能微电网控制与运行分析研究

新能源智能微电网控制与运行分析研究

新能源智能微电网控制与运行分析研究随着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成为了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新能源智能微电网作为一种集成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的能源系统,具有灵活、可靠、高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

然而,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的控制与运行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新能源智能微电网控制研究1.1 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的结构与技术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由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储能系统、传输与配电设备以及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组成。

其核心是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对微电网的全面控制。

因此,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的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是研究的关键。

1.2 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的控制策略对于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的控制,需要考虑到电力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要求。

常用的控制策略包括电力优化调度、能量管理、功率平衡和频率控制等。

此外,新能源智能微电网还应对电力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

1.3 新能源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发展为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机遇。

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预测模型对新能源发电和负荷进行准确预测,从而有效调控微电网的运行。

此外,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微电网的故障诊断和智能应急响应。

二、新能源智能微电网运行分析研究2.1 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的性能评估对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的性能进行评估是优化运行的基础。

性能评估主要包括电力质量、能源利用效率、经济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分析和评估这些指标,可以找出微电网运行中的问题与瓶颈,并提出改进措施。

2.2 新能源智能微电网的优化调度优化调度是确保新能源智能微电网高效运行的关键。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可以实现对微电网中各个元件(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和储能系统)的自适应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微电网控制与优化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微电网控制与优化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微电网控制与优化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微电网技术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

微电网是由分布式能源资源、负荷和能量储存系统组成的小型电网系统,与传统电网相比,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电力的质量保障。

然而,微电网系统的复杂性和巨大潜力的背后,也暴露出了微电网的诸多技术难点,其中控制与优化是其中的瓶颈问题。

多智能体技术可以为微电网的控制与优化提供有效解决思路和技术支撑。

1.微电网的优化和控制微电网系统由多个节点和子系统组成,其复杂性与传统电网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实现微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必须对微电网进行控制与优化。

微电网的优化问题是在系统内部的能量供应和消费等方面进行问题的优化,使得微电网系统的运行满足特定的目标条件。

微电网的控制不仅要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还要达到最优的能源利用效益。

2.多智能体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多智能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专门用于解决复杂问题。

多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协同完成共同的任务。

在微电网中,多智能体技术可用于强化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微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通过多智能体系统中智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数据共享和协作行为,实现了对微电网系统的协调控制和优化决策。

3.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微电网控制与优化方法为了实现微电网的控制与优化管理,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分布式控制系统,在系统内部建立多智能体系统。

多智能体系统中每个智能体只能得到部分信息,不能得到完整信息,但它们可以通过与其他智能体间协作行为,实现系统自协调控制和优化决策。

在微电网的控制与优化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微电网系统的目标函数:目标函数可以是微电网的运行成本、功率质量、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等;(2)微电网系统的状态以及其所对应的状态空间:微电网系统的状态包括功率、电压、电流、电荷等,状态空间包括微电网系统的所有可能状态;(3)微电网节点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协作行为:确定微电网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协作行为,以实现微电网的协同控制与优化;(4)微电网系统的安全控制与保护机制:根据微电网系统的安全性要求,确定微电网的保护机制。

智能微电网的保护和控制技术研究

智能微电网的保护和控制技术研究

智能微电网的保护和控制技术研究摘要:智能微电网作为新一代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在解决能源供应不足、能源管理方式落后、能源浪费等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和安全风险,因此保护和控制技术成为智能微电网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从智能微电网的保护和控制需求入手,分析了智能微电网的保护和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主要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能微电网;保护;控制;技术正文:一、智能微电网的保护需求智能微电网是由多种类型的电源、储能装置和负荷组成的多能源、多元化的能源系统。

它的运行环境复杂,受到天气、负荷变化、电网故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保护是智能微电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保证智能微电网在各种异常情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避免损失和事故的发生。

智能微电网的保护需求包括:过电流保护、过电压保护、欠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短路保护、开路保护等。

其中,过电流保护是智能微电网最常见的保护方式,它能够及时切断失控的电流,保护设备不受过电流的损害。

欠电压保护与过电流保护相似,它可以避免设备运行时出现电压不足的情况。

过负荷保护则是针对负荷运行时所承受的电流或功率过大的情况,它可以切断电路,保护设备的安全运行。

二、智能微电网的控制需求智能微电网不仅需要合理的保护措施,还需要有效的控制技术。

智能微电网的控制需求包括:调度控制、电能管理和负载均衡等方面。

其中,调度控制可以实现对电源、负荷和储能装置的有效调度,使得各种能源之间协调工作,避免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电能管理则是指通过对电能的收集、处理和传输等方式,对智能微电网的电力产生、消耗和储存进行有效的管理。

负载均衡则可以解决智能微电网中负载不均匀的问题,使得各个电源能够充分利用,并保证负载平衡。

三、智能微电网的保护和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智能微电网的保护和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智能微电网的保护和控制系统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

“智能电网”研究综述

“智能电网”研究综述

“智能电网”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智能电网作为一种创新的电力系统架构,正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智能电网集成了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技术和传感技术,通过实现电力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有效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对智能电网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智能电网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阐述了智能电网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对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梳理,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规划、运行控制、能源管理、用户需求响应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并探讨了智能电网在新能源接入、电力市场交易、分布式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本文展望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智能电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对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智能电网基本概念智能电网,亦称为“电网0”,是电力系统的一种现代化形态,它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电网的自动化、信息化和互动化。

智能电网的核心理念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感知、适应并响应各种内外变化的电力网络,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确保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

智能电网的核心要素包括:高级量测体系(AMI),它能够实现电力使用数据的实时采集、监测和分析;高级配电运行(ADO),通过优化运行策略和调度方式,提高配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供电质量;高级输电运行(ATO),借助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对输电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决策;以及先进的能源管理(AEM),通过对各种能源资源的优化管理和调度,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作者:曹莹高云峰
来源:《科技风》2020年第03期
摘要:微电网系统由多个小型分布式发电系统组成,可以解决其与大型电网连接后对大型电网的影响。

微型电网在运行时,不仅可以与大型电网同时运行,而且在电网系统受损或需要维修和保养时,并且能在断开大电网之后继续独立运行,体现了系统的可靠性、稳定和灵活性。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微电网;控制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化石能源的紧缺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

传统的大电网模式在运行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供电系统的稳定性不高、可靠性不强等。

因此,人们也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的分布式发电。

分布式發电的优点是:环境污染少、工作可靠性高、安装便捷、能源利用率高,但大量的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大电网带来冲击性,对电网的电能质量造成影响,同时还给电网的调度带来不利。

分布式电源对大电网来说,就是一个不可控电源。

为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发电之间的矛盾,微电网应运而生。

微电网是把分布式发电单元、控制装置、储能装置、用户负荷进行有机的组合,使之形成一个单一的、微小的、可控的电力网络。

微电网不仅解决了分布式能源接入的问题,还充分利
用了分布式能源的节能、环保、高效、灵活的优点,并且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供应需求和供电质量。

因此,微电网成为大电网的重要补充,也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微电网系统结构
微电网控制系统包括配电网、变压器、公共母线、微网并网开关、分布式发电单元,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储能装置及一般负荷,如图1所示。

一般分布式发电单元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燃料电池等组成,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由DC——DC、DC——AC电路构成,储能装置一般为蓄电池,一般负荷为实验负荷和本地负荷。

当公共母线上的静态转换开关闭合时,微电网处于并网状态,这时,微电网将多余的电能送至配电网的各处,或当微电网电能不足的时候,由配电网进行补充,使得微电网和配电网进行能量的交换,实现了能量的最大化利用。

当配电网出现故障需要维护或者电能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将静态转换开关断开,微电网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由微电网自行向本地一般负荷供电,保证负荷持续稳定的运行。

当微电网电能不足,所有负荷无法同时运行时,一般要切除二级负荷来保证一级负荷的稳定运行。

2 电力电子变换电路设计
这里的分布式发电单元由光伏发电系统构成,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的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包含DC——DC、DC——AC电路,如图2所示。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的是不稳定、比较低的直流电压,必须首先经过DC-DC稳压后,再经过DC-AC,实现逆变,输出稳定的交流电送到母线上。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采用带有MPPT跟踪的功率控制方式,保证光伏发电系统输出最大功率。

前级为DC——DC变换电路,作用使得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的电压更稳定,范围更广,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并具有MPPT控制功能。

DC——DC直流电路采用Boost型直流变换器。

MPPT具体控制方法:根据光伏系统输出的电压u和电流i,计算出功率P,送到MPPT
模块,计算出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通过MPPT算法找到光伏阵列的最大工作点,调节功率变换元器件使得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保持在最大值。

后级DC-AC电路的作用是把前级DC-DC变换后输出稳定的直流电进行逆变,转换为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位的交流电,向本地的一般负荷供电,同时接入配电网,逆变电路还能保证公共母线电压恒定。

滤波电路采用LC滤波器,满足并网谐波要求。

3 微电网的控制策略研究
当微电网通过逆变器连接到大电网时,通过控制系统来控制和调节逆变器,而且微电网的运行能力也是由控制系统决定的。

孤岛和并网两种状态是微电网主要的运行状态,在两种不同
的微电网运行状态下,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对逆变器进行控制。

目前,微电网逆变器的控制方式有三种:并网时功率控制(P/Q)为常用的方式、孤岛运行时则采用比较稳定的恒压恒频控制(U/f)和下垂控制(Droop)。

3.1 PQ功率控制策略
微电网在并网运行时,一般用P/Q来进行控制的,通过给定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信号来进行自动调节,直到目标值达到,同时大电网的频率和电压也将被跟踪。

系统原理图如图3所示,图中的微电源为直流电源,Lf和Cf分别为滤波电感和滤波电容;Ri和Li分别为线路电阻和电感;逆变器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分别是Uik,Ilk,大电网的电压为Ugk。

功率控制方法如图4所示:有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控制是需要调整频率的下垂曲线,使得光伏发电系统有功功率输出值保持在参考值上下;而无功功率的控制是需要调整电压的下垂曲线,使得光伏发电系统无功功率输出保持在参考值上下。

微电网工作在B点,即正常运行时,此时系统的频率、电压为额定值,系统电源的输出功率与负荷消耗的功率基本平衡。

若系统受外界影响,频率升高,相应的幅值也升高,系统的工作点就会由B点向A点移动,虽然频率增加了,但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保持不变;如果系统频率降低,幅值也降低,系统的工作点就会由B点向C点移动,频率减小,但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也始终保持恒定状态。

3.2 U/f控制策略
当微电网处于孤岛运行状态时,一般采用U/f(电压/频率)控制策略,可以输出一个稳定的电压和频率,并且能够让系统的输出功率满足负载变化的需求。

图5为控制原理结构框图。

系统的电压和频率进行反馈调节之后,得到的值和实际的测量值进行比差,再经过PI调节,最后使得实际的电压和频率跟随给定值变化,最终实现恒频、恒压的控制。

控制方法如图6所示:正常运行时,微电网系统的工作点在A点,电压、频率为额定数值,对应的输出功率是有功功率P2)和无功功率是Q2,当负载减小时,工作中心点是由A点向C点移动,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都变小,但系统中的电压、频率还是额定值,保持不变;当负载增加时,操作点从A点向B点移动,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都变大,而系统电压和频率依然保持不变。

因此,恒压和恒频(U/f)控制可以提供稳定的系统和恒定的电压和频率。

3.3 下垂控制
通过下垂控制,得到了各个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和频率值,各自反相微调,使得系统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得到合理分配。

原理框图如图7所示,整个系统为三环结构,包括电压电流双环和一个功率环。

具体控制方法如下:当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偏大时,调节频率下垂特性,
使得输出频率减小,进而使得有功功率减小;当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偏小时,调节频率下垂特性,使得输出频率增大,进而使得有功功率增加;当逆变器输出的无功功率偏大时,调节幅值下垂特性,使得输出幅值减小,进而使得无有功功率减小;当逆变器输出的无功功率偏小时,调节幅值下垂特性,使得输出幅值增大,进而使得无功功率增加。

在实际系统中,微电源可以由光伏阵列、风力发电系统、燃气发电机、燃料电池等构成,由于这些微电源的差异性比较大,因而在控制方式上必须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一般来说,对于燃气发电机和燃料电池这些发电方式,可以采用下垂控制,对于光伏阵列,一般采用PQ控制。

当微电网工作在两种模式之间的切换状态时,如何实现两种模式的无缝切换、维持系统稳定是控制的关键。

4 结论
微电网的出现解决了分布式发电的接入问题,他在提高电系统可靠性、降低能耗和靈活性等方面又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微电网既可以孤岛运行,又可以并网运行,在恶劣天气下,还能保证对用户供电。

微电网在满足多种电能质量要求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方面有诸多优点,使它完全可以作为现有电网的一个有益、必要的补偿。

参考文献:
[1]于文涛.智能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大学,2012.
[2]吴忠强.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3]纪明伟.分布式发电中微电网技术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4]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杨文杰.光伏发电并网与微网运行控制仿真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6]陈达威,朱桂萍.低压微电网中的功率传输特性[J].电工技术学报,2014,12.
[7]郭诚.微网逆变器的双模式变换控制研究[D].安徽:安徽理工大学,2016.
课题项目:2019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1910958002Y)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莹(1972-),女,江苏南通人,工学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能源应用技术和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高云峰,男,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