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烯菌酯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创制农药中的精英——氰烯菌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农药快讯》《现代农药》编辑部柏亚罗
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同,氰烯菌酯为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主流杀菌剂大多广谱不同,氰烯菌酯更专注于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氰烯菌酯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在众多创制农药中独树一帜。其作用机理虽仍未明确,但从其与大多数市售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来看,其作用机理与众不同;初步研究推测,其作用靶标为肌球蛋白-5(myosin-5)。2007年底登记的氰烯菌酯,2014年实现了0.82亿元的销售额,有望成为国内继扬农氯氟醚菊酯(2012年销售额1.07亿元)之后,第2个迈入亿元方阵的创制产品。
对于氰烯菌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兄弟单位全方位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氰烯菌酯的优秀性能,展示了其对环境的友好态度,凸显了它的独到之处,同时也收获了用户和市场对氰烯菌酯的高度认可和可观回报。
国内创制农药约50个,而氰烯菌酯就这么“任性”,凭借其专注的特性将自己锻造成精品。
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抗性发展呼唤新药剂的诞生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世界性流行性病害,是我国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江淮流域、西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小麦扬花期遇雨极易流行。赤霉病不仅能引起小麦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且赤霉病菌分泌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可致人畜中毒。
自1972年我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但自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而面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对赤霉病防治失效的风险。
长期、单一、连续使用多菌灵,导致赤霉病菌对其抗药性持续上升,其抗性基因在染色体中稳定遗传,而且抗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杀菌剂来替代多菌灵或减少多菌灵的使用。
目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已不在少数,主要包括苯并咪唑类、氰烯菌酯、咪鲜胺系列和三唑类等杀菌剂。其中氰烯菌酯因对镰刀菌特别是小麦赤霉病专化型有特效,并且能有效抑制赤霉病菌产生毒素而备受关注。氰烯菌酯的使用可以将赤霉病指数和霉菌毒素水平降低80%。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常见种传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主要靠带菌种子传播,发病率高,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的达50%以上。
近年来,水稻恶苗病在江苏省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发生程度也呈加重趋势,重病田块病株率超过35%。生产上主要采用多菌灵、咪鲜胺等浸种。然而,多菌灵因抗性问题对恶苗病的防治几近失效。咪鲜胺用作水稻浸种剂防治恶苗病亦已超过20年。研究表明,水稻恶苗病对咪鲜胺抗性风险较高,有些地区已产生中抗和高抗,甚至咪鲜胺高抗菌株已经成为江苏省的恶苗病菌优势群体。利用咪鲜胺浸种防控恶苗病存在
很大风险。
中国农业大学刘西莉教授认为,水稻恶苗病长期依赖多菌灵、咪鲜胺等浸种,已呈现出药效显著下降趋势,田间已产生了普遍的抗药性。近几年,氰烯菌酯在防治水稻恶苗病方面已小试牛刀。研究表明,氰烯菌酯不仅能很好地防治水稻恶苗病,而且与多菌灵、咪鲜胺无交互抗性。
在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防治上,氰烯菌酯显然已表现不俗。
氰烯菌酯的理化性质
氰烯菌酯的化学结构式为:
N H
2
C
2
H
5
O
CN
O
氰烯菌酯的英文通用名为:phenamacril;IUPAC名为:ethyl (2EZ)- 2-cyano-3-amino-3-phenylacrylate;化学名称为: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试验代号为:JS399-19、JS399;分子式为:C12H12N2O2;相对分子质量为:216.23。
氰烯菌酯纯品为白色或淡黄色固体,原药含量≥95%。熔点(纯品):117~119℃。难溶于石油醚、甲苯等非极性溶剂,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等极性溶剂。
氰烯菌酯的毒性
1 哺乳动物毒性
对氰烯菌酯原药,雄、雌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 mg/kg。雄、雌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 mg/kg;对眼和皮肤无刺激性;致敏强度为Ⅰ级,属弱致敏物。95.15%氰烯菌酯原药对S.D大鼠13周喂饲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雄性为每日 (44.10±3.04) mg/kg,雌性为每日 (47.01±3.07) mg/kg。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呈阴性,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对25%氰烯菌酯SC,雄、雌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 mg/kg。雄、雌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 mg/kg;对眼、皮肤无刺激性;对皮肤无致敏作用。
总之,氰烯菌酯原药和25%氰烯菌酯SC均属微毒。
2 生态毒性
国家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对25%氰烯菌酯SC进行的环境安全性评价认为,该产品对蜜蜂、家蚕低毒,对鱼、鹌鹑等中毒,使用时注意对鱼和蜜蜂的影响。
鸟类:鹌鹑LD50(7 d)为321 mg/kg (体重)。鱼类:斑马鱼LC50(96 h)为7.70 mg/L。蜜蜂:LC50(48 h)为436 mg/L。家蚕:LC50(二龄)为536 mg/kg (桑叶)。
3 环境归趋
25%氰烯菌酯SC在小麦上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3 kg/hm2(有效成分0.75 kg/hm2)和高剂量(推荐量的2倍)使用,间隔期21 d,小麦籽粒残留量为未检出[(<0.003 mg/kg)~0.012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