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地质工程培养方案(专业型) (优选.)
地质工程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地质工程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0e90d50c844769eae009ed41.png)
地质工程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地质工程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对具有良好素质的地质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及地质学等理论基础及系统的地质工程理论、技能和方法,获得工程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训练,能独立从事各种建设工程中的勘察、设计、施工、评价和管理等的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在能源、水利水电、城建、交通、市政、环保和国防等部门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以及工程病害评价和治理。
二、基本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地质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
通过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
初步具备生产、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建设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 坚实的数学、力学和地质学基础。
(2) 地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
(3) 运用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4) 对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工程等开展勘察、评价、治理、设计、规划的能力。
(5) 了解地质工程学科的前沿理论及技术发展动态。
(6) 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技术文献资料。
(7) 掌握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技能,初步具有运用计算机完成地质工程及其相关工作的能力。
(8)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三、学制与学位(一)学制学制四年。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学位完成本专业学业,修满170学分,符合学校相关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3篇)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ce407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12.png)
第1篇一、培养目标土木工程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2. 掌握土木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3. 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等工作能力;4.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5. 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我国土木工程事业贡献力量。
二、培养规格1. 学科知识:毕业生应系统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力学、材料科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
2. 实践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实践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 具备一定的实验、测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设计、绘图和计算;- 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
3. 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我国土木工程事业贡献力量;-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三、课程设置1.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工程测量、工程经济与管理等。
3.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房屋建筑学、桥梁工程、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等。
4. 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美学、建筑法规与政策、建筑环境与设备、城市园林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木工程制图与CAD等。
三峡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三峡大学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7e286048d7c1c708a14524.png)
电气信息类一、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名称、专业代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601自动化080602电子信息工程080603通信工程080604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在校修业年限:3—8年二、培养目标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进步,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自动化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进步,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进步,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得电子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系统研究开发能力。
4、通信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进步,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得本领域基本训练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或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系统研究开发的能力。
三、培养要求与特色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培养要求、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专业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地质工程人才培养 方案
![地质工程人才培养 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3d514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3.png)
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地质工程是一门涉及地球结构、地下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需要培养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质工程人才。
本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针对当前地质工程行业发展需求,提出合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方案,以期为地质工程行业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地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程实践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岩石力学》、《水文地质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地质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基础知识的扎实化。
2. 专业课程:包括《地下水动力学》、《地震地质学》、《地质灾害防治》、《岩土材料力学》、《隧道工程地质》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地质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实习实训:将实习实训纳入课程设置中,包括地质勘探实习、地质灾害防治实习、岩土工程实习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习实训1. 实习基地:建立多个地质工程实习基地,包括地质灾害观测站、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和条件。
2. 实习内容: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地下水资源调查等实际工作,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实习评价: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工作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顶岗实习1. 顶岗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包括参与地质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参与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工作、参与岩土工程设计和监理等实际工程实践。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72a2a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3.png)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Geological Engineering(门类:工学;专业类:地质类;专业代码:081401)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国家工程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地质和工程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地质工程调查、勘察、设计的专业知识,具备分析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能胜任城建、能源、交通、水电、国土资源等部门工程建设,尤其是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地质、海洋岩土工程相关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咨询、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毕业5年左右能够在社会及地质工程领域担任业务骨干、技术负责或项目管理人才,达到如下目标:目标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标2: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目标3:具备综合运用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目标4:理解且熟悉地质工程领域相关政策和法规,紧跟相关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在地质工程领域具备职场竞争力;目标5: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通过科学与人文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类、专业拓展类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践环节训练,具备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管理,资源勘探与设计等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1.工程知识: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外语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系统掌握基础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具有资料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知识,结合文献研究分析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接受系统的室内实验、野外地质和工程地质实习训练,掌握岩土工程勘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岩土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满足特定工程需求,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及环境等因素,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4.研究: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地质工程有关的基本实验、测试技术方法,能够综合利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等方面理论与方法,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设计、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工具:掌握现代相关实验设备、专业和常规计算机软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方法,能够针对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仪器设备和计算机技术,模拟、预测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地质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正确评价地质工程相关的工程实践以及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地质工程实践与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能对实践造成的影响做出合理评价;8.职业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9.个人和团队: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复杂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地质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够编制专业相关图表和撰写专业研究报告。
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方案
![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7cc1f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5.png)
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方案勘查技术与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专注于进行地下和地面工程勘查、测试和监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勘查技术与工程的培养方案应该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下是一份基本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方案示例。
一、培养目标1.掌握勘查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工程测量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熟悉常用的勘查工具和设备,并能独立进行工程勘查、测试和监测工作;3.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够准确判断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特征;4.具备工程规划和设计的能力,能够为工程项目提供科学可行的勘查方案和建议;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工程管理和安全意识;6.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其应对新技术和新挑战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及课程安排1.基础课程:-地质学基础:地球构造、岩石学、地貌学等;-地球物理学基础:地磁学、重力学、地震学等;-工程测量学:测量基础、工程测量方法与设备;-数学与力学:数学基础、力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AD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基本操作等。
2.专业课程:-勘查工程学:工程地质力学、勘察概论、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与加固等;-岩土工程学:土力学、岩土工程设计、地基基础工程等;-工程地震学:工程地震学导论、工程地震学基础、工程动力学等;-勘查技术:岩土工程勘查技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地质灾害勘查技术等;-勘探与勘察工程:地质灾害与环境工程勘探、海洋勘探技术与工程等;-工程实践:勘察技术实训、工程勘查实习、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等。
三、实践教学1.勘查技术实验:包括使用常用的勘查工具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地质锤、电磁波杆、声纳等;2.勘查技术实训:根据真实勘查项目的需求,组织学生进行勘查任务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数据处理;3.工程勘查实习:到相关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进行实习,学习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勘查技术和工程管理;4.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结合多学科知识,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工程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质工程专业《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
![地质工程专业《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ec7e285168884868662d6de.png)
地质工程专业《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作者:党超褚娜娜来源:《科技视界》 2012年第36期党超褚娜娜(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地貌学是工程地质专业的主要专业课。
本文在分析目前学科和社会发展现状、课程特点基础上,对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型教材体系,革新教学方式和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该课程的改革在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貌学;地质工程;教学改革地貌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自然要素之一,它作为一种基底、框架和基本条件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分布及特征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貌学可以说是紧随现代自然地理学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
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已成为自然地理学中的骨干分支学科,被认为是自然地理学中最重要的3个传统分支学科之一[1]。
在整个地学科学体系中,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科学地位是勿庸置疑的。
不仅在各自然地理研究方面,而且在地质工程诸相关学科的研究中也往往离不开地貌条件的分析。
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地貌知识,不能对区域地貌状况有准确的认识,要获得对地理现象的科学理解恐难以达到。
因而可以说地貌学基础和技能是地学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地貌学正是担负着培养未来地学工作者这方面能力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专业口径、专业知识的的拓宽和交叉,学生就业范围的扩大,对“地貌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好专业基础,提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等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教材内容的更新,构建新型教材体系近20~30年以来,地貌学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拓展。
以学科结构而言,除了一些传统的分支学科外,又形成了一些新的分支,如环境地貌学、应用地貌学、实验地貌学,以及地貌技术和方法的专门研究。
地质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2dc37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f.png)
地质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绪论地质工程是一门研究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和环境影响的学科,地质工程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掌握地质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方案旨在加强地质工程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以提高地质工程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促进地质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培养目标地质工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地质工程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精通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技术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包括:1.掌握地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具备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2.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地质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
3.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地质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工作。
4.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地质工程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三、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研究生应全面掌握地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地质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2.研究能力:研究生应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地质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应用能力:研究生应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地质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程实践。
4.工程实践:研究生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地质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5.科学素养: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观念,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地质工程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四、培养方式1.课程教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等,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https://img.taocdn.com/s3/m/6735c23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e.png)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一)大类名称土木类。
(二)大类培养目标面向未来工程建设领域的需求,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通识素养以及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力学和土木工程领域的相关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土木类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相关领域注册工程师从业所需的理论和基本实践经验,能够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及与力学相关的其他工程领域的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施工与管理,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人格健全,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
(三)大类平台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计算机科学与应用、工程制终、电路原理A1、理论力学A1、专业导论。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学分要求:169学分(16学时/学分)说明:第一学年学生共同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起则按学生所选择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要求学习相关课程。
(五)学位授予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主要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电路原理实验、力学实验实践性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劳动与工程训练、探索性与创新性试验、创新创业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七)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说明按照武汉大学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例,修满本专业最低计划学分169,即可毕业;符合武汉大学授予学位条件,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具体毕业要求如下:1.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与专业知识:能够系统运用数学以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土木类工程的复杂问题。
2.工程经济与管理:掌握一定的经济与管理知识,并能将经济管理方法用于解决土木类工程复杂问题。
3.工程问题分析与表达:具备文献检索和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及知识,对土木类工程复杂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表达与论证的能力。
4.工程设计与开发:具备综合运用土木类工程专业知识进行土木类工程复杂问题的设计、施工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终稿(优选.)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终稿(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2107dcf3d1f34693dbef3e47.png)
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土木工程系陇东学院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地矿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研究、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1.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心;能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掌握工程力学、水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工程规划与选型、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工程造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与方法,掌握工程监理、项目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工程测量、制图、试验、检测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4.具有扎实的土木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及研究方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具有从事本专业和相近学科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
5.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热爱土木工程事业,崇尚职业道德,熟悉国家土木工程法律法规。
6.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学制、学分与课堂教学总学时要求本专业学制为四年,实行3—7年的弹性学制。
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80,总学时2739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364学时,实践教学375学时,各类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共38.5周。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学位课程:高等数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基本理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六、主要课程高等数学、C语言、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概预算、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地质工程本科生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本科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37980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5.png)
7/14
能力培养目标
科学研究能力
• 数据分析与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关键信 息,为研究结论提供支持。
• 科研项目参与: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践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团队协作 与项目管理技能。
• 问题解决与创新:通过研讨会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面对实际工程难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9/14
综合素质提升
• 沟通与表达:培养有效沟通技巧,提升公共演讲与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与不同背景个体交流 的能力。
• 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项目协作实践,锻炼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多元环境中发挥个人特长, 共同达成团队目标。
• 构造地质学:分析地球表面的构造形态和地下构造特征,揭示构造运动规律,为工程选址、 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指导。
5/14
工程技术课程
• 岩土力学:研究岩石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为地质工程提供基础理论和技 术支持。
• 水文地质学:探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流动规律,对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和地下水资源开发 具有重要意义。
• 环境与灾害防治:专业强调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通过地质调查、风险评估和减灾措施设计, 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14
专业发展前景
• 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革新:随着科技进步和探测技术的创新,矿产资源的勘探效率大幅提升, 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 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推动了地质环境的有效治理和修复,促 进可持续发展。
• 工程地质学:分析和评价工程活动中的地质条件,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保障工程建设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3篇)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ae3e4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7.png)
第1篇一、培养目标地质工程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地质学、岩土工程、水文地质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具备从事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等工作能力;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地质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4. 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跨学科、跨行业的工作环境。
二、培养规格1. 学制:四年制本科2. 学分:150学分3.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三、课程体系地质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36学分)1.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12学分2. 外国语课程:12学分3. 计算机基础课程:6学分4. 体育课程:6学分(二)专业基础课程(48学分)1. 地质学基础课程:12学分2. 工程力学课程:12学分3.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课程:12学分4.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12学分(三)专业核心课程(48学分)1. 地质工程勘察课程:12学分2. 地质工程设计课程:12学分3. 地质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12学分4. 地质灾害防治课程:12学分(四)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1. 矿山地质课程:6学分2. 环境地质课程:6学分3. 地质工程CAD/CAM课程:6学分四、实践教学环节1. 实验教学:30学分2. 课程设计:15学分3. 毕业设计:20学分4. 生产实习:20学分五、教学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习、设计、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培养模式1. 产学研结合:与地质工程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研究等机会。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101c0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6c.png)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球物理等领域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地球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1. 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地学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归纳分析、判断推理和组织管理能力;2. 具备较强的野外勘探实地实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3. 具备较强的模拟计算和信息处理能力,具备较强的工程问题解决和开发应用能力;4. 具备较强的辅助决策和自主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培养方案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了以下基础课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动力学、地质环境工程、地球资源勘查与开发、岩土工程、地震工程、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调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化学、岩土材料力学等。
2. 专业实践教学项目(1)实地勘探实习:通过实地勘探实习,培养学生实地作业能力,培养学生的野外作业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通过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模拟计算与信息处理:通过模拟计算与信息处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模拟计算与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问题解决和开发应用能力。
(4)综合实践项目:开设地质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社会实践环节在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4. 专业实践岗位培训设计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开发与利用、地质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等专业实践岗位,并在校外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真正了解岗位工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9231c8b9f3f90f76c61baa.png)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授予学位专业名称:地质工程(081401)专业方向:工程地质方向,水文地质方向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质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地质工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地质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在水利、水电、交通、能源、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国土防灾减灾等部门从事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监理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胜任地质工程专业技术、管理岗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工程监理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工程勘察、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3篇)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fc5b5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09.png)
第1篇一、指导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领域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本方案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为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培养目标1. 政治素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学术素质: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技术素质:熟练掌握土木工程相关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能够胜任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
4. 身心素质: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工作环境,承受工作压力。
5. 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变化。
三、培养规格1. 知识结构- 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
- 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2. 能力结构- 具备独立进行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能力。
- 具备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
- 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 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素质结构-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四、课程体系1. 通识教育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 文史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大学语文、外国文学、哲学概论等。
- 理工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 专业基础课程-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
- 工程测量学:测量学、工程测量等。
- 水利工程原理:流体力学、水工建筑物等。
- 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等。
3. 专业核心课程- 土木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制图、结构制图、工程识图等。
土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方案(三篇)
![土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方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7e919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2.png)
土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土木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培养具备土木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研发能力的工程师,能够承担土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维护、管理任务。
二、培养目标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实习,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1. 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
2. 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方案设计,实施施工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
3. 具备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
4.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素养,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5.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6. 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能力。
三、培养课程设置1. 基础学科课程(必修):- 工程力学- 结构力学-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钢结构与钢管塔- 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 桥梁工程与隧道工程- 岩土工程与基础处理- 道路工程与交通工程- 施工管理- 工程测量与测绘-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工程材料与试验- 工程设计与施工软件2. 专业选修课程:- 地下工程- 智能交通与城市交通规划-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环境工程与水污染控制- 施工机械与设备- 结构工程与防灾减灾- 城市规划与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3.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课程:工程实习、工程项目实训等- 实践知识与技能培训:科研实验、工程测绘实验等- 校外实践:实地考察、调研实践等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1. 实习实践:通过校内外的实习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土木工程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
2. 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土木工程设计、方案评估、工程施工图纸设计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能力。
3. 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过程控制的能力,包括项目计划、资源调配、工期控制和质量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rd
地质工程专业(专业型)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版)
一、培养目标
1、较好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章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2、掌握地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
3、了解地质工程领域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手段。
4、具有独立负责工程项目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地质工程领域相关的专业文献,撰写相关的外文摘要。
6、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地质工程领域的技和管理问题。
二、研究方向
1、水电枢纽高边坡及坝基稳定与加固
水电枢纽高陡边坡及坝基稳定与加固作为地质工程学科的传统研究方向,近几年在理论、手段和方法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伴随地质学、岩土力学理论的发
展,以构造控制论、岩体控制论为基础的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得到了进步,主要体现在实验技术和手段的进步提升了理论的应用价值,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地质体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的定量化,三维极限平衡方法已经得到具体应用。
目前主要研究水电工程及其它土木工程建设中常常遇到船闸边坡、坝肩边坡、渠道边坡、厂房边坡、道路边坡、地下洞室等大量的岩体工程的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方法
2、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防治
本研究方向以库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降雨及水库蓄水诱发的地质灾害为研究重点,以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数学物理模拟方法、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等4个方面为研究内容,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数学物理模拟方法,包括水对岩土强度及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降雨及库水升降所引起的滑坡内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地质灾害现象的物理模拟、地质灾害现象的数理模型及其数值求解技术等内容。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监测新仪器、监测新技术、特别是光纤传感监测仪器及技术的开发应用;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试验研制与产品的开发;地质模型、监测模型的研究等。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及试验数据库与信息服务工作平台,地质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及预报体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
系优化与动态监测预警模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判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安全监测及监测预报与变形活动规律研究等。
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基于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根据其作用机理和效果研究相应的防治技术,包括削坡减灾、排水、抗滑桩支挡、抗滑挡土墙、格构锚杆、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土钉及其在克岸滑坡加固中的应用技术、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其它新型滑坡加固技术等;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等规程、规范;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及施工管理软件等。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为3年。
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一年毕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生的课程分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三部分,除课程学习外,依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对应用型硕士实践环节的强调与发展,安排实践环节。
硕士研究生应按照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应修课程总学分:34,其中学位课31学分;选修课3个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至少1学分,导师特色培养课程共计2学分。
实践学分8学分(参考第七部分)。
研究生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及格;学位课程平均成绩必须达到75分以上,符合考核条件的成绩方计入学分。
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的硕士研究生,须在入学时由导师根据专业及研究方向制订补修计划,指定补修本专业本科生的2门主干课程,并将补修计划列入培养计划之内。
可采用自学方式学习,但必须参加课程考核,成绩记载为合格或不合格,补修课程不记学分。
不完成补修计划者,不得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五、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
研究生综合考核工作最迟在第四学期内完成。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
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由学院负责实施。
1、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立论依据,课题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或成果,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生本人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资料查阅及工作基础。
2、论文要求。
论文选题应在学术上或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内容。
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的有关事项和格式要求。
论文应概念清晰,论据可靠,分析严谨,数据真实,文字通畅。
中、英文摘要1000字左右,并附参考文献及书目。
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
3、第一外国语是英语的研究生,英语必须达到学校的要求方可毕业。
4、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要求以三峡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公开刊物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者其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
七、实践环节
实践学分不得少于8个学分。
实践学分设置:
1、专业实践: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累计达半年以上或到企事业单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达1个月,由导师、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和企事业单位共同认定,计1个学分。
参加专业实践时间超过上述标准的按相应比例四舍五入取整计算学分。
专业实践学分可以累加。
该类学分属必修学分。
2、社会实践: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调查,提交完整的调查报告,由导师、组织者、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共同认定,一次活动计1个学分。
社会实践学分可以累加。
3、助教和助管实践:助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如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学生实习、实验,以及指导或协助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助管岗位由研究生处设立,研究生申请上岗。
研究生的助教和助管实践工作量由导
师、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和研究生处联合认定。
助教一学期以上,助管半年以上者计1个学分,助教和助管实践学分不累加。
4、科技竞赛:完整的参加各种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科技竞赛者,由竞赛组织者出具相应的证明,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认定,一次活动计1个学分,获得国家级奖励可以计1个学分。
学科竞赛实践学分可以累加。
5、职业资格考试:参加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凭准考证到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进行认定,计1个学分;参加考试并通过基础课考试,计4个学分;参加考试并获得国家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计8个学分。
6、学术活动:必须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10次以上,其中本人作学术报告1次及以上,由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认定1个学分(必修)。
学术活动学分不累加。
八、培养方式
培养硕士研究生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要发挥学科(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作用。
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填写《三峡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2、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结合的方式,两者均不得少于一年。
学生除了选修本专业课程中的任选课程外,还可根据导师的要求或个人意
愿,选修我校其它院(系)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因跨学科、专业或是同等学力者,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3、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设计能力。
4、研究生的学习应强调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导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的判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突出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增强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地质工程专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