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诊断(MRI)脑部常见肿瘤

合集下载

脑部MRI检查报告详解

脑部MRI检查报告详解

脑部MRI检查报告详解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脑部图像。

脑部MRI检查报告为医生提供了关于患者脑部状况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详细解释脑部MRI检查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及其意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检查结果。

一、MRI扫描方法MRI扫描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的序列,常见的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FLAIR序列等。

这些序列在检查过程中提供了不同的对比度和信息,有助于医生确定脑部结构和可能存在的异常。

二、脑部结构1. 大脑MRI图像中,大脑可以被分为脑皮质和脑白质。

脑皮质是位于大脑表面的灰质组织,主要负责高级认知功能。

脑白质则由神经纤维束组成,承担信号传递的任务。

2. 脑室系统脑室是脑内的液体腔体,分为两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MRI可以清晰显示脑室的扩张情况,以诊断是否存在脑积水等问题。

3. 小脑和脑干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主要负责协调肌肉运动。

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对呼吸和心跳等基本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MRI可以观察到小脑和脑干的结构和异常。

4. 垂体和松果体垂体和松果体是脑内两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MRI可以检测它们的形态和体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三、脑部异常指标解读1. 异常信号MRI图像中,异常信号通常表现为增强信号或降低信号。

增强信号可能暗示疾病或病变,如肿瘤等。

降低信号可能暗示出血、感染或梗死等。

2. 结构改变包括脑部缺损、脑萎缩、囊肿等结构改变。

脑部缺损可能是因为创伤、手术或病变所致。

脑萎缩则意味着脑组织的变性和退化。

囊肿通常是液体充满的囊状结构,MRI可以辨认其性质和位置。

3. 血管异常MRI技术可以提供大脑血管的清晰成像,以帮助检测血管异常。

动脉瘤、动脉硬化和脑血管堵塞等疾病都可以通过MRI图像明确诊断。

4. 脑肿瘤MRI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测脑肿瘤的方法。

MRI图像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并通过对比增强等手段有助于了解其性质。

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准确率

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准确率

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准确率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通常起源于大脑或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

它通常生长缓慢,但可能会对周围的神经组织和结构造成压迫和损害。

对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确诊和治疗,影像学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CT和MRI成像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本文将就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和MRI成像上的特征及其诊断准确率进行综述。

1. CT表现特征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影像上常呈现为非均匀性的低密度改变,肿瘤周围可见轻度水肿表现。

在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强化,在肿瘤的周边边缘可见璧状强化表现,部分肿瘤还会出现斑点状、环形、绒毛状强化。

肿瘤周围可见钙化表现,常常形成斑点状或环形,有时还可见到块状、片状钙化。

整体来说,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影像上的表现比较多样化,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2. CT诊断准确率目前研究表明,CT对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在70%~80%左右。

虽然CT能够观察肿瘤的密度和形态,但在某些情况下,CT成像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诊断肿瘤的性质和范围。

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如MRI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

1. MRI表现特征中枢神经细胞瘤在MRI影像上呈现为T1加权像上低信号,T2加权像上高信号,这是由于肿瘤内部含有较多的水分。

而在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强化表现,增强效果可能因肿瘤的血供和血管生成而不同。

MRI还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周边边缘和周围组织与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范围和侵袭性。

2. MRI诊断准确率研究表明,MRI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

相比于CT,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明显优势,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性质、范围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因此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中应用更为广泛。

三、结合CT和MRI的综合诊断CT和MRI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限制,因此结合两者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性质和范围。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疾病,影像学诊断在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二、脑膜瘤的基本知识1·脑膜瘤的定义:脑膜瘤是发生在脑膜上的肿瘤,起源于脑膜的上皮细胞。

2·脑膜瘤的分类:根据脑膜瘤细胞的起源,脑膜瘤可分为脑膜上皮细胞瘤和间变性脑膜瘤等不同类型。

3·脑膜瘤的症状和体征: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三、脑膜瘤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1·脑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最常用的脑膜瘤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通过对脑部进行断层扫描,可观察脑部结构是否异常。

2·脑MRI(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详细地显示脑膜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对脑膜瘤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3·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膜瘤供血动脉的情况,帮术准备和手术过程中的血管保护。

4·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脑膜瘤,通过检查液体中的白细胞、蛋白质等指标来确定脑膜瘤的诊断。

四、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步骤1·阅读病史:了解病患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既往疾病史等。

2·分析临床表现:结合病患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膜瘤。

3·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脑膜瘤的诊断。

4·影像学结果分析:对获得的影像学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观察脑膜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等信息。

5·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根据脑膜瘤的特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6·编写诊断报告:根据影像学结果和诊断分析,撰写脑膜瘤的诊断报告,供临床医生参考。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影像学检查报告、血液检查结果、病史记录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膜瘤:一种发生在脑膜上的肿瘤,常见的有脑膜上皮细胞瘤和间变性脑膜瘤等类型。

探讨核磁共振(MRI)、CT检查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

探讨核磁共振(MRI)、CT检查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

247研究数据显示,人体脑部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增加,由于肿瘤容易压迫患者的血管和神经,从而使患者发生情感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情况,而在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准确诊断,对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1]。

目前常用诊断方式包括C T 和M R I 两种,但临床对于上述两种方式的诊断效果尚无明确报道。

因此,本次研究对核磁共振(MRI)、CT 检查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100例颅内肿瘤患者,患者均实施核磁共振(MRI)、CT 检查,分析患者的诊断结果。

纳入标准:(1)确诊为颅内肿瘤;(2)患者和家属均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完成研究。

排除标准:(1)排除其他恶性肿瘤者;(2)排除精神异常疾病者。

年龄21岁~70岁,年龄平均值(46.17±1.21)岁,其中男60例、女4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头痛和呕吐症状。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 诊断方式、MRI 诊断方式。

CT 诊断方法:C T 的仪器来源于东软公司64排螺旋C T,将碘帕醇及碘氟醇作为CT 对比剂,对患者头部进行横断面平扫、平扫联合增强扫描,患者实施C T 诊断完毕后,24小时后再对患者实施MRI 诊断:给予患者使用1.5Avanto 超导全身磁共振扫描仪,选择扎特酸葡安作为增强对比剂,使用剂量为:体重一次0.2 ml/kg,注射速率每秒2.5 ml。

参数设置(1.5T 磁共振):梯度回波(T r a 及S a g)T1WI:TR:195 ms,TE4.7 ms;快速自旋回波(Tra-Fs)T2WI:TR:4370ms,TE:99 ms,层厚设置3~5 mm、层间距0.3 mm;FOV200~250 mm,弥散加权成像(Tra):TR:2600 ms TE82 ms。

1.3 观察指标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诊断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行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决策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决策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决策引言脑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学在脑部肿瘤的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影像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脑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对手术决策的指导意义。

一、脑部肿瘤影像学诊断方法1.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目前最常用于脑部肿瘤影像学诊断的方法之一。

它能够提供精确高分辨率的图像,以便医生对患者进行细致全面的评估。

MRI可以通过T1加权、T2加权、增强扫描等不同序列来观察肿瘤的形态特征、组织构成和血供情况等信息,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也被广泛应用于脑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MRI相比,CT扫描速度较快且成本较低,可以提供与MRI类似的图像信息。

CT可以用于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周围结构的受累情况。

此外,CT还可以进行增强扫描,以便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并帮助医生进一步分析和诊断。

二、脑部肿瘤影像学诊断指标1. 肿瘤类型在脑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首要任务是确定肿瘤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组织构成,在MRI或CT图像上表现出各自特定的信号强度或密度。

通过对比参考资料和专业经验,医生能够根据这些特征来准确判断患者所患肿瘤的类型。

2. 肿瘤位置肿瘤的位置是影响手术方案制定和手术结果预测的重要因素之一。

MRI和CT技术能够精确显示脑部内各个区域,使医生能够评估肿瘤相对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

通过观察肿瘤与重要功能区域(如运动、语言和感知等)之间的距离和接触度,医生可以决定手术方式和手术范围,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3. 肿瘤体积肿瘤的体积是影响治疗计划制定和手术难易程度评估的关键因素之一。

MRI和CT技术能够量化肿瘤的大小,并提供三维图像数据,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来评估肿瘤的生长速度、浸润程度和对周围结构造成的压迫情况等。

基于这些评估结果,医生可以确定是否需要手术切除或其他治疗干预。

颅脑MRI的临床应用及脑肿瘤的MRI诊断

颅脑MRI的临床应用及脑肿瘤的MRI诊断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酮症酸中毒脑表现-DWI呈弥漫性高信号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2010-7-27 女,6岁,乙脑
2011-2-24 2010-7-27
脑肿瘤诊断的思路
定位:轴内,轴外 定性:影像征象,临床信息(年龄,性别,症状,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 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检查前准备】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 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 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 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 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中回波有利于显示Cho代谢物
TE=135ms
TE=30ms
定位图
TE=30ms时,Cho/NAA=1.21; TE=135ms时,Cho/NAA=6.12。
增强T1WI+脂肪抑制
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可以 明确平扫高信号病灶是脂肪组 织(可被抑制呈低信号),还 是其它成像(仍呈高信号)。
多方位直接成像有 助于病灶准确定位 -MRI的优势之一
术后大体标本
病理结果: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术后组织切片图
M
RI



术后3个月复查 病灶已完全切除
脑 内 肿
左侧颞叶单发脑转移癌
男,67岁,记忆力减退1个月。
肺窗-横断面图像。
脑部发现转移 癌必需行肺部 CT检查。
同前病例, 左上肺癌伴 脑转移。
纵隔窗- 增强冠状 面重建图 像。

磁共振的检查项目

磁共振的检查项目

磁共振的检查项目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生成详细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

以下是常见的磁共振检查项目:
1. 头部(脑部)MRI:用于检查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

2. 脊柱MRI:用于检查脊柱相关的问题,如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等。

3. 腹部MRI:用于检查腹部器官,如肝脏、胰腺、肾脏、胆囊等的病变。

4. 骨骼MRI:用于检查骨骼系统,如关节损伤、骨折、骨质疏松等。

5. 乳腺MRI:用于乳腺癌筛查、乳腺疾病诊断等。

6. 心脏MRI:用于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肌炎、心肌梗死等。

7. 盆腔MRI:用于检查盆腔器官,如子宫、卵巢、前列腺等的异常。

8. 肺部MRI:用于检查肺部疾病,如肺癌、肺部感染等。

9. 血管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用于检查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血栓等。

10. 颈部和颅底MRI:用于检查颈部和颅底区域的病变,如颈椎病、颅内肿瘤等。

请注意,具体的磁共振检查项目可能因医院、地区以及医生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因此,具体的检查项目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分析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观察

分析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观察

分析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核磁成像的诊断效果。

方法:将30例脑部肿瘤的患者行CT扫描以及MRI进行诊断肿瘤的情况,并对两种诊断方式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MRI对于良性和恶性脑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CT扫描。

结论:MRI对于脑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比CT扫描的高,其具有多方位成像以及图像清晰等特点,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部肿瘤;CT;MRI【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192-02脑部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不管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的肿瘤因为肿瘤会在颅内生长占据空间从而会引起颅内压升高等特点,并且还会压迫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损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

脑部肿瘤的诊断方式一般为影像学,常规的CT检查对于病变不典型的定性比较困难,核磁共振在脑部肿瘤的诊断中开创了新的空间,使得脑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明显的升高[2]。

本次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脑部良恶性肿瘤采用核磁共振诊断的作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30例脑肿瘤的患者,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2.2±2.5)岁,所有的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肿瘤类型:恶性12例(转移瘤7例,胶质细胞瘤5例),良性肿瘤18例(血管母细胞瘤5例,听神经瘤1例,垂体腺瘤4例,脑膜瘤8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先经过CT扫描然后再进行MRI扫描。

CT诊断方法:机器为Light Speed 32层的CT机,经过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50mL的碘海醇延时5s,连续扫描50s。

MRI诊断方法:仪器为Signa HDE1.5T MR全身扫描仪,进行轴位+矢状位T1WI,轴为T2FLAIR。

液体衰减反复的T1WI,增强剂为钆喷酸匍安,扫描的方式为梯度回波-平面回波成像脉冲序列进行动态增强的扫描,肘静脉处注入0.2mmol/kg的钆喷酸匍安,然后注入20mL的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冲洗。

(完整版)磁共振成像评分标准

(完整版)磁共振成像评分标准

(完整版)磁共振成像评分标准磁共振成像评分标准 (完整版)简介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具有很高分辨率的身体内部图像。

MRI评分标准旨在帮助医生对MRI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从而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MRI评分标准的重要性MRI评分标准对于诊断一系列疾病和疾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分析MRI图像中的结构和异常,进而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计划和预测患者预后。

常见的MRI评分标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MRI评分标准:1. 脑部MRI评分标准:用于评估脑部疾病,如卒中、脱髓鞘疾病和脑肿瘤等。

2. 脊柱MRI评分标准:用于评估脊柱骨骼疾病,如脊柱骨折、脊柱退行性疾病和椎间盘突出等。

3. 骨骼MRI评分标准:用于评估骨骼疾病,如关节炎、骨折和肿瘤骨转移等。

4. 肝脏MRI评分标准:用于评估肝脏疾病,如肝癌、肝硬化和肝囊肿等。

5. 心脏MRI评分标准:用于评估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肌梗死和心脏肌肥厚症等。

MRI评分标准的使用方法MRI评分标准通常由专业医生在观察MRI图像时使用。

医生根据标准中的指标和规定,对MRI图像中的特定结构或异常进行评分,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优点和局限性MRI评分标准的优点是可以提供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

然而,MRI评分标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标准的制定需要大量研究和临床验证,且对不同疾病可能存在差异。

结论MRI评分标准在医学影像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分析和理解MRI图像,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MRI评分标准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颅脑肿瘤的磁共振检查20190123

颅脑肿瘤的磁共振检查20190123
分支血管较窄)
• 治疗方面:目前主要有全脑放疗WBRT、立 体定向放疗SRS、化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 疗、支持治疗。
• 因为诸多特点,一般不采取手术切除方法。 在选择放疗和化疗方法上根据适应证和肿 瘤性质以及患者情况来确定。
• 2015指南提出脑转移瘤的 预后与转移瘤的总体积有 关,所以选择方案前应用 磁共振平扫和强化确定总 体肿瘤情况很重要。
• 升高:脑膜瘤,脑囊虫
Ala
(1)病灶与正常侧对比
注意病灶区与对侧非病变区对称采集,便于对比 两次采集必须采用同样的技术和方案,保持可比性 假阴性:由于部分容积效应,体积较小的病灶 可能
表现为正常
(2)比例因素和对比剂
比例因素(病理掩盖):当一种代谢物占优势时, 其他代谢物由于比例的原因,显示为很小的波峰, 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代谢物浓度低,而是由于某种代 谢物的病理性增加
• 新生儿:NAA 及NAA/Cr 比率逐渐增加, 提示 出生后神经元逐渐成熟 <8月:Cho和 mI水平明显升高 8月至2岁:波谱逐渐趋于正常化 2岁后与成人基本一致
• 老年人: NAA 及NAA/Cr 比率减低,提示神经 元数目减少或生存能力减低。 Cho和 Cho/Cr比率升高, 提示细胞膜退变加剧和 胶质细胞数目增加
张桂荣, 230071
张桂荣, 230071
姚圣琴, 225359
刘静, 211727
曾广海, 056929
曾广海, 056929
任瑞花,001573
谢谢,待续……
脑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使用一对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的扩散敏感梯度场。该梯度场对 静止组织作用的总和为零,但水分子在不断扩 散,受该梯度场影响而产生相位变化。恶性肿 瘤或急性梗死区域水含量增加,细胞毒性水肿 使水分子扩散下降,在DWI显示高信号。

CT与MRI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CT与MRI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CT与MRI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颅内肿瘤是指位于颅骨内脑组织中的新生物,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之一。

颅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使诊断手段变得更加简便、直观。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是颅内肿瘤诊断中常用的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它们有着不同的优势与局限性。

CT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优势主要在于其快速、简便、便捷,较快能够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CT检查可以快速获得横断面的图像,在短时间内得到颅内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内部结构、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钙化、出血等信息,为临床医生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和了解肿瘤的性质提供了诊断依据。

CT扫描操作简单快速,它不需要患者过多的配合,同时CT检查的成本较低,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更加方便。

MRI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优势则在于其更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度。

MRI技术对颅内软组织有更优秀的对比度,在确定肿瘤内部结构、周边受累情况、患者是否有小血管瘤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MRI扫描时不会产生放射线,对患者的健康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可以多角度观察颅内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和周围的病变变化,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和精细的诊断与治疗计划。

MRI的软组织对比度显著优于CT,对于颅内肿瘤的诊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复杂的病变。

然而,CT和MRI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限制。

CT在对于特定的颅内肿瘤(例如低级别胶质瘤、机会型动脉瘤等)的显示方面较局限,而MRI在检查时需要患者较充分的配合度、检查时间较耗时、不耐受症状较明显等不利影响。

此外,MRI的成本较高,只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使用范围。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或者联合应用两种技术以获得更准确、全面、完整的信息。

综上所述,CT和MRI都是临床检查颅内肿瘤的重要手段。

CT可快速得到颅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等信息,MRI则对于颅内肿瘤的软组织成分进行了更全面的反映,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颅内肿瘤。

脑肿瘤诊断磁共振灌注成像应用

脑肿瘤诊断磁共振灌注成像应用

04
磁共振灌注成 像技术在新药 研发中的局限 性和挑战
临床研究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肿瘤研究中 的应用: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 可以检测到脑肿瘤的血流变化, 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 的应用:通过磁共振灌注成像, 可以检测到脑肿瘤的血流变化, 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优势:相较于 传统的CT和MRI,磁共振灌注成 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高 的对比度,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 脑肿瘤的血流变化。
治疗方案制定
磁共振灌注成像:通过检 测脑肿瘤的血流情况,为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磁共 振灌注成像结果,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根据磁共振 灌注成像结果,确定手
术范围和方式
放射治疗:根据磁共振灌 注成像结果,确定放射治
疗的剂量和部位
药物治疗:根据磁共振灌 注成像结果,选择合适的
药物和剂量进行治疗
脑肿瘤诊断
脑肿瘤类型
胶质瘤:最常见的脑肿瘤 类型,占所有脑肿瘤的 40%-50%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的肿 瘤,占所有脑肿瘤的20%-
30%
垂体瘤:起源于垂体的肿 瘤,占所有脑肿瘤的10%-
20%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 的肿瘤,占所有脑肿瘤的
5%-10%
转移性脑肿瘤:其他部位 肿瘤转移到脑部的肿瘤, 占所有脑肿瘤的5%-10%
诊断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磁共振 技术对脑部进行成像,观察肿瘤的
位置、大小和形态
磁共振灌注成像(PWI):通过磁 共振技术对脑部进行灌注成像,观 察肿瘤的血流情况,判断肿瘤的性
质和侵袭性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通过磁 共振技术对脑部进行波谱成像,观 察肿瘤的代谢情况,判断肿瘤的性

磁共振成像对肿瘤的诊断与定位

磁共振成像对肿瘤的诊断与定位

磁共振成像对肿瘤的诊断与定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项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与定位。

它通过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在外加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激励下产生特定能级跃迁并释放能量的物理原理,获取高分辨率、多平面和多序列的图像,提供了丰富的解剖信息以及异常变化程度。

本文将重点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肿瘤诊断与定位方面的应用。

一、磁共振成像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1.1 无辐射对人体健康友好相比于传统的X线造影等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不需要使用任何放射性物质,避免了辐射对人体可能带来的损伤。

这对于长期需要接受重复检查或对辐射敏感的患者来说具有极大优势。

1.2 高分辨率清晰显示微小病灶由于其高灵敏度和过程可重复性,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具备明显优势。

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微小的肿瘤病灶,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进行准确诊断,避免了肿瘤发展到晚期才被察觉而导致治疗困难。

1.3 多参数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通过采集不同序列的图像以及运用功能性和弥散加权成像等技术手段,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多方面信息,如肿瘤血管生成、脂质含量、代谢水平和细胞赛豆自由度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肿瘤类型、判断其侵袭程度以及预测预后具备重要意义。

二、常见肿瘤在磁共振成像中的表现2.1 原发性恶性肿瘤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指起源于特定组织或器官的恶性增生,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在MRI检查中,这些肿瘤通常呈现为明显的异常信号区域,并且随着动态增强后的图像序列可以进一步观察到血液供应情况。

此外,在多参数成像中,肿瘤的内部结构和代谢情况也可以被揭示出来,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2.2 转移性恶性肿瘤转移性恶性肿瘤是由原发灶迁移到其他组织或器官所形成的恶性病变。

它们通常表现为多发的病灶,分布在不同的解剖区域。

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这些转移灶的数量、大小、密度以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

2.3 良性肿瘤相比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并且在生物学行为上较为局限。

磁共振成像在常见脑肿瘤边缘研究中的进展

磁共振成像在常见脑肿瘤边缘研究中的进展
对于累及大脑皮层手指运动中枢的病变,BOLD-fMRI所 获得图像能很好地显示出运动功能区的形态分布,以及它与 病灶、水肿区的形态学位置关系,以便在施行手术治疗时避 免损伤这些重要功能区。特别是在病灶挤压推移皮层后的 非正常解剖位置上的功能区的分辨,都对手术入路、术后并 发症以及病人预后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BOLD-IMRI研究结果表明,脑肿瘤病人皮层功能区会发 生受压变形、移位以及功能区活动下降和重组现象,信号位 于常规MR扫描显示的病变外或病变边缘,病变内部没有信 号。功能区移位变形主要由于颅内病变占位效应造成,此外 也可能是在病变的长期影响下,功能区出现重组而产生移 位,特别是某些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的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功能区信号下降是由于占位效应引起毛细血管数量减少、静 脉回流受阻,局部血容量下降,从而降低活动与静止状态下 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差值,使功能区激活信号像素减少。占位 病变,庄往造成脑沟、回结构变形,很难区分中央前后回结构。 BOLD成像虽不能直接显示出中央前后回,也很难判断造成 功能信号移位的真正原因.但通过功能信号可提示功能皮层 的位置,检测到的激活区接近真实的神经元活动区,是间接 的功能激活区成像,与真正的脑功能区有毫米级的差异【19]。
磁共振成像在常见脑肿瘤边缘研究中的进展
徐容综述,缪飞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25)
【摘要】 综述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包括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及血氧水平依赖的皮
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在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边缘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边缘
磁共振弥散、波谱及功能定位成像在常规Mill的基础 上,作为进一步认识肿瘤的研究手段,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 可L20,21】,但它们在技术上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 还是有限的空间分辨率问题,常规3T磁共振的Tl加权图像 分辨率可达0.5rran×0.5nma×0.5mm。而DWI为大约2mm×

CT和核磁共振(MRI)在颅内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T和核磁共振(MRI)在颅内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T和核磁共振(MRI)在颅内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发布时间:2023-01-04T08:55:02.05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9期作者:林文彪[导读] 探究CT和核磁共振(MRI)在颅内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林文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广东汕尾,516600【摘要】目的:探究CT和核磁共振(MRI)在颅内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21.10.1~2022.10.1收治疑似颅内肿瘤患者300例,给予CT和MRI检查。

比较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

结果:MRI对颅内肿瘤患者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颅内肿瘤患者诊断中应用CT、MRI均有一定价值,诊断结果方面MRI相比于CT更加准确,是更为理想的诊断手段,应该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内肿瘤;CT;MRI颅内肿瘤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肿瘤形成后不断增长压迫血管与神经,导致患者神经、感知觉异常,威胁生命,生活质量下降[1]。

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颅内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需要采取有效、准确的诊断手段进行确诊,然后对患者开展相应治疗,切除肿瘤并预防并发症[2]。

临床上主要应用影像学检查对颅内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常用CT、MRI检查手段,各有优势和不足,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诊断手段选择。

CT对于颅内肿瘤的位置显示比较准确,MRI在软组织成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

因此,颅内肿瘤患者诊断中CT与MRI应用价值的争论从未停止,了解CT与MRI操作步骤、原理、效果对于提高颅内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有重要影响。

本次研究选择2021.10.1~2022.10.1收治疑似颅内肿瘤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探究CT和MRI在颅内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10.1~2022.10.1收治疑似颅内肿瘤患者300例,给予CT和MRI检查。

患者性别:男性166例、女性134例;患者年龄:37-84岁,平均年龄(59.68±5.31)岁;病程1-6个月,平均(4.05±0.48)个月;体质量21-25kg/㎡,平均(23.21±0.54)kg/㎡。

磁共振成像诊断MRI脑部疾病

磁共振成像诊断MRI脑部疾病
磁共振成像诊断MRI 脑部疾病
内容
一、颅脑正常MR体现 二、颅脑异常MR信号及病理意义 三、疾病诊疗
脑梗塞 脑出血 血管畸形 动脉瘤 静脉窦栓塞
一、颅脑正常MR体现
M, 1y
二、颅脑异常MR信号及病理意义
T2WI高信号(高、略高)依次:囊肿、水肿、某阶段出血、 缓慢血流、坏死、炎症、脱髓鞘、大多数肿瘤、变性等。
脑部旳主要病理变化:静脉高压性脑水肿、 静脉性脑梗死、出血等。
MR检验措施:一般检验、静脉MRA。
正常静脉窦 MRA
大家一起读片
男,19岁,曾经有头部外伤史
男77岁 眩晕
正常
男,17岁
思索题
1、新鲜与陈旧性脑梗塞(软化灶)MRI有何不同? 2、脑血肿急性期、亚急性期MRI旳T1WI上有何表
T2WI低信号(低、略低)依次:钙化、急性出血、含铁血黄 素
沉积、黑色素瘤等。 T1WI高信号:脂肪瘤、亚急性出血、高蛋白液体、不完全钙 化、
滞缓旳血流、血栓、增强扫描旳强化、黑色素瘤等。 T1WI低信号(低、略低)依次:囊肿、水肿、出血后期、缓 慢
血流、坏死、炎症、脱髓鞘、大多数肿瘤、变性等。
现?血肿旳慢性期在T2WI上有何特点? 3、血管畸形(AV-M)MRI平扫检验作出诊疗旳根据? 4、颅内动脉瘤(囊状)在MRI平扫及MRA上旳常见表
现分别是什么?
再见
囊变期(15天后):T1WI信号逐渐由高到低, T2WI
为水信号,T2WI病灶周围出现低信号环。
中线移位
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
外伤性
脑出血破入脑室(脑室铸型)
T2WI T1WI
脑出血 MRI
T2WI
脑出血 CT
2例陈旧性血肿 (外囊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脑结核病变
脑内肿瘤:胶质瘤、转移瘤等
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垂体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按其是否
分泌激素可分为非功能性腺瘤和功能性腺瘤。 功能性腺瘤:泌乳素、生长激素、性激素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 直径小于10m者为微腺瘤,大于10m者为 大腺瘤。肿瘤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
磁共振成像诊断 (MRI) 《3》
脑部常见肿瘤
中国石油中心医院 磁共振室 杨景震
内 容
一、脑肿瘤MR成像检查价值 二、脑肿瘤MR成像检查方法 三、常见脑肿瘤的MR诊断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转移瘤 垂体瘤 颅咽管瘤
听神经瘤
一、脑肿瘤MR成像检查价值与限度
MRI价值:
确定肿瘤部位、数目、形状、大小、比邻及伴随 的病理异常。 判断肿瘤的性质、内部结构及血供等情况。 显示神经束走行区,确定肿瘤邻近重要的脑功能
MR表现
微腺瘤 垂体柄偏移:微腺瘤的重要间接征象
肿瘤:T1低、T2高信号,小于10cm
动态MR增强:等信号
大腺瘤
64-65S
低信号
蝶鞍扩大、破坏、鞍底下陷
鞍内肿块,鞍上延伸 视交叉:受压、抬高
蝶窦、海绵窦改变
增强扫描:强化
垂体正常平片
垂体瘤平片
垂体正常MRI表现
右侧额叶星形细胞瘤 MR平扫及增强
胶质母细胞瘤CT平扫及增强
胶质母细胞瘤MRI平扫及增强
胶质母细胞瘤 MRI平扫及增强
星形细胞瘤MRI平扫及增强
中脑胶质瘤 MR平扫
鉴别诊断
单发性转移瘤 脑脓肿 炎性病变 急性血肿
脑膜瘤(meningioma)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多居于脑
区。用于减少手术损伤。
评价手术结果,有无肿瘤残留、复发。 MRI限度: 同影异病,同病异影;少见或复杂肿瘤定性困难
二、脑肿瘤MR成像检查方法
普通扫描 增强扫描 MRS 弥散成像 灌注成像
三、常见脑肿瘤的MR诊断
星形细胞瘤(astrocytic tumors) 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按照肿瘤的组织学分为6种类型:
外,与硬脑膜粘连。好发部位:矢状窦旁、脑
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
脑幕,少数位于脑室内。肿瘤包膜完整,血运
丰富,多由脑膜动脉供血,常有钙化。
组织学分为: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
砂粒型、血管瘤型等15型。
MR表现 肿瘤:T1等或略低、T2略高信号可伴钙化、囊变等 肿瘤周围:边界光滑、锐利,有时伴瘤周水肿 占位效应: 静脉窦侵犯:
MR表现
囊性病变(水信号) 囊实性病变 肿 实性肿块(均匀或不均匀) 瘤 平扫 坏死及囊变 瘤 周 占位效应
水肿、无水肿;脑积水
增强扫描: 无强化、轻度强化、明显强化、环状 强化、结节性强化
CT平扫
左侧颞叶星形细胞瘤 CT平扫及增强
CT增强
CT平扫 右侧额叶星形细胞瘤 CT平扫及增强 CT增强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Ⅰ级)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Ⅰ级)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Ⅱ级)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Ⅱ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 胶质母细胞瘤(Ⅳ级) 肿瘤血管较成熟; Ⅲ、 Ⅳ级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生长,肿瘤轮廓 不规则,分界不清,易发生坏死、出血和囊变,肿瘤血管丰富 且分化不良。
Ⅰ、Ⅱ级肿瘤边缘较清楚,多表现为瘤内囊腔或囊腔内瘤结节,
易出血、坏死、囊变。 MR表现 肿瘤:实性明显
增强扫描:强化,但类型各异
肺癌脑转移
多发性脑转移瘤
肺癌脑转移瘤CT平扫
肺癌脑转移瘤MR平扫及增强扫描
小脑髓母细胞瘤术后转移MR平扫及增强
平扫
增 强
肺癌脑及脑膜转移
鉴别诊断
胶质瘤
囊肿
邻近颅骨改变
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临近脑膜强化 “脑膜尾征”
CT平扫
右侧额区脑膜瘤 CT平扫及增强 CT增强
右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左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MR增强
CT平扫
CT增强
MR平扫
MR平扫T2
CT平扫
MR平扫
MR增强
静脉窦成像
女,67岁
MR平扫 CT平扫
MR增 强
占位效应:小脑、脑干
左侧听神经瘤CT平扫及增强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左侧听神经瘤+脑膜瘤
鉴别诊断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
桥小脑角区胆脂瘤
胆脂瘤
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s)
好发于中老年人,多来自肺癌、乳腺癌、前列
腺癌、肾癌和绒癌等,经血行转移而来。常为多发,
炎性病变
大家一起读片
胶质瘤Ⅲ级
平扫
增强
肺癌术后脑膜、颅骨、小脑转移
女,65岁。肺癌晚期,头晕、恶心、头痛
思考题
1、Ⅰ、Ⅱ级与Ⅲ、Ⅳ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主要不同 点是什么?
2、脑膜瘤增强扫描时,不同于星形细胞瘤的主要两个
特点是什么? 3、脑肿瘤MRI 检查时,除了显示肿瘤(直接征像)外, 还应该注意哪些其他的异常征像?
童多见,常位于鞍上,肿瘤分囊性和实性,囊性多
见,肿瘤多有钙化。 MRI表现 囊性病变为水样信号,壁清楚,钙化明显时,T2WI
有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
囊实性病变为混杂信号,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
病变区出血时,T1WI表现为高信号。
囊性颅咽管瘤
囊实性颅咽管瘤
囊性颅咽管瘤
CT平扫 颅咽管瘤(积血)
垂体瘤 CT增强扫 描
平扫
增强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垂体腺瘤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
鉴别诊断
垂体脓肿
垂体癌
鞍区脑膜瘤 颅咽管瘤 女性青春期生理改变
手术病理证实:垂体脓肿 病人伴有下丘脑综合征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起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属于良性肿瘤。儿
MR平扫
鉴别诊断
垂体脓肿 垂体瘤 鞍区脑膜瘤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
系成人常见的后颅窝肿瘤。起源于听神经鞘
膜,早期位于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
包膜完整,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MR表现
特定部位:桥小脑角区 肿瘤:T1WI低、T2高信号可伴囊变等;听神经增 粗 肿瘤周围:多无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