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醉学科发展历史回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学术组织
1893年出现了伦敦麻醉医学会(London Society of Anaethertists)。 1905年在美国成立了麻醉学会,1936年称为美国麻醉 学会(ASA)。1922年美国麻醉学会主编出版了麻醉 与镇痛杂志。 1925年国际麻醉研究会(IARS)成立。
1955年国际麻醉医师协 会联合会(WFSA)正式 成立。
ICU
1952年丹麦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丹麦麻醉医 师Bj rn Aage Ibsen坚持给患者气管插管实施 正压通气,使病死率从95%降低到25%,并且于 1953年在哥本哈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外科重 症监护病房(ICU)。 美国麻醉医师Peter Safer于1950年代发明了 心肺复苏技术,挽救了无数生命。Safer于 1958年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ICU,Safer也被称 为CPR之父。 美国加州大学的John Severinghaus发明了血 气分析,将危重患者的临床医疗安全提高到更 高的水平。
(三)正式成为独立学科阶段 (1979~1989年)
全国各地建立麻醉学专业委员会 专业杂志创刊发行 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系 1985
专业杂志创刊发行
《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80 徐州) 《中华麻醉学杂志》(1981 石家庄) 《临床麻醉学杂志》(1985 南京)
历史性会商
中国现代麻醉学先驱者
1949年初从美国回国 兰州国民党陆军中央医院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麻醉科 辽阳第201医院(1954) 解放军胸科医院(1956) 第一届中华麻醉学会主委
尚德延教授
向中国麻醉学的先驱者们致敬
中国近代麻醉学发展历史
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的麻醉史
(一)初创与早期发展阶段(1949~1966)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恢复阶段(1966~1979) (三)正式成为独立学科阶段(1979~1989) (四)快速发展阶段(1989~至今)
103型循环紧闭麻醉机 1956年上海制造
(一)初创与早期发展阶段 (1949~1966)
局部浸润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 持续硬膜外腔阻滞 静脉普鲁卡因全麻
第一本麻醉学专著
北京儿童医院 张金哲院士主编 1951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195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
麻醉及相关学科发展
1954年2月,上海施行首例二尖瓣狭窄闭式交界分离术 成功 1958年起北京、西安、上海相继开展了体外循环心内 直视手术 1958年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以此震惊了世界 1955年,王源昶教授两次报道体外心脏按压实施复苏 成功 谭蕙英教授介绍人工冬眠方法 进入六十年代,李德馨教授重点研究了脑复苏和血气 分析 王景阳教授发明了野战麻醉机 此外,上海和陕西近乎同时开展了针刺镇痛的研究
围术期医学
1981年,第26版Doland’s medical Dictionary给出解释:从病人因需 手术治疗住院时起到出院时止的期 限。
1988年11月,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 寿教授提出: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 进行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 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 间。
围手术期 概念的提出
华佗
华佗(公元145年~208年,安徽亳州 人) 中国古代麻醉学家,研制的“麻沸 散”记录在《三国志•魏书•华佗 传》,是世界最早应用全身麻醉的 记载。据传口服麻沸散后便失去知 觉,刮骨疗毒并无疼痛,1800多年 前华佗就曾施行过全身麻醉。 麻佛散的主要成分是中药曼陀罗、 乌头、大麻、闹羊花(羊踯躅)、 附子等。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恢复阶段 (1966~1979)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全国科学大会
谢荣教授
锡生藤
(三)正式成为独立学科阶段 (1979~1989年)
1979年8月22日成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历届主委副主委
副主委 吴珏 谢荣
第一届主委 尚德延
副主委
历代医书中记载了中药具有的 麻醉与镇痛作用
公元652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 公元752年王焘著《外台秘要》都提到大麻用于镇痛 1337年朱棣著《世医得效方》 1381年朱棣著《普济方》均载有草乌散的麻醉作用 1578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洋金花的麻醉作用,洋 金花即曼陀罗的干燥花,此药的主要成分为东莨菪碱、阿托品 与莨菪碱,其中东莨菪碱占80%以上 1642年张景岳的《资蒙医经》即有蒙汗药的记载,其成分为川 乌、草乌、闹羊花、乳香、没药等 1662年王肯堂著《诊治准绳》 1773年祁坤著《外科大成》也记载有草乌、川乌、天南星、蟾 酥等药组成的开刀药方,服用后患者接受开刀疗伤可不感疼痛。
Blood type Blood transfusion
现代外科学里程碑
Landstainer 血型1901 Wells 止血钳1872
Hemorrhage
出血
无菌术 麻醉 输血
1877 Bergmen 无菌观念
感染
Infection
1852 Lister 石炭酸, 抗菌技术
疼痛
Pain
Semmelweis 石灰水1840
2011年于布为教授提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一)初创与早期发展阶段 (1949~1966)
北京 上海 主要省会城市 麻醉科或麻醉组 麻醉学专科人员
(一)初创与早期发展阶段 (1949~1966)
以上海为基地 麻醉机、硬膜外及腰麻穿刺针、 导管、喉镜、气管导管、心电 图机、体外循环机等 乙醚、普鲁卡因、琥珀胆碱、 箭毒等
莫顿的墓志铭: “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酷刑; 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维多利亚女王与麻醉
1847年SIMPSON第一次使 用氯仿于分娩镇痛成功。 并于1853年用于英国维多 利亚女王的无痛分娩,使 得麻醉技术在欧洲得以快 速推广。 1847年,英国麻醉医师 John Snow编撰发行了第 一本麻醉学专著《乙醚吸 入麻醉》。
1964年南京首届麻醉学术会议
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组
(1964)
组长李德馨 副组长王景阳 《国外医学 麻醉与复苏》 《临床麻醉学杂志》
李德馨教授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恢复阶段 (1966~1979)
知识分子受冲击 教授受到了迫害 科研工作被停止 针麻和中麻研究
汤沐黎创作的油画《针刺麻醉》 1976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共四枚“医疗卫 生科学新成就”邮票,选取4个典型项目, 向世人宣传和展示我国六七十年代在医疗卫 生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其中,针刺麻醉位 列第一位。
谭慧英 金士翱 金清尘 曾因明
第二、三、四届主委
谢荣
副主委
孙大金 曾因明 盛卓人
第五届主委
金清尘
副主委
孙大金 曽因明 曾邦雄 庄心良 王俊科
第六、七届主委 罗爱伦
副主委
王俊科 薛张纲 田玉科
第八届主委 李树人
副主委 于布为 刘进 薛张纲 田玉科
第九届主委 吴新民
候任主委 刘进 副主委 熊利泽 薛张纲 田玉科 黄宇光
中国麻醉学的历史
麻 醉
1850年日本Seikei Sugita翻译
扁鹊
扁鹊(秦越人,原籍河北省内 丘市) 早在公元前386年,春秋战国时 代的曾为两人治病,先令这两 位患者饮下他配制的药酒,迷 死三日,他为这两位患者剖腹 探查而患者未感疼痛,实际上 是施行了全身麻醉。 (《列 子·汤问》 )
麻醉医生创造的第一
1933年Mayo Clinic 麻醉医生John Lundy建立第一 个血库,保证了临床手术的大量开展。 美国的产科麻醉医师Virginia Apgar于1952年发明 了Apgar评分,这成为新生儿评价和救治的经典指 标,沿用至今。
Pain
美国麻醉医师John Bonica在华盛顿大学医学 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汇集多个学科的疼痛 诊所,并于1973年发起建立了国际疼痛研究 联合会(IASP),开创了疼痛医学。
第十届主委 于布为
候任主委 熊利泽 副主委 黄宇光 薛张纲 姚尚龙 米卫东
第十一届主委 刘进
候任主委 黄宇光 副主委 姚尚龙 邓小明 米卫东 俞卫锋
第十二届主委 熊利泽
(三)正式成为独立学科阶段 (1979~1989年)
国门开放 1981年Drager麻醉机 安氟烷 异氟烷 泮库溴铵 欧美教授来华讲学 中国麻醉学专家参会进修
Morton乙醚 1846
1843英国皇家外科学院
三大障碍
一个基础 解剖
十九世纪(科学革命世纪)
美国国家医师节与Dr Long
1842-3-30 1993-3-30
现代麻醉的里程碑
1846年10月16日William Morton首次在美国麻省 总医院向大家演示了成 功的乙醚麻醉下完成了 外科手术,标志着现代 麻醉学的开始。
世界麻醉学发展简史
没有麻醉之前的外科手术
1、放血 2、捆绑 3、用棍子敲昏患者
李斯顿飞刀
在使用麻醉剂之前,由于手术时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极多, 迫使手术向快速方向发展。俄国外科医生皮罗果夫科三分钟 锯断患者大腿,半分钟切去患者乳房。法国名医让·多米尼 克·拉里24小时为200名病人做完了截肢手术。 在这些快刀中,最出名的是英国医生罗伯特·李斯顿,他以 手术奇快著称,人称“李斯顿飞刀”。在李斯顿经手的病例 中,有三个病例特别令人胆寒:他曾在两分半钟内切下患者 的腿,但由于用力过猛,同时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颈 部溃烂的少年,由于李斯顿的过分自信而导致误诊,当他开 刀切开患部时,少年立即喷血不止而死;他还创造了一起历 史上唯一死亡率达300%的手术纪录: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 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他的助手则被他失手切断手指,亦因 感染而死去,另一名无辜受害者是在现场观摩手术的一位名 医,被他刺中两腿间的要害,因恐惧而休克致死。
1994年Saidman在 ASA提出,“把围术期医学和疼痛治 疗看作同一个含义,因为这两者都清楚的表明了我们已 经或应该做的全部内容”。
2004年Miller北京全国年会预言:未来25年,麻醉医生 将成为手术病人围术期医学的专门人才”。 2008年景亮教授提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
2010年熊利泽教授提出,AACA2018主题“面对围术期 医学”
•谢荣罗爱伦李树人教授 •陈敏章部长会商 •申请麻醉科为二级学科 •一级临床科室 •1987
王府井台湾饭店
卫生部12号文件 麻醉学二级学科 临床麻醉 急救复苏 疼痛治疗 重症治疗
1989年5月3日
(四)快速发展阶段 (1989年~至今)
卫生部1989(12号) 老教授充分发挥作用 中青年医师学成回国 走出去请进来发展快
此后,来自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教 士医师大量使用乙醚和一定量的氯仿进行麻醉 完成外科手术。在中国的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 和临床工作中能够及时反映西方国家麻醉学的 进展,如1919年报道了使用larocaine或 bacaine做宫颈旁阻滞,1920年报道了可卡因气 管内麻醉。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麻醉技术和麻醉知 识有了明显地提高,蛛网膜下腔阻滞已经安全地 用于12~68岁的患者,报道的成功率达99.31%,相 关死亡率为0.063%。开展了包括臂丛神经阻滞和 股神经阻滞在内的各种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 的成功率为84%。硫喷妥钠和环丙烷等各种麻醉药 在西方国家首次使用后,很快就以中文的形式, 介绍到我国。 伴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后, 各地相继建立的教会医院。施行麻醉者除了传教 士,多为嬷嬷以及医学实习生。此后逐步转向外 科助手轮流做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