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热管理综述汇总
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与效率优化
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与效率优化在现代社会,车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旅行,车辆的性能和效率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出行体验。
而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与效率优化,则是提升车辆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
简单来说,热管理就是对车辆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分配。
车辆的动力系统,如发动机、电动机等,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导致部件温度过高,从而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例如,发动机过热可能会引发爆震、磨损加剧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发动机损坏。
因此,有效的热管理对于保证车辆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进行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呢?这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技术和措施。
冷却系统是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水冷系统通过冷却液在发动机内部循环,将热量带走并在散热器中散发出去。
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的冷却系统也应运而生。
比如,电子水泵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工作状态精确控制冷却液的流量,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油冷系统则在一些高性能车辆中得到应用,它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负荷工况下的散热需求。
另外,热交换器的设计和优化也能提高热管理效果。
例如,优化散热器的结构和材质,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同时,采用高效的中冷器可以降低进气温度,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从而提升动力性能。
除了硬件方面的改进,软件控制策略也在热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可以实时监测动力系统的温度、压力等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调整冷却系统的工作状态。
例如,在车辆刚启动时,由于发动机温度较低,ECU 会控制冷却液的流量较小,使发动机尽快达到工作温度;而在高速行驶或高负荷工况下,ECU 则会增大冷却液流量,加强散热。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车辆动力系统的效率优化。
效率优化的目标是在保证车辆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2024年汽车热管理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背景汽车热管理行业是指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空调系统等热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开放的推进,汽车热管理行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2024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换挡期,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崛起,汽车热管理行业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二、市场规模分析据统计,2024年中国汽车热管理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元,同比增长了XX%。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
同时,智能汽车的快速普及也带动了汽车空调系统的市场需求,使得整个热管理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三、行业趋势分析1.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汽车热管理行业将继续迎来新的机遇。
2.智能汽车技术的推动智能汽车市场不断扩大,智能汽车在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智能汽车技术的推动将促使热管理系统的研发更加智能化,提高燃油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3.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的重要性电动汽车的电池热管理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温会影响电池寿命和性能,因此电动汽车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将成为汽车热管理行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竞争格局分析目前,中国的汽车热管理行业竞争格局较为激烈,主要的竞争者包括国内外知名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制造商。
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
五、发展策略建议1.加强技术研发汽车热管理行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
建议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创新。
2.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汽车热管理产品涉及到汽车的安全和性能,因此企业应该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企业口碑和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研究报告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研究报告一、行业概述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是指对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器等部件进行热管理,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热量分散,提高整车的性能和寿命。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热管理技术成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和寿命等问题的关键。
目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主要包括散热系统、冷却系统和加热系统等方面。
二、市场需求1.安全需求: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温度过高会导致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热管理系统来控制电池的温度,防止过热。
2.性能需求: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和电子控制器也需要进行热管理,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和发挥最佳性能。
3.寿命需求:热管理系统可以延长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更换成本。
三、市场现状目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呈现以下特点:1.技术创新: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热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包括散热材料、散热结构和散热控制等方面。
2.市场竞争:由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前景广阔,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和投资,市场竞争激烈。
3.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也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提供了机遇和支持。
四、发展趋势1.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也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自动化控制和优化调节。
2.轻量化设计:为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热管理系统也需要进行轻量化设计,减少能耗和空间占用。
3.集成化发展:热管理系统将与整车系统进行更紧密的集成,提高整车的协同效应和减少能量损失。
4.能效提升: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将通过优化设计和控制策略,提高能效,减少能量浪费。
五、市场前景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未来几年将迎来快速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和政策的支持,热管理系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并逐渐向高端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十亿元。
六、市场竞争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的竞争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和综合实力。
汽车热管理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汽车热管理行业深度分析报告1. 引言汽车热管理行业是指对汽车发动机和车辆座舱进行温度调节和降温等控制的技术和产品。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行车舒适度的不断追求,汽车热管理行业在汽车配套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报告将对汽车热管理行业进行深度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驱动因素、竞争格局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2. 市场规模汽车热管理行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其产品包括汽车冷却系统、空调系统、加热系统等。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约为500亿美元。
在市场细分方面,冷却系统市场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是空调系统和加热系统。
3. 市场驱动因素3.1 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崛起。
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发动机热量排放更低,因此对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要求也更高。
这为汽车热管理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3.2 消费者对行车舒适度要求提升消费者对汽车行车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于车辆内部温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升级改进能够提供更好的座舱温控效果,从而满足消费者对舒适性的需求。
3.3 汽车智能化发展推动需求增长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汽车热管理系统也越来越多地与车辆的智能控制系统相结合。
智能化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驾驶者和乘客的需求和习惯进行温度调节,提供个性化的温控体验,进一步增加了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市场需求。
4. 竞争格局汽车热管理行业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格局。
主要的竞争企业包括德尔福、Valeo、博世等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此外,一些大型汽车制造商也开始逐步进入汽车热管理行业,通过自主研发和生产汽车热管理系统来满足自身供应链需求。
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5. 发展趋势5.1 智能化发展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汽车热管理系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介绍
新能源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介绍一、背景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热管理的对象为发动机、变速箱和空调等系统,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新增了动力电池、电驱动等热管理对象。
从内燃机到电动车零部件的变化燃油车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空调制冷系统,和以发动机为热源的座舱暖风系统。
其主要零部件包括机械式空调压缩机、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发动机暖风系统等。
传统燃油车汽车热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包括座舱、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
座舱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冷风、热泵暖风或PTC暖风,具有加热和制冷需求,主要零部件包括电动压缩机、电子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热交换器、PTC或者热泵冷凝器等。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空调热管理系统、电机电控冷却系统以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等模块或者总成,由上游水泵、冷凝器等零部件组装而成,为下游整车提供功能安全和使用寿命的保障。
新能源热管理系统产业链中产品更复杂:由于其热管理系统的覆盖范围、实现方式相较传统燃油汽车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对于零部件节能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相对更高。
上游零部件中新增了Chiller、PCT加热器、四通阀等零部件,中游热管理系统中的热泵空调系统、电池冷却系统使得系统复杂程度进一步上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系统品名图例作用电池、电机、电子设备等电子/电磁膨胀调节系统流量热管理系统阀电池、电机、电子设备等热管理系统冷却板内充冷却液,用于电池冷却电池、电机、电子设备等热管理系统电池冷却器电池系统换热电池、电机、电子设备等热管理系统电子水泵、水阀用于电池及电子设备水冷却减速器冷却系统油冷器、油泵电机和减速器冷却系统空调系统电动压缩机产生高压气体空调系统PTC/热泵通过加热或热交换产生热量空调系统膨胀阀控制制冷剂流量空调系统贮液器贮存制冷、过滤杂质与吸收水分空调系统冷凝器将冷却剂从气态变成液态,将其热量释放出来至周围空气中空调系统蒸发器让低温低压制冷剂吸收空气中热量关键部件解析小结: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部件趋于多样化和电气化,复杂性更高,带来新增市场机会。
汽车工程中的热管理
汽车工程中的热管理第一章汽车热管理的概述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热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汽车热管理主要涉及到引擎冷却、座椅加热、空调制冷等方面,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汽车在各种复杂环境下正常运行并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
在汽车工程中,热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领域,其在汽车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汽车引擎冷却系统汽车引擎冷却系统是汽车热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引擎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将热量排出,否则会对引擎产生严重的损坏。
冷却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热量从引擎中排出,从而保持引擎运行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冷却系统一般包括水泵、散热器、水箱、风扇和水管等部件。
第三章汽车座椅加热系统汽车座椅加热系统是为了在寒冷的天气中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
座椅加热系统一般采用电热片来进行加热。
座椅加热系统也需要进行热管理,避免因座椅加热过度导致火灾等危险。
在设计座椅加热系统时,需要考虑电路的可靠性和座椅的防火安全性。
第四章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是为了在炎热的天气中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一般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控制电路等部件。
在设计空调系统时,需要考虑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以确保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第五章汽车热管理中的新技术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热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技术。
比如,被动液冷技术、电动化空调技术、无泵冷却技术等。
被动液冷技术可以利用汽车废热来进行热管理,提高汽车的能源利用率。
电动化空调技术可以采用电动空调压缩机,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无泵冷却技术则可以采用材料的热导性来进行热管理。
结论总之,汽车热管理在汽车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关系着汽车的安全性、性能和舒适性。
未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热管理也将不断推陈出新,为我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
汽车热管理综述汇总
汽车热管理现状发展综述自从汽车产生以来,排放以及燃油经济性有关先进科学技术陆续应用到了内燃机上,汽车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内燃机燃烧系统、气体热交换系统以及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与改进方面,我们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性能,但是,在之后的35年,我们都在发动机及其动力总成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收获却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
幸运的是,现代工业已经发现并探索出了“最后的领地”—汽车热管理。
何为汽车热管理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是从系统集成和整体角度出发,统筹热量与发动机及整车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手段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的系统。
先进的热管理系统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发动机冷却系统与润滑系统、暖通空调系统(HV AC)以及发动机舱内外的相互影响,采用系统化、模块化设计方法将这些系统进行设计集成、制造集成,集成为一个有效的热管理系统。
其必须能根据行车工况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冷却强度以保持相应的部件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改善汽车各方面的性能,例如燃油经济型、驾驶舒适性等。
因此,开发高效可靠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发动机进一步提高功率、改善经济性所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因此采用先进的热管理系统设计理念,应用汽车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对汽车热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内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发动机冷却系统作为发动机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辅助系统,国内学者和企业对其研究一直在不断地深入和扩展。
在燃烧放热,活塞、缸套、气缸盖温度场与热负荷,缸内气体流动与传热,散热器设计,风扇设计优化,排气系统传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内对汽车整车或者整机的热管理研究并不成熟,还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对整车或者整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几个高校,如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而只有几所高校研究发动机的整机热管理,并且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整车的热管理研究,国内几乎没有可以承担的。
国内大部分企业主要针对某些零部件做单一的研究,并没有把部件统一起来作为整体来考虑。
汽车零部件热管理
汽车零部件热管理汽车零部件热管理是汽车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汽车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
汽车零部件热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汽车零部件的温度,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从汽车零部件热管理的意义、热管理的方法和热管理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汽车零部件热管理的意义在于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导致汽车零部件的温度过高,从而影响汽车的性能和安全。
例如,发动机过热会导致汽车熄火、爆缸等故障,制动器过热会导致制动失效等问题。
因此,汽车零部件热管理是汽车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热管理的方法汽车零部件热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散热、冷却和加热三种方式。
1. 散热散热是指通过散热器将汽车发动机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散热器通常采用铝制材料,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散热器的面积、增加风扇的转速等方式提高散热效果。
2. 冷却冷却是指通过水冷或空气冷却的方式将汽车发动机的温度降低。
水冷系统通常采用水泵、散热器、水箱等组成,通过水的循环来降低发动机的温度。
空气冷却系统通常采用风扇、散热片等组成,通过空气的流动来降低发动机的温度。
3. 加热加热是指通过加热器将汽车内部的温度提高。
加热器通常采用水循环或空气循环的方式,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传递到车内,提高车内的温度。
三、热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未来,汽车零部件热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用新材料新材料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和耐高温性能,可以有效提高汽车零部件的热管理效果。
2. 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如电子控制、智能化控制等可以提高汽车零部件热管理的精度和效率,从而提高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3. 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可以减少汽车零部件的热量产生,从而降低汽车的温度,提高汽车的热管理效果。
汽车零部件热管理是汽车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汽车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
汽车热管理典型案例
汽车热管理典型案例汽车热管理典型案例:1. 发动机散热系统:汽车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通过散热系统来保持发动机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散热系统通常由水泵、散热器、风扇等组成,通过循环冷却液来吸收热量并将其散发到空气中。
2. 空调系统:汽车的空调系统不仅可以调节车内温度,还可以帮助散热。
当发动机产生大量热量时,空调系统会利用制冷剂吸收部分热量,降低发动机温度,并将热量释放到外部环境中。
3. 制动系统散热:在制动过程中,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会引起刹车系统的温度升高。
为了避免制动系统过热,汽车通常会配备散热片或风道来增加空气流通,加速热量的散发。
4. 电池散热:电动汽车的电池组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需要进行散热。
为了保持电池的工作温度,电动汽车通常会通过风扇、散热片等散热设备来控制电池温度。
5. 座椅加热和通风系统:座椅加热和通风系统可以为驾乘者提供舒适的座椅温度。
通过在座椅上安装发热丝和通风孔,可以加热或通风座椅表面,提高座椅的舒适性。
6. 热反馈控制系统:为了提高热管理的效率,一些汽车采用了热反馈控制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车内外的温度,并根据温度的变化调整散热器、风扇等散热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实现最佳的热管理效果。
7. 燃油供应系统散热:汽车燃油供应系统中的燃油泵和喷油嘴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
为了避免热量积聚导致燃油蒸发或燃油系统故障,燃油供应系统通常会通过散热器或散热风扇来散发热量。
8. 汽车内饰散热:在夏季高温环境中,汽车内部温度往往会升高,给驾乘者带来不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汽车内饰设计了散热孔或散热网,通过排出车内热空气,降低车内温度。
9. 发动机预热系统:在寒冷的冬季,发动机的启动会变得困难,需要进行预热。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启动性能,一些汽车配备了预热系统,通过电热丝或燃油加热器来加热发动机冷却液或燃油,提高发动机的温度。
10. 防冻液:汽车在低温环境中,冷却液可能会结冰,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
整车热管理及能量管理
整车热管理及能量管理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整车热管理及能量管理成为了汽车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对于提高汽车的性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整车热管理是指对汽车热能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以保持车内舒适温度、提高发动机效率和延长零部件寿命。
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发动机产生的热量需要通过散热系统进行有效的散发,以避免过热对发动机和其他零部件造成损害。
同时,车内的热能也需要通过空调系统进行调节,以提供舒适的驾乘环境。
因此,整车热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发动机散热、车内空调和其他热源的热能分配和利用。
能量管理是指对汽车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尾气排放。
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汽车工程师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
在能量管理方面,一方面需要通过优化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减小内部摩擦损失来提高燃油经济性;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混合动力、电动化和轻量化等技术手段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尾气排放。
为了实现整车热管理和能量管理的目标,汽车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在整车热管理方面,他们通过优化散热系统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高散热效率;通过采用智能温控系统,实现对车内温度的精确控制;通过热回收技术,将发动机废热转化为有用能量。
在能量管理方面,他们通过改进发动机的燃烧系统和控制策略,提高燃烧效率;通过采用轻量化材料和优化车身结构,降低整车重量;通过混合动力和电动化技术,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
整车热管理和能量管理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汽车工程领域的多个学科,还需要与能源、材料和控制等领域进行紧密的合作。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汽车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整车热管理及能量管理是汽车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合理的热能分配和利用,以及能源的高效管理,可以提高汽车的性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汽车工程师们将继续努力,推动整车热管理和能量管理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综述和改进模型
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综述和改进模型引言:随着电动车的快速发展,锂电池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广泛应用于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等领域。
然而,锂电池在高功率放电和快速充电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给锂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寿命带来挑战。
为了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和延长其寿命,热管理方法成为一项关键技术。
本文将综述目前常用的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并介绍一种改进模型,以期为锂电池热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激发创新的思路。
一、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综述1.1 传统方法传统的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主要包括风冷、液冷和相变材料等。
风冷是通过空气冷却锂电池,适用于小功率的电动车辆。
液冷是将散热介质直接流过锂电池,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但会引入复杂的冷却系统。
相变材料则通过材料的相变过程吸收和释放热量,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热传递效率。
1.2 先进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电池的热管理效果,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先进的热管理方法。
其中,纳米材料增强的热散热器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更高的热传导效率,可以有效地提高热管理的效果。
微通道冷板是一种新兴的热管理技术,通过微小通道将冷却剂直接引导到锂电池上,提高了热传递效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采用石墨烯、等离子体和超材料等新型材料来改善热管理效果的方法。
二、动力锂电池热管理方法的改进模型基于以上综述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模型,旨在进一步优化动力锂电池的热管理效果。
2.1 温度感知改进模型首先要进行温度的感知和监测。
通过在锂电池组中嵌入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锂电池的温度分布和变化情况。
同时,通过优化传感器的位置与数量,可以更准确地掌握锂电池的温度变化。
2.2 热散热器设计在改进模型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热散热器设计,包括增强的散热片和纳米材料增强的热导管。
通过增加散热片的数量和表面积,提高了热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采用纳米材料增强的热导管,可以提高热导率,增加热量的传导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热管理效果。
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研究
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研究在现代汽车工业中,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车辆性能、可靠性以及燃油经济性要求的日益提高,有效地控制和优化动力系统的热量分布和温度水平显得尤为关键。
车辆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例如,内燃机在燃烧燃料时,其气缸内的温度可高达数千摄氏度;而电动车辆的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也会产生显著的热量。
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管理,将会对动力系统的性能和寿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首先,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零部件的热变形和磨损加剧。
以发动机为例,活塞、气缸等部件在高温下会膨胀,如果超出了设计允许的范围,就会影响其正常工作,甚至造成卡死等严重故障。
其次,高温还会使润滑油的性能下降,降低润滑效果,进一步加剧零部件的磨损。
再者,对于电动车辆的电池组来说,高温会加速电池的老化,降低电池的容量和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增加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严重威胁车辆的安全。
为了实现有效的热管理,汽车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其中,冷却系统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内燃机汽车,冷却系统通常包括水泵、散热器、风扇以及冷却液等部件。
水泵负责驱动冷却液在发动机内部循环,吸收热量;散热器则通过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将冷却液中的热量散发出去;风扇则用于增强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在电动车辆中,除了类似的液冷系统用于电池组的冷却外,还可能采用风冷等方式。
除了冷却系统,隔热技术也在热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在高温部件周围使用隔热材料,可以减少热量向其他部件的传递,降低对周边零部件的热影响。
同时,合理的设计动力系统的布局和结构,也有助于改善热量的分布和流动,提高热管理的效率。
近年来,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热管理系统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动力系统各个部位的温度、压力等参数,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精确地调节冷却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热管理。
汽车智能热管理技术
汽车智能热管理技术综述1.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概述发动机热管理系统(ETMS,Engin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种系统整体角度的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了发动机的燃烧、增压与进排气、冷却系统以及发动机舱的传热过程。
其目标是提高循环效率、减低热负荷,同时控制发动机部件的高低温极限、温度分布及其规律变化,以维持发动机的良好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应用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技术,可以将传热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精确地控制各个热流系统的温度,确保关键部件和系统以安全高效的方式运行。
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发动机的冷却能力,还有效控制和优化了热量传递过程,减小冷却系统的尺寸和功率消耗。
这样的综合考虑可以合理利用热能,降低废热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环境污染。
发动机热管理技术已成为提升发动机节能、降低排放、增强动力性、可靠性以及延长发动机寿命的重要手段。
2. 发动机热管理的研究现状在国外,大型汽车公司已经对动力系统主要部件以及热管理部件如散热器、中冷器等展开了相当成熟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关注单一部件的性能,还综合考虑整车动力性、经济性、排放、乘坐舒适性、可靠性等多方面因素,并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国外整车和发动机公司都在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然而,国内对发动机热管理的整体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限制在大学层面,整车企业和发动机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当前,对各子系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独考虑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优化,整车和发动机企业之间缺乏更深层次的合作研究,工作多集中在冷却系统的初级阶段。
这种局面导致了对热管理系统对整车性能的潜在影响认识不足,难以最合理地分配发动机产生的能量,减少能量的无效损耗,从而无法更好地控制发动机的工作环境,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优化3.1 热管理系统智能化控制风扇传统冷却系统中,采用机械驱动的冷却风扇,其转速取决于发动机的转速,难以准确控制冷却量。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分析报告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对环保和能源转型的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迅速。
作为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之一,热管理技术在这个领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分析。
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现状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技术主要涉及电池组热管理、电机及控制器热管理、空调系统热管理等方面。
其中,电池组热管理是关键,因为电池的性能和寿命直接受到温度的影响。
因此,对电池组的热管理需要更加精准和高效。
在电池组热管理方面,主要采用液体冷却和空气冷却两种方式。
液体冷却系统具有更高的冷却效率,但需要更复杂的管道和泵系统,且存在泄漏风险。
空气冷却系统虽然效率较低,但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热管理技术,如相变材料冷却、热管冷却等,也逐渐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应用。
三、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发展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热管理行业也在持续发展。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1.多元化热管理技术: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的热管理技术可能无法满足各种需求。
因此,多元化的热管理技术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液体冷却、空气冷却、相变材料冷却、热管冷却等。
2.智能化热管理: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热管理将成为可能。
通过传感器和算法,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新能源汽车的温度,提高热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3.高效能热管理: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效能的热管理成为关键。
高效的热管理可以减少能量的损失,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四、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挑战尽管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技术难题: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技术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如传热学、流体动力学、电子学等。
这需要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2.成本问题:目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成本较高。
为了降低成本,需要发展更经济、高效的热管理技术。
汽车热管理综述汇总
汽车热管理综述汇总汽车热管理是指对汽车发动机和车辆其他部件的热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汽车在各种工况下能够正常运行和高效工作。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汽车热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本文将对汽车热管理的相关技术和发展进行综述,以期能够全面了解汽车热管理的现状和趋势。
首先,汽车热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发动机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排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首先是冷却系统,它主要包括水泵、散热器、风扇和冷却液等组成部分。
冷却系统通过循环冷却液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器,再通过风扇将散热器中的热量排出车外。
冷却系统的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和工作温度控制。
第二个方面是燃油供给系统,它主要包括喷油嘴、燃油泵和燃油调节器等组成部分。
燃油供给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需求,控制燃油喷射的时机、量和压力,以确保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
第三个方面是空气供给系统,它主要包括进气歧管、气流计和节气门等组成部分。
空气供给系统的功能是将足够的新鲜空气引入发动机燃烧室,以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并根据发动机负荷和转速需求进行控制。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汽车热管理还包括了座椅加热、空调制冷、取暖通风、排气管排放控制等技术。
这些技术都是为了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能而开发的。
例如,座椅加热技术可以让乘客在寒冷的天气中感到温暖舒适;空调制冷技术可以在炎热的夏天保持车内的温度适宜;排气管排放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发动机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汽车热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创新和进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温度控制的精确化和个性化。
目前,大多数汽车热管理系统是基于发动机和外界环境的温度来进行控制的,但是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未来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将更加侧重于乘客个人的温度需求和偏好。
例如,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检测乘客的体温和舒适感受,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调节座椅加热和空调制冷系统的温度。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分析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分析背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石油资源的不断消耗,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重要选择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崇。
新能源汽车以电力为动力源,充电方便、绿色环保,但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问题也不容忽视。
因此,有效的热管理系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运行至关重要。
分析:1.热管理系统的作用: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主要负责控制和调节电池、电机、逆变器等关键组件的温度,保证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同时,热管理系统还能通过合理的热能回收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电池寿命,提高整车续航里程。
2.热管理系统的组成:(1)散热系统:包括电池散热器、电机散热器、逆变器散热器等,通过散热器散发热量,将闲置的热能释放到外部空气中,降低温度。
(2)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通过制冷循环提供制冷效果,降低温度。
(3)导热系统:包括散热片、散热管等,通过导热材料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导到低温区域,均衡温度分布。
(4)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感知各个关键部件的温度,并通过控制系统对热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
3.热管理系统的优化方向:(1)散热效率的提高:通过优化散热器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加强热量的传导和散发,降低关键部件的温度。
(2)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通过添加热能回收和利用装置,将废热转化为电能或热能,提高整车的能源利用效率。
(3)温度控制的精确性提高:通过精确的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关键部件温度的精确控制,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关键组件的影响。
(4)系统的安全性提高:通过添加温度保护装置和火警报警装置,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避免因温度过高引发的火灾等安全事故。
4.热管理系统面临的挑战:(1)散热系统设计复杂: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等组件尺寸较小,且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散热系统的设计和散热效果的提升较为困难。
(2)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废热回收和利用技术发展相对滞后,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汽车电控热管理
汽车电控热管理
一、冷却系统控制
冷却系统是汽车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控制发动机温度,防止发动机过热。
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对冷却水温度、发动机机油温度等参数进行监测,实现对冷却水泵、节温器、散热器等部件的精确控制,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
二、加热系统控制
加热系统主要通过对冷却水进行加热,为车内提供暖风。
ECU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车内温度和冷却水温度,根据设定的温度目标,控制加热元件(如电热塞或加热器)的开启和关闭,实现对车内温度的精确控制。
三、通风系统控制
通风系统负责车内空气的流通和过滤,对于提高车内舒适度和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ECU通过监测车内外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等参数,控制通风风扇的转速和空气进出口的开度,实现车内空气的循环和净化。
四、电池热管理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热管理对于保证电池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对电池温度进行监测和控制,实现对电池组的冷却和加热,保证电池在最佳温度范围内工作。
五、发动机热管理
发动机热管理主要涉及对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的控制。
ECU通过监测冷
却液温度和其他相关参数,控制冷却风扇和节温器的开启和关闭,确保发动机在最佳温度范围内工作,提高发动机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六、变速器热管理
变速器热管理主要是控制变速器的油温和油压,以保证变速器正常工作。
ECU通过监测变速器油温、油压等参数,对变速器的冷却系统和液压系统进行精确控制,避免变速器过热或过压故障。
汽车热管理 热桥效应
汽车热管理热桥效应
汽车热管理中的热桥效应是指在汽车部件中,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的热导率差异,导致热量在部件内部不均匀传递的现象。
热桥效应会影响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
热桥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电池热管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通常由多个电池单体组成,由于电池单体之间的热导率差异,会导致电池组内部的热量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2. 底盘热管理:汽车底盘上的不同部件,如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由于材料和结构差异,会导致热量在这些部件之间传递不均匀,影响底盘的性能和寿命。
3. 车舱热管理:汽车车舱内部的不同部件,如座椅、仪表板等,由于材料和结构差异,会导致热量在这些部件之间传递不均匀,影响车舱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针对热桥效应,汽车制造商和热管理技术供应商通常采取以下措
施进行优化:
1. 选择合适的材料:在设计汽车部件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的热导率差异,选择热导率相近的材料,以减少热桥效应的影响。
2. 优化部件结构:通过优化部件的结构设计,如增加热交换面积、优化热传导路径等,可以有效降低热桥效应的影响。
3. 采用热管理技术:采用热管理技术,如热泵系统、电加热器等,可以有效控制汽车部件的温度,降低热桥效应的影响。
4. 强化热管理:通过强化热管理,如优化冷却液循环、采用高效热交换器等,可以有效降低汽车部件的温度,降低热桥效应的影响。
总之,汽车热管理中的热桥效应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汽车制造商和热管理技术供应商共同努力,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部件结构、采用热管理技术等措施,降低热桥效应的影响,提高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舒适性。
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与效率提升
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与效率提升在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中,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和效率提升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不仅关系到车辆的性能表现,还对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驾驶体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车辆动力系统的热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对车辆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利用。
车辆在行驶时,发动机、变速器、电池等部件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散发,就会导致部件温度过高,从而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例如,发动机过热可能会引起爆震、磨损加剧等问题,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燃油经济性。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热管理呢?首先,冷却系统是关键。
传统的水冷系统通过冷却液在发动机内的循环,将热量带走并在散热器中散发。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加先进的冷却技术不断涌现。
比如,电子水泵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工作状态精确控制冷却液的流量,提高冷却效率;智能温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部件温度,自动调整冷却强度,实现精准的热管理。
除了冷却系统,隔热和保温措施也不容忽视。
在一些高温部件周围使用隔热材料,可以减少热量向周围环境的传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而在需要保持一定温度的部件上,如柴油发动机的燃油系统,采取保温措施可以确保其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
再来说说车辆动力系统的效率提升。
这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变速器的传动效率以及能量回收系统的利用效率等。
发动机作为车辆的核心动力源,其燃烧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通过优化进气、喷油和点火系统,可以使燃油在气缸内更加充分地燃烧,从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例如,采用涡轮增压和缸内直喷技术,能够增加进气量和燃油喷射精度,提升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
变速器在动力传递过程中也会存在能量损失。
现在,越来越多的车辆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变速器,如CVT(无级变速器)和双离合变速器。
这些变速器通过优化传动比和换挡策略,减少了换挡过程中的动力中断和能量损耗,提高了传动效率。
2023年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分析报告
2023 年能源汽车热治理行业分析报告2023 年1 月2目录一、能源汽车:扶摇直上,百花争鸣 (7)1、多因素助力能源汽车进展 (7)2、积分政策更为严苛,能源汽车进展势在必行 (8)3、补贴政策更为平缓,政策环境趋于缓和,2023 年补贴退坡节奏符合预期94、海外加速能源汽车普及,政策助力更为乐观 (10)5、车型数量提升,销量构造更加趋于合理 (11)6、能源产品逐步成熟,产品力逐步提升 (12)7、主要原材料本钱下行,供给更大降价空间 (13)8、格局:一枝独大向百家争鸣转变 (13)二、能源汽车为热治理进展带来全契机 (15)1、热治理必不行少,能源汽车单车价值量提升 (15)(1)热交换器在汽车上必不行少 (15)(2)从安全、性能、寿命三方面衡量,能源汽车热治理要求更为苛刻 (16)(3)电池能量要求越来越高,能耗要求越来越低 (17)(4)随着能源汽车市场的渐渐壮大,热治理的范围、实现方式以及零部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8)(5)能源车热治理系统具有更高的单车价值量 (18)(6)随着能源市场渐渐兴起,电动化升级给生零部件带来较大的纯增量市场192、电池热治理系统:液冷的电池热治理方案将成为首选,CO2 冷媒具备独特优势 (21)(1)风冷:其构造简洁且本钱较低,无需铺设管路,但对应效率较低 (22)(2)液冷效率高,电池温度均匀性优异,是将来热治理进展的主要方向 (23)(3)液冷在能源车热治理系统中渗透率提升 (23)(4)HFC-134a 时代落幕,冷媒大势所趋 (24)(5)CO 是热泵空调最正确选择,长期优势明显 (25)(6)CO2冷媒关键零部件技术日渐成熟,处于爆发前夜 (26)3、空调系统:电动压缩机为最核心部件 (26)(1)压缩机是制冷系统中最关键的一环 (27)(2)压缩机市场集中度较为集中,奥特佳为国产品牌龙头 (28)4、格局:外资品牌照旧强势,国内厂商加速推动 (28)(1)全球竞争格局:国际厂商占据着全球主要市场份额 (29)(2)国内的能源车热治理厂商相对国外传统厂商具外乡配套及本钱优势,有望快速抢占能源车热治理市场 (31)三、低温热治理前景宽阔,热泵为高效解决方案 (33)1、低温电化学反响不活泼,高效热治理为现行最优解决方案 (33)(1)低温下电化学反响不活泼是电池冬季续航降低的主要缘由 (33)(2)低温下使用锂电池易造成不行逆的容量损伤和潜在危急 (34)(3)各类正极材料的抗低温力气均不一样,NCM811 电池相对抗冻 (34)(4)高效热治理是当前最可行的冬季续航治理方案 (35)2、热泵空调系统逐步普及,将来深度替代市场宽阔 (35)(1)PTC 能耗较大,对电动车续航影响较大 (36)(2)热泵空调热效率表现突出 (37)(3)国家厂商在热泵把握和标定领域具有优势 (39)3、特斯拉:高度集成热治理系统,引领行业进展 (40)(1)早期雷诺Zoe 热泵治理系统 (40)(2)特斯拉:高度集成热泵系统 (41)四、相关公司 (43)1、银轮股份:热治理领导者,后处理迎来风 (43)2、三花智控:全球制冷元器件龙头,阀类产品全球竞争力领先 (44)3、中鼎股份:非轮胎橡胶件龙头,加速布局能源领域 (45)4、克来机电:二氧化碳管路优质供给商 (45)5、奥特佳:空调压缩机龙头,热治理稳步开拓 (46)五、主要风险 (46)1、地方政策落地不达预期 (46)2、能源汽车进展不及预期 (46)3、行业竞争猛烈,产品价格下降超出预期 (46)4、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产品开发不及预期 (47)5、原材料本钱波动 (47)能源热治理迎宽阔增量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热管理现状发展综述自从汽车产生以来,排放以及燃油经济性有关先进科学技术陆续应用到了内燃机上,汽车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内燃机燃烧系统、气体热交换系统以及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与改进方面,我们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性能,但是,在之后的35年,我们都在发动机及其动力总成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收获却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
幸运的是,现代工业已经发现并探索出了“最后的领地”—汽车热管理。
何为汽车热管理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是从系统集成和整体角度出发,统筹热量与发动机及整车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手段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的系统。
先进的热管理系统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发动机冷却系统与润滑系统、暖通空调系统(HV AC)以及发动机舱内外的相互影响,采用系统化、模块化设计方法将这些系统进行设计集成、制造集成,集成为一个有效的热管理系统。
其必须能根据行车工况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冷却强度以保持相应的部件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改善汽车各方面的性能,例如燃油经济型、驾驶舒适性等。
因此,开发高效可靠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发动机进一步提高功率、改善经济性所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因此采用先进的热管理系统设计理念,应用汽车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对汽车热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内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发动机冷却系统作为发动机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辅助系统,国内学者和企业对其研究一直在不断地深入和扩展。
在燃烧放热,活塞、缸套、气缸盖温度场与热负荷,缸内气体流动与传热,散热器设计,风扇设计优化,排气系统传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内对汽车整车或者整机的热管理研究并不成熟,还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对整车或者整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几个高校,如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而只有几所高校研究发动机的整机热管理,并且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整车的热管理研究,国内几乎没有可以承担的。
国内大部分企业主要针对某些零部件做单一的研究,并没有把部件统一起来作为整体来考虑。
对于小型轿车来说,冷却系统趋于向高性能方向发展,电控应用技术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重型车辆来说,改变并不是很大。
重型汽车热管理系统基本结构在过去的40—50年里变化不大,有些部件(冷却液泵和节温器)的设计基本上没改变过。
传统的节温器通常采用的是注蜡式节温器,它只能在一定的冷却液温度(80一85℃)内进行单点控制(节温器在85℃时开启,80℃时关闭),不能满足未来的冷却系统对冷却液流量精确控制的要求。
研究表明。
在25℃大气温度时,路上运行的负载车辆,其节温器打开(大循环)时间仅占总时间的10%。
另外,也是因为发动机制造商仅对节温器和冷却液泵有具体的要求,而汽车制造商对风扇和散热器有特殊的要求。
所以,这种传统的彼此分开的热管理设计无法使系统最优国内郭新民等对装载机冷却系统控制装置进行了研究,该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风扇和水泵由液压马达驱动,利用单片机根据冷却水温度的变化调节电磁比例溢流阀的溢流量以实现冷却风扇和水泵转速的自动调节。
通过试验结果,我们可得出,低温预热时,该控制装置可使预热时间减少50%,提高了暖及速度,预热阶段节约燃油43%。
另外,还有张钊等对某发动机电控冷却系统进行了试验和仿真计算,最后结果表明,先进的智能化电控冷却系统技术,可使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均能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大幅度提高冷却系统效能,减小泵损失,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
而厂家,也有单位对发动机热管理投入了很大了精力。
2007年,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客车采用了发动机热管理技术,能够精确控制发动机冷却水温度(86~95°),行驶百公里可以节约燃油5%~10%。
另外,潍柴也对发动机的热管理也在进行相关的研究。
另外,有一点我们值得注意,就是我们国内的实验条件还不完善。
只有某几所大学可能才有最基础的实验条件。
大部分高校或者企业并没有完整的热管理实验平台。
例如,清华大学建设有国内第一个汽车热管理系统试验平台。
该试验平台为汽车热管理,特别是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的技术研究提供相应的平台技术支持。
同济大学倪计民等建立了发动机热管理系统试验平台,试验平台包括驾驶室取暖器、节气门加热装置、发动机罩等,结构与整车相同可以研究热管理系统中各部件的工作特性,进行发动机各种工况的热性能试验研究。
浙江大学谭建勋等进行了工程机械热管理系统试验平台的开发。
该试验平台能够较准确地测量系统各部件热特性参数,同时也可以评价整车的冷却系统性能,优化整车的散热系统匹配设计。
而真正这对于我们内燃机车的整车热管理还是几乎没有,所以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发动机冷却和温度控制,其中包括对发动机、机油、润滑油、增压空气、燃料、电子装置以及排气再循环(EGR)的冷却和对发动机舱及驾驶室的温度控制等。
而发动机的热管理在国内相对整车热管理来说研究比较多;对于整车的热管理研究,由于限于试验条件及技术原因,在国内还几乎没有。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整机的热管理系统,2 发动整机热管理研究2.1发动机热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发动机按冷却方式可以分为水冷发动机和风冷发动机;水冷发动机冷却效果好,是最常用的。
而风冷发动机主要应用于沙漠地区的军用车辆上,应用并不广泛。
因此,以下主要介绍水冷发动机的热管理研究现状。
水冷发动机通常采用闭式强制循环冷却系统,主要由冷却水套、水泵、风扇、散热器、节温器、循环管路等组成。
由于组成冷却系统的部件众多且结构复杂,加上发动机运行工况的多样性,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总体上来说,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循环冷却水量、冷却空气流量、冷却水道结构和散热效率。
而现行的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基本上还是几十年前的结构,并没有大的变化,如图1。
大部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还是传统的被动系统,只能有限地调节发动机和汽车的热分布状态,不能精确控制循环冷却液量和冷却空气流量,因此也不能使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内。
如图1所示,冷却系统的风扇和水泵还是由发动机驱动,因此,冷却介质流量要取决于发动机的转速。
这些都导致了系统不能按照发动机的实际的冷却需求供给冷却介质,从而导致了发动机的工作状况恶劣,燃油消耗高,排放量大等。
另外,在发动机热管理研究中,国内大部分厂家并没有从整体考虑整机的热管理。
他们把冷却系统与润滑系统分离开来考虑,而不是从系统集成及整体角度出发来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过程,使得能量利用率较低。
同时还会造成大负荷时关键部件冷却不足、中小负荷时冷却过度,以及发动机停机后关键部件温度过高的等问题。
因此,发动机热管理系统这就对现代发动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能满足汽车动力系统在各种工况下运转时的需要,还能保证关键区域具有足够的冷却强度,另外还要降低整机的散热量,减小对整机热管理系统的散热要求。
图1. 传统的汽车冷却系统2.2现代汽车发动机整机热管理研究方向对于单独的冷却系统主要研究的是发动机冷却部件的散热情况,而发动机热管理则涉及发动机全系统及整车。
将冷却系统研究整合到发动机热管理中,能充分考虑冷却系统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将冷却系统的效率提高到最理想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冷却系统的功用。
对于发动机的热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2.2.1 结构设计的优化结构优化也就是改进水套的结构,使冷却液的流动分布最优化。
下面主要介绍两种应用,即“精密冷却”和“分流式”系统。
“精密冷却”是近十几年提出才提出的新名词;它最早是Cloudh M.J是1992年提出的,即能利以达到最佳的温度分配用最少的冷却。
而精密冷却系统的设计关键在于确定冷却水套的尺寸,选择匹配的冷却水泵,保证系统的散热能力能够满足发动机低速大负荷时关键区域工作温度的需要。
热关键区域需要接受强烈的冷却,同时非关键区域要依赖于汽缸盖与机体的结构的热传导,这会导致更多的温度分布,减少热应力并且缩小汽缸与汽缸之间的温度差异。
而精密冷却对于汽油机来说,其潜在的优势是较低的摩擦,更快的加热,爆震阻力加大以及气缸与气缸之间温度差异性更小;最终来说,它降低了燃油消耗和排放。
另外,通过研究表明,采用精确冷却系统的发动机,在整个工作转速范围内,冷却液流量能降低40%,尤其适用于机体内纵向流的动的精密冷却。
还有一点要注意,由于抗爆性的改进和铝制汽缸盖的广泛应用,因此相比柴油机而言,精密冷却更适合于汽油机。
图2.发动机精密冷却系统的应用除了“精密冷却”理念,另外还有一种著名的理念,即分流式冷却系统设计,这也是国外提出的。
主要思想就是,把汽缸盖和汽缸体划分为不同的冷却回路,也使得它们具有不同的温度。
我们希望发动机理想的工作状态时,汽缸盖温度低而汽缸体温度高。
这是因为较低的汽缸盖温度有利于进气和改善排放,二较高的汽缸体温度有利于减低摩擦损失,改善燃油经济性。
简单的来说,就是分流式冷却系统的优势在于使发动机各部分在最优的温度设定点工作,达到较高的冷却效率。
无论是精确冷却系统还是分流式冷却系统,都要求对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必要的改进以优化冷却液流动,同时还需要相应的程序进行控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从设计和使用角度看,分流式冷却和精确冷却相结合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有利于形成理想的发动机温度分布,满足发动机对未来冷却系统的要求。
2.2.2 智能化控制采用电子驱动级控制冷却水泵、风扇、节温器等部件,可以通过传感器和电子芯片根据实际的发动机温度控制运行,提供最佳的冷却介质流量,实现热管理系统控制智能化,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国外Valeo Engine Cooling(VEC)公司在1992年开发出了一种由电控水泵、电控节温器和电动风扇组成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该系统可以节省燃油5%,降低HC排放10%,但氮氧化物排放增加10%-20%,原因是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升高致使燃烧温度升高。
另外,他们在1999年又提出了在发动机上配置一种名为THEMIS的先进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其主要部件包括电控水泵。
电控节温器和电控风扇,其中风扇的转速根据冷却液温度和空气调节循环参数来调节,从而能够降低噪声和燃料消耗。
不光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了提高,同时氮氧化合物水平也保持不变。
另外,Paget等在一辆中型军用货车上安装了先进的热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部件集中安装在驾驶舱后侧的热管理系统模块舱(驾驶室影响模块舱进气)中,舱内包括动力系统的散热器、水冷中冷器的散热器、混合水箱、电控风扇、电控水泵和电控节温器,而中冷器和机油冷却器位于动力系统附近。
试验结果表明,系统采用PID控制,动力系统的冷却液温度控制比较精确,波动小于5℃,暖机时变速器机油升温到80℃时间减少约50%.稳定状态燃油经济性改善5%~20%。
当然,国内也有些公司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是只是处于初步阶段。
如上文说的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就采用了发动机热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