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乳菇的简易组织分离法初探
松树菌
枞菌创建词条目录• 简介• 分类• 外形特征• 生长分布[显示全部]简介[回目录]学名: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deliciosus的意思是美味别名参考:枞菇、枞树菌、松树菌、松菌、重阳菌、雁鹅菌、琼菌、电花菌分类[回目录]枞菌按颜色分,分乌枞菌和红枞菌;按生的季节分,分三月菌、六月菌和重阳菌。
一般来说,三月菌、重阳菌是乌枞菌居多,而六月菌几乎都是红枞菌。
红枞菌虽然颜色好看,但相比于乌枞菌味淡一些,鲜味稍次。
而乌枞菌则是鲜美清爽、香气扑鼻,是真正难得的上上品。
外形特征[回目录]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4-10(15)cm,扁半球形,中央粘状,伸展后下凹,边缘最初内卷,后平展,湿时粘,无毛,虾仁色,橙色和褐色,有或没有颜色较明显的环带,后色变淡,伤后变绿色,特别是菌盖边缘部分变绿显著。
菌肉初带白色,后变胡萝卜黄色。
乳汁量少,桔红色,最后变绿色,菌褶与菌盖同色,稍密,近柄处分叉,褶间具横脉,直生或稍延生,伤后或老后变绿色。
菌柄长2-5cm,粗0.7-2cm,近圆柱形并向基部渐细,有时具暗橙色凹窝,色同菌褶或更浅,伤后变绿色,内部松软后变中空,菌柄切面先变橙红色,后变暗红色。
生长[回目录]夏秋季节农历6月--9月在马尾松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夏季生出来的是橘黄色,秋天生出来的是褐色。
夏天时晴时雨的季节,在幼枞树林(7、8年)里喜欢生长,在年龄老的枞树林里也生长,但是数量没有幼枞树林里长的多,秋季在气温较低的阴雨连绵的天气也生长,但是长出来的是褐色,外型跟夏季生来的一模一样,只是颜色不同。
分布[回目录]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湘西北地处云贵高原东麓,属武陵山中心地带,是其主要的产地.),湖北鄂西地区与湘西接壤区有大量野生长。
贵州地区和湘西接壤区也有大量野生长。
可食用。
味道柔和,口感较脆,香味浓郁,在烹饪时很远都可以闻到香味,是这种菇的特点,烹饪时不可以盖锅盖。
往往野生产量大,便于收集、加工、销售。
野生松乳菇菌种分离与培养特性的研究
1.5.3 “ 松 树 锯 木 屑 ”及“ 松 树 根 条 块 ”对 松 乳 菇 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母种菌丝体分别接种在这两种培养料内或条块表 面,于 2 5 ℃,9 5 % 的恒温、恒湿箱中培养 3 0 d ,每天 观察记录其生长情况。
采集孢子 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手术刀将消毒 处理后的菇柄切去,掀开烧杯,将其迅速插在支架上, 菌褶向下正对敞口的培养皿,盖好烧杯,用无菌水浸 湿纱布,并用纱布塞好烧杯边缘。将此装置静置 1 ~ 2 d ,在培养皿内收集到粉末状孢子。
接种培养 按无菌操作,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孢子, 在平板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倒置于 25 ℃恒温箱中培养, 待孢子萌发形成菌落时,挑取形成早的单个菌落的菌丝进 行转皿进一步分离纯化,再挑取生长快、长势好,无杂 菌污染的菌丝移入斜面培养基表面,25℃培养 10d 后菌丝 长满斜面,即为松乳菇母种( 下文简称“母种”) 。
单个菌落长满平皿时间 (h) 142 171
平皿内现蕾时间 (h) - -
制备 18 个无菌母种平板培养基(平板直径为9.0cm), 每皿表面中央点种一处近乎等量的母种菌丝体,分别倒 置放入 1 8 、2 0 、2 4 、2 6 、2 8 、3 0 ℃等 6 个不同温度 的温箱中培养 7 d ,每天观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各设 3 次重复。
收稿日期:2003-09-16 作者简介:周传云(1950-),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基础研究
食品科学
2004, Vol. 25, No. 8 67
野生松乳菇菌种分离的研究
要是与松树的根部形成菌根 ;此菌富含多种氨基酸 菇菌丝生长最差 , c 种营养糖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
和维生素 ,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 ,深受国内外欢 这是因为 ,c 种培养基中含有0. 5 %的葡萄糖和0. 5 %
迎 。由于此菌属于菌根菌 ,所以人工培养较困难 ,我 的蔗糖 ,其中少量的葡萄糖可以被菌丝迅速利用 ,对
因素
营养糖种类 6 6. 5 7 7. 5 6 6. 5 7 7. 5 6 6. 5 7 7. 5 6 6. 5 7 7. 5 93 95 90 79
23. 25 23. 75 22. 5 19. 75
4
pH值 a b c d b a d c c d a b d c b a 93 88 85 91
23. 25 22
们通过试验摸索出一种培养这种菌的有效方法 ,可 菌丝生长起到了诱导的作用 ,而少量的蔗糖则起到
以在脱离松根的条件下培养这种菌 。
了长效糖的作用 ,利于菌丝后期的生长 。而 a 种培
1 材料与方法
养基中不含有任何外加糖 ,既不利于菌丝初期的生 长 ,也不利于菌丝后期的生长 。
1. 材料 以新采集的野生松乳菇子实体为分离材料 ;以
其中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虽然在15菌丝生长最慢但是菌丝粗壮当温度在30菌丝粗壮洁白生长最快最适于菌丝生长对菌丝生长并没有明显变化只有当之间时菌丝才随着可以看出松乳菇菌丝在养基上生长最慢产色素迟而在材料以新采集的野生松乳菇子实体为分离材料以上材料来源于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根据pda培养基中土壤液种类的不同分为培养基为纯pda培养基为pda中加入松根土提取液培养基为pda中加入生长松乳菇子实体的土壤提取液培养基为pda中加入普通的松林土提取液根据pda中加入营养糖的不同分为的汞进行表面消毒处理15min
碳源和氮源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表 2 不同氮源培养基中菌丝的平均生长量 Table 2 Mycelial mean yield in the media with 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s
各重复的菌丝体产量
菌丝平均生长量
Mycelial yield in different repetitions
Key words L actari us deliciosus ; C2source ; N2source
书 讯
新西兰科学院高益槐教授和高鹤先生合作编著的《神农仙草 ———现代科学论 灵芝》一书 ,最近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硬面精装 ,32 开 ,369 页 ,36 万字 ,另附 26 页彩色图版 。本书收集了当前国内外灵芝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容丰富详尽 ,还 收集了灵芝以外其他各种真菌的药理 、药剂资料 ,是药用菌科研工作者 、医药工作 者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
12. 6 12. 4 11. 6 13. 0
12. 4 12. 0 11. 3 10. 8
12. 8 11. 8 14. 3 13. 3
6. 7
5. 0
7. 0
6. 0
6
13. 0 0. 0 0. 0
10. 6 10. 3 12. 8
6. 2
菌丝平均生长量 差异显著性
Mycelial
Significance of
关键词 松乳菇 ; 碳源 ; 氮源 中图分类号 : S646. 19 ; S601 文献标识码 : A
松乳菇 ( L actari us deliciosus ) 属于红菇科 ,乳菇属 ,又名松树蘑 、松菌 、寒菌 ,每年春末夏 初及秋季在松林中发生 。它是一种与马尾松 、红松等松属林木共生的典型菌根菌〔1〕,有较强 的专一性 。国内曾有人研究过松乳菇的驯化和生物学特性〔2〕,但由于未充分认识其特殊的营 养要求和生态条件 ,至今难以人工驯化〔3〕。试验结果表明 ,松乳菇较易组织分离 ,但在培养基 上生长极慢 ,而且菌落容易黄灰老化 。国内有关松乳菇碳 、氮源的研究文献较少 。笔者就常见 的几种单糖 、二糖 、多糖和有机氮 、无机氮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试验 ,以期为研究松 乳菇的营养条件和松乳菇的驯化提供理论依据 。
马尾松外生菌根真菌—松乳菇的研究
马尾松外生菌根真菌—松乳菇的研究杨艳美【期刊名称】《《吉林农业C版》》【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1页(P85-85)【关键词】松乳菇; 外生菌根真菌; 马尾松【作者】杨艳美【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林业局高乐山林业管理站湖北咸丰 445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48幼苗菌根(Mycorrhiza)是真菌与植物的根系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共生体,按照菌根真菌在植物根部的着生部位和形态特征分为内生菌根、外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三大类型,松科、桦木科、壳豆科中的大部分树种一般形成外生菌根,外生菌根是林业重要的菌根类型。
近些年来,外生菌根技术已经在林业生产领域进行了不断尝试,主要包括林木引种、育苗、幼苗根部病虫害的防治、造林等领域,在这些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特别在育苗造林阶段,通过菌根技术接种菌根真菌,能够大幅度增强幼苗的质量,造林后缩短缓苗期,促进树木良好生长。
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与松、杉、柏等树种形成外生菌根,由于其特殊的营养方式、生态条件及子实体分化所需条件,暂时还不能进行人工栽培。
因此,松乳菇的人工栽培目前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
试验从马尾松林下分离出菌根真菌松乳菇,研究了松乳菇的培养特性及栽培种制备条件,并用此栽培种接种马尾松幼苗,测定了松乳菇对马尾松的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为马尾松菌根化苗木技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菌种及树种松乳菇子实体、马尾松种子。
1.2 培养菌种所用培养基PDA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
1.3 土壤条件及处理供试土壤为黄砂壤,土壤用甲醛水溶液浇灌,施药后用塑料薄膜覆盖4昼夜后,揭膜挥发甲醛。
1.4 苗床设计设置接种和不接种(对照)两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进行随机排列,小区面积设置为1m×1m,设隔离物,接种方法为土壤接种法,苗床不施肥。
1.5 幼苗取样及统计分析在幼苗生长约7个月时进行随机取样,取样量为30株,测量指标有主根长、侧根数、生物量、地径、感染率、苗高及植株各部分N、P、K等元素的含量。
松乳菇松林下栽培及产菇情况初步研究
第47卷第5期2020年10月江苏林业科技Journal0^Jiangsu Forestrr Sciencc&TechnologyVol.47No.5Oct.2020文章编号:1001—7380(2020)05—0028—04松乳菇松林下栽培及产菇情况初步研究郑华英,徐丽丽,徐明(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53)摘要:用编号为Cfcc83417和SLD01的2种松乳菇菌种分别在3个栽培种培养基上接种培养,结果显示松乳菇栽培种培养基配方③(松木屑38.5%+棉子壳45.5%+麦麸10%+过磷酸钙3%+糖、玉米粉和石膏各1%)的培养效果最佳。
夏秋抽出“弧形”槽沟播菌种后,秋末、初冬菌种槽边分别长出32个和51个子实体,且出丛生菇比较多,出菇的生长与野生菌相似。
这说明通过驯化栽培,可获得较多的松乳菇菌菇。
比较不同马尾松林地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认为适宜播种松乳菇菌种的马尾松林下土壤矿质元素含量:钙为(1.23±0.06)g/kg,钾为(32.52±2,14) g/kg,镁为#0.29±0.02)g/kg,铁为#15.89±0.42)g/kg,磷为(0.20±0,06)g/kg,锌为#58.98±3.40)mg/kg。
关键词:松乳菇;培养基;出菇;现蕾;土壤矿质元素;含水率中图分类号:S151.9+3;S646.1+5文献标志码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L.)Gray]属红菇科(Russulaceaa)乳菇属大型真菌,常与松属树种共生,又名雁来蕈、乌松菌、松树蘑)1],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以及我国江苏、浙江、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几个省份)2-]+松乳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糖、膳食纤维、脂肪酸、维生素等,近年来更是发现其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抑菌、免疫调节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是药食两用的山林珍品)5-]+本文继松乳菇菌种固体培养基筛选研究的基础上,对松乳菇栽培种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并对马尾松林地播种松乳菇的产菇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香菇组织分离方法
试剂与培养基
制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 ,如孟加拉红培养基、 PDA培养基等。
菌种选择与准备
菌种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香菇品种。
菌种活化
将选定的香菇菌种在PDA培养基上进行活化,使 其恢复活力。
菌种扩大繁殖
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到更大的培养基上,进行扩 大繁殖,以便后续的组织分离。
组织分离操作步骤
选取菌株
03 香菇子实体分离法
子实体采集与处理
采集成熟、健康的香 菇子实体。
将子实体切割成合适 大小的小块,一般约 为1-2cm。
将子实体清洗干净, 去除杂质和残留物。
无菌操作技术
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操作 。
使用70%酒精或0.1%次氯酸钠 溶液对子实体进行表面消毒。
用无菌水冲洗子实体,去除消 毒剂残留。
湿度控制
维持适宜的湿度,以防止菌种受潮或过于干燥。
3
空气质量控制
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避免有害气体积累。
06 香菇组织分离方法的优缺 点及改进方向
香菇组织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分离方法简单易操作,对设备要求不高,适合小规模实验或分离少量菌株。
可以获得较为纯的菌丝体,减少了杂菌污染的可能性。
香菇组织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香菇组织分离的应用场景
香菇组织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香 菇菌种选育、品种改良等领域;
通过该技术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 菌丝体培养物,为进一步研究香 菇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
等提供材料;
此外,香菇组织分离技术还可以 用于生产食用菌菇类食品,如香 菇酱、香菇罐头等,提高产品的
品质和安全性。
02 香菇菌丝分离法
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离技术,提高香菇菌株 的纯度和产量。
松乳菇的研究与开发
松乳菇的研究与开发杨明毅1 徐 虹2(1.湖南金健米业股份公司 常德 415000 2.南京化工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 210009) 松乳菇(L aclari us deliciosus),又名美味松乳菇,雁鹅菌,松杉菌,松菌,茶花菌,系红乳菇科(Russnlaceae),乳菇属(L actari us)真菌。
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独特,营养丰富,不仅可食用,也可药用。
在湖南等地被视为山中珍品,市场上十分走俏。
松乳菇与松口磨、美味牛肝菌等菌一样,都属于菌根菌,与松、杉、柏等树种形成菌根菌。
这类菌与植物共生,有特殊的生态条件、营养方式和子实体分化发育条件,对它的研究与驯化有很大难度。
因此,目前尚不能人工栽培,市场供应全依赖于野生采集,由于市场紧缺,过度采挖,导致产地自然资源破坏严重,产量逐渐减少。
1 松乳菇的生物学特征1.1 形态[1~4]松乳菇子实体成熟时菌盖宽一般在4~14cm,早期半球形,后渐平展呈波形,中央凹陷,呈鲜艳的黄色、橙黄色至虾仁色,光滑,湿润时粘,有绒毛状同心环带,后变浅色。
菌肉初时带白色至浅奶油黄色,后橘红色,硬而脆,伤后变绿色,尤以盖缘部分变色显著。
乳汁橘红色,后变为绿色。
菌褶直生或稍延生,较密,近柄处分叉,褶间有横脉相连,与菌盖同色;菌柄长2~5cm,粗0.7~2.5cm,近圆柱形或向基部渐细,与菌盖同色,幼嫩时菌柄实心,后变为中空;孢子无色,近球形。
1.2 分布与生态特性[5~9]分布: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东南亚。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及沿海地区。
据文献报道,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甘肃、安徽、江苏、浙江和台湾等地都有松乳菇分布,但以湖南、云南发生量为多。
生态特征:松乳菇多发生于春(3~5月)、秋(9~11月),一般每年发生1~2次,单生至群生在松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地上。
发生的时节与产量主要受温度及雨水的影响,温差刺激对松乳菇子实体分化有积极的影响,松乳菇发生最佳温度为15~18℃。
松乳菇的简易组织分离法初探
松乳菇的简易组织分离法初探
刘建成
【期刊名称】《中国食用菌》
【年(卷),期】1993(012)003
【摘要】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质脆昧美,香甜可口。
为了探讨驯化松乳菇,笔者进行了松乳菇的简易组织分离法试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于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松乳菇子实体;2.75%酒精和脱脂棉;3.250ml 有塞磨口广口瓶(内盛75%酒精和棉球);4.小塑料桶一个;5.蛋白胨——葡萄糖——无机盐培养基;蛋白胨3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0.5克,硫酸镁0.5克,琼脂18克,水1000ml,pH 值自然。
6.卫生纸(经高压蒸气灭菌)。
(二)方法:1.种菇的采集及初步消毒。
采集生长健壮、菌盖约3—4cm 大小的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刘建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110.3
【相关文献】
1.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与红汁乳菇L.hatsudake子实体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J], 王冉;于富强
2.松乳菇ITS序列比较及其在乳菇属中的系统发育分析 [J], 陈玉华;刘君昂;周国英;
李河;王圣洁;路宗岩
3.湘西松乳菇,红汁乳菇中金属元素的测定及其营养价值的研究 [J], 王辉宪;李会良
4.松乳菇、红汁乳菇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获得突破 [J], 巩建厅
5.野生松乳菇和野生红汁乳菇蛋白多糖的研究 [J], 董爱文;符星辉;黄美娥;陈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乳菇菌丝培养基的筛选
松乳菇菌丝培养基的筛选
孙慧娟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5)014
【摘要】[目的]筛选松乳菇菌丝培养最佳培养基配方.[方法]以松乳菇菌种(编号NZ1)为供试菌株,设计2组不同的培养基配方进行菌丝培养的比较试验.[结果]松乳菇菌丝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新西兰进口PDA培养基.[结论]该研究可为更好地进行松乳菇人工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3页(P20-21,23)
【作者】孙慧娟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
【相关文献】
1.野生松乳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离试验 [J], 罗振敏
2.紫铜色松乳菇栽培培养基配方筛选的研究 [J], 李静;吴卫东
3.不同培养基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J], 李文艺;刘建成
4.红汁乳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初报 [J], 李文艺
5.松乳菇菌种固体培养基筛选初步研究 [J], 徐丽丽; 郑华英; 徐明; 解春霞; 刘云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乳菇深层发酵试验初探
表2
每 100mL 发酵液中松乳菇鲜菌球
( 膜状物) 所占体积 ( %)
培养基类型
鲜菌球 (膜状物) 所占体积
配方 1 配方 2 配方 3 配方 4
72
50
68
15
212 分析 21111 测定发酵液中菌球干重时 , 配方 4 即以面粉为 主料的培养基 , 其发酵液中的菌球干重未测 , 是因
(Denteromycotine) ,丝孢纲 ( Hyphomycetes) ,丝孢目 (Hyphomycetales) ,丛梗孢科 ( Moniliaceae) 。这是一 种世界各地普通存在的土壤习居菌 。湿泡病现有防 治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点 :a1 菇房消毒 ;b1 覆土消毒 。 消毒方式主要有蒸汽消毒 (通常结合堆肥二次发酵 进行) 、甲醛拌土和杀真菌剂拌土 ;c1 严格的栽培管 理 。例如加强通风管理 ,避免高温高湿 ; 病菇出现 时 ,停止喷水 ,并且将菇房温度降低到 15 ℃以下 ,d1 选用抗病菌种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松乳菇
松乳菇喜欢散射光,一般发生于松林或混交林地。林中植被密度过大,光线不足,或林木太稀疏,隐蔽度不 足,均不利于松乳菇的生长。地表有苔藓层或地被物覆盖的地方,有利于出菇。
松乳菇子实体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松乳菇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另外,松 乳菇具有抑制肿瘤,抗菌等作用。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无危(LC)。
(概述图参考来源: )
真菌学史
真菌学史
中国食用乳菇历史悠久。南宋《武林旧事》中即已提及用“乳蕈”作粥,清代袁枚《随菌食单》中有民间将 清酱与乳蕈一起烧熟,然后加麻油拌食的记载。在湖南等地,用植物油将鲜乳菇炸熟油渍,制成“菌油”(实乃 油渍菌),是一种特殊的调味品。
松乳菇
红菇科乳菇属真菌
01 真菌学史
03 产地生境 05 主要价值
目录
02 形态特征 04 生长习性 06 保护现状
基本信息
松乳菇(学名:Lactarius deliciosus (L.) Gray)是红菇科、乳菇属真菌。担子果具中生柄,通常单生 或多个群生,新鲜时肉质,无嗅无味,干后碎质;菌盖幼时半球形,中间下凹,成熟时平展、中凹形,直径为312厘米,中部厚8-20毫米;菌丝隔膜简单分隔;菌丝IKI-,CB-;菌肉菌丝无色,略厚壁,经常分枝,略弯曲; 菌髓菌丝无色,薄壁至略厚壁,少分枝,频繁分隔,略弯曲;担孢子广椭圆形,无色,厚壁,具刺。
松乳菇在北半球分布很广,夏、秋季单生、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叶树林中地上,常形成菌根。凡有针叶林 (特别是松树)生长的地方,几乎都有松乳菇的分布,南半球仅见于澳大利亚的辐射松林下。在中国,主要分布 于长江中下游以及沿海地区,产于我国浙江、湖南、台湾、海南、河南、河北、山西、吉林、辽宁、江苏、安徽、 江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新疆、西藏等省区。
简述食用菌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的方法
食用菌是指可以食用并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类食物,如蘑菇、姬松茸等。
而食用菌的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则是对食用菌进行研究和培育的重要步骤。
在食用菌的育种工作中,为了培育出更好的品种,更高产的果实,需要对食用菌的孢子和组织进行分离,以便于选育和培育工作的进行。
下面将从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食用菌孢子的分离方法食用菌的孢子是食用菌繁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孢子的分离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为食用菌的培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食用菌孢子的分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取材准备:首先需要选取新鲜的食用菌菌丝体,将其移植到含有蔗糖和琼脂的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其长出菌丝。
(二)孢子成熟:待菌丝长成成熟后,可以使用电镜或显微镜观察孢子的成熟情况,判断孢子是否已经成熟,如果孢子已经成熟,则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提取和分离工作。
(三)孢子提取:将成熟的孢子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得到高纯度的孢子悬浮液。
(四)孢子分离:通过对孢子进行稀释和悬浮,可以使孢子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分立的克隆菌落,方便后续的研究工作。
二、食用菌组织的分离方法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是为了研究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进行病原菌的筛查和检测等工作。
食用菌组织的分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细胞分离:通过组织分离酶的作用,可以将食用菌组织细胞从整个菌体中分离出来,得到高纯度的细胞悬浮液。
(二)组织培养:将分离出的食用菌组织细胞进行培养,可以观察到组织的生长和分化情况,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三)组织切片:将食用菌组织进行切片处理,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的结构和形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四)组织冻存:将分离出的食用菌组织进行冷冻保存,以备后续的实验和研究。
通过以上对食用菌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可以看出,食用菌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是食用菌育种和研究工作中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这些分离方法,可以为食用菌的培育和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
松乳菇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松乳菇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向健伟;徐晓莹;周志;黄建国;马琼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2(61)11
【摘要】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是一类乳菇属外生菌根性食用菌,能够与松树形成外生菌根。
由于松乳菇独特的共生生长方式,离体人工栽培松乳菇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从松乳菇的生态需求、营养成分及生理活性、菌丝体培养条件、松乳菇的人工栽培现状及栽培难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松乳菇的离体人工栽培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4页(P112-115)
【作者】向健伟;徐晓莹;周志;黄建国;马琼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9
【相关文献】
1.松乳菇人工驯化栽培
2.松乳菇人工栽培研究进展及张家界栽培潜力分析
3.江西省吉安地区野生松乳菇半人工栽培初探
4.松乳菇、红汁乳菇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获得突破
5.松乳菇的菌丝培养及人工栽培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野生松乳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离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3期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 ),别名松菇,其质脆味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每年5~6月和10~11月有松乳菇上市,商品价值较高。
近年来,野生松乳菇产量逐年下降,人工开发已成发展趋势[1-6]。
通过对野生松乳菇子实体进行分离,筛选出适合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以期为开发利用松乳菇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野生菌株采自江西省吉安县凤凰镇松树林中,采摘朵形正常、生长健壮、内菌幕刚破、无虫害、成熟的新鲜子实体。
1.2试验方法1.2.1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配方:①葡萄糖20g ,酵母1g ,MgSO 4·7H 2O 0.5g ,琼脂20g ,松根液100mL (100g 松根+500mL 水煮沸过滤),腐殖土水100mL (100g 腐殖土+500mL 水煮沸过滤),水加至1000mL 。
②腐殖土液200mL (200g 腐殖土+1000mL 水煮沸过滤);青松针液200mL (300g 青松针+1000mL 水煮沸过滤),松根液200mL (300g 松根+1000mL 水者沸过滤);啤酒糟200mL (200g 干啤酒糟+1000mL 水煮沸过滤);叶酸0.01g ;琼脂20g ;水加至1000mL 。
③除未加入叶酸0.01g ,其他配方同②。
④去皮马铃薯200g (切薄片加水1000mL 煮沸过滤),葡萄糖20g ,琼脂20g ,水加至1000mL 。
将以上4种配方分别装入15mm 试管,每支10mL ,每组100支,于121℃下灭菌30min ,冷却做成斜面培养基。
1.2.2组织分离。
将子实体反复冲洗干净,取柄基用酒精处理表面,在无菌条件下取中间部分切成小薄片,用接种针接入不同的培养基斜面上,每个处理接种30支试管。
将接好种的试管置入人工气候箱内,在恒温25℃下进行培养,3d 后观察菌丝萌发生长情况,每天检查1次,将污染的试管拣出。
香菇的组织分离及培养
香菇的组织分离和培养一、实验目的1、了解食用菌的基础知识。
2、了解、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置原理。
3、通过平菇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
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1)食用菌:香菇。
(2)培养基:PDA培养基斜面。
(3)仪器或其他用具: 75%酒精棉球、接种针记号笔等。
2、食用菌的组织离2、食用菌的组织分离(1)试剂:棉籽壳、麸皮、蔗糖、CaCO3(2)仪器或其他用具:平菇菌种、香菇菌种、金针菇菌种、姬菇菌种、茶树菌种、台秤、盆子、聚丙烯塑料袋、颈圈、封口膜、橡皮筋、高压蒸气灭菌锅、pH试纸(pH 5.5—9.0)、记号笔、麻绳等四、实验步骤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1)拌料按培养料配方准确称取所需棉籽壳和麸皮放入大盆中用手搅拌混合均匀,将所需的蔗糖和CaCO3溶于水中,然后泼洒在棉籽壳和麸皮上,边加水边搅拌,直至均匀。
搅拌好后,焖30分钟,使培养料吸水均匀。
(2)侧培养水分培养料搅拌好后,用于抓一把培养料握在手中,攥紧,手指缝中有水印但无水滴滴下,这时的含水量适合,为60%—62%,若含水量不足,可再加少量的水,充分搅拌均匀,在检测,直至含水量合适为止。
(3)装袋边加边将培养料压实,装至3/4左右,袋口套上颈圈,用木棒在培养料中打一洞,盖上封口膜,用橡皮筋扎紧。
(4)灭菌 126 ℃高压蒸气灭菌90分钟。
(5)接种栽培袋冷却到25℃左右,在超净工作台上用镊子或接种枪夹取所需菌种(1个鸡蛋大小)放入培养料袋的洞中。
(6)培养接种后的栽培袋,放入23- 25℃培养室,堆放高度三至四层,空气湿度60%-65%,每周翻堆一次,使上下发菌一致,同时挑出污染的栽培袋丢弃,一般30-4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7)出菇管理(8)采收2、食用菌的组织分离1、整菇插种法(1)选择种菇:选择肥壮菇体作种菇;(2)种菇消毒:取1张菇片,用 70%的酒精轻擦表面进行消毒;(3)菇肉接种:将菇片纵向撕开,在每个裂面靠近菇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取一米粒大小的菇肉组织接于PDA试管斜面上;(4)培养:将试管斜面置于15~30℃下培养; 2、贴附法(1)、将接种针在酒精灯上灼烧,然后将接种针迅速插入斜面培养基的中间位置,使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到试管壁上,再用接种针勾取香菇小片刚破膜的成熟菌褶,贴附于斜面相对应的试管相对应的试管内壁上,并使试管斜面朝上,平放在培养箱内,12—24h 后,在试管斜面上就落下许多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