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导致心肾综合征的患者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和肾脏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心与肾是生命之根、阴阳之本,心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现代西医学也逐渐意识到心脏和肾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心肾互为表里,相互影响。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对于深入了解心肾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综合中西医理论,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1.2 文献综述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证,也是中西医结合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于心肾综合征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既有古代医家的经验总结,也有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心肾之间的关系被广泛讨论。
《内经》中提到“心肾同治”,强调心肾的密切关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中也指出“心肾不交则病”,强调心肾之间的协调关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而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心肾综合征的概念已经得到更为明确的界定。
根据现代研究成果,心肾综合征是由于心脏功能和肾脏功能出现失调,相互影响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
心脏和肾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仅在中医理论中有所体现,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和深入研究。
综合文献综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心肾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涉及多个方面,既有中医的传统理论支持,也有现代医学的实验验证。
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通过对中西医关于心肾的认识和心肾综合征概念的阐述,揭示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探讨肾虚导致心肾综合征和心肾失调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具体路径,从而为临床实践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Ⅱ型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和肾脏功能障碍。
中医学认为心肾关系密切,心为阳之府,肾为阴之本,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需要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Ⅱ型心肾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在中医病理学中,这些因素均属于气血两虚、痰湿内蕴、肾阳不足等病机范畴。
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主要包括气血失调、水湿内停和肾阳虚衰三个阶段。
一、气血失调阶段在Ⅱ型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慢性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导致气血失调是最早出现的病机环节。
中医认为,气为人体之精气,血为营养之精华,二者共同构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而在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慢性疾病的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气血亏虚的病理变化。
气血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不足、肾气不足、心肾相亏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等心脏和肾脏双重受累的症状。
在这一阶段,中医治疗主要以调和气血、益气生血为主,包括补养心脾气血的药物和食疗,如人参、黄芪、当归、枸杞、红枣等,以及适当的运动和调节生活方式。
二、水湿内停阶段随着心肾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气血失调会导致水湿内停的病理变化。
中医将水湿内停归纳为痰湿重结的病机范畴,即人体内部积聚了过多的湿气和痰涎,导致血管阻塞、水肿和淤血等情况。
水湿内停的主要表现为心髓郁滞、肾气上逆、水气停聚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水肿、少尿、耳鸣等症状。
在这一阶段,中医治疗主要以燥湿化痰、通利水道为主,包括清热利水的药物和食疗,如茯苓、泽泻、车前子、决明子等,以及适当的按摩和调理。
三、肾阳虚衰阶段最终,心肾综合征会导致肾阳虚衰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肾脏主要主藏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源,而心为阳之脏,肾为阴之脏,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肾阳虚衰是病变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为肾气不固、阳气渐虚、阴阳不调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畏寒肢冷、尿频尿急、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功能障碍与肾功能不全之间相互影响和加重的一种临床病理状态。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该病的内在机制。
中医认为,心肾为脏腑对应关系中的一对,心主神明,肾主生命,二者相互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心肾相互调节和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中医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心脏功能障碍导致的肾功能损害。
中医认为,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亢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肾脏的功能,使其排水能力下降。
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等,会导致心肌功能减弱,心排血量下降,从而引起组织灌注不足和肾脏缺氧,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心脏病引起的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如低血压、低灌注状态,也会影响肾脏的排尿功能,导致渗透性利尿减少,肾脏排毒功能受阻。
肾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了心脏病的病情。
此时,中医强调了肾主元气的理论,认为肾主生命之本,决定了人体衰老和机体的抵抗力。
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元气亏虚,往往会引发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使心脏疾病的病情加重。
肾脏异常代谢产物的积聚,如尿素、肌酐等,会直接影响心肌的代谢和兴奋性,导致心肌损伤和心脏节律异常。
在西医角度,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到神经内分泌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
心脏病患者因心肌损伤引发的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会激活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些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尿液的排泄功能,导致肾脏血流量下降和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
氧化应激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也密切相关。
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代谢异常,会引发大量的氧自由基的产生。
氧自由基的过量积聚会进一步激活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加速心肌细胞和肾脏细胞的损伤,使心肾功能更加恶化。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西医结合角度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解释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角度,心脏功能障碍导致的肾功能损害与肾功能损害进一步引发心脏病的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表现为肾功能不全伴随心功能不全,这两种病变相互影响,使疾病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加重。
中西医在对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将从发病机制和诊治方面分别介绍中西医在心肾综合征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发病机制1.中医对于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心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脉,肾藏精气,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内经》中有“肾者,生之本也,心者,神之舍也”之说,说明了心肾之间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肾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和病理联系,心肾阴阳失调、虚实互克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心肾综合征。
心肾综合征一般是由于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心脏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等会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液循环不畅,加重肾功能不全;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等则会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也会影响心肾功能,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二、诊治进展中医治疗心肾综合征时,一般先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心肾阴阳虚实、气血失调等病因分别进行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六味地黄丸、养心气、调和心肾等方剂,能调和心肾之间的关系,缓解心肾综合征的症状。
2.西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西医治疗心肾综合征时,一般根据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治,针对心脏疾病可采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针对肾脏疾病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压药、透析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针对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干预治疗。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中草药等中医治疗方法和洋药、手术、药物等西医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减缓心肾综合征的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
结论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西医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一种以心脏和肾脏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案较为多样。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进展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病机制1.心肾相互关系心肾相互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地阐述,认为心主血脉,肾主水液,心肾功能的协调平衡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
心肾相互关系失衡会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2.慢性肾脏疾病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毒症毒素堆积,钠水潴留等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脏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
3.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因肾功能损害,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影响心脏功能,并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症状。
4.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增加,会导致心脏细胞损伤和心肌纤维化,从而诱发心肾综合征。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被认为是心肾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病等可以导致心肾功能障碍。
二、中西医治疗进展1.西药治疗常用的西药治疗心肾综合征的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轻肾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中药治疗在心肾综合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常用的中药包括养心安神药、利水退肿药等。
中药治疗心肾综合征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调整心肾功能平衡,减轻心脏和肾脏负担,缓解症状,并且对心脏肾脏的保护作用。
3.心肾联合调理心肾综合征的治疗要注重心肾的联合调理,中医理论中提出的"阴阳调补"和"气血调理"等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和肾脏的功能,调整机体的内环境,达到治疗的目的。
4.脉象诊断中医脉象诊断在心肾综合征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心肾功能紊乱的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也被称为“心肾不交”,其主要特征是心脏和肾脏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理论角度根据中医理论,心主神明,而肾主生命之本。
心肾是相互依存的,心守神明,肾主志,两者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长期的情志困扰、劳累、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会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二、西医生理角度从西医生理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主要涉及心脏和肾脏的功能紊乱。
心脏的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症状,肾脏的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尿频等症状。
心肾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了心肾综合征。
三、中医病因角度中医认为,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湿热、气滞、血瘀等有关。
湿热、气滞、血瘀等病因导致心肾经络的阻滞,从而影响心肾的功能调节。
中医还强调体内的阴阳平衡,心肾阴阳失调也是心肾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之一。
四、西医病因角度从西医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心衰和肾功能不全。
心衰是心脏功能不全的表现,可能由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所致。
肾功能不全主要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能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中医角度来看,心肾失调、湿热、气滞、血瘀等因素是影响心肾功能的重要原因;从西医角度来看,心衰和肾功能不全是心肾综合征的病因之一。
在治疗心肾综合征时,既应该综合运用中西医的诊疗手段,也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调理心肾的功能,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顾护脾胃在2型心肾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初探
-证治探讨-顾护脾胃在2型心肾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初探王亚娇吴华芹张并璇李雨濛胡元会宋庆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图分类号:R54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21)04-0652-04doi:10.3969/j.issn.l054-745X.2221.54.022【摘要】2型心肾综合征(CRS)是慢性心力衰竭(CHF)的重要并发症,是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医药治疗CRS多着眼于心肾两脏,脾胃为后天之本,对CRS发生发展及转归有重要影响,脾阳亏虚无法运化水液,则痰湿内停,痰湿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司则心肾不交,且脾胃运化失司,机体生化乏源,因此顾护脾胃是治疗2型CRS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本文通过讨论脾胃与2型CRS病因病机演变的关系,分析顾护脾胃在治疗中的意义,并提出相应治法。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顾护脾胃The Value of Protecting Spleen and Stomach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7Cardiorenal Syndrome WangYajiao ,W)Huaqin,Zhang B ingxuag,Li Yumeng,Hu Yuangui,Song Qingqiao.Guaag'anmen Hospital,ChigseAcaa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Sicins,Beijing100053,Chino.[Abstrocti An an important clinical complic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type2cardiorenal syndrome(CRS)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o fo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n with CHF.The Chinese me J i c ine treatmeni ofCRS oftee focuses on the heart ant kiCeep.However,s y leen and stomach are the fonndation of human life ,whichhave impormni inOsencc on the development and outcome of CRS.Spleen-yang deficiencc Us to water transyor-mtion and transformation disorder-anC then phlegm and dampness smanation,bloching qi movement.This wonlOcause qi ascending anC descending imbalance,which is the reason of disharmony between heart and kiCnep.More-over,the loss of spleen and stomach movemeni ane transformation leans W source lachine of the bony.Therefore,spleen and stomach protection is an impoCant part of the treatment of type2CRS.This papee aims to discus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pleen and stomach ane pathocenesis of type2CRS,analyze the sicnificaece of protectionspleen ane stomach durine Weatment,ai pet forware cop'esponning Weatment methon.【Key words]CarWiorena1syndrome;Chronic heae failure;Protectine spleen ane stomach2型心肾综合征(CRS)是慢性心功能不全导致肾功能损伤或肾功能不全的一组临床综合征⑴,临床以喘憋、水肿、乏力、尿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和肾脏同时受到损害或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主要
表现为心脏负担加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等。
中西医结合角度可以从阴阳失衡、气血不足、湿热积聚等方面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肾二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二者之间的阴阳盛衰关系对身体
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心主神明、统管气机,肾主生殖、藏精纳气。
若心阳亢进,就会耗散
肾精;若肾阴不足,则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此时,会导致身体内部阴阳失衡,从而引
发心肾功能的减退甚至损伤。
同时,气血不足、湿热积聚等证候也与心肾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主要与心衰和肾脏疾病有关。
心衰是指心脏无法将血
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导致身体器官缺血缺氧的病理状态。
而肾脏疾病包括急性肾损伤和
慢性肾病,其中急性肾损伤是指肾脏在短时间内出现功能损伤,通常与心衰、低血压等病
理情况有关。
慢性肾病则是指肾脏长期受到损伤而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并最终出现尿毒
症等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到中西医各自的解释和分析。
中医认为,身体
内部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而心肾二脏的调和关系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
医认为,心衰和肾脏疾病是心肾综合征的两个主要原因。
对于治疗心肾综合征时,中西医
结合可以针对具体病情,选取中药、西药、针灸、推拿等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达
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导致肾脏损害,或由于肾脏病变引起心脏损害的一种综合征。
它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交叉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综述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发病机制1.心脏引起肾脏病变:心脏功能障碍引起肾脏灌注不足,导致肾小球压力降低和肾小管梗阻,使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肾脏功能障碍。
此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促进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脏功能损害。
2.肾脏引起心脏病变:肾脏病变可以引起钠潴留、水肿等症状,进而引起心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此外,肾组织中的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Ⅱ等也具有心血管影响作用,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3.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参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密切相关,积极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可导致循环容量过度扩张、交感神经系统亢进、RAAS异常激活等,而这些因素又可以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心肾综合征的病情。
二、中西医诊治进展1.西医诊治心肾综合征的西医治疗主要是以解决原发病症为主,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等。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钙通道阻滞剂等。
此外,西医的预防和管理方法还包括:监测循环状态、进行水电解质平衡调节、积极治疗心血管风险因素和预防慢性肾脏疾病等。
中医治疗心肾综合征的核心是调整人体内液代谢,除了重视病因治疗外,通多配合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主要是以清热化痰、利水消肿为主,包括熟地、续断、黄连、黄芩、蟾酥、桑叶等。
三、结论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西医持续探索治疗研究,强调综合治疗。
西医治疗侧重于解决原发病症,中医注重调整体液内环境,个体化治疗可以为心肾综合征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和预后保障。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学术语,指心肾不交、阴阳失调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心、肾功能的失调以及四肢厥寒等。
许多现代医学研究也认为心肾综合征与心血管系统、肾脏、内分泌等疾病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就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方面,进行中西医研究进展的探讨。
从中医角度来看,心肾是相辅相成、阴阳互动、藏精纳气的重要脏器,二者相互联系,疾病发生时通常涉及双方的功能失调。
心源性肾病是指心脏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变,是心肾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认为,心肾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肾同治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肾主膏粱。
心肾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若心肾功能失调,阴阳不平衡,气血乱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心肾有交互作用。
在古代医书中就有“心肾不交”之说。
心肾两者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失调则可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
此外,心肾相应不畅,还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等症状。
3. 肝肾同源。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二者互相关联。
若肝肾失衡,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等问题。
从西医角度看,心肾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等情况下。
心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肾联合作用。
心脏病变会影响心肾联合的正常协调,导致体液潴留、血浆容量增加等问题,间接影响肾功能。
另外,肾脏疾病会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的激活,引起心血管问题。
2. 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调。
当心肾联合的调节受到影响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交感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等)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3. 氧化应激损伤。
心肾综合征的发生常与慢性炎症、氧化应激损伤及代谢紊乱有关。
这些因素可以引起细胞的损伤、凋亡和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心肾联合的功能失调。
三、心肾综合征的诊治对于心肾综合征的诊断,中西医疗分别有其自己的依据和方法。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摘要】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心脏和肾脏的功能紊乱。
传统医学认为心肾关系密切,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调节体内平衡。
本文从病因分析、中西医病机、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中医强调心肾相濡以沫,肾主水液代谢,心主循环调节,而西医则强调心脏和肾脏功能异常导致病理变化。
结合中西医治疗优势,可以通过针灸、药物联合治疗等方式综合调理心肾功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肾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的优势在于综合运用不同治疗方法,全面调理患者的心肾功能,对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心肾关系、病因分析、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优势、综合分析。
1. 引言1.1 心肾关系的传统医学观点传统医学中认为,心与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被称为心肾关系。
心主神明,肾主生命,心肾是人体重要的脏腑。
心主血脉,肾主骨髓,心肾共同协调支配全身的气血循环、营养代谢、水液平衡等生理功能。
心肾关系的调和与失调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心肾之间的关系还表现为心火与肾水相互制约、心阳与肾阴相互调养,形成了中医中“心肾不交”、“心肾阳亏”、“心肾阴虚”等病证。
维护心肾的健康平衡至关重要,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肾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理念正是基于对心肾关系的理解,综合运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阐释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合传统医学观点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探索心肾关系的内在联系,对心肾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治疗心肾综合征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达到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效果。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强调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西医则注重疾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疾病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综合性疾病。
在临床上,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治疗上也颇具挑战性。
本文将介绍关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的中西医进展。
一、发病机制1. 心脏疾病对肾脏的影响心脏疾病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对肾脏产生影响,最常见的是心脏疾病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引起肾脏灌注不足,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心脏疾病还可导致心源性肾病,即心脏排血不畅导致肾小球静水压升高,加速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产生蛋白尿、水肿等表现。
肾脏疾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脏产生影响,其中包括高血压、肾脏疾病导致水钠潴留,引起心脏负荷增加等。
肾脏疾病还可导致肾性贫血,引起心脏负荷增加;引起矿质贮留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心血管钙化;导致心血管损伤和内皮功能紊乱。
3. 其他机制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激活,炎症因子的释放,血管功能异常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二、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1. 西医诊治进展西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诊治主要包括针对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治疗。
对于心脏疾病,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对于肾脏疾病,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蛋白尿、减少水钠负荷等。
针对心肾综合征特点,研究发现部分利尿剂和ACEI、ARB等药物对心肾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对于心肾综合征的诊治也有一定研究。
中医强调心肾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心脏与肾脏密切相关,强调保护心肾功能。
中医认为心肾同源,心脏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肾脏疾病也会影响心脏功能。
中医在治疗心肾综合征时通常会结合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调理心脏、肾脏功能,针灸调理心脏、肾脏功能等。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对于心肾综合征的治疗仍存在一定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中西医结合,探索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针对性的治疗,将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心肾综合征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疾病与慢性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和肾脏是紧密相连的器官,心脏功能障碍会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灌注减少,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2.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都会导致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发生,产生大量炎性因子、细胞因子和自由基,损伤心肾组织,进一步加重心肾脏功能的损害。
3. 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心肾综合征时,由于心脏和肾脏功能的损伤,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激素的分泌异常,进一步加重心肾功能的减退。
1. 西医方面,诊断心肾综合征主要依靠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
治疗上主要针对原发病,如给予干预措施(血栓溶解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改善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时选择利尿剂、ACEI、ARB等药物来改善肾功能。
2. 中医方面,认为心肾是相辅相承的,治疗心肾综合征时注重调整心肾功能平衡。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艾灸等。
中药疗法方面,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具有保护心肾功能的作用,如石斛、太子参等可调节心脏和肾脏功能,降低免疫炎症反应,改善心肾损伤。
针灸、艾灸等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血液循环,提高心肾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心肾综合征的治疗应该针对其病因和病理机制,综合应用中西医的诊治手段,个体化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心肾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减少心脏和肾脏疾病的风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合理饮食,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和西医共同关注的临床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中医和西医结合的角度可以更全面地解释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促进临床治疗的进一步改进。
一、中医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 中医对心肾的认识中医认为心主神志,肾主精气,心肾为至关重要的脏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心肾不足可导致神志不宁、记忆力减退、心悸、失眠等症状。
中医认为心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其功能失调将直接导致心肾综合征。
2. 中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中医认为心肾综合征是由于心肾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导致的。
其中心肾阴阳失调、心肾相互滋养失调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心肾之间的阴阳平衡关系,来治疗心肾综合征。
3. 中医治疗心肾综合征的方法中医治疗心肾综合征主要从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多个方面入手,以调理心肾之间的阴阳平衡关系为主要治疗手段。
通过补益心肾、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等方法来改善心肾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西医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 肾脏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西医认为肾脏在心脏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脏疾病会导致肾脏功能减退,进而影响全身的水盐平衡、酸碱平衡和内分泌等功能。
肾脏病变也可能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进而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形成心肾交互作用。
2. 心肾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等与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脏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心肾相互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情况。
这些因素会导致心脏和肾脏的功能异常,最终形成心肾综合征。
3. 西医治疗心肾综合征的方法西医治疗心肾综合征主要从改善心脏功能、肾脏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入手。
如对心力衰竭进行利尿剂、ACEI/ARB等药物的治疗;对慢性肾脏病进行控制血压、糖尿病和脂质代谢异常等的治疗。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心肾综合征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病症,其特征是心脏和肾脏相互影响,导致心血不足和肾气不足。
根据中医理论,肾脏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之源,心脏则掌管人体的心血管系统。
在健康状态下,心脏和肾脏是相互协调的,起到共同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
但是,当心脏和肾脏出现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心肾综合征。
中医理论认为,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脏阳虚导致肾气不足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为人体的能量源头。
当心脏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其阳气不能充足,则会引起肾脏阳气不足,从而导致肾气不足。
这时候,肾脏会出现水液代谢障碍,导致全身水液循环不畅,出现水肿、浮肿等症状。
同时,由于肾气不足,肾脏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气血,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起心功能下降。
肾脏在中医中有“藏精纳气”之称,主管水液代谢和身体的生殖功能。
当肾阴虚弱时,会导致肝肾阴虚,从而引起心血不足,表现出心慌、失眠、记忆力减退、头晕等症状。
此时,心脏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气血,导致心功能下降。
3.情志不畅导致心肾失调中医认为,情志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情绪不稳定、情志不畅时,会影响心脏和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肾失调。
例如,长期的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会影响心脏的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影响肾脏的功能。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也是导致心肾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熬夜、过度饮酒等习惯会损伤心阴和肾阴,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失调。
此外,长期饮用咖啡等高度兴奋剂也会导致心脏和肾脏的损伤。
综上所述,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其发病和发展涉及到心脏和肾脏的功能失调以及情志、饮食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肾综合征的症状和病程,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病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肾综合症是临床专家面临的挑战之一,由于其病因复杂、病程迁延,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症的疗效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心肾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病机制1. 发病原因心肾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多因心肾相互作用引起。
一方面,心脏功能不全会导致机体循环出现问题,引起肾脏缺血、缺氧;肾脏疾病也会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从而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加速病情的发展。
2. 病理生理机制① 水钠潴留和容量负荷过重:心功能不全导致肾脏激素分泌增加,刺激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引起水钠潴留。
② 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血管疾病可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加重水潴留、电解质紊乱。
③ 神经内分泌失衡:心脏疾病导致肾脏前列环素分泌亢进,加重肾脏收缩功能;血管紧张素-醛固齐素系统、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加重水钠潴留。
3. 中医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心肾同源,心主血脉,肾主水液,故肾与心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肝主疏泄,肺主气呼吸,脾主运化,肾主生长,这五脏的相生相克、藏象、所主的生理功能、气机的运行与升降的功能互为联系,若肾有病,心则必有病,若心有病,肾必受累。
二、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心肾综合症主要采用调整营养、调理气血、和补益肾气方法。
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程分期,借助脉象、舌脉、病因、症状分析,辨证施治;调理心脾肾气血,在营养上健脾益肾,修身养性,在药物治疗上可采用补肾益气、化瘀化痰的方法。
西医治疗心肾综合症主要采用利尿剂、ACEI、β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治疗。
利尿剂是通常所用的药物,可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水肿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钾、钙等微量元素流失。
ACEI、ARB能够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保护肾功能。
2型心肾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及真武汤干预的疗效和机制研究演示稿件
真武汤治疗2型心肾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真武汤治疗2型心肾综合征 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真武汤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 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的方法,观察真武汤对2 型心肾综合征模型的影响,发现真武汤能够改善 模型动物的心肾功能,减轻肾脏损伤。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
应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参与心肾综 合征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心肌和 肾脏损伤。
预防与控制措施
01
02
03
控制血压和血糖
通过合理使用降压药和降 糖药,将血压和血糖控制 在正常范围内。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肾功能 等检查,及早发现心肾异 常,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真武汤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01
真武汤能够减轻肾小管细胞的损伤,降低尿蛋白和肌
酐水平,改善肾功能。
02
真武汤能够抑制肾脏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肾间
质纤维化,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03
真武汤能够调节肾脏的钠、钾、钙等离子的排泄,维
持水、电解质平衡,减轻肾脏负担。
05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
深入研究2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深入研究2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包括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 素对疾病的影响,有助于发现新的治 疗靶点。
探索2型心肾综合征的细胞和分子机 制,如细胞凋亡、自噬、炎症反应等 ,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心肾综合征的特异性治疗, 如靶向药物和细胞治疗,有望为患者 提供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真武汤对2型心肾 综合征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其作用机制与调节 机体水液代谢、改善肾功能、减轻心脏负担以及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有关。
心肾综合征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万雪花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5(026)019
【摘要】心肾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处于疾病的终末期,常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临床治疗困难.本文就近5年国内相关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发现:肌钙蛋白、
血清胱抑素C、NGAL、肾损伤因子-1、IL-13、OPN、BNP和NT-proBNP可作为本病判断和预测的指标;西医治疗进展方面,前列地尔联合羟苯磺酸钙、左卡尼汀、ACEI和ARB联合多巴胺等用药有效;中医治疗进展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加味
真武汤、肾康注射液等用药有效.还需假以时日对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
法进行更多的探索.
【总页数】2页(P4360-4361)
【作者】万雪花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广东广州5114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5
【相关文献】
1.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J], 周胜元;刘玥;陆小左
2.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J], 周胜元;刘玥;陆小左;
3.心肾综合征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J], 庞建中;齐新;魏丽萍
4.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J], 韩义;兴冬梅
5.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J], 李彦;周胜元;李晴晴;李光亚;高常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讨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讨【摘要】心肾综合征( CRS) 是西医所定义的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肾功能下降的病症,中医可见于“水气病”、“心悸”等。
临床上由于该病病因病机复杂,辨证分型、量化分级呈现多样化,所以治疗时中医、西医各有其方案。
为了更好的对心肾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心肾科医疗工作者提供临床治疗及研究依据,本文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中西医;病理心肾综合征( cardiorenal syndrome,CRS) 是一个由心肾功能障碍结合而成的病理生理情况,这组病人中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由于长寿人口增加及心和( 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存活逐年增加而使 CRS 发生率上升。
心力衰竭( 心衰) 并发肾功能衰竭( 肾竭) 导致患者预后不良,而肾功不全或需血液透析者出现心衰时死亡危险也增加。
1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1肾脏的病理生理变化(1)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肾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20%,当血压下降或心功能不全造成心输出量降低时,就会使得肾脏灌注量不足,造成有效滤过压降低而使(GFR)下降。
(2)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肾缺血时,肾小球滤过膜细胞的孔隙增大,滤过膜表面的粘多糖减少或消失,进而带负电荷的白蛋白大量通过通透性增高的滤过膜,出现蛋白尿,造成急性肾损伤。
(3)肾小管的损伤:NO是一种舒血管因子,会促进肾脏损伤;同时肾缺血时肾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显著减少,使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肾小管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下降,导致肾小管坏死。
1.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RAAS分为两种:一种存在循环中,另一种存在于器官组织局部。
器官灌注减少时网状激活系统 RAS 活化,水钠潴留加重,加速心力衰竭的进展和恶化,并且血管收缩引起肾血管灌注压和血流量降低;肾脏还有自身的 RAS,血管紧张素 2 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使肾小动脉强烈收缩和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同时刺激醛固酮的释放,使远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尿量进一步减少,加重肾功能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坛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吴华芹1,张并璇1,赵畅2,杨阳柳林1,宋庆桥1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2.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76摘要:目前对Ⅱ型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病机认识尚不统一,主要有心肾不交、心肾阳虚和血不利为水3种,这些观点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疾病发展阶段的病理特征。
Ⅱ型CRS是心病及肾、心肾同病的状态,其发展多呈慢性经过,每一阶段有其不同的病理特点,分析其动态变化,探讨其病机演变规律,对开展疾病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提出Ⅱ型CRS病机演变规律主要经历4个阶段,即早期为心气不足、初期为阴虚火旺、中期为血瘀水停、后期为阳虚水泛,以期更有效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减少疾病发生,延缓病情进展。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心力衰竭;病机中图分类号:R25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07-0001-04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07.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ploration for Evolution of TCM Pathogenesis of Type Ⅱ Cardiorenal Syndrome WU Huaqin1, ZHANG Bingxuan1, ZHAO Chang2, YANG Yangliulin1, SONG Qingqiao11. Guang'anm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2. Beijing Daxing District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eijing 100076, China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TCM pathogenesis of type Ⅱcardiorenal syndrome (TⅡCRS) is still not uniform at present. It mainly includes three viewpoints: disharmony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 yang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kidney, and the unfavorable blood transform into water, which reflect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disease at different stag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ⅡCRS is the stage of heart disease affecting kidney, and the condition of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both heart and kidney disease.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of TⅡCRS is usually chronic and each stage has different pathological features. Furthermore, to analyze its dynamic changes and explore its evolution mechanism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out earl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tudies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TCM pathogenesis of TⅡCRS mainly has four stages: deficiency of heart qi syndrome at stage 1, hyperactivity of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at stage 2, blood stasis and water diffusion syndrome at stage 3 and water overflowing due to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at the last stage, with the purpose to guide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clinic,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nd delay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Keywords: cardiorenal syndrome; heart failure; pathogenesisⅡ型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是指慢性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不全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喘憋、水肿、尿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带病生存患者增加,Ⅱ型CRS患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799);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2014s287)通讯作者:宋庆桥,E-mail:sqqbj@ 已成为心衰住院患者的重要群体,因此积极开展Ⅱ型CRS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对Ⅱ型心肾综合征的认识中医古籍无“CRS”病名,后世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喘证”“水肿”“心悸”“痰饮”等范畴。
目前对Ⅱ型CRS的病机认识尚不统一,归纳起来主要有“心肾不交”“心肾阳虚”和“血不利为水”,此3种学说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概括Ⅱ型CRS发展到某个阶段的病理过程,但不能从整体上对其病机进行高度概括。
Ⅱ型CRS是心病及肾、心肾同病的状态,从心衰发展到心肾同时衰竭,多呈慢性过程,病情发展由轻到重,在不同的病程阶段临床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其病机亦复杂多变,因此很难用某一单纯、固定的病机对Ⅱ型CRS的病理作高度概括。
整体、动态把握Ⅱ型CRS的病机演变规律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目前西医认为,Ⅱ型CRS初期阶段为心衰发生时,心排血量下降,患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心排血量减低症状。
早期阶段为心排血量下降,导致肾血流减少引起交感神经激活,在初期临床表现基础上,又出现心慌、出汗、口干、口苦、失眠、心烦气急等交感神经激过度激活表现。
中期阶段为肾血流量进一步下降,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引起水钠代谢紊乱,血流重新分布,临床可见肺循环、体循环瘀血,双下肢水肿;同时RAAS激活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入血,随之出现微血管损伤,微循环高凝状态,微循环炎症及高凝状态可引起早期肾脏损害,但肾脏尚处于代偿阶段,临床未能显示出典型的肾功能损伤。
晚期阶段为RAAS系统进一步激活,引发全身炎症因子、细胞因子过度释放,引起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心肌和肾间质纤维化,加重了心功能不全,同时肾脏血管收缩,肾血流进一步减少,引发肾脏结构和功能不可逆损伤,患者表现为喘憋进一步加重、不能平卧、周身水肿、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尿少或无尿等症状。
2 分期辨证我们基于对Ⅱ型CRS的文献回顾和临床病例研究,结合西医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初步总结出Ⅱ型CRS的4个阶段主要病机演变。
2.1 早期阶段:心气不足我们既往研究发现,心气不足是慢性心衰发生的始动因素,以及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且贯穿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1]。
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心气充沛,心主血脉的功能方能正常发挥。
《素问•痿论篇》有“心主血脉”,其涵义是心主一身之血和一身之脉。
而这两方面功能均与心气充沛与否密切相关。
一方面全身血液均依赖于心气推动而在脉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濡养脏腑肢节;另一方面,脉道通利与血管舒缩功能密切相关,而血管舒缩功能离不开心气的温煦和固摄作用。
如心气亏虚日久,血液推动无力,脉管舒缩障碍,则瘀血内停,心脉不通,导致心衰。
《灵枢•经脉》所谓“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临床上,心衰的早期阶段,由于心排血量减低,心功能受损,患者出现活动耐力下降,气短、乏力、动辄汗出等心气不足表现,此阶段尚无显著呼吸困难、水肿、尿少等水湿内停或瘀血内阻,以及肾功能受损的征象。
研究显示,心气虚为心衰发病基础,且伴随心衰全程,心气虚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比值(E/A)较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2]。
贺泽龙等[3]通过对408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提出慢性心衰(CHF)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心气虚或气阴两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阴损及阳、由心及肾、因虚致实而出现心阳气虚、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等证候。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心气不足患者在CHF患者中预后最好[2],提示相对于其他证候,心气不足为Ⅱ型CRS早期阶段的主要病机。
心气虚,心脏鼓动减弱,进一步导致其他证候发生发展。
2.2 初期阶段:阴虚火旺随着心衰进一步发展,心气亏虚日久,心脏功能逐渐受损,必然耗伤心体,损伤心阴,发展到气阴两虚阶段,此时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表现出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患者往往出现五心烦热、心慌、盗汗、口干咽躁、失眠多梦等交感神经、RAAS激活的症状。
研究发现,CHF气阴两虚证患者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升高,伴有RAAS激活[4]。
中医学认为,心为阳脏,为阳中之太阳,正常状态下心阴心阳相互制约,共同维护心脏正常生理功能。
阴主静、主沉降;阳主动、主升发。
心阳除鼓动血脉运行、温煦血液和经脉,保证心脏泵血动力,防止血液凝滞、经脉挛缩的功能外,还有另一重要功能,即正常生理状态下心阳需下降至肾,使肾水不寒,而肾水亦蒸腾上济于心,使心阳不亢。
心属火,肾属水,两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即所谓“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
若一脏功能失调,必影响另一脏生理功能。
慢性心衰由心气虚发展到气阴两虚阶段,此时心阴不足,阴不制阳,造成心阳偏亢,阳亢化火,心火上炎。
此时“心火”非“心阳”,乃病理之火。
心火上炎可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经激活症状如失眠多梦、口干盗汗、心烦气急、心悸怔忡等表现。